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桃华_朱砂-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偏院里,曹氏看着刚送过来的黄狐皮坎肩叹了口气,拿起来给蒋燕华身上比量了一下,又摸了摸,随口问白果:“这坎肩不是公中的意思吧?”
    因还没有搬出去,今年公中还是给每个姑娘各做了两套新衣,只是这狐皮毛极光润丰厚,公中断然舍不得出这个钱的。
    白果是知道这毛皮来处的,但嘴上却并不露出来,只笑道:“是老爷的意思,两位姑娘和太太每人一件。”
    蒋燕华身形随了曹氏,虽个子不高,但削肩细腰,穿上这毛皮坎肩倒是十分好看。曹氏看得满意,先是笑了一笑,随即又想起那件烦心事,忍不住又叹了口气,有些没精打采地道:“老爷可做了皮毛衣裳?”
    白果笑道:“老爷说不爱这些大毛的衣裳,没叫做。”沈数这些皮毛明摆着是送给桃华的,蒋锡原想都留给桃华,还是桃华作主分了几块出来给曹氏和蒋燕华做衣裳,蒋锡却是不肯做的。
    曹氏皱了皱眉,刚要说话,外头萱草道:“太太,大太太来了。”
    小于氏捧了个手炉进来,一眼就看见蒋燕华身上的坎肩,笑道:“原当弟妹躲清闲呢,原来是在这里给闺女做新衣裳。这毛皮好,燕姐儿穿着也出色。”话音略顿,不动声色地道,“是你们从江南带来的?”
    江南哪里产皮毛呢,这分明是明知故问了。无奈曹氏虽然没听出来,却也不知道这皮毛的来处,只笑道:“是我们老爷叫人做的。”
    小于氏听门上人说,有人给桃华送了些东西来,只是不知是谁送的,这会儿过来,虽说是为了说别的事情,但也想探探究竟二房是又结交了什么人,此刻见曹氏不露口风,还以为她有意藏掖着,心里暗暗恼怒,脸上却丝毫不露出来,只笑道:“三弟是会疼人的。”随即便转了话题,“上回跟弟妹说的那事儿,有七八成了。”
    曹氏怔了一怔,才想起来小于氏说的是跟刘家结亲的事儿。原是这一段时间都没动静,她还当这事儿黄了,谁知小于氏忽然又提起来,不由得大喜过望:“怎么说?”
    旁边蒋燕华神色不变,却已经不由自主地侧耳倾听。小于氏瞧了她一眼,掩口笑道:“还能怎么说,咱们燕姐儿这样人才,谁还嫌弃不成?刘家的意思,是想要合一合八字了。”
    她口中这般说,心里却暗道:也不知蒋燕华好在哪里,竟中了刘之敬的眼缘。说起来她这种心理倒也有趣,若是刘之敬来向蒋丹华提亲,那她是万万看不上的,可若说让蒋燕华得了去,便又觉得不甘心了。从前只嫌蒋杏华碍眼,此刻便遗憾庶女少了,若是现有一个庶出的,倒好结这门亲事。
    曹氏自不知她心中所想,听说刘家要合八字,顿时眉开眼笑:“这可是好,白果,去请老爷来。”
    蒋锡与桃华都在百草斋,正跟蒋老太爷一起研究一本孤本中所注的针灸之法。如今蒋家也是不成文的规矩,凡老太爷研读医术之时,非大事不得惊动。如今曹氏遣人过来,连桃华都吓了一跳,父女两个急急辞了蒋老太爷回到东偏院,只见曹氏一脸喜色,这才松了口气。
    蒋燕华这会儿早躲到内屋去了,曹氏见桃华也跟着过来,虽觉有些不妥,但心里实在高兴也就顾不得了,满脸笑容地向蒋锡说了:“这庚帖还要老爷来写才好。”
    蒋锡听是刘之敬,想起那日在前院宴客,见他也是颇有风骨的模样,又有一笔好书画,心下也中意了一半。何况还是个翰林,就是前些日子蒋老太爷想给桃华说亲的欧航,也不过才是个秀才而已。只是听说是再娶,又有些犹豫。
    小于氏自打上回被蒋锡当面刺过,见了蒋锡就不自在,原是不想说话的,但见蒋锡犹豫,才忍不住道:“虽说是再娶,但前头那个是因着无出休回家去的,正经说起来也算不得元配,燕姐儿过去也算不得继室,就是逢年过节,也还用不着向元配的牌位行礼哩。”还有没说出口的意思——若不是再娶,这桩亲事也未必就轮得上蒋燕华。
    桃华听见刘家,却突然想起了蒋杏华入宫之前特地来跟她说过的那番话,略一沉吟便道:“既说讨庚帖,怎么不请个媒人上门?”
