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草清-第3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间教室里,纶巾长衫的儒雅夫子深深叹道,下面端坐着的三四十个孩童沉默不语,眼中都噙着满满泪水。

第九百三十七章 后门大开,献功争赎罪

兵丁围了义学好些日子,夫子对这一日的到来早有预料,可这些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学生却压不住情绪,更压不住疑惑。

稚嫩的嗓音响起:“夫子又不是杀官兵的红衣,为什么要抓夫子!?”

夫子呵呵轻笑,一边整理自己衣冠一边道:“倒不是单独针对我,不过呢,在这大清国某些人眼里,夫子我这种人比红衣更可恨,红衣只是杀官兵,夫子我却是杀人心。夫子此去,一别无期了。”

已有学生哽咽出声,夫子这话他们有些印象,在这座小镇里,英华来的医生还没什么,天庙的祭祀和义学的先生,都是当地官老爷、秀才举人老爷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之前是摄于南北局势,不敢明面上为难,现在红衣快来了,那些人要跑路了,跑路前当然要下毒手害了他们恨之入骨的人。

为什么夫子会这么招人恨,夫子说得有些玄奥,有大一些且早慧的少年道:“夫子是说,他们觉得夫子在蛊惑我们,想让我们也投了英华,反这大清国?”

夫子缓缓摇头:“不,他们是恨夫子帮你们擦亮了眼睛,让你们能直视本心。”

看着这些孩童乃至少年,夫子深呼吸,平日一直压在心中的话语喷薄而出:“夫子今日要告诉你们,英华于你们,不是投不投之事,英华本就是你们的国家。红衣来时,是迎你们入国,而不是逼你们从什么大清转投。”

学生们愕然,夫子继续道:“你们总当夫子是他国之人,可夫子却从未当你们是外人,夫子为什么要教你们读书认字?因为你们是夫子的同胞,是的,我们都是华夏之人。英华是华夏历代延续而下的又一朝,是华夏大义下的正朔之国。”

他指向学生们的头顶:“大清的官老爷时时来这里讲什么《圣训》,开口闭口就是满汉一家,大清也是华夏,可你们摸摸自己的脑袋,那上面的辫子是华夏的东西么?”

这不必摸了,如古人跃然出画般的夫子就立在眼前,学生们对自己,对家人头顶上的东西早就引以为耻,能有机会就罩上帽子。

“英华红衣剃发,如赵人胡服骑射,那是武人之事,除此之外,我华夏数千年来,衣冠发式从未变过。百年前,满清入中原,让华夏亿民作满人发式,再讲满汉一家,一家确是一家了,满人是主,华夏为奴。这大清国,绝不是华夏之国,不是你们的国!”

“这道理本是不言自明的,可架不住满人和汉奸百年灌洗,北方人都将这清国当作自己的国,当我华夏之国北伐复土时,正有无数人受惑于此,要舍命保卫清国,他们为什么记不住,百年前的祖宗还在保卫大明,与清国不共戴天呢?”

夫子渐渐激动了:“英华国中都在说,山西一省皆满贼,都是二鞑子,不可救药。夫子我,还有众多仁人志士都不这么认为。山西的晋商,明时里通满人发家,清时依附满人吸血,这些人是要清算,要问罪的。可山西的老百姓却不能一并视之,百年前,山西百姓反清之势如火如荼,就如现在的红衣一般,压得清兵困守在太原孤城,连满清的大同总兵姜瓖都迫于形势,一并反清,你们的祖宗,无愧于华夏!”

“现在的山西百姓,就如你们一般,是被满人和汉奸遮蔽了耳目,是被从小到大的蛊惑之言乱了是非,只要擦亮你们的眼睛,让你们知得生来就该知的道理,你们一定会觉悟的!”

夫子两眼亮晶晶,话语更搅得学生们心神激荡:“当你们觉悟时,华夏就已重立在了山西,不必红衣来,这里就是换了天地,这里就是英华!”

沉默许久后,学生们涨红了脸,纷纷叫喊出声。

“我们不是满贼!不是二鞑子!”

