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地主爷-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谖蠢春蛹渲埃烨遄疃嗍窍肴昧跄猿钥嗤罚姑幌氲揭话呀糜谒赖亍?煽吹胶蛹浒傩丈迫绱思枘眩皇毙谋仁幔ㄒ饬跄缓Τ沟壮ゲ欧判摹U桨僮阒妫蓝唤跄愿对诤蛹湟簿苏饷葱砭茫慌滦烨逭馊笞锏牡溃谑抢湫Φ溃骸澳阆胍獾贡竟伲荒敲慈菀住!薄澳俏野獠话獾玫鼓隳兀俊绷踉尥湫ψ潘档健!昂摺绷跄浜咭幌拢丫靼琢诵烨辶踉拚庹娴氖橇衷谡兀谑且簿秃土踉抟菜浩屏肆称ぃ骸安皇俏宜担憔褪钦」儆秩绾危课沂撬钠反笤保挥谐⒌拿睿阌腥Υχ梦遥吭偎盗耍阌惺裁粗ぞ荨绷踉弈贸鲂烨逅鸭哪切┲ぞ荩姑坏人邢覆榭矗幻炖粗琳猛饷娴溃骸捌糍鹘┙呀靖鞲龉俨址馑。涛手蟊榷哉时荆榈玫孤艄俨屏в嗔健绷跄惶飧觯苯犹比砹讼氯ィ烨逶谡饫锖退臣埽徊还俏搜谌硕浚硪槐叩娜巳ゲ椴挚狻A踉薮笈溃骸懊幌氲轿也懦鋈ゼ父鲈拢憔湍芾陶饷炊嘁樱撸推菊獾孤艄俨埔皇拢竟倬涂砂ツ愕闹拔唬 薄袄慈耍 绷踉抟簧虾龋骸鞍チ跄俜菔蓖S盟杏》昭浩鹄矗 绷踉奘抢吓普频拇笞芄埽⒘嘶埃蝗烁也惶扔谝丫跄砩系睦匣⑵ぐ稳ァN羧胀绾蘸詹豢梢皇赖牧跄衷诳蠢慈绶缰胁兄蛞话懔恕H说囊拢鞯钠ぃ簧砉俜岬猛严拢找ネ蚜跄俜保匆芳碧剑鹊溃骸八叶郑∶挥猩厦竟偃允窃荽侥献芄埽叶郑 绷踉抟膊皇呛萌堑模湫Φ溃骸氨竟倜媲盎垢艺趴瘢慵热徊辉竿压俜湍蒙又苯永ζ鹄矗 碧孟乱グ罅跄难靡郏橇踉薮佑闹荽吹谋。肚辜付疾辉澹睦锘崤铝跄目窒牛谑强聪蛄跄溃骸傲醮笕耍乱阎链耍筒灰魍嚼椭铝耍裨虼筇弥希墒粞矍埃饷孀泳筒缓每戳恕!绷跄勺帕踉蓿值勺判烨澹仓换靥煳蘖Γ豢汕锖笏阏耍碧玫溃骸敖袢罩拢竟俨换峋驼饷此懔耍忝钦舛耍憔偷茸袍辣景桑 彼低曛刂胤餍洌孕型讶ス俜倜保缓蟀喝焕肴ァI砗蟮哪羌父霰。Ω仙先ィ昭浩鹄础P烨逑肫鹉鞘σ⒆髫龅哪Q稚锨八档溃骸白芄埽跄哪歉鍪σ彩亲吖罚删∩颂旌碇拢胱芄艽笕私湟徊⒛梦省!痹诔〉睦粼碧耍牡溃捍虻沽肆跄簿退懔耍挂庑∥米右才拿鹆耍蛑笔琼霰乇ò。≌馐σ锏米锪诵烨澹膊还歉魑渲靼樟耍巯戮捅幌滦烨逭危饽鞘潜ǔ鸩桓粢梗磕鞘σ没肷矸⒍叮缸判烨宓溃骸澳阏馐枪ㄋ匠穑阌肓醮笕擞兴皆梗λ惨ξ摇!薄耙慌珊裕 毙烨逭溃骸拔矣肽愦游醇我δ悖阏庋谂缛耍勖锷瞎伲鞘亲锷霞幼铮胱芄苊骷!笔σ丝碳焙炝搜郏鋈朔缮沓盅映逼死绰畹溃骸袄献铀酪惨愕姹常 蹦魏嗡治薷考χΓ烨迳陨酝艘慌裕杂醒靡劢棺 U夤僭钡碧枚执蛉耍蛑背闪诵啊T诔≈宋薏谎诿娴溃骸罢獠怀商逋常怀商逋场!敝链耍跄胄烨逯涞氖虑樗闶浅景B涠ǎ辽僖丫还匦烨宓氖铝恕V徊还烨宕哟擞侄嗔艘桓觥拌Υ帽乇ā钡谋昵侥瞎俪。奕嗽俑胰切烨濉A踉拮吆螅⑴衫戳艘桓銎秸淖芄埽彩歉鲢∈刂杏怪玻谛烨迕皇裁从跋炀褪橇恕;氐讲字荩言诩依铮疵磐饬铝税敫鲈麓笱鲆渤霾坏茫鹑私纸焕础C挥新滩丝沙裕荒苊刻斐栽孀硬钩湮兀炖镆丫こ隽伺荨:龅挠幸惶欤磐獾幕┍蝗饲宄隽颂趼贰


第五十一章 马尼德回来
