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争雄-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安兴化坊,里面青楼林立,勾栏瓦肆已经初具规模,酒楼内都有歌姬团,每日做出表演,吸引到访的宾客。
  随着朝廷稳固,关中安定,长安城又逐渐繁华起来,因此,长安内的达官贵族,士子阶层,温饱之后,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增多了。
  潘月楼内。
  歌舞袅袅,琴声悠扬,不少宾客在这里吃酒,小聚怡情。
  一般情况,这种酒楼之地,鱼龙混杂,正是京城小道消息散播最快的地方。
  “诸位可曾听说,华阴县水灾严重,还有官吏贪墨枉法事情发生。”
  “当然听说了,陛下已经派马周去赈灾了。”
  “我还听说,黄河决口,河内郡闹了更大的灾祸!”
  “今年暴雨连连,恐怕黄河沿岸的郡县,都要遭遇了,到时候,难民肯定要饿死不少,哎,百姓苦啊!”
  一些身穿绸缎的贵族阶层,有儒生士子,有太学院贡生,也有一些官吏换了便衣在这里小聚,还有些富商子弟,各有议论,对朝廷的事发表一些看法。
  “如此灾患,皆因人事不修,上苍才会降下灾祸,或许是我们的朝廷,杀戮太多,不够仁义,上苍才会这般怪罪,给了警惕。”有一位士子打扮的年轻人,青色的直缀长褂,头戴璞头,说出了这种逆耳言论。
  有人不解问:“何以见得?”
  “你们想啊,当今陛下,戎马出身,据说十四岁就上阵杀敌了,双手肯定沾满鲜血,后来替大隋镇压不少农民起义,打过不少仗,对付突厥,对付高句丽,灭吐谷浑,四处征战,杀戮能少吗?”
  “去年从西北一直打到长安城,逼走李唐,还亲自带兵剿灭王世充、窦建德、李密兵马,他身上的杀气太重,即便做了君王,但是戾气不减,如今还在对梁国用兵,贪心不足,徒增杀戮,因此上苍看不过眼,便天降暴雨,黄河决堤,给他警示,再不止干戈,息战事,最后也会像前朝炀帝那般,难得善终。”
  此人这番言论,可谓字字珠心,把罗昭云的一番功绩,反而说出杀戮罪孽,来煽动民间情绪。
  酒楼内有些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满脸的震惊,想不到有人会抨击时政,对陛下怀有批评意见,还把上苍降下惩罚,说成君王无德,杀戮过重。
  有太学院的生员站出来,面红耳赤喝道:“大胆,陛下定国安邦,平定祸乱,乃是真命天子,岂容你这小辈轻辱。”
  那青年冷笑道:“烟花之地,言论自由,天灾连连,难道还不能我辈读书人,说出实话吗?”
  “你这是假借天灾,抨击时政,抹黑当朝陛下,委实大逆不道!”
  “就是,天灾是天灾,人祸是人祸,强行牵扯起来,你是何居心?”
  那年轻人见形势不妙,冷哼一声,不再争论,而是加快离开,免得被人告发,前来捉捕他,反正他的言论说出来,已经被许多人听到,起到了散播的效果,有心之人听了,想要生事,引导舆论,也够用了。
  就在这时,人群中有人盯住了青衫男子,悄然尾随上去,要查他的脚根来路。
  一位士大夫打扮的中年男子,捋着胡须,站在二楼扶栏边,将刚才青衫男子与太学生争论的一幕看在眼里,似有所思,回到了自己所在的雅间。
  雅间里面,同样有几个身穿绫罗绸缎的男子,看样子非富即贵的气质。
  这几人分别是,裴律师、封言道、于筠、杨思训、元常仆,而走入房间的是窦琮,这些人除了门阀身份外,好几位都是跟随李唐的人,回京之后,虽然免去了罪行,甚至还封了散官,但是,没有实位补缺,大多闲置下来。
  “刚才的言论,你们几位也都听见了吧。”窦琮神色古怪地问。
  封言道是封德彝的儿子,对朝廷的事也有所了解,率先答道:“不错,听到了,有人开始对当今皇帝不满了,也不知道是那股势力散播这些言论,难道要动摇皇帝龙位不成?”
