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有优势的,还是代善,因为代善的身份不一样了。

对这个模式最为忧心的是济尔哈朗。

作为坚持让先皇子嗣继承皇位的大清国第二亲王,济尔哈朗知道自己这样做,已经彻底得罪了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大清国满人权贵力量的主要体现,还是在于对满八旗的掌控方面,表面看起来,豪格掌控了正蓝旗和镶白旗,济尔哈朗掌控了镶蓝旗,新任皇上福临掌控了正黄旗和镶黄旗,三人掌控了满八旗之中的五旗,力量绝对是强大的,其他人无法撼动,可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福临无法根本彻底掌控正黄旗和镶黄旗,当然这两旗一直都是忠于皇上的,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豪格掌控的镶白旗就不好说了,毕竟镶白旗以前的旗主是多铎,多尔衮的亲弟弟,所以说一旦出现什么异动,那么镶白旗肯定会倒向多尔衮的。

也就是说,福临、豪格以及济尔哈朗联合起来,掌控的也不过是满八旗之中的四旗。

多尔衮目前仅仅掌控正白旗,但谁都知道,正白旗是满八旗之中最为骁勇善战的,力量也是最为强大的,而且多尔衮多次率领八旗军作战,在满八旗之中有着绝高的威望,就连豪格与济尔哈朗掌控的正蓝旗和镶蓝旗之中,也有多尔衮的崇拜者。

阿济格掌控镶红旗,若是多尔衮能够影响到镶白旗,那么其掌控的八旗军就达到了三旗,足以和福临、豪格与济尔哈朗抗衡,若是这个过程之中,代善掌控的正红旗偏向于多尔衮,那么多尔衮将掌控大清国的实际权力。

从威望和能力方面来说,豪格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代善年纪大了,早就没有争权夺利的心思。

如此问题来了,四大亲王辅佐福临,本应该以代善为首,可代善没有这样的心思,那么多尔衮很有可能后来居上,成为真正辅佐福临的第一人。

这是济尔哈朗的分析,也是济尔哈朗认为可能成为事实的分析。

短时间之内,矛盾就很有可能爆发,明军已经虎视眈眈,眼看着就要开始对大清国的进攻了,究竟是遵照先皇的遗诏拼尽全力抗击明军,护卫大清国都城沈阳,还是撤离到开原乃至于镇北关以北去,就会是接下来第一轮的较量。

年幼的福临登上了皇位,成为大清国第二任的皇上,不过年岁尚小的福临,根本不知道他坐在一个火上口上面,下面喷薄的熔浆,时时刻刻可能吞噬他的性命。

第九百七十四章所谓足够的尊重

大清国皇太极病逝、其子福临继任大清国皇上的情报很快送到了大明京城。

都督府和兵部正在全力筹备进攻大清国的事宜,这个消息的到来,让郑锦宏等人很是高兴,在他们看来,皇太极的病逝,对于大清国将是沉重的打击,朝廷大军趁着这个时候进攻,一定能够取得完胜,一举灭掉大清国。

乾清宫,郑勋睿独自看着调查署送来的情报,已经好长的时间。

内阁首辅徐望华,内阁大臣、都督府大都督郑锦宏进入了乾清宫。

郑勋睿放下手中的文书,对着两人开口了。

“朕一直视皇太极为最大的对手,可惜的是,天不假日,朕不可能与皇太极对决了。”

徐望华和郑锦宏本来是来贺喜的,听见皇上如此说,他们都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能够有皇太极这样的对手,也许是高手对决的一种快乐,可不管怎么说,皇上一直都是以大明王朝的利益为重的,登基这些年以来,皇上不遗余力壮大水师,远征海外,让欧洲各国畏惧,剿灭日本幕府德川家族,扶持田川家族,让日本重新陷入到战国时代,让大明与日本的海上贸易呈现出来井喷式的发展,皇上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和商贸的发展,让朝廷与各级官府从中获取大量的赋税,这些都是大明王朝逐渐兴盛的基础和动力。

至于皇上对农业之重视,对农民之关怀,以民为本的理念,更是铭记在徐望华等人的内心。

徐望华和郑锦宏的表情,郑勋睿看的很清楚,他再次开口。

“皇太极病逝。对于大清国是沉重的打击,朕知道你们为这件事情高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开始征伐大清国,缺少了皇太极这样强悍的皇帝,大清国几乎是群龙无首了,无法抵御朝廷大军。你们说说想法,或者说有什么建议。”

