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江山争雄-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刻,群臣激愤,不论是翰林清流,还是勋贵官僚,都觉得这件事做得过了。
此时表态,都有些爱惜羽毛,忍不住骂上几句贪官害人,坚决与裴昌之流,划清界限,深恶痛绝的样子。
“冯翊郡的郡守柳佺,徇私枉法,庇护连襟之亲,将冯翊郡的水灾隐瞒不报,导致不能及时救援,造成大片流民逃难,伤亡巨大,也有责任,一同移交刑部、大理寺查办。”罗昭云趁此机会,一锤定音,将此事定性下来。
朝堂也有跟河东柳氏关系密切的勋贵官员,此时嘴角动了动,想要出言劝谏,但是想到这件事的严重后果,也不好贸然表态,以免惹火上身了。
罗昭云这一招棋,走的恰到好处,先声夺人,震慑住朝堂官员,顺着他的思路牵制住走,目光转向高士廉、长孙无忌,说道:“政事堂、户部,可有什么好的赈灾方案。”
高士廉站出来,慷慨陈词地说道:“启奏陛下,臣觉得,救援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无非钱、梁两项。一是需要降旨,由户部从国库拨款,组织人力,购置器具,抢修河工。第二,立刻降至,从冯翊郡的永丰仓,调运粮米运往灾区,救济百姓。第三,家园重建,需要地方县邑拨款给予一定支持,需赶紧另派郡守与县令上任,处理政务和水工事宜。此外,沿途灾民的救治,患病百姓的医疗,灾处尸体的处理,都需要考虑进去。”
朝堂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觉得户部尚书所言,条理清晰,在大方向上考虑妥当。
“高尚书这几点恰中救灾要领,臣附议!”
“臣也附议。”
“请陛下即刻降旨吧。”
罗昭云趁热打铁,点评道:“不错,救人如救火,耽误不得,內史省即刻拟一道赦书,意思就按照刚才高尚书之言,润色一下,写出来后呈给朕看,没有问题的话,门下省审议通过,不得延误。”
门下省的黄门侍郎萧瑀、内史省的內史令褚遂良拱手一揖,表示遵从圣喻。
“京兆尹何在?”
文臣之列,一道中年身影快步而出,京兆尹王珪站出来拱手道:“臣王珪,恭听陛下圣喻。”
罗昭云打量着王珪,此人四十出头,气质儒雅,史载人品和能力都不错,只是罗昭云与他相识日短,还没有完全熟悉,也非昔日旧部,但接触几次,觉得人品行端正,为人清廉,就任命了此官位。
这王珪年轻时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从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赞赏,在开皇十三年,王珪被朝廷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图书典籍。
仁寿四年时候,王頍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兵败被杀。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应当连坐。他畏惧朝廷追责,于是干脆弃官,逃到了终南山中,隐居十余年,避过了乱世劫难。
大业十三年,李渊率军攻入关中,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进封唐王,册长子李建成为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录李纲的举荐,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后来李渊称帝后,王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辅佐李建成,因才学出众,品性高洁,深受太子器重。
但是,后来李唐被攻陷,王珪正好那段日子染风寒卧床,没有来得及随李唐朝廷退往晋阳,反而被新朝廷启用了。去年他做的是户部的仓部司郎中,年底出任了京兆尹的差遣。
“长安城内,涌入大量的流民,作为京兆尹,京城治所下,难道没有提前发现吗?”
“这……的确是臣的疏忽,不过长安城诸多里坊有空缺,由于战乱刚结束不久,京城每日进进出出,破产者、乞儿、逃荒人,三教九流什么都有,加上长安城流动人口很多,进入城门的守卫还没有仔细盘问,加上不同部门归属,京兆府也没有接到类似的报案,所以,消息慢了一些,请陛下恕罪。”
“京城的治安,户籍的管理,里坊的基础建设,街道的翻修等等,这些工作,当加快进行了。另外当派人手,在各城门,对进进出出的人进行抽查盘问,形成记录,这样对京城动态把控才有效。另外,除户籍制度,还应该发行身份证牌,上面镌刻一些个人信息,作为身份象征。”罗昭云提出了一些建议。
“臣知晓了,回去之后,当尽快完善,加强京城治安管理与修建翻新工程。”
“那你对长安城内涌入的流民打算有何安排?”
