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争雄-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爷子,有没有想过,咱们罗家,也坐上这个君王之位?”罗昭云试探地问。
  “当啷!”罗荣听完,杯子脱手,落在桌上,有些目瞪口呆,他罗家乃将门之后,从没有出过文官,对于治国、政事、经学鸿儒等,并不擅长,可以说,不适合从政,更别说做君王了。
  “昭云,你不会是在开玩笑吧?”
  罗昭云摇了摇头,脸色郑重其事,道:“当然不是开玩笑。”
  罗荣顿时脸色变化,有惊恐,有意外,有担忧,有兴奋等待,各种神色交织,心理在做激烈斗争。
  “可是我罗家的威望,远没有达到一呼百应的地步,在关陇贵族中,只能算中等,朝局中没有什么影响力人物,光凭你父亲手中那几万人马,在乱世割地封侯,做个枭雄勉强能行,但也绝不是做君王的料子。”罗荣对自己的孩子很清楚,哪怕握有兵权,也只能割据一方,没有大局意识,没有治国目光,不能让天下文人志士投靠效忠,难以做君王。
  罗昭云微微一笑道:“嘿嘿,我没有指我父亲,我的意思是,等乱世来临,天下混战,我要站出来立大旗,招兵买马,如同秦末刘邦项羽起兵那样,推翻乱隋,夺取江山,如何?”
  罗荣瞠目结舌,嘴角发颤,憋了半晌才说道:“你这是要疯了吧?”


第0481章 祖孙密谈
  罗荣听到自己的孙子要在乱世中称雄,争霸天下,非常的惊讶,因为他们罗家祖辈下来,并没有什么枭雄人物,将门子弟,虽然能够带兵,但是阴谋诡计,治国安邦,却并不擅长,也没有这方面的资历,所以,他非常担忧。
  “昭云啊,以你的军事才能,只要发现明主,前去投奔,替他打天下,日后必定是开国之元勋,裂土封侯,庇荫子孙,何必强出头,争那飘渺的帝位?你可知道,帝王功成万骨枯,那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走上,将不会被对手容纳,日后就没有了投诚的资格,因为任何一位争过帝路的枭雄,都会被视为眼中钉,下场没有一个好的!”罗荣叹息地解释。
  罗昭云点头,回答道:“老爷子,古往今来,那些名将有几个善终的?白起、李牧、韩信,兔死狗烹,辅助别人夺得天下,最后谁能真正容下我?遇到一位心胸开阔的明主或许还能交出兵权,明哲保身,做个虚职官员,但一般的枭雄,估计刚成功一半,就会猜忌我,直接斩杀了,所以,只有单干,我才更安全,大丈夫立世,死则死尔,何惧之有,若不能随心所欲,施展抱负,郁郁而终最后也是死,倒不如痛痛快快博一回。”
  罗荣叹息,他知道自己劝不住这个孙子了,因为他的想法很超前,不是罗家人一根筋的武夫将领,也许,他真的能适合那一条路吧!
  罗昭云继续道:“咱们大隋那些开国名将,贺若弼、虞庆则、宇文忻、杨素等人,到头来,都是圣上的心病,恨不得这些人早死,最后,几乎都被这对父子帝王干掉了,若没有我求情,贺国柱、高颎他们在几年前因为说错话,就差点被一同斩了。”
  罗荣沉默下来,被自己孙子的话说动了,这些道理和典故,他也清楚,只是不愿意面对而已,因为那是将门的命运!
  “好吧,既然你决心已定,老夫也不再劝你了,不过,你有什么底牌和把握没?光靠你老子手里那点兵源,即使在涿郡、幽州一带称雄,兼并了渔阳、北平、燕郡三地,要向南下逐鹿中原,横扫群雄,恐怕也不够啊!”
