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招降流寇一事,暂时不要提及,钱爱卿所言重点在辽西,这一点朕倒是赞同的,流寇趁着我大明危机时刻肆掠,罪不可赦,河南、山西以及湖广等地局势不稳定,朕很是担忧,熊爱卿率领的大军,必须将流寇固定在山西、河南以及湖广等地,不能够让流寇继续朝着其他的方向肆掠,必要的时候,可以抽调山西大同的边军。。。”

皇上的话语尚未说完,钱士升和陈新甲等人的神色都微微有了变化,看样子皇上准备暂时放弃河南、湖广和山西等地,要求五省总督熊文灿稳住流寇,以便让朝廷集中精力应对辽西的局面。

这样的做法非常的危险,河南、山西和湖广等地,几乎都是地处中原,这些地方不稳定,必定影响到北直隶,甚至直接影响到辽西,导致辽西的战斗出现危险。

陈新甲看了看皇上,看了看钱士升,低下头没有开口,他内心的想法最终没有说出来,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派人与皇太极谈判,付出一定的代价稳住辽西的局面,回头集中精力剿灭流寇。

可惜这个想法逆天了,陈新甲不敢提出来。

第七百四十六章这就是人心

孙承宗突然病危。

孙承宗搬迁到南京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不过其家人绝大部分还是在保定高阳,作为南京兵部参谋团的人员之一,孙承宗基本就是挂名,已经八十岁的孙承宗,不可能参与诸多的讨论,身体条件根本不允许。

应该说孙承宗留在南京,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感觉到了南京乃至于南直隶和浙江等地的富庶,另外一方面他内心是忠于大明朝廷的,只不过与郑勋睿的多次交谈,让他感觉到了大明朝廷存在的巨大问题和隐患,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基本无法解决,若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诸多的问题,大明王朝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在这种煎熬之中,孙承宗终于难以支撑了。

报信孙承宗病危且想着见一见郑勋睿的,是孙承宗的孙子孙之沆,孙之沆已经是郑家军的游击将军,在军营之中的磨练,让其身上有了不少刚毅的气息。

郑勋睿赶到的时候,孙承宗已经处于昏迷的状态之中。

郑勋睿一直都知道孙承宗的身体不好,也明白孙承宗内心的煎熬,不过孙承宗如此之快就病危了,倒是出乎了他的预料。

郑勋睿进入屋内,郎中连忙走过来,低声说孙传庭的病情,大致的意思就是年纪太大,回力无天,只能够准备后事了。

孙之沆叫醒了爷爷孙承宗,和郎中一道退出屋子。

屋子里面就剩下郑勋睿和孙承宗。

孙承宗的眼神很是模糊,看见郑勋睿的时候,嘴角微微的抽搐了一下。

郑勋睿握住了孙承宗的手,感觉到是冰凉的,他很清楚生命力正从孙承宗的身体内流失,这位大明的军事战略家。即将走完自己的一生。

“老先生,好好养身体,有些事情想不明白,就不必去想那么多了。”

孙承宗浑浊的眼睛里面,射出了一丝的精光。

“郑、郑大人,老夫苟延残喘。就是等着大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夫有一些话,早就想着说,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

“老先生尽管说就是。”

孙承宗的手在用力,郑勋睿知道意思,连忙将孙承宗扶起来,将枕头靠在了其背后。

接连喘了几口气之后,孙承宗的气色看上去稍微好了一些。

郑勋睿看着孙承宗。没有开口说话,静静的坐在床边等候。

“老夫这一生,其实没有做好一件事情,四十二岁才考中进士,六十岁的时候,开始京营辽东,抵御后金鞑子,可惜老夫能力有限。辽东的局势依旧是危如累卵,老夫没有能够真正的打败过后金鞑子。内心一直不安啊。”

