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2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这个时候,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李自成拿下京城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在这期间,后金的皇太极不会动手,他郑勋睿也不会动手。
真正动手的时机,就是后金皇太极开始行动的时候。
徐望华曾经提出来建议,郑家军可以考虑从辽南发动进攻。动摇大清国的根基,让已经在辽东集结的八旗军不敢轻举妄动。
郑勋睿否定了这个建议。他很清楚,皇太极已经不会特别估计辽南了,一旦八旗军突破了山海关,占据了中原大片的地方,辽南的重要性就明显降低,就算是郑家军拿下了耀州、盖州和海州等地。威胁到铁岭和辽阳等地,恐怕皇太极内心也不是那么的惊慌了。
何况郑家军拿下海州等地,需要一定的时间,究竟多长的时间还说不准。
所以郑家军必须要北进,与李自成、皇太极在北方展开绝地大厮杀。
郑勋睿知道朱由检是活不成了。一生高傲的朱由检,不可能忍受如此的屈辱,再说李自成也绝不会放过朱由检,他想到的是朱由检的儿子和女儿,可能的情况之下,郑勋睿还是需要挽救朱由检的儿子和女儿的。
这个想法看上去有些傻,不过穿越的郑勋睿有这样的想法,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大权在握的郑勋睿,和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样,朱由检的儿子和女儿根本就不是什么威胁,当初辉煌的大唐王朝,不也是有很多隋朝遗留下来的亲眷吗。再说已经准备登上权力巅峰的郑勋睿,也需要表现出来大度的胸怀,让天下人信服,朱由检的儿子和女儿没有什么罪过,何况他们的年纪都不是很大,尽管这样做在周延儒等人看来是危险的,是自找苦吃的。
郑勋睿给依旧留在京城的商贾段宗奎下达了命令,若是李自成攻陷了京城,有可能的情况之下,尽量保护朱由检的儿子和女儿,这里面就包括皇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勇王朱慈照、最小的儿子朱慈焕,长平公主朱徽娖,最小的女儿朱徽沁,也就是后来的昭仁公主。
段宗奎是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的,当然郑勋睿考虑的非常细致,一旦李自成攻陷京城,那么京城必定大乱,到时候段宗奎自身的安全都不一定能够保证,怎么可能接应朱由检的儿子女儿,按照历史规律来说,朱由检不会杀自己的儿子,将几个儿子悉数送到了周奎和田弘遇的家中,而将其女儿杀害。
段宗奎与周奎和田弘遇的关系都是不错的,能够想办法护全朱由检的儿子,但没有办法救得朱由检的女儿。
段宗奎想要完成任务,唯有进入在大乱来临、京城被攻破的时候进入到皇宫之中,那样才能够真正的救下朱由检的儿子和女儿。
仔细考虑之后,郑勋睿亲自写了两份信函,命令调查署速将信函想尽办法送到京城去,这两封信函,一封是给朱由检的,一封是给司礼监太监、内侍高起潜的。
段宗奎只有凭着这两封信函,才有可能见到朱由检。
郑勋睿做这一切事情的时候,并没有告知徐望华和周延儒等人。
郑家军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陕西郑家军第三军四万人,全部集中到了潼关,山东郑家军第二军两万人,全部集中到了德州,南直隶郑家军的六万人,全部集中到了南京。
这十二万人,就是郑家军即将北进的大军。
皇太极同样做好了准备。
睿亲王多尔衮率领的十万八旗军,加上驻扎在锦州、宁远等地的五万八旗军,辽东八旗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
皇太极本来打算亲征的,包括郑亲王济尔哈朗、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人的劝阻,让他暂时没有亲征,毕竟北直隶的局势还在剧烈的动荡之中,最终情形如何,谁都是不知道的,若是大明京城真的被流寇攻陷了,那么八旗军就可以全部出动了。
想必到了那个时候,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也无所适从了。
多尔衮率领十万八旗军出发之后,皇太极就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了。
