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君恩脸上恢复了从容的神情,权力和**这东西真的是害人不浅,闯王一门心思想到的都是即将到手的荣誉和利益,殊不知是不是能够拿到这样的荣誉和利益,是谁都说不清楚的事情,义军占领了山西与河南大部分的地方,驻扎在陕西的郑家军不可能无动于衷,人家肯定是做好了相应的准备的。

李自成下定了决心,顾君恩就只能够按照要求去做,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存在的危险,问哦李自成和义军争取到最佳的局面。

“闯王,事情太重大了,还是我亲自去一趟合适,大明朝廷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我到北直隶的真定府去,也就没有多大的危险。”

顾君恩坚持自身的看法。

李自成再次陷入到沉思之中,派遣顾君恩去谈判,他当然放心,可顾君恩在义军之中的作用太重要了,要是有什么闪失,那就是巨大的损失。

还没有等到李自成做出决定,顾君恩再次开口了。

“闯王,皇上和朝廷已经将郑勋睿和郑家军视为最大的危险,他们巴不得我们和郑家军为敌,如此的情况之下,杨嗣昌已经将我们视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到真定府去谈判,更能够引发皇上和朝廷的关注。。。”

李自成点点头,终于下定了决心。

“顾先生,你一定小心,我将身边的亲兵派给你,作为你的护卫,不管和杨嗣昌的交谈是什么结果,你都必须要安全的回来。”

顾君恩点点头,没有说话。

第八百二十八章骑虎难下

顾君恩之所以坚持自己出面去协商,是发现杨嗣昌这封信函之中的猫腻。

杨嗣昌没有任何的付出,仅仅凭着一封信函,就让义军进攻陕西,且不说战斗是不是能够获取胜利,就算是义军占领了陕西的部分地方,要求皇上敕封的时候,杨嗣昌完全可以推翻先前的承诺,到时候推的一干二净,而与郑家军为敌的义军,被郑家军真正的盯上之后,也没有能力与朝廷争辩了。

这就让义军陷入到尴尬和危险的境地。

李自成想着有名分,想着光宗耀祖,这是能够理解的。

顾君恩站在另外的角度看问题,思维要清醒很多,他不会让李自成傻乎乎的上当。

进攻陕西不是不可以,但义军需要得到足够的承诺,需要得到真正的保障,更加关键的一点,是义军必须将皇上和朝廷和自身绑在一起,到时候义军就算是攻打陕西不利,也能够凭借着手中的东西,挑起郑家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

这就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既然你杨嗣昌能够想出来这等毒辣的计谋,那他顾君恩也就能够想到对付你的办法。

顾君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公开了杨嗣昌的信函。

大规模的公开是不行的,毕竟要照顾到杨嗣昌的脸面。

顾君恩借鉴的是三国演义之中孔明的计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他印象太深刻了。

接下来,顾君恩与部分人一起商议了与杨嗣昌交谈的策略,义军针对此事应该提出来什么样的要求,譬如说解决一部分的粮草。譬如说皇上和朝廷对义军的认可等等,这一切都是可以公开提出来的条件。

至于说杨嗣昌那边,顾君恩百分之百的肯定,杨嗣昌肯定是拿不出什么条陈的,以为就凭着简简单单的一封信函,就让义军上钩。

对于顾君恩的这些做法。李自成没有反对,其实李自成也不笨,他很快明白了顾君恩的目的,认为顾君恩这样做很好,将事情捅开了,对义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做完这一切,顾君恩从太原府城出发。

一路上他都是选择走官道,进入北直隶之后,在朝廷占据的府州县都要停留。将杨嗣昌的亲笔信函拿出来,让沿途官府的各级官吏看的一愣一愣的,要知道杨嗣昌可是内阁次辅,且皇上有专门的圣旨,杨嗣昌全权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各级官吏当然不敢扣押顾君恩,只能够将情报迅速的向上面禀报,反正杨嗣昌驻扎在真定府。前去禀报也不要太长的时间。

