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草清-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该如此凝聚人心,国中文人去江南,不仅起不了作用,还会让仇怨更加深重。”

李肆摇头:“江南人都认为?哪里的江南人?别忘了,今日我英华,朝堂重臣里,三成都是江南人,翰林院里,一半是江南人。西行三贤,全是江南人。黄埔陆军学院六届学员,四成都是江南人。东西两院,有四分之一或是南迁的江南人,或是祖籍在江南。国中工商,特别是机械和织造业,更以江南人为主,研究出蒸汽机的黄卓,那也是江南人。”

李肆叹气:“我英华,虽自广东起事,现在还未占江南,可这一国,却是江南人帮着立起的。江南人里,最聪明、最有才华,最愿冒险,最知大义的人,都在我们国中。他们要拯救乡亲,我们能置之不理?”

这也不止是江南人的问题,朝廷去了,军队去了,工商去了,但读书人没去。从圣道四年开始,国中读书人都忙着消化西学,他们被通事馆整理出来的欧罗巴学问给迷住了。到圣道八年后,这股风潮才渐渐消退,并不是大家厌倦了,而是段国师、西行三贤和各家学院,都将西学的根底,与上古先秦的诸子百家融在了一起,由此再掀起“古学复兴”。

新的学院不断涌现,而会社也遍地开花,这时候读书人不再满足于在国内争论,他们想去其他地方壮大自己的思想派别。此时孔尚任已在交趾病故,儒社想借交趾为复兴古儒之地,纷纷去了交趾和广南。其他派别,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江南。

李肆对有些怔忪的范晋道:“去年你阻拦几家学院在龙门设分院,我没有说话,是因为我也不确定,那时在江南打人心战会有什么后果。今年该是时候了,我许了他们,你却说江南乱,还在阻着他们,你这是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有些偏啊。”

范晋脸色一变,这可是很严厉的指责……

正要离座请罪,李肆翻白眼道:“看吧,你还是没明白,江南行营总管那位置的意义。”

龙门,面对上百名读书人的逼视,刘兴纯哈哈笑着向众人拱手:“诸位老爷们,有什么吩咐,小的无所不从!”

他跟这帮读书人已经吵了好一阵,在龙门开书院,这倒没什么,可这帮家伙还要满江南乱窜,也不想想,满清官府是不敢表面为难,可桌面下施什么手段,那就不清楚了,总之出去一百个,能回来五十个就算不错了。

劝说没有丝毫用处,来江南的读书人已不是毛头小伙,都是满肚子学问的,可他们却个个满腔热血,视此行是践道大业,什么艰难险阻,根本不在乎。

他们不在乎,刘兴纯却不敢不在乎。先别说还有吕毅中这样的翰林,其他人可都是国中学界大佬,即便之前没当面见过,名字也是报纸上时时提起的。真要放他们亲自去江南闯荡,丢了一个他都很难向国中舆论交差。

刘兴纯只好曲线救国,说这事也不是非得要亲自出马才能办的。不就是人心之战么?出书,发报纸,办学院,造舆论,可以蹲在龙门干嘛。

李方膺和吕毅中笑着代众人道谢,还要求刘兴纯给予诸多支持,这时刘兴纯才明白过来,自己这江南行营总管,早前是护着工商的商货入江南,现在要护着读书人的大义入江南,那就是佣仆的命。

所以他才开着玩笑,自居下人,称呼众人为老爷,当然,笑声里很有些苦味,脑子里还转着“四哥儿,你好狠!”的大不敬之念。

众人哪敢受他如此姿态,赶紧也深拜回礼,厅堂里响起春风般的笑声。

黄埔无涯宫,范晋的笑声格外苦涩:“官家说得是,这四年,我确实把自己当作英华在江南之主,事事以己念为先,怪不得工商都开始向我送礼,原来是我把权压在了他们身上,而没摆正自己的位置。”