郑勋睿张了张嘴,他想着开口安慰孙承宗,不过最终没有说话。

“老夫生是大明朝廷的人,死是大明朝廷的鬼,在没有遇见大人之前,老夫根本没有其他的想法。致仕回家之后,也是一心想着朝廷,一心想着皇上,期盼我大明江山能够强盛富足,期盼着朝廷能够彻底打败后金鞑子。彻底剿灭流寇。”

“老夫若是年轻二十岁,定是大人的对手,大人的心思,老夫早就看出来了,记得老夫第一次到淮北的时候,就是想着兴师问罪的,可看见的事实让老夫无话可说,若是朝廷能够按照大人的观念来做事情,我大明江山何至于到如此的境地。”

“老夫见过太多,知道我大明的痼疾无法改变,大人推行的官绅一体纳粮,还有征收商贸赋税,事实证明这些举措是英明和正确的,可这些在朝廷之中都是不可能得到支持的,满朝的大人,能够一心为皇上和朝廷的,寥寥无几,大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一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会不问缘由的反对。”

“郑家军的骁勇,老夫看在眼里,老夫很清楚,能够彻底剿灭流寇、打败后金鞑子的,唯有郑家军,朝廷做不到这些,可惜朝廷看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不愿意相信这一点,一味的排挤郑家军,大人与东林党人之间的博弈,做到了最大的忍让,换做老夫是做不到的。”

“老夫马上就要走了,走了也好,一了百了,很多事情不用去考虑去操心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孙承宗的脸色更加苍白,接连咳嗽了几下。

郑勋睿连忙轻拍孙承宗的背。

“老先生,歇息一下。”

孙承宗微微摆手。

一缕的精光从孙承宗的眼睛里面射出去,包含着威严和不屈,刹那间,孙承宗整个人看上去精神都变得很不错了。

郑勋睿的内心颤抖了一下,他很清楚孙承宗的生命马上就要走到尽头了,这是典型的回光返照,一旦这股气泻下去,那就是生命终点的到来。

孙承宗毕竟是皇上敕封的少师、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其威严还是存在的,回光返照的时刻,他展现出来的气势完全不一样了,让人仰视。

“郑大人,老夫知晓你的心思,这些年以来,老夫非常的犹豫,觉得大明失去了希望,眼看着就要坍塌,老夫竭尽全力想着挽救大明之江山,可惜没有那么强的能力,老夫曾经以为你是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最终能够力挽狂澜,可老夫还是看错了,大明之江山,恐怕最终还是要终结在你的手中。”

“老夫刚刚说过,闭眼之后一了百了,管不到那么多了,不过咽气之前,老夫还是要将内心所想说出来。”

“男人顶天立地,要做就做的干脆利落,你依托南直隶发展,这条道路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不过老夫以为你不够心狠手辣,特别是在面对东林党人的时候,东林党人是读书人之代表,也得到了诸多士大夫和商贾的拥护,你若是不能够彻底的收复他们,那就要彻底的消灭他们,又想着得到道义上的支持,又想着能够夺取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譬如说老夫,一旦郑大人决定要夺取天下,老夫最终的选择还是效忠大明王朝,不会追随在大人的身边,如同老夫这样的人,大人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之中,不应该表现出来仁慈,历史上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就说我大明王朝,明成祖夺取建文帝皇位的时候,诛杀了不知道多少人,其中的方孝孺就是典型的代表。”

“老夫从不相面,也不相信那些相面之话语,不过老夫见到大人的第一次,感觉就非常的奇特,金鳞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老夫对大人之感觉,不敢用言语说出来。”

“老夫期盼大人能够善待百姓,让我大明江山更加强盛。。。”

郑勋睿的心被震撼了,他想不到临终之前的孙承宗,会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会说出来这么多如此的话语,在孙承宗老人的面前,解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也不需要解释,人家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风霜,什么事情看不出来。

