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可汗-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崇敏哈哈笑道:“不行,她不能给你,不然的话,既是焚琴煮鹤,浪费了好材料,又没用到点子上,不能把你侍候高兴了。一会我带你看另外几个,床上的花样什么都会。”

薛崇训笑了一阵,便站起身来,抱拳道:“那我就告辞了,别送,自家兄弟不兴那套繁缛玩意。”

说罢薛崇训便从奴婢手里接过一把油纸伞,走进了雨中。武家两兄弟站在屋檐下,目送他出门。薛崇训走到门口的时候,头也不回的扬起手,向后面挥了挥手。

上了马车,薛崇训对庞二说道:“去宇文家。”

……

“卫国公请上坐,快看茶,怎么如此之慢!”宇文孝的眼睛里露出了高兴的光辉。他那张脸上的皱纹真是触目惊心,原本是张很严肃沧桑的脸,但此时喜悦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薛崇训忙道:“不在官场,便不讲官位高低,您年长又是主人,请……不要推辞了,挺费时间的。”

“那好,好!”宇文孝看了一眼一旁的女儿,大模大样的坐到了正北的椅子上。薛崇训也拂了一下长袍,坐了下来。

他沉吟了片刻,便说道:“今日登门造访,两件事,一是来告别……”

宇文姬顿时抬起头来,怔怔地看着薛崇训。

薛崇训发现她的目光,不由得顿了一顿,然后才继续说道:“去年户部侍郎刘安下去整顿漕运,快一年了依然毫无成效,他是母亲大人举荐的人,所以母亲让我下去看看情况,数月便回……二是有件事想托您去办,上次在城隍庙意图行刺我的白无常,她本人我不想计较,但我想知道确切的结果,谁在背后指使。”

老头子忙道:“既然三娘在薛郎手下,我也没什么好瞒你的,白无常以前确实是我的人,但我进入官场以后,她就已经背叛我了……”

薛崇训举起手打断他的话:“不必解释,我知道。正因为她是您的旧部,所以您才更了解她,最有可能查出真相。白无常行踪不定,这事儿我没指望官府……还有官位,暂时您别升了,如果可以,最好先把官辞掉,以后再说,明白这个意思吗?”

宇文孝点点头。

这时薛崇训把目光移到了宇文姬身上。老头子见状便说道:“我去催人准备晚饭。”他说罢便走了出去。

屋子里只剩薛崇训和宇文姬两个人了,宇文姬仍旧站在那个角落里,低头想着什么,过了一会儿,她才说道:“昨天宫里的事今天长安城就有人说了,我不明白,你说只能娶公主,怎么非得是那金城公主?她要去吐蕃和亲,你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么?”

薛崇训笑道:“你吃醋了……在咱们大唐,有地位的男子谁不是妻妾成群?入乡随俗,我就算娶了公主,也不会抛下你不管的。”

宇文姬冷冷道:“我可不是吃醋,只是提醒你,如果你果真要娶公主,金城并不是好的选择。”

薛崇训摇摇头:“和亲的国策,我本来就看不惯,反正朝廷刚刚才决定此事,送金城去吐蕃还有一段日子,这段时间,谁知道能发生什么事?机会还是有的。”

宇文姬低下头有些忧伤的说道:“我不求名分,但求你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如果你们真的是两情相悦……师父说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我是个多余的人……”宇文姬说到这里眼睛里掉下一滴眼泪来,“我浪迹江湖,遥祝你们白头偕老。”

“宇文姬!”薛崇训站了起来,走到她的面前,伸出袖子的一角给她揩了一把眼泪,“说什么呢,你又不是不知道,在咱们大唐,众人都是有妻有妾,我会对你们都好。”

宇文姬缓缓伸出手,摸到薛崇训胸口受过伤的地方,轻轻说道:“我只要你的心……金城这个人你一定要小心,虽然我不认识她,但知道她的一些事。在宫廷里的公主中间比,她无权无势也没有靠山,人又长得漂亮,平时肯定少不了被人排挤;现在又要被当成牺牲品送去吐蕃。天生丽质,却有这样不公的经历,她很可能心机很深。我不是故意要说她的坏话,是怕薛郎被女人骗了,我比你更了解女人……如果她受到这样的待遇,还能保持平和的善心,那我真输得心服口服。”