李肆摆手道:“你莫自责,江南事,这四年你打牢了基础,这功劳是抹不掉的。再说了,即便你有此念,不也克制着自己吗?就算你不克制,还有都察院,还有东西院在看着你呢,那些个人情总是难免的。如果你真是因不适任而卸职,我升你为次辅这事,又怎可能这么顺利?我这个皇帝,现在也不是为所欲为的,就像之前的烟囱事件……”

说到这“烟囱事件”,范晋也摇头叹息,至少就内政事而言,皇帝现在还真不再是一言九鼎了。

这事他回黄埔就已知道,报纸上正议得沸沸扬扬。事情也很简单,其实是早前反蒸汽机风潮的余波。黄埔学院天人社的一帮学生,因为鼓动佛山民人到天坛请愿,引发数万人冲突,还伤了好几十个,最终被追责,在监狱里呆了十天。

出狱后,这帮学生“痛改前非”,明白搞事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牺牲就没有改变。他们跑到佛山,爬到蒸汽机和冶铁炉的烟囱上,要以自己的下场来向世人证明,这黑烟是有毒的。

他们得逞了,这黑烟当然是有毒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轻者咽喉灼痛,重者肺水肿甚至窒息,如果不是作坊赶紧关闭了机器,旁人施救及时,这十来个学生估计要全部交代在烟囱上。

这事一出,舆论哗然,原本被工商和朝廷刻意淡化的蒸汽机风潮再度引爆。眼见天灾人祸论刚被朝廷出台的各项救济措施消解掉,再被这么一闹,国中又要起大风波。

到了这个地步,一直袖手旁观,觉得现在还不必太注重这事的李肆也不得不出面。先是推着舆论,奠定“兴利去弊”的底调,避免争论进入“要不要蒸汽机”的极端状态,接着亲身上阵,向国中展示无涯宫的十多台蒸汽机,表示我皇帝都在用,也好好的嘛,没什么问题。

当然,接着就得谈如何降低危害,李肆宣布由将作监牵头,跟东西两院和工部、商部联手设立“降烟除害会”,专门研究降低工业污染的问题,同时协调工业和民间的利益冲突。

诸如加高烟囱,改善锅炉设计,提高煤炭质量等等技术标准很快就出台了,这些东西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可因为要多花成本,工坊主们都不愿用。

李肆之前漠视此事,正是因为他即便给了压力,也难见成效。毕竟行政命令大不过市场规律,大不过资本利益。

但市场规律又受人心约束,舆论引导,资本利益也得在英华这一国所立起的民间舆论下低头。来自民间的舆论汹汹如潮,工坊主们也只好退让,李肆自然乐见其成,唯一有些郁闷的是,这“天人社”,压根就是墨家那帮“黑色和平组织”,这么早就蹿了出来,跟工业化作对,还真是让人难以省心。

可现在从江南事来看,去江南最积极的同样是什么“天人社”、“至同社”、“墨社”,李肆也释然了,这就像是社会的脚刹,总得让刹车存在。至于刹车片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前进速度,就得看政府,看他来怎么调节了。

提到烟囱事件,范晋也大致想明白了,振作精神问:“官家刚才说,让我任次辅是因应要务,就不知是怎样的要务。”

李肆招手,六车递过来一份厚厚的文书,摆到书案上时,见着封皮上的“北伐总筹”,范晋抽了口凉气,这东西他很熟悉,他任枢密院知政时,要参谋司制订的全面北伐计划。

才在说江南还得缓收,现在却把这东西丢了出来……

面对范晋极度迷惑的目光,李肆沉声道:“苏文采转任枢密院知政,要做的事就是让枢密院立起顺畅的文书流程,而你任次辅,首要的工作是连通政事堂和枢密院……”

接着李肆重重吐出两个字:“备战!”

第六百三十七章 娇躯三震

范晋回到自家宅院,妻子管小玉迎上来时,见他还一副魂游天外的模样,随口道:“被那昏君骂了吧,舒坦么,穷酸?”

