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定影响的,封地在西安的朱存枢,自然不愿意看见麻烦出现,借刀杀人也是有可能的。

文坤倒是没有注意郑锦宏的脸色,继续开口了。

“郑大人到西安府城来的消息,朱聿键已经知晓,刚才一会他派来了管家,说是想着见一见郑大人,不知道郑大人愿意见还是不愿意见。”

“见,肯定是要见的,我看不要耽误时间,就今夜见一见,我到想着看看,这个朱聿键究竟是什么想法。”

“也好,我这就叫人去通知朱聿键,不过该如何应对,我们还是要商议一下。”

。。。

第八百三十四章让你无话可说

朱聿键来到巡抚衙门厢房的时候,已经接近亥时两刻。

这么晚的时间到巡抚衙门来,这是第一次,身为王爷,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巡抚衙门,再说朱聿键是到西安府城来避难的,就更不用说有机会到巡抚衙门了。

得知南京刑部尚书、郑家军总兵郑锦宏来到西安府城的消息,朱聿键就想着能够见一见,他是从秦王朱存枢这里得到消息的,尽管平日里不能够关心朝廷的事情,可不代表朱聿键什么都不知道,湘王郑勋睿的所作所为,无不表明一个观点,那就是推翻大明朝廷。

郑锦宏是郑勋睿最为信任的心腹,掌控郑家军,朱聿键希望能够见到郑锦宏,说出来内心的话,不管这些话是不是有作用,也不管自身是不是会遭遇到危险,只要有机会,该说的还是要说出来。

秦王朱存枢的想法,朱聿键也是知道的,要是在河南的南阳,朱聿键一定会找到各种理由杖毙朱存枢,可惜这里是西安府城,他朱聿键没有任何的实力,甚至连身边的护卫都是朱存枢安排的,如此情况之下,朱聿键不可能对付朱存枢。

走进亮着灯的厢房,朱聿键内心是苍凉的,他不知道将要面对什么样的局面。

厢房的正中坐着郑锦宏,文坤则是坐在右首。

朱聿键进入厢房,郑锦宏和文坤站起身来。

文坤首先开口了。

“唐王殿下,这位是南京刑部尚书、右都御史、郑家军总兵郑锦宏大人。”

文坤介绍完毕,郑锦宏双手抱拳给朱聿键行礼了。

“下官拜见唐王殿下。”

该有的理解,郑锦宏是绝不会疏忽的,这一点也是郑勋睿不断要求的,不要让他人在细节的地方抓住你的把柄。

朱聿键看了看郑锦宏。也抱拳还礼了。

“见过郑大人了。”

见面的气氛并不好,朱聿键的情绪明显是很不好的,郑锦宏和文坤都感觉到了,其实他们已经想到朱聿键会说些什么了,不过该来的迟早是要来的,没有必要躲避。郑锦宏和文坤两人已经商议过了,能够说服朱聿键就说服,不能够说服也要让朱聿键闭嘴,至少不能够理直气壮的到处乱说。

郑锦宏和文坤认为,他们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帮助郑勋睿。

坐下之后,文坤亲自上茶,时间这么晚了,巡抚衙门的官吏基本都歇息了。

还没有来得及端起茶杯,朱聿键就急匆匆的开口了。

“本王听闻郑大人来到了西安府城。特地前来拜见,有些话不吐不快。”

郑锦宏微微一笑,慢慢开口了。

“下官既然请唐王殿下到这里来了,就是准备和文大人好好听殿下说话的,既然都到巡抚衙门来了,殿下就没有必要那样的着急了,下官和文大人可不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绝不会做那些因言获罪的事情。”

郑锦宏的几句话。让朱聿键的脸色微微有些红了,他的确表现的过于着急了。有失体面,身为大明皇室宗亲,这样的表现真的是说不过去的。

端起茶杯,喝下一小口的茶水,掩饰了窘态之后,朱聿键再次开口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大明王朝历经三百余年,国泰民安,尽管说这些年以来遭遇波折,不过文武大臣也应该以家国天下为重。振兴我大明王朝,却不知道郑大人和文大人是怎么看的。”