  “老爷子请放心,我在涿郡一带,已经筹备多年,私人马场、武器坊等都在时刻壮大,到时候,瞬间能拉起数万骑兵,十万大军的队伍,装备充足,粮草也不缺,会迅速占住北方,镇压一些起义军,抵挡住辽东外族势力,稳固一方,然后徐徐南下,控制黄河以北的土地。”
  “此外,到时候我会从西北调兵回来,攻入大兴城,把西京占据,这样西部与北部囊括其中,任中原之地的群雄再如何折腾,没有易守难攻的地势,没有固定的根据地,都很容易被扑灭,到时候坐山观虎斗,一点点吞噬,天下会归入我罗家之手。”
  罗昭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顿时让罗荣刮目相看,他本以为孙子只是一时野心膨胀,完全意气用事,却不料他如此年轻,早就有所准备,未雨绸缪了。
  想到这,罗荣后背忽然涔涔冷汗直冒,因为私匿马匹,铸造兵器的罪名实在太大了,只要有人状告,不死也得脱层皮,这种事早有先例,当年屈突通将军去陇西检查牧场发现了私匿情况,禀告朝廷,先帝曾是大怒,要将监牧官吏一千五百人全部斩首,虽然后来不少人求情,隋文帝也把那些人流放了,如果私自交市跟番邦交易,那更是死罪了。
  朝廷的马场主要分布在陇西、朔方、河内和江淮几处,地方也允许私人养马,但是一般都要上报朝廷记录在案,像他孙子‘罗成’这样,悄无声息的大批养马卖马,属于违禁犯罪,尤其是他还是将军官爵,很容被人利用,诬告成蓄意谋反,加上私藏武器库,几乎一经发现,必死无疑。
  罗荣实在想不通,这些年,这个孙子都在私下干什么,如何能够秘密干出这些事来,没有被朝廷的御史、暗访人员发现,也算离奇了。
  “你,你要吓死老头子啊!”罗荣额头都是冷汗,不过也想到既然对方能够瞒天过海,没有被发现,也是有一定的底牌,这个孙子,还真是不简单,看来自己和友人们,都低估了他,不由得虎目精光,盯着罗家的传承香火,低声道:“若你真的决定大干一场,你爷爷肯定站在你这边,乱世豪杰辈出,不差咱们罗家一脉,你可有什么计划,需要我帮你实现?”
  罗昭云心中涌起一种亲情和感动,微微一笑:“老爷子,就等你这句话呢,我在西京待的时间过短,人脉不足,所以,老一辈的那些贵族阁老们,需要你多走动走动,投其所好,多拉拢一些,跟罗家保持亲近关系,珠宝、字画、玉器、佳酿、黄金等等,需要什么,我都会让人备好,钱财方面无须担心。”
  罗荣一听,能够猜到自己孙子的背后,肯定有大财团支持,也许得到幽州一带卢范等大姓的资助,也许通过自己做生意获得不少财富,这些他并不清楚,也不细问,选择相信他。
  “好吧,西京这方面,一些从朝堂退下的大臣们,在家颐养,不少都郁郁不得志,加上天下各地乱军四起,不少老一辈臣子,聚在一起常常发牢骚,议国政,平时我跟他交往一般,从即日起,也去多走动走动,送些钱财,拉近关系。”
  “这就对了,祖父,一旦罗家在涿郡起兵,西京留守的杨氏王侯,或许会派人前来围剿罗家,我会提前安排人手,把你们转移,潜藏在西京暗处,等待我带军破城,然后就可以掌握此处大权了。”罗昭云说的郑重其事,也叫了声祖父,让他注意安全。
  “好,那就期待那一日的到来了,老夫倒要看看,到时候你小子能够如何做大事,成枭雄了。”罗荣捋着胡须,哈哈大笑,酒劲上了脸颊,红光满面,充满了期待。


第十五卷 日薄西山大隋路


第0482章 乱局
  早春二月,阳光明媚,东南风吹到中原大地,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冰河解冻,杨柳吐芽,摇曳生姿。