这一次的进攻,对于大清国来说至关重要,只要八旗军能够拿下山海关,打败进入北直隶的李自成,那么就可以顺利的占据中原,与南方的郑家军对峙,一旦八旗军占领了中原,辽南的位置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皇太极没有亲自率领八旗军与郑勋睿交手,不过他早就将郑家军视为大清国最大的强敌了,究竟鹿死谁手,那是需要经过惨烈厮杀的,但皇太极还是有着很强自信的。
满八旗从白山黑水之中出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苦难,早就磨砺的如同尖锐的长矛,郑家军成立才多长的时间,而且都是以汉人为主,少量蒙古人充斥其中。
皇太极骨子里是看不起汉人的,虽然他崇尚儒家文化,信赖范文程,但这不代表他看得起汉人,曾经无比辉煌的大明王朝,不就是败在了这些汉人的手中吗。
汉人很聪明,这一点无可厚非,不过很多聪明的汉人在一起,那就会闹出来无数的故事了,这些汉人不能够形成合力,相互倾轧,为的就是自身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利益,更大的权力,但满人就不一样了,虽说平日里也存在争权夺利的情况,可是到了关键时刻,满人是能够摒弃前嫌,团结一致的,汉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不说其他的,被皇太极册封为王的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三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不能够做到团结,而是各怀心思。
皇太极看透了这一点,所以骨子里他看不上汉人,也不会绝对的无条件的信任汉人。
范文程是皇太极最为信赖的汉人,这也是经过了很多年观察的,在皇太极的眼里,范文程已经不是汉人,融为了满人之中的一员。
至于说洪承畴,的确很有能力,但皇太极是绝不会完全信任的,哪怕是有范文程的推荐也是不行的。
对待满人,皇太极的态度就不一样了,代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等满人之中的精英,在关键时刻,皇太极是敢于大胆信任的,他曾经毫不留情的整治过代善,但依旧对代善心存信任,大清国成立的时候,他册封的四大亲王,代善名列第一。
皇太极每日里都关注辽东和北直隶的情形,他做好了亲征的准备,一旦大明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则八旗军肯定出动,让皇太极困扰的是驻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倒不是吴三桂有多么的厉害,而是山海关这座障碍的确不好攻破,大变即将到来,八旗军若是绕道进入到北直隶,时间上面不一定来得及,若是等到李自成彻底稳固了北直隶的局面,八旗军恐怕将失去进军和控制中原的大好时机。
第八百五十六章北进之利剑出鞘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一,郑勋睿亲率郑家军从南京出发,前往北直隶。
从南京出发的六万郑家军,全部抵达淮北之后,乘坐船只前往德州,与等候在德州的郑家军第二军两万人会和,水路的速度比陆路要快很多,且郑家军火器众多,若是完全依靠陆路的运输,需要的时间太长,耽误作战的进程。
陕西郑家军第三军的四万人,已经从潼关出发,进入河南境内,他们行军的路线要长很多,穿过河南府、开封府,进入北直隶,抵达河间府的沧州,在这里与郑家军大军会和。
十二万郑家军将士将统一在沧州会和,接下来开始北进的征伐。
郑勋睿亲任大军的统帅,郑锦宏为大军的副帅,刘泽清、杨贺、洪欣涛、洪欣贵、洪欣瑜等郑家军副总兵,王小二、黄得功等参将,悉数跟随大军出征,文官方面,南京礼部尚书杨廷枢、左都御史文震亨、户部左侍郎熊文灿以及礼部左侍郎杨一鹏等,也悉数跟随出征。
南京由礼部尚书周延儒和户部尚书徐望华负责,一般事情可以随时处理,若是遇见重大的事宜,则需要请示郑勋睿。
周延儒曾经建议,在郑勋睿率领大军出征期间,是不是让郑瀚宇开始学着处理政务,郑瀚宇已经十一岁了,年纪不大不小,可以参与到政务处理之中,郑勋睿当然明白周延儒的意思,可他没有同意,十一岁的年纪就参与到政务处理之中,还是太小了。
大军从南京出发之前,湖广总兵苏从金、四川总兵苏蛮子、福建总兵郑凯涛等人全部请战,恳求跟随大军出征。不过为了南方的稳定,郑勋睿没有同意他们的请求。
黄得功和李定国是跟随大军出征了,让郑勋睿意外的是,郑芝豹和郑森等坚决请战,恳求跟随大军一同出征,就连在南京赋闲的郑芝龙。也恳求郑勋睿能够带着郑芝豹和郑森出征。
郑勋睿经过了认真的考虑,最终决定带着郑森出征。
郑勋睿此番的出征,文曼珊等人没有反对,她们很清楚,此战意义非凡,郑勋睿必须要亲征,不管怎么说,富庶的南方不是政治中心,想要俾睨天下。想要登上巅峰,必须要彻底的掌控北方和中原。