文坤面带笑容开口了。

“殿下不必遮遮掩掩,想到什么全部都说出来就是了,郑大人和下官还是能够承受的,就没有必要询问郑大人和下官了。”

文坤的回答,让朱聿键再次愣了一下,这是有底气的表现。

朱聿键也顾不上许多,开始侃侃而谈了。

足足小半个时辰,朱聿键没有重复一句话,他早就做了准备,所说的话语,主要就是责备湘王郑勋睿在南方的所作所为,要求湘王郑勋睿拥戴皇上,拥戴朝廷,拥戴大明王朝。

朱聿键说完之后,郑锦宏和文坤脸上的笑容没有消失,但眼神变得犀利很多了。

从学识方面,以及说话犀利方面,文坤是强于郑锦宏的,文坤当年曾经是知府衙门的刑房典吏,那是有着一张利嘴的,到了这个时候,首先开口的当然是文坤了。

“唐王殿下,郑大人乃是南京刑部尚书,有些话语不好直接说,下官就不是特别在意了,有什么话就说出来,这叫做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没有必要藏着掖着。”

“按照殿下的意思,这大明王朝应该是万万年了,下官虽说不是两榜进士,但也知道王朝更迭乃是寻常事情了,若是依照殿下的意思,太祖皇帝当年造反,推翻元朝,岂不是也该死,太祖皇帝应该遵守元朝之通知嘛,怎么能够造反啊。”

朱聿键目瞪口呆,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了。

文坤怎么可能给朱聿键喘息的时间。

“殿下大言不惭,下官也不想追究很多了,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为什么流寇造反到了今日,按说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不应该有人造反啊,难不成大明的老百姓个个头上都长着反骨吗。。。”

“后金鞑子原来不过是奴儿干都司下辖的小股力量,这些年翻云覆雨,甚至成立了大清国,皇太极称帝,与大明朝廷对着干,殿下是不是也应该专程前往沈阳去,告诉皇太极可不能够称帝,必须要服从大明朝廷,服从皇上。。。”

“自己没有本事,却拿出来恬不知耻的话语压制他人,有本事朝廷雄起啊,打败后金鞑子,剿灭流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皇上和朝廷真的能够做到这些了,天下不知道有多么的稳定,何须殿下帮忙操心。”

“下官本不想说殿下的事情,殿下本是唐王,封地在南阳府城,却没有能够保住河南以及南阳等地,到西安府城来避难,按照下官的理解,流寇进攻河南的时候,殿下应该做两件事情,其一是大义凛然的劝阻流寇,应该要效忠皇上,效忠朝廷,绝不能够造反,其二是流寇万一不听从劝解,那就要鼓舞所有终于朝廷的仁人志士,拿起刀枪来剿灭流寇。。。”

文坤的话语杀人不见血,哪里是朱聿键多能够承受的。

眼见着文坤越说越是兴奋,郑锦宏终于开口了。

“文大人稍稍歇息,有些话就不必说那么细致了。”

朱聿键的脸色已经是苍白,身体也微微发抖了,他终于发现了,和文坤等人讲大道理,无疑是自取其辱。

“唐王殿下,文大人所说的话语,话糙理不糙,这其中的道理,还请殿下多多思索,殿下若是有兴趣,下官倒是可以安排,让殿下到南直隶等地去看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必这个道理殿下是知道的,下官就不想多说了。”

郑锦宏居然说出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语,这让文坤很是吃惊,要知道郑锦宏可没有念什么书,一直都是跟随在郑勋睿身边的。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文坤感觉到,郑锦宏在郑勋睿的身边,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

朱聿键的脸上已经没有了血色,文坤的话语就好比是锋利的刀子,割的他心在滴血,而郑锦宏的话语就好比在伤口上撒盐,让他更加难以承受,此刻若是地上有个洞,他恨不得能够钻进去。

