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起来朝廷的意见基本上一致,都是反对与后金议和,毕竟大明朝廷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不管是在国力上面,还是在军队方面。

最终能够做出决定的,还是郑勋睿。

议和的文书,摆在桌上。

郑勋睿已经看了好几遍了,皇太极突然派遣使者前来议和,出乎了他的预料,而且派遣的是大清国的第一亲王代善,这个举措已经表明了皇太极迫切想着议和的心态。

可是不是就能够依次做出判断,大清国已经无法维持,郑家军可以对沈阳发动总攻了。

郑勋睿绝不会这么看,他知道皇太极也是一代枭雄,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反复思索的,绝不会只给自身留下一条道路。

郑勋睿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是不是同意代善代表大清国前来议和,皇太极派遣代善前来议和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

朝中的文武大臣都是反对此次议和的,因为代善是以大清国的全权代表前来的,若是同意进行议和,则是大明朝廷变相的承认了大清国的存在,这一点就连自缢身亡的先皇都没有做的。先皇从未承认过大清国的存在。

郑勋睿到不在乎这一点,不管是大清国还是后金,最终都要被郑家军扫除掉,不一定说同意代善前来议和,就是对大清国的承认,也不是说朝廷不同意议和之事,大清国就不存在了,皇太极在崇祯九年创建大清国登基称帝,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明朝廷一直都不承认,人家也是好好的。

实力才是关键。

周延儒和杨廷枢两人进入厢房的时候,郑勋睿还在低头沉思。

周延儒已经从宁远赶过来,既然皇上在锦州,周延儒肯定是要赶赴锦州的。

周延儒和杨廷枢恭恭敬敬的行礼。

郑勋睿看着两人,开门见山。

“周爱卿,杨爱卿。朕请你们来,所谓何事。你们也是知晓的,有关代善前来议和的事宜,争执很大,朕知道上下都是不同意的,郑家军之中的将领完全不同意代善到锦州来,你们则是认为代善可以到锦州来。但不是来议和的,这问题就摆在了朕的面前,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今日的商议,你们想到什么就直接说。不要有什么隐瞒。”

周延儒看了看杨廷枢,首先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代善想着以大清国使者的身份前来议和,这是万万不行的,朝廷从未承认大清国之存在,若是代善以皇太极的代表前来议和,或者是商议其他的事情,尚可以考虑,不过臣对议和的事情,没有什么好的看法,臣认为这是皇太极的缓兵之计,不过是想着拖延时日,看看能不能够找到解决困难之办法。。。”

周延儒说完之后,杨廷枢也跟着开口了。

“皇上,臣赞同周大人之分析,臣以为皇上大可不理睬代善,若是皇上决定要代善到锦州来,随便派人与代善商议就可以了,至于说郑家军对后金的压迫,不能够有丝毫放松。。。”

郑勋睿微微点头,看来周延儒和杨廷枢都仔细思考过。

“你们说的不错,朕也有这样的看法,不过皇太极既然派遣代善前来,朕也不能够失去了礼仪,朕看这与代善商谈之事,还是请周爱卿直接负责。”

说到这里,郑勋睿的脸色有些严肃了。

“朕这两日也在思索,皇太极派遣代善前来议和,其最为主要的目的,怕是想着拖延是时日,八旗军在辽东遭遇了惨败,皇太极的日子也不好过,也需要时间来调遣大军和平复情绪,包括后金满人权贵的情绪,不过朕可不会认为郑家军此时进攻沈阳,能够取得胜利。”

“朝廷对待后金的政策,不会出现变化,不管代善前来议和是什么目的,说出来什么样的条件,或者有什么样的诚意,朝廷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朕想着同意代善前来议和的事宜,也是想着争取到时间。”

“朕知道一个典故,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两位想必没有听说过,这青蛙善跳跃,不管遇见什么危险,都是要迅速跳跃离开的,不过将青蛙放置在冷水之中,慢慢的加热冷水,让青蛙不知不觉,等到青蛙发现水已经很热了,想要跳跃,已经没有了能力,最终在滚烫的热水之中身亡。”

“朕对待皇太极和后金,也要采取此等的办法。”

