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说左副都御使和兵部左侍郎是同一个品阶的官职,但两者的意义不一样,兵部左侍郎可以直接干预军队的事宜,特殊情况之下,甚至可以调动军队作战,左副都御使就不行了,主要是负责民生方面的事宜。
朝中有人嫉妒他了,而且不是一般人嫉妒。
杨廷枢的信函,郑勋睿看过好几遍,几乎能够背下来了。
张溥和张采等人,没有这样的本事,不可能要他郑勋睿变动职位。
郑勋睿觉得庆幸,也许朝中的大人,包括皇上,都认为剿灭流寇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害怕他郑勋睿年纪轻轻获得太大的功劳,殊不知流寇到这个时候,更加的强悍了,若是想着彻底剿灭,只能够从民生和军事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才有真正的效果。
可惜朝中的大人不会明白这一点。
郑勋睿无所谓了,他需要尽快回到延绥镇去,关于郑家军招募军士的事情,他一直都挂念,则关系到他今后的发展,好在皇上和朝廷可能是愧疚,对于他呈奏的郑家军的事宜,全部都照准了,刘泽清和王允成全部都进入了郑家军,刘泽清一榆林总兵的身份,出任郑家军副总兵,王允成出任参将。
郑锦宏、杨贺、洪欣涛、洪欣贵、洪欣瑜、苏从军、王小二和苏蛮子等人,终于有了正式的身份,兵部也备案了。
能够做到这一点,也算是很不错了,且不说剿灭流寇的事宜如何,至少郑将军能够光明正大的发展了,可惜钱粮方面,还是需要郑勋睿自己想办法,依靠朝廷那点军饷,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再说圣旨中间,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饷的事情。
文震孟的态度,让郑勋睿心寒,可他想到的更多,若是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皇上对文震孟肯定是不满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就是姚希孟出任了顺天府尹,这个位置是非常关键的,绝非詹事府少詹事能够比较的。
这是不是预示文震孟在内阁的时间不长了。
郑勋睿没有留下来和洪承畴做交接,他没有必要等候洪承畴,再说接到了圣旨之后,洪承畴也要耽误一些时间的,自己在荥阳傻傻等着,完全没有必要,再说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不可能知道,也许人家直接进入山西境内剿匪,不会到荥阳。
二月十五,郑勋睿回到了延绥镇。
离开延绥镇接近三个月时间了,进入巡抚衙门的时候,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文曼珊等人早就等在后院了,她们得知了消息,看到进入后院的郑勋睿,都留下眼泪,让郑勋睿很是感慨。
文曼珊等人,非常关心河南方面的战况,郑锦宏等人先行回到延绥镇之后,文曼珊不顾诸多的忌讳,要求玉环询问战斗情况,郑锦宏很是老实,专门到巡抚衙门,讲述了几次战斗的情况,得知郑勋睿不仅仅是指挥战斗,还亲自参与追赶和厮杀的时候,文曼珊等人脸色发白,身体颤抖。
据说郑锦宏回家之后,被玉环狠狠的收拾了一顿,说是在少夫人的面前,为什么要说的那么仔细,郑锦宏知道自己说错了,低着头不说话。
看见郑勋睿安全回来,众人当然是高兴的,不过她们看见郑勋睿瘦了很多,心里又不好受了,吃饭的时候,文曼珊、冬梅、荷叶和杨爱珍,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掉眼泪,弄得郑勋睿差点没有心情吃饭了。
徐望华、郑锦宏、杨贺等人来到了厢房。
郑勋睿早就在厢房等候了。
还没有等到郑勋睿开口,徐望华就开口了。
“大人,朝廷鼠目寸光,怕是马上就要付出代价的。”
“徐先生,不说这些事情了,但愿洪大人能够彻底剿灭流寇,不过他想着调遣郑家军,没有可能性,郑家军此次剿灭流寇,付出了重大伤亡,需要时间休整,至于说调动陕西读指挥使司下辖的军队,那没有问题,我也不对过问的,此外榆林边军、宁夏边军,都是不能够随意调动的。”
徐望华叹了一口气,再次开口了。
“大人出任陕西巡抚,属下真的没有觉着高兴,陕西各地乱成什么样子了,谁都是知晓的,去岁的灾荒,流民无数,平凉府、凤翔府、西安府和汉中府,都遭遇到流寇的侵袭,民不聊生,想要这些地方平定下来,不是小事情啊。”
郑勋睿笑了。
“徐先生在身边,我还担心那么多干什么,我才刚刚上任,尚未到西安府城,徐先生就想到这么多的困难了,看来肯定有应对之策了。”
徐望华准备再次开口的时候,郑勋睿挥挥手。