孙承宗在临终之前能够推心置腹,其实就说明了一件事情,这大明皇室已经没有什么希望,就算是郑勋睿不出面,也会有后金鞑子或者是流寇推翻大明王朝,相比较来说,郑勋睿站出来,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全汉人的利益,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

不过孙承宗这样的人,是不会真正投靠过来的,当年明成祖朱棣谋取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都有不少人站出来反对,就更不用说他这个大明朝廷的臣子了。

孙承宗的话语一针见血,就是告诫郑勋睿,做大事情者不拘小节,做**立牌坊的事情不要做,那样反而让自身的形象遭受到损失,该要造反的时候就明明白白做。

还在郑勋睿沉思的时候,床上的孙承宗已经没有了气息。

猛地清醒过来的郑勋睿,连忙握住了孙承宗的手,手已经冰凉,他顺着手往上摸,发现孙承宗的身体已经变得冰凉。

孙承宗的一双眼睛没有闭上,显然是死不瞑目。

“孙老先生,您放心,我不会加害朱家的子弟,郑家军一定要彻底剿灭流寇、打败后金鞑子,让老百姓过上安稳平静的日子。”

说完这些话,郑勋睿抚平孙承宗的双眼。

孙承宗的双眼奇迹般的闭上了。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七,少师、太子太师、原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关宁锦防线的开拓者孙承宗在南京病逝。

消息很快传到京城,皇上下旨,追赠孙承宗为太师,谥号文忠。

郑勋睿亲自为孙承宗守灵,在山东担任知县的孙承宗的长子孙铨,赶赴南京之后,押送孙承宗的灵柩回到保定高阳县。

徐望华等人发现,孙承宗去世之后,郑勋睿的性情出现了些许的改变,那就是做事情更加的果断,对于某些迂腐的读书人,也没有那么客气了,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能够创建一个崭新的王朝。

尽管徐望华等人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原因,但他们相信这一切一定与刚刚去世的孙承宗有着莫大的关系,要知道孙承宗可以算是大明朝廷之中资历威望最高之人了。

第七百四十七章屋漏偏逢连夜雨

辽西的局势突然开始紧张,皇太极麾下的汗八旗,终于在正月十五对锦州城发起了进攻。

谁都知道后金鞑子攻城拔寨的能力很弱,但谁也没有想到,此番攻打锦州城的是汗八旗,汗八旗的军士,绝大部分都是有汉人组成,且不少是投降后金的明军,这些军士经过了严酷的训练,其战斗力大大的提升,同时他们拥有令守卫城池军士最为畏惧的武器,那就是火炮。

孔有德麾下的汉军,基本都编入到汗八旗之中,这些军士曾经专门在登州和莱州训练,其训练的重点之一就是火器的操作,他们对火器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守卫城池的军士。

这就让锦州和宁远的守军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皇太极率领大军抵达辽西之后,没有着急展开进攻,而是与明军相持了一段时间,等到增援的明军大量进入到锦州和宁远之后,才展开行动,率领大军一举拿下了锦州和宁远外围的地方,让锦州和宁远以及部分的军堡成为了孤城或者孤堡。

期间皇太极率领八旗军拿下了不少的军堡,没有引发太大的注意。

一直到皇太极正式准备对锦州城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蓟辽总督洪承畴才发现了皇太极的打算,这一次后金鞑子的进攻,不仅仅是准备拿下辽西的锦州和宁远等城池,而且还要大量的消灭朝廷大军,让朝廷从此以后无法在辽西立足,只能够苦守山海关。

一旦山海关失守,那么大明的京城将面临灭顶之灾。

明白皇太极的意图之后,洪承畴高度紧张了,可惜他率领的大军驻守在宁远城池。距离锦州还有一百多里地,短时间之内无法增援,当然洪承畴也知道,后金鞑子一旦开始了全力进攻锦州,对于锦州和宁远城外的诸多地方,就不可能牢牢掌控了。