  窦琮摇头道:“当今关内,想要动摇皇帝宝座,已无可能,因为他手握兵权,而且军威甚高,京城驻军都是皇帝嫡系的人做将领,外面征战的大军,也都是他信得过的大将,破格提拔,没有人控制军队,想要动摇皇位绝非可能了。”
  裴律师有些狐疑道:“那有些人放出这些消息,是为了什么?”
  于筠有所分析,解释道:“当然是添乱,有可能是萧梁的间谍,在这里散播谣言,这样激发民愤,能够形成一种舆论压势,让当朝陛下可以罢兵收手,免除灭国之厄。还有一种可能,朝廷有股势力,不想看着他皇权巩固,到时候,兔死狗烹。”
  杨思训问道:“那我们当如何做?”
  窦琮神秘一笑,压低声音道:“自然是……把消息散播的越快越好,你们想,如果当朝皇帝稳固了权力,腾出手来,对付的就是关陇门阀势力,更不会重用我们这些北周勋贵后裔了,只有他的位置不牢固,流言飞起,到时候大臣进谏,宜静不宜动,迫使他放缓提拔寒门,对付门阀大族的速度,我等的家族利益就能多保住一段时间。”


第1014章 赈灾行
  马周离开长安,走马上任,随行去往冯翊郡还有一位都尉,带领由三百名甲士组成的卫队护行,除了要保护钦差安全外,还有缉拿人犯,维护秩序,到时候免不得侍卫出手,否则,光凭一张嘴,在乱局之中,自保都成问题,弹劾管治一方。
  有了一小股兵权,做事也有了底气,随时可调动人手,都是自己人去办,效率也会高。
  同行的都尉韦叔谐,京兆杜陵人,隋代官吏韦瓒之子,目前在右卫府任奉车都尉,被当今陛下钦点,作为马周副手,去往冯翊郡,接收郡守的兵权,配合马周整治贪官污吏,赈济灾民等差遣。
  韦家在京城势力一般,算是趋近没落的勋贵家族,上一辈韦氏中,韦云起算是一位能人,出身东眷阆公房,是新城公主驸马韦正矩的堂兄。在隋开皇中,韦云起以明经补符玺直长。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两万并运用计谋击溃契丹人,堪称有勇有谋。
  不过,隋代后期,韦云起一直在关内驻守,甚至去了蜀地守护巴蜀之地,所以,并没有什么大的战绩,在史书上留下的笔墨并不多。因此在隋唐交际这个乱世风云中,韦云起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李唐入长安,韦云起被赐了开府仪同三司,任职农圃监,不久被派出西北,防范李轨与突厥入局,就派了韦云起在西北驻军方位李轨的兵马。当罗昭云进攻李轨时候,韦云起按兵不动,后来与李唐一战,韦云起也只负责一个支路人马策应,并没有在主战场发挥实力。
  因此,韦云起的存在感较低,如今罗昭云也提拔了他,担任左武卫的大将军,领一支京师的禁军,也算有一定的威望,但毕竟没有外派,军功方面就弱了,其余韦家后背,都是五六品级的武官,在朝廷仕途上后继乏力一些。
  这一次,韦叔谐跟随马周去往冯翊郡赈灾,虽然不是调去前线,但他也足够重视,因为听闻这马周可是深得陛下器重,种种迹象表明,一旦此事处理得当,赈灾有功,很可能马周就会被破格提拔到中枢,进入翰林院任学士,或御史台任侍御史,然后转政事堂做宰相,也是迟早的事。
  作为赈水灾、治贪吏的副手,韦叔谐觉得,只要马周能够把事办的漂亮,深得陛下欢心,他这个副钦差,也会达到一定的功劳和赏识,或许也能提拔两三级,所以,格外上心,途中对马周也非常客气,不会因为对方是寒门士子,就傲慢对待。
  “马兄弟,看你的年纪不高,不知可曾婚否?”