管小玉已年过三十,还育了两儿一女,年轻时代跟范晋打打闹闹的脾性也淡了,但嘴里却还不饶人。对范晋是称作“穷酸”,对李肆则称作“昏君”,心情不好时还要骂“狗皇帝”。老实说,她跟李肆还真是仇深似海,父亲是被李肆逼死的,当初为救父亲,为救广州旗人,要把自己献给李肆,还被推了出来。

后来想在英慈院救伤赎罪,李肆却给范晋支了阴招,遭范晋“强暴”后,这辈子只好跟范晋厮缠不休,苦中带乐地过着。

范晋脸颊上还显着一丝晕红,被迎头骂来,却丝毫不动气,哈哈笑着,竟伸手将管小玉抱住:“舒坦!舒坦!这番舒坦,还得叫娘子受受!”

被范晋抱着,一路闯廊过厅,进到后园,管小玉才清醒过来,面开桃花地咬牙道:“死鬼!这可是白日呢,你在发什么疯!”

范晋却毫不在意,进屋一脚将门倒踹上,就把妻子丢到了床上,看着钗横发乱的妻子,独眼里光芒浮烁:“什么疯?你马上就知道了……”

黄埔天坛,北面是无涯宫,大中门西侧是通事馆,东侧是枢密院,如此布局,正与英华一国的政体结构相应。通事馆对外事,枢密院对军事,都是皇帝直掌。

就在范晋喜不自禁,在家中整治悍妻的同时,枢密院里人纸飞扬,苏文采的怒吼声从海防司、塞防司、军情司一直荡到参谋司,“文书就是你们的武器!对文书漫不经心,你们这是渎职!这是反叛!统统都该枪毙!”

参谋司的一帮参谋们泪眼相对,一个中年骑尉摊在椅子上,无力地道:“我想回家……”

到今天为止,这是枢密院封院的第六天了,枢密院各司累得已不成人形,可坐镇枢密院的苏文采却无比亢奋,还压着众人,如牛马一般操劳。

从没见过这般景象,枢密院各司,竟没有一司闲着。想起当年参谋司为拟全面北伐计划,也是好几天熬下来,那个中年骑尉眨了眨眼,觉得心里好受了点,至少这次不只是他们参谋司忙累。

“咱们继续吧,再审定进青海的路线……”

他一开口,涣散的眼瞳又凝聚起来,而同僚们下意识地看向桌上的沙盘,血液上头,泪意也消散了。

运筹帷幄的感觉,足以抵消多日劳累,跟多年前纸上谈兵搞出全面北伐计划不同,这次是真刀实枪,他们的每一步谋划,都将着落在实际行动上。

“入藏这一条路线阻力不大,康巴藏人能为我们所用,班禅虽然态度不明,可达赖身边有我们的人。”

“可以放偏师,但主力不可能走这里,四斤炮都难拖过去……”

“从四川北进青海,这一条路也不好走,还是先推到兰州……”

“走陕甘就用不上准噶尔内应,现在对上鞑子的骑兵,到底有多大把握,谁都心里没数。”

“我们得握住西北之事的根底,拿到落脚点,掐住满清跟西北的命脉,兰州势在必得!主力只能走这一条线,然后再看青海乃至西域之事。”

“那人选呢?咱们就没熟悉西北环境的将帅。”

“张龙骧还是去缅甸合适,龙骧军在西南驻扎多年,擅长山林战事。缅甸那边,虽有扶南军,可毕竟不是正军,还得让龙骧军去打底。”

“张龙骧去缅甸,吴魔督去马六甲?对魔督来说是不是牛刀杀鸡了?”

“还得防范满清在湖南和江西大动,张应跟何孟风应该能胜任一面之帅了,湖南还有孟奎和岳超龙坐镇。”

“佛督去江南么?江南本有韩再兴,再去了佛督,那鞑子准得跳起来,以为咱们要吞下江南……嗯,佛督摆哪里都不太合适啊。”

“韩再兴可以去琉球,跟赵汉湘、方堂恒列为并选,琉球事一师足矣。”

“杨堂诚、孟松江、蔡飞、安威、郑威、李松慎和庞松振资历也足可领偏师……”

“别忘了贝铭基和展文达,哦,还有谢定北,虽然年纪有些大了,统军之才也不怎么样,可要求个稳字的话,他们还是靠谱的。”