“朝廷的事情,不用说那么多,也不用去考虑了,陕西辖地广阔,短时间之内,很难让各地都平稳,我也没有这样的想法,多年的积弊,岂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再说有人不就是想着让我为难吗,害怕我的功劳太大了,我正好找到朝廷诉苦,多要一些救济,若是朝廷拿不出钱粮,那也不能够怪我了。”
所有人都看着郑勋睿,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郑勋睿却转移了话题。
“郑锦宏,招募军士的事情如何了。”
“禀少爷,二十天的时间,招募一万五千人,其中包括两千四百鄂尔多斯部落的青壮,参与剿灭流寇的榆林边军,全部编入郑家军的序列,郑家军合计三万八千五百人,其中骑兵三万五千人,三十二个骑兵营,两个亲兵营,两个斥候营,两个执法营,步卒三千五百人,包含三个神机营,新招募的军士正在加紧训练。”
“嗯,招募军士的进展不错,迄今为止,郑家军每月需要多少的钱粮。”
“每月开销,折合白银十一万两。”
郑勋睿叹了一口气,养军队就是烧银子,这话说的一点都不错,不到四万人的郑家军,每月需要消耗十一万两白银,这还是在平时,若是在战时,消耗更大。
“阵亡将士的补助银两和粮食到位了吗。”
“全部到位,重伤不能够继续作战的将士,补助也全部到位,每人一百两银子,五石粮食,若是他们日后生活困难,郑家军还会予以一定的补助。”
“很好,郑家军三日之内做好一切准备,跟随我到西安府上任,刘泽清虽然是郑家军副总兵,但仍旧是榆林总兵,就留在榆林边镇,主持榆林边镇所有事宜,其余人全部都到西安府去,郑锦宏,你已经是郑家军的总兵官,杨贺,你是郑家军的副总兵,你们今后就要切实履行职责了。”
“属下惟少爷命令是从。”
郑锦宏和杨贺两人都站起身来,给郑勋睿行礼了。
徐望华看了看郑锦宏和杨贺两人。脸上露出微笑,这笑容意味深长。
郑锦宏和杨贺两人,都只说到听从郑勋睿的命令,根本就没有提到皇上和朝廷,看样子任何人都不要想着调动郑家军,随着郑家军实力的逐渐强悍,今后更无人可以调动了。
忙碌的准备工作开始,首先需要搬迁的就是郑勋睿的家人,郑锦宏派出重兵护卫,家眷的速度不可能很快,时间上面不会有特别的要求,至于说郑勋睿等人,速度肯定是很快的,会尽快赶赴西安府城。
刘泽清留在榆林边镇,有些不大乐意,不过这是郑勋睿的安排,他也只能够服从,本来以为进入郑家军之后,就能够跟随大军一起行动的。
郑勋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度,让刘泽清很是感动,郑勋睿离开之后,他就负责榆林边镇的民生事宜了,这是很少见的情况。
二月十七日,郑勋睿的家眷首先出发,沿路护卫的有五千郑家军骑兵。
二月十九日,郑勋睿率领郑家军开拔,全部朝着西安府的方向而去。
这一次的大搬迁,也惊动了榆林边镇的军户,他们主动前来送行,不管怎么说,郑勋睿出任延绥巡抚之后,他们能够吃饱肚子,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了,如此好的巡抚大人离开,他们自然是舍不得的,可惜这是皇上的圣旨,没有谁敢违背的。
第二百二十三章文震孟的努力
崇祯八年三月初五,圣旨、吏部敕书和邸报同时到了巡抚衙门。
右佥都御史、郧阳巡抚卢象升,出任左佥都御史、延绥巡抚,郑勋睿不再兼任延绥巡抚,国子监贡监赵单羽、梁兴力出任巡抚衙门从八品知事。
圣旨和敕书到来之后,郑勋睿百思不得其解。
赵单羽和梁兴力是他的二姐夫和三姐夫,在国子监读书两年时间,原来他是计划,让两人回到南直隶去的,或者是到浙江去,距离家里近一些,也好照顾家人,可是两人都来到了陕西,而且直接进入巡抚衙门,这有些奇怪,也不符合规矩,毕竟亲戚之间还是存在回避制度的,吏部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当然,让赵单羽和梁兴力两人来到巡抚衙门,对他们本身是有好处的,毕竟在郑勋睿的手下做事,不会遭受到刁难,日后晋升也是很有希望的。
卢象升出任延绥巡抚,这是郑勋睿求之不得的事情,卢象升有能力,也善于训练军队,其麾下的天雄军,战斗力不一般,到了延绥镇,也能够让榆林边镇更加安全,这也让他这个陕西巡抚更加的放心。
总体来说,朝廷这一次的安排,对他郑勋睿是有利的,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按说朝廷之中有人不想他立下更大的功劳,应该是采取打压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安排。