杨嗣昌抓狂了,骑虎难下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情急之中想到的策略。本来是很不错的,杨嗣昌也为这个注意暗自高兴,想不到流寇队伍之中也有谋士,而且将一切都算计的很好,人家公开了他的信函,且专程跑到真定府来讨要说法了。也就是说一封信函是无法打动别人的。

这是自作自受,事情到了这个境地,杨嗣昌无法彻底保密,他必须要稳控京城的局势,不能够让内阁首辅钱士升钻空子。至于说流寇有可能提到的条件,杨嗣昌也有所准备。

当务之急是必须派人到京城去,给皇上禀报相关的情况,杨嗣昌本人是无法离开真定府的,他是十余万大军的统帅,一旦他离开了,队伍很有可能出现骚动,而且李自成派遣了顾君恩前往真定府来商谈,他杨嗣昌若是不出面,事情也会朝着不可预料的局面发展。

杨嗣昌是进过了认真分析才给李自成写信的,朝廷目前无力打败李自成,强行进攻,导致的结局皇上和朝廷恐怕都是不能够承受的,唯有转移矛盾,让郑勋睿、李自成和皇太极三股力量自相残杀,才能够让朝廷得到喘息的机会。

不过朝廷的局势太过于特殊了,很多事情杨嗣昌也不能够为所欲为,要是遭遇大弹劾,甚至是遭受到惩戒,那他所有的计划都付诸东流。

杨嗣昌身边几乎没有什么亲信,朝廷之中依旧是东林党人占据绝对的势力,尽管皇上对内阁首辅钱士升已经不是特别的信任,可钱士升在朝中安插了大量的东林党人,这些人已经成了气候,某种程度上面能够左右朝局了。

杨嗣昌的动作要快,他想到了牛金星和宋献策。

尽管说牛金星和宋献策是张溥提携的,可这么多年过去,张溥没有真正关注到两人,两人在朝中一直都不是很得知。

杨嗣昌没有想着笼络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人,他看不起这两个人,投奔流寇又背叛流寇,这种人品质就不是很好。

不过目前能够代表他杨嗣昌到京城去给皇上详细禀报的人选,还真的不好挑选。

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人再次来到了厢房。

两人隐隐听到一些风声,对杨嗣昌的安排大致知道了一些,两人很是吃惊,想不到作为内阁次辅的杨嗣昌,也会出这等下三滥的手段,不过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能够达到目的,管他用什么手段。

说到底,两人对杨嗣昌还是有些敬佩的。

见到正在苦思的杨嗣昌,两人恭恭敬敬的行礼。

杨嗣昌摆摆手开口说话了。

“今日请牛大人和宋大人前来,是有些要紧的事情商议,上次本帅和你们交谈,就想到了让流寇进攻陕西的主意,思前想后之后,决定付诸实施,只要流寇能够进攻陕西,朝廷的压力就大大的减轻,这对于朝廷来说有着巨大的好处。”

稍稍停顿了一下,杨嗣昌叹了一口气。

“本帅没有想到的是,流寇居然要讲条件了,李自成派遣其麾下的谋士顾君恩前来真定府商谈,显然是想着提出来诸多的条件,本帅认为只要不是过分的条件,都是可以答应下来的,本帅也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弊,感觉问题不是很大。”

“本帅想着听听二位大人是什么想法。”

牛金星看了看宋献策,马上开口了。

“大帅神机妙算,下官自愧不如。”

宋献策也连忙跟着表态了。

杨嗣昌的脸上露出一丝的笑容。

“既然如此,那本帅就要委托你们帮忙做一些事情了,如此重大的事情,是一定要给皇上和朝廷禀报的,本帅担心的是朝中有些大人,对这里的情况不熟悉,总是想着硬碰硬,那就麻烦了,松山之战的教训历历在目,本帅不想出现那等的错误了,故而本帅专门给皇上写去了奏折,说明了所有的情况。”