薛崇训沉吟不已,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金城的一笑一颦,当即便说道:“她就是那样的人,和你一样好,虽然被人不公的对待,依然保持着美好的心灵。你输了,以后和她好好相处行吗?答应我。”

宇文姬抬起头眼泪还没干,却笑道:“真要是这么好的人,不仅男人喜欢,女人也喜欢呢。那我不和她抢你了,反过来和你抢她,呵呵。”

“不怕,反正肉都是烂在锅里,到时候咱们随便怎么玩,省得闷。”薛崇训坏笑道。

“坏东西!”

薛崇训在她耳边说道:“一开始你就知道我坏的。”

宇文姬脸上羞红一片,轻咬了一下朱红柔媚的嘴唇,低声说道:“被你带坏了……什么时候你再像氤氲斋那么坏一次可好?”

薛崇训道:“这几天要忙着准备启程,还要去朝里交接公文,事儿挺多也没心境,等我回来,还是在氤氲斋如何?”

“嗯……”宇文姬把头埋得很低,耳根子都红了。

“走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得先活下来,才能厮守不是。别伤心,你一直呆在我的心里呢。”

宇文姬道:“发现你变了不少……不会因为金城吧?”

“又吃醋了。”薛崇训笑道。

两人说了一会话,薛崇训便告别出门,依旧让宇文姬别送了。但当他刚要上马车的时候,却听到宇文姬在喊他。

他回过头,见宇文姬没带伞就跑出来了,眼巴巴的站在门口看着自己。薛崇训便说道:“回去吧。”

雨还在下,噼噼啪啪地打在油纸伞上,聚成一条条水线,沿着伞的边缘滑下来。

第二卷 江湖不远

第一章 河水

雨过天晴,天地格外的清晰,以广厦万千的雄伟长安城为衬托,河上的千帆竞发更显得分外壮观。薛崇训眺望这样的古味盎然的场面,胸中一阔,是诗意大发,虽然没作出什么诗来,但也不禁感概好诗果然是需要时代背景的。

他启程前就和熟人人告别过了,并叫大家不用送别,可到了码头的时候,还是有人来送,人情难却。

母亲在庙堂上影响很大,给薛崇训安排个新的头衔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现在薛崇训的官职改了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转运使,和现在在东都的刘安一样的官衔。两人平级,不过薛崇训得到了一份“运河沿岸各级官吏一应节制”的圣旨,等同于钦差,太平公主是想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免得因为受到权力制肘影响正事……巡察漕运不过是幌子而已。

帆船上的旅行用度都准备好了,薛崇训抱拳和同僚们作别,正欲登船时,却见一辆很特别的马车向码头这边行驶过来。确实很特别,因为那辆车上有宫廷里才用的装饰。

宫里谁来相送?薛崇训想了一会竟想不出应该是谁。

码头上的官僚都是京官,自然也有点见识,这时见到那辆车,和薛崇训一样都被吸引了注意,纷纷看了过去。过得一会,马车行到了薛崇训旁边停下来了,但是上面的人却没有下来。

一道竹帘挡在车窗上,精致淡雅的本色珠帘给人很有格调的感觉。薛崇训一边猜测着来人,一边抱拳作礼道:“友人既然给面子相送,何不一见?”