  马周策马转身,看着并肩而骑的韦叔谐如此询问,失笑道:“还尚未成家,以前家境贫寒,有性格不羁,难免被邻里取笑,后来入京城投奔了结拜兄弟何常,勉强不为米斗折腰,填饱肚子而已,哪有资格成家?”
  韦叔谐闻言心中一亮,他倒是有个小妹,名唤韦丽颖,年方十六岁,待字闺中,近来虽有提前者上门,但多是一些没落勋贵的纨绔子弟,韦家人自然不松口。
  以目前的大华朝堂形势而言,陛下明显更加看中才能和品格,忽视勋贵出身的条件,破格提拔许多寒门士子在中枢任要职,颇为信任,日后必然都是朝堂大员,随着年纪增长,资历提升,地位越来越稳固,会全面压制昔日勋贵集团的贵胄子弟。
  因此,韦叔谐的父亲韦瓒倒是有打算把女儿嫁给寒门中较为优秀,有前途的士子,算是一种押宝般。如今遇到马周,韦叔谐心思就活跃起来。
  “哈哈,马兄弟一表人才,为人谦和,如君子璞玉般,日后必有好姻缘。”韦叔谐打了个哈哈,心中虽然有想法推荐自己的妹子,但是一来跟马周不熟,贸然提亲,有些突兀;二来还不知道此次赈灾差遣会完成什么程度。
  如果完成的好,马周前途一片光明,等返京时候,自己肯定会再次提及这件事,撮合自己的小妹与他。但如果办的不好,或是共事之中,看出他能力不足,自然不会有这个想法了,目前还是观察期。
  马周摇了摇头,叹道:“目前还没有这个心思,冯翊郡闹水患,华阴县恐怕已是一片泽国,百姓流离失所,做臣子的替君分忧,替民解难,这个节骨眼儿,有些忧心,还是先把差事做好吧,若做不到陛下满意,我会辞官返乡,实在无颜回见陛下了。”
  想到临行前,陛下的亲自召见和叮嘱,对他器重很大,倘若差事办砸了,马周觉得没脸再回京城了。
  “那是,那是!”韦叔谐点头附和,对马周的秉性和毅力,倒是打心底佩服几分。
  就在这时,有探子回报,接近冯翊郡的边界了。
  马周沉吟一下,立即下令,该走小道,要沿着渭水河床沿岸的道路前线,不走官道了,这样避开冯翊郡县官员迎接,搞一些接风洗尘的面子工程,粉饰安定,他要走小道,尤其是水灾地段,多看一看真实灾情,掌握一手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赈灾工作。
  次日,来到一处乡镇外的灾区,无数人在呻痛和哭喊。
  沉重的牛车轱辘,在牛车上,横七竖八灾民尸体,叠在一起像个小山丘。
  这里是一座地形高一些的山岗区,一些棚户撑起来,附近十里八村被淹没的村民,都赶到这里聚集,领取一些稀粥糊口,但是环境恶劣,加上雨水不断,风寒侵袭,多有饿死、病死的人,被牛车运送下山去活埋。
  马周看到这一幕,鼻子一酸,下马过去亲自查看,询问灾情……


第1015章 发明不断
  长安皇城。
  罗昭云在御书房,批阅了一叠奏折之后,又拿起了一张图纸,在上面勾勒起来。
  虽然他酷爱历史系,也读过一年多的历史专业,但本科时候却是实打实的工科学生,因此,有些课本知识却并没有都扔下。
  图上有水流、杠杆、齿轮、大型铁锤等零件,还有大型刀片、车床、锁链等,并不繁杂地勾画在一起。
  这个草图,是罗昭云想了多年,才逐步完善的一张水力锻造机草图。
  水力的使用,在欧洲近代发展中,制造水力车床等,太过密切了,甚至是里程碑的作用。
  根据欧洲工业史,最早的水锤出现于15世纪,率先德国锡耶格兰德采用了杠杆锤或落锤,所用水轮轴与锤杆平行,末端为凸轮,使锤杆升高到支点和锤头之间,这种锤的工作速度为每分钟70次,且能够举起较大的锤头;以后出现了尾锤,锻打速度每分钟200次,锤头重量50到250公斤,极大地解决了锻造工艺,使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拉开了工业的序幕。
  十五世纪末期,水力冲压机、水力铸造机等相继出现,为后来的蒸汽机的发明与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
  罗昭云觉得这个时代,要发明蒸汽机,就如同凭空造楼阁,不只是理论接受问题,而是相应的一些零件,根本没有。甚至说,达不到要求,需要轴承、活塞、钢结构等。