    婚俗六礼,讨庚帖乃为“问名”,排在“纳采”之后,应是第二步。若按规矩,该是两家先有意成亲,之后先请媒人上门提亲,并以雁为礼之后,这才能讨庚帖,合八字。但而今规矩,颇重八字,各家都是先合了八字,见无妨碍,这才正式提亲。但不管怎样,就是要求庚帖,也当有个媒人上门。纵然这时候不请官媒,私媒也是要有一个的。
    小于氏如今见了桃华也是满肚皮的气,耐着性子道:“如今规矩都是这般,若是经官动府的,八字又不曾合成,传出去燕姐儿名声可好听?且说起来,刘家托了我,我也算是媒人了。”
    桃华皱了皱眉:“前头那位,是过门几年休回家的?为何无出呢?”
    小于氏更没好气了:“桃姐儿,这些话你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家可怎么听得,快别问了,传出去不成规矩。”
    桃华嗤笑一声:“大伯母说话真是风趣,我连承恩伯府都奉旨去过了,传出去是谁不成规矩?想当初,大伯母可不是这么说的呢。”
    小于氏被噎了个倒仰,待要还口又找不到话说,只得悻悻道:“听说是嫁了四五年,平日里不大规矩,又有恶疾不能生育,这才休回去的。三弟妹,我那里还有事情,这事儿你们自己商议,究竟成与不成,叫丫头去跟我说一声就是。”说罢,起身走了。‘
    曹氏赶着送了几步,又急急转回来:“老爷,这庚帖——”
    桃华刚才当着小于氏的面不好说,现在人走了也就不必顾忌什么:“太太,这事儿还要再斟酌。须得先问问前头被休回去的那一位究竟是怎么回事。毕竟嫁了四五年,夫妻情份总要有些的,若是只为了无出有恶疾,何不和离?如此就将人休回去,未免有些凉薄。”
    当初蒋杏华让她警惕刘之敬,她并没放在心上,盖因觉得与刘家并不会有什么瓜葛。若早知如此,就该早些打听清楚才是。
    曹氏急道:“不是说她不规矩么?”
    桃华轻嗤了一下:“不规矩?这话就更不好说了。太太不必太着急,如今已到年关,有什么事都可往后挪一挪,我们先打听清楚了情况再说。婚姻乃是大事,不要误了燕姐儿才好。”
    不规矩这三个字,对女人来说真是大杀器,更重要的是它随时可以莫须有,有时候你讲都讲不清楚。因此桃华听见这三个字就反感,倒是对蒋杏华的话又信了三分。
    曹氏说不过桃华,只得将目光转向蒋锡:“老爷不是在外院见过刘翰林,还说他的书画好呢?”
    蒋锡有些迟疑:“观他的书画,倒是有几分风骨。”
    “都说字如其人——”曹氏听了蒋锡的话,如获至宝,忙道,“老爷瞧着他书画有风骨,定然不错的。”
    字如其人这种事,可不是百分百灵验的。倒是曹氏急成这样,总叫人有些疑心,桃华微微皱眉:“不过是向后推一推,年关前头,本也不好议这些事的,太太何必这样着急?一辈子的大事,自是该谨慎些才好。”
    蒋锡原本有些摇摆不定,听了女儿的话便道:“桃姐儿说得有理。就跟大嫂说,年前太忙,过了年再提此事,我也找人去打听打听。”
    蒋燕华虽躲去了内屋,外头的话却听得清清楚楚,等蒋锡和桃华都出去了,这才走出来。曹氏正心里着急,见了女儿忍不住就要垂下泪来:“我的儿,你怎么这般命苦……”
    蒋燕华本就有些焦躁,看见她哭哭啼啼的更觉心烦,勉强道:“娘也不必着急,姐姐说的也有道理,谨慎些也好。”
    曹氏更急了,见白果不在屋里,便道:“万一你姐姐看上了这门亲事呢?”