马尼德回来三天前,一大队商人行到了沧州地界。有多大?两辆货车相隔不三步步长,竟然绵延二三里路。七八百辆各色货车车,如推车,有骡车,有牛车等。每辆车上插着一个同色的小旗,代表这这七八百辆车,都属于一个人。这商队为首有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锦帽貂裘,迎风踏雪,正是徐清先前所遇到的商人——马尼德。自离了徐清之后,马尼德便试着往长安行去,十几天跋山涉水,凭着徐清的信物见到了荀方。说清了来意,荀方便带他去了酒坊尝了一尝火爆长安的酒仙酿。马尼德尝罢,大声赞叹,如此佳酿,若是云出塞外,一坛子可以换一匹骏马!一坛子酒仙酿在长安不过卖一两多,可一匹马,就是在塞外也要五六两足银。马尼德瞅出了其中巨大的商机,又用徐清的亲笔信,打着官家的旗号,便带出了几车的酒仙酿,准备大干一场。出长安的时候,不过五辆骡车……从长安出发,往酒泉一去,由于一路上又徐大刺史的官文护驾,连关税都免了不少。一到塞外,酒仙酿果然大受欢迎,竟然还要比马尼德的期望值还要高不少。塞外多酋长,都惊酒仙酿为仙家美酒,每一坛酒,就给换了一群牛羊,换到最后,还有不少补差价的银钱。要知道,在草原,银子可不常见。得了大便宜,马尼德又往西走了很远,换回来不少西域产品,香料,葡萄干等等稀奇物品。再回长安时,带出去的酒仙酿竟然还有一车!在长安,马尼德将换回来的塞外之物,变成银钱。进了不少长安生产的工具,又买了不少车辆,一齐运到了四川。到四川,用这些牛羊,西域之物,长安工具,又换蜀锦。顺流而下,过湖广,到江南,一日千里。钱换成货,货换成钱,低价入,高价出,由于马尼德每一次进的货都要留下十分之一不卖出去,在江末上岸之后,已经是五六百辆大小车辆了。再北上,闯淮河,过齐鲁,渡黄河,来到沧州之时,便是大雪纷飞之日,总算是完成了和徐清的承诺了。到了沧州,又是不同。一开始,马尼德发现这里的商队明显多一些。要知道,平日里,这大雪天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商队。除非,除非这沧州有大商机……其实吧,马尼德这次还真想错了,他看见的那些商队,不过是被刘义他们一闹,而留下来的商队罢了。进入城之后,马尼德才“恍然大悟”,沧州商队的数量多,原来是因为这里的关税已经全部免了。马尼德大于徐清竟然敢如此逆时而行,公然重视商业。可免了这些税,官府可就少了一大笔收入了,这些钱,徐清从哪里补足呢?不过马上,马尼德就知道了徐清的办法,也就是增值税。增值税到了民间,叫法已经有了不同,有的人叫抽价法,有的人叫做增价税,有的叫差税法,不一而足。但名万千,法不变,徐清改收的增值税,得到了商人们巨大的拥护。马尼德最为精明,当然看得出这种新的税法里的奥妙。这种新的税法,把税收的成本和商业的风险间接的分出了一部分买家,不再让商人那么畏手畏脚了。到了沧州城,马尼德按照普通商人那般走了一套程序,每走一步,都不住的惊叹设计这套规矩的人,也就是他的恩人,徐清。在这一路上,马尼德格外的运气好,经常能赚到平日的好几倍利润。钱多了之后,他也想过要卷这钱货跑路的,可一天忍着,两天忍着,忍过了那一把冲动,看着钱越来越多,马尼德反而不在意了。一股子在商业上证明自己的欲望,蓬勃生长!卖了大部分货物,马尼德打听到了徐清乡下的庄子,带了剩下的各地特产,就来交差了。趁着徐清还在和小爷荀雪儿大被同眠之时,马尼德把徐清门外的雪都清理掉了。由于没看见徐清家里炊烟升起,马尼德知道徐清还没起床,不忍打扰,于是恭恭敬敬立在门外。老天不怜惜人,雪照样的下,不多时,马尼德的身上已经积了一层白雪。马尼德的下人想要把他叫回去,奈何马尼德这次十分执拗,完全没了商人的理智,坚持不进马车躲风雪。