本来是做好了准备,好好教训郑锦宏和文坤一番的,谁知道反被人家给收拾了,这里面的滋味,难以说出来。

看着朱聿键跌跌撞撞的离开了巡抚衙门,郑锦宏和文坤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等到朱聿键的身影彻底消失之后,两人面对面哈哈大笑了。

朱聿键再也没有能力和勇气说大话了,就算是想着为大明王朝辩驳,也要好好想想今日的所有话语,郑锦宏和文坤第一次用嘴打败了对手。

想想当年郑勋睿收拾东林党人的时候,同样是首先动嘴的,让那些东林党人的大儒无话可说,郑锦宏和文坤长时间在郑勋睿的身边,水滴石穿,也学会这些手段了。

当然,郑锦宏还是很注意的,专门安排了斥候,严密观察朱聿键的一举一动,可不要让朱聿键想不开自杀了,这样的结局就不是很好了,朱聿键就算是想着自杀,也不能够在西安府城自杀,让其到京城去自杀,那是最好的结局。

接下来,郑锦宏和文坤开始了密议,西安府城之内有这么多的皇室宗亲,若是能够让秦王朱存枢鼓动大多数的皇室宗亲拥护郑勋睿,岂不是令人欣喜的局面,到时候皇上和朝中的文武大臣也不好反驳了。

两人商议完毕之后,文坤马上给郑勋睿写去了文书,详细禀报了与唐王朱聿键交谈的事宜,同时将下一步的打算也说的很清楚了。

郑锦宏没有想到,本来是到陕西来指挥郑家军作战的,居然能够遇见这样的事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肯定是好事情,大明的皇室宗亲,绝大部分都是在北方,只要秦王朱存枢等人带头拥护郑勋睿了,恐怕北方的局势更好稳定下来了。

第八百三十五章潼关之战(1)

驻扎在陕西郑家军第三军,火器的配备是最为充足的,其次就是驻扎在金州、复州以及山东其他地方的郑家军第二军,相比较来说,驻扎在南直隶等地的第一军,火器的配备稍稍少一些,这是郑勋睿当初做出的决定,也是众人比较理解的决定,毕竟大明的北方处于最为混乱的境地,一旦遭遇到什么战事,第三军能够依托火器迅速出动,最大限度打击对手。

潼关是河南与山西进入到陕西的门户,地势险要,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也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也是易守难攻之地,四周都是连绵的大山,山高路险,谷深崖绝,山谷中间仅仅有一条羊肠小道,最窄的地方仅仅能够容纳一辆马车或者是一匹战马通过,汉唐的时候,潼关是洛阳通往长安驿道的要冲,也是守卫长安的咽喉之地。

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过去了,潼关作为咽喉要道的地位尽管有所变化,毕竟大明朝廷的京城在北京,但作为三秦之地最为险要的关隘,潼关依旧受到太多的重视。

扼守陕西大地,主要就是扼守潼关,这里也是陕西西安府城的一道最为重要的关卡,一旦潼关失守,则西安府城就会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

三万郑家军将士扼守潼关,只要不是主动出击,兵力方面来说足够了,不要说流寇,就算是后金鞑子想着从这里进攻,都是有来无回的。

抵达潼关之后,郑锦宏的心情还是稍微轻松的,他曾经跟随郑勋睿,经过潼关赶赴河南作战,郑勋睿在潼关的时候吟出的诗句。至今他都记忆犹新。

如今,夜深千帐灯的情形再次出现在郑锦宏的面前,别有一番滋味。

郑家军斥候已经进入河南的陕州、渑池、永宁以及山西的安邑、闻喜等地侦查,暂时没有发现流寇大队人马的踪迹,占据了山西与河南大部分地方的李自成,在靠近陕西地方的兵力部署不是很多。当然在很多的关隘,李自成还是部署了兵力,预防更多的人逃往陕西。