“朕同意让代善前来议和,这就等于是给了后金和皇太极机会,议和谈些什么不重要,也无所谓,关键是麻痹皇太极和后金,让他们以为郑家军短时间之内不会发动对沈阳的进攻,如此情况之下,郑家军从辽东和辽南两个地方严密封锁与后金的所有贸易,你们都要记住,议和的过程之中,什么互市的事情,绝不要提及。”

“后金缺乏了商品的来源,特别是粮食的来源,基本难以维持,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皇太极亲自前来议和,也没有作用了。”

周延儒和杨廷枢离开之后,郑锦宏进入了厢房。

面对郑锦宏的时候,郑勋睿更是实话实说,他做出的所有决定,郑锦宏是绝对拥护的,而且是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的,郑勋睿需要做的就是给郑锦宏说清楚其中的道理,接着郑锦宏在郑家军诸多将领之中将意思说清楚。

郑勋睿说到议和之事,郑锦宏听的非常仔细,期间几次都想着开口说话,可最终还是没有开口,郑锦宏的这些表情,郑勋睿当然注意到了。

“锦宏,朕看你一直都想着开口说话,想到什么就直接说。”

郑锦宏到也没有犹豫,跟着就开口了。

“皇上,臣觉得让代善前来议和,是便宜了皇太极和后金,再说臣听周大人和杨大人也说过了,要是同意代善前来议和,岂不是承认了大清国。”

郑勋睿脸上露出了笑容。

“锦宏,你一直都在朕的身边,这么多年,朕所做的事情你都是知道的,朕的脾气你也是最了解的,朕也感觉到,这些年过去,你的进步是很大的,很多地方都能够领会到朕的意图,不过有一点你还是没有能够注意到。”

郑勋睿的这些话,让郑锦宏感激和紧张。

郑锦宏这样的表情,让郑勋睿无限感慨,高处不胜寒,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不管是郑锦宏还是徐望华,态度就变得异常恭敬,不敢有丝毫的不敬之举,这样的情况,郑勋睿也无法改变,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经将帝王抬上神一般的位置,特别是他这种靠着自身的奋斗登上皇帝宝座的,下面的人更是毕恭毕敬的。

“朕看重的是实际利益,不是表面上的东西,就说这代善是不是代表大清国,有什么关系,朕不管他代表什么,是大清国或者是皇太极,都无所谓,从开海禁这件事情上面,你就能够看见朕的态度,当年郑和下西洋,不管他是什么目的,可他最终的做法,都是展现大明朝廷的权威,给出去的东西多,获取的东西少,朕是不看好的,还有就是万国来朝的事宜,朕明确了态度,若是这些使者都想着从朕这里得到什么好处,那是不可能的。”

“最为郑家军的总兵,内阁大臣,你也要有这等的看法,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要看的长远,郑家军最终都是要占领沈阳,收复所有失地的,不管是大清国还是后金,最终都是要被郑家军彻底剿灭的。”

郑勋睿说完这些话,郑锦宏的脸红了。

郑勋睿能够给他说这些话,说明了完全的信任,跟随郑勋睿身边这么多年,郑锦宏很清楚,现在的皇上、以前的少爷,没有因为登基称帝之后有多大的改变,皇上一直都是睿智的,而且始终保持了这等的态势,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都能够从容的应对,皇上那种以民为本的策略,在大明朝廷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如今的大明王朝,愈发的强大起来,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就让郑锦宏更加坚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的跟随在皇上左右,拼尽全力好好的做事情。

第九百二十九章落后的代价

代善在锦州三天时间就离开了,回到广宁的时候,代善的精神很不好,议和是不是成功,他不好评判,到了锦州之后,出面和他议和的是大明朝廷的内阁次辅周延儒,这规格也不低了,熟悉大明朝廷官场的代善是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不过整个的议和过程都很是简单,没有太多的争议,没有什么寸土必夺的激情,更是没有什么咄咄逼人的态势,周延儒代表大明朝廷,对于很多的事情没有表示反对,看上去好像心不在焉。

说到底,此番议和明确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八旗军从广宁和西平堡等地撤离,让出辽河以西所有的地方,以此来换取大明朝廷与大清国之间的和平,至于说这和平的时间能够持续多长,估计是天知道了。

代善前往锦州和谈,代表的是大清国和皇太极,本来他提出来这样的称呼,是有些惴惴不安的,毕竟大明朝廷从未承认过大清国,若是大明朝廷在这方面纠缠,代善也无法退让,毕竟这个是皇太极最为坚持的东西,也算是议和的底线。