“这可不止是陆军的事,说不定萧知政会把琉球和马六甲揽到海军那边,陆海之间也需要平衡。”

参谋司把国中将帅如棋子一般地四下摆着,他们拟定计划,自然也包括主帅人选,用不用和怎么用,那是皇帝的选择。而听他们这话,似乎英华又陷入四面开战的境地。

“兵!兵根本不够!仅仅只是西北事,就得准备三个整军。如果鞑子全面大动,在湖南、江西和江南,我们还得有六个整军,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再算缅甸、马六甲、琉球,至少得十二个整军,十二个!现在我们只有六个整军,外加龙骑军和赤雷军……”

“咱们只负责规划作战,这事有兵备司管,没见着他们也几宿没睡,两眼红得跟兔子似的么?兵不够?招呗!每年招兵都是百里挑一,真要放开了收,要多少有多少!”

接着这些话,更弥散着浓浓的火药味,足以罩住整个英华。

苏州府,江浙总督衙门后堂,欢笑声中,李绂送走了年羹尧的信使,一转头脸就黑了下来。

“年羹尧这是试探,还是真心?”

他负手低语着,像是问话,又像是思忖。

“江南行营换人,新任总管刘兴纯专擅安民之事,龙门南蛮必有大动!定是忌惮我大义社汇聚的江南人心,若小人所料不差,南蛮定是要直夺松江!”

诸葛际盛因大义社搞得红红火火,在李绂身边的地位也越加显要,眼下更被李绂当作了心腹,开口自然也不离他的大义社。

李绂的视野显然要开阔一些,他摇头道:“看南蛮各家报纸,都在热议南蛮朝堂新颁行的《兵备法》,竟像是要征发一国丁壮。年羹尧派人来跟我商议进退,要我暂避锋芒,怀柔为上,难道是他已看到南蛮即将北伐的迹象?《浒墅和约》已立四年,南北虽未定时限,可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多能有五年和期,会不会南蛮已急不可耐?”

诸葛际盛另有看法:“小人看报上提到,南蛮在缅甸深陷泥潭,据说还跟荷兰、不列颠和法兰西三夷同时为敌,这怕是南蛮为稳他南洋后院而行的备招。要动江南,三军足矣,又何必征发一国丁壮?小人看那年羹尧……居心叵测!”

李绂眉头微微一跳,他虽是江浙总督,但军务上管不到江南三将军,甚至在地方政务上,因为年羹尧本就是督抚出身,很懂门道,在杭州甚至浙江的权柄还被年羹尧分持,两人虽分属文武,却隐隐有分立之势,更何况李绂得过雍正密令,要其监视年羹尧动向。诸葛际盛这话,说中了他的疑虑。

见李绂没说话,诸葛际盛知道是要自己掏实在话,赶紧道:“南蛮在江南有既定之策,还因舆论恣意,一国大动,天下皆知。小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南蛮这番动静,不是要尽复江南,而只是在江南有所动作。年羹尧对南面也知得深,离南面更近,怕是也知道这一势。他要制台怀柔为上,他自己恐怕要硬颈而迎,由此显了制台之弱,好让他进一步主控浙江,乃至整个江南之势。”

李绂拈须沉吟,年羹尧怕是没那么大牙口,敢把他这个江浙总督搞走。但此人失了皇上宠信,挣回分数之心必然灼热,把他李绂压下去,显出他年羹尧的忠勇,这确实在情理之中。

“南蛮既无力在江南大动,本督自当针锋相对,决不退缩!”

李绂定下了决心,不考虑年羹尧,就考虑自己的位子,他也不能当缩头乌龟。

杭州将军府,年羹尧鄙夷地道:“田文镜知道怎么聚人心,却不知怎么练兵养兵用兵。这李绂知道怎么敛财,却不懂怎么用财,帐目居然还被布政使握着,靠什么大义社去行跳梁小丑的事,眼见江南大变在即,还指望朝廷能当靠山,愚啊……着实愚啊。”

左未生也笑道:“那李绂怕是着了我们的道,真要跟南蛮顶着干。趁着他搞出乱子的时候,我们以军护商,以商养军,埋头扎根,基业就此而成。杭州厘金局已被我们握住,只要乱象一起,南面跟李绂争斗之间,杭州厘金就将落到我们手中,那可是一年四五十万两银子的数目,足够养稳万人大军!”