“我爷爷的爷爷当年还是打鞑子的明军,我爷爷说过!”

更有激动的招呼着同窗们:“不能让那些二鞑子抓走夫子,我们要保护夫子!”

夫子沉声凛然地阻止着学生:“夫子从千里之外的福建来,就已存了舍身殉道之心!夫子的道,就是能让你们能知书达礼,能自力为人,再能正华夷之辩,岂能让你们为护夫子而伤损?你们好好活着,才能成就夫子的功业!你们别担心,夫子不在了,红衣不久将至,那时还有新的夫子来,继续教你们读书做人。”

目送夫子出了教室,学生们哽咽难抑。

年纪小的学生还好安抚,义学大门口,十四五岁的少年学生们群情激愤,正跟绿营兵丁推推攘攘,不让他们带走义学里的十多位夫子,而夫子们则竭力安抚着学生。

这些夫子多出身英华科举的师范科,以教书育人为毕生功业,更毅然置身敌境,就为践行南北一家皆华夏的信念。与国中其他人相比,虽还是一身酸气,可大难临头时,一腔热血竟也不输红衣。

被夫子的慷慨和学生的激愤震慑,带队参将越来越心虚,当山长再严正告诫,让他注意英华北伐檄文所列不容赦之罪行时,参将额头冒汗地道:“小人升任参将时,被逼入了汉军绿旗,听闻天朝不赦旗人,小人便是想立功,也怕……”

这意思山长清楚,如今满清中层以上军政官员再无一个汉人,之前便是汉人,都被动主动地入了汉军绿旗,当年光绪皇帝弘时所行的这项政策,因为肇始者吴襄还好端端身居高位,历乾隆、嘉庆和道光三帝,也成为满人笼络汉人精英的重要手段,更是“栋梁论”政策最关键的外在体现。

现在英华北伐,如何处置满人旗人的政策一直没出笼,就只有民间舆论四处横行,占主流的还是激进派的政策,要满清文武官员将功赎罪,毅然南投的心理门槛太高。

山长想拍胸脯,保这参将护人一功,却感自己人微言轻,无力在这种事上打包票,又读书人心性发作,觉得难以保证之事就不该随意允诺,顿觉内心煎熬不已,转而埋怨起皇帝和朝堂,乃至之前被解散的两院,为什么没能尽早出台处置满人令。

参将很是遗憾,正要招呼部下押人走,一人忽然从围观人群中挤出来,朗声道:“只要你护住这里,不涉之后的兵戈之事,我保你,保你部下中的旗人不但无罪,还能论功!”

这人作僧人打扮,可看头上的秃瓢全无青茬,显是刚剃的,而整个人气宇轩昂,更非日日所见的清人。

参将拱手道:“这位是……”

那和尚道:“本人乃大英通事馆驻清太原领事馆武事参赞,恒东骏!”

正主来了!

参将心中一声高叫,径直屈膝跪拜道:“请恒参赞教我!”

真能有将功赎罪的出路,鬼才跟着那穆赫德一条路走到黑呢!

参将跪在地上,一颗心却飘到了云上,总算能有出路了!别看眼下太原府乃至周边,官民一片众志成城抗南蛮的景象,可那不过是英华始终没出台满人处置令的原因。清算满人旗人的民间舆论,以及河东道拔除晋商豪强之事,都推着军政官员和绅商豪强不得不抱住大清这根朽木,继续随波逐流,现在有大英官员出面担保,参将自觉已是无比幸运。

听得恒东骏一番交代,不立旗号不站队,就只以阳奉阴违之策,护住这一片英华产业,保护英华民人安全,参将不迭应道:“但听参赞吩咐!”

恒东骏向山长、夫子以及一旁也被押来的天庙众人拱手道:“我们领事馆的职责就是守护国人,恒某来得太慢,让诸位受惊了。”

众人欣慰异常,同时长拜,烈火见真金,大英官府是为谁办事,大英一国是谁的国,今日真有了切身体会。领事馆本就被围了,他们都没指望过国中官员伸手,没想到这恒参赞不惜冒险,扮成和尚出了城。

恒东骏回到城中左所街领事馆附近时,已是层层绿旗兵围困,本还要找人间接联络馆中同僚,绿旗兵里有军官见了他的光头,举手喊道:“是恒参赞么?王领事正在馆中相候,嘱小人等招呼一声……”

嘿,听这意思,领事连绿旗兵也招抚了?可这后门是不是开得太大了?