徐清起床,照常要刷牙,站在屋里面,往门外一看,十分好奇地道:“咦?谁在这里弄个雪人?”再过了一会儿,徐清睡意消失了,又一看:“吓,这莫不是个人吧!”徐清忙叫下人把外面那个“雪人”扛了进来,若不是马尼德自己低低的说了句,“草民马尼德拜见刺史”,徐清肯定不认得他了。说完之后,马尼德就睡过去了。持汤沃灌,让马尼德转醒回暖之后,徐清才定睛看了清楚他。商人不允许穿绢,于是商人们就转而在皮草上下手。此时的马尼德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獐皮窄靴,比起徐清还要富气半分,与当初徐清救下的那个瘦弱男子完全不同,也难怪徐清认不出。“草民马尼德拜见刺史大人……”马尼德要翻身起来给徐清行礼。被徐清一把拦住:“勿多礼,你怎么在门外傻站着啊,不知道敲门进来。”“我怕打扰刺史大人睡觉……”马尼德愧疚万分。“还叫刺史大人呢?”徐清鄙视的看了一眼马尼德,让他不要那么生分。“主……主公?”马尼德猜了一个称呼。“叫我老板吧,哦不,老总吧!”徐清说完,自己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老总?”“哎!”几天之后,沧州城里的百姓之间,多了一个可以用来教训子弟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称叫做“徐门立雪”。马尼德的到来,总算是给了徐清在这无聊的冬季一些调剂。徐清帮他在沧州城落了户,并且帮他加入了沧州商会,经过徐清的操作,马尼德一下成了沧州商会外跑的总负责人,负责在全唐各地行商。此事完了,又重归寂静。雪,继续一丝不苟的下。荀雪儿的肚子,也一天天大起来了,现在走路都已经要人扶着了。徐清看那肚子的规模,心道,莫不是我一枪打中了两个?小月,也在徐清日日夜夜的滋润之下,变得愈加成熟诱人。好在徐清每次做事,都会留那么一线,给小月“逞一逞口舌之利”的机会,所以小月还没怀上。不然,徐清又要开始过“独坐空房”的生活了。日子平淡,没有娱乐,徐清便上午看书,下午给荀雪儿小月讲故事,从孔雀东南飞,讲到西厢记,再到红楼梦,每个故事总让她们感动的死去活来。晚上,徐清总要架一口小锅,将些新鲜的牛羊肉切得薄薄的,和大家一起涮来吃。这火锅,也是徐清无聊至极之时才研究出来的,粗陋得很。唐朝没法只做铁皮,只有灌注法,所以徐清这火锅的铁壁很厚,温度控制不是很灵敏。荀雪儿已经见不得荤腥,只能每天吃萝卜,炖煮蒸炒,徐清绞尽脑汁让她的萝卜大餐尽可能不腻歪。幸好马尼德从西域带回来几斤葡萄干,这可是好东西。维,糖分各种微元素都有,徐清一家子一人一天吃个一把,嘴里的泡就好得差不多了。就这般过日子……一天紧挨着一天,马上就是除夕,接着就是元旦,又是一年过去了。正月里来是新春,黄家,马尼德,牛吃草等人,各县县令,刺史府上下官吏,全来给徐清拜年。开宴喝酒,赋诗送礼,忙了一个月。开春之后,麦田青青,柳条将舒未舒之际,这正是万物生长,百姓兴作的好时候。身为一州刺史,按规矩,徐清是要写个劝农诗啥的。劝课农桑,为地方官员政务第一事,对于一个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劝农之事有多么重要自是不用多提。