几天之后,杨廷枢的信函到来,总算是让郑勋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郑勋睿脑海里还是有一些大男子主义思想的,比如说他身边的女人,决不能够搀和到政事之中,不管是在延安府,还是延绥巡抚衙门,或者是如今的陕西巡抚衙门,他依靠自身的本事,让身边的女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对家眷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不能够仗势欺人,不能够成为他人眼中的纨绔等等。
几年时间以来,郑勋睿从未和文曼珊说到官府里的事情,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基本都是说家里的事情,包括小孩子的事情,可看了杨廷枢的几封来信之后,郑勋睿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和文曼珊好好谈谈家族的事情。
家和万事兴,有些时候郑勋睿所做出的决定,牵涉到了文家,需要考虑文曼珊的感受,而且他隐隐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文家之间的关系,不一定特别的融洽,有些时候甚至可能是矛盾重重的,彼此之间出现直接的冲突,要是文曼珊不知道这些事情,被夹在中间,内心肯定是不舒服的。
回到后院,郑勋睿的面容略显严肃,这让文曼珊有些奇怪,就算是曾经的出征,郑勋睿回到家里的时候,脸上也是带着笑容的,从来不将官府的事情带到家里来,更不会有什么情绪上面的不佳表现。
“相公,是不是遇见什么危难的事情了。”
“夫人,有四年时间没有回家去看看了吧。”
说到回家的事情,文曼珊的神色有些黯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她何尝不想回家去看看,可惜距离太远了,一去一回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再说路上也不安全,到处都有造反的,一些地方土匪也很多,这样的情况之下,想着回家去看看,就是给郑勋睿找麻烦。
“夫君为什么说到这件事情了,奴家没有想那么多的。”
“夫人不用掩饰了,不想回家去看看是假的,我也在想这件事情,若是局势稍微稳定之后,你还是要回去看看的,毕竟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父母,肯定是思念的。”
文曼珊很是感动,其实夫君一样长时间见不到父母。
“夫人,家族里面有些事情,我本不想说,牵涉到朝廷之中的事情,我不想让你操心,可最近一段时间,我思索了很多,还是想着询问你的看法。”
聪明的文曼珊,明白了什么,看着郑勋睿,没有马上开口说话。
“太爷身为内阁次辅,管的事情很多,权势不小,又深得皇上的信任,三太爷担任延安府知府,殚精竭虑,非常辛苦,舅舅如今也是顺天府尹了,夫人之家族,可谓是辉煌啊。”
文曼珊的脸上出现淡淡的笑容。
“相公,奴家对这些事情无所谓,奴家一心想到的就是相公,爷爷、三爷和舅舅的事情,奴家没有关心过,也从来都没有联系过。”
“夫人对太爷、三太爷和舅舅是什么看法,可否说说。”
文曼珊有些严肃了,郑勋睿询问的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想着了解文家的诸多情况,可认真想想,绝不是那么简单,爷爷、三爷和舅舅都在朝廷做事,与夫君之间,必然有着一些联系,按说这些事情,应该是夫君去协调处理的。
“相公突然问到这样的问题,奴家感觉到突然,只能够说说平日里的感受。”
“奴家跟随爷爷好几年的时间,学到了很多东西,爷爷疼爱奴家,奴家是能够感受到的,三爷和舅舅也时常的教授奴家一些学识,那个时候奴家虽说年岁尚小,可也能够看出来一些事情的。”
“爷爷和舅舅之间的关系很好,两人只要有时间,几乎都是在一起的,爷爷在家赋闲的那段时间,情绪不是很好,很多时候都是舅舅安慰爷爷的,舅舅在家的时间不是很多,奴家记得每年的春假,舅舅几乎都是在文府陪着爷爷。”
“三爷爷和舅舅之间的关系,奴家感觉一般,那个时候,奴家其实对三爷爷也就是一般,现在想来,很是愧疚,爷爷是殿试状元,舅舅是殿试进士,比较起立,三爷爷的学识就差一些了,也许是这个原因,三爷爷和爷爷、舅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
“爷爷和舅舅都不是很关心家里的事情,奴家那段时间跟随在爷爷的身边,受到了一些影响,也以为琴棋书画和学识最为重要,若不是跟随在相公的身边,受到了相公的影响,奴家的这些想法还不会改变。”
“在相公身边这些年的时间,奴家偶尔也会做一些比较,相公的事情如此之多,每日里都很是操劳,可是回到家中之后,如此的关心奴家,关心家人,这让奴家很是感动,也很是愧疚,奴家不知道如何的关心相公,奴家听到郑锦宏说了,相公说过,男人若是不能够关心家人,不能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不可能很好的做其他的事情。”