恒东骏进了馆中,向太原领事王资说起自己的担忧,王资道:“鞑清山西布政使尹继善跟我搭上了线……倒不是为他自己,而是借赦免太原旗人眷属之名,献上一大功,为满人一族埋点人情线。”

恒东骏皱眉道:“这不是跟陈相和谢知事对山西的谋划冲突了么,山西就是要从重从厉地梳洗一遍,更不能给晋商旗人明开口子……”

南北事务总署在山西的策略有一项是行于整个北方的,那就是不公开招降纳叛,更任由满清朝堂和官府鼓噪英华民间的激进反满政策,这也是皇帝所颁的不具文谕旨。

英华北伐,真要来一嗓子降者无罪,有功大用,别说骑墙派汉奸,就连满人,怕都要降六七成。然后呢?麻烦就全烂在锅里了,重组北方格局的目标就多了无数阻力,把满人赶出去的打算也要落空。

先吃下北方,再搞事后清算也不是不行,可这些人再弄出什么乱子难以保证,而国中舆论也会有异议,别说现在英华一国得讲信誉,古时历代王朝也都得守起码的颜面……

英华军、政、工商乃至民心等各方面都稳稳压着满清,北伐多点阻力不怕,就如治恶疮一般,把脓毒尽量挤出来,痛是痛,可这种开刀引流策略,比温养散毒,待其自愈的策略见效更快,遗患也少得多。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政策僵化,一点口子都不留。之前恒东骏为照应国人而许了那绿营参将的前程,这就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现在王资要给尹继善开如此宽一条口子,严治山西的策略岂不是要就此落空?

王资解释道:“尹继善也明白我们的用心,答应会尽量把人带走的。”

恒东骏苦笑道:“终究会有不少人看出端倪,顺竿子往上爬的。”

王资摊手:“这也没办法,郑巡抚传来消息,说国中各界都开始北上了,咱们总不能被民人牵着鼻子走。”

恒东骏还想说什么,就有人来通报说,某某暗中求见,自称是太原知府的亲信幕僚,两人相对无语。

先是太原知府通过亲信来献城防情报和兵力部署图,还愿说服不少团练乡勇起事。

接着是旗营几个领兵官的心腹家人来暗中投效,相约起事。

再来的一个更让人无语,是穆赫德身边的行军师爷,可这家伙不是代表穆赫德而来的,是为他家族而来,这个山西山西粮商出身的师爷献上了穆赫德的一整套行军部署方案,还拍胸脯说穆赫德有任何决策,他都会第一时间传到领事馆来。

之后来的人更多了,这知县那通判,甚至翼宁兵备道都亲身上门,跪地请降,还有络绎不绝的晋商豪强,一个个都争着保证自己能护住某府某县的英华民人以及工商资产。

这当然是尹继善走漏的风声,两人被这阵仗搞得有些慌了手脚,召集领事馆所有人集体会商,终于拟定了妥协之策。立功可以赎罪,但依旧得付出代价。便是极大功劳,也绝不给英华前程,而只是保他们人身安全。此外小功保小财,大功保大财,总之得割肉清产,不可能再过旧清时代的好日子。

本以为这般苛刻的条件可以吓退不少人,却没想,绝大部分人都满脸喜色地应承下来,这一日,左所街领事馆后门热闹非凡。出来的人大多都小心翼翼地捏着一张领事馆签发的“功票”,相互欣慰告喜,这可是他们的船票,跟穆赫德给他们空口许诺的禹舟之票比起来,英华的船票虽然代价不菲,却是货真价实能过变世门槛,在新世重新做人的保证。

当然,相对山西一省官员以及晋商豪强来说,能得这个门路,而且还能拿出功劳砝码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依旧被瞒在鼓里,包括穆赫德。

三月二十八日,晚了许久的红衣前锋终于抵达太原城下,穆赫德振臂一呼,就等着十数万军民同心抗敌的壮丽一幕出现,却没想到,南面迎泽门、承恩门大开……

“尹继善,你竟敢资敌!”