王珪沉思道:“臣会派人进行登记流民身份,确认户籍和来路,然后设置救济点,及时发放食物,对尸体进行清理,对风寒病人进行隔离,并请一些郎中去给流民看病,防治传染之病,稳定局面。”
罗昭云点点头,听了这些办法,大致都行得通,也算措施得当了,刚要点评几句,却听到殿外有侍卫大声喊着:“河阳县传来八百里加急奏报——”
第1009章 赈灾大使
大殿顿时哄乱起来,因为河阳县传来了八百里加急奏折,上面有河阳县令写的水患灾情,整个河阳县都被淹没了。
洪水无情,田舍、庄家、树木被浸泡,死伤无数,难民急剧提升,如同百里泽国般,等待救援。
这一刻,朝廷群臣震动,连罗昭云自己也有些惊住,这已经不是原来设定的剧本了。
突发状况,更大的洪水灾情出现,需要更大的救援力量,钱、粮、人力等等,绝非小数目了。
目前立国第二年,百废待兴,南方战乱未平,物资消耗极大,如果发生黄河沿岸多出水灾,导致流民遍地,一旦处置不当,不能及时救援,使百姓活命,那么灾区很可能会引发新的农民起义了。
当挨饿到一定程度,会失去理智,烧杀抢夺,弱肉强食,有枭雄、悍匪就会趁机拉起队伍,祸害一方了。
罗昭云已经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赈灾救人,集合钱粮,刻不容缓!
“陛下,灾情如何?”
“甚为严重,你们自个儿看吧,传阅一下。”罗昭云一挥手,让宦官传递到文官的队列中。
政事堂、三省六部长官,先一步观看了,对上面的内容,感到吃惊震撼。黄河决堤,淹没不少的百姓,摧毁良田和村庄,连河阳城也被大水灌入,很可能全城的人,死伤过半了,想一想那个场景,简直是人间惨剧了。
水灾之后,往往会有瘟疫发生,以及大饥荒,那影响就更大了。
“与河阳县一带的灾情比起来,华阴县那里,以及算是小灾害了。”
“是啊,这个更严重,甚至黄河中下游,还会有其它决堤点,要排查仔细了。”
“最好是各地下赦书,告诫黄河、淮水等大江大河沿岸,都要注意河水灾害。”
大臣们议论纷纷,表现出来的,倒都是大义凛然,忧国忧民的神色。
这些大臣都是人精,不可能在这个关头说些不合时宜的话,火上浇油,触碰众怒。
魏征脱口而出道:“不论大灾小灾,朝廷都不能怠慢,当尽快制定赈灾措施,派人赶往黄河决口的灾区,主持当地救灾任务。”
罗昭云这还是,已经镇定下来,盘算了好几种可能,也最了一些最坏打算,如何治理灾情,安抚灾情百姓,不能闹成大面积的死亡,瘟疫流感等等。
“不论是华阴县,还是河阳县,处理方式大同小异,方才高尚书赈灾的措施,对河阳县同样有用,首先要指派一位钦差大臣,前往河阳县主持大局,关乎到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影响社稷的稳定,责任不可谓不大之。”
罗昭云话到一半,停顿了一下,目光扫了一眼群臣,最后停在了长孙无忌的身上,对一般人,虽然信任能力,但是,关系不如长孙无忌这么铁,毕竟在彼此少年时候,就已经关系莫逆,加上长孙皇后的关系,用此人比较放心。
“长孙无忌,你作为户部侍郎,对钱粮调运,开销折算等,较为熟悉,官品也适合,朕就封为你钦差大臣,去往河内郡,负责河东地带,黄河两岸的赈灾大使,全权负责此次赈济灾民、抢修河工之事,你可愿接下?”
“食君俸禄,替君分忧,臣即是政事堂同平章事,又作为户部侍郎,苟利社稷,臣鞠躬尽瘁,个人得失在所不惜!”