锦州这座城池。有着其自身的辉煌,当年皇太极率领大军猛攻锦州,最终没有能够拿下,无奈率领大军撤离,现如今驻守锦州的是山海关总兵祖大寿,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只要牢牢死守,按说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可洪承畴的内心有疙瘩,那就是汗八旗之中正黄旗的旗主祖泽润是祖大寿的儿子。虽说祖大寿祖咒发誓,没有祖泽润这个儿子,但父子连心,谁知道汗八旗进攻锦州城池的时候,祖大寿会不会考虑到儿子祖泽润。

洪承畴让祖大寿驻守锦州城池,也是无奈之举,他麾下的军官,不管是能力还是勇气方面。都无法和祖大寿比较,而且普遍都带有恐金症。

就在八旗军开始进攻锦州城的消息传来之后。洪承畴做出了一个决定,关键的时候,率领大军驰援锦州城,后金鞑子是人不是神,面临前后夹击,总是要疲于应对的。当然大军出击需要把握最好的机会,否则当年大凌河之战的一幕就很有可能重演。

洪承畴迅速给朝廷写去了奏折,禀报后金鞑子开始全力进攻锦州城池了,同时也将自己排兵布阵的情形禀报朝廷,期盼得到皇上和朝廷更大的支持。

李自成率领的流寇。很快拿下了泽州全部的地盘,驻扎在泽州的宁山卫军士,被迫完全撤离,几乎是逃命一般的朝着潞州的方向撤离,正是正月的时间,本以为李自成会偃旗息鼓,至少等到正月之后再行发动进攻,谁知道李自成根本不歇息,命令刘宗敏率领大军继续朝着潞州的方向杀过去,潞州卫的军士和驻扎在潞州的沈阳中护卫的军士,被迫开始迎击流寇。

联合起来对付流寇的军队有潞州卫、沈阳中护卫以及宁山卫,三路大军的总人数超过两万人,只可惜战斗实在不行,就算是驻守在城池之中,都没有多少的斗志。

潞州知州以及山西巡抚知道凭借自身的力量,是难以真正抵抗流寇侵袭的,故而给朝廷写去奏折,恳求朝廷调派大同的边军驰援,不说打败流寇,至少护卫住太原府,要知道流寇一旦拿下了潞州,就可以沿着太谷的方向,长驱直入进攻太原府城了。

没有说怀疑流寇的战斗力,他们既然能够拿下开封府城,也就可以拿下太原府城。

驻扎在郧阳的张献忠,此刻也开始不安分了,他亲率大军,朝着四川挺进,在夔州与白杆兵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尽管马祥麟很是骁勇,白杆兵的战斗力也很是强悍,可惜在人数上面远不能够与流寇比较,他们拼尽全力的厮杀,也不能够阻挡流寇前进的步伐,一直到流寇陈兵夔州府城的时候,秦良玉和马祥麟才被迫给朝廷写去奏折,恳请得到驰援。

五省总督熊文灿与监军王永吉率领的十余万大军,本是要彻底剿灭张献忠的,不过熊文灿发现大军的士气异常的低下,无心与流寇面对面的厮杀,就连监军王永吉,对于彻底剿灭张献忠及其麾下的流寇,都没有丝毫的信心,这让熊文灿不敢轻举妄动,当年他率领大军驰援京城,被后金鞑子包围,麾下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样惨痛的教训,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故而在大军没有做好充足准备之前,熊文灿不打算出兵。

四川出现危局的消息传到襄阳府城之后,熊文灿发觉了情况的严重,夔州一带山大人稀,一旦流寇进入到四川,朝廷大军围剿的任务就变得极其艰难,真正等到流寇攻打了四川成都一带了,说不定能够占山称王了。