别说庶民要以这农事过活,即便是上到天子,也要每年种一次田,也就是籍田礼。为了劝课农桑,不久,发布一条政令——劝农书。这劝农书,既是法令也是教化。诗经里有云:“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这里说的一事,就是周成王劝农。再好的政策,也会被玩坏,而流于形式。后来的劝农书,都忽略了真正劝勉农事的本意。不少官员所作的劝农文,只为了显摆自己的文采,只注重文辞华美,甚至堆砌词藻,读来佶屈聱牙,普通百姓一句也读不懂。就这种劝农文,贴在布告牌上,看的人还不比看旁边那通缉犯的人多。徐清写的劝农文,不过是用向郑老伯请教的种田经验,再加上自己后世所知的一些先进技巧写成的。“兴农之事,在田,在水,在人……”一方面鼓励大家兴修水利,用以防备旱涝,一方面勉励大家要勤劳致富。平凡朴实的语句,毫无华章之气,句句却言之有事。可是,就在大家备战春耕时,海兴却出了大乱子。


第五十二章 驱逐鳄鱼


第五十二章 驱逐鳄鱼
  海兴自徐清去过之后,燕苦便按照徐清的安排,大力发展海盐业。海边的制盐作坊是开了又开,扩了又扩,这几次扩张之下,惹到了寄居海边的咸水鳄,好几家海盐作坊的人被鳄鱼咬了。
  海边之人,对这种庞然恶兽,敬若神明,以为是制作海盐激怒了他。这种谣言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大家就全都相信了。盐也不做了,人心惶惶,还把制好的盐倒回海里,以此希望平息鳄鱼的怒火。
  于此同时,又有几个普通民众在海边被鳄鱼吃了,跑过来报案。其实,鳄鱼之害,早就有了,只不过海边人少,没几个人注意罢了。
  最近鳄鱼袭人的事件频发,又有谣言乱窜,似乎百姓有些躁动不安起来。可海兴县令燕苦也对鳄鱼束手无策,可他手下有个小吏,急中生智,提议道:“百姓说鳄鱼是神明,可我们沧州刺史也是神明吗?若是惹毛了海里那位,不如请岸上那位去说说情,他们都是神仙,该有一份情谊啊……”
  百姓们听了,皆言此法不错,燕苦左右没有更好的主意,也就来请徐清这位“陆地神仙”了。
  请神还得去庙里。
  燕苦带着百姓去徐刺史庙祭拜一番,以此安抚人心,暗中却派人和徐清道明了情况。
  徐清知道后,好是一阵无语,摇摇头,封建迷信可害人不浅啊……
  鳄鱼伤人,多半也是因为人类进犯了它们的领地,影响了它们的生存。真要论起道理来说,这个恶人,只能算人类。可海兴要发展啊,百姓要致富啊,就只能暂时牺牲一下大自然了,反正唐朝的时候不存在物种危机。
  鳄鱼不除,百姓对海洋的恐惧便加深一层。越是对海洋充满恐惧,那就越发现不了海洋的财富。徐清决定要下大力气,除掉这一威胁。
  想当初辜鸿铭不剪辫子,常被人笑话,他却解释说:“你们头顶上的辫子除掉了,可你们心里的辫子却还留着,我正好相反。”
  徐清既要除掉海边的鳄鱼,也要除掉百姓心中的鳄鱼。既然如此,徐清倒想好好利用一番这封建迷信的作用了。
  百姓们认为到徐刺史庙祭拜,是有很大作用的。因为第二天,刺史府就下发了文书,要在海边开坛作法,驱祭鳄鱼。
  要知道,普通百姓一般连县太爷都见不着面,别说比县太爷高那么多级的刺史了。除了上次徐清主动开堂审案,基本上徐大刺史如闺中女子一般,没人见过。
  徐刺史庙真灵!