郑家军占据潼关之险,能够很轻松的击败来犯之敌。

不过郑锦宏还是有些想法的,那就是流寇若是真的对潼关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郑家军在打败了流寇的进攻之后,还是会视情况乘胜追击的,毕竟打的流寇害怕,打的流寇不敢觊觎陕西。那就需要让流寇付出足够惨痛的代价。

山西太原府城。

驻扎在河南开封府城的刘宗敏已经抵达这里。

准备进攻陕西的事宜,李自成被皇上敕封为都督同知的事宜,刘宗敏都很清楚了,此番接到了李自成的命令,迅速赶赴太原府城,恐怕就是为了进攻陕西的事宜。

刘宗敏与郑家军交锋的次数不是很多,但知道郑家军曾经数次打败义军,绝大部分的义军首领都命丧郑家军麾下。特别是与李自成几乎齐名的八大王张献忠,其麾下的义军被郑家军消灭殆尽。张献忠、刘文秀和艾能奇等都被郑家军斩杀。

这足够说明郑家军的骁勇。

义军准备与郑家军作战,甚至准备进入陕西作战,刘宗敏不是特别赞成,但李自成已经做出了决定,且被皇上敕封为都督同知,那就必须要率领义军进攻陕西了。

进入太原府城的巡抚衙门。刘宗敏一直低着头,依旧在沉思,进入到厢房的时候,他才抬起头,看见了已经在厢房之中的李自成和顾君恩等人。

“宗敏来了。我就放心了。”

“拜见闯王,见过顾先生。”

刘宗敏没有因为李自成的赞誉显得高兴,他脑海之中的疑问还是存在的,那就是如何进攻陕西,如何在作战过程之中能够保全义军的实力。

顾君恩是清楚刘宗敏的想法的,刘宗敏在从开封府城出发的时候,已经将自身的担忧写在了信函之中,这封信函如今就在顾君恩的手中。

桌上摆着地图,上面已经做出一些符号。

刘宗敏略略看了一眼,就明白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了。

“宗敏,进攻陕西的事宜,我已经和顾先生说过好几次了,究竟从什么地方展开进攻,进攻的规模应该如何,至今都没有完全确定下来,我考虑这次的作战,由你担任总指挥,作战的义军人数不超过十万人,既然你是总指挥,就说说你的想法。”

刘宗敏刚刚抵达太原府城,没有来得及歇息,按说怎么都应该让其稍稍歇息一下,多做一些思考之后商议的,不过李自成和顾君恩都认为,义军将要进攻陕西的消息,无法完全保密,如此情况之下,那就需要尽快的展开进攻,否则等到驻扎在陕西的郑家军完全做好了准备,战斗的损失就会加大了。

所以作为总指挥的刘宗敏是无法歇息的。

刘宗敏早就习惯了这样的情况,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义军也就是这两年才真正的发展壮大起来,以前在不断的厮杀、不断的转移过程之中,作战极其疲惫的情况之下,都需要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办,现在算是好多了。

“闯王,顾先生,义军进攻陕西,路径方面有三个选择,其一是从潼关展开进攻,其二是从延安府的吴堡镇展开进攻,其三是从保德州或者河曲的方向展开进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面的选择。”

“保德州与河曲的方向是否定的,这里被大同边军占领,就算是他们允许义军路过,也不敢放心,万一义军尚未来得及发动进攻,边军就从背后捅一刀子,后果无法预料。”

“剩下就是潼关和吴堡镇两个进攻的方向了。”

刘宗敏说到这里的时候,看了看桌上的地图,吴堡和潼关两个方向被各种符号包围,看来李自成和顾君恩也针对这两处进攻的地方思考了不短的时间。

“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本不应该是义军进攻的选择。”

“吴堡地处偏僻,地形属于黄土高原,沿途几乎没有什么补给,而且义军调动兵力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困难,而且更加关键的是,义军就算是从吴堡镇进入到陕西境内,仅仅能够威胁到陕西的延安府,距离西安府城的距离太遥远了。”