熊文称终于做出了决定,大军前往夔州剿灭流寇。

不过熊文灿的这个命令,未能快速的执行,包括王永吉在内的军官,提出了粮草方面存在的问题,毕竟湖广一地支撑十余万大军的粮草,难度太大了,几个月的时间过去,朝廷拨付的银两,如水一般的花销出去,已经进入冬季,漕运的粮食也无法运输,必须等到开春之后才会继续运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熊文灿发脾气也没有用。

偏偏这个时候,熊文称收到了兵部的敕书,要求他调遣五万大军驰援辽西。

这让熊文灿如同泄气的皮球,率领十余万的大军,都不敢保证能够彻底的剿灭张献忠及其麾下的流寇,抽点近一半的兵力到辽西,剩余的军士,怕是更不敢深入到夔州征伐了。

兵部的敕书,其实就是皇上的意思,熊文灿不敢违背,只能够咬牙抽调军士,不过如此一来,熊文灿没有进入四川征伐的想法了,他想到的就是巩固湖广的襄阳以及武昌等地,至于说进入四川的张献忠,重点就靠四川总兵秦良玉应对了。

京城,紫禁城,文渊阁。

不过几天的时间,陈新甲的头发就白了很多,他的年纪本不是很大,尚未到白头的年纪,可接到了蓟辽总督洪承畴、五省总督熊文灿以及山西巡抚、湖广巡抚方孔炤、河南巡抚张溥以及潞州知州等的奏折之后,强装镇定的陈新甲绷不住了,不久之前他还想着能够暂时稳住后金鞑子或者是流寇,让兵部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一处,想不到正月尚未过去,三处地方同时出现了大问题。

在禀报皇上之后,陈新甲咬牙给熊文灿发去了敕书,要求其抽调五万军士驰援辽西。

这道敕书的发出,意味着朝廷在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了,说白了就是期盼流寇动作能够慢一些,不要直接进攻山西的太原和湖广的襄阳府和武昌府等地方,其余的地方暂时顾不到那么多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如此焦头烂额的局面,陈新甲是神仙也没有办法应对。

一直冷眼看着陈新甲的内阁首辅钱士升,此刻抓住了机会,他向皇上建议,值此危急时刻,内阁次辅、兵部尚书陈新甲应该要统筹协调指挥,目前朝廷的重点在于辽西,陈新甲可代表皇上和朝廷前往辽西督战,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打败后金鞑子,等到后金鞑子撤兵之时,朝廷可集中经历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

钱士升说的是不错的,可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谁能够保证辽西的战斗取得胜利,若是与后金鞑子形成了相持的局面,则河南、山西、湖广以及四川等地就会出现重大的危险,流寇要是开始进攻山西太原、湖广的襄阳、武昌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地,中原就会完全陷入到混乱之治。

若是辽西的决战失败,那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皇上几乎没有过多的思考,就同意了钱士升的建议,决定派遣陈新甲前往辽西,全权协调和指挥辽西的决战。

陈新甲没有办法,只能够是硬着头皮前往辽西,他计划驻扎在山海关,至于说是不是到宁远去看看,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不过在离开京城之前,陈新甲是必须要面圣的,他有些话必须要说出来了,大明可以算是到了四面楚歌的局面,此刻必须分清楚主次,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某一处,其他的地方则是暂时采取忽略的方式。

陈新甲很是忐忑,他已经坐在了火山口上面了。

第七百四十八章成事不足

“皇上,臣建议灵活处理辽西战斗厮杀的事宜。。。”

紫禁城,乾清宫,偌大的宫殿之内,只有朱由检和内阁次辅、兵部尚书陈新甲,这是陈新甲准备出发之前的一次绝密汇报,牵涉到辽西征伐的事宜,按照内阁首辅钱士升的建议,陈新甲需要代表朝廷前往辽西监督征伐事宜,且有临机专断的权力,当然这个权力,主要是针对不能够很好的抵御后金鞑子、出现临阵脱逃情形的惩罚。