再见绿营兵、绿旗兵没什么动静,就安插着自己心腹亲信的一千旗营还在掌握中,全城更是慌乱中有沉静,那些沉静之人像是早有所料,穆赫德心念骤转,很快就明白了这一切。除非是副手尹继善在欺瞒他,否则太原局势不可能失控至此,他还毫无知觉。

“穆宪,来的只是红衣哨骑,还有时间,赶紧领着还自认是大清子民的人走吧。”

尹继善自认这是忠于满人之举,毫不在意穆赫德的狂怒。

“今日我就在这里与大清共存亡!先拿你这满奸祭旗!”

穆赫德发了狂,拔刀直砍尹继善,却被尹继善的侍卫挡住,穆赫德的侍卫再上来助拳,乱斗一气后,尹继善急急退去,穆赫德则急奔巡抚衙门,广招太原四周的民团乡勇,准备破城一战。

“杀了这么一个人,算多大功劳?”

“不清楚,可总是有功劳的。”

“听说有功也没赏,还得蚀财……”

“真要去关外吹风么?这般大势,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蚀财免灾嘛。”

穆赫德正调度兵马时,却没注意亲信师爷跟侍从正暗自嘀咕着。

急急而就一大堆文书告身,转身招呼师爷,却见师爷眼中寒芒闪起,微微点头,身边两个心腹侍从骤然拔刀,一左一右,刀锋直透腰眼。

穆赫德双目呲裂,濒死时还没想明白,南蛮分明没招降纳叛,封官许愿,为何自己还成了叛徒邀功的砝码……

三月三十日,顾世宁踏上太原城迎泽门的城门楼,俯瞰显得很是寂寥的太原城,再对踊跃请战的部下道:“这帮文官已经够让人烦了,你们再要堵住那些朝直隶逃去的鞑子和二鞑子,抓了他们,不是更让人烦?”

他郁闷地道:“山西已经不是咱们红衣的舞台了,剩下的戏是文官和民人来唱……”

第九百三十八章 直隶风云,又见团结拳

太原城刚下,在国史馆坐了多年冷板凳,如今起复为山西巡抚的郑燮就风风火火来了,听顾世宁抱怨说红衣在努力消灭和驱赶鞑子,文官却在努力把鞑子变成自己人,郑燮自要为文官辩护:“论人头的话,文官这边砍的怕比红衣多得多吧……”

顾世宁一口气没提上来,脸色又青又白。

文官杀人比武人多,这是英华北伐的普遍现象,在山西尤为突出。顾世宁的北伐第三军就没打过几场硬仗,在文官的配合下,红衣到处,不,甚至只是赤影摇曳,地方就望风而降。而预定清除的晋商豪强,早已自觉地拖家带口逃向直隶,去拿满清给他们开出的船票了。

就在河东道和冀宁道,文官靠着红马甲和黑衣推行三光政策,大半个月内就杀了三五万人之多,除了多如牛毛的盗匪外,两道府县下还没跑掉的晋商豪强以及关联甚密的清官苛吏几乎被一拔而空。

顾世宁姿态猛然一转:“郑抚,河东冀宁两道杀得人头滚滚,鞑子二鞑子能跑的都跑了,跑不掉的全聚到了雁平道,自古以来,那都是贼患难安之处,是不是行文陈相,让我们红衣协助剿匪?”

义勇守城护路不提,两个整编红衣师不能就在山西野游啊,顾世宁这是在拉业务呢。

郑燮当然不愿轻易借重红衣,山西一省是川陕两湖四省协济,整整四省资源可供调动,别说红马甲,黑衣就有数万可用,一次用不到这么多,都还排了班次轮换,后面还有好几班等着,这还要红衣帮手,他这个巡抚也太无能了。

郑燮的拒绝很委婉:“第二军不是要侧击直隶,直捣北京城么?”