“听到相公这样说,奴家想到了爷爷和舅舅,还有三爷,奴家觉得,三爷是很照顾家人的,爷爷和舅舅做的都差一些,三爷来到延安府之后,奴家也听说了一些,三爷非常支持相公,将延安府治理的井井有条,至于说爷爷和舅舅,隔得远了,奴家不知道情况。”
“奴家现在的想法早就改变了,觉得三爷爷是做的最好的,舅舅做的最差。”
文曼珊说完之后,郑勋睿微微笑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就是这样,一旦出嫁之后,心思就转移了,文曼珊对姚希孟的印象不好,恐怕也是源于前面发生的很多事情。
“夫人,若是我日后和文家发生了什么矛盾冲突,怕是让你危难啊。”
“相公不用担心奴家,奴家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支持相公的。”
郑勋睿微微叹了一口气。
“夫人不用过多担心,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有分寸的。”
“夫君遇到什么事情了,可以和奴家说说吗。”
“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都察院的御史张溥和张采弹劾我剿灭流寇的时候,错失良机,故而让洪承畴大人负责剿灭流寇,朝会议论此事的时候,舅舅表态支持,太爷没有说话,第二件事情,卢象升大人出任延绥巡抚,二姐夫赵单羽和三姐夫梁兴力到巡抚衙门,出任知事,这是太爷的提议。”
文曼珊的脸渐渐有些红了,郑勋睿说的轻描淡写,可是她能够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特别是有人弹劾相公的时候,身为内阁次辅的爷爷没有说话,舅舅反而表态支持,这纯粹是让外人看笑话,且不说弹劾之人抱有什么心思,要知道郑勋睿和张溥是割袍断义的,就说文家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就让外界不会有好的印象。
“相公,奴家不知道发生了这些事情,日后要是有机会,奴家见到了舅舅,不想理睬了。”
“夫人不要有这等极端的想法,毕竟是家人之间,若是直接表现出来如此的态度,就更加会让外人看笑话了,我准备给太爷写信,说明其中的厉害关系,希望太爷能够明白,维护家族之利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说舅舅的态度,不要去想了,我和舅舅之间,不大可能想到一处了。”
和文曼珊说清楚这些事情之后,郑勋睿的内心轻松了很多,他很清楚,冲突迟早是要爆发的,唯有这种家族内部的冲突,是让人最为寒心和无奈的,可惜姚希孟的想法,已经根深蒂固了,不可能出现多大的改变,这就导致日后会产生直接的矛盾。
第二百二十四章西安古城
崇祯元年以来,陕西就陷入到混乱之中,数不清的流寇,延安府更是成为流寇滋生最多的地方,连年的灾荒,让无数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加入到流寇队伍之中,尽管朝廷派遣大军围剿,可是无穷无尽的灾荒和官府救济的迟缓,根本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寇的问题。
尽管遭遇到诸多的灾荒和战乱,可西安府城依旧是繁华的。
庞大的城池,厚重的城墙,林立的商铺,热闹的酒楼,倚门卖笑的青楼女子,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让西安仿佛成为世外桃源。
进入西安府城的时候,郑勋睿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句诗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偶然的情况,西安府、延安府、平凉府、汉中府、凤翔府等地,流寇肆掠,整个的陕西几乎都乱了,士大夫以及士绅富户,凡是能够想到办法的,悉数都搬迁到西安府城来了,谁不想过上安稳的日子,作为陕西巡抚衙门和三司所在地,西安府城自然是收到严密保护的,府城之外驻扎的军士是很多的,流寇造反这么多年,不敢轻易进攻西安府城,就是最好的证明。
刚刚来到西安府城的时候,郑勋睿有些恍惚,若是外人来到了西安府城,绝不会相信整个的陕西,都陷入到无序和愁苦之中,巩昌府、平凉府、凤翔府、汉中府和西安府,到处都是流民,流寇肆掠的印迹还清晰可见,各地官府拿不出来粮食救济流民,只能够在流寇散去之后,大规模的镇压流寇,甚至直接将流民当作流寇斩杀。