    蒋燕华怔了一怔:“怎么会——”
    “如何不会?”曹氏忍不住将前些日子小于氏的话说出来,“长幼有序,原该着先完了桃姐儿的事才轮到你,如今桃姐儿还没动静呢。纵然她不是看上这桩亲事,怕是心里也不欢喜,要将你的事压一压呢。若是别家也就罢了,横竖你还小,只要两边有意,就是再拖两年也不怕。可刘翰林这家——他年纪已然大了,若是拖下去,怕是等不起的。”不光是年纪,单身的翰林何愁找不到亲事,未必就只会看着蒋燕华。
    若说桃华要抢这门亲事,蒋燕华倒是不相信,然而若说桃华是心里不悦,有意压一压这件事,蒋燕华便觉得说得有些道理。归根结底,这门亲事算是她高攀了,因此心里便患得患失起来,总也镇定不住。只是蒋锡都发话了,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她还能说什么不成?
    母女两个正对面坐着发愁,茯苓从外头匆匆进来,见白果不在便道:“太太,二姑娘,方才大太太的丫鬟悄悄地跟奴婢说,刘翰林那里还有别家去说亲,都是因着三少爷跟他交好,这亲事才落到咱们家来,若是咱们推三阻四的,刘家也未必就……大姑娘虽是好意,可这事儿……”
    这些话一字字一句句都说到了曹氏心坎里,不由得急得又要掉泪:“那可怎么办呢?老爷只听桃姐儿的,我说十句,也比不得桃姐儿一句!”
    茯苓如今是日夜盼着蒋燕华能得一门好亲事,自己也好跟着嫁出去,眼下明摆着是个机会,又怎肯错过:“奴婢倒是有个短见,只不知道该不该说……”那可是翰林家里,将来说不定就能做大官,凭蒋燕华在陈家的出身,到哪里再找这么桩好亲事去呢?
    “快说!”曹氏迫不及待,“你若有什么好法子说服老爷,将来我自然不会亏待你。”
    “奴婢都是为了二姑娘,可不是为了得什么赏——”茯苓紧着解释了一句,才道,“依奴婢看,老爷心里未必不愿意这门亲事,不过听大姑娘说得有理,也着紧姑娘,这才要去查问一二。若是奴婢没看错,这事总归是要成的,不过去刘家提亲的人多,若叫刘家人觉得太太怠慢,那便不好了……”
    “这我都知道,如今不是老爷不肯么?”
    茯苓笑了一笑道:“老爷不肯,不是还有太太么?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太太难道就做不得主?”
    曹氏闻言便泄了气:“这,这如何使得?岂有瞒着老爷我自己做主的道理……还以为你有什么好主意……”原来是馊主意。
    茯苓忙道:“并不是就说让太太瞒着老爷定下来,只是写张庚帖,太太总能写得。这头把庚帖送了去先合着八字,那头老爷查问完了没什么事,自然就好了,如此也不慢待了刘家那边。”
    “这倒是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曹氏眼睛顿时一亮。庚帖不过是写上姑娘的名字与生辰八字,虽说规矩是要父兄来写,但其实一张帖子而已,能写字的人都写得出来。曹氏虽不会写字,蒋燕华却是会的。
    “只是这院子里人多口杂的,万一被人看见了再传到老爷耳朵里……”曹氏刚待叫人磨墨写帖子,又犹豫起来。
    茯苓心里暗恨曹氏懦弱无能。当初她肯违了桃华的命令给曹氏开库房门,就是看着曹氏生了儿子底气渐足,这才投了过去。谁知道曹氏恁般不中用,竟被桃华一步步踩了下去,倒害得她如今无处立足。如今还是这样进一步退三步的,只怕煮熟了的鸭子都要飞了。
    “太太若怕老爷发觉,索性只写八字不写名字,悄悄儿送给大太太,纵然偶然有人看见,也不知道是谁的八字不是?反正那边也没遣媒人来,太太也不要写二姑娘的名字,将来纵然有什么变化,也不致伤了姑娘的名声。”
    这法子听起来果然是妥当了,曹氏便拿眼睛去看蒋燕华。蒋燕华心中已是千肯万肯,只低了头不说话。曹氏到底还是了解女儿几分的,见这样子便知她答应了,忙叫茯苓去研墨:“娘不会写字,只得你自己写一张了。茯苓悄悄地送到大太太那里去,千万莫叫老爷和桃姐儿知道。”
    蒋锡的确是做梦也想不到曹氏竟敢叫蒋燕华自己写了八字送过去,正在另一边屋里问桃华:“你可是觉得哪里不妥当?”