顾世宁幽幽一叹:“我也想啊,可谢帅发来军令,暂缓东进,先安晋北一线,监视察哈尔蒙古。”

郑燮皱眉,察哈尔蒙古能有什么威胁?这支蒙古既不属于蒙古八旗,又不是内属蒙古,更不是漠北蒙古,被满人另编了个察哈尔蒙古八旗,由在京蒙古都统管治,早被分而治之,聚不成合力。

英华征服漠北蒙古后,连内属蒙古诸部都在跟英华暗通款曲,就只有蒙古八旗以及科尔沁等内属蒙古诸部跟满人纠葛太深,继续抱团取暖,可察哈尔蒙古却不在此列。作为林丹汗的后裔,大势和大义压下来,他们不可能尽心为满人效死。

都知谢定北谨慎,但不至于谨慎到这种地步吧?

顾世宁道:“监视察哈尔蒙古只是一个原因,直隶形势有变,塘沽方向,第五军举步维艰。陛下颁谕,要大军缓攻直隶,所以……我们第三军得在山西多待一段时间了。”

英华北伐大军编为六路,分为七个军,分别是大运河方向的南路军主力,辖第一军,陕西湖北方向的西路军,辖进军河南的第二军,进军山西的第三军。漠北方向的北路军辖第四军,自塘沽登陆的东路军辖第五军。

山东方向的第六军由皇帝直接节制,辽东方向则划为另一个战区,由韩再兴任辽东大都督,第七军只是红衣编制,大都督府下还另辖韩国仆从军若干。

张应和冯一定所率的第五军战力不弱于第三军,包括伏波军两营和两个红衣师,满清西山、丰台和通州三大营战力羸弱,就算可堪一战的西山大营倾巢而出,也不可能抵挡这两万精锐。

听到第五军受阻,郑燮脸上的惊讶毫无掩饰,与顾世宁之前接到这个消息时的表情一般无二,怎么可能!?

顾世宁苦笑道:“团结拳……”

穆赫德在山西大搞“人民”战争,后世满人评判说,该人限于官僚阶级立场,不相信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不敢最大限度地动员起人民群众,因此山西的人民战争跟北直隶的人民战争相比,那简直是弱得爆浆。

当英华在河南、山西乃至山东高歌猛进时,自塘沽登陆的大英帝国主义军队已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下,这才是正牌的人民战争。流氓游手、贼匪强盗之类的革命阶级带领贫下中农,在会党领袖和教门神棍的正确领导下,在满清朝廷关于“保大清就是保天下,保大清就是保华夏”的伟大理论指引下,向穷凶极恶的大英帝国主义强盗发起了一波波可歌可泣的攻击。

塘沽,东路军都督,第五军都统制张应立在哨楼上,举着望远镜遥望西北方向,脸上满是忧色。西北的天津城黑烟滚滚,那不是红衣攻城所致,而是名为团结拳的拳民在焚城。

“陛下已谕令暂缓进军,眼下局势非战之罪,都督不必介怀。”

见张应放下望远镜,深深长叹,部下如此劝解着。

张应先点头又摇头:“我倒不是担心功罪之事,而是担心这团结拳会乱北伐大局,这不是我们武人能解的困局啊。”

就在同时,天津城东南官道上,数千红衣蓝衣分列左右,正呈战斗队形撤退。四周枪炮声不断,虽凌乱无比,却铺天盖地,这支队伍如置身湍急涡流中,粗粗看去,形势岌岌可危。而队伍中间还夹杂着大量民人,既有英华人,也有清人装扮的老弱妇孺,更让人揪心。

“这帮拳匪根本就是非人的恶兽,真恨不得一股脑杀个干净!”