李自成皱着眉头没有说话,顾君恩却是微微点头。

看来刘宗敏的确是认真思考过了,否则不可能说的如此的详尽。

“闯王,顾先生,依照我的意见来说,不管是从潼关防线,还是从吴堡的方向发动进攻,整体对于义军都是很不利的。”

刘宗敏说到这里的时候,李自成忍不住了。

“宗敏,你的这些分析,我和顾先生都想到了,正是因为存在太多的困难,才要求你担任总指挥,指挥这次的作战,你说的所有问题,实实在在,没有丝毫的夸大,不过想想义军遭遇到太多的艰难险阻,还不是都熬过来了,这一次也一定能够顺利度过的。”

顾君恩看了看李自成,想着开口却没有开口,大战在即,身为统帅的李自成,没有必胜的信念,居然说出来这样的话语,让指挥作战的刘宗敏怎么想,既然是难以真正取胜的战斗,索性就做做样子,让皇上和朝廷无话可说就行了。

顾君恩这样的想法是不会说出来的,因为他清楚李自成的心思,李自成渴望回到陕西去,渴望回到米脂去,这种迫切的愿望,一定程度上面已经冲淡了理智。

刘宗敏何尝不知道李自成的心思。

“闯王,顾先生,我认为义军还是从潼关发动进攻为妥。”

刘宗敏终于说出了自身的意见,接下来就是解释为什么从潼关发动进攻了。

“潼关地势险要,郑家军不会部署太多的兵力,义军从潼关展开试探性的进攻,也能够探知郑家军的虚实,一旦进攻不利,可迅速朝着芮城或者陕州的方向撤离,依托城池来抵御可能追击的郑家军。”

“吴堡方向没有潼关险要,可整体的地势不是特别有利,且义军在吴堡附近驻扎的兵力不足,一旦义军在吴堡的进攻受阻,唯有撤往永宁州,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此可能遭遇到郑家军骑兵的追击,导致重大的损失。”

“再说了,郑勋睿曾经是延安府知府,应该是在延安府做了重点的防御。”

刘宗敏说到这里的时候,看了看李自成,下面的话语他不能够说出来了。

李自成的家乡在米脂县,距离吴堡不是很远,义军从吴堡镇进攻,一旦取得突破,李自成就能够很快的回到家乡米脂县去看看,可这一点郑勋睿同样能够想到,想想当年义军在绥德、清涧和延川等地的惨重损失,若是义军这次的进攻,遭遇到郑家军的伏击,不要说李自成回到米脂县去看看,恐怕参与进攻的义军将士,回到山西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刘宗敏说完之后,顾君恩终于开口了。

“我也认为从潼关发动进攻好一些,刘将军指挥的义军,可以兵分三路,一路镇守芮城,一路镇守陕州,一路展开对潼关的进攻,如此的部署,不管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是完全可以应对的。”

第八百三十六章潼关之战(2)

义军大规模的行动是无法保密的,刘宗敏也知道郑家军肯定会派遣斥候侦查的,不过他不是特别的在意,作战计划和部署已经定下来,他率领十万大军迅速朝着潼关的方向而去。

十万大军分为了前军、中军和后军三部分,前军一万人,承担进攻潼关的作战任务,中军五万人,驻扎在陕州,后军四万人,驻扎在芮城。

如此的安排部署,应该是有不可思议的地方,郑家军是义军最为强悍的对手,这么多年过去,面对郑家军的时候,义军从未获取过一次战斗的胜利,每次都是以惨败告终,如此情况之下,派遣一万义军进攻潼关,岂不是要这些义军军士送死吗。

说到底,刘宗敏和顾君恩都没有真正想着进攻潼关的决心和信心,他们不过是要按照李自成的命令和要求作战,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就不错了。