这时响起了犹如天籁之音的悦耳声音,轻柔、温和、脱尘脱俗,“既然是离别,何必再相见?今日前来不为见面,只为几句话。因为有些不便,失礼之处请薛郎见谅。”

金城公主!薛崇训十分惊讶,他真没想到金城竟然亲自来送别。虽然那天在麟德殿自己表现得不错,但对于金城这样倾国倾城的人物,如果某人第一次认识她然后表现了一番,就想让她一见钟情,那她能钟情的人也实在太多了……原本薛崇训就没抱什么希望,所以听到是金城的声音,确实是出乎意料。

薛崇训强制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努力保持着平静,“能得公主亲自前来相送,薛某已是荣幸之至。”

这时身边的同僚们都笑嘻嘻的作礼退避与人方便,就剩薛崇训一个人站在车帘之旁。

车帘里面的温柔声音轻轻说道:“那天的事,谢谢你……但是以后别这样了行吗?”

薛崇训的脚下不由得动了一步,看着那竹帘道:“怎么了,是我让公主困扰了?”

沉默了一会儿,金城才缓缓说道:“你知道我是要去吐蕃的,我是不想曾经关心我的人困扰难过,所以以后别这样了……我也不太习惯被人过分注意,简简单单的过活比较好。”

薛崇训的胸口不知怎地竟然一痛,面上却只是淡淡的应了一声。

金城又说道:“没事了,祝福你一路顺风,好好做官,造福百姓才是正事。”然后她又轻轻说道:“走吧。”马夫便扬鞭赶车掉头。

薛崇训怔怔看着马车远去,不由得叹息了一声。

一旁三娘忽然冷冷地说道:“金城公主好生奇怪,既不是来回绝郎君的心意,又躲躲闪闪,那她白白跑一趟作甚?”

薛崇训沉吟道:“是啊,那她为什么要关注我哪天走,为什么要专门出宫亲自跑一趟?”

三娘说道:“我觉得此人的心思不是那么简单的,郎君要多个心眼。”

薛崇训摇头苦笑道:“尊贵的公主,绝世的红颜……可是她能怎么办,一个女子的终身幸福和国家大事比起来算什么,她能有什么办法?世间万苦,人最苦。有苦难言啊。”

“上船了,走吧。”他看了一眼那轻车远去的方向,转过身,向河岸走去。

同僚们站在岸边,打拱的打拱,挥手的挥手,“一路平安。”“早日归朝……”在各种各样的祝福中,风帆扬起,河水荡漾、江湖漂渺。

一出长安,雕楼华栋很快就不见了,田园风光迎面而来。大唐依然是农业为主的帝国,庄稼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太阳高高挂在天空,天地间非常亮堂,河水静静地流淌,田野一望无际,薛崇训站在船头,仰面感受着清新的风。

“母呼儿饭、儿不饭,人饿须知饲牛晚。放之平泉,以宽牛劳;浴之清浅,以息牛喘……”河边上传来了一阵牧歌。

歌声走调就像因哽咽而变声,牧歌中露着浓浓的感情,除了溢于言表的对耕牛的爱护、大约还有农人的艰辛吧……薛崇训知道,阳光明媚的田园风光下并非诗人们赞美的那样安逸,关中百姓不仅要负担承重的租庸,还要被征到折冲府充当帝国的主战兵力府兵。

薛崇训转头对三娘说道:“不出豪宅的贵胄,永远听不懂牧歌,我相信有些大臣平治天下的抱负是发自内心的。”

看着三娘的脸,他忽然发现一个细节,这些日子三娘脸上有了些血色一样,比起一开始见到她时那种死气沉沉的惨白脸色,现在她仿佛健康些了。

“三娘,记得在城隍庙白无常要杀我,她说一招就把你撂倒了,白无常当时说的那句话我还记得,她说‘三娘原本是活在阴暗里的人,你让她傻兮兮的站在太阳底下,连我的一招都没挡住’……我想问你,你觉得明处好,还是暗处好?”薛崇训随口说着。

三娘道:“只要有心,杀人很简单……除了杀那种随时都有护卫的达官贵人。暗处牵挂的事少,当然更有效。”

“有道理。”

薛崇训站在船头,想着什么,过得一会又沉吟道,“这回咱们得先在运河上弄点动静出来转移视线才行。”

……

一行人走走停停,沿着漕运航线到达潼关,因为前面是黄河,黄河上偶有险道,行船原本就不甚安稳,于是薛崇训从驿站上领了马匹,骑马从陆路继续东行。

过了几天,他们到了陕郡附近,薛崇训决定去三门砥柱实地察看一番,因为这地方历来就是漕运的大问题,犹如一块石头卡在动脉一样,每年损毁的船只粮食不计其数。他此行名义上就就整顿漕运,既然来了,去看看也是一种难得的阅历。

薛崇训差人去雇了个熟悉当地的船夫当向导,是个黑瘦的老头子,船也很小。方俞忠见状便问道:“您老这船能行么?”