  这个隋唐时代,尽管有了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灌钢技术的创造和发展,钢铁有了一些发展,与生铁、锡铬元素混合,用于武器装备,但对于民生方面,生活细节等,钢铁应用还很少。
  “先发明出来水力锻造机,可以将锻造工艺提升,零部件达到标准化生产,逐步取代人力的手工打砸,然后制造水力纺纱机等,大力制造毛线,生产毛衣,改善民间百姓的衣衫取暖问题,还能对外贸易……”
  罗昭云想法很多,平定天下的事,已经趋于尾声,坦白说,不论是萧铣,还是杜伏威、辅公拓,他已经不放在眼里,只要北方几个枭雄伏诛,尤其是李唐的覆灭,使罗昭云真正的没有了后顾之忧。
  目前,他开始关心朝政,平衡南北差距,打破勋贵垄断,为寒门打开晋升之路,科举选拔人才,制造出先进生产力,解决民生问题,让百姓有衣穿,有饭吃,过上温饱生活,已经成为罗昭云的重心。
  “陛下,造工局的侍郎周晋到了御书房外,等候陛下召见。”
  “来的正是时候,领他进来吧,朕有话对他说。”
  “喏!”宦官出去传达,顷刻,皇家造工局的侍郎周晋,步入御书房的殿内,躬身行礼。
  “免礼平身,起来说话。”
  “谢陛下。”周晋起身,站立后说道:“陛下,臣入宫是想向陛下汇报几件事。”
  “哦,能一下子汇报几件事,看来近来造工局收获不小啊!”罗昭云微微一笑,这皇家造工局,直属于皇室,脱离出工部,只听陛下的调遣。
  之所以成立这个部门,是因为罗昭云作为穿越者,有许多现代知识和理论,还有一些工科知识,他打算搞些发明和创造,如果交给工部,他们往往负责道路、桥梁、城墙建筑、长城修缮、要塞雄关等各地事情,实在缺少人手能够为陛下一个人服务。
  二是许多奇思妙想,往往很难被大部分人接受,罗昭云不想让过多的人知道,陛下是热衷淫工巧技,忽略大道,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
  因此,罗昭云把这些想法,图纸等,交给信任之人,成立专门的造工局来研究、制造,等研制出来之后,再交给工部大规模制造、普及,效率会更快。
  说直白些,这皇家造工局,就类似后世的皇家科研院了。
  周晋如实汇报道:“首先,是陛下设计的指南针,已经制造出来五个,通过磁石与磁针、铁器皿结合,成功定型,加工出来,请陛下过目。”话落,他从身后宦官的托盘上,拿起了刚制造出的指南针,交给陛下。
  罗昭云拿过来看,这个指南针,就是按照后世的模式设计,打造出来,也有些接近,把玩在手中,颇为趁手。其实在古代史中,自周末至李唐,古人所称述之‘司南’或称‘指南’为一种辨别方向之仪器,就是指南针的雏形了,但是比较粗糙,而且有方位上辨识错误,不如真正的指南针精准。
  有了他,不论是行军侧方位,还是出海航行,都有了方向指向,避免迷路,这对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可能性。
  不过暂时天下未统一,民力有限,国库空虚,航海活动还不切实际,需要延后几年再考虑,这东西可以暂时先用于行军打仗,丝绸之路,去西域诸侯国等,商旅都能用得上。
  “第二件事物是什么?”罗昭云询问。
  “陛下设计的活字印刷术,造工局已经制造完成了。”周晋说完,又从身后的官宦手里托盘上,取了几个烧陶而成的单字摸,递给了陛下。
  罗昭云接过后,看着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只要把成批的字模放在字盘内,涂抹黑墨,就能成批印刷了,为大规模印书,印报,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大华时代周刊等,就能尽快在京城内流通起来,朝廷掌控媒体,等于掌握了喉舌,哪些想告诉给民众,哪些需要适当美化,引导舆论,就方便多了。
  “这两件事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廷将会大有作为,你们造工局,功不可没,日后皆有封赏。”
  “多谢陛下。”周晋有些激动,想不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被陛下如此看重,他更觉得此差遣的重要性了。
  “另外一件事是什么?”
