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地主爷-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清,还我命来~”
徐清说这句话的“人”,竟然和他长得一模一样,这人……
“徐初六?”
“哈哈哈,你终于明白来,还我命来哇咔咔!”
“狗屁,要不是老子,你这副身体早就化为泥巴了!”徐清镇静下来,朝着那些移过来的血骷髅挥舞拳头:“你们想要夜的命,还差的远呢!”
“你想一个人打我们这么多?”众血骷异口同声。
“我能杀你们一次,就能杀第二次,能打败你们第一次,就能打败你们第二次!”
“来吧!”
“喝!”
一丝清凉在徐清脑海里绕开,尸山血海消失了,徐清不由得爽得眯上了眼睛。再睁开眼时,徐清发现自己躺在一家现代的医院里头,床头坐着两个满面沧桑的中年人。
“爸?妈!”
“哎呦喂,我的儿,你终于醒啦!”
“我,我这是怎么了?”
“医生说,你中了暑,发烧要把脑袋烧坏了,你已经昏睡三天三夜了。”那中年妇人抱着徐清痛哭起来,徐清看着眼前妇人的满头斑驳的白发,不由得眼睛湿润起来。徐清的父母是农民,他看这医院,价格应该不低。
享受着父母的照顾,一时间,徐清似乎把自己穿越唐朝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来吧,去办理出院手术。”妇人对徐清温言道。
“不,爸,妈,我还要去处理公文,给徐小清换尿片儿呢!”徐清在病床上笑着道:“对了,您啊,有孙子了,您孙子叫徐文,没办法,皇上给起的名字!”
“傻孩子!烧坏了头?”
徐清笑了笑,这个梦,做的真不错,徐清闭上眼睛仔细体会。就在这时,雷霆大作!
徐清醒来,仍然在书桌旁边,他叹道:“还好,只是一场梦……”如果不是梦,那就真的难以抉择了。
徐清记了记,这是他有孩子之后第一次梦见父母了,难道是碎片的原因?
徐清赶紧把碎片踢到一边,想了想,又把碎片用布包着捡了起来。天色以晚,手里那块碎片闪着微光。
看了看手中的信,读了大半,却还剩下最后几句话,可这寥寥几句,却让徐清心使劲的颤抖了几下。
第八十六章 灾民
第八十六章 灾民
谁知道周全前脚刚走,沧县县令秦时后脚便迎了进来道:
“山东急递!”
徐清大惊,难道说来就来?本想睡个觉的,没想到灾情来的这么快,只好强打精神去见秦时。秦时从防湿的竹筒中掏出公文,双手递给他。
徐清接过来一看,竟是山东道衙门直接寄过来的公函。这种越过总管府直接向州里下令的情形极其罕见,只有在万分紧急、不容耽搁的时候才会出现。徐清赶紧验看关防,拆开信封,掏出信瓤一看,是山东道让沧州四县准备接受三万余名灾民,他的目光登时凝重起来。寻思片刻,徐清问秦时道:“山东遭灾很厉害么?”
秦时亲自来送信,自然做了功课,打听到了了滨州受灾情况。他道:“从没见过那么大的风潮,淫雨烈风、大风一卷、粮苗全部伏倒,无棣、邹平两个县全淹了,几日下去,连稻苗也浸得根烂。后来又接报说滨城、阳信县、博兴也都遭灾严重……”
“博兴?那里也遭了殃……”徐清轻轻叹了口气,那是他初到唐朝时的地方。
秦时顿一下接着道:“这次风灾,大半个山东几乎都是遭了大殃,最少几十万人田庐尽毁,是以山东道命没遭灾的州县接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吧。容不下的,北南西四面州县,都派一些……”
徐清闻言默然,虽然他早就得了提醒,但仍然有所惊讶,良久方道:“你先去吃点东西,我叫府里熬了姜汤,我这就这就写信给各级官吏。”
“是。”秦时恭声应道,跟着长随下去吃饭了。
徐清便将州官都找来,斟酌出几封信,写成正经工整的公文格式,快马派送了出去了。一封信回给了山东道,无非就是说本州也遭了灾,多么多么困难,但同胞有难,多大困难也会克服。如此一来,就免了山东道将灾民一派再派,毕竟沧州也只有那一点点家底。
同时给平级写信,又说沧州不富裕,无法供养那么多人,请大家一起调粮草周济云云。还有写给其余三县的县令的信,让他们赶到“市里”开紧急应对和会。
翌日排衙。
“诸位,有山东道文移。”徐清目光扫过众官吏,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他们定是在巡视乡镇的时候被叫来的。看来这一次风灾,沧州处在边边上也顶了不少压力啊。他心里一叹,沉声道:“山东风灾,数州县被淹,良田屋舍被毁,百姓被迫转移,山东道请我们做好接收工作。”
此言一出,堂下大哗,众官吏哪怕是徐清门生燕苦等人毫不掩饰抵触之情。让他们给安置流民还行,可接收灾民就难了。
流民散,灾民集,比起流民来说,灾民的不安定因素更多一些。再说了,谁愿意给别的县当奶妈?安置了流民,能增加人口,那是政绩。可大灾一过,灾民可还是要被原来州县召回去的,等于白干。一旦干不好,还要被责问,吃力不讨好……
宁养偷鸡犬,不济穷亲戚。
“这是山东道和总管府的命令,不是商量。”徐清知道救灾之时刻不容缓,硬着头皮沉声道:“分巡、分守不日便会来视察,若是准备不利,哪怕是本官,也要就地撤职查办!”
