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郑勋睿的重点没有在辽南,他的重点在辽东,在关宁锦这一大片的区域。

所以郑家军第二军留守的将士,主要任务是稳固辽南的局势,时刻给后金鞑子造成巨大的威胁,而郑家军真正进攻的方向。肯定在辽东。

因为郑勋睿的眼光不一样,他需要统一的地方,不仅仅是辽东、辽南等地,还有整个的草原,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即将建立的新的王朝。决不允许有其他军队的存在,只能够有郑家军的存在,其余不管是什么势力、什么军队,悉数都是要彻底剿灭的。

郑家军北进的时间,肯定在崇祯十七年开年之后,具体是什么时间,需要看北方局势的发展,内心深处,郑勋睿不愿意承担直接推翻大明王朝的责任。

即将到来的征伐。将是郑家军成立以来最大的征伐,时间上无法确定,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几年。

在即将开始征伐的时候,郑勋睿必须处理好诸多的事情,这里面就包括他曾经许下的承诺。

秦淮河的寇白门还在老老实实的等候。

作为秦淮河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寇白门已经淡出好几年的时间了,不参与任何读书人的聚会。南京局势的稳定,让秦淮河的生意好的出奇。不知道有多少的读书人和商贾涌入秦淮河,抛洒钱财换取美人一笑,也有一些颇有权势的人,到秦淮河之后,点名要寇白门接待,但寇白门根本不予理睬。

冲突倒是不可能发生。因为钞库街的寇家,在很多人眼里有了不同的色彩,这一切当然是因为郑勋睿。

寇白门与郑勋睿之间看上去没有什么交集,但郑勋睿给寇白门的承诺,还是传出去了。既然寇白门是郑勋睿的女人,那就没有谁敢找死去调戏了。

寇白门安心这种平淡的生活,每日里都是在家中练习琴棋书画,等待郑勋睿的消息。

马上就是二十岁的寇白门,期盼着有一个稳定的家庭,放眼整个大明,能够比得上郑勋睿的男人,恐怕还找不出来,就算是京城的皇上,恐怕都要礼让三分了。

不过等待的寇白门,也是心怀忐忑的,郑勋睿是什么身份,大明的王爷,她寇白门不过是青楼的女子,就算是郑勋睿说话不算数,寇白门也是无可奈何,这期间忍不住的寇白门,亲自到南京兵部去询问,得到了郑勋睿肯定的答复。

这让寇白门放心了,郑勋睿身边的杨爱珍和徐佛家,都是秦淮河出去的,这说明郑勋睿对青楼的女子没有异样的眼光。

当然寇白门还有一点值得骄傲的地方,那就是她虽然出身时代娼门,却守身如玉,洁白如织。

这一切恐怕也是因为遇见了郑勋睿的原因。

腊月十五,身为郑勋睿夫人的文曼珊,同意郑勋睿迎娶寇白门。

郑勋睿身边的老婆不少了,文曼珊、冬梅、荷叶、杨爱珍、徐佛家和卞玉京,足足六人,这要是放在一般的家族里面,家中早就是吵吵嚷嚷的,女人之间争权夺利,都想要得到郑勋睿的宠爱了,不过郑家的情况不一样,文曼珊、冬梅和卞玉京忙于洪门钱庄的事宜,家中的事情根本顾不上,徐佛家和杨爱珍忙于郑家军调查署的事情,更是难得看见影子,家中就是荷叶支撑。

特别是身为夫人的文曼珊,在家中的地位本来是不可动摇的,不过身为洪门钱庄的大掌柜,她的视野早就没有局限在家庭之中,有些时候和冬梅、卞玉京说及家中不和睦情况的时候,还感觉到很是奇怪,认为家中各自都有各自的事情,众人做好份内的事宜就可以了,哪里来的那么多争斗。

郑勋睿准备迎娶寇白门的事情,文曼珊没有反对,其实寇白门为郑勋睿做的事情,特别是当初郑勋睿干净利落的清除东林党在南方的势力,寇白门是立下功劳的,只不过文曼珊自身的事情很多,来不及操办这些事情。

荷叶虽然管家,但在郑勋睿迎娶寇白门这件事情上面,还是不敢擅自做主的,这是夫人的权力。

郑勋睿在文曼珊面前第三次提到寇白门的事情的时候,文曼珊拍板了,抽出了时间,专门安排此事。

程序不用那么复杂,寇白门的家也就在南京城内。

腊月十六,文曼珊亲自带着人到钞库街的寇家。

郑勋睿的夫人亲自到寇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在南京城,甚至整个的南方,郑勋睿的名气很大,但文曼珊的名气也不小,特别是在商贾之中,谁都知道文曼珊是财神娘娘,只要得到文曼珊的点头和支持,生意一定能够做大,一定能够赚钱。