  郊外荒野上已经一片青色嫩草,绿油油的仿佛草毯子一般,春意盎然。
  罗昭云离开了西京,最后一波上路;史大奈带人在第一波就走了,第二波被送走的有慕容紫嫣和索哲,今年他随时要跟这对姐弟沟通,所以带在身边,回到涿郡西北,那里是他的地盘,一切好交流,不打算继续囚困二人了。
  萧依依和宁沐荷跟他同行,长途漫漫,抛开那些任务和职责,三人在路上也好多享受一下相聚的欢乐时光。
  而青霜则被安排保护慕容紫嫣姐弟二人,有监护之责,在第二波就离开了,也算加入‘天罗’第一个的任务,其实,罗昭云也有点私心,因为她盯在身边,察觉他跟着两娇妾夜夜笙歌,眼神那个幽怨和醋意,让他实在吃不消了,赶紧先打发走,这样省得每天总有一股如剑一般的目光在剜他后背,经常跟他拌嘴怄气。
  在这个途中,朝廷也没有闲着,诏书一封封抵达各地,不断提出新的皇令,征兵、徭役、筹粮、自带兵甲等等,剥削逐渐加重,这一次,连地方郡守、府兵鹰扬郎将全都苦不堪言,暗地里骂娘,根本无法实现。
  今时不同往日,大隋千疮百孔,已经没有了号召力,百姓痛恨官府,宁愿落草为寇,也不再加入府兵了,这等若切断了府兵的来源。
  一些鹰扬郎将甚至都在心中犹豫,要不要也起兵造反,割据地方,跟朝廷对着干。不过,大多数郎将、司马等,也看到朝廷日薄西山,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隋尚未到真正瓦解的地步,还需要观察一段时日,也许两三年就是尽头,所以,谁也不想先露头,成为朝廷重点的反扑对象,众矢之的。
  如此一来,二十路府兵,拖拖拉拉,集结速度很慢,都在敷衍,第三次征讨辽东,全国动员已经相当困难了。
  黄河滚滚,波涛汹涌,冰封的时间很短,过了元宵后,就已经湍急奔流了。
  河岸有隋军大营,这是张须陀的军队,上一次大破五路联军后,声威强盛,使得他在军方之威名,也提升不少,俨然成了朝廷军方的中流砥柱,剿灭各地起义军的主力将领。
  如今他的队伍扩充了五万人马,麾下悍将不少,如秦琼、程知节、罗士信、樊虎等人,都被他破格使用,发挥了很大才能。
  “将军,听说圣上又要伐辽东了。”麦孟才等人过来找张须陀,询问此事。
  张须陀轻叹道:“是啊,圣上对辽东太过看重,不征服高句丽不肯罢休,谁也劝不了。”
  “唉,地方叛军太多了,如过江之鲫,为何圣上看不到,还要一意孤行去伐辽东,这样会激发更多的民变,使地方百姓投入叛军阵营,我们根本剿灭不完。”
  “本帅已经写下奏章,一份上报兵部,一份呈递圣上,希望能受到重视,奏章中重点提到河北、山东一带,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叛军强盗四起,实在太多,那些小山寨,我们都无法逐一去清理,只能挑选影响较大的几支去镇压,可是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解决匪患,还需有相应安抚政策,不能再对外发动战争,也不能继续调动劳役了。”
  “要是圣上看听人劝,那就好了。”麦孟才叹息,他从父亲那里知晓,当今的圣上杨广,喜怒无偿,最讨厌纳谏,一意孤行惯了,上奏劝谏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遭到冷遇。
  程知节问道:“张帅,我等也要赶往渔阳郡,参与此次辽东战吗?”