年羹尧点头:“总而言之,江南越乱越好!”

江南很快就乱了,但这乱象却出乎李绂和年羹尧所料。

圣道九年四月底,孔尚任的孙子孔兴聿在龙门宣布跟曲阜孔府断绝关系,另立“南宗”,这一举类似当年衍圣公南迁,分出南北两宗,令天下儒士娇躯剧震。

这还不算狠的,孔兴聿还刊行了他爷爷的遗嘱,以大越国“太子太傅”身份谢世的孔尚任在遗嘱中说,当今衍圣公血脉纷杂,不足以承孔圣之泽。更有“术儒”以孔圣为旗号,名尊孔儒,实行“术法”。为复孔圣学思,他坚决反对“衍圣公”的正统性,而主张兴孔儒之质,那就是“仁”。

孔兴聿在龙门立起“仁学”大旗,号称要复兴孔儒,不再将孔圣之后当作政治大旗,而只是作为一个学派存在,这对英华来说算不得什么大事,不管理气还是心仁,儒家诸学派都脱不了将礼乐和伦常从血脉延伸到一国政治。在英华已成气数的天人之伦下,早就被压倒了修身齐家的“人德”层面。如今这“仁学”对孔子思想作精加工,如果能脱离礼乐伦常,上升到国政乃至天道层面,那也是好事。

但这事对江南江北的儒生震动太大了,孔府当即就宣布将孔尚任一系从孔氏族谱上除名,并对其口诛笔伐,斥其为“出华夏而沦夷狄道”,但孔兴聿的宣言里历数曲阜孔府的族系,宣称当年蒙元废南宗衍圣公而立北宗时,衍圣公就已失道义正统,满清入主中原,曲阜孔府更积极剃发相迎,再证其无华夏之本。但凡脑子稍微能自己转一下的儒生,都觉曲阜孔府是在自打自脸。

如果孔兴聿只是简单地消解衍圣公的“合法性”,还只是让儒生震惊、愤怒和沮丧,可孔兴聿接着又立“仁学”,号召天下儒生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四书五经,是不是真合孔圣本义,这一推一拉,在儒生心中倒塌的不是孔圣的神圣和衍圣公的尊严,而是道学理儒和夷狄朝廷的神圣不可侵。

就在李绂指挥各级官府在江南大举搜检孔兴聿的帖子,以及载有他宣言的《中流报》、《江南报》时,为此忙得四脚朝天时,自龙门而来的第二波攻势到了。

英华二十多家学院在龙门开设分院,宣布面向江南招生,让江南读书人为之再娇躯一震的是,只要在这些分院里结业,就有了英华士子身份,可以在英华当官!虽然都是要从小吏干起,却是一份铁饭碗,而且前程不封顶。更重要的是,来自英华各行各业的江南人慷慨解囊,各家学院也大包大揽,学费全免!

这消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原本龙门就开了蒙学和各类学堂,再设学院也顺理成章。

江浙人沸腾了,特别是绍兴一带的读书人,这里出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都是小户人家,难以做官,以师爷为生,西行三贤里的唐孙镐就是绍兴人。唐孙镐如今任有英华“小国子监”之称,誉为第二学院的黄埔学院院长,更成为家乡年轻人的榜样。

往日读四书五经,为的是一份饭碗,如今读天道伦常,同样也能得一份饭碗,只要不是真读迷了书,谁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自五月开始,成千上万的江南读书人涌向龙门,领取考试教材,摩拳擦掌地备考。而就在这番大潮中,自龙门发出的第三波冲击而来。