京里来的人,出手自然不会吝啬,老船夫立刻拍着胸膛道:“年轻人,给你说个典故,当年赵王问,廉颇老也,尚能饭否?这不是瞧不起人么,人不可貌相,船也不可貌相!别瞧老头儿这身板瘦,结实着哩;也别瞧船破了点,稳当!老头儿在黄河上讨了一辈子生活,从来没过大事。哈!江南那边来的楼船就又大又好看,不是照样在三门翻船?不信,老头儿带您去看看,早上才触礁沉了一艘,死了人他们还在那哭。”

薛崇训听这老头儿竟然说起了廉颇,顿时大笑道:“果然是人不可貌相。就冲你比我还黑,就坐你的船好了,如果没出事儿,回来我再付你多一倍的价钱。”

老头儿听罢竖起大拇指:“这位郎君慷慨,汉子!听口音,你们是京里来的?”

薛崇训拍了拍麻衣腰间的金鱼袋:“放心,衙门里我是戴乌纱的,不是坏人。”

“眼拙,认不得那东西,嗬嗬。”老头笑道,“老头人外面黑,晒的,心可是红的。”

于是一行人便上了老船夫的船,从黄河上去三门看地形。这老船夫挺健谈了,人也开朗,一边娴熟的驾着船顺流而下,一边还朗声闲聊。

“您是衙门里的人,老头儿再给您讲个陕郡的故事,也是当官儿的。那官姓李,国姓哩,人人都想呆京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这李姓的官偏偏一门心思想到地方做实事。天子说成啊,你去陕郡吧。李姓的官儿就来咱们陕郡了,在这地方做什么事儿才是千秋佳话?不用说,就是这有鬼门关之说的三门砥柱,李姓官拍着胸膛说老子就不信治不了你这河。”

老船夫用黑漆漆的毛巾擦了一把汗,继续说道:“他就在三门山北侧的岩石上开动手,准备凿出一条新的航道,以取代旧航道。结果劳民伤财搞了一两年,都是石头怎么挖?这可是黄河,不是弄个浅坑就了事的。现在新河摆在那里,只有涨潮的时候才有水通船,平时根本用不上。”

薛崇训想了想笑道:“我就是来治河的,我也把话撂这儿,就不信治不了这河。”

老船夫摇头笑道:“只当您是开玩笑的,愚公移山那得费多少血汗。老头儿替陕郡的老百姓求个情,儿郎们每年去上番(兵役的男人到京师或要塞驻防)都够呛,家里还得老爹妇孺下地撑着,要再这么一移山……说句不好听的,您回去凤池夸,苦的是老百姓。”

薛崇训道:“我不移山,我移人。这人不一定能胜天,但胜人还是可能的。哈哈,到时候河运大治,老船夫倒可以对儿孙们说说我坐过你的船。”

这时黄河上的水仿佛霎时之间就变得湍急起来,老船夫道:“快到了,老头儿闻得到这水里的腥味儿,这可都是运赋税去京里那些人的血啊!”

第二章 砚台

“咦哟……”一声嘹亮的吆喝响起,拖长了声音,然后许多人齐喊道:“嘿!”