陈新甲出发之前,一再恳求单独面见皇上,终于在出发前两天得到了准许。

朱由检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听着陈新甲的话语,陈新甲的建议,是与后金的皇太极媾和,以暂时平息辽西的战斗厮杀,让朝廷能够集中精力,应对愈发猖獗的流寇。

应该说陈新甲的建议是有道理的,辽西的局势紧张,朝廷的主要精力和兵力几乎都抽调到辽西去了,包括五省总督熊文灿率领的大军,都抽调了五万人,如此情况之下,朝廷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应对流寇,可河南、湖广以及山西等地真的被流寇逐渐的占据,中原就将陷入到彻底混乱的局面之中,到时候朝廷根本没有能力继续维持辽西的征伐。

说白了,朝廷只能够全力以赴的应对一个方面。

如此情况之下,陈新甲提出来这样的建议,若是得到了皇上的许可,他前往辽西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的找到后金的皇太极,商议和解的事宜。

朱由检内心是不愿意与后金的皇太极媾和的,在他的心目之中,大明王朝是至高无上的。和后金鞑子议和太掉价了,不过现实的情况,逼迫他要做出决定,要么同意陈新甲提出来的变通办法,要么就眼睁睁看着大明王朝陷入到万劫不复之地。

可朱由检内心还是有着一丝的希望。

毕竟集中在辽西的大军人数达到了近二十万人,面对的后金鞑子也不过是十五万人。其中汗八旗达到了十万人,后金鞑子不过五万人,从兵力方面来说,大明朝廷占据明显的优势,而且八旗军主要是攻城拔寨,大明军队主要是守卫城池,皇太极面临的困难大很多。

从这个方面来说,朱由检是轻易不愿意认输的。

长期在深宫之中长大,朱由检对外界的实际情况并非是特别了解。对于征战厮杀方面,更是没有直接的感受,总是有些想当然的味道,认为兵力上面占据优势,就应该获得胜利,若是军士不敢厮杀和征伐,那必定是主帅的问题等等。

陈新甲说完之后,朱由检沉吟了好一会才开口。

“陈爱卿。你的意思朕明白了,不过尚未开始厮杀。就想着与后金鞑子媾和,这不合适,朕看这样做也会遭遇到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更是会遭遇到天下人的谴责,爱卿说的也是实际情况,朝廷同时面临后金鞑子和流寇。难以应对,朕看是不是想想其他的办法。”

听见皇上这样说,陈新甲有些傻眼,他根本想不出来其他的办法,要是说有办法应对目前的局面。兵部早就提出来了。

蓦然间,陈新甲想到了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书郑勋睿和郑家军,难道皇上的意思是准备调遣郑家军参与到厮杀之中,若是皇上能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辽西的危局以及中原的流寇,都能够很好的应对了。

抬头看了看皇上,陈新甲知趣的闭嘴,他从皇上的脸上,没有看到这层意思,至于说皇上是什么样的想法,陈新甲已经明白了几分。

“兵部一直都在操心辽西和山西、湖广、河南等地的战局,也是很辛苦,眼看着流寇愈发的猖獗,若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应对,中原会陷入到混乱之中,这必定影响到辽西的战局,朕看这样,爱卿前往辽西督战的时候,要求洪爱卿主动发起进攻,若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打退后金鞑子的进攻,那辽西就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稳定。。。”

陈新甲内心有些发凉,嘴里也是发苦,这个想法他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太大的把握,要知道后金是皇太极亲率大军征伐,准备肯定是非常充分的,若是在辽西展开决战,不能够取胜怎么办,皇上的意思是不能够取胜,考虑媾和的事情,可到了那个时候,皇太极会同意媾和吗,狮子大开口怎么办。

不过陈新甲也很清楚,目前的情况之下,直接与皇太极媾和,不要说他这个内阁次辅、兵部尚书无法承受质疑,就算是皇上都顶不住压力的,到时候一切的计划都是白搭。

以钱士升为首的东林党人,叫嚣的一直都是拼死的杀敌,不能够有任何的屈服,朝廷必须表现出来大义凛然的姿态,而东林党人的这番姿态,也是得到了广泛支持的,尽管有些清醒的文武大臣,认为两面厮杀难以支撑,可都没有谁敢于提出来变通的观点。