“本帅想着派遣二位大人辛苦一趟,前往京城送去奏折,同时在早朝的时候,专门做出解释,此事需要快,不能够继续拖延时间,若是被郑勋睿大人知晓了,那所有的安排也没有什么作用了。”

杨嗣昌刚刚说完,牛金星马上开口了。

“承蒙大帅信任,宋大人和下官一定不辱使命。”

“那好,一个时辰之后你们就出发,前往京城去,本帅会派遣军士,一路护卫你们到京城去,接下来你们仔细听本帅的分析,也好在朝中大人询问的时候,作出来相应的解释。”

。。。

牛金星和宋献策离开了厢房,回到住处迅速开始准备,其实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准备的时间,军士已经在外面等候,马上就要出发,好在两人跟随前来征伐,也没有携带什么东西,收拾起来还是很快的。

利用有限的一点时间,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人秘密商议了一会。

朝中的局势是很明确的,内阁首辅钱士升对杨嗣昌不是很感冒,或许一直都在想着找麻烦,朝中基本被东林党人把持,牛金星和宋献策刚刚进入朝廷的时间,也想着巴结那些东林党人,可惜人家看不上他们两人,两人索性不去想东林党人的事情了。

这一次受杨嗣昌的委托,是非常好的机会,把握得当肯定会得到提拔,但在朝中面临的危险也是明确的,那就是两人若是在朝中为杨嗣昌争辩,就很有可能得罪内阁首辅钱士升以及朝中的东林党人,人家随便想什么办法,都可以让两人生不如死。

既然搅合进来了,就必须要做出选择。

牛金星和宋献策最终选择投靠杨嗣昌,两人也看出来了,朝廷如今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能够暂时化解这些危险的只有杨嗣昌,至于说钱士升等人,内斗很是在行,真正遇见外敌侵扰,根本拿不出来什么解决的办法。

两人估计,皇上最终还是会倚重杨嗣昌,毕竟如今的局势下面,嘴上会说不起任何的作用,唯有拿出来真正的本事,才能够力挽狂澜。

牛金星和宋献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前往京城去送奏折的可不仅仅是他们两人,杨嗣昌多么的老辣,怎么可能将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他们的身上。

杨嗣昌身边的亲兵早就出发了,带着密函前往京城去找到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一旦王承恩赞许了这个做法,很多的问题就引刃而解了,当然牛金星和宋献策的职责也很重要,毕竟他们需要代表杨嗣昌面对朝中大人的质询。

第八百二十九章重要的决断

出任陕西巡抚之后,文坤知道自身的职责,驻扎在陕西的郑家军第三军,总人数达到了五万人,有郑家军副总兵洪欣涛、郑凯涛两人指挥,不久之前,郑凯涛离开陕西,以郑家军副总兵的身份出任福建巡抚,陕西仅仅剩下洪欣涛。

陕西在大明的北方,面对北方日渐混乱的局面,陕西的稳定尤为重要,只要陕西还在郑家军的掌控之下,那么郑勋睿就能够从容应对北方的乱局,否则整个的北方被任何一方的势力掌控,他日郑家军面对的问题都是异常复杂的。

陕西的稳定,在北方的确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北方的绝大部分商贾和士大夫,甚至包括北直隶的诸多士大夫,都选择进入到陕西躲避,不管是流寇还是后金鞑子,都没有选择进攻陕西,而按照郑勋睿的命令,郑家军第三军的任务就是护卫陕西,不要参与到北方的乱局之中。

正是因为陕西的稳定,吸纳了大量的人才和钱财,文坤最为主要的精力,就放在为郑勋睿吸纳人才方面了,这么多年以来,南直隶和陕西两地,也是郑勋睿吸纳和输出人才最多的地方,一些经历了北方战乱和颠簸生活的读书人,面对陕西的稳定与南直隶的富庶,心中自然是能够做出来判断的。