徐望华看看郑锦宏,慢慢开口了。

“皇上,臣认为朝廷大军需要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渡过辽河,直接展开对沈阳的进攻,沈阳是大清国的都城,也是大清国的象征,朝廷大军只要能够拿下沈阳。大清国的人心就完全散了,就预示着大清国的彻底覆灭。。。”

郑锦宏没有开口,只是在徐望华开口说话的时候,频频的微微点头。

徐望华说完之后,郑勋睿脸上出现了不置可否的微笑。

徐望华不再开口,他知道皇上脸上出现这样的笑容,就是自身的分析不是很准确。

果然,皇上很快开口了。

“皇太极也是一代枭雄了。其创建大清国,让大清国长时间屹立在巅峰。这样的人应该得到尊重,朕早就说过,尊重对手才是尊重自身,为了表示对皇太极的尊重,朕决定推迟一个月时间,一个月时间之后。大军才开始对大清国的进攻。”

徐望华和郑锦宏都没有开口,脸上也没有露出吃惊的神色,他们知道皇上绝不是以这样的理由推迟出兵的,应该还有其他更加重要的原因。

“皇太极病逝,年仅十岁的儿子福临成为皇帝。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朕也仔细分析过了,是大有文章啊。”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大清国成立的时候就被册封为亲王,可以看出皇太极对豪格的器重,按照道理说,皇太极病逝,豪格应该继承皇位的。”

“一个十岁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也不知道权力博弈的残酷,凭什么做皇帝,朕看多尔衮就是大清国最好的皇帝人选,退而求其次,豪格也比福临要强很多。”

“出现这样的安排,只能够说明大清国的内部,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各种力量的较量,已经达到了顶峰。”

“多尔衮不能给登基成为大清国的皇帝,这很好理解,因为皇太极的子嗣之中有人选,轮不到多尔衮,可作为皇长子的豪格也没有能够继承皇位,这就有些意思了,说明有人不愿意豪格成为大清国的皇帝,而且这些人的力量绝非一般。”

“朕最感兴趣的是福临成为大清国的皇帝之后,大清国这些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会是什么看法,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福临不可能真正掌握权力,那么权力会掌握在谁的手里。”

“朕认为,福临出任大清国的皇帝,不过是权力博弈的结局。”

“接下来大清国这些有权有势的人,肯定不会安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好机遇就在面前,要说那些满人权贵无动于衷,那才真的是奇怪了。”

“大清国的内讧,必然会出现。”

“这些满人权贵想的太简单了,以为让一个小孩子出任皇帝,就能够保住自身的权势和利益,就能够让大清国稳定下来,异想天开,朕不得不说这些满人权贵,绝不是以大清国利益为重的,他们在乎的是自身的权力,看轻的是大清国的未来。”

“满人权贵之间分崩离析的局面即将出现,这个时候,朕要说御驾亲征,准备要一举灭掉大清国,你们想想,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皇上说到这里的时候,徐望华已经完全明白了。

“皇上,臣明白了,若是朝廷大军选择这个时候进攻,那么大清国的满人权贵就会摒弃前嫌,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郑勋睿笑着点头。

“朝廷迅速散发出去消息,就说朕很是敬佩皇太极,值此皇太极病逝之际,朕也是要表现出来尊重的,朝廷大局暂时不发起对大清国的进攻。”

内阁商议此事的时候,内阁次辅周延儒首先明白其中的奥妙,毕竟是经历过朝廷诸多的权力斗争,周延儒对这些事情还是很熟悉的。

内阁大臣在得知皇上的判断之后,都是非常的敬畏和佩服。

大清国,沈阳,大政殿。

明军暂缓进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沈阳,此事自然引发了满人权贵高度的重视。

一些头脑简单的满人权贵,对此表示高兴,就连大明的皇上,都敬佩先皇了,这岂不是大清国巨大的骄傲,就连肃亲王豪格,对此都感觉到高兴。

不过大清国还是有明白人的,至少代善、济尔哈朗和多尔衮,都不是很高兴,要知道他们已经憋足劲了,准备在守卫沈阳还是搬迁都城的事情上面好好的争论一番。

可不要小看这番的争论,这关乎到大清国权力的归属事宜。

其实福临登基之后,权力的争斗马上就开始了,而主要的两方就是济尔哈朗与多尔衮。

代善果然表现出来了再次的退缩,每次议事的时候,都以自身年纪大了,记忆有些不清楚等缘由,不发表任何的意见,至于说商议事情之中发生争议,代善更是不会倾向任何的一方,而是完完全全的保持中立。