罗昭云点点头道:“有你这句话,朕也就放心了,这次去灾区,可以调几个人人手去帮忙,毕竟灾区茫茫,各地需要人看管,一个人调度在中即可,不必事事自己去办,茫无头绪。”
长孙无忌心中一动,明白这是陛下给他一次提拔人手的机会,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听了陛下之言,臣有所顿悟,打算制定几人,作为臣的副手或协同,办理河东、河北赈灾之事。”
“哦,都有事,可以在大堂上明示,朕可以当场调配给你。”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把这个局势巧妙运作好,可以破格提拔一些实干人才,去处理这件大事,如果完成的好,回来之后,肯定要进一步提职升官了。
“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戴胄,殿中侍御史张行成,右监门卫司马韦师实,都水台参军贾润甫……”
长孙无忌一连说出五六个人名字,都是四五品的官,除了跟他交情不错,最主要这些人,有才能,背景又普通,最多算是地方乡绅出身,或是没落官吏世家,与真正门阀勋贵不同,一直没有受到重视,适合跟他去办理此事,完成后,回来便又一个提拔的政绩亮点。
罗昭云听着后,淡笑点头,觉得长孙无忌还是很上道儿的,顺坡下驴,把这件事促成,有了这些人一起去办事,都有些真才实学,或是一心为公,不担心所派非人,反而将事态闹得更大,不可收拾。
“虞內史,你来替朕拟草一份赦书,黄河沿岸的县城,免去一面赋税,受灾区域,免去三年赋税,让百姓安心,朝廷会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绝不会袖手旁观。”
“臣遵旨。”虞世南站出来,接受了任务。
罗昭云转向高士廉道:“户部盘算的如何,如今京城内的国库,还有多少物资钱宝储存,今番在这里,不放实说出来,也让大臣们心里有数,我国库现状,接下来,如何调配钱粮,如何征集补缺,好顺利展开了。”
第1010章 国库不足
高士廉拱手行礼,然后回道:“户部盘点了长安城内的国库,粮米还有五十万石,五铢钱旧币八百万贯,绢帛绸缎等贵重物资十五万匹,黄金一万五千斤,白银七万斤,珠宝玉器十万斤……”
听起来似乎还有不少,但这是国库,承担国家运作的支出与开销,像黄金白银珠宝尚未完全流入货币圈,绢帛等物要每个月下发给文武百官充当俸禄之一,救援能够用的,最直接就是粮米和钱币。
五铢钱虽然还有不少,但是目前新朝已经废弃不用,只能重新入炉炼制成新币。
“隋五铢”是五铢钱最后流通的朝代,钱含铅较多,铜质青白,重新制作中,需要一段时间的配比调试和测验。
罗昭云对着高士廉道:“高尚书,这些数量,朕大致记下了,想必文武百官们,也有听到了,你给说说看,这些物资,算多还是少,能够腾出来救援之物,有哪些,可能拉走部分去河内郡赈灾?”
高士廉道:“回陛下,这些数量听着似乎不少,其实与大隋强盛时候的国库相比,只不过五分之一而已,就拿这粮米来说吧,一名士卒要吃得足饱,每日至少一斤米,一个月每人就是三十斤米,那十万大军,每个月就是三百万斤消耗,大约三万石左右。我们京师有三支禁军,防卫京城,目前大约八万士卒。倘若再加上文武百官、大小官吏,坊市捕快、坊丁等等和家眷,凑在一起也有十万人,那么半年下来,就能消耗近二十万石。”
“长安城内,人口虽然有所流失,但还有近八十万人,目前数量仍在增多,这就使得粮米拙肘见襟了。虽说一些商户米仓也有存粮,可是他们毕竟是商人,一旦听到库里的米不够供应时候,肯定会奇货可居,抬高物价,引起城内百姓的恐慌,继而造成乱局。因此,这五十石的米,也只是应对半年之用,需要秋收之后,各地上缴的粮食,有一部分归流到长安粮仓国库内,才能稳住长安根基,所以,现在没有再腾出去救济灾民的多余粮食。”
罗昭云算是听明白了,现在的国库的钱粮都不够,或者说,只能应对半年,需要秋收赋税的补给,否则撑到年底,长安城内就无米可用了,这对于百万人口的京城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威胁和挑战。
“那你觉得,黄河决堤,沿河遭水患灾害的地区,当如何救济?”罗昭云又把问题踢给了高士廉。
做领导的都会这一招,谁提出问题,你就要想好解决措施,这叫粘包赖!