薛崇训乘坐着老船夫的小船刚一行过一座石山,便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因为船小,一行人只有五六人,还有十来个侍卫留在北面的岸边等着。

船又行了一会,很快河面上的许多大船进入了视线。不仅有船,岸上的怪石崎岖小路上还有无数的人跋涉,一条条缆绳连接在河里的大船身上,那些人是纤夫,正在用人力拉船。

这段河水异常湍急,又是逆流而上,看得出来纤夫们拉得非常吃力。薛崇训估摸了一下,每艘粮船都有上百个纤夫拉船。刚才在山口听到的喊声就是这些纤夫发出来的。每船的纤夫都有个带头的,那人先长声“咦哟”地吆喝一声,然后众纤夫“嘿”地呐喊使劲,一起用力。

于是河岸上下真是热闹极了,中间隐隐的还有人嗷啕大哭,在哗啦啦的水流中若隐若现。

薛崇训乘坐的小船靠近了运粮大船,因他们来的没几个人,不像是匪患,船上的人也没管他们。大船之间还有不少小船,上边的人拿着长竿在搜寻什么。

于是薛崇训转头看向当头的一条大船,甲板上有个戴璞头的中年人正趴在船舷上一边瞅着什么一边哭喊,“五郎!五郎啊,你听到应一声……”

看样子是有人在水里没救起来,周围几条小船正在到处搜寻。而后面那些小船在忙着打捞东西,好像是有船沉掉了。

就在这时,有个人喊道:“那边,我好想看见有人冒头了!”

船舷上的中年人忙止住哭声,大喊道:“是五郎吗?”其他人忙吆喝着下水去摸,小船上的又有人喊道:“水浊,全是泥沙,下去的人当心自家性命!放绳子!”

也没人管薛崇训等人,他们看着河面上的忙乎劲,驾着小船继续向东走。这时薛崇训看到船边不远的地方好像有个东西冒了一下,他便立刻回头道:“谁水性好,那个位置!我好像看见有人。”

“我是剑南人,打小会水,郎君看我的!”待薛崇训回头看时,那侍卫已经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薛崇训忙说道:“黄河水可比不得剑南的水,船上的,咱们在救你们的人,快扔条绳子下来!”

旁边的大船上很快就丢了条绳子下来,没过一会,就见那侍卫从水里冒了起来,一边扑腾一边喊道:“抓住了!水里的确是个人,丢绳子!”

方俞忠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砚台来,绑在绳子一头,猛力一丢,便丢到了河中。薛崇训见侍卫抓住绳子,松了一口气,亲自帮着拉他过来。那侍卫还在笑:“哈,黄河水就是浑!”

薛崇训等人七手八脚的将那落水之人弄上了船,只见他浑身都是黄泥,跟个泥人似的。软软的仰在船上,也不知是死是活。侍卫们又忙乎着按他的胸实施急救。

就在这时,大船上的人放下了绳梯,喊道:“船上有郎中,快把人弄上来。”于是薛崇训的侍卫背着那落水之人,大伙扶着护着往大船上弄。

“五郎!”刚才在船舷上哭喊的中年人奔了过来,在那落水之人的脸上一抹,中年人顿时大哭,“五郎啊,你叫我回去怎么给大嫂交代!”

船舱里很快把郎中请出来了,薛崇训一看,惊喜道:“李鬼手!哈,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你。”

出来的那个仙风道骨的鹤发郎中不是李鬼手李玄衣是谁?宇文姬的师父。李鬼手抱拳道:“先救人。”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道:“张家的,让让,救不活再哭也不迟。”

“抱住,倒着提起来!”李玄衣说道。旁边一个汉子,忙从那五郎的身后抱住他的大腿,将人倒提了起来。李玄衣飞快的从腰间拔出一枚银针来,又指着另一个人说道:“用力箍住五郎的胸,一阵一阵的使劲箍。”

旁边那汉子依言行事,两个人这么一弄,五郎的嘴里不断有浑水流出来。这时李玄衣蹲下身去,伸出手指在五郎的锁骨附近使劲一按,同时突然一针插了下去。“噗!”突然从那五郎嘴里吐出了许多污物。

“咳咳……”刚才像个死人一般的人居然咳嗽了几声。“有气儿了!”众人立刻欢呼起来,“李鬼手不愧是当世名医!”