    桃华没法解释蒋杏华怎么会知道刘家不妥,只得道:“就是觉得还该谨慎些。休妻不是小事,若果然是前头那个不好也就罢了,若不是,刘家恐怕就不是什么宽厚人家。不是我说燕姐儿的坏话,她并没什么手段,若是遇上那苛刻的人家,是必要吃亏的。如今太太眼里只看见翰林二字,也是昏了头了。若将来燕姐儿过得不好,她除了哭还会做什么?再者这事实在也不必急,眼看着要过年了,哪里有这时候议亲的。倒不如我请王爷帮忙打听一下消息,等过了年出了正月,若刘家真是好的,那时候从从容容议起亲来岂不是好?且爹爹别说我不敬长辈,大伯母来做的媒,我可实在是不放心。”
    别的倒也罢了,一说小于氏做的媒不靠谱,真是说到了蒋锡心里,当即便点头拍板道:“便照你说的做罢。只是又劳动郡王——刚送了那些毛皮来,咱们也该送点什么过去才好。”
    桃华抿嘴一笑:“他悄悄的叫人送过来,就是不想惊动了人。爹也不用大张旗鼓的还要回送什么。”
    蒋锡觉得不大好:“这也不合礼数。”转头瞥见薄荷在一边忍笑的模样,不觉有些奇怪,“你这丫头笑什么,还做这副样子?”
    薄荷忍了笑道:“老爷,姑娘素来是最知礼的。”自然有东西回送。老爷也真是实在人,都没瞧见那枕头边上的东西。
    虽是自己女儿,蒋锡也不好在屋子里乱看的,自是没有发现枕头边上一卷针线,乃是一条男子用的腰带。不过他再迷糊,听薄荷这般一说,又见女儿脸上飞红,顿时也明白了,笑得合不拢嘴地道:“那你就自己拿主意,爹不管了。”
    桃华把父亲送出门去,回头打了薄荷一下:“就你嘴快!”
    薄荷掩着嘴笑:“奴婢不过是提醒老爷一下罢了。”
    蒋柏华从厢房跑过来,伸头进来学着桃华的话:“就你嘴快!”他这一年又长高了些,渐渐有了一点儿大孩子的意思,只是一张小脸还是圆嘟嘟的,好像刚蒸出来喧腾腾的包子。
    桔梗拿着件狐皮坎肩追在他后面:“哥儿,衣裳还没试好呢。”
    这坎肩自然也是用沈数送来的毛皮制的,桃华特意叫人将狐尾围镶在领子上,长长的尾毛簇着蒋柏华的小圆脸,看着格外喜庆。桃华忍不住在他的小圆脸上捏了一把:“不好好试衣裳,大冷天的这样跑,吹了风可要吃药。”
    蒋柏华像小狗似的吐出舌头来,脸皱成个包子:“柏哥儿没着凉,不吃药!”
    他现在说话已经十分流利,偶尔还会蹦出些大人般的话来:“姐姐,衣裳是王爷哥哥送的吗?”
    桃华忍不住好笑:“是呀。柏哥儿喜欢吗?”