高士廉沉思了一下,答道:“建议先调用河东、河内两郡的地方粮仓,以及朝廷花钱从周围几个郡县收走粮商、土绅大户家里的储存的余粮,应对短时间内的灾情。然后发一道诏书给洛阳留守官,从洛阳周围几个粮仓,抽调出十万石出来,运往黄河沿岸的不同灾区,作为援补,但不论是长安城附近的国库粮仓,还是洛阳城附近的几大粮仓,经过战争洗礼和破坏,存粮都已经无法与前朝兴盛时期相比,只能节约着使用,有备不时之需,任何时候,朝廷都要保持有粮米可用,否则,会出大乱子。”
“有道理!”罗昭云点头认可,高士廉的一番话,可谓真知灼见,条清理晰,恰中肯要。
他依稀记得,在历史书,唐朝初年,出现过几次大灾荒,如黄河泛滥,关中大旱,蝗灾,瘟疫,都有过发生,导致唐朝初年,有几次出现饿死大片灾民的记载。一部分跟时代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关,另一部分也是建国初期,地方治理还不够及时,造成对灾害应急措施不利的因素。
罗昭云既然知晓历史气候变化,就应该未雨绸缪,早做储备粮米,做好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备无患。
“长孙无忌,听到没有,高尚书方才一番言论,正中赈灾要害之点,当谨记于心,去河内郡,你作为钦差大臣,代表朝廷,一定要稳住局势,把百姓生死作为第一要务,至于房屋、土地、城池、钱财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保住了百姓,那些都会从头再得来!”
“臣已记下,定当不负使命!”长孙无忌躬身一礼,认真接受劝勉。
“那就好,内史省再拟草一份赦书,发给洛阳令,让他抽调三万石,立即发往河内郡救灾,再抽调七万石,随时准备调往黄河沿岸出现的新灾区。”
大隋的内史省,其实就是唐宋时的中书省,还没有更名,有起草公文和诏书的任务,虞世南作为内侍省令,站出来拱手领命:“臣知晓了。”
罗昭云又说道:“朕上次提到,为了促进新朝商业发展,加强与西域番邦的交易往来,通过对商贩、商业作坊征税,缓解耕农的赋税压力,所以,对于商业经济、市场协调等,都要专门的经商人才来管理,所以京城内除太学院外,还陆续设置医学院、商学院、工学院等,培养不同人才,为朝廷所有,为社会造福……”
“陛下英明!”有人带头喊出来,自然会一片高呼赞颂声。
罗昭云听习惯了,习以为常,继续道:“商业的发展,不是盲目进行,更不能破坏土地耕作的经济根本,尽快推行推行新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去奢省费,轻徭薄赋,让百姓富足起来,是朝廷新的工作方向。”
华夏古代的封建社会,归根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过于强大和坚固,加上陆地面积的平台,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得封建农耕文明以及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所以,从战国秦汉之后,一直到清代,两千多年,都是封建社会模式。
欧洲因为国家多,内陆海与山脉,隔出了许多小国,耕地少,人口多,使得各国百姓必须要加强沟通和商业合作,才能满足生活需求,因此西欧的商业模式和资本主义,才会快速衍生,封建社会的时间才没有那么漫长。
罗昭云要清晰认识到这一点,知道农耕文明对于目前朝廷的重要性,不能盲目扩大商业化,忽视耕作,因为士农工商思想过于根深蒂固,加上商业制度和生产力不成熟,不能完全依赖商业。否则,一旦经济稍微有危机,很可能会影响朝廷稳定,社会安宁。
第1011章 交代措施
朝会结束之后,三省六部九卿,但凡与赈灾有关的部门衙署,都开始忙碌起来。
其中以户部最为繁忙,需要调动物资,打开国库,运出钱、粮,如何登录,如何走账,如何运送等等,都是细致又繁琐的差事。
罗昭云特意传唤长孙无忌,马周,戴胄,张行成,韦师实等人,在御书房又细谈了一番,如何灾区救援的细节。
他把后世赈灾的一些经验,列出条款,让内务司抄录后,交给了长孙无忌、马周,这两个带队人。
“上面记载着一些赈灾细则,到了灾区,如何注意救援,治疗灾民,防患瘟疫,处理尸体,开仓施粥,卫生条件,安抚宣传语等,你们拿去,在途中认真研读,揣摩,再结合灾区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不可心无定计,也不能固化教条!”