出发之前,刘宗敏和顾君恩还在一起秘密商议过了,两人都认为,真的想对陕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且要保证作战取得胜利,至少派遣三十万的义军,从潼关与吴堡两个方向对陕西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如此只要有一个方向的进攻突破,就能够让驻扎的陕西的郑家军顾此失彼,但这样的作战部署是绝对行不通的。

杨嗣昌率领的朝廷大军依旧驻扎在真定府附近,一旦义军倾尽全力进攻陕西,则杨嗣昌可以率领朝廷大军趁虚而入,收复山西与河南的大片地方,甚至拿下开封府城和太原府城,到了那个时候,义军将失去所有的领地。重新开始流动作战了。

这是义军根本无法承受的损失与后果。

所以刘宗敏这次率领十万义军,根本不是到潼关去真正作战的,而是去摆摆样子。

流寇的行动,郑家军流寇的确侦查到了。

情报汇集到了郑锦宏这里。

这一次获取到的情报,让郑锦宏百思不得其解,他甚至一度认为斥候侦查到的情报。是不是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自从流寇占据了山西与河南等地之后,以往流动作战的情形得到了改变,基本固定在山西与河南等地,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说,流寇也开始掌握政权了,掌控了各级的官府,能够收取到赋税,对于李自成来说本是好事情,很可惜的是。流寇对于这种突然到来的变化还不是特别的适应,他们之中有着远见卓识的人太少了,一旦真正掌握了权力,看到了钱财,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享受权力。

这就让洪欣涛派遣出去的斥候,能够侦查到很多的情报,有些时候甚至不需要采取什么特殊的方式,仅仅是使用钱财就能够达到目的了。

这一次斥候所侦查到的情报。就是通过打通流寇内部的关系获取的。

李自成对义军征伐陕西非常的重视,可惜具体执行的顾君恩和刘宗敏等人都不是特别的在意。也没有专门做出多少的安排,甚至保密方面都不是太在乎。

由此斥候就能够获取到比较全面的情报了,斥候提供的情报之中,明确了流寇此番作战的主帅人选,流寇进攻的方向,以及出动的兵力数目等等。

主帅是刘宗敏。主攻的方向是潼关,出动的兵力是十万人。

从这个层面分析,郑锦宏认为李自成是非常重视此番进攻陕西的战斗的,毕竟刘宗敏是李自成麾下的第一大将,流寇很多的艰难的战斗。都是刘宗敏指挥的,此番以刘宗敏为总指挥,且派遣了十万大军,看来李自成是想着真正的进攻陕西的。

流寇主攻方向是潼关,这一点郑勋睿当初就是如此分析的,郑锦宏还认为流寇很有可能从吴堡镇方向展开进攻,不过郑勋睿断定流寇会从潼关展开进攻,故而在郑家军兵力的分配上面,潼关方向是三万人,延安府不过一万人。

郑勋睿的远见卓识不用多说,可刘宗敏的安排太过于奇怪了。

刘宗敏将十万流寇分为了前军中军和后军三部分,前军一万人负责进攻潼关,中军五万人驻扎在陕州,后军四万人驻扎在芮城,这个安排部署让郑锦宏真的是不明白了。

潼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易守难攻,刘宗敏难道如此的托大,派遣一万人就敢于进攻,要知道对付这一万流寇,郑家军绝不需要三万人,而且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同时,意味着郑家军也是不容易展开冲锋厮杀的。

在郑锦宏看来,流寇进攻潼关,正确的作战方式,应该是兵分两路,一路从潼关的正面展开进攻,另外一路则是从潼关西面一个叫做禁坑的地方展开进攻,禁坑这个地方,是另外一条进入到陕西的小路,禁坑实际上是山谷中间的一条通道,没有专门的道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根本不可能构筑防御工事,且其通道特别的危险,山谷中间常年都是灌木藤树,两边时常有悬崖和深谷,很少有人从这里走。