  从今往后三个月,徐刺史庙香火鼎盛,远超沧州境内其他庙宇,自不用提絮。
  选个良辰吉日,带了八百标兵,摆个土墩祭坛,布着三牲,点上香烛。徐清面前摆了一卷娟布,上面写得是驱逐鳄鱼的檄文。
  八百标兵,各个着盛装,绑红带,持弓箭。海边往后二三里,站着一干虔诚的百姓,观看徐清起坛施法。
  徐清左手捏莲花指,右手便结不动明王印,一身青色宽道袍,装模作样,在祭坛上面端坐。当然,这些装b的动作,只不过是忽悠广大的普通百姓罢了。
  忽的,徐清站起来了,拿起祭坛上的那一卷檄文,先是念到:
  “恶溪!恶溪!徐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远走岛国,去吃岛国的人吧,听说那里的人常在松下嘿咻的。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恶溪是普通百姓对鳄鱼的称谓,徐清这段话也是说给普通百姓说的。徐清每说一句,他身后的八百标兵便重复一句,这一下,更在身后的一干百姓就听得清楚了。徐清说完,他们也齐呼道:
  “恶溪快走,恶溪快走!”
  在场观看的还有不少书生,于是徐清又向天祷告了一会儿,这才展开手中的那一卷檄文,念到:
  “昔先王既有天下,烈山泽,罔绳扌蜀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沧州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之内,皆抚……
  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百姓们听完,皆是心道,原来神仙们说话吵架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啊。念完檄文,徐清接着下令,让手下八百标同放三箭,以示对鳄鱼加以小惩。最后,杀了一头猪,一只羊丢进了海里,以示对鳄鱼的安抚。众人又呼万岁,大声喊道:
  “恶溪快走,恶溪快走!”
  从此之后,人们把徐清祭鳄鱼的地方叫做“清埔”,海边以后开通了一个渡口,叫“清渡“,又叫”鳄渡”,还把面前那一片大海叫做“徐海”,旁边一座山叫做“徐山”。当然,这时后话。
  现在徐清在乎的是,仪式做了之后,怎么真正除掉鳄鱼。檄文上说的,鳄鱼七天不走,就要严加惩处,也就是说,百姓要在七天之后,再也见不到鳄鱼了。
  放狠话是吓不到鳄鱼的,徐清只得带着放箭,下套,甚至放火烧了红树林,沿着海边一路清理过去,见鳄鱼便杀。鳄鱼虽凶猛,但那也是对于几个 人类来说,如果遇到了一群人,凶狠如鳄鱼那也只是盘中餐罢了。
  生活环境被徐清破坏了,小鳄鱼也被徐清杀个一干二净,说起来和就和抄家灭族一般。
  鳄鱼消失不见,徐清这个事件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作“徐刺史平鳄鱼”,徐清辛辛苦苦捕杀了七天鳄鱼,却只是被史学家说成:“徐刺史祭鳄,祷告海神,鳄尽东迁也。”
  要说影响最为广泛的,还是徐清抄,哦,不,写的那一篇《祭鳄檄文》。加上徐清先前颁布的那一篇《劝农书》,两篇文章,都是用的朴实之字句,毫无辞藻堆砌之感,却有朗朗上口,读起来让人愉悦。不少文人都发现了徐清文中的妙处,但又抓不住其中的诀窍,模仿了几篇,只是四不像。
  但还有一部分人呢,只说徐清写的东西不过是下里巴人,比不上那些华丽辞赋那般阳春白雪。还有一派人,是中间派,主张徐清的这篇文章大俗大雅,雅者见其俗,俗者也能见其雅。三方各执一词,各不相让。
  为此,两边的人还举行过辩论:
  “……”
  “所以宋玉说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他说圣人之行,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之所为。”一名学子举了先秦典故的例子,如此说到。
  另一位学子笑着道:“我明白了,这位年兄,你想说在老百姓眼底,下里巴人最好,在士人眼底阳阿薤露最好,而在高手家眼中阳春白雪最好?”