徐清拿出上司和巡守做挡箭牌,意思是老板说的,我也没办法。在场四个县令有三个是徐清的门生,还有一个是徐清的铁杆粉丝,徐清话音一落,四个县令忙闭嘴不说话,思考对策去了。县令这等大佬不开口,其余那些人自然也没了说话的劲头,也全都噤声了。
“救灾如救火啊……”徐清说完,威严的目光扫过众人:“谁若在救灾之中推诿塞责,本官自将严惩不贷!听明白了么?”
“呃,不知这次会有多少灾民前来……”
“信上说三万余人……”徐清再道一声:“都明白了吗?”
“喏……”众官吏只好齐声应下。徐清顿时泄了气,你们不该齐声喊“明白了”,然后我说“没听见,”,你们再大吼“明白了”的吗,怎么不按套路来!
三万余人,算他数据作假,实际上有四万的话,各县均分也只有一万灾民,也还勉强撑得住。
“现在大家讨论一下接收灾民的办法!”徐清点点头,心里通畅道。其实,徐清心里早就成竹了,只不过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接受他的计划,还是在讨论中渗透更好。
除了兵荒马乱之外,就是水旱蝗灾造成的荒年对百姓生活影响最大了。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灾民盗贼四起,伤国家的元气。故而有一项政绩叫做“荒政”,荒政水平如何,也是检验地方官能力的重要标尺。
荒政的核心是对灾民的救济,有三大要点——得食、有居、得归。其中‘得归’是救灾后期的事情,也不需要接纳灾民的州县考虑,各州县只需要做好前两项,‘得食’和‘有居’就足矣了。
众人开始思考,计算自己县里有多少存粮,能征集多少民夫,能建造多少窝棚。可左右一算,这次接收灾民之后,他们自家县也要掏空喽。还用动乱,瘟疫等等一堆麻烦。环顾一圈,徐清只看见赵璐一人敲着桌面,面色欣喜。这赵璐在徐清的门生里只算得平庸的罢了,不知他有什么好办法,徐清伸头询问。
“大人容禀……”赵璐却自有一套说法道:“学生观往日救灾之法,无非就是将灾民聚集在城里,煮粥供应他们吃而已。这样确实方便官府管理和赈济,但是弊端也不小。”赵璐顿一下继续道:“可灾民聚集的太密集了,就容易流行疫病,及相蹈藉死。有的人嗷嗷待哺了好几天,得不到粥就倒毙在路上。这种办法名义上是救灾民,实际上是不把灾民当人,漠视他们生死的敷衍举动。”
“嗯……”众人皆是点头,就连徐清也不得不承认,他说得有道理:“难道你有更好的办法?”
赵璐道:“下官县里的衙舍、道观、寺庙、库房等处空出地方。又根据户等,可征用本县各乡空闲房屋来安置灾民。”
燕苦拱手问了一句道:“前者能容纳灾民数量有限,后者嘛,百姓们能答应吗?”
“可以下达文书给各里,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若聚集城内,则疾疫并及汝等矣。故而由官府出面,赁民居以待之。’”赵璐道:“我沧州百姓宅心仁厚,又有钱粮得,定无不应允。”
燕苦等人仍然心存疑虑但都点头不再问了。赵璐便继续说道:“主要还是靠后者。县里人口密集,难得有空闲房屋。故而上等户只需出两间,中等户两间与下等户一间即可。乡镇上房屋稍微宽裕一些,上等户中等户多出一间。如此安置三万灾民绰绰有余,且灾民分散各户,既不会聚集生戾、亦无疫病之忧,要比聚集起来强得多。”
众人道:“你这法子倒是新颖。”
“你说的是租赁。”詹增却当即指出:“但许多灾民家产尽为洪水所没,已是身无分文,哪里有钱付房租?”