代善这样的态度,根本无法承担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的责任。

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之间,两人的整体力量是差不多的,但济尔哈朗还是有些差距,至少在满人权贵之中,多尔衮的威望要高很多。

济尔哈朗本来是寄希望于豪格的,可是他很快发现豪格根本无法真正的依靠。

豪格是先皇的儿子,就算是福临继承了皇位,不管怎么说都是豪格的弟弟,若是多尔衮继承了皇位,豪格恐怕没有什么好日子过,尽管说豪格没有能够继承皇位,可退而求其次,已经是目前这样的情况,豪格也应该要安心了。

实际情况偏偏不是这样,豪格对福临继承皇位的事情耿耿于怀,对福临也没有什么好脸色,这让济尔哈朗非常的失望,好几次济尔哈朗从侧面提醒了豪格,无奈豪格根本听不进去,摆出来的总是一幅拼命的架势。

济尔哈朗知道他无法联合豪格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济尔哈朗知道自己会成为多尔衮最为主要的对手,他们之间的博弈会在很短时间之内爆发出来,而他们两人的博弈,关乎到大清国的未来,更是关乎到两人和家族的未来。

到了这个份上,济尔哈朗不会退让,多尔衮更是不会退让。

若是明军马上就展开进攻,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很有可能暂时抛弃争执,团结起来应对明军的进攻,先皇刚刚逝去,没有谁敢在这个时候提出迁都的事情,不管明军任何强大,都是要拼力厮杀的,可明军暂缓进攻的消息传来,让憋足劲的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瞬间失去了方向。

也就是说两人原来的方向是共同面对明军的,大明朝廷和明军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可明军这个敌人忽然暂时的消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了。

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大明皇上郑勋睿的厉害。

事已至此,两人必须要真刀真枪的争夺权力了,能够争夺到话语权,能够说话算数,就等于是大清国的太上皇,至于说年仅十岁的皇上福临,包括福临的母亲庄妃,都是不可能真正掌握权力的。

代善怕是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明军暂缓进攻的消息传来之后,他索性称病在家,根本就不到大政殿去了。

第九百七十五章绝非袖手旁观

调查署获取大清国以及沈阳方面的情报,已经非常容易,而且获取到的都是重要的情报,大清国的汉人唯一的期盼,就是大明朝廷的大军,能够早日剿灭大清国,让他们这些身在大清的汉人能够扬眉吐气,所以部分加入到情报网之中的汉人,不遗余力的搜集大清朝廷的各类情报,通过特殊的途径送到大明京城去。

大清国的满人权贵,还沉湎在权力的博弈之中,这个时候绝大部分的满人权贵都要选择站队,究竟是支持以济尔哈朗为代表的一边,还是支持以多尔衮为代表的一边,或者是选择中立,如同代善那样,其他的事情,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关心,至于说情报泄漏方面的事宜,更是无人问津。

这也不奇怪,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这些满人权贵之中顶尖的存在,都忙于权力方面的博弈,无暇关心其他的事情,就不要说下面诸多的满人权贵了。

从大清国来的情报,清晰的表明,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之间权力的博弈,已经达到顶峰了,两人互不想让,都想直接或者见解的控制年岁尚小的皇帝,代善选择了回避,有些时候也可能深陷其中,无法真正的超脱事外,至于说豪格,因为其糟糕的智商,几乎被彻底抛弃,已经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调查署的情报源源不断送到京城来,徐望华、周延儒、熊文灿和郑锦宏等人是很高兴的,他们深信皇上的判断,认为大清国必定在内耗之中快速的衰弱下去,到时候朝廷大军发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进攻,怕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占领沈阳,彻底灭掉大清国。

当然进攻是从辽东和辽南两个方向同时展开的。

大清国权力的博弈。也牵涉到了草原部落,毕竟臣服大清国的草原部落,也是很重要的力量,譬如说科尔沁部落,大清国皇帝福临的母亲庄妃,就是科尔沁部落出来的。

所以说对草原部落的争取。对礼亲王代善的争取,也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不得不重视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孤军奋战。