  周晋拱手道:“回陛下,第一台瓷马桶,已经烧制出来,配合水箱的使用,已经可以做到如陛下所想,利用水压,冲洗马桶内的秽物!”
  “哦,瓷马桶也制造出来了,这个不错,也能够真正改变民生了。”罗昭云微微一笑,想到日后皇室厕所,有了瓷器冲水马桶,不必用木桶盛放了,也算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更加卫生、实用,想必过不了多久,京城达官贵族家里,也会逐渐普及,这本身又是一个商机。


第1016章 黑猪养大了
  周晋带着兴奋离开,因为这几件发明出来,陛下很高兴,对他一番褒奖,前途变得光明。
  或许他本人并不知道这几件小东西,对社会生活造成哪些改变,罗昭云却能够预感出来。
  当然,水力锻造机是他最重视的东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马哲经典论断,非常有道理,只有把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提升了,物资才能大幅度提升,社会面貌才能够逐渐变化,推向富强。
  当周晋走了不久,太常寺辖,禀牺署令张行成求见,在御书房外听候传唤。
  按资历说,这个官只有从五品,平时是不能单独入宫觐见的,有事需要禀告给太常寺卿、少卿,才能有上奏的机会。
  但张行成有陛下的特殊旨意,有关饲养猪、羊牲畜的事,可定期前来汇报。
  罗昭云让张行成负责饲养一批阉割的黑猪,从去年入秋饲养,到今日已经十个月,那些黑猪体重达到了一百五十斤重量,身材肥壮,超出以往黑猪的大小,这一切,都得益于陛下提到的阉割技术。
  猪在古代称之为豕,民间也有饲养,不过数量不多,因为普通百姓家,并无多余的口粮,人都养不活,养猪就更难了,而牛羊多是食草牲畜,反而饲养的会多些。
  另外,黑猪因为古人饲养技术不成熟,并没有阉割的原因,导致公猪随着生长,雄性分泌太多,精力旺盛,好动少睡,肉长的慢不说,还有一股腥膻味,不被贵族所喜。不论是皇宫之内,还是达官贵人,乡绅大户,有条件都是吃牛羊肉,鸡鸭肉,很少吃猪肉。
  南北朝时期大医学家陶弘景就曾说过:“猪为用最多,唯肉不可食”。
  到了宋代,皇室对牛羊肉开销巨大,到宋神宗时,为了控制皇室开支,提出引进猪肉。可是这一年,羊肉消耗四十三万四千多斤,而猪肉才消耗了四千斤,只是零头。可见,宋神宗虽说将猪肉引进御厨,只是说说而已,他本人并不爱吃猪肉。
  猪肉在宋之前,都被人看成极贱的肉食,少数的消费群体,就是普通老百姓,偶尔打打牙祭,到了苏东坡时,研究出一道“东坡肉”的菜,通过一些特殊工序,将肉煮熟,使用腌料等,去了腥膻臊味,变得可口一些。
  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很普及,因为贵族不屑去这样吃,觉得掉身份。普通百姓,根本凑不齐那么多肉沫、腌料、配菜等,成本太大,还不如直接去买牛羊肉了。
  猪肉真正普及广了,还是到了明末,清朝时期,才对黑猪采用阉割技术,饲养手法得到提升。至于后世吃的白猪,则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从欧洲引入到国内,家家户户才开始饲养白猪,逐渐取代了黑猪。
  罗昭云吩咐宦官传唤张行成进入了御书房内。
  “拜见陛下。”
  “张卿,不必多礼,今日过来,可是那些黑猪,最大一批已经养大?”