“付不起房租的,皆由本县垫付。”赵璐淡淡道:“其实免费征用也可,但让百姓得些好处,自然更加配合,将来和灾民共处,也可以更融洽。”
“垫付了还要还么?”詹增追问道:“不还的话你县里付得起么?”
“当然要还,不然本来出得起的灾民也不出了。”赵璐道:“出不起钱不要紧,可以以工代赈。”
“原来如此。”众人解了,徐清心里也乐了,这是他心里想了的。
詹增又问道:“灾民散处,如何熬粥?”
“既然散处,就不熬粥了。”赵璐答道:“改为按人头发米,两日一给。”
几位县令相互看了看,低头想了想,似乎也无不可,安置灾民的事本就是马马虎虎应付,如今想出来这个办法,想必不能吹毛求疵。
众人都看徐清脸色,徐清道:“此略可行……”,于是众人说:可行可行。
赵璐却忧虑的说到:“学生还有一事无解。”
“何事?”
赵璐两手一摊:“就是以工代赈,这‘工’从何来?我县境内不用修桥,城墙也不用修补,没有用工之处啊……”
徐清笑了一声,接住赵璐的话尾道:“此事易耳,择有技之人从其旧业,打铁的为官家打铁,木匠就为官家做具,不怕没得用处。其余人嘛,我也有地方安排……”
众人问:“何处?”
徐清慷慨道:“想要富,先修路,我打算在南皮、海兴、黄骅到沧州城之间修一条砖石大路!”
“有采石之地的铺石,无采石之地的烧砖,修的路两辆马车要能并行。不仅要能贯通三县与沧州城,还要沿途能勾连各大乡镇。”
“壮士可以烧砖采石,妇女可以,孩童可以拾薪,老人可以帮着做模,人人皆有所用,按工时发放粮食,人人皆可自食其力。”
“灾民驻扎在各大乡镇,县城,可以多点同时开工,向两边延长。这也是灾民分置的优势啊……”
众人听完面面相觑,有人问道:“为,为为啥要修路?”
2017/11/3 6:32:49|44530494
第八十七章 小道消息
第八十七章 小道消息
“呃……这修路嘛,唉,这么跟你们说吧……”徐清道:“人有经络血脉,国……”
于是,徐清用一个时辰给大家讲解道路对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又花了一个时辰把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讲清楚了,众人才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徐清看这效果,差点没破口大骂: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一届!
排衙之后,众人都回了自己县里,准备调集人力物力应对不期而至的灾民潮。
沧州城里这时悄悄流出了一个传言:官府近期会收购一大批粮食,衣物应对灾情,而且,为了避免商人囤货居奇,官府会往市价上调一调。
小道消息,谁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一问“里面的人”,他们都闭口不言,十分谨慎。这一来,大家当面都说:小道消息,不可信不可信,实地里却卯足了劲往沧州城运送东西。
一传十,十传百,而且这一条消息如风助火势一般,迅速点燃了河北州县。各大粮栈,布商都表示高度关注。河间总管行文来问,却没了下文,此事愈加玄妙!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一个传言的前前后后,自然是徐清在操作了。徐清十分庆幸收了狗子这个小弟,一个小孩说的话。高价收粮的传信,就是看着他这个小孩的嘴巴传出去的。小儿之言,大风吹走,没人能随本求源,摸到始作俑者了。
谎言说的人多了,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信,信的人多了,就成了“真相”。
传言流出去第二天,荀雪儿、黄诗梅、小月三人忧心忡忡找来徐清问道:“相公,最近是不是急着用钱?”
“啊?没有啊……”徐清很懵,这是要推销贷款?
荀雪儿道:“徐郎,别骗我们了,近来坊间都传言官府要高价收粮,官府里有几个钱,我们还不知道?”
黄诗梅接着道:“徐郎,这种难事你该告诉我们的,你从辽东带回来钱不少,要是还不够,我那些个首饰贵得很,能值些钱!”