郑勋睿在这个时候出任陕西巡抚,绝非是什么好事情,这和当年出任延安府知府的时候,处境是差不多的。
三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饥荒是最为严重的,尽管说繁华的西安府城,让人能够暂时忘记外界的事情,可真正的深入其中,就能够发现一些百姓集中的地方,悲苦的情绪是蔓延的,百姓一样挣扎在死亡线上。
陕西所辖的地方太大了,从辖区的面积来说,仅次于天府之国的四川,超过了湖广和南直隶,偏偏管辖的这些地方,都是穷山恶水之地,自然条件恶劣,仅仅从粮食产量一条来说,亩产只有南方的一半,这么多年过去,曾经无比辉煌和荣耀的古城西安,早就不见踪影了。
郑勋睿出任陕西巡抚,面临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如何处置流民的事宜。
距离冬小麦的收获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由于流寇的肆掠,很多地方的村镇,早就没有什么人了,大量的土地荒芜,甚至连那些最不愿离开家乡的乡绅,都先后搬走了。
这样的情形,预示着就算是冬小麦收割了,流民依旧是存在的,朝廷若不能够想办法救济,恐怕陕西境内会出现新的流寇首领。
郑勋睿解决这等的困境,的确是有经验的,可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必须要有钱粮,至少需要度过目前的难关,再来想办法。
郑家军有银子有粮食,可这些银子和粮食决不能够动,那是专门供给郑家军的,要是将这些钱粮拿出来了,且不说是不是能够真正的救济百姓,万一郑家军无法维持了,面临崩溃了,那一切的事情都免谈了,那样的损失郑勋睿无法承受。
郑勋睿不会有妇人之仁,轻重缓急他还是知道的。
解决目前的困境,有两个办法,第一是给朝廷写奏折,恳请朝廷拨付钱粮,解决陕西的问题,但这方面不要报太大的希望,陕西多次写奏折,要求朝廷救济,可以说朝廷对陕西的灾荒已经审美疲劳了,朝廷就算是救济,也拿不出来多少的银子,何况朝廷前不久才赈济了山西,拿出来的银子也不过十几万两,根本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就是募捐了,西安府城的士大夫和富户集中,这些人是有钱粮的,若是要求他们拿出来一些钱粮,那是能够起到很大作用的。
可惜募捐这件事情,在大明好像没有什么作用,朝廷缺银子,皇上无奈的时候,曾经向朝廷文武大臣募捐,募捐到的银子少得可怜,这些文武大臣都是秉承藏富于民的思想,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拿出来是绝不肯的,朝廷的困难,自然是皇上想办法,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
郑勋睿不过是陕西巡抚,想要在西安府城募捐,难度是非常大的,若是发出来这样的倡议,很有可能因为募捐不到钱粮,而成为笑柄。
因为西安府城位置的重要,也因为这里是陕西的政治中心,故而流民是不可能进入到府城的,周遭也是严密戒备的,就连府城之内过于贫穷的地方,都会时常遭遇到府县衙门的盘查,看看这些地方是不是会窝藏流寇,崇祯七年的车箱峡之战后,流寇在凤阳府和西安府大肆的劫掠,那段时间,西安府城高度紧张,府城内百姓居住的地方,官府多次清理,一些贫苦的百姓,被怀疑有勾结流寇的事宜,甚至直接清理出去,或者是关进大牢之中。
西安府城其实是处于表面的繁荣,内部的问题是很多的。
郑勋睿到巡抚衙门十天时间了,暂时没有任何的动作,这期间,府县衙门的知府和知县都专门来拜访了,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也都来拜访了,郑勋睿客客气气与众人见面聊天,没有商谈公务。
巡抚衙门和三司之间的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明初的时候,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负责一省的民政、司法和军事,互相不统摄,直接对朝廷负责,各司其职,被称之为三司,但是这种格局,延续的时间长了,很多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如政令难以得到统一等等,后来皇帝派出京官出巡各省,被称之为巡抚。
巡抚位在三司至上,可以直接节制三司。
巡抚本是临时的设置,但到了德宗的时候,明确为定制。
也就是说,巡抚是一省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所以朝廷一般将巡抚称呼为封疆大吏。