文曼珊前往寇家的时候,没有提前打招呼,长期与钱财打交道,文曼珊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没有必要浪费。

文曼珊的到来,让猝不及防的寇白门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文曼珊亲自上门意味着什么,寇白门当然是知道的,以至于在见到文曼珊行礼的时候,她都没有能够忍住眼泪。

文曼珊去办理寇白门的事宜,郑勋睿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处理,那就是原任的浙江总兵黄得功以及张献忠义子李定国的事情。

黄得功被生擒之后,初期也是忿忿不平,脾气很是不好,被暂时关押在郑家军军营之中,不过一段时间过去,黄得功亲眼见到了郑家军训练的整容,军士展现出来的士气,以及郑家军严格的军纪军规,慢慢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得意的本钱。

郑家军总兵郑锦宏,出任南京刑部尚书,地位绝不一般了,不过来到军营之后,同样参与日常的训练,每日一大早出操的时候,郑锦宏的身影准时出现在操场,郑家军副总兵刘泽清,更是时常参与到训练之中,不管刮风下雨都是坚持的。

郑家军严格的军纪军规,给黄得功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说不能够做的事情,绝不会有人做,你要是忍不住做了,轻者惩戒之后驱逐出军营,重者就是掉脑袋。

郑家军不存在克扣军饷的事宜,其管理办法都不一样,各级军官不会插手也不能够插手军饷的事宜,全部都是由执法营负责的,军饷准时发放给每一个军士,最底层军士领到的军饷,足够养活一家人了。

而且在军饷发放和使用的过程之中,调查署还会随时抽查。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被关押在军营之中的黄得功,主动要求参与郑家军的训练,郑锦宏同意其参与训练之后,黄得功才真正明白了郑家军为什么强悍。

至此,黄得功铁了心要加入郑家军之中,他情愿从一名小兵做起。

李定国的情况复杂一些,在得知张献忠被郑家军彻底剿灭,张献忠和刘文秀、艾能奇全部都战死之后,他消沉了一段时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痛苦的意识到,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进入到郑家军之中,通过努力杀敌表现出来能力,才能够告慰张献忠等人的在天之灵。

黄得功与李定国等人的请求,郑锦宏悉数禀报给了郑勋睿。

郑勋睿几乎没有怎么思考,就做出了决定,黄得功出任郑家军的参将,李定国出任游击将军,全部都编入到骑兵营之中。

由此,黄得功一跃进入到郑家军的高层军官队伍之中,李定国也成为郑家军的中级军官。

而被编入到郑家军之中的黄得功与李定国,开始正式参加郑家军的训练,也参与到集结的队伍之中,让两人异常兴奋的是,他们发现郑家军正在大规模的准备,从多年以来的体会,他们知道郑家军即将有大的行动,而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郑家军北进,彻底平定北方的局势了。

能够参与如此重要的战斗,对于任何一个军人来说,都是引以为豪的事情。

第八百五十章大变序幕拉开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

郑勋睿迎娶寇白门。

谁也想不到的是,李自成也在正月初一再次发起了对北直隶的进攻。

郑勋睿的目光迅速集中到了北直隶。

此次的进攻,李自成做了充足的准备,义军还是兵分两路,李自成与顾君恩亲率三十万大军,从真定府的方向发起了进攻,刘宗敏与李过从大名府的方向发动了进攻。

义军进攻的势头很猛,可谓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左良玉镇守的真定府城以及贺人龙驻守的大名府城,很短时间之内就失守了,左良玉与贺人龙选择率领军士撤退到保定府城。

一场激烈的厮杀在保定府展开,这一次朝廷大军没有能够延续辉煌,他们没有和上次战斗一样在城池之外展开厮杀,而是固守城池。

李自成果断下达命令,两路义军在保定府会和,四十万大军全力进攻保定府城。

京城的皇上与内阁根本没有准备,他们没有想到李自成会在正月初一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这个时候北直隶各级官府的官吏都在休沐,流寇攻破真定府城和大名府城的奏折,正月初五才抵达京城。