大清国权力博弈的转折性标志,来源于满八旗之中镶白旗的一次躁动。

豪格兼任镶白旗旗主,这是当初皇太极的安排,目的就是要削弱多尔衮的力量,不过脑子里缺一根弦的豪格,根本没有抓住这次机会,身为正蓝旗旗主。豪格应该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镶白旗这边,至少需要熟悉镶白旗诸多的军官,将绝大部分的军官笼络在身边。

可惜豪格采取的办法,让人大跌眼镜。

豪格居然打压镶白旗的各级军官,大概认为这些军官都是多铎的心腹,或者是崇拜多尔衮的,要知道满八旗历来都有只认旗主、不认皇上的习惯,镶白旗的绝大部分军官肯定是拥护和终于旗主多铎的。不过多铎已经死了,镶白旗的军官肯定是要找到依靠的。这个时候豪格兼任旗主,只要抛出橄榄枝,抓住镶白旗的主要军官,肯定是能够稳住和逐渐掌控镶白旗的,可惜豪格在兼任镶白旗旗主之后,脑子里面想到的就是削弱镶白旗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除掉多铎的心腹。

这就导致了镶白旗的反弹,当初皇太极尚在位的时候,没有谁敢于跳出来,可是皇太极驾鹤西去了,那就不好说了。

就在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之间的明争暗斗达到**的时候。镶白旗几乎所有的军官都跳出来,他们控诉旗主豪格,认为豪格丝毫不关心镶白旗军官军士,目的就是想着灭掉镶白旗。

本旗几乎所有军官控告旗主,这是大清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努尔哈赤创建满八旗以来,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毕竟满八旗的旗主代表的就是权力。

多尔衮抓住了这个机会,命令朝廷做出了调查,调查之后形成的文书,列举了豪格大量的压制和随意处置镶白旗军官军士的行为,就连济尔哈朗看见了这些文书,也是皱着眉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代善主持的商议,做出了决定,免去了豪格镶白旗旗主的职务。

不过究竟谁出任镶白旗旗主的事宜,因为济尔哈朗的反对,暂时没有人选。

如此看来,好像仅仅是豪格被免去了镶白旗旗主的事情,不会引发多大的动静,其实不然,大清国的天平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倾斜。

乾清宫,郑勋睿拿着手中的文书,语气颇为严厉的开口了。

“内阁分析了很多有关大清国的情报,朕原来说推迟一个月进军,如今已经过去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之所以一再推迟进军的时间,主要还是因为时机不是很成熟,可如此重大的情报,内阁没有能够分析到其中的内幕,朕有些失望。”

郑勋睿语气严厉是有原因的。

内阁对大清国局势的分析,出现了偏颇,内阁居然形成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大清国必定会在内耗之中急剧的衰落,甚至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到时候朝廷就能够轻而易举的灭掉大清国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在进军大清国的时间上面,内阁两次做出延迟的决定。

郑勋睿为了能够让内阁真正做出准确的分析,两次同意了内阁的建议,不过现在他忍不住了,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危险的出现,那就是大清国的睿亲王多尔衮实际掌控了镶白旗。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人都是大清国的俊杰,一人偏重于武,一人偏重于文,两人为了争夺权力,斗得非常厉害,不过郑勋睿很清楚,这场权力的博弈,很快就会结束的。

从实力上面看,多尔衮明显占据了优势,济尔哈朗以前领兵作战的时间不是很多,在满八旗之中的威望远远比不上多尔衮,这也是导致济尔哈朗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之下,一定会败给多尔衮。

但济尔哈朗此人,头脑非常的清醒,一旦权力博弈的大幕落下,他绝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让整个的大清国四分五裂,同样多尔衮也有这样的认识,绝不会让大清国分崩离析。

如此郑勋睿可以断定,不管是多尔衮还是济尔哈朗,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掌控了权力,短时间之内是不会展开大清算的,而名义上的第一辅臣代善,关键时候夜也会站出来,阻止内讧进一步的激化。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之间的博弈,已经让大清国伤了元气,特别是满八旗镶白旗军官控诉旗主豪格的事情,大清朝廷是应该严惩此事带头人的,军队的稳固是国家的根本,非常时期,不管军官有多少的理由,闹事都是要收到惩戒的,想不到镶白旗军官的控诉和骚动,居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这岂不是说满八旗军官今后对旗主不满意了,都可以闹事了。

更加关键的是,镶白旗的震动,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权力博弈的结果。

大明朝廷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

如此情况之下,大明朝廷应该要出兵了,若是继续等待下去,等到多尔衮的权力稳固下来,八旗军的战斗力增强,则朝廷大军将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伤亡代价。