东路军副都督,第五军副统制冯一定紧握双拳,双目赤红。

他统领的这支部队正陷入数万“团结拳”的包围中,看起来危险,实际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从天津城撤出来到现在,队伍不过伤了十来人,可那些热血上头,妄图冲击阻击阵线的拳民已丢下了数百具尸体,现在这数万拳民只敢聚在半里一里之外,使劲地放着鸟枪土炮,仿佛靠着这热闹劲就能把英华军队惊跑。

从塘沽到北京城的路线,冯一定已经率军走过两次,这一次物事依旧,人却不同了。这些从直隶乡间聚来的拳民凶残愚昧,围攻塘沽不得,转向天津城,见非清人衣冠的人就杀,见不认识的东西就砸,发展到后来,干脆见屋子就烧。

天津城受塘沽港南北融汇的影响,城中英华商货盛行,大多数民人还都换了英华民人装束,除了英华所建的天庙、医院和学堂外,当地也群起仿效,建了不少医院学堂。

当第五军自海上而来时,北直隶的团结拳也高呼着保清灭英的口号,一股股聚到天津府,天津城顿时成了人间地狱。张应和冯一定的第五军不仅没能迅速北进,反而成了救火队,不停地分出师营,先是救护英华民人,接着救护无辜清人。而塘沽也已成一座庞大的难民营,至少聚了十来万被团结拳祸害得家破人亡的平民。

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北进也不是不行,团结拳在军事上对第五军没有致命威胁,麻烦的就是后勤保障。而团结拳的成员大多数都是被裹挟来的贫苦农人,要下狠手一股脑剿杀了,跟着第五军来的国中民人,尤其是报界人士就有话题鼓噪了。

因此在此刻,尽管冯一定一声令下,就能将这些拳民杀得血流成河,他也只能压住这股炽热之念,就护住最后一批从天津城救出来的民人回塘沽。如此时张应在塘沽的感慨一样,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北伐行营紧急叫停第五军进军,乃至让山西第三军也暂时不进北直隶,就是认识到这一点,英华北伐复土不是征服异族,必须采取军事之外的手段解决团结拳。

“大捷!大捷!南蛮被咱们打跑啦!”

见红衣蓝衣渐渐退入塘沽外架着火炮,拉着铁丝网的壕沟防线后,拳民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真是没见过世面,这算什么大捷?当年我在北京城里,可是攻破了总领馆、天庙和英慈院的!南蛮被我们杀得血流成河!”

一处山冈上,保定府“保清定江山拳”,简称保清拳的大师兄何智一身劲装,黑布裹头,鬼头大刀在背,煞是英武雄壮,而他的豪迈之语更让部下们心驰神摇。

“咱们保清拳有大师兄坐镇,前途无量啊!”

“团结拳十八瓢把子没有大师兄,真是太不公平了!”

部下们纷纷攘攘赞颂着何智,何智却很清醒,肚子有些饿了……

见官道旁有座村庄,何智挥手道:“南蛮这一路过去,定也染了沿路的人,我们绝不能放过一个遭毒害的人!直隶的天,就得是清清朗朗,大清的天!走,驱邪去!”

一声令下,数百服色纷杂,挥着单刀扛着锄头提着梭镖的拳民浩浩荡荡杀奔村庄。

“用蛮子钱?该死!”

“这是南蛮的自来火,二蛮子!”

“还狡辩?你们家窗户贴的是什么?不是纸,是南蛮的玻璃!说你们是二蛮子还敢喊冤!?”

拳民涌入村子,个个眼中喷火,果然!如大师兄所说,这里也满是南蛮的妖魔之物,用这些东西的人自然也再不是人,成了二蛮子,二蛮子就是小妖魔,杀!

村子里哭嚎声一片,村人本是老实巴交的农人,种地之外,靠着邻近这几年新修的官道,运货住人,都脱了贫,但从不认为自己跟南蛮有什么瓜葛。官府来收“灭蛮银”时,还家家户户踊跃认捐,邻近村人都逃去了塘沽,他们还自觉置身事外。却没想团结拳一来,指着一丁点东西,就给他们扣上了二蛮子的大帽子,而且举手就杀,毫不迟疑。

一对年轻夫妇凄声求饶,拳民倒还真没在这对农人夫妇身上找出点什么东西,何智在一边瞅着那农妇倒是有点身段,随口道:“那女人,你身上的衣服是南蛮布缝的吧!”