小月弱弱的道:“是了是了,我也有,我也有……”
徐清看三女焦急的样子,噗嗤一声没忍住,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原来如此,哈哈原来是这样啊,笑死我了,哈哈哈……”
“怎么了?”三女不解,同问道:“徐郎看不起我们女子么,我们也知道齐家治国,帮助灾民好不好?”
“哈哈哈……”徐清止住了笑:“各位女君子好,小生这厢有礼了……”
“你们看,他还不正经起来了!”黄诗梅柳眉一竖,对着其余二女道。
“到底是怎么回事?”荀雪儿问到。
“你们听到了官府要花一大笔钱高价收粮的消息是也不是?”徐清反问一句。
“是,难道消息有假?”
“消息是真,还是我传出去的
,可是呢,也不全是真的。”
“莫非收粮是真,高价是假?不可不可,徐大哥,做生意要讲信誉,哪怕是官府……”
“不不不,高价也是真的……”徐清故作高深地道:“高价,是真的,那个一大笔钱却是假的!”
徐清顿一下道:“谁说开高价,就要花大钱的?”
“什么意思?”众女茫然道。
徐清便轻声将自己的计划说出:“人要学会逆向思维,所谓物稀为贵,物多则贱……以粮商为例,提高价格就可以吸引粮商运粮而来,如果拖着不卖,粮商没赚到钱就不会肯走,所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粮商赶来。粮食也会越来越多,粮食一多,自然就只能贱卖了,价格反而会比平时少得多!”
“况且,高价收购的消息又没有白纸黑字,官府大印,仅仅是坊间传言罢了!”
三女特别是黄诗梅听得目瞪口呆,这徐清,简直就是奸商中的奸商啊……
三文钱一斗,五文钱一斗,八文钱一斗!一两银子一石!一两三钱一石!流言扎根于所有人的贪欲之中,要了命的疯涨。一两三钱银子一石粮,即便是春荒时节也要不到这个价钱啊!
听到这个消息的粮商都惊呆了……现在各州县普遍的粮价,是八钱银子一石粮,当然卖给外面进货的粮商时,按例是要涨价的。尤其是这种临时紧急购粮,自然要狠宰一刀。
现在毕竟离秋收还有一个月不到,囤积的粮食马上就要贬值了,到时候最少肯定要赔本。而且,粮食这种东西,就怕囤在手里,多一天就多一天的损耗。白亏!
尽管沧州方面要求由粮商将粮食运送到沧州城,但这么点距离,在暴利面前,一点运费算得了什么?
由于徐清之前写了信知会给了其他州县,请他们帮忙调集粮食物资。其他州县肯定不会愿意白拿出自己的的储量喽,但也刚好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凡是运货到沧州的,全部不用缴纳关税!
这一下可想而知粮商们会以何等热情对待这笔大买卖了?在暴利的诱惑下,一切都不是问题。粮商们盘算着,横竖离是要卖粮的,大不了白跑一趟,弄好了却可以赚个盆满钵满,过个肥美的新年!于是,一袋袋粮食从各县粮商的库房里搬出来,装上船,沿着水道运往沧州……
徐清接到山东道文移的第五天,沧州城的各处货仓上,便装满了粮商们的粮食。来的晚的粮商还只能借宿民家,把粮食露天放着。
粮食们进城后,各家粮商或者他们的掌柜的,便到衙门里打听。衙门哪打听到消息,他们也一头雾水啊,便层层上报。有要缉拿造谣生事者的,也有要将计就计买下粮食的。等报到了徐清案头,徐清点点头,不日就收粮食,本官要周转一些资金……
徐清此言一出,从上到下,欢腾起来,满城的粮商也乐开了花。这事儿是真的,刺史亲口允了的哩!
这一天从早到晚,一直络绎不绝有粮船到达沧州。后来的老板和掌柜的,一看见沧州城上一辆挨着一辆的粮船,心情便紧张起来。
一进城,赶紧去各大粮店打听,得到的答复自然毫无例外,都是请稍候一宿,等刺史准备好了钱,一并收了。
粮商们心里不快,但现在是狼多肉少,谁都怕得罪了金主,非但一句难听的话不敢说,还得表现出宽宏大度:
“应该的,应该的,都要体谅刺史大人哩。”
“不着急,不着急,替我问问刺史大人安好……”
“刺史大人真是好官啊!”
粮商们见天色不早,便寻青楼酒馆吃酒耍乐去了。沧州城屁大的地方,统共就那么几座像样的青楼酒馆,粮商们无论去哪一家,都会碰上一堆同行。大家一见面,自然亲切无比,几乎每一家馆子里,都上演着这样的场景:
“想不到吴老哥亲自来了,中秋节未能一起饮酒,太可惜啦!!”