郑勋睿直白的分析了大清国可能出现的诸多局面,最终落到一点,那就是大清国的睿亲王多尔衮即将完全掌握权力,以多尔衮的能力,必定会想方设法的增强大清国的实力,做好充足的准备,迎候大明朝廷大军的进攻。

不能够继续耽误时间了,朝廷大军必须快速出击,从辽东和辽南两个方向展开全面的进攻,不能够给大清国更多的时间。

郑勋睿严厉的训斥,让徐望华和周延儒都低下头了。

两人最大的失误之处,就在于相信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两人很有可能展开火拼,如此大清国将一蹶不振,他们是依旧大明王朝以往的教训来分析的,只不过皇上的看法和想法完全不一样,认为大清国的满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凝聚起来,抵御外界的进攻,所以在大清国权力归属尚未完成的情况之下,展开进攻,就是最好的时机。

在皇上训斥之后,徐望华马上承担了责任,同时建议内阁马上商议出兵的事宜。

瑞元四年年底,大明内阁做出了决定,在瑞元五年正月的时候出兵。

皇上的旨意更加的直接,朝廷大军将于瑞元五年的正月初五正式出兵,开始对大清国的征伐。

这一次出兵的时间和消息,都是严格保密的,除开内阁大臣与都督府的都督知晓,其余的文武大臣都不知道。

正式出征肯定是需要保密的,上一次准备出征,包括暂缓出征,都是皇上决定要直接透露出去消息的,而且效果是很好的,此番真正的出征,就没有必要告知天下了。

从十二月下旬到瑞元五年的正月初五,接近二十天的时间,朝廷大军开始了秘密的调遣,分批次的从北直隶各地出发,前往广宁和西平堡等地,而真正出征的时候,从京城开拔的军士人数不会很多。

第九百七十六章沙场点兵

瑞元五年正月初五,京郊京营。

郑勋睿站在木台之上,看着下面的诸多将士,百感交集,尽管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出征,但此番出征有着特别的意义,穿越以来,他就一直期盼着这一天。

后金或者说是大清国的恶性,历史上记载的太多了,从努尔哈赤开始,就推行了对汉人灭绝种族形式的大屠杀,清兵入关之后,屠杀更是比比皆是,大同屠杀、扬州十日、广州屠杀等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话语喧嚣至上,这些反人类的屠杀,或许在战争年代不算什么,人们都已经麻木了,可对于穿越的郑勋睿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郑勋睿绝不会允许大屠杀的情形出现,哪怕是彻底剿灭了大清国,他也决不允许朝廷大军大规模的屠杀满人,几百年之后,汉族和少数民族就是一家人,而这样的杀戮,从明朝时候开始,就是自相残杀了。

杀戮或许在短时间之内会让人屈服,但绝不会让人真正的口服心服,历史上的大清国,在建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还会因为一个朱三太子而显得惊慌失措。

剿灭大清国,维护汉人的统治,并非是想着彰显大汉族主义,穿越的郑勋睿,尚没有如此狭隘的认识,他的目的是让大明王朝顺应历史的发展,逐渐变得强大起来,让大明王朝乃至于几百年之后的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之巅,让未来的中国尽量少走甚至是不走弯路。

闭眼之后,世界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郑勋睿不可能完全把握,但他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明王朝影响全世界,这种依靠不主要依靠武力,而是依靠文化与金融,社会发展的潮流早就说明了,文化的渗透和金融的掌控,比武力更加的管用。

出征的大军达到二十万人。郑勋睿亲自担任主帅。

此番出征,集中了五千门火炮,其中红夷大炮两千门,各类的佛郎机三千门,毛瑟枪更是达到二十多万支,炮弹和子弹数十万到几百万,由此可以看出,消耗是巨大的。

经过了这些年的准备,大明王朝有着足够的实力支撑这一场的战斗厮杀。

火炮早就提前开始朝着辽河方向运送。绝大部分的将士也跟随前往辽河以西集结,郑勋睿此番从京城出征,率领的将士仅仅五万人。

北方的气候是阴冷的,时时刻刻都有北风呼啸,而辽东以及沈阳等地,气候将更加的严寒,不过这一切都不在话下,士气爆棚的二十万将士。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此番出征几乎集中了原郑家军所有的精锐。