殊不知周延儒根本不在乎这一点,尽管周延儒没有说出来大清国的称呼,但也没有明确的表示反对,似乎这件事情无足轻重。

说不清楚是高兴还是愤怒,在锦州与周延儒议和的时候,代善总是感觉到不对劲,要知道他也是经历很多事情的老人了,这是一件关乎到大明朝廷与大清国未来的议和,作为大明朝廷内阁次辅周延儒,对如此重大的事情都不是很上心,难不成说大明朝廷根本不会承认此次的议和吗。

强势与弱势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如此。弱势之人在强势之人面前说话,不会让对方特别的关注,甚至是不在乎,就算是你准备鱼死网破,可人家捏住了你的命脉,实力明显强于你。不管采取什么其他的措施,你都不是别人的对手。

这是一种藐视的心态,至少代善做出来如此的判断。

回到广宁之后,代善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率领驻扎在广宁和西平堡等地的八旗军撤离,回到辽河以东去,至于说皇太极准备如何在辽河以东做好一切的防御,这就不是代善需要关心的事情了。

谭泰和索尼等人在辽东之战失败后。都暂时驻扎在广宁,两人对八旗军撤离广宁等地是坚决不赞同的,不过他们也提不出好的应对办法,再说他们遭遇了惨败,已经没有多少的发言权,只能够眼睁睁看着一切事情的发生。

代善也不想率领八旗军撤离,接受这样的任务,绝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不过已经与大明朝廷议和。代善也专门给皇太极写去了奏折,现在就等着皇太极的圣旨了。一旦皇太极的圣旨到了,代善就必须按照与大明朝廷议和的决定,完全撤离辽河以西。

满人历来以征战厮杀为荣,从没有谁愿意率领八旗军主动撤离已经占据的地方,八旗军占领广宁等地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些地方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以说广宁已经成为大清国在辽东的主要堡垒,一旦失去广宁等地,意味着大清国在辽东将无立锥之地。

这个责任是重大的,一旦八旗军撤离广宁等地,恐怕在满人权贵之中引发巨大的波澜。

代善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而且是义不容辞,他不能够将矛盾引导皇太极的身上去。

这恐怕是代善最为沮丧的地方了。

代善内心的愤怒,不会告知皇太极,毕竟那是他自身的判断,你说人家大明朝廷藐视大清国,那是需要证据的,拿不出来证据、仅仅凭着猜测做出来的判断,一旦禀报给皇太极,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了。

代善前往辽东的时候,一再吩咐家人,若是沈阳出现了什么事情,一定要及时禀报,就算是在锦州议和的时候,他也一直都想着这件事情,不过这些天过去了,没有丝毫的动静,代善在广宁等待皇太极圣旨的时候,突然明白了,此时此刻沈阳不会有任何的动静,皇太极心思极其深沉,在议和大事尚无定论的时候,绝不会大肆追究满人权贵的责任,不过等到他代善回到沈阳的时候,恐怕皇太极就要出手了。

圣旨很快抵达,皇太极在圣旨中间对代善提出了表扬,认为代善此番的议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圣旨明确代善全权负责,将驻扎在广宁和西平堡的八旗军带到辽河以东,而负责在辽河以东做好防御事宜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接到了皇太极的圣旨,代善马上下达了撤离辽河以西的命令。

锦州,总兵府,厢房。

郑勋睿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返回京城去了,此番辽东之战,以及后来的议和,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接近两个月,接下来辽东就是辽东和辽南封锁商贸事宜,这件事情郑勋睿不需要守在锦州,随着郑勋睿返回京城,郑家军大部队也将陆续返回,计划留在西平堡、广宁、锦州、宁远等地的郑家军将士,总人数为三万人。

至于说下一步进攻沈阳的时间,需要根据情报来做出决定。

议和的事宜,周延儒详细给皇上禀报了,皇上对此事不是特别的关心,周延儒自身也不是特别关心,可谓是漫不经心,他很清楚,大明朝廷根本不在乎此番的议和,不管议和达成了什么协议,大明朝廷都是不会遵守的,此番议和的唯一好处,就是郑家军没有经过厮杀,就直接收复了广宁和西平堡等地,完全占据了辽河以西的地方。