“哎呀,夏贤弟你也来了,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伙计,快加菜加酒!老哥,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们县另外三家粮行的东家、掌柜……”
“久仰久仰!”
尽管从没见过,却更要表现出亲热。
“久仰久仰,请上座!”
“您请上座!”一番虚让之后,众人重新坐定开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自然要说话聊天了。大家是同行,又为了同一个目地而来,绕来绕去,话题终要回到这次沧州收粮上。大家打听到的情报也差不多,聊了一圈,发现没有新的,便聊到了各自的货物上。
“吴老哥,你这次带了多少粮食?”夏贤弟问道。
“不多,几十石罢了。”
“几十石能赚多少,怎么不多带些?”
那吴老哥捻须道:“大风灾嘛,多少百姓受了难,咱们身为商人,手里有货,自然要慷慨解囊的,谁还图那点钱?”
夏贤弟心里鄙视,既然如此,那更该多带一些才是啊。
不过,众人依旧是拱手道:“吴老哥说的是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谁也不图那点钱。”
“你们知不知道这次沧州要接收多少灾民?”吴老哥问了一句。
“哦?”众人这才想起来,沧州收粮是为了应对灾民来着!也就是说,如果灾民不多,那要的粮食也就不多了。
众粮商看吴老哥,想起他是本地粮商,便恭敬问道:“我等不知,请吴老哥赐教……”
“呵呵呵……”吴老哥吃了一筷子菜,放下筷子,伸着出四个手指头:“四万……”
“什么?四万人……”众人在心里计算着,四万人,就算这些灾民在沧州呆两个月,那所费之粮也不过三千多石啊!众人环顾四周一看,又掂量一下自己手里的粮食,吓,完了!
每个人嘴上说只有几十石,可实际上百石,甚至几百石,不丝毫足为奇。而粮商有多少人呢?叫得出名号的少说也有三四十人吧……这样一来,至少四成的粮商,要白跑一趟!
这还不算后面来的,不算本地的农民,不算那些小户的……
顿时,众人食不知味,酒也喝不下了,愁眉苦脸。吴老哥一看众人如此,心里暗笑,面上仍然劝道:“大家不要急嘛,卖出去了自然好,卖不出粮,也不会有什么亏的嘛。除了应对灾民,官府说不定还要卖粮充仓哩!”
2017/11/4 7:57:20|44589456
第八十八章 查仓
第八十八章 查仓
“唉,也只能这样了……”众粮商纷纷应和,心里却释然不下,喝了几盅闷酒,早早就散了。
和夏贤弟几个分开,吴老哥没回家,却去了沧州商会。一进商会,吴老哥窜进一间幽室,噗通跪下:“大人,事情都办好了,火候差不多了……”
吴老哥口中的大人,自然是徐清了。
徐清道:“小吴辛苦了,回去吧。”
“喏……”
————
话说夏贤弟回了投宿的旅馆,便对一个手下人道:“你去过刘司库家吧?”
“是了,我和刘司库是五服内的亲戚,前年刘司库家办喜,我还喝过酒呢。”那手下小声地问道:“老板的意思是?”
“你去他家一趟。”夏贤弟从袖管子里掏出一封银子道:“看看能不能先把咱们的粮食收下。”
那手下掂一掂份量,瞪大了眼睛问:“还用给他送礼?”
“废话。”夏贤弟叹气道:“这才头一天,就这么多人,赶明天肯定更多,到时候收谁的粮不收谁的粮,还不是司库说了算?还是破费破费,安稳一些……”
“老板,我这就去……”
“慢着,你不许私拿,做的好了,老爷我自然有赏。你还要和刘司库说,事成之后另有重谢。”
那手下便揣着银子出去了,半个时辰后,又拿着钱回来了:“他家里大门紧闭,门子说,天色已晚,主人不见客。”
“你不会使银子吗?”夏贤弟此时已经钻入了被窝,骂道:“怎么这时候死心眼了?”
那手下委屈道:“小的使了,可那门子软硬不吃,我磨了好久,结果还撞上好几个同行……”
“也是送礼的?”
“是啊!”跟班的点头郁闷道。
“唉,”夏贤弟叹一声道:“都不是傻子啊,这一趟,恐怕要赔了……”
夏贤弟与所有粮商一样,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都在骂刘司库是个什么懒猪!为了睡觉竟然连到门口的银子也不收!