罗昭云在这个时代生活近二十年了,对目前的大型灾害救治措施和现场调度来看,认为存在诸多不足,完全没有章法,乱糟糟一团,很容易将事态扩大化,导致先是天灾,然后就是人祸了。
所以,罗昭云结合后世从电视里看到的、课本学到的一些知识,有选择地传授了一些,提高他们的救援思维,这样对他们前去赈灾,会有不小帮助。
长孙无忌、马周等人接过卷轴,大致扫了一遍里面的内容,顿时被吸引住,一条条下来,条理清晰明确,往往能够给人诸多启示,不住点头,结合自身的一些见识,未出发前,似乎心中已经有了一些赈灾步骤了。
“谢陛下赐教——”
罗昭云一摆手道:“好了,不必说这些客套话了,目前黄河沿岸,大水成灾,千里泽国,百万灾民,绝非是小事,尔等到了地方,切不可自持清高,对地方百姓的生死与贫苦,视而不见,会引发更大的祸乱,一定要想办法安民,保民,决不能让灾民无饭可吃,揭竿而起,危害地方。”
“臣等知晓了。”诸人弯身拱手。
罗昭云点头道:“嗯,目前南方战争刚开启,北方绝不能生乱,这是我们根基所在,也是税收稳固之地,即便免去灾区的税,让他们不必担忧,稳住了灾民,对周围郡的秋收等都有好处,否则,这些难民逃荒到其它郡县,会抢夺打砸,引发社会波动,得不偿失。”
长孙无忌、马周等人眼神一亮,已经明白过来,陛下免受灾区赋税,原来还有如此多的讲究,开始只是以为让灾民不上税,可以减轻负担,缓解心中压力,却没想到相邻郡县稳定的事,考虑周全,不禁心中更有些钦佩了。
谈完正事之后,确定了行程后,让长孙无忌带人先回去讨论细节,做皇帝的不可能事事恭亲,都参与其中,那样累坏自己,也不一定治理好国家。
只要抓好战略方向,指定好大的规划,用对好人,明断是非,在关键问题上有原则,有坚持,有目标,不盲从,不偏激,这就是一位好皇帝了,只可惜华夏四百多位皇帝,能做到的屈指可数。
唯独马周被留下了。
“只剩下咱们君臣二人了,可以坦诚一些,马卿家,你此刻肯定在想,为何自己会被朕数次破格提拔,委以重任吧。”
马周赶紧说道:“陛下之心,如龙在渊,臣不敢胡乱揣测,只要竭尽全力,为朝廷办事,对陛下忠诚,就是臣的本分了。”
自古以来,揣测圣意,其实是一种忌讳,但是,为做好官,当好差,又不得不去多察言观色,投机所好,无可厚非。但被直说出来,做臣子的,马周自然还是很谨慎。
“哈哈,你倒是也会巧言生志!”罗昭云顿了顿,说道:“朕看人一向很准,破格提拔很多年轻人,如今都成为新朝的中流砥柱,今番大华,百事待兴,是开创基石时候,需要有真正的作为和能力的人,朕希望你就是这大华朝廷的根基之一,成为国之栋梁!”
马周没想到陛下能够如此坦诚肺腑地说出这些言论对他这个五品官,顿时鼻子一酸,有些感激涕零,跪地道:“臣,谢主隆恩!”
罗昭云一番拉拢言辞,就是要给马周壮行,让他到了地方放手而为,历练一番,积累更多才干,日后就是寒门阶层,对抗勋贵阶层,朝廷有力支柱了。
……
晨曦之下,秋霜未散,三万大军好整以暇后,李靖派出先锋队伍开拔,气势如虹,铺天盖地,真如泰山压卵一般自峡州城出发,顺着黄河沿岸,一路向东,旗幡招展,鼓号齐鸣,杀气喧天。
主力部队经过几场浴血奋战,已经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兵,沉稳刚猛,新入伍的壮丁,经过李靖的练兵布阵的训练,也都变得成熟不少,参与峡州之战后,得到磨砺,已经成为真正的军人。
许多新兵个个英姿挺挺,以加入李靖将军的麾下部队为荣,可以所向披靡!
麦孟才为步马军先锋将领,周围有三千骑兵队,分张成雁翎阵形,护卫在他两翼随他推进,甲胄鲜明,鞍鞯整齐,十分威武雄壮。
下各目标是荆门山的梁军大营,那里有几万人马,背后是林士弘的水军部队,要对抗大华军队的东进。
在水路方面,由薛万备统领,两万水军乘着战舰,顺流而下,与步骑军遥相呼应。
荆门山关,梁军大营,大华势在必得!