陕西地位如此的重要,在官员任命方面,也就很有蹊跷了。

文坤与洪欣涛两人,可以说与朝廷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们完全是依靠郑勋睿才谋得如今的身份的,而且两人与郑勋睿的渊源非同一般,文坤是不用说的,与郑勋睿之间是亲眷的关系。洪欣涛也是洪家堡的八百勇士之一,属于最为忠心郑勋睿的郑家军将领之一。

不客气的说,文坤和洪欣涛等人是绝不会听从皇上与朝廷的号令的,只有郑勋睿的命令和要求,他们才会真正的服从,且不讲任何的价钱。

李自成驻扎在山西与河南等地。郑家军曾经奉命进入河南以及山西,后来很快退回来,不过一部分的大军驻扎在潼关,一部分驻扎在延安府,时刻盯住流寇的动静。

杨嗣昌率领朝廷大军征伐流寇之后,文坤更加关注流寇的所有举措。

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杨嗣昌守在北直隶的真定府,李自成依旧在山西的太原,两边都没有什么动静。好像不准备展开大规模的厮杀。

这种情况太反常了,文坤感觉到情况不对,他与洪欣涛商议之后,决定派出更多的人,前去搜集情报,看看杨嗣昌和李自成究竟想干什么。

暗地里文坤也有自己的预测,他认为杨嗣昌很有可能暂时不会与李自成交战,双方会谈什么条件。若是有了满足双方要求的条件,这厮杀就不大可能展开了。

文坤绝没有想到杨嗣昌会要求流寇攻打陕西。

文坤得到这个情报的时候。顾君恩已经快要到北直隶的真定府了。

得知这个情报,文坤气的鼻子都要歪了,想不到堂堂的内阁次辅杨嗣昌,居然会出这样的歪点子,让流寇与郑家军捉对厮杀,朝廷则在一边看着双方实力的损耗。

平静下来之后。文坤也挺佩服杨嗣昌的,能够想到这样的主意不简单了。

文坤迅速与洪欣涛商议,要求郑家军做好一切的准备。

杨嗣昌能够想到如此的计谋,文坤也不会客气,他迅速将这个消息泄漏出去了。毕竟在西安府城的有诸多的王爷、士大夫、读书人和商贾,果然,消息泄漏出去之后,那些到西安府城来避难的王爷,纷纷咒骂杨嗣昌,更有一些士大夫,决定给朝廷写去奏折,弹劾杨嗣昌,要知道杨嗣昌率领的大军,任务就是剿灭流寇的。

文坤知道这些咒骂和弹劾是没有多少作用的,京城里面的那个皇上,巴不得郑家军与流寇厮杀起来,所以关键的还是看郑勋睿对此事是什么意见。

南京一定知道了这个消息,相关的应对办法也很快就会到来的。

文坤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同时做好一切的戒备,防止流寇突然进攻陕西。

南京,兵部。

调查署早就将情报送来了,这一次几乎不需要耗费特别多的气力,毕竟顾君恩已经将消息公开,调查署很容易就能够获取到相关的情报。

周延儒、杨廷枢、郑锦宏、甘学阔、文震亨、陈于泰、林宗辉、熊文灿和杨一鹏等人,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表现出来的都是气愤。

郑勋睿却没有任何愤怒的表示。

看着桌上的文书,再看看众人,郑勋睿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诸位大人怎么看此事。”

这一次,众人将目光投向了刑部尚书、郑家军总兵郑锦宏。

郑锦宏也没有客气,颇为愤怒的开口了。

“杨大人的做法让人不明白,身为内阁次辅,本就应该与流寇厮杀的,却按兵不动,挑动流寇与郑家军厮杀,这要是传出去,让人怎么看,属下以为,杨大人可以出此等的主意,我们未必不能够想办法,我们也可以要求流寇与朝廷大军厮杀。。。”