  秦琼、罗士信、樊虎、唐孝仁等全都密切关注,他们的家乡都在齐郡一带,如今兵荒马乱,都不想离开家乡过远,要保卫族人不受滋扰、伤害。
  张须陀摇头道:“不用,本帅得到了圣上的密诏,不必赶往辽东战场了,而是度过黄河,前往祝阿,去围剿卢明月的叛军。”
  “哦,卢明月自称无上王,大搞分封加爵,据说麾下已经发展了十多万人,比咱们多上一倍的兵力了。”
  “无妨,兵贵精不在多,我们向齐鲁的东南挺进,早日把这片土地的叛军镇压,我们齐鲁之地,就能早日安宁,免得被匪盗破坏、杀戮,守护一方。”张须陀在齐郡为官几年,作为郡守父母官,对齐鲁之地有了较深的感情,加上这些麾下士兵,都是当地户籍,所以他首先考虑是维护这片地域,好让将士无后顾之忧,安心跟他打仗。
  ……
  开春之后,瓦岗寨迎来更大发展,目前周围几座诚邑都已经被瓦岗军占据,开仓放粮,招兵买马,吸引不少起义军前来投奔,许多小寨主都是被李密忽悠来的。
  翟让发现了李密过人之处,开始重用起来,让其出谋划策,逐渐深得信任。
  这一日,瓦岗寨上的豪杰、将领们齐聚,在聚义堂内商议开春后的出兵方案。
  翟让、翟弘、单雄信、徐世绩、李密、王伯当、贾雄、贾润甫、黄君汉、王儒信等数十人,文谋武将,人才济济。
  李密起身道:“翟将军,秦末时代,刘邦项羽皆是以布衣出身,最后争取了帝王位,称霸诸侯,如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朝廷已经要荒废,跟秦末何其相似,以翟将军雄才大略,兵强马壮,倘若席卷二京,诛灭暴虐,足以灭亡隋朝,有机会称王建制!”
  翟让虽然是一方豪杰,但毕竟出身寒门,见识有限,加上这个年代由于门阀制度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下意识觉得,自己当个地方诸侯,割据称雄还可以,但是要推翻朝廷,自己登基做皇帝,根本没有想过,推托道:“吾辈起于群盗,迫于生存,能够乱世偷生苟活就不错了,阁下所言大志,恐怕我难以做到,也没有过这样的野心,我们还是将地盘扩大再说吧。”
  李密心中暗叹,觉得翟让目光过于短浅,安于现状,成不了大事,不过,这里地理位置很好,靠近运河和粮仓,比邻重镇荥阳,是个起兵好地方,山寨人才众多,李密决定在这扎根下来,好好发展,拉拢一批人,日后说不定能为己所用。


第0483章 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发动了第三次讨伐辽东的战争,这个消息在全国犹如卷起了飓风,激发了更多民变和逃亡,但杨广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有关地方叛军的消息,很少有传到他的耳中,往往都被裴蕴、虞世基等人扣下的奏折,免得他们伴君身边,杨广心情一差,他们跟着倒霉。
  所以,这些近臣报喜不报忧,如果某一地方叛军被剿灭,这种捷报的奏折会及时传到杨广的龙案上,如果某地成片的爆发起义和民变,那奏折就会石沉大海,使杨广看不着,听不到。
  三月份过后,杨广迫不及待地出兵,御驾亲征,这次文武大臣照样陪同,只留下民部尚书樊子盖,辅佐越王杨侗受洛阳,汲取上次杨玄感叛乱,还留下将军张瑾、武贲郎将陈棱镇守在东都,防止再有贵族造反。
  十万禁卫军和十万骁果卫,先后出发,首尾相接,浩浩荡荡,兵甲锵锵,杀气腾腾。
  数万的骑兵队伍,奔腾起来,尘土飞扬,滚滚着如波涛一般,向前推进。
  朝廷大军抵达涿郡后,罗艺带兵五万加入,来到了渔阳郡,赶来这里只有四路府兵,其它十五路仍在途中,这一等就是半个月,才勉强凑足了二十路府兵,但是人数都不足,而且兵甲不全,老弱皆有,许多都是进村落抓来的民丁充数,还有一些牢狱的罪犯,参差不齐。
  这样的混杂军,比第一次,第二次讨伐高句丽的正规军,战斗力差了很多,而且军心也不齐,都觉得这次要阵亡在辽东了,私下怨气很大。
  这次随行大将军有李景、周法尚、鱼俱罗、来护儿、裴仁基、薛世雄、吐万绪等,规模也比前两次弱了不少。
  原本预计九十万兵力,实到数只有六十多万人,出燕郡边塞,开赴辽东战场,猛攻第一道防线——辽水河滩!