周延儒看了看身边的郑锦宏和杨廷枢等人,还是咬牙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兵不血刃收复广宁和西平堡等城池,彻底掌控辽河以西的所有地方,表面看是好事情,其实这是皇太极和代善的缓兵之计,此次议和能够让八旗军从容撤离这些地方,若是郑家军进攻广宁等地,一样是能够收复所有地方的。。。”

周延儒说完之后,郑勋睿微微点头。

“周爱卿说的不错,皇太极议和之目的,就是想着争取时间,就算是没有此番的议和,郑家军也能够完全收复辽河以西所有地方,八旗军在这些地方已经没有抵御的能力,皇太极更不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些地方。”

“郑家军进攻这些地方,可能会给八旗军造成一定的杀伤,但可能性不是很大,辽东之战,八旗军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一旦郑家军决定进攻,那么八旗军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就算是郑家军占据辽河以西所有地方,也不大可能再次对八旗军造成重大的伤亡。”

“辽东之战,留给皇太极的教训是惨痛的,皇太极此人,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今后郑家军渡过辽河作战,将要面对的全部都是硬战。”

“朕早就说过,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你们都是内阁大臣,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牢记这一点,不要因为眼前的小事情,而耽误大事情,先皇在位的时候,这方面处理就不是很好,不管是在处理流寇事宜,还是在面对满八旗的时候,裹足不前,导致灾祸愈演愈烈。”

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勋睿突然提高了声音。

“内阁必须牢记一点,国富民强才是根本,你若是没有实力,说什么话别人都是不会理睬的,你若是有了强劲的实力,别人不敢对你说任何不敬的话语,我大明朝廷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平定后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海外贸易以及商贸等事宜,也需要内阁格外的重视。”

“我大明朝廷之前对于商贾的轻视,以及那些所谓的朝廷与民争利的弹劾,今后朕不想看见了,东林党人之出发点,朕不评判其对错,可他们后来的做法,让朕不齿,在南方勾结商贾,一旦朝廷准备征收商贸赋税,他们就开口说什么与民争利,为商贾争取利益,可他们却睁着眼睛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农民增加赋税,导致流寇横行。”

“治大国如烹小鲜,内阁做出任何的决定,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任何的决策,最好是符合朝廷之利益,又能够兼顾百姓之利益,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朝廷不要轻易去侵害百姓之利益。”

。。。

郑勋睿这一次说了很多,其实内阁在他的影响之下,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内阁的权力相对集中了,皇权更加的稳固,政令推行不会收到申毛毛阻碍,撤销言官、强化都察院的职权,更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郑勋睿很明白,再好的制度都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故而在官吏的培养方面,是需要耗费极大气力的,他在世的时候,能够保证制度的落实,可一旦他闭上眼睛,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谁知道,历史上那些鼎盛的王朝,譬如说大汉和大唐,不也在很短时间之内就衰落了。

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培养一大批严格执行制度的官吏,这将是永远存在的任务。

第九百三十章舆论的彻底转向

瑞元二年九月十五,郑勋睿返回了京城。

皇太子郑瀚宇、内阁首辅徐望华等人,在正阳门迎候。

皇上回到京城,很快来到了乾清宫,徐望华详细禀报两个月以来大明各地的情况,特别说了京城的情况。

两个月时间过去,京城一切都是平稳的,没有什么大事情发生,郑家军招募军士的事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朝中最为忙碌的依旧是新成立的对外商贸司,科恩与亨利等人,早就适应了大明官场,他们很吃惊的发现,在鼓励发展商贸事宜方面,大明朝廷比较欧洲的西班牙、荷兰以及葡萄牙等国,有着更深的远见,大明皇家银行更是让科恩等人感觉到皇上的厉害,商贾可以依托皇家银行发展,而皇家银行的绝对实力,有能够保证商贾的利益。

至于说大明皇家银行发行宝钞的事宜,科恩与亨利等人是早就知晓的,他们的东印度公司就曾经收到过这样的宝钞。

北方的恢复是很快的,特别是秋收季节,因为南方大规模的帮扶,北方的农户基本都丰收了,不管粮食产量如何,至少很多的农户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征收赋税方面,各级官府也不是特别的严苛,这就让农民能够喘口气。