内阁瞬间乱套,在一两天的争吵之后,都没有能够拿出来具体的应对办法。

而这个时候,李自成率领的四十万人,已经将保定府城牢牢的围起来了。

关键时刻,杨嗣昌被迫接受了跳火坑的事宜,率领大军前去增援保定府城。

北直隶和京城的疾病肆掠,尽管朝廷发现情况不对,大力的控制,可严重的后果已经形成。不仅仅是百姓在疾病肆掠之中死亡惨重,就连军队都遭受到了影响。

杨嗣昌当初对十五万大军的安排,真定府两万人,大名府一万人,保定府八万人,河间府四万人。期间因为疾病的肆掠,驻守的人数做了一些调整,河间府增减了两万人,达到六万人,重点是保证漕运的畅通,保定府减少两万人,驻守军士为六万人。

李自成突然的进攻,而且是在大年初一,导致驻扎在真定府和大名府的军士损失较大。左良玉与贺人龙撤退到保定府的时候,麾下总兵力不足一万五千人,也就是说在前面的战斗之中,他们损失了一半多的兵力。

如此驻扎在保定府的大军总人数为七万五千人左右,他们面对的是四十万的流寇。

其实这不过是计算出来的数字,保定府、真定府和大名府,悉数都遭遇到疾病的肆掠,军士也不能够幸免。不少的军士在疾病中倒下了,具体的人数没有谁去统计。所以说驻扎在保定府城之内的,绝没有七万五千人。

杨嗣昌奉命增援保定府城,所能够率领的军士,也就是驻扎在河间府的六万人,至于说具体有多少的军士,他也不清楚。

就算是满员的六万人。想着增援被四十万流寇包围的保定府,且解除保定府的危机,打垮进犯的流寇,这也是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一次杨嗣昌是带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京城的,他这个救火队长。敏感的意识到,此番离开京城之后,不一定有机会再次回到京城了。

离开京城的时候,杨嗣昌做了一件事情,他给周延儒和杨一鹏分别写信了,恳请两人日后照顾他的家人,他不愿意因为自己出现差池,导致家人收到欺凌。

河间府集结的六万大军,不可能奔赴京城,杨嗣昌只能够亲自赶往河间府,接着指挥这六万大军,前往保定府的方向驰援。

走出京城,杨嗣昌在城门前面久久的站立,前来为他送行的官吏寥寥无几,或许众人对朝廷早就失去了希望,也不相信杨嗣昌能够再次建立起来功勋了。

杨嗣昌是黯然离开京城的,陪伴在他身边的,仅仅几十人,这些人是护卫他安全抵达河间府的亲兵,毕竟这一路上到处都是土匪,堂堂的内阁次辅若是被土匪杀死了,岂不是大明朝廷的羞辱。

沈阳,大政殿。

沉寂已久的皇太极,眼光同样盯向了北直隶。

松山之战对大清国的消耗是巨大的,毕竟地方太小了,而且普遍都是贫瘠的地方,粮食的产量不是很高,虽说松山之战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阿巴泰率领的八旗军横扫北直隶,获取了不少的钱粮,也劫掠了不少的人口,但这些不能够完全补充大清国的消耗。

根据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建议,皇太极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措施,坐山观虎斗,静观大明内部出现问题,在这期间,李自成率领的流寇进攻北直隶,结果遭遇到惨败,退回了山西与河南等地,这个时候,皇太极也认为大明朝廷还能够延续下去,其气数还未尽。

正月间传来的消息,让皇太极瞪大了眼睛,他也没有想到,李自成居然在正月初一展开了对北直隶的进攻,范文程获取到的详细情报,表明流寇进攻北直隶的总人数达到了四十万人,这让皇太极倒吸一口凉气。

皇太极以前从未重视过流寇,他认为李自成就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每次战斗依靠的就是人海战术,不过现在流寇的力量发展到如此强大了,那就不能够小看了。

大明朝廷与流寇之间的厮杀,这是皇太极愿意看到的情况,不过他更愿意看到的是郑家军与流寇或者朝廷大军的厮杀。

在关注北直隶局势之前,皇太极最为担忧的还是辽南的局势。

辽南绝大部分的地方都被郑家军掌控了,八旗军所能够掌控的也就是盖州、海州和耀州这些城池,这还是皇太极给郑勋睿写信了,说是双反都期盼着局势的平稳,所以这么长时间过去,辽南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厮杀。

辽南不稳定,大清国就时时刻刻处于危险之中,就算是八旗军准备对中原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一旦辽南出现变故,受到威胁的就不仅仅是盖州等地,就连辽阳也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说不定八旗军主力进攻中原,辽阳和沈阳等地都被郑家军端掉了。