江南士子,乃至北方士子,娇妻被这一波冲击给震软了。

学院借招生之机,将大量英华书籍泻入江南,正在英华沸腾的古学复兴,也来到了江南。

墨学,不仅讲天下大同,也讲机械,讲什么力学,讲元素论。为什么英华商货价钱这么廉,质量这么好?就因为这些学问。

利学,讲杨朱道,讲商货之理,讲金融。为什么英华国力蒸蒸日上,老百姓日子丰足?就因为这些学问。

道学,讲天道总纲,天人感应,讲黄老之术,讲中庸。为什么英华人人顶天立地,为什么英华得承华夏大义,由此破开满清“盛世”,立起一国,就因为这些学问。

真理学,讲器道之辨,讲真切之理。包括这个世界是一个大圆球,各自有哪些国家和风土人情,宇宙又大致是怎样的构成,通过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又能看到怎样的玄妙世界。

名实学,讲公孙龙,讲鬼谷子,讲古希腊诸贤的思辨之学与上古先秦诸贤的异同,由此观得现今英华崇尚怎样的智慧。

五花八门的学派,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有极大发扬,还跟欧罗巴思潮融汇在了一起,让江南这些满脑子被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刷得起毛的江南读书人惶然无措。

大多数人就只有一个念头:天塌了,地裂了,妖魔鬼怪全出笼了,这世界已不是单纯的世界……既然世界都变了,那人自然也得顺时而变吧。

松江府一处隐秘宅院里,林远傅放下手中的《理想国论辩》,神色恍惚地道:“天地之大,智慧之阔,真是难以穷尽,往日我读的那些书,真是……”

诸葛际盛的冷声响起:“你也遭了魔么!?莫忘了,大义社已跟南蛮誓不两立!我们的义在北面,我们的利也在北面,我们行事也是义利一体的!”

听他这话,显然也读了英华的《义利论》。

接着他再道:“南蛮这番文攻来势汹汹,李制台正谋划着迎头痛击!大义社在松江、苏州跟海门要全力以赴!不管手段软硬,总之从龙门传出的这些书,要全部收缴上来!不得再让那些愚人继续看!”

林远傅有些为难:“全部收缴?太多了……一般的小册子居然是免费派发的,就连那些大部头,都只要几十文一部,只有我们江南书的十分之一价钱,贩夫走卒都能买上一本,这怎么收!?”

诸葛际盛道:“没让你们去缴贩夫走卒的,就盯牢了读书人和商人!”

走的时候,诸葛际盛还交代了一句:“有什么新书,别忘了专递给我,我要……批驳!”

送走诸葛际盛,林远傅动员起大义社,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缴书运动中,当然,但凡新书,他也没忘了给自己留下一套,以作“批驳”。

时隔五年,江南再一次陷入“文祸”,李绂战意昂扬地迎接这番挑战,准备大干一场时,海外的琉球,那霸港的海堤上,郑永对刚从船上下来的白正理道:“没错,是来打仗的,琉球之战已经打了半年。”

他再看了看港口处的海面,暗礁区还斜躺着一艘破烂海船,依稀能看出是一条英华样式的海鳌运输船。

“不,严格说,琉球之战,已经打了五年……”

第六百三十八章 海军的耻辱:琉球

白正理只觉匪夷所思,琉球不过弹丸之地,据说一直心向华夏,为大明藩属时,朝贡最为积极,后来转为满清藩属,也不过是将满清当作华夏。不管是论军事还是论人心,英华要慑服琉球,都不费吹灰之力,怎会一拖就是五年?

郑永长叹:“当年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扶南鹰扬港,五艘双层战列舰静静泊在军港里,跟几年前相比,舰身已显斑驳,那是新旧船板相杂,看得出这几年的血火经历。

码头上,额间皱纹已深的萧胜抱着胳膊,对蓄了胡须,比吕宋之战时成熟内敛了许多的胡汉山道:“华夏之外的事,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自有另一番利益往来。你领西洋舰队,就得睁大了眼睛,把周边情势看透,不要再犯我们在琉球犯下的错误,更不要被我华夏为地之中央的虚荣给蒙蔽了。”