  这一战隋军投入了十万精兵,河岸对面的兵力只有两万,战斗非常激烈,半个月后,防线告破,数十万隋军,再次进入了辽东,兵锋遥指平壤城。
  高句丽原本就是小国,前两次对抗大隋,固然坚守下来,但是连年征战,国力不足隋朝二十分之一,这几年荒芜了庄稼,战死了不少壮丁,使得高句丽衰弱下来,已经不再是朝鲜岛上三大国之首了。
  平壤城的王宫内,一片愁云惨淡,因为隋国的进犯,使得王族和大臣贵族们,都脸色大变,他们切身体会到,国将不国,经不起大战了。
  虽然鹰派仍坚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更多的保守派和中立派,都不赞同继续跟隋死磕到底。
  乙支文德站出来分析道:“隋国皇帝杨广,是个好大喜功之人,分裂了突厥,平定吐谷浑后,安抚了西域后,只有咱们高句丽没有俯身称臣,所以,他就心理偏激,执着入魔,非得征服我们这一个番邦,来青史留名,第一次,因为太过轻敌,无功而返,第二次,因为国内杨玄感叛乱,使得他们在即将成功的时候,仓皇退兵。”
  “而这一次,来势汹汹,号称百万,我们的军力,不足五万,眼下辽水战线已经告破,我军兵力不够,无法逐一设卡,隋军将一马平川开赴平壤城下,这是一次死战,高句丽很可能就此亡国,遭到屠戮,若要保住王族,使高句丽不遭受灭顶之灾,只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上到高句丽婴阳王高元,下到各阶品的官员,全都关注倾听。
  “那就是主动请降,表示臣服隋国,承认杨广是圣可汗,并每年向隋朝廷上贡,跟西域、突厥一样,只是名义上的称臣,并不会解散这里的朝廷建制,撤王号,称公称侯都可以,只要能让杨广面子上过得去,可能就会撤军,我高句丽的危机也就解决了。”乙支文德一直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次,连他都这样说,自然没有人反对了。
  “这能忽悠住杨广吗?”高元有些担忧,难道主动表示投降,却不解散军队,不交出政权,就能让隋军撤退吗?这种口头上的承认对方圣可汗,没有实质性的表示,杨广会相信吗?
  乙支文德神秘一笑道:“其实,杨广和许多大臣估计也都不想来征讨辽东,但是杨广为了圣可汗的名头,为了掩盖他失败两次的面子,所以,他骑虎难下,必须要洗雪帝王耻辱;其余大臣都是没有办法,劝谏不动,不来也得来,而且,我们并非完全没有诚意,做必要的割舍,就行了。”
  大臣们以为他要割地赔款,其实乙支文德的意思,是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作为诚意,以杨广好面子的性格,不战而屈人之兵,也算给足面子。
  高元犹豫片刻,半信半疑,把谈判求和的事情交给了乙支文德,并让自己的王弟高成随行,代表高句丽的王族,如果能谈拢自然好了,不必担心城毁人死,国破家亡,剩下了的几万人,根本挡不住隋军的猛攻。
  此外,百济和新罗虎视眈眈,已经在暗中联合,要趁着高句丽虚弱不堪,前来讨伐,抢夺地盘,他实在不想跟强大的隋国在这样死磕下去了。
  高成站出来,跟乙支文德并肩拱手,接下王命,共同负责议和之事,企图止住杨广的怒火,给高句丽留下一线生机。


第0484章 不战而胜
  隋军兵临辽东城下,数十万大军,把这里围住,乙支文德、高成带了一万人马早一步过来支援,但是隋军尚未攻城,高句丽就派出使节,去了大隋阵营内送去消息,高句丽要臣服隋国,不再称王,请罪议和。
  杨广的行辕面向辽东城而立,重兵把守,壕沟、拒马、荆棘等,应有尽有,戒备森严。
  高句丽使节穿过层层军阵,被几道关卡搜身,确定没有携带任何武器,也不精通武艺后,才放行过去,担心他来个图穷匕首现,刺杀当今圣上。
  杨广在大帐内,接见了这位中年使节,得知了高句丽王的意图后,愣住了,他本以为这次也要鏖战到底,攻克平壤城,彻底消灭这个小国,却想不到刚开战不久,高句丽王就派人求和了。
  “陛下,当心是诡计!”宇文述提醒,当初他就是中计落败,葬送了二十万大军,损失重大,回来差点被军法处置。
  “谁负责前来议和,高句丽王吗?”