皇太极异常的苦恼,他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辽南的危机,所以他考虑的重点还是辽南。

不过皇太极的这种分析,没有得到一致的赞同。

赞同皇太极意见的,就是满人权贵,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人,完全不赞同。

他们认为,在大明关宁锦防线牢不可破的时候,大清国的确需要考虑到辽南的稳定,因为大清国每一次进攻,目的就是劫掠钱财,最终还是要回到沈阳等地的,而辽南不稳定,导致沈阳和辽阳的侧翼存在严重的威胁,这就致使八旗军无法全身心的作战。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大明朝廷已经陷入到内乱,其实力大大的被削弱,大清国此刻需要考虑从辽东方向发动总攻,拿下大明最后一道防线山海关,如此八旗军就可以在中原发展了,一旦大清国占领了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以及山东等地,那么大清国的重心就要朝着中原转移,辽南的地位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范文程与洪承畴的建议之中,都提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清国依旧需要与郑家军保持稳定的关系,双反互相都不要进攻,保持辽南的稳定,不管郑勋睿如何的做出决定,大清国需要表明自身的态度。

至于说郑家军,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大清国彻底突破了山海关,占领了中原,有了大片的土地,就可以依托这些地方快速发展,最终与郑家军决战。

洪承畴提出来的观点更加的务实,大清国暂时掌控中原,郑家军掌控南方,双反相安无事,互不干涉,这也是很好的应对办法。

皇太极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对于洪承畴的提法是认可的,毕竟大清国一步步的发展壮大,到了如今的局势不简单,很多事情还是需要慢慢来,不要过于的着急,只要大清国能够占领中原,与郑家军分治南北,就算是巨大的进步了。

皇太极很清楚,大清国掌控了中原,就可以彻底掌控草原,其控制的区域远远大于郑家军控制的区域。

因为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建议,皇太极将目光集中到了北直隶和辽东。

辽东唯一对大清国形成威胁的就是山海关,不过随着李自成进攻北直隶,无法支撑的大明朝廷,肯定会调遣驻扎在山海关的明军,到了那个时候,大清国就可以乘虚而入,进攻山海关了。

当然范文程还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大清国最好是能够招纳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如此兵不血刃就占据了山海关。

这个建议洪承畴认为有困难,他知道吴三桂是一员悍将。

总之,从正月开始,皇太极明确要求驻扎在锦州和宁远等地的阿巴泰,重点搜集北直隶的情报,务必详细,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禀报给沈阳。

同时,皇太极命令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悉数做好准备,包括筹集粮草、集合军士等等事宜,他也要准备开始征伐了,而且这一次他将亲自率领八旗军征伐。

第八百五十一章人心已经散了

不到最后一刻,任何人都不会甘心,杨嗣昌也是如此,尽管离开京城的时候,他给周延儒和杨一鹏写信了,颇有些最后委托的意思,但他的内心还是存在希望的,仅仅几个月之前,他率领大军大败流寇,现在也能够率领大军解开保定府城被围困的局面,最不济他也能够率领大军与流寇相持。

京城里面的情形早就发生改变了,上至宫里的太监,下至寻常的商贾,他们勾结起来倒卖漕粮,获取巨大的利润,疯狂聚敛财富,已经对朝廷彻底失去了希望。

这才多少年的时间,曾经被皇上和朝廷可怜的流寇,居然能够堂而皇之的进攻北直隶,兵锋直指京城,辽东的关宁锦防线,荡然无存,仅仅是吴三桂率领的边军还在山海关坚持,至于说宣府和大同等地的边军,人数少的可怜,因为粮食缺乏的问题,自顾不暇。

而更让诸多士大夫和读书人看法改变的,还是在南方逐渐崛起的郑勋睿和郑家军。

朝廷的号令在南方无效,南方早就改变了颜色,郑勋睿还是可怜北方,故而没有停止漕运,一旦漕运停止,北方没有了漕粮的维持,将要陷入到彻底绝望的境地。

流寇再次席卷从来,前后间隔不过几个月的时间,京城内的很多人,已经认定朝廷此次无力支撑,最终的结局就是覆灭了。

内阁首辅钱士升回到府邸,管家禀报说是钱谦益老先生已经等候多时了。

钱士升有些疲倦,出任内阁首辅之后,虽说他没有经历太多的动荡,而且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朝廷之中门生故吏遍布。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处于越来越危险的境地,眼看着已经无力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朝中不少大人甚至无力关心党争的事宜了。