至于说三边总督、五省总督、蓟辽总督这些职务,是战时才设置的,临时统管多省的军事事宜,有些时候也可以管理民生事宜,事情完毕之后,一般都是回京复命。
从这个程度上面说,二十一岁的郑勋睿,成为了陕西最高领导人。
这样的安排,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很合适,郑勋睿过于的年轻,在众人看来,是缺乏署理政务的经验的,治理延安府和延绥各地的时间不长,不可能有充足的经验,偏偏陕西和其他的地方比较起来,更加的复杂。
以兵部左侍郎负责剿灭流寇事宜的郑勋睿,在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突然被调整到陕西巡抚的位置上面,这本来就会引发众人的好奇,要知道若是真正能够剿灭流寇,那就不是一般的功劳了,年轻的郑勋睿,可能会凭着此等的功劳,直接成为六部尚书,进入朝廷高层的,这将是轰动朝廷乃至于大明的事情,但出任陕西巡抚,那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来到西安,郑勋睿是非常谨慎的。
其实在到达西安府城的第一天,郑勋睿就派出了郑家军的斥候,深入到府城各处,以及西安周边的地方去秘密调查,主要是了解西安府城目前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什么问题是最需要马上解决的,其次就是官府是不是存在问题,官吏是不是有压榨百姓的事宜。
郑勋睿的思路非常的清晰,想着一口气解决陕西所有府州县存在的问题,那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抓住重点,首先解决西安府城存在的问题,将巡抚衙门、三司治理好了,接下来才可能考虑解决其他地方的问题,解决问题必须有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派出斥候调查的同时,郑勋睿和徐望华两人几乎每天都会商议,面对斥候侦查到的诸多情报,反复的商议,看看用什么办法能够解决的最好。
徐望华幕僚的身份已经明确,当初郑勋睿想着为徐望华请功,但徐望华拒绝了,表示在郑勋睿的身边做幕僚,就是最好的安排。
徐望华这个幕僚,和一般的幕僚可不一样,郑锦宏、杨贺、洪欣涛、洪欣贵、洪欣瑜等郑家军的高级军官,都知道徐望华不一般,平日里就很是尊重,就连卢象升和刘泽清等人,也知道徐望华的身份不一般,见到之后都是抱拳行礼的。
和郑勋睿相处的时间长了,徐望华也知道郑勋睿是真正尊重自己的,这种尊重不是花架子,两人之间也会因为某个问题产生争论,甚至是互相怄气,但最终两人都服从一点,那就是谁说的是正确的,就按照谁的执行,徐望华和徐光启相处的时间很长,对徐光启是非常敬佩的,但在郑勋睿身边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了更多的感触,愈发感觉到徐光启的识人能力是不一般的。
第二百二十五章突破口
门框上方的狸汗图案,瞪大眼睛看着所有进入的人,进去之后,一排排低矮的房屋出现在眼前,房屋之间的甬道非常的阴暗狭窄,房屋看不见窗户,若是仔细看,能够看到屋顶上有一些缝隙,走过这些低矮的房屋,又是一堵墙和一道门,门框上面悬挂虎头牌,若是跨进了这道门,就是进入虎头牢了,这里是关押死囚和重犯的地方。
西安府的大牢,和其他地方一样,分为普通牢房和死牢,只不过因为流寇的肆掠,案犯集聚增加,官府投入了一些钱财,对牢狱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固。
普通的牢房分为男劳和女劳,每个牢房面积四平方米左右,里面关押着六人左右,只不过如今的情形特殊,每个牢房里面都关押十人以上,牢房里面终年不见阳光,空气污浊不堪,身体不好的犯人,往往等不到提审,就一命呜呼了。
死牢就更不用说了,不仅仅是终年不见阳光,而且阴暗潮湿,面积狭小,平均的高度只有五十公分,被关押在里面的死刑犯和重案犯,无法转身,无法伸直,只能够蜷缩在牢房里面,所不同的是,每间死牢仅仅关押一人。
进入大牢的时候,一股恶臭的味道传来,这是郑勋睿从来没有闻到过的味道,里面带着血腥味和难以言表的臭味,走在前面的狱卒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了。
郑勋睿首先来到的是普通的牢房。
在前面带路的狱卒,不知道郑勋睿和洪欣瑜的身份,他接到上面的指令,是提牢官直接说的,有犯人的亲眷,想要到牢房看看家人,提牢官没有特别的嘱托,狱卒也就不会有好脸色,当然这一次不一样了,两个进入大牢的家眷很是聪明,塞给他一锭白银,得到银子,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