  那位使节名为呼延俞,是高句丽一位外交使臣,此时恭敬道:“我王已经重病在身,这次前来投诚议降的长官,是宰相乙支文德,以及七珠亲王高成,都是我高句丽全力与身份,最高的臣子了,足以代表我王。”
  杨广一听,微微点头,他也听闻过这两人,乙支文德允文允武,是高句丽中流砥柱,而高成是高元同父异母的王弟,高元无子,未来他有可能继承王位者,这两人前来谈判,可见其诚意了。
  “你们要举国投降吗?”
  呼延俞弯身道:“我高句丽原本就是小国,当初冒着天威,抵抗大隋,其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担心大隋要吞并我们,赶尽杀绝,后来才意识到,大隋乃是礼仪之邦,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征服了西域诸国、草原突厥等,他们作为了大隋的附庸国,却仍能保留种族,富裕生活,陛下如圣可汗,一视同仁,待各族亲如一家,我王悔恨没有早日归属,才导致生灵涂炭,这一次,力排非论,说服所有官员和将领,愿意归顺大隋,止干戈,罢战火,高句丽王自愿献出国土,成为大隋的辽东郡,只做辽东郡王,不再用高句丽的名字,同时,每年向大隋进贡,并割地赔偿隋军损失,交出一些从隋国逃亡辽东的一些叛臣!”
  这些话,都是乙支文德提前跟他说的,要摆足微躬屈膝的低姿态,给足大隋皇帝的面子,这样才好进行谈判。
  果然,杨广听了这番话后,几乎达到了他此行出兵的目的,征服辽东,开疆拓土,使高句丽臣服听话。
  现下高句丽使节这般话说出来,比杨广想的还要有诚意,弃用高句丽名,改为辽东郡王,每年朝贡,不再对抗,还交出叛臣,把他夸赞为圣可汗等,让他真正舒心了不少。
  虞世基、裴蕴、宇文述、苏威、裴矩、封德彝文官们,以及李景、周法尚、来护儿、卫文升等武将,听到使节的一番言论,都有些意外,若是对方所言为真,那么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不必在辽东继续厮杀下去,大多数人都心中暗自庆幸。
  只有少数好战者,要以此为沙场立功,加官封爵的好机会,所以不想就这样接受议和。
  “启奏陛下,我们需要看到白纸黑字,还有高句丽王印,由他们的议和代表亲自说出,并且签字画押,真正生效,才能相信。”裴矩是大隋外交家,对这方面深有经验,所以提出建议。
  “有道理!”杨广点头,神色微动,倘若乙支文德、高成亲自到来,俯首称臣,献出辽东城,放隋军入城,那才有诚意。
  于是,杨广要求使节回去传话,要议和,陛下真心诚意,打开辽东城,撤出军队,并且让乙支文德、亲王高成,亲自过来递交请降书,签字画押,盖上一国王印才可以,并且要把投降之事写成檄文,然后张贴高句丽境内,众所周知,从此依附大隋,那才可以接受。
  呼延俞应承下来,告辞出营,回辽东城内传话。
  两日后,辽东城竟然真的开启了城门,数千卫士手无寸铁,脱掉盔甲,出了城门,同时,高成、乙支文德带人出城,求见大隋皇帝,谈议和细节和条款。
  杨广第一次征辽东时候,就抱这个目的,不让大军自私主战,一切听他指挥,而且遇到高句丽军投降,不得滥杀,要全部接纳,彰显他圣可汗的胸怀,却导致贻误战机,损失惨重。
  但两次征战失败后,杨广憋了一肚子火,这回本要彻底消灭高句丽,但是被对方使节的一番话说下来,心中恨意消除不少,若能这样就征服高氏番邦王朝,使得纳入大隋版图,设立辽东郡,那么他御驾亲征的战略目标也算实现了,不必非得死战倒地,把对方赶尽杀绝,那样会影响西域、突厥、吐谷浑人,离心离德,对圣可汗怀有意见。