钱谦益是东林党魁,在东林党人之中的影响是不一般的,虽曾经被放逐辽东多年。后在钱士升等人的努力之下,还是回到了京城,钱谦益回到京城,让北方的东林党人更加团结一些,其作用还是不能够小视的。

换好了衣服,钱士升来到了厢房,管家早就带着钱谦益在厢房喝茶。

见到钱士升进入厢房,钱谦益站起来拱手行礼,钱士升连忙还礼。

尽管钱士升是内阁首辅。官至顶点,不过钱谦益是东林党魁首,在诸多读书人中间有着不小的威望和影响,钱士升还是很注意与其很好相处的。

坐定之后,两人闲聊几句话之后,钱谦益忽然抛出了问题。

“大人,眼看大厦将倾,不知道大人作何打算。”

钱士升愣住了。这是他一直都回避的事宜,朝中很多人都在私下里做着打算。甚至有人私下里偷偷的议论了,都在想着将来应该怎么办,而这些私下里的议论,集中起来无非是三个方面的选择,其一是效忠朝廷,死拼到底。其二是随波逐流,走一步看一步,其三是离开京城,到南方去。

这个春节,前来府邸拜访的官吏明显减少了。其实钱士升的权势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但很多每年都要拜访的官吏,就是不登门了。

钱士升不得不从内心认定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王朝恐怕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

至于说今后的情形会如何,钱士升不愿意去分析,他是内阁首辅,人家可以随波逐流,走一步看一步,他做不到。

“受之兄这话是什么意思。”

从年龄上面来说,钱士升比钱谦益的年纪要大十多岁,在东林党的内部,钱谦益绝没有他这个内阁首辅的影响大,所以说话的时候,钱士升不会有那么多的客气。

钱士升的回答,让钱谦益愣了一下,他想不到会听到这样的话语,难不成钱士升真的抱定了与大明朝廷共存亡的决心,这可不是最好的选择。

稍稍停顿了一下,钱谦益再次开口了。

“大人是东林党之柱石,在下也是看到时局紧张,故而才有此问的。”

钱士升可不傻,钱谦益刚刚说完,他就再次开口了。

“受之有什么想法,全部说出来就是,我还没有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地。”

钱谦益的脸有些红,踌躇了一下还是开口了。

“在下就实话实说了,京城局势危如累卵,大人之选择,关乎到东林党之未来,在下对东林党人有着一份责任,也想看看大人之态度,一边在诸多东林党人之中宣扬,安定人心。”

钱士升微微叹了一口气,他知道钱谦益不会敞开心扉说话了。

“受之,京城的局势的确危险,这一点你不说我也是知晓的,不过杨嗣昌大人已经率领大军迎击流寇了,想必是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你也不用过于的悲观,若是杨大人不能够抵御了,还有山海关、宣府和大同等地的大军,同样可以驰援京城。。。”

钱士升开始了说教。

钱士升的这个态度,让钱谦益很是无语,内心也升腾起来不舒服的情绪,要不是钱士升比他的年纪大很多,又是内阁首辅,钱谦益早就不耐烦了。

这种空洞的说教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局势到了如今的程度,谁都知道后面将发生哪些事情,若是不想着后面的路子,大变到来之后猝不及防,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当然,钱谦益可以认为钱士升忠心耿耿,一心为了朝廷的事宜,最终也会效忠朝廷的,不过那么多的东林党人,可绝不会都这么想的。

钱士升说完之后,钱谦益决定告辞了,他准备去找寻张溥、杨彝、张采、龚鼎孳和吴昌时等人,与这些人商议,看看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准备。

钱谦益站起身告辞的时候,钱士升忍不住再次开口了。

“受之,我看你欲言又止,也知道你的心思,不过我还是那句话,要相信皇上,相信朝廷,一切都会过去的。”

钱谦益的确不准备开口了,不过这句话让他忍不住开口了。

“大人,在下多嘴了,在下愿意相信朝廷,可这人心已经散了,那就是无法挽回的局面了,或许在下不该这样说,还请大人深思。”

钱谦益告辞之后,钱士升还呆呆的坐在厢房,钱谦益的回答直击他内心最为脆弱的地方,人心已经散了,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表现出来彻骨的寒气,朝廷尚能控制的地方,几乎就剩下北直隶了,不管是人口还是地盘都不多了,局势的逐渐恶化,皇上和朝廷没有能够尽力去挽救,让人心已经散了,那还有什么前途,也难怪钱谦益专门来拜访,探寻今后的打算。