郑锦宏的建议,得到了众人的基本认可,不少人频频点头。

北方的局势混沌一团,后金鞑子虽然退出了厮杀,但是屯兵辽东虎视眈眈,一旦关内出现巨大的波动,皇太极绝不会错过机会的,杨嗣昌率领的朝廷大军,驻扎在真定府一带已经有些时日了,却迟迟没有展开进攻,这本来就不正常,谁知道等到如今,传来的居然是这样的消息。

郑家军与流寇在陕西展开厮杀,情况明显不利,不管怎么说,流寇的人数都是众多的,调查署摸到的情报,流寇总兵力已经超过六十万人,如此庞大的队伍,绝不是驻扎在陕西的郑家军第三军五万人能够应对的,想要彻底剿灭李自成,恐怕需要动用南直隶的郑家军第一军,甚至需要抽调驻扎在山东的郑家军第二军。

再说郑家军与流寇陷入到厮杀之中,朝廷能够得到喘息,后金鞑子同样能够得到喘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郑家军若是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就算是打败了流寇,也难以护卫陕西,到时候岂不是眼睁睁看着朝廷大军进入到陕西。

所以不管从哪个层面分析,与李自成展开厮杀都不是好事情。

郑锦宏说完之后,郑勋睿微微摇头,显然不同意这个建议。

“郑大人的想法,代表了诸位很多大人的意思,不过我不是这样看的。”

“杨嗣昌怂恿李自成进攻陕西,目的是想着让郑家军与流寇捉对厮杀,这个想法很妙,不得不说杨嗣昌还是有一些想法的,上一次也是杨嗣昌给皇上提出建议,让郑家军剿灭流寇,我们不是趁着机会彻底剿灭了张献忠,还完全掌控了湖广和四川等地吗,所以说,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够完全用悲观的态势去看待所有事情。”

郑勋睿说到这里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

“李自成和顾君恩未必会听从杨嗣昌的摆布,要是他们的智商如此低下,那就难以造反这么多年了,此次顾君恩专门公开消息,而且亲自到真定府去商谈,就说明李自成是有着充足准备的。”

“诸位要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李自成未必会全力进攻陕西,李自成占据了河南与山西大部分的地方,他必须要守住这些地方,要是他真正离开这些地方了,驻扎在真定府的杨嗣昌岂会闲着,很快就要占据这些地方吗,到时候李自成失去了所有的地盘,他怎么养活麾下的六十万人。”

“李自成和顾君恩都会想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对陕西的进攻,很有可能是试探性质的,就算是决定真正对陕西展开进攻,出动的兵力也不会超过十万人,毕竟李自成领教过郑家军的厉害,他不会全力投入,这样就算是进攻失败了,还能够保全实力。”

“陕西的第三军,必须做好迎战的准备,而且此次的作战,不要有任何的保留,集中全部的火炮和火器,给与流寇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真正的打败流寇,一旦李自成吃亏了,他就会改变方向,将怒气撒到朝廷大军的头上,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掌控局势。”

“驻扎在陕西的第三军,也必须要拉出来战斗了,这么多年没有经历过厮杀,怕是不少的将士都有些懒惰了,我们即将彻底平定南方的局势,不久之后就要开始对北方的全面进攻,这个时候让第三军打头阵,鼓舞一下士气,也是很不错的安排。”

“我早就说过,实力才能够代表一切,靠着阴谋诡计,是难以长久维持的,杨嗣昌本来是不错的人才,可惜被逼到剑走偏锋的道路之上,也就难以长久维持了。”

“皇上和朝廷的态度不用去考虑,我们做好自身的准备,不过我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要主动的挑衅,但有人敢于主动进犯,那我们就绝不会放过他的。”

“这一次,就让李自成体会一下郑家军真正的骁勇吧。”