内阁大臣、大都督郑锦宏为副帅,都督府都督洪欣涛、杨贺、刘泽清、王允成为各路大军的指挥。王小二、吴三桂、苏从金、贺人龙、黄得功、左良玉、马祥麟等参将,为各路大军的副指挥,全部跟随出战。

内阁次辅周延儒、内阁大臣杨廷枢、熊文灿以及户部、兵部的部分官员也跟随出战。

留守京城的是太子郑翰宇、内阁首辅徐望华、内阁大臣甘学阔、文震亨,吏部尚书文坤,以及都督府都督郑凯华等等。

肃立的诸多将士已经在寒风中站立小半个时辰,郑勋睿在内阁大臣、都督府都督的陪同之下。骑马巡视了诸多将士,所有将士都是精神抖擞。

“诸位将士,朕和你们一道出征,此番出征,我们要彻底剿灭大清国。哪怕是追到天涯海角,也不放过一个敌人。”

郑勋睿的语气很是平静,但体现出来的穿透力和震撼力,让所有人热血沸腾。

皇上御驾亲征,对于将士的鼓励是巨大的,而且以前的郑家军、如今的大明军队,本就是郑勋睿亲手创建,在军队之中,郑勋睿有着无以伦比的威望。

皇上指挥这样的军队作战,其战斗力之强悍可想而知。

郑勋睿说话从来不喜欢罗嗦,无数次的率领大军征伐,他说的少做得多。

不过这一次,郑勋睿决定要多说一些,因为他的内心郁结着十多年的情绪。

“大清国的皇太极已经故去,朕曾经伤心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对手,我大明王朝遭受大清国的劫掠,每一次朕都牢记在心,朕早就发誓,血债必须血偿。。。”

“不管是沈阳,还是萨尔浒,都是我大明的领土,满人同样是我大明的子民,偏偏就有那么一些不甘寂寞的满人,好勇斗狠,挑起事端,妄图推翻我大明王朝,霸占中原,导致辽东陷入到数十年的战乱之中,导致这些地方的老百姓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情形,绝不能够持续下去,今后也绝不能够出现。。。”

“我大明王朝,近几十年的时间,遭遇太多的磨难,流寇造反,八旗军劫掠,天灾**,老百姓流离失所,有些地方十室九空,死难的百姓不计其数,让我大明王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大明王朝险些毁于一旦。。。”

“朕希望我大明所有人,不管你是朝着官吏,士大夫,还是商贾或者百姓,都要记住这几十年的教训,朕不允许重蹈覆辙,征伐大清国之后,朕要将这些所有的事情,编印成书籍,让各地的学堂都去教授,让众人都知道这段惨痛的过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大明王朝若是不能给从历史之中获取到教训,不能给真正总结其中的原因,就难免会再次的内讧,再次的厮杀,再次的衰败。。。”

“今日朕说了很多,有些话不必要在这里说,今日本是沙场点兵,说说征伐厮杀的事宜就可以了,不过朕还是要说这些,就是让你们都记住,要像护卫自己的生命一样,护卫我大明王朝来之不易的富庶和强盛,没有国哪来家,我们护卫大明王朝,其实就是护卫我们自身的家园。。。”

“朕还是要强调一点,尽管说大清国的某些满人,残杀我汉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些人必定会遭受到朕的惩戒,但各位将士的屠刀,绝不能够举向所有的满人,朕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满人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与你们一样。。。”

“我大明王朝能够海乃百川,我大明军队同样能够兼容五湖四海。。。”

用高山仰止来形容此刻的郑勋睿,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内阁大臣、朝中部分的官吏,都仰头看着皇上,眼睛里面出现的是崇拜和敬仰,至于说诸多的将士,更是仔细聆听皇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生怕漏掉了。

感触最大和最深的还是太子郑翰宇。

郑翰宇在外面游历足足两年的时间,本来是打算提前回来的,不过因为大军征伐的推迟,郑翰宇还是在北直隶各地游历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直到瑞元四年底才回到京城。

刚刚回到京城,郑翰宇就在乾清宫足足两天的时间,向父皇详细禀报了游历的心得,而后父皇将他两年时间来写下的所有信函,都一一拿出来,有些信函里面所写的内容,让不过十六岁的郑翰宇,都感觉到脸红,而父皇很高兴,认为这都是郑翰宇真正的进步。

以父皇为榜样,这是郑翰宇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耳闻目睹之下,郑翰宇钦佩父皇的刚强和睿智,和谐的家庭关系,让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