徐佛家、杨爱珍和红娘子等人,跟随郑家军女兵营出征。
郑家军女兵营跟随出征,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经过这么多次的征伐,特别是在掌控南方的战斗之中,女兵营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了完全的认可。她们主要负责的是伤员的护理,以及情报的收集和整理事宜。
郑家军女兵营的规模。已经从先前的几百人,增加到了两千人,此次有一千女兵跟随大军出征。
郑家军各级军官还是知道怜香惜玉的,最好的战马和马车拨付给了女兵营,行军的过程之中,女兵营的前后被斥候营所占据。这就保证了女兵营的绝对安全,郑家军将士出征的时候,身上背负的火器、武器以及身穿的军服,总重在十斤左右,女兵则要轻松很多。每人仅仅配备了一柄短柄的毛瑟枪,而且得到了特许,可以让马车帮忙运输。
女兵的主要职责是护理伤员,让伤员得到最好的照顾,能够尽快的康复,并非是上战场去打仗,故而也没有必要携带很多的装备。
不过作为女兵营的负责人、郑家军的游击将军,红娘子心中还是有数的,大军需要的药材,以及诸多包扎用的白布等等,那就是女兵营必须要关注的东西了,尽管随军郎中人数也不少,但仅仅凭着随军郎中,是无法携带大量的白布和药材的。
卯时,郑勋睿骑在马背上,他的身后是六万大军,六万大军身后是南京城的城墙。
转过身,看着整齐的郑家军将士,郑勋睿的脸上微微有些红,这种感觉很长时间都没有过了,因为特殊的身份,他很少率领大军亲征了,此番率领郑家军亲征,或许是最后一次了,大明王朝灭亡之后,他将登上巅峰,到了那个时候,想要亲征太难了。
郑家军这柄利剑,已经打造了十多年,终于要开始最为艰巨的征伐任务了,此番战斗至关重要,其意义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周延儒、徐望华和甘学阔等人,率领南京的所有官吏,来到城外为大军送行。
临时搭建起来的木台,就在前方,木台上面空荡荡的,谁都知道,今日此时,郑勋睿才有资格上这个木台,其余任何人都是不行的。
郑锦宏来到了郑勋睿的身边,小声提醒,诸多的将士都做好了准备。
郑勋睿点点头,下马之后慢慢朝着木台走去。
随着郑勋睿一步步走上木台,四周慢慢变得安静起来了。
郑勋睿走上木台的时候,东边的太阳刚好冒出头来。
太阳柔和的光辉洒落在郑勋睿的身上,这一刹那,郑勋睿的形象变得无比的灿烂,让所有人都有了顶礼膜拜的感觉。
六万多人站在木台的下面,鸦雀无声,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了郑勋睿。
这里面,文曼珊、冬梅、荷叶、杨爱珍、徐佛家、卞玉京和寇白门等人看向郑勋睿的眼神,更加的不同,她们对郑勋睿不仅仅是崇拜,更是爱慕。
要说有些不好受的是寇白门,与郑勋睿在一起不过两个月的时间,这一次的分别,不知道多长的时间才能够见到了。
郑勋睿的神色变得平静了。
“各位兄弟姊妹,我们要再次出征了。”
“我还记得郑家军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个时候郑家军不过数百人,洪家堡的八百壮士成为了最初的主力,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现如今的郑家军,已经有了二十万的兄弟姊妹了。”
“在我看来,郑家军此番的北进,就是利剑出鞘。”
“十年磨一剑,郑家军这柄利剑,到了该展现光芒的时候了。”
“我们郑家军经历了无数次的厮杀,我很少如此说话,这其中的原因,诸位也是知道的,我们郑家军已经稳固了南方,接下来该要彻底稳定北方了,我们的对面,有着强大的对手,皇太极、李自成甚至包括朝廷大军,我们尊重任何一个对手,不管他们是强是弱,但我们面对任何一个对手的时候,都不会心软。”
“刀剑无情,战场厮杀总是有伤亡的,此番的征伐,我们之中有些兄弟,或许今后见不到了,以前数次的征伐,我们损失了不少的兄弟,正是因为这些兄弟无私的奉献,拼命的厮杀,才有了如今的郑家军,才有了如今祥和稳定的局面。”
“我们不愿意厮杀,我们更不愿意无缘无故的杀人,可我们没有办法,诸位兄弟姊妹愿意看着我们南方稳定祥和的局面就此消失吗,愿意看见天下陷入到无尽的战火之中,愿意看到百姓无法安宁、妻离子散、白发人送给黑发人吗。。。”
“不愿意。。。”
怒吼的声音响彻云霄。
郑勋睿双手抬起来,轻轻的压下去,再次开口了。
“郑家军第二军的两万兄弟,以及第三军的四万兄弟,正在前方等候我们,十二万大军将成为北进的主力大军,我们的任务是稳定北方,统一天下,凡是有阻扰我们的力量,我们就要毫不犹豫的除去,我们的目的是让天下稳定,让老百姓过上平静富足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都无怨无悔。”