南方更是稳定下来,因为商贸的发展,特别是海上贸易大规模的兴起,天津港、广东的广州港、福建的泉州港以及山东的蓬莱,都成为了海运商贸发展速度最快的地方,海上贸易的赋税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伴随海上贸易出现的,是不少人开始依托港口生活了。

商贸这一块,是徐望华禀报的重点。北方的商贸迅速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大量的商贾进入到北方,开始在北直隶各地扎根,由此商贸赋税也大大的增加。

总体毕竟,海上贸易和商贸的赋税。远远超过农业赋税了,这样的情况,保证了朝廷的支出,也让朝廷能够实实在在在的兼顾到农民的利益了。

相应的情况,内阁首辅徐望华详细给皇上奏报了,可奇怪的是,皇上对这一切似乎不是特别的关心,还说出了本来就正常的事情,就不需要说了。

所有的内阁大臣都在乾清宫。他们看到了这一幕,同样感觉到新奇,毕竟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经历过好几任皇上的,若是在以往,各地出现如此好的兴旺的景象,皇上一定是非常高兴的,偏偏郑勋睿对这一切不以为然。

皇上开口询问的事情。是辽东之战传开之后,京城是什么反应。

徐望华稍稍愣了一下。马上开口了。

“启奏皇上,辽东之战朝廷大军获取胜利之后,内阁立即将此消息明文告知天下,京城百姓对此是欣喜异常,茶楼、酒楼之中都在议论此事,朝廷大军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全收复了辽西所有地方,让百姓对朝廷有了更大的信心。。。”

徐望华发现,这一次皇上听的非常仔细,这里面的原因,他真的是有些不明白了。

徐望华说完之后。皇上慢慢开口了。

“诸位也许感觉到奇怪,朕回到了京城之后,对于各地出现的兴旺景象,不是特别在乎,偏偏对百姓之情绪情有独钟,这有些本末倒置的味道,其实不然,诸位要清楚,我大明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我大明能够国富民强,这是朝廷之奋斗目标,更是各级官吏应该要做的事情,若是官吏做不到这一点,那才是奇怪的事情,朕会毫不留情的予以惩处。”

“至于说朕关心百姓之情绪,这绝不是小事情,诸位很清楚,东林党、复社和应社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朕以前多次说过东林党、复社和应社存在之弊端,其他不说,杨廷枢就曾经是应社之领袖,朕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顾宪成万历年间创立了东林书院,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席卷大明天下,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这一点需要诸位深思。”

“东林党人的目的实实在在,就是想着获取到权力,就是想着能够影响和左右朝政,这么多年以来,东林党人做了很多的事情,若是他们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朕绝不至于不允许他们之存在,可惜东林党人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目标,朕仔细分析过,要说他们是为了国富民强,可他们没有具体的措施,要说他们完全是为了自身之利益,天启年间他们与魏忠贤拼死斗争,甚至抛却性命不顾,也不能够说是完全为了自我。”

“不管是百姓,还是士大夫和商贾,他们都是想着效忠朝廷的,可他们依靠的朝廷,必须是强有力的朝廷,遗憾的是,先皇期间,朝廷羸弱,无法让人心服。”

“这舆论之问题,朕历来都是重视的,不仅仅是现在,今后朕也要重视,朝廷之中曾经有一种很奇怪的情况,那就是不少的文臣,希望能够被廷杖,为此不惜顶撞皇上,不惜骂内阁,且他们被廷杖之后,得到了诸多读书人、士大夫的吹捧,反而更加的有地位,声望更加不一般,更有一些被削职为民的官员,得到了高度的吹捧,俨然之间就是圣人了。”

“这是对朝廷的藐视,更是对皇上的蔑视。”

“此等的例子,朕不想多说,诸位都是清楚的,为什么出现此等的情况,朕认为,这就是舆论导向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士大夫阶层、官吏阶层左右了舆论,凡是皇上反对的事宜,包括内阁反对的事宜,他们都是赞成的,这就导致了皇权与臣权的完全对立。”

皇上说到这里的时候,乾清宫里面异常的安静。

皇权与臣权之间的斗争,大明朝廷自始至终都是存在的,特别是正德年间之后,这种斗争有了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无数的文武大臣为此前赴后继,而皇上无奈之下,依靠内阁或者是依靠太监,与文武大臣斗争。