    蒋柏华摸着毛茸茸的领子:“喜欢。柏哥儿把七巧板送给王爷哥哥。”礼尚往来的道理,前几天他刚刚在书上读过。
    桃华摸摸他的脸,忍不住又捏了一把:“柏哥儿真乖。不过王爷哥哥不玩七巧板,柏哥儿留着自己玩吧。还有,不要跟人说王爷哥哥送东西来,在家里也不要这么叫,只说王爷就行了。”小孩子口无遮拦,你说他懂吧,他并不知道有些话不该说,说他不懂吧,偶尔听见只言片语的,他还真知道你说的是谁。
    “那——柏哥儿没有东西送……”蒋柏华又皱起脸来,很是苦恼的样子,“要谢谢……”
    “姐姐替柏哥儿送呀。”桃华拿过枕边卷起来的腰带展开。腰带已经基本上绣好,玄色底子上是银色宝相花纹,中间有蓝色点缀,边子上滚着金线,轻轻一动就有点点微光闪烁,瞧着甚为精致。
    这条腰带桃华绣了五天。打从穿越过来,她对上辈子没做过的事都有兴趣,可是也从来没有这么聚精会神地赶过针线。现在自己看看,也觉得卖相着实不错,竟然比自己从前绣的东西都精致。
    薄荷笑吟吟地凑趣道:“奴婢瞧着姑娘从前做的针线都不如这个呢。”
    桃华脸上一红,将腰带重新卷起来,仔细用布包好:“你近来定是去厨房偷吃蜂蜜了吧?”
    桔梗在一旁掩口而笑,蒋柏华犹自没听懂,呆呆地道:“厨房里没有蜂蜜的。”他说的是东偏院做点心的小厨房。
    桃华噗嗤一声笑出来,搂着弟弟好一顿揉:“小呆瓜……”
    蒋柏华不明所以,但很勇敢地伸出小胖手来反抗,姐弟两个正笑成一团,外头又有丫头过来送东西:“是宫里头婕妤娘娘赏下来的,指明了给姑娘的。还有御女也赏了些。”
    东西分了两份。蒋梅华的是两匹缎子,瞧着倒好做春装。蒋杏华的那份只是一匹,但薄荷揭了一下,便发觉了不对:“姑娘,里头包的是别的料子。”
    桃华也过去看,只见这匹缎子外头瞧着像是普通宫缎,但里头裹着的却是一匹上好的蜀锦,外头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
    这一匹蜀锦就抵得上蒋梅华的两匹缎子,薄荷不禁有些惊讶:“四姑娘还真惦记着姑娘……”
    桃华只掀起来看了看,就笑笑又放下来:“看来四妹妹在宫里过得还不错。放起来吧,别叫人知道了。”免得给蒋杏华惹麻烦。
    
    ☆、第118章 嫉妒

  蒋杏华能把蜀锦外头裹了普通宫缎送出来,但宫里往下赏东西却没有这样遮掩的,因此群香殿那边得了六匹蜀锦的事儿,自是瞒不住人的。
    皇后正在凤仪宫里看账册,翻到这一页就皱起了眉头:“群香殿怎的分了六匹去?”皇帝虽然少去群香殿,但王充媛的恩宠却是不缺的,宫里有什么好东西,总少不了群香殿的。然而今年蜀锦得的不多,王充媛按例也就是四匹,这多出来的两匹竟是给蒋御女的不成?她哪里来的这样大的脸?
    “简直不合规矩!一个御女,也配用蜀锦?就是再要赏她,也不过一匹罢了,怎么还送了两匹去?这是谁经手办的事?”
    李太监在一边立着,干咳了一声道:“奴婢听说,有一匹是蒋御女赏到蒋府去了……”
    “蒋府?”皇后倒疑惑起来,“她倒大方。皇上到底赏了她多少东西?”宫妃们的衣裳有定例,但指望着份例过日子可没法看,凡有恩宠的,莫不是靠着皇上赏的东西撑门面。似蒋杏华这样的位份,难得能有蜀锦裁衣,穿出来是极有脸面的。总共得了两匹就赏出去一半的事,皇后还没见过如此大方的,除非她手里东西多得是,根本不稀罕。
    李太监忙道:“奴婢查过册子,别的也并没有什么,不过比旁人的份例略多一点儿罢了。”这也是宫内大家都知道的事,虽然相同的位份在份例上是一样的,但实际发送到各人手里的东西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区别,这当然是内务府看人下菜碟的结果。
    蒋杏华是皇帝发话,没通过选秀就进宫的,内务府自然要讨好几分。然而她至今也尚未承宠,因此这东西就算多也多不了几分。
    皇后看过内起居注,自然知道蒋杏华尚未侍寝过,说起来进宫也有段日子了,皇帝若是真喜欢她,又怎么会接进宫来又抛在脑后?皇后在这些事上心思总是转得很快,立刻便问道:“就那么一匹蜀锦,是不是赏给蒋桃华了?”