————
刘司库可没睡觉,他呀,在吃饭呢!
这一顿饭,还是徐大刺史陪他吃的。
那时吴老哥报了信,说“火候差不多了”,徐清便想着可以收粮食了。收粮食得有存放的地方啊,沧州城只有两个官仓——常平仓和应急仓。若加上军用仓库,就有三个了。
常平仓就是永丰仓,是朝廷为稳定民生的一项善政。它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平粜’,即所谓春买秋卖,调解粮价。一个是‘出借’,农村青黄不接时,向百姓出借籽种口粮,春借秋还,当然要加收利息。应急仓的功能如其名,就是‘赈济’,遇到大面积水旱蝗灾时,开仓赈济百姓…
毫不夸张的说,常平仓和应急仓就是一州一县的稳定器,这个制度运行的好,百姓便经得起灾荒,生活便比较安定。若是运行不好,则时有破产之民,灾荒时更会出现大面积饥馑,导致饿殍遍地、流民失所……
作为刺史,徐清本该每一季查一次这两座大仓的,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徐清一直没有去看过。当然,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徐清太懒了……
在之前清理世家的时候,徐清得了大批粮食。为了防止州官和本地世族串通,徐清将那大批粮食都放在了军仓里。小部分放到了黄诗梅家和常平仓里。到现在,那些粮食有的贱卖了,有的军用了,已经用得七七八八,所剩不多。这也是徐清急着买粮的原因之一,加之不想用自己手里的粮应对灾民,故而用此计划吸引大批粮商来此。
粮商来齐了,要找个地方好存粮,于是徐清想到了常平仓和应急仓。为什么不用军仓呢?因为徐清懒呀!之前用军仓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样做有个十分大的弊端,那就是收粮出粮所有账目,一个个的只能徐清亲自合算,不然就要交给小月。如今徐清不想算也心疼小月,所以就只好交给州官们去做了……
说查便查,徐清速点了二十名巡街,有叫了二十名干事汇到一处,赶往位于沧州城东的常平仓。
盏茶功夫来到仓库所在的常平巷。徐清一到,司库刘腾已经候在了大门口。仓大使,书办,民壮都在一旁。
刘腾四十多岁,肥头大耳,一副**相,不过也正常。官场有句话,叫‘当官不如为娼、为娼不如从良’,这里用的是谐音,意思是从实惠论,当官的不如管仓库的,管仓库的不如管粮库的。可见粮仓司库油水却无比丰厚。
执礼相见,徐清手下的书办道明来意,便到里头就坐。
对于徐清亲自赶来,刘腾显然感到比较意外,拿起一大盘钥匙,带着徐清穿过数道防水防火的院墙,来到挂着‘甲字号’的仓库外。刘腾将库门打开,便见一个个砖石垒出的粮槽里,装满了白花花的大米。杜子腾伸手抓起一把米道“粮食储藏必须保持通风干燥,这粮库地下还有火龙,搁上十天半个月,就得烧一次。”
徐清看了点点头,问道:“库房里有多少粮食?”
刘腾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不多,二千五百石粮,等秋粮入库,今年还要处理掉五百多石。”
“要处理这么多?”
“大人不知,沧州离海近,容易潮变,所以处理得多。不过我敢说句这样的大话,就沿海这些州县,废粮三成以下的,一个巴掌能数过来……”
“哦?那了不得了……”徐清转身问:“要处理的粮食都是些什么粮?”
“陈粮,霉粮,老鼠拉过屎尿的,大人可以过来看一下……”
刘腾引着徐清来了一个库房,还没开门,就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传来。刘腾却很习惯,无所谓的打开门。进去,拿了一把米出来,扔地上一踩,直接成了粉末。
徐清吓了一跳:“这人吃了会死的啊!”
刘腾道:“这里养了猪,凡是猪不吃的,都要处理掉。”
徐清微微一笑,道:“大体情况我也了解了,那么,我们开始盘库吧?”
“盘……盘库?”刘腾肥厚的嘴唇一哆嗦。难道不是走过场么?
“有什么问题?”
徐清淡淡扫他一眼,目光虽不凌厉,却让刘腾浑身肥肉一颤,忙摇头道:
“能有什么问题……”说着看看天色道:“不过都这时候了,肯定盘不完了,不如明天一早再来……”
“盘多少算多少吧,灾民不日将至,本官要清楚沧州的底子。”徐清拍下手,一众干事、巡街进来。刘腾张了张嘴巴,没说话,掏出帕子擦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