京城之内发生的事情,钱士升不可能不知道,一边是饿殍满地,一边是公开的倒卖漕粮,不要说老百姓愤怒,就算是朝中稍微有良知的官吏,看见这一幕都是愤怒和绝望的。

皇上没有出面制止这一切,内阁面对这些事情无动于衷,更加讽刺的是,户部有大量的东林党人,这些人助纣为虐,参与了倒卖漕粮的事宜,谋取利益,而朝中东林党人最大的依靠就是他这个内阁首辅了。

内阁次辅杨嗣昌尽管直接管控户部,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

这一刻,钱士升萌生了退意,他忽然想着辞去内阁首辅的职位,回到家乡去了。

钱士升是万历四十四年的殿试状元,满腹的才华文章,可惜他的主要精力,都消耗到官场上面去了,现在已经是六十七岁的年纪,已经是老人了。

管家进入厢房,提醒钱士升吃饭的时候,发现钱士升依旧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仿佛在沉思什么,管家不敢打扰,默默的退出来了。

离开钱士升府邸,钱谦益回答府邸,瞿式耜正在府邸等候。

瞿式耜是钱谦益的学生,两人曾经一同被流放到辽东,后来又一同回到了京城。

对于瞿式耜的来访,钱谦益不是特别的高兴,因为瞿式耜的认识在他看来是偏激的,瞿式耜一门心思效忠朝廷,甚至准备跟随内阁次辅杨嗣昌前往保定府去打击流寇,表面上钱谦益对瞿式耜的认识表示赞赏,内心里面是不认同的。

瞿式耜在京城之内呼吁,诸多的士大夫和权贵都捐献一定的钱粮,帮助朝廷来打击流寇,拯救百姓,这让钱谦益很是无语,就连国丈嘉定伯周奎都参与到倒卖漕粮的事情之中,一心想着敛财,根本不管朝廷的窘境,就不用说其他人的表现了。

钱谦益不赞同瞿式耜的想法,又不好公开表示反对,只能够是不与其商议任何事情。

偏偏这个时候,瞿式耜还专程来拜访,还说到了募捐钱粮的事情。

钱谦益给与了瞿式耜正面的回答,他还是那句话,事情到了如今的境地,京城内人心已经散了,还能够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瞿式耜提出了募捐建议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收到了什么钱粮,是不是真正帮助了朝廷。

尽管钱谦益没有明确表态,瞿式耜已经从其回答之中明白了真实的意思。

瞿式耜很快告辞离开了,这一次他是真的离开了,再也不会来拜访老师了。

第八百五十二章山倾

从京城离开,前往河间府,沿路看到的情形,让杨嗣昌本来还抱有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一路上见到的不是尸首就是行尸走肉。

京城到河间府城的距离不长也不短,杨嗣昌没有遇见任何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整个村镇都看不见一个活人,以往传闻嚣张的土匪,也没有遇见,就算是出来几个打劫的,风都能够吹倒的样子,杨嗣昌身边的亲兵三下五除二就能够解决。

这绝不是好事情,更加让杨嗣昌心寒的是,沿路看见喘气的百姓,看向他们的眼神都是麻木和仇恨的,这意味着什么,他非常清楚。

正月十五,杨嗣昌赶到了河间府城。

元宵节是传统节日,全家聚在一起吃元宵,象征团团圆圆,可是进入到府城,杨嗣昌丝毫感受不到佳节的气氛,整个府城死气沉沉,好像失去了活气。

杨嗣昌的心情降到了冰点,他内心的希望逐渐的失去。

见到大军的时候,杨嗣昌倒吸一口凉气。

军士的脸色同样是麻木的,甚至能够看见菜色。

仔细询问之下,杨嗣昌才知道军队的粮草明显不足。

大怒之下的杨嗣昌,开始询问各级军官,尽管说京城存在倒卖漕粮的事宜,可是军队的粮食是完全保证的,而且漕粮运抵码头之后,军队需要的粮食迅速运走,这是杨嗣昌安排兵部的官吏亲自到码头去办理的。

得到的答案让杨嗣昌痛苦不堪,他的确保证了大军的粮食,可惜这些粮食并没有全部都运送到位,能够运到各地的军粮被层层克扣,真正抵达目的地之后,远不是原来的数目了。以往军队之中的军官习惯克扣军粮军饷,这一次还真的没有克扣,因为已经没有粮食可以克扣,若是继续克扣,恐怕军队之中就要饿死人了。

杨嗣昌内心出现山倾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末世的表现。他辛辛苦苦的从家乡赶赴京城,为的就是能够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