这时那中年人拉着一个二三十岁的传长袍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二话不说,二人便“咚咚咚”地磕了三个响头:“救命大恩,先受我张家人三拜,以后凡有用得上咱们的地方,只管言语一声。我叫张岳然,祖籍韶州曲江,这是我的族亲侄儿张九龄……”

“哈!”薛崇训听到张九龄三个字,顿时惊叹了一声,心道神州五岳也不是那么大嘛。

中年人张岳然又道:“李鬼手李神医是我的好友,自是认识,却不知这位郎君及下水的恩人是什么衙门的人,请教名讳,咱们也好知道恩人是谁。”

薛崇训扶起张岳然:“我们打这儿经过,正巧看见旁边有落水之人,举手之劳原本理所应该,别弄得这么严重,人活了就好,赶紧起来吧。我是……李鬼手认识我,都是熟人,呵呵。下水的这个,是我的随从赵二。”

听到中年人问你是哪个衙门的人,薛崇训心道张家的人果然有些见识,大概是看到了我腰上的饰物吧。

李玄衣也帮着扶起了张家的两个人,说道:“两边我都认识,那就由我来介绍,这位郎君是卫国公,今上的外侄,太平公主家的长子,名讳薛崇训。咦,我记得你是太常寺卿,怎地跑到江湖来了?”

薛崇训一面观察着张九龄的相貌,一面说道:“调任了个官,户部侍郎加转运使,下来看看漕运。”

只见张九龄是长脸小眼大耳朵,不过五官搭配的比较协调,面相也比较端正,两道眉毛形状凌厉,眉间有三道竖横,看起来很严肃的样子。

李玄衣哧地冷笑了一声:“管理漕运?得了吧,你们那帮人能做啥好事,瞧瞧这河里的船,都是从岭南来的,他们走到这里用了十个月!还有洛阳那刘安,手下一帮子‘斜封官’,除了弄钱不会干别的。”

所谓斜封官就是太平公主给的官,她把官员的名字放在信札里递到皇帝跟前让皇帝批了就委任官职,因为封条是斜着封的,所以通过这样的途径进入仕途的人被称为斜封官,一直遭受其他官僚的鄙夷。这些人里头,有才能的也有,不过大多是歪门邪道之徒,送钱买官的最多,总之是良莠不齐。

张岳然道:“李先生别说这个了,大唐这么大个朝廷,人要吃饭不是,咱们不运粮过去,国家社稷置于何地?走吧,到船舱里坐。”

这时张九龄说道:“叔父家被点为运粮户,我正好罢官在家,就随同叔父走了这一遭,途经了整个漕运沿线,倒是想到个法子可以改变一下……可是权贵当道,只能望洋兴叹啊。”

旁边的李玄衣突然捡起刚才方俞忠绑在绳子上借力的砚台,拿了起来仔细看了一番,笑道:“卫国公这玩意价值不菲啊,这么用实在浪费……砚台,救人的绳子,呵呵,有意思。”

薛崇训明白他说的意思,无非就是老子这样的大坏蛋做好事很意外,当下也不好说什么,也就缄口不言。同时也再次看到了李鬼手的交际面之广,他虽然不在庙堂,可是姚崇、宋璟是他的好友,现在张九龄好像也是他的朋友,挺厉害的。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朋识友不是谁和谁都说得上话的啊。

因为有熟人李鬼手在,薛崇训也不急着赶路,便叫人付了带自己过来的那老船夫的钱,留在了运粮船上。之前答应过老船夫事成之后再付一倍的价钱,薛崇训倒是没有食言。张家叔侄、船上的其他当头的,还有李玄衣等人,一干人等在船上坐着应酬了一阵,然后薛崇训把李玄衣叫到了甲板上单独面谈。

薛崇训拜道:“不管怎样,上回你对我有救命之恩,我心里不敢忘。”

李玄衣看着浑浊的黄河水淡淡道:“不是说好了么,我当时治你是为宇文家,否则真不会出手管。不用提这事了……不过今日卫国公出手相救了一个不相识的人,可见仍存善心,不错,不错。那砚台有书香之气,用来救人,书香加义气,多好的事,希望卫国公能悟到一些东西。”

薛崇训谦逊的拱手道:“我一定会时常怀念今日与李先生的谈话。不过我也有句话想对李先生说。”

“请讲。”李玄衣这回的态度比上次要和气多了。

薛崇训道:“治病,一个人只能医治少数人;但治国,却能让更多的人避免水深火热。李先生可赞同?您身怀治病治国之术,何以存小义而舍大义?”