“出发在即,我必须要提前强调,我们郑家军的军纪军规,是我们的军魂,我们要拼着性命去维护,决不允许有人违反,行军作战的过程之中,不管是谁,只要是违背了军纪军规,严惩不贷,到时候我不管你立下了多大的功劳,你损害了郑家军的军魂,就是我们所有兄弟姊妹的敌人。”
“好了,该说的我都说了,诸位兄弟姊妹,让我们去打胜仗吧。”
太阳已经升到了郑勋睿的头顶,众人看向郑勋睿的时候,其人与太阳几乎融为了一体。
四周特别的肃静,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大军之中蔓延。
这是必胜的士气。
郑锦宏走在最前面,率领大军出发了。
周延儒和徐望华等人和郑勋睿告别,他们在南京的职责也很重,大军不可能携带过多的粮草,他们必须要协调漕运总督府,源源不断的为大军运送粮食,保证大军的供给,同时他们还要不断的为大军运送炮弹和子弹等等军需物资。
此番不能够跟随大军出征,徐望华是有些失望的,不过他很清楚,作为郑勋睿最为信任的心腹,他必须留在南京稳定局面,现如今正是春耕时节,很多的事情需要落实,只有南方彻底的稳定和富庶,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支持北进的郑家军。
和诸多夫人告别的时候,寇白门忍不住落泪了,这在众人看来不是好事情,不过随着寇白门的落泪,文曼珊等人悉数跟着落泪了,唯有跟随出征的徐佛家和杨爱珍好一些,反过来安慰文曼珊等人。
与众人告别之后,郑勋睿上马离开,他没有回头,一直都朝着前方奔驰。。。
第八百五十七章舍命的差事
京城的局势急转直下,段宗奎也想着离开,不说离开北直隶,至少到山海关去都要好一些的,留在京城意味着巨大的危险。
一切来的太过于突然了,段宗奎没有想到,京城里面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想着离开京城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最好的机会,前往山海关去最好的选择,可惜一路上土匪肆掠,没有强大的护卫根本不敢成行,再说流寇已经到了房山,甚至有人说流寇分兵控制了京城周遭的很多地方,这些传闻的真假,寻常百姓不知道,就连诸多的士大夫也不知道,这让他们不敢选择离开,他们所能够做的就是暗地里祈祷。
段宗奎有能力离开京城,甚至是进入到山海关。
可准备离开的他,收到了郑勋睿的信函之后,毅然下定了决心,不离开京城了,哪怕是留在京城有着巨大的危险,也不准备离开了,这是郑勋睿第一次直接给他下达任务,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要完成的。
段宗奎在京城已经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多年的打拼,加之郑勋睿暗中的帮助,让他在京城彻底稳住了脚跟,只不过这么长时间过去,郑勋睿一直都被交给他什么任务,这让颇有些疑惑,也感觉到不自在,他已经将自身视为郑勋睿的人,不能够帮助主人做些什么,总是说不过去的。
与后金范文程的联系也没有中断,还是在继续,不过都是按照郑勋睿的要求去做的,松山之战后,八旗军占领了锦州和宁远等城池,控制了辽东几乎所有的地方。段宗奎也就趁势将商铺搬迁到了京城,若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他一般不到辽东去了。
既然下定决心留在京城,那就要完成郑勋睿交付的任务,不过这个任务让段宗奎瞠目,因为这个任务完成的难度太大了。若是京城被李自成攻陷,那他就要从皇宫之中接出朱由检的儿子和女儿,这听上去有些滑稽,他一个商贾,怎么可能完成这种不可思议的任务。
暗线送来了两封信函,一封是给朱由检的,一封是给高起潜的,暗线明确要求了,给高起潜的信函可以马上送出去。给朱由检的信函,必须在能够进入皇宫的时候才能够交付,若是万一见不到朱由检,可以委托高起潜,或者是周奎等人,将信函交给朱由检。
高起潜是朝中之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想要见到是非常困难的,不过通过周奎等人的关系。还是有可能见到的,就算是见不到。也可以委托周奎将信函交给高起潜。
段宗奎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足足一天的时间。
傍晚的时候,他走出府邸,前去拜见嘉定伯周奎了。
周奎没有想到段宗奎这个时候来拜访,京城里面的局势已经不可收拾,据说不少的文武大臣已经不参加早朝了。皇上也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之下,几天之前的早朝,竟然在文武大臣的面前哭出声来了。