    皇帝赏给群香殿的蜀锦颜色都娇嫩,显然只有年轻女子好用,自不会是给蒋府的太太们的,因此皇后一想就想到了桃华身上去,脸立时又阴了些:“究竟是她赏的,还是皇上借了她的手?”
    这个李太监可不敢答。皇后却越想越是这么回事:“定然是皇上的意思!不然她一个小小的御女,怎么能赏蜀锦!”她连账册也看不进去了,“前些日子你说时候不到,不宜提那件事,现在都过了这些日子了,也该是能说了吧?备轿,去寿仙宫!”
    寿仙宫里殿角摆着四个炭盆,烧得殿内暖烘烘的。太后自染疟之后身子有所亏损,虽然时时进补,总觉得比从前更怕冷了。皇后一进去,就见太后穿着貂皮袄子,倚着暖薰看两个小宫女剪蜡梅花插瓶。
    “母后赏花,也不叫着儿臣来。”皇后挤出一丝笑容,坐下来装模作样地欣赏了一会儿,“今年花房这蜡梅种得好,瞧着花朵儿比去年的还要大些似的。”
    太后今日心情不错,看她顶着一张不痛快的脸进来也没有说什么,只笑道:“你那里不是也有?若觉得这个好,这一瓶给你带去放在殿里。”
    “那儿臣就谢母后的赏了。”皇后耐着性子说了几句,便转到了正题上,“方才看账册,内库今年进了些野山参,虽不是上百年的老参,却也还能用得。儿臣想起承恩伯平日里用得着这个,正要问问母后,可有什么要赏给承恩伯,着人一并带了去。”
    说起于思睿,太后的心情就被破坏了。于思睿这一病,于氏族里要给他过继嗣子的事儿就越闹越厉害。前些日子他刚能下床的时候众人收敛了些,之后发现他的病也就这样了,顿时又闹腾起来。眼看着要到年下,好些人都说该先办了这事儿,好歹先找个人新年头上替他进宗祠去行礼,免得对祖先不敬云云。
    这是子嗣大事,太后纵然是一国中最尊贵的女人,如今也不姓于了,不好对于氏一族内的事横加干涉,只能自己烦闷罢了。如今听见皇后又提起来,就忍不住叹气。
    “听说前些日子请了几个郎中,都说要调养……”皇后窥探着太后的脸色,续道,“这调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承恩伯府里没个懂医术的怕是不成。”
    太后自然是很想弄个太医常驻承恩伯府的,然而都被众人推托了——这不是开玩笑么,于思睿能治到如今这个程度,已要算是蒋家医术精到了,再怎么补,也不可能补出个活蹦乱跳的承恩伯来,到时候太后迁怒下来,谁沾着谁倒楣。就是外头请来的民间郎中,看了于思睿也只是摇头,没一个敢承接下来的,太后给多少钱都没用。
    “我难道不知道?”太后听皇后今日说的话简直句句都捅心窝子,不禁也没好气起来,“你倒是能找到一个不成?”
    皇后往太后那边移了移,看看殿内都是太后的心腹,便压低声音道:“母后,眼前这不就摆着一个吗?谁给承恩伯治的,就还叫谁去啊。”
    “你说蒋氏?”太后顿时更恼火了,“难道你是不知道的?她早就说不能治了!”
    “母后,不是儿臣小人之心。”皇后轻轻地嗤了一声,“儿臣还真不大相信她说的话。究竟是真的治不了,还是她不肯用十二分的心思?”
    太后沉着脸道:“说这些有什么用?她说不能治,难道还拿刀架在脖子上逼着她不成?”就算刀架脖子,人家说不能治,你也没办法啊,毕竟于思睿能下床还是她的功劳呢。
    皇后胸有成竹地道:“她不治,不过是因着知道咱们拿她没法子,且承恩侯的病好与不好,与她有甚关系?若是承恩伯那些姬妾们,哪个不是日烧香夜拜佛,就求着承恩伯好起来呢?”