  张行成称赞道:“圣明不过陛下,正如陛下所料,第一批饲养的黑猪,已经达到重量的顶峰,最近数日,体重都不见增长了,而且容易躁动,臣觉得,可以出圈了,不必再养。”
  “体重达到了多少?”
  张行成拱手道:“回陛下,这三十头,均在一百五十斤左右,比以前黑猪的体重,翻了一倍还多,陛下提到的这种饲养手段,实在高明,臣等钦佩至极。”
  罗昭云沉思了一下,说道:“找一些屠牲刀手,屠宰几头黑猪,按照朕列的清单,留好各种猪肉和内脏等,朕要宴请百官,吃杀猪菜!”
  “臣明白。”张行成虽然内心犹豫,不知道这杀猪菜究竟是什么,猪肉能不能吃,但是,表面上不敢多插嘴,按陛下圣喻去办就是了。
  “城外的羊圈饲养的如何?”
  “回陛下,已经有七千只羊了,目前从西域、草原、辽东前来贸易的胡商不断增多,他们听说朝廷收购羊匹,因此胡商带来的羊群比较多,不同品种,按照陛下的吩咐,我们收购之后,除少数供给皇室餐食之外,更多的都在挤羊奶,拔羊毛,制作奶制品,羊毛则成团库存,等待陛下的进一步指示。”
  罗昭云闻言,微微一笑道:“办的不错,羊奶、牛奶都可以送入宫内一些,其余朕打算建立牛奶厂、羊奶厂,先在京城内,对有经济条件的大户,订制、兜售鲜奶。至于羊毛,朕也另有打算,纺织机很快就出来,到时候,可以制造毛线,然后生产毛衣了。”
  这个制造业,可以说,能够引发很多经济变化,比如毛衣、毛线需求过大,那么养羊的产业就会提升,中原除了耕作,可以开设一些饲养场,同时加大与草原、西域的贸易。
  以前草原除了牛羊,没有其它物资,继续南下抢夺中原的物品,而中原王朝又不擅长搞贸易,甚至大国姿态,往往以赏赐居多,而不是平等的贸易往来,有些看不起番邦那点小钱。
  贸易无法正常建立,草原民族需要的时候,就以抢夺为主,如果建立一些自由贸易市场,用中原的茶叶、丝绸、粮食、瓷器、钱币等,换取草原的牛羊、羊毛,就能够达到一种经济伙伴,良好的贸易关系,有利于邦国外交。
  因此,这件事,罗昭云同样非常重视,对着张行成道:“饲养牛羊,囤积羊毛的事,也是非常重要的,务必多上心了,若此时办得好,日后你立下之功,不亚于带兵打仗,攻城略地的武将了。”
  张行成闻言,也有些激动,他目前只是一个掌管饲养牲畜的署令官,在九卿寺衙中,算是中等小官,九卿对比三省六部,有显得边缘化,都是一些与朝政关系不甚密切的差遣勾当。他才三十岁,也有励志做朝廷栋梁,成为翰林学士,当朝宰相的念头,此时得到陛下的赞许,几乎要感激涕零了。
  “臣张行成,一定办好差事,请陛下宽心。”张行成信誓旦旦,一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架势了。


第1017章 用兵之诡道
  侯君集的数万兵马,从长安出发,半个月过去,已经抵达了竞陵郡,逼近了荆门山的长江北岸。
  兵甲蹡蹡,旌旗飘展,人数达五六万众。
  虽然沿途攻打一些城池,顺道剿灭一些地方叛军,但是,并没有耽搁多少时间,因为这里驻扎的梁军也好,藩镇兵马也好,基本没什么战力,大多望风而逃,或是地方割据的郡守,直接开城投降,归顺了李唐。
  长江以北的大部分疆域,也都顺理成章成为大华的版图,没有遇到强硬的抵抗。
  目前只有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被梁国,杜伏威,辅公拓,李子通等人盘踞。