李玄衣对着黄河哈哈大笑:“治国之术?做官可不是有德有道就行的,我不适合做官,无能为力,只要取小义独善其身,没有我李玄衣,世上还有黄玄衣、姚玄衣……术业有专攻,各司其能罢鸟。”

笑罢,李玄衣转过身看着薛崇训道:“我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果我真想入世,也不会辅佐卫国公或者太平,太子才是国家之福。哈哈……卫国公,我奉劝您一句,这做官啊,和做郎中一个道理,术用得再好也是末,别忘了‘仁义’二字,这才是本。当年魏征有句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现在老朽把这句话送给你,好心的。”

薛崇训沉吟不已。李玄衣又道:“掌印的人,谁不是饱读诗书典籍?我中国典籍似海,翻开每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透着‘仁义’二字,您说世人怎么就看不到呢?”

第三章 不平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薛崇训刚出舱门,便看见张九龄长身站在船头,仰头吟起诗来。“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这一句薛崇训听得最是真切,心道:他莫非是想着那些为非作歹的斜封官才有此感叹?

只见船头的张九龄一脸的惆怅,但惆怅中的神情却透着坚定。那坚定的东西就是胸中的抱负吧?匡扶宇内,平治天下。这是很多有信仰的文官共同的抱负,或许张九龄也是怀着这样的理念。

平治天下,可能很多人的想法是大功之日衣锦还乡,留得身前身后名,留得青史万代传;也有的人是为了建功立业获得食封千户万户侯;当然也有人是怀着大慈大悲之心,怜悯黎民百姓。

不管是出于何心,也不管是不是有时代局限,薛崇训心里其实是很敬佩他们的。起码有追求有目标、信一些东西不是,哪像后世,多少人只是口上唱得好听而已。

薛崇训自己就觉得比较惭愧,他细想之下,不认为自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当然有时候会感动,不过想的说的,能和做的比吗?真要人牺牲到嘴的利益,甚至牺牲性命,只为了一个义字,他自问做不到。

……运粮船队过了三门砥柱,薛崇训留在岸边的十来个侍卫也接上了船,然后和熟人们告别,因为随同运粮船队的那些人是西去,而薛崇训要东去洛阳,分别在即。薛崇训只等船行到大路旁就下去从陆路继续赶路。

天气很好,大家都在甲板上寒暄着说话,张家叔侄多次感谢直不必言。

这时黄河西边迎面有艘小船航行过来,薛崇训无意中看了一眼,也没怎么注意。却不料就在这时,忽然“嗖”地一声,冷不丁一支箭羽破空而来,甲板上的一个人捂住脖子便一头栽下水去,“扑通”的落水声让众人都震惊了。

“有河匪!快敲铃!”有人大喊了一声。

方俞忠冲了上来,护住薛崇训回到躲进了船舱。甲板上的人纷纷找地方躲,一时慌乱不已,这些被征运粮的富户,多是良民家,虽然雇有一些会拳脚的壮丁保护,小股匪患还能应付,但真遇到大事真是够看不够用的。

这时对面小船上有人大声喊道:“前面封了,你们过不去,想活命就乖乖听令,先把船靠岸。听咱们的,咱们就只为财,不杀生!”

几个当头的人聚到了船舱,人心惶惶的,有人指着河岸上刚刚出现的一群土匪说道:“起码上百持械河贼,都是亡命之徒……而且这帮人竟敢动朝廷粮船,铁定不只这点人。要是惹恼了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