知道禁坑这条小路的人不是很多,就算是潼关本地人,也知之甚少,只有一些冒着生命危险做生意的人,或者是本地的老猎户,才偶尔从这里走,郑家军掌控陕西之后,放开了商贸,就更不会有人从禁坑通过了,外地来驻扎的军士,就算是驻扎很多年,没有他人的提醒,也不可能知道禁坑这条道路。

郑锦宏当然知道这条道路,他相信李自成也是知道的。

李自成本就是陕西人,以前造反的时候,也数次经过潼关,不可能不知道禁坑这条道路。

郑锦宏来到潼关之后,马上命令郑家军三千将士驻守禁坑。

尽管有三千人驻守禁坑,郑锦宏还不是特别放心,这个地方的地形过于的特殊了,如今正是盛夏季节,山谷里面遍地都是杂草和灌木,遮盖了周遭的一切,凭着肉眼根本不可能发现潜伏其中的军士,有些时候对手从眼皮子底下经过,都不一定能够察觉。

可刘宗敏的排兵布阵,让郑锦宏产生了怀疑,其负责进攻的前军,总人数仅仅一万人,不一定会利用禁坑这个地方,甚至有可能说刘宗敏不知道禁坑这条道路。

潼关距离芮城八十里左右,距离陕州两百二十里地,流寇的中军五万人驻扎在陕州州城,四万人驻扎在芮城,也就是说进攻潼关的一万流寇,距离最近的支援都相聚八十里地,按照最快的行军速度计算,清一色的骑兵也要半个时辰左右才能够驰援。

刘宗敏究竟玩的是什么鬼把戏,郑锦宏没有想明白,他命令斥候继续去侦查。

而这个时候,刘宗敏率领的十万流寇,已经朝着潼关的方向进发了。

困惑之中的郑锦宏,等着斥候的情报,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无助,这个时候要是少爷在身边,他根本不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两天时间之后,斥候再次送来情报,与第一次的情报完全一样。

郑锦宏忍不住发了脾气。

再次思考了整整两天的时间,郑锦宏没有想到刘宗敏为什么如此的排兵布阵。

大战在即,不能够准确预测到流寇的部署,郑家军作战就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这对于即将到来的战斗是很不利的,郑锦宏知道其中的厉害。

继续要斥候去侦查,已经没有必要了,刘宗敏率领的是十万流寇,不是几千人,根本无法彻底掩饰行踪,不要多长的时间,一切都可以明确了。

短短几天的时间,郑锦宏居然出现了白头发。

也就在这个时候,文坤赶到了潼关。

文坤的到来,让郑锦宏大为吃惊,不过文坤此刻到来,对于郑锦宏来说是雪中送炭,看看文坤如何的分析,也能够帮助郑锦宏做出决定。

文坤赶赴潼关,的确是为了流寇排兵布阵的事宜,郑锦宏训斥斥候的事宜,他也知道了,要知道郑锦宏的脾气是很好的,轻易不会训斥军士,到了这个程度,只能够说郑锦宏尚未猜透流寇的作战目的。

文坤抵达潼关之后,与郑锦宏两人在屋子里足足分析了一天的时间。

最终,文坤认为斥候侦查到的情报是完全准确的,刘宗敏如此的排兵布阵,可能说明一点,那就是流寇不打算强攻潼关,此番的进攻就是做做样子,且流寇的前军,也只有可能试探性的作战,一旦遭遇到围攻,马上就会朝着芮城的方向撤离。

郑锦宏不是特别相信这样的判断,可是从情报分析,只有这样的可能性。

如果实际情况是这样,那么郑家军的部署就完全不一样了,可以放手进攻,全歼这一万流寇,决不让他们撤离到芮城去。

流寇已经朝着潼关的方向行军,时间不多了,郑锦宏必须在短时间之内做出最后的决定。

关键时刻,郑锦宏拿出来了决断,驻扎在潼关的三万两千军士,兵分四路,两千人守卫粮草囤积地华阴,一万五千人守卫潼关,五千人守卫禁坑,剩余的一万军士,则准备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