这也就是为什么魏忠贤能够权倾朝野。

说到底这是体制上面存在的问题,可郑勋睿将此归结到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想要从体制上面彻底改变皇权,这样的事情郑勋睿是绝不会做的,那是自掘坟墓,况且每一个先进的体制,都是要与时代结合起来的,现在的情况之下,对体制进行变动,会让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势瞬间崩塌。

从舆论上面着手,那是最好的办法,在如今的情势之下,树立起来强权政治,树立起来个人的权威,推动各项事业朝着前面发展,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郑勋睿异常重视舆论之导向,他需要树立起来个人的权威,他需要用这种强有力的个人权威,扫除朝廷之中一些奇怪的倾向。

郑勋睿是绝对有着如此实力的,尽管说现如今还是大明王朝,可是这个大明王朝,与之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不仅仅是管理体制上面不一样,而且以前朱姓的王爷全部都被撤销了封号和封地,朱家的江山已经变成了郑家的江山。

郑勋睿可谓是通过自身绝对的实力,颠覆了朱家的江山,所以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个人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

“朕希望内阁要明白此等的事宜,要注重民间之舆论导向,要注意看看那些士大夫、商贾和百姓关心什么,说的是什么,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将朝廷所做的决定和事情,转变为士大夫、商贾和百姓拥护的事情。”

“大明各地出现的变化,朝廷大军在辽东获取的胜利,都可以纳入其中宣传,让老百姓知道朝廷究竟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不要认为百姓是愚钝的,让老百姓知道一些事情,对于朝廷是有着很大好处的。”

“今后朝廷对官吏之惩治,必须要谨慎,可对于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以及妄议朝政的官吏,必须严惩,且要以邸报或者其他的方式诏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事情之缘由,让这些被朝廷惩治之官吏无地自容,结党营私之事情,更是需要强力打压的。”

“内阁不要总是想着埋头做事情,要知道抬头看路,要掌握大的方向,朕给与了内阁足够的权力和权威,内阁就要真正的体现出来权威,今后朝中不允许出现随意攻击内阁的事宜。”

“朕需要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风闻奏报的事宜,朕说过,废除风闻奏报,凡是牵涉到惩处官吏之事情,由都察院处置,有杀人犯科之事,由大理寺审理,牵涉到朝廷三品以上官员,都察院报到朕这里来,需要内阁商议的,朕自然会做出决定。”

“朕既然废除了给事中之职务,态度就是明确的,想着揭发官吏贪赃枉法事宜,可以给都察院写去信函,若是想着诬陷,或者是背后施放暗箭,一经发现,一定要严惩,朕认为这不是小事情,这牵涉到个人品质之问题。”

。。。

皇上的这番话语,很快在朝廷传开。

连内阁都不会想到,京城之内的舆论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颠覆,皇上之威望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内阁的权威也逐渐树立起来了,而以前的东林党、复社和应社等等,早被读书人彻底抛弃。

第九百三十一章团结还是分裂

代善估计是不错的,回到沈阳之后,皇太极开始着手整顿满人权贵集团了。

其实满人权贵集团之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议论,这种议论表面上看不是针对皇太极的,主要的矛头指向了范文程,认为范文程用心险恶,给大清国出了一些坏主意,导致大清国这些年遭受到了很多的损失,这之中就包括此次大清国与大明朝廷议和,主动让出了广宁和西平堡等城池,让明军彻底占据了辽河以西的所有地方。

可惜皇太极一点都不糊涂,也绝不会采取转移矛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皇太极是强势的,其与父皇努尔哈赤一样,都是开创性的人才,大清国是皇太极一手创建起来的,这期间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难以理解到的,皇太极对于大清国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决不允许有人损害大清国的利益,也不会允许有人威胁到他皇权的威严。

满人权贵攻击范文程,骨子里是直接指向皇太极的。

要知道不管范文程提出来什么样的建议,最终都是皇太极采纳,若是皇太极不同意,这些意见建议是不可能实施的,偏偏这些满人权贵,攻击的范围太宽了,包括皇太极采取的有待汉人的政策,都开始提出来反对意见了。

这就触及了皇太极核心的权威了。

代善回到沈阳的时候,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皇太极这段时间情绪很不好,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有些日子没有在大政殿出现,这导致满人权贵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