看见陈新甲没有及时的表态,朱由检脸上闪过一丝的不快。

“陈爱卿,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建议。”

清醒过来的陈新甲,连忙开口了。

“皇上,臣的意思是朝廷难以支撑两面的征伐厮杀,眼看着流寇愈发的嚣张,若是不能够很好的平定内部,则外部的事情也无法解决,如今的情形之下,最好是能够稳住一方,抽调主要的兵力应对另外一方的厮杀,从实际情况看,还是暂时与后金鞑子媾和的好,臣可以保证与后金的皇太极秘密商议。。。”

陈新甲依旧没有改变自身的认识,他认为在辽西展开厮杀,朝廷没有必胜的把握。

朱由检终于有些忍不住了,后金鞑子两次入关侵袭,最终不都失败了,尽管说每次都是被郑家军打败,可士气总是遭受到打击的,如此的情况之下,后金鞑子也强悍不到什么地方去,如今朝廷在辽西集中了近二十万的大军严阵以待,要是尚未开始厮杀,就准备与皇太极媾和了,他这个皇上根本无法给朝廷一个交待,给天下人一个交待。

“陈爱卿,你的意思朕明白,这媾和之事,日后再议,此番你代表朕到辽西去督战,重点还是考虑稳固防御的事宜,朕看可以有厮杀,不过守卫锦州和宁远等城池是最大的任务。。。”

陈新甲离开乾清宫的时候,脸上是沮丧的神情。

陈新甲离开之后,朱由检对着身后开口了。

“王承恩,你认为陈爱卿的建议如何。”

从隐密处走出来的王承恩,低着头,小声的回答。

“奴婢以为皇上的考虑万无一失,辽西近二十万的大军,若是不能够与后金鞑子厮杀一番,那也是说不过去的,监军杜勋早就写来了奏折,说是洪大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战后金鞑子。。。”

杜勋原来是宣府的监军,此番被提拔,成为大军的监军,与洪承畴一道负责辽西征伐的事宜,抵达宁远之后,杜勋多次写来了奏折,禀报锦州和宁远城池的防御事宜,其奏折之中,对于辽西的局势还是持乐观态度的。

作为司礼监的大太监,王承恩选择相信杜勋,忽略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奏折,他认为领军作战的统帅,不管占据什么样的优势,都会在战斗开始之前提出来诸多的困难,这是一种官场学问,不断提出来困难,若是战斗胜利了,那就是主帅指挥有方,若是战斗失利了,那也能够找到借口。

王承恩是这样的想法,朱由检同样是如此的认识。

这么多年过去,他对太监的态度已经完全转变,甚至觉得当年的魏忠贤,应该是有能力的,只是不应该觊觎皇位,司礼监太监是绝对忠心的,不用怀疑,至于说满朝的文武大臣,几乎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南京兵部尚书郑勋睿,力量庞大起来之后,甚至直接威胁到他朱由检的皇位、威胁到朱家的大明江山了。

“王承恩,你说的不错,朕也以为辽西的征伐,不能够轻易的放弃,不过与后金鞑子媾和的事情,也是需要考虑的,此事你想一想,朕担心的是辽西的战斗厮杀,一时半会不可能结束,到了那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其他的事宜了。”

回到家中,陈新甲将自己关在书房,任何人不准打扰。

事到如今,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督催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大军,迅速与后金鞑子展开厮杀,争取在战斗厮杀之中占据有利的态势,让皇太极产生退缩的心理,想着在短时间之内打败八旗军是不大可能的,如此大明朝廷就可以与皇太极媾和了,一旦辽西的战事平定下来,兵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