  那第一个学子便道:“然也,于世俗之人眼底,阳春白雪奏得再好,他们也不能领悟,那么如此曲子文章再妙与他们何用?如《祭鳄檄文》《劝农书》两文,语言朴素,言之有事,百姓看得懂,如何不好?”
  另一个老书生站起来反驳道:“错了,错了,以你们之见,下里巴人读的人多,文章就好,那柳巷那些市井风月之文,读者甚多,那不是天下第一妙的文章?”
  意思是大家都爱看小h文,怎么高考不考小h文?老书生接着道:“文章之事,是为了传达圣训,教化民众,怎么可以用平俗之词呢?那还谈什么教化?”
  一个年轻书生却不同意,立即站起来驳道:“谈及教化,那些诗词歌赋,辞藻虽然华丽,可普通百姓哪里看得懂?就算没有下里巴人,百姓不会由阳春白雪而知礼乐,倒不如循序渐进,由下里巴人而及礼乐。”
  老书生听了,连忙摇头:“文章之道岂能媚俗于读者,受惑于吹捧者众也。此非以文教化之道。”
  又站起来一个学子,止住众人口舌,却道:“诸君之言都差矣,文章须要雅俗共赏,故而应是在阳阿薤露中取……”
  此话中肯,有人同意道:“还是阳阿薤露最好,雅者不厌其俗,俗者能见其雅。”
  这人话说完,立即又有人出来反对,当的是你唱罢,我登场,唇枪舌剑不断。
  如此辩论之下,沧州的书生学子,各自努力在自己支持的那一种文风中坚持笔耕不辍,五年,十年,终于下笔成熟,冒出了不少可圈可点的好文章。
  将这些文章拿出来一看,有的豪气,有的华丽,有的清奇,有的朴实,但篇篇文章都或多或少有一股子相同的气象,再和徐清的几篇文章一比,后人都恍然大悟。这些沧州文章,都受到了徐清的影响。于是,就将写这些文章的人,都称作“沧州学派”。
  而驱逐完鳄鱼沧州学派老祖宗,也就是徐清,正在急慌慌的忙一件极大的事情。


第三十五章 徐小清出生


第五十三章 徐小清出生
  正是傍晚时分,一声婴儿啼哭从徐清家里传来,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徐清在天井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终于如释重负。不一会儿,小月跑出来了,对徐清道:“母子平安!”徐清提脚就要迈进产房,小月忙拦下:“里面还没扫邪,男人不能进去。”
  自徐清除鳄鱼刚一回来,荀雪儿的肚子就一天天阵痛。徐清怕荀雪儿要生了,一口气把周围五十里能找到的稳婆全部喊过来了,日夜看顾。
  孩子已经被乳母抱了过去睡着了,徐清守在荀雪儿旁边,看着疲惫至极的她,轻轻唤:“雪儿……”荀雪儿枕着徐清的手,眯着眼睛休息了半日,问道:
  “徐郎,孩子怎么样了?是男是女?”
  荀雪儿得知黄诗梅也是称徐清为“徐大哥”之后,就换了一个称谓——“徐郎”,徐郎也是徐大哥的意思,更准确一点,是徐大帅哥。
  徐清听了一愣,心道不好,他还不知道孩子是男是女呢!他扭捏地道:“这……”
  “徐郎,哪有你这么当父亲的……”荀雪儿笑骂了一句,半是嗔怪,半是欢喜。男人爱她比爱孩子多一分,对于他妻子的身份开说,不该是欢喜么。
  荀雪儿看着徐清的脸,请求道:“去,抱孩子来看看……”
  徐清听了,一溜烟儿跑了出去,但要抱孩子的时候,却又纠结了半天。为什么?因为他不知道怎么个抱孩子啊!和乳母学了半天,捧心肝儿似的捧到了荀雪儿面前。
  荀雪儿强撑起来,接过孩子,幸福的吻了一下。不过徐清看那孩子,却长的皱巴巴的,还有些丑丑的。
  “雪儿,怎么这么小的孩子就有毛啊?”