  “我王愿俯首称臣,从此归顺隋国,不再以一国之王自居,每年朝贡,永世和好……”高成说了一番话,使杨广听了很受用。
  杨广顿了顿,朗声道:“高元既然痛改前非,悔不当初,认识到了自己的决策错误,曾使得辽东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的确有大罪。不过而今痛定思痛,愿意归附我大隋,过去的罪过,就不过多追究。朕封高元为辽东郡王,算是我大隋朝廷的一位异姓王,辽东一带,割让给我隋疆,辽东城以东,过鸭绿江,仍归高句丽人拥有土地,要与百济、新罗和平共处,日后听候大隋的差遣……”
  乙支文德、高成心中想什么,隋臣们谁也不清楚,不过,此刻却异口同声地答应下来,由虞世基所在中书省拟定停战降隋的条约,高成取出了王印,杨广拿着玉玺,相互盖了印记,使条约正式生效。
  隋军接手了辽东城,从此这里成为隋国在东北的一个郡,高句丽人则撤回鸭绿江以东,并交出了斛斯政等大隋叛臣,杨广得偿所愿,了结心病,执念也就消除,对辽东其它事没有了那么热衷,下达撤军的命令,各地征调而来的府兵士卒们得知消息,自然大喜过望,欢呼无比。
  第三次征讨高句丽,雷声大,雨点小,就这样落下帷幕,杨广保全了颜面,自欺欺人般完成了开疆拓土,离开了辽东。


第0485章 北巡
  隋炀帝拿到纳降条约后,离开了辽东城,将这里变成了辽东郡,立即让中书省的侍郎们撰写檄文,然后发往各地,把他第三次御驾亲征,终征服高句丽的胜利消息,传向各地,大隋版图,开拓进了东北边戍,四海终于没有了敌对势力,他曾经制定的大业基本完成了。
  在归返途中,隋炀帝杨广心中反而有些空荡,诗人的情怀涌上来,有些多愁善感,虽然大业看似实现了,但他并没有觉得充实以及战后那种喜悦,相反,心中走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凯旋途中,经过山海关一带时候,杨广突发感慨,带着文武大臣去了碣石,这里是渤海的浅水区,海水清澈见底,水浅波轻,海滩宽阔平缓,细腻无泥。
  离着岸边几百米的海面上,耸立着三块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约二三十米;当地民间传说此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处,每逢落大潮,从岸边到礁石隐约现出一条巨石铺就的海中栈道,可直达礁石脚下。
  古往今来,有几位雄才伟略的帝王曾驾临于此,如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河滩有荒废的宫址,就是当年秦始皇派人修建的行宫,企图等待求长生不老药归来。
  杨广自觉功绩不亚于这三人,途经此地,也就过来站在海边,观沧海,排遣心中郁闷情绪。
  虞世基上前问道:“陛下,这次征服高句丽,完成开疆拓土,实乃大功劳,必定流传青史,陛下该愉悦才是,为何闷闷不乐?”
  杨广轻叹道:“踏至巅峰,空有寂寥,实现了以前目标,反而无事可做了。”
  这一刻的杨广,有一种登高寂寞的感觉,当一些理想和目标被强行实现后,反而变得迷茫了,没有了目标。
  从登基开始,到大业十年,他风风火火干了诸多大事,每一项都使得全国震动,十年时间,全部完成了,以当时的技术水准和劳动力,太过勉强,如果杨广能用三十年去实现,也许每一项都能做好,可惜他严重缩短了时间,太急功近利,十年内完成,结果每一项大工程中,都用上百万的尸骨为代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