  规模最大的是萧梁,目前李靖带军从西面沿江进攻,杜伏威的地盘,则由徐世绩带兵南下去征讨。
  侯君集的兵马,主要过来增援李靖的大军,合力拿下萧梁。
  兰陵之地多才俊,当年南部的萧梁,也曾经在南方盛极一时,最后眼见大势已去,兵不血刃地归顺了大隋。
  许多兰陵萧氏的后裔,不少隐姓埋名下来,从事经商来掩护,发展势力,盘根错杂,形成巨大商会,有明有暗,原本只是为了保护族人,有安身立命之所;却没想到大隋后期会乱,这股巨大萧氏势力,趁机起来复国,财富、兵甲、人员等,都要比南部其它义军完善,甚至比李密、窦建德、王世充等临时组建的诸侯国要富裕得多。
  侯君集站立高崖之上,眺望远处。
  江水滔滔,对岸就是清江口的重要河滩,如果要强渡河滩,注定一番血战。
  但是,如果不进攻,在这里耗着,也无济于事,需要打开僵局,牵制河滩兵力,这样李靖大军才能够对荆门山大营发起攻击。
  “侯将军,送信的斥候回来了。”
  “带过来。”
  “喏!”亲随侍卫出去带人,片刻后一位浑身湿透的斥候风尘仆仆赶过来,又是度水又是奔跑,身上衣衫被河水泡到,还没有蒸干。
  “侯将军,这是李靖将军的亲笔信。”
  侯君集接过了书信,打开一看,上面的内容是让他出兵的时间和地点,强攻河滩,吸引梁国兵力,制造渡河插向荆门山大营背后的假象,迷惑敌人,影响梁军士气。
  另外,派出一些战舰,运送数千骑兵,在下游渡河,然后奔袭到荆门山大营后方,堵截后路,散播后方城池失守的虚假消息,打击敌人的信心。
  这都是心理战,但上兵伐谋,如果运用好了,的确能够将这支荆门山驻防的守军,困在此处,成为一支提心吊胆的孤军。
  然后李靖再发动攻击,梁军定难抵挡了。
  “不愧是李靖将军,这些计策,看似不是招招不是重点,但是联合在一起,却能够敌军给压垮了。”侯君集有些佩服了,心想这次合并之后,跟在李靖身边,定要跟他虚心学习一些兵法不可。
  ……
  在荆门山大营的对面,是李靖大军的营盘,星罗密布,排列有序,暗含阵法。
  白日间操练不断,旷野空地,方阵甲士迈着同样的步子喊着同样的口号,有如一座正在移动的山岳,以无坚不摧的气势向前走着。
  “嗨!嗨!嗨!”数千人吼声如雷,震得山谷树木都在晃动,鸟惊乱飞,兽恐飞奔,在大军的威猛气势面前,百兽惊恐。
  有手持四五米长戈的方阵,有手持两三米长枪的方阵,还有一手举盾、一手持陌刀的方阵,在令旗的挥舞下,不断变换着方位,训练阵法阵型和格斗配合。
  营地外的呐喊声、马蹄嘶叫声、车辘压地的轱声,弓箭破空之声交织在一起,也有一番威势。
  李靖与麦孟才、崔维达等几位将佐商讨完了作战计划,走出了营帐,目光注视着练兵场地,微微点头,经过反复训练,各路调动凑集的兵马,终于能够整合在一起,步调一致,训练如一,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了。
  不过,让他愁容不展的是,粮草每日消耗不小,后方补给还没有上来,这是一个棘手问题。
  就在这时,有持戈的侍卫进来禀告,发现一股辎重队前来大营。
  “难道是从巴蜀运粮来了。”
  “朝廷的粮食终于送到,将军不必发愁了。”
  麦孟才、崔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