第八百三十章王承恩的坚持

司礼监。

大太监王承恩,以及司礼监太监曹化淳、高起潜、王德化、庞天寿、杜勋等悉数都集中在这里,这些人可以说是太监之中的佼佼者了,也是皇上最为信任的群体了。

这么多年过去,王承恩建立起来了绝对的权威,曾几何时,曹化淳、高起潜和王德化等人还想着和王承恩争夺权势,可现如今他们不会这样做了,皇上对王承恩的信任,众人都是看在眼里的,他们没有资格与王承恩争夺权势。

王承恩此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低调和照顾众人,王承恩不是那种大权独揽的太监,天启年间魏忠贤的跋扈以及最终的遭遇,王承恩是绝不会忘记的,他一心想着的是皇上,绝不愿意给皇上添堵,所以在权势的分配上面,王承恩是比较关注众人的。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王承恩在司礼监有了绝对的权威。

杨嗣昌的密信早就摆在桌上,所有人都看过了。

讨论进行了半个时辰,王承恩一直都没有开口。

诸多的司礼监太监,对此看法不一,其中以杜勋最为支持杨嗣昌的想法,毕竟杜勋曾经是辽西监军,松山之中后,又成为山海关监军,前不久才调回到司礼监,成为司礼监太监,进入到太监队伍的最高层,高起潜也是基本支持杨嗣昌的,因为其也有带兵作战的经历。

提督京营的曹化淳,和东厂提督王德化,对杨嗣昌的做法完全不赞同,他们认为杨嗣昌率领大军,消耗朝廷的钱粮,就是需要剿灭流寇。就算是流寇前去进攻陕西,朝廷大军也应该从背后围剿,至于说答应李自成的要求,那更是无稽之谈,李自成是什么,是流寇和反贼。要是这样的反贼也能够被册封为王爷,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争论虽然不是很激烈,可双方都没有退让的意思。

这种情形看上去有些好笑,本来应该是朝会讨论的大事情,或者应该是内阁直接讨论的,却由司礼监太监来做出决断,不知道不允许太监干政的明太祖朱元璋地下有知,做何感想。

王承恩一直都在思考,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基本都是从有利于皇上的角度出发,要注意这里面是有一定区别的,有些事情有利于朝廷,王承恩不一定支持,因为那样的事情不一定有利于皇上,而有利于皇上的,哪怕对朝廷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王承恩也会毫不犹豫支持。

王承恩需要思考的是杨嗣昌提出来的建议。究竟对皇上是不是有利。

从表面来看,杨嗣昌提出来的建议。对皇上明显是不利的,承认了李自成的地位,就是承认流寇的地位,这么多年过去,朝廷一直都在剿灭流寇,损失是巨大的。现在流寇的实力慢慢增强了,皇上就承认流寇的地位,那今后有人造反,皇上岂不是都要承认。

这里面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湘王郑勋睿。

郑勋睿在南方的做法。比造反还要厉害,其已经在南方端掉了皇上的根基,南直隶、湖广、四川、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福建等地,已经不听从皇上的圣旨和朝廷的号令,一切都遵循南京郑勋睿的意思来办事,更加可气的是,郑勋睿公开的讨伐浙江总兵黄得功,以及都督同知、福建总兵郑芝龙,强迫黔国公、福建总兵沐天波归顺,全然不顾及皇上的颜面了。

实事求是的说,郑勋睿已经是皇上和朝廷最大的敌人。

皇上若是承认了李自成的地位,承认李自成治理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岂不是变相的承认郑勋睿治理大明的整个南方。

不过从实际利益来看,凡是能够对郑勋睿动手的,不管是流寇李自成,还是后金的皇太极,都是皇上的临时盟友,只要这些人全力和郑家军厮杀,削弱郑家军的实力,对于皇上和朝廷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分析,杨嗣昌做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这就要看怎么理解杨嗣昌的提议了。