  “……”荀雪儿白眼。
  “雪儿,你说怎么这孩子长得像我,还是像你?”
  “……”荀雪儿笑一笑。
  “雪儿,你看他长的那般模样,就叫狗蛋如何?”
  “……”荀雪儿哼了一声。
  “雪儿,是男孩还是女孩?”徐清终于关心到了性别的问题上。
  “是儿子呢……”荀雪儿也说话了,对于古代的女子来说,莫过于以生男为荣。
  “吓,怎么就是儿子了呢……”
  薛定谔的猫,你不去打开盒子,永远不知道猫的死活。徐清知道了是男孩之后,他才发现比起男孩,反而是喜欢女儿多一点。
  “男孩不好吗?”荀雪儿反问一句。
  “不不不,我只是男孩要是长得像我,不如女孩长得像你……”徐清忙解释到。
  荀雪儿噗嗤一笑,不过转眼觉得徐清没有夸她生个好宝宝,便是不依,轻轻咬了一口徐清。徐清也回应了一口,然后道:“雪儿,你说给他取个什么名字的好?”
  “你是父亲,自然你来取,可以先取乳名,正名可以以后再取。”
  “就暂时叫你一秋吧!”与此同时,另一个平行世界,北京某胡同,一个编辑打了和大大的喷嚏。
  孩子睡得沉,二人没法逗弄,便陪着一齐休息了。
  新晋父母欢乐多,一切关于孩子的事,徐清荀雪儿二人都感到好奇。好在乳母经验丰富,不然依着徐清的毛手毛脚,还真有可能养不大这孩子。
  不久,徐清有了孩子的消息传遍了沧州。各级官吏,四方豪右,皆来道贺。
  草长莺飞二月天,真正的春天来了。
  徐清当初和李渊说的是,温饱之后明法度,兴教化。如今温饱已经暂时无虞,除掉了沧州盗匪和世族之后,普通百姓不偷不抢,根本用不着明法度。常有一些民事纠纷却不是明法度能做消除的。于是兴教化就提上了日程。
  以前的官府,眉毛鼻子一把抓,民政,刑律,国土,教化,全归县太爷一个人掌管。这自然不行。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认知是不同的,即便是圣人,一碗水也难以端平。县太爷一个人管这么多事,不是轻视了民政,就是轻视了刑律,反正管不到全面。
  所以,要做事情,还得专人专事,责任到人,这也是徐清之前设立商税司的目的之一。
  少年智,则国智,教育事业,关乎千秋万代,徐清不敢怠慢。天气一好起来,便要筹备建立学校的事情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徐清决定先建立教育局,招聘教师。
  “告示:刺史牧民,使其有温饱,明法度,知礼法。上知有君父朝廷,下知有父母兄弟,忠孝悌义,智美体劳云云。今建教育局一所统管四县教化,再建学校二十八所,每县咦人口分多寡。再募教师六十,吃住朝廷供给,给官身。”
  “告示:沧州四县原有私塾,皆需登记在册,每年考核,如有滥竽充数,误人子弟者,立即惩处。”
  “告示:新建学校,学费书本一律官府供给,凡八岁童,皆可入学。”
  一次三份告示贴出去,响应者如云。上一次招募干事巡街就要不少人自叹脚步太慢,没有选上,这一次,哪怕是挤破脑袋也要去混一个官身回来。只可惜,这次招的是教师。一些掏粪,做田的来应聘,奈何他们自己一字不识。只能是悲戚而去。
  还有一个教育局局长,徐清纠结了好久,最后还是选择内定,给了长安来的四个人中的魏冼。他没有考上进士,只不过是因为开国第一次科举龙虎过多罢了,并不能说他不优秀。
  徐清办学校,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穷经皓首考进士的书生,仅仅只是为了传播文化知识,其次为了培养一些长于俗务的人才。毕竟,将来的沧州,徐清是想打造成为东部经济中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