胡汉山拈着小山羊胡问:“这几年我都在跟荷兰人斗,琉球之事不怎么清楚,听说咱们海军没兜住,官家还派了羽林军右师去帮忙。到底是怎样的曲折,总长该能交个底了吧。”

萧胜慨叹道:“这事得从一百多年,不,三百年前说起……”

琉球孤悬海外,自三百年前中山国一统琉球后,虽朝贡大明,为华夏藩属,政治上受到华夏的深刻影响,但经济上却跟日本联系更紧密。先是充当中日贸易的重要桥梁,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等欧洲列强进入亚洲后,又成为这些国家与日本贸易的中转地。

经济之外,琉球的主权,也就是“法统”,一直跟日本岛津家撕掳不清。丰臣秀吉攻朝鲜,以及德川家康建江户城,琉球都因跟岛津家的关系,而被日本当作附从,摊派了若干义务。

岛津家数百年来,一直主张琉球是自己领地。日本平安时代的保元之乱里,跟平清盛和哥哥源义朝作对的源为朝,据说逃到了琉球,儿子就是琉球王国第一代国王舜天。岛津家的祖先是源义朝之子,镰仓幕府开创者源赖朝的儿子岛津忠久。源赖朝将九州的萨摩、日向等地封给岛津忠久,其中就包括琉球。

舜天是源为朝的儿子,琉球早就为岛津家所有,这两条论据无比荒谬。源为朝是谁?日本切腹自杀礼的发明者,他不仅没自杀,反而跑到琉球去生儿子,去建琉球王国,这事就跟小说似的,堂而皇之出现在日本人替琉球编纂的官史《中山世鉴》上。

再说琉球被封给岛津家,凭什么认定琉球就是日本之地?这说法压根没有逻辑基础。

主张虽然荒谬,但事实基础却有,那就是岛津家跟琉球来往比华夏跟琉球来往密切,不管在文化还是政治体制上,琉球都深受日本影响。琉球虽有大量华夏移民,但主体民族却跟日本“大和民族”关系更近。琉球王国上层用汉语华文,但民间的琉球语,跟汉语不是一系,跟日语更近。

因为日本长期处于封建状态,岛津家,乃至日本,都无吞并琉球的需求。夹在中日之间的琉球,一直还能保持独立地位,但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琉球主权也随之遭到侵夺,此事根源就来自中日朝鲜战争。

日本被打败后,丧失了跟大明的政治往来和贸易关系。德川家康建幕府,希望稳定周边环境,先跟朝鲜恢复了正常邦交,接着谋求中日关系正常化,但遭到巨大阻碍。

此时岛津家已变为萨摩藩,被德川幕府压住了在国内争利的管道后,把控对外贸易的欲望日益上升,而将琉球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方针就浮出水面。琉球虽对萨摩藩恭谨,却仗着向大明称臣,国中政务多受“亲华派”把控,总是桀骜不驯,甚至还占了萨摩藩宣称领有的奄美群岛,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1609年,萨摩藩派出以桦山久高为主帅的3000人登陆琉球,击败琉球军队,掠走琉球王室和朝堂重臣,逼迫王室和朝堂签署《掟十五条》,承认“琉球自古以来,世代均为萨摩藩之属,并将世代忠于萨摩藩”。亲华派三司官(相当于宰相),福建人后裔郑迥因拒绝签约而被杀。正是这个郑迥,拒绝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两度要求琉球自居岛津家附从,为侵朝战争和建江户城而承担义务。

萨摩藩出兵获得了江户幕府的认可,幕府希望通过琉球中介,跟大明实现关系正常化。大明政府从琉球来使身上看出了日本已经侵吞琉球的迹象,拒绝跟琉球谈日本之事,而只是保留朝贡关系,这个目标并没实现。

出于琉球王国直面华夏的特殊性,江户幕府没有许可萨摩藩单独吞并琉球,而是保留主权,因此萨摩藩只能通过扶立亲日王室来间接控制琉球,实际政务依旧得靠亲华派照管,比如此时琉球首辅还是华人后裔,名叫蔡温。

这些事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