部下们附和道:“定是南蛮的,扯下来仔细瞧瞧!”

农妇捏着衣领哆嗦道:“是我自己织的布,自己裁的衣!”

何智怒声道:“那你的线、你的针也是自己造的?那也是南蛮的!”

部下们鼓噪着又要来拉扯农妇,农夫是个直愣人,护住妻子道:“照这么说,直隶就没人不是二蛮子!”

何智一滞,勃然大怒:“我们团结拳做事也是讲道理的,是不是二蛮子,自有分辨的法子!你们不服,就给你们烧炷香,烟不上身,就是冤枉了你们!”

烧香显邪魔,这是团结拳没办法靠外物辨认“二蛮子”、“三蛮子”乃至“十蛮子”时用的办法,农夫不信这个,愤声道:“反正你说谁是,谁就得是吧?”

何智就觉这倔强农夫眼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刺他,大怒转为狂怒,如受伤的野兽,目露凶光,咽喉呼噜作响,反手摘下大刀,猛劈而下,刀锋劈入农夫肩膀,直沉入胸腔,溅起一蓬热血,染了农妇半身。

“我是大师兄!我杀过南蛮!我说的不顶数,你这蝈蝈说的才顶数?”

何智一脚踢开农夫的尸体,再高声道:“我们团结拳是保大清,顶撞我们,就是反大清!反大清的,就是南蛮!杀你不冤!”

血淋淋的大刀指向正在惨呼的农妇,何智厉声道:“剥!剥了这女蛮子的蛮皮!”

撕裂心肺的叫声持续了许久,最后渐渐降为低低呻吟,何智一脚踩在上下窍都被异物贯入,遍体鳞伤的妇人身上,将一面小小玻璃手镜使劲砸向妇人脑袋:“这是什么?就没冤枉你!”

小村子的喧嚣声浪正到最高处,官道左右,拳民们的歌声也汇成激情的海洋。

“团结拳,保江山,只因蛮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邪魔遮住天,女无节义男不贤,蛮子不是人所添……”

“如不信,仔细观,蛮子毛长没有辫。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蛮子不为难。烧蛮布,熔蛮钱,海中去翻火轮船,南蛮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第九百三十九章 紫禁梦断,太后算后路

紫禁城,明代时皇帝都是在外朝办公,例如左右顺门,而到满清,国事已挪到内廷,乾清宫本是内廷大殿,在清时反而成为政务中心。乾清宫左侧的养心殿被雍正用作办公地前,也就是明时大太监魏忠贤处理宫中事务的办公室。明时国事在外,清时国事就是皇帝的私事了。

现在慈淳太后主政,这趋势更为明显,本该在乾清宫办理国政,可太后一嫌跑着累,二嫌遮帘子拖着小道光装样麻烦,于是就在坤宁宫的暖阁里开国务会议,长久下来,总理军机们也都习惯了,本是皇后寝宫的坤宁宫也就堂而皇之成了大清的政务中枢。

四月春光透过玻璃映下,已近五旬的太后在这暖光之下竟也显出了三分年轻时的光华,不知是用了南蛮什么牌子的磨皮粉,在座的宗亲王公和总理军机们正襟危坐,肚子里却这么念叨着。

当然,更可能是紫禁城里该搬的东西都已经上路,现在是一身轻松,随时都能行动了。听宫中小道消息说,连映华殿里那座大坛子都一并装车北行,这紫禁城里,该是再没东西值得太后留念。

“三里屯那边,得盯着那些拳民,不能让他们的嚼子太松,闹出首尾来,粮米果蔬也都断不得,你记好了。”

茹喜吩咐着阿里衮,阿里衮不迭点头。团结拳也进了北京,但也只是丢在三里屯那边给南蛮总领馆蹬鼻子上脸用的,绝无真端了总领馆的打算。后路,眼下大清要的就是后路,尽管南北撕破了脸,可还得存一层里子在。

茹喜再悠悠道:“这天下是怎么丢的?就是那些个满口仁义道德,盛世圣治的读书人给撮弄坏的!尹继善本是满人,骨子里却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