作为国丈,周奎理应是替皇上和朝廷担心的,可惜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现如今满脑子想到的就是京城万一失陷之后,如何保住自家的财富。
见到段宗奎之后,周奎立马将其拉进书房里面,商议如何保留财富的事宜,毕竟段宗奎是商贾,肯定是能够想到很好的办法的。
段宗奎不可能有更多好的办法,他只能够告诉周奎,现如今最好是将金银财宝等东西掩埋起来,除开核心的家人,其余人都不要告诉,那样就算是流寇进入了京城,也不可能搜出来这些财宝。
周奎苦着脸,这个办法他早就想到了,只是仓促之间,来不及掩埋那么多的钱财。
段宗奎无奈,只好告诉周奎,若是这个时候在京城内拿出金银珠宝兑换洪门钱庄的票根或者票据,这样就很好保存了,随便藏在哪个地方,别人都是找不到的。
周奎激动的站起身来,连连说好,这的确是最好的办法,洪门钱庄的票根,虽说在京城尚未流转开来,不过谁都知道这东西是真正的值钱,可以交换同等的黄金白银,再说洪门钱庄富可敌国,完全有信誉保证。
说完这些事情之后,段宗奎提出来要求,他必须要亲自见到司礼监太监、内侍高起潜。
周奎非常爽快的答应下来,说这没有问题。
段宗奎与周奎约定了时间之后,起身告辞了,他不愿意多停留了,周奎身为国丈,如此危机的时刻,想到的就是自家的财富,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及皇上和朝廷,这一点让段宗奎看不下去了,要不是想着见到王承恩,段宗奎是绝不会上门的。
一夜过去,天刚刚亮,管家就来禀报消息,说是李自成已经率领流寇朝着京城的方向前进了,估计最多三五天的时间,就可能攻到京城外面。
段宗奎很是镇定,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管家来提醒的意思,是要求他离开京城,赶快到山海关去,段宗奎是不会走的。
洗漱之后,段宗奎明确的告诉管家,自己不会离开京城,不管京城发生了什么事情,府邸里面的下人,若是有人想着离开京城,大可以提出来,凡是离开的人,每人给五十两的银子,自此之后与他段宗奎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管家自然是不会离开的。
很快,周奎派遣的人来到了府邸。
段宗奎稍稍整理了一下,跟随来人离开府邸,临走的时候,他特别叮嘱了管家,自己在书房里面留有东西,若是天黑之后他还没有回来,书房里面的东西迅速送到某个地点去。
段宗奎没有到紫禁城,而是在内城某处的酒楼等候。
时候还早,酒楼没有什么客人,其实到了这个时候,京城人心惶惶,也不会有人到酒楼来了,好多的酒楼早就不开门做生意了。
雅间的门打开了,首先进来的是锦衣卫。
锦衣卫冷冷的看了看段宗奎,搜了段宗奎的身体,没有发现兵器,这才转身离开。
带着黑色斗笠的高起潜进入了雅间,他身边站着一个黑余人,其余人全部退出了雅间。
“你叫段宗奎,生意人,时常往来辽东做生意,前年下半年才到京城来,与周大人与田指挥使的关系都很不错,这些年在京城和辽东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银子,不错,咱家挺佩服你们这些商贾。”
高起潜没有自我介绍,也没有摘下头上的斗笠。
段宗奎有些紧张,他不知道今日的结局如何,更不知道郑勋睿的信函里面写了一些什么,要是触怒了高起潜,他马上就活不成了,尽管京城的局势已经乱的一团糟,可人家高起潜要杀死他,和捏死一只蚂蚁差不多。
不过很快,段宗奎就镇定下来,多年做生意,也见过不少世面了,相信郑勋睿不会让他处于极端的危险之中。
“在下拜见高公公,在下受人之托,转交一封信函给公公。”
段宗奎从怀里掏出信函的时候,高起潜身边的黑衣人身体微微动了一下,看见段宗奎手中拿出来的的确是信函之后,稳住了身形。
段宗奎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大颗的冷汗。
高起潜拆开了信函,转身开始看了。
很快,高起潜的身体开始颤抖,段宗奎眼看着高起潜身体颤抖的幅度越来越大了。
几分钟之后,高起潜命令身边的黑衣人离开雅间,守在外面。
黑衣人离开之后,高起潜摘下了头上的黑色斗笠。
“段先生,你认识湘王殿下吗。”
“在下和湘王殿下有一些交集。”
高起潜的眼神很是犀利,盯着段宗奎看了好一会的时间。
雅间里面陷入到沉默之中,段宗奎不知道郑勋睿这封信函的内容是什么,可他知道一定非常的关键,要不然高起潜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终于,高起潜开口了。