    太后听见承恩伯府那些女人们就心烦,然而听到最后,却突然明白了皇后的意思:“你是说——”
    皇后得意地笑了笑:“若是她嫁进承恩伯府,母后说,可还会不会尽心给承恩伯诊治呢?”
    那当然是会的啊!太后几乎要脱口说了出来。有哪个女人愿意让自己的丈夫病成这样,难道她不想生儿子,不想在夫家立住脚了不成?皇后说得对,蒋氏不肯用心诊治,不过是因着事不关己,乐得省事。若是她成了承恩伯府的人,就得替于思睿打算!只是……
    “难道要让蒋氏做承恩伯夫人不成?”到底是皇上御口亲封的药师之女,宫里还有几个蒋姓妃嫔,若是将人指去给于思睿做妾,也实在是不成。
    皇后其实也不愿意让桃华做什么风光的夫人,然而也知道做妾是万万不成的,只得道:“若是让她做了正妻,想来更会尽心尽力。”也好,做了正妻便能永远绝了皇帝的心思。
    太后沉吟片刻,勉强点了点头:“你说得不错。”
    “那母后几时赐婚呢?”
    说到赐婚,太后又有些犹豫。想也知道蒋氏不会情愿这桩婚事,若是不管不顾硬宣旨下去,事倒是能办成,可难免会落人口实。如今皇后还因着子嗣的事被人诟病,若是太后也闹一出,对于家终究不是好事:“这事,总要办得名正言顺才是。”
    李太监半弓着腰,稍稍往前上了步,低声细气地道:“奴婢大胆,有个浅见……”
    太后看了他一眼:“说。”
    李太监的腰又弯下去一些,低声下气地笑道:“奴婢想,太后不如将蒋氏的母亲召进宫来,替承恩伯说个媒。这样的亲事,想来蒋家自是欢喜万分的。”
    太后瞧了他一眼:“你倒聪明。”这其实就是强说媒,然而只要蒋氏的母亲答应,便不致落人口实,“只是,若蒋家不答应呢?”
    李太监堆着一脸笑容道:“奴婢听说,蒋氏的母亲蒋曹氏,乃是继室。”一个继室,怎么会为了继女顶撞太后呢?只要她松口答应下来,这便是名正言顺的一门亲事了。
    “连这你也知道?”太后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倒是知道得多。”
    李太监哈着腰陪笑道:“奴婢就是主子的耳目,少不得要多知道些,才不致白吃了主子的饭……”
    太后被他逗笑了:“赏他。”
    李太监忙跪下磕头谢赏。皇后兴致勃勃地道:“那母后几时召蒋氏入宫?”夜长梦多,自然是早办早好。
    太后也是这么想的,沉吟了一下便道:“年前定了也好,这就着人去宣她们吧。”
    从前蒋家人进后宫都是先递牌子求见,得了宫里的允准之后才能在指定的日子入宫,还从来没有人得过太后的召见。旨意下到蒋家,小于氏心里顿时有些不自在起来,却还要堆着笑脸过来告知。
    曹氏倒忐忑起来:“我,我可从没进过宫,太后为何要见我呢?”
    小于氏心里嗤笑:不管是为了何事,显然是因着桃华。嘴上却笑道:“瞧弟妹说的,凭它为了什么,这也是有脸面的事。宫里的车在外头等着,弟妹还不快换衣裳,我这会儿跟弟妹讲几句宫里的规矩——哎,其实桃姐儿进宫也好几回了,弟妹到时候跟着她做就没错。”
    桃华也被太后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搞得有点手忙脚乱,薄荷一边帮她换衣裳梳头,一边抱怨道:“说召见就召见,也不知又有什么事。不会是还让姑娘去给承恩伯治病吧?”
    “除了这事怕也没别的事了。”桃华皱皱眉,“只是,若为了这事,何必连太太也要召见?”难不成太后以为能让曹氏说服她治好于思睿?
    “总之是没有好事。”薄荷嘀咕着,替桃华簪上一根宝石钗子,自己也急忙去换衣裳——虽说她多半没有能进宫门的资格,但衣着不整地去,就是对太后不敬。
    宫里的马车就等在大门外,两个跟车的小内侍立在车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