王承恩感受到了一点,那就是杨嗣昌是非常理解皇上之心思的。

相反,就算是内阁首辅钱士升,以及诸多的内阁大臣,是绝不会支持杨嗣昌的,他们不仅不会支持,还有可能趁着这个机会,大肆的弹劾杨嗣昌。

皇上近段时间遭受到太多的刺激,特别是那些来自于南方的消息,已经让皇上时时刻刻都处于暴怒的边沿,这个时候内阁和司礼监稍微不注意,就很有可能惹发轩然大波。

思来想去,王承恩决定支持杨嗣昌的意见。

王承恩开口的时候,众人都沉默下来了。

“诸位说了这么多,咱家都听见了,咱家是支持杨大人的。”

王承恩一锤定音,这表示争论不需要继续持续下去了。

“湘王殿下在南方的所作所为,诸位都是清楚的,咱家觉得湘王殿下辜负了皇上的信任,辜负了朝廷的信任,其行为比流寇和后金鞑子还要可恶,湘王一面拿着朝廷的俸禄,一面不断的损毁皇上和朝廷的威信,其行为和造反没有什么区别了。”

“北方大乱,朝廷无暇坚固南方,可这不代表皇上不处理南方的事宜,咱家就不相信郑勋睿能够蛊惑南方所有的读书人,毕竟这些读书人是向着皇上和朝廷的,所以只要朝廷度过了眼前的难关,就可以开始动手治理南方了。”

“现如今杨大人力挽狂澜,率领大军征伐流寇,想着稳定北方的局势,这其实就是为皇上争取到时间,不过朝廷大军征伐流寇,损失肯定是有的,还有可能很大,这样的情况之下,杨大人建议让流寇与郑家军之间厮杀,岂不是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如此好的办法,都不能够被采纳,岂不是太可惜了。”

“咱家也不说说杨大人之建议就是十全十美了,这里面肯定也是有问题的,不过诸位要仔细想想,皇上如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麻烦是什么,想到了这一点,诸位想必都会支持杨大人之建议的。”

“诸位都是皇上最为亲近、最为信任之人,咱家可在这里撂下话语了,若是有谁一心想着自身的那些小九九,咱家可不会客气,司礼监的权势是皇上给与的,就要为皇上分忧。”

。。。

乾清宫,杨嗣昌的奏折、内阁以及都察院的弹劾奏折全部都放在御案上面。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青,眼圈也微微发黑,他的情绪非常的不好,南方诸多朝廷任命的巡抚,接二连三的来到京城,几乎都是哭诉被郑勋睿免去巡抚之职的,这让朱由检异常的愤怒,可惜他不管怎么愤怒,也是鞭长莫及,人家郑勋睿根本就不会听他的。

养虎为患,当初朝廷对郑勋睿就是毁誉参半,想想郑勋睿刚刚进入朝廷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十多年的时间过去,竟然成为朝廷最大的掘墓者。

朱由检想不通,也不愿意接受如此残酷的事实。

朝中的弹劾奏折,更是让朱由检愤怒,他很明白,杨嗣昌的建议是为他考虑的,杨嗣昌是真正忠心的,可朝中的那么多大人,究竟是怎么想的,是为了什么,那只有天知道了。

朱由检很想发脾气,恨不得清空整个的朝廷,可惜他不能够这么做,也无法这么做。

朱由检的内心已经集聚了一个大的火药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点燃了,他深知这个时候不能够引发愤怒,否则朝廷将无法继续维持。

王承恩进入到乾清宫的时候,朱由检没有抬头。

“王承恩,有什么事情,是不是也准备弹劾杨爱卿啊。”

“皇上,奴婢领着司礼监诸位,支持杨大人之建议,杨大人为国为民,应该得到奖励。。。”

王承恩的话语,让朱由检抬起头来了。

他犀利的目光盯着王承恩,慢慢的,他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了,从王承恩的眼里,他感受到的是真诚,这就足够了。

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朱由检狠狠的开口了。

“朝中全部都是弹劾杨爱卿的奏折,朕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皇上,奴婢斗胆,朝中诸位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