“湘王殿下委托的事情,咱家一定帮你完成,咱家万万没有想到,段先生和湘王殿下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以前是咱家没有在意。”
高起潜几句话说出来,段宗奎送了一口气。
“那就麻烦高公公了,在下替殿下谢谢高公公。”
“不用,京城局势紧张,接下来会如何,咱家也不知道,从今日开始,段先生不要出门,到时候咱家会派人知会段先生,不过咱家也有言在先,今日之事绝不能够泄漏出去,事情尚未到那一步,若是段先生说漏嘴了,神仙也救不了你了。”
“高公公放心,此事没有任何人知道。”
高起潜点点头,再次看了段宗奎一会,拿起桌上的斗笠,带在头上离开了雅间。
四周再次安静下来。
段宗奎瘫坐在椅子上面,他已经紧张到了极点。
既然迈出了第一步,那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段宗奎不知道郑勋睿的信函里面写了一些什么,但一定是非常关键的事情,段宗奎更不知道高起潜为什么如此爽快的答应下来,不过他知道,郑勋睿在信函之中一定是施加了压力,否则高起潜不会如此的爽快。
这才刚刚开始,后面怕是会遇见更多的挑战,段宗奎必须打起精神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第八百五十八章城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
李自成率领的大军包围了京城。
该来的终于来了,天启七年和崇祯初年,大量的流民在陕西聚众造反,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人想到,十七年之后,成气候的流寇,包围了京城,将要推翻和埋葬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这一切仿佛梦幻之中的事情。
残酷的现实就在眼前,一直被朝廷称之为流寇的李自成,开始攻打京城了。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开始攻打外城。
京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有七座城门,内城有九座城门,其坚固的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按说攻打京城是没有那么容易的,不过李自成仅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攻破了外城,且李自成是从永定门展开进攻的,这里是最难进攻的地方。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开始进攻内城。
进攻刚刚开始,出人预料的情况发生了,司礼监太监、京营提督曹化淳打开了彰义门,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麾下的大军进入了内城。
一切都在眨眼之间发生,从十五日到十八日,四天的时间,李自成拿下了内城和外城,剩下的就是紫禁城了。
同样木然的,还有朱由检。
一个接着一个的消息传来,外城被攻破了,曹化淳投降了,打开了城门,内城也被攻破了,朱由检和大明朝廷剩下的,就是紫禁城了。
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
朱由检要准备后事了,是出城逃走,还是拼死抵抗,他的身边已经没有兵了。就连守卫紫禁城的锦衣卫都跑得差不多了,鬼都知道紫禁城守不住,李自成可是有百万大军。
也就在这个时候,段宗奎府邸来了几个黑衣人。
在乱哄哄的街道上,几辆马车朝着紫禁城狂奔而去。
此刻李自成尚未完全占据内城。
马车顺利进入了紫禁城,以往庄严的紫禁城。已经变得死气沉沉。
马车里面的段宗奎,心脏在狂跳,局势变化如此之快,他根本没有想到,李自成用了四天的时间,就几乎拿下了整个的京城。
外城传来的消息,李自成对大军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京城的局势还算平缓,可谁知道这样的局势能够持续多长的时间。
马车在乾清宫外面停下来了。
这大概是第一辆也是唯一一辆进入到皇城之内的马车。
段宗奎下了马车。看见了站在乾清宫前面的高起潜。
高起潜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血色,见到段宗奎之后,挥挥手,一言不发转身进入了乾清宫,段宗奎自然是跟随着进入到了乾清宫。
尽管是第一次来到皇宫,可段宗奎根本没有心思欣赏周围的一切。
偌大的乾清宫,异常的安静,外面看不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