第1012章 荆门山要塞
荆门山地势险要,上有盘亘雄踞的荆门十二碚山岭,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诗仙李白曾有一首诗《渡荆门送别》,就写出了这种意境和气势:“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
自古以来,这里曾发生过大小战争百余次,秦楚荆门之战、公孙述浮桥拒汉兵、陆逊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梁陈安蜀城之战等著名战事,都发生在这里,实乃兵家必争之地。
此时荆门山下,有一片连绵不绝的大营,从山脚蔓延到了半山腰,数万大军营寨驻扎再次,类似山城一般。
要从这里过去,必须经过这里的一条官道,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岭地带,没有什么好的道路通行,尤其是大军穿山越岭很不方便,李靖大军要继续东进,就必须攻克这里的梁军荆门山大营。
同时,这座荆门山守军,北扼长江河道,即便走水路,也会遇到临江一带的守军伏击和阻截。
除非不走荆门山,走南面道路,但是要绕出上百里不说,还会孤军深入梁国腹地,容易被围歼、阻截在两湖之地。
因此,在南部湘地没有攻克情况下,李靖的军队是不敢贸然朝着南部腹地深入的,粮草补给困难,地形不熟悉,加上南方沼泽、河流较多,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又不像北方那样一马平川,快速推进,所以用兵得慎重。
李靖进攻的路线,就是沿着长江沿岸,接连攻克两岸的城池,以此为据点,占据脚根,串联起来,可以做到一些物资的补给,比如药物、酒水、布匹等,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从后方运送过来,需要的人力成本、周转成本太高。
何况梁国的都城江陵,就在长江沿岸上,给进军路线更好的选择。
虽然从经济上讲,江陵城靠近河运,物资运转方便,交通便利,此城位置重要,也扼守长江之险。
不过从都城上考虑,过于暴露于前方,容易被敌军从西、东、北三面攻击,成为率先打击的重要目标,不利防御,没有在南方腹地的战略优势。
荆门山城在望了,麦孟才下令先锋军停止前进,要选取位置做营盘,准备安营扎寨。
攻打这等雄关,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拿下,免不了一番鏖战,需要先把营盘扎好,跟荆门山城对垒。
同时,麦孟才派出不少斥候,反复勘查周围的地形,尤其是山岭之间,担心有伏兵在外,夜里悄无声息会来袭营。
水路方面,薛万备统领两万水师,接近了虎牙滩,这是荆门山与长江接连的缓冲区,那里有同样有梁军的水师驻扎。
这里的水师来自清江口文士弘的兵马,在此抗拒大华军队。
黄昏时分,李靖带着中军抵达,同样安营扎寨,研究战略部署。
依据俘虏的梁军大将许玄彻交代,荆门山城内的守将是杨君茂,水师将领是文士弘,这两个人,都是萧梁武骁勇善战的武将,才会派来执行这个艰巨任务,要守护江陵的西大门。
李靖光靠手里的水师和兵马,要攻克有雄关、河滩等有地利优势的梁军精锐,也非易事。
再想用上一次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引敌打援的办法,显然很难行得通了。
当天晚上,李靖与麦孟才、杨綝等人商讨破敌对策。
李靖盯着军事地图道:“按照许玄彻的交代,我们对山城与河滩布防情况,已经有了掌握,敌人防御在明,我们就可以把攻击转暗,出其不意!但是,梁军占有了地利优势,如果他们固守不出,我们的诱敌策略也失去作用了。”
“的确如此,如果梁军不出来,而是龟缩在山城里面,河滩严防,不像上一次轻易上当了,哪怕我们知道了防御情况,但是也无从下手。”
一名谋士担忧道:“还有一点,梁军的人,得知许玄彻被擒之后,或许会担心他投敌,或是叛变,加强布防,或更改防御规律等,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掌握的情报和内幕,也许已经不够准确了,当三思而后行。”
“有道理。这个担心,是存在的。”李靖点头,他既然能够通过试压,让许玄彻交代一些防御秘密,那么对方肯定也会有所预防。
“为今之计,当派人仔细核查,最好能够派人混入进去山城营内,做一些具体排查,核对防御规律是否准确,这是其一。另一个,当需借用江北侯君集将军的兵马,若是他们能从清河口一带强行登陆,会逼得文士弘的水军回撤一部分,减轻河滩的压力。”
“若是能让侯将军派出一支精兵,袭击荆门山城的后方,东西夹攻,成功率就会大一些,围困也能断了他们的粮道,再找破敌对策。”
李靖听着谋士和将佐的提出的建议,综合在一起,思忖了一番,最后同意了,按兵不动,做好鏖战准备,派出更多斥候探查地形和城内情况,同时写书信送到江北给侯君集,让这个征南副元帅,要配合他,一起对付荆门山的梁军主力。
第1013章 流言蜚语
长安兴化坊,里面青楼林立,勾栏瓦肆已经初具规模,酒楼内都有歌姬团,每日做出表演,吸引到访的宾客。
随着朝廷稳固,关中安定,长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