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地主爷-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策论二:四边诸匪,何以平之?”
“策论三:兴民兴政兴德。”
“诗二首:‘劝农诗’,‘大河’;赋一篇‘长安’;文一篇‘祭皇天’。”
七个题目都是徐清和杜如晦拟定,然后让李渊给批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篇策论,是对考生的为政为军韬略的考核。后面的诗赋,只是为了考核考生的修养,能力,见识罢了,可以算是附加分,或者是给韬略不足的人一些补偿。不过,科举制在唐朝发展之后,进士科诗赋的重要性还是越过了策论。
徐清大发感慨啊,在后世的时候,因为高考失误,只能读个二流大学,还有每天做些零工来补贴日用。可如今,摇身一变,却成了高考命题人。不仅是命题,而且还是阅卷人,标准答案终于轮到自己说了算,哈哈哈哈,这种感觉不是一般的棒。
“浪里个浪,浪里个浪喂!”徐清唱着歌,弯着腰,在菜园子里浇水,又给温室加点火,第一次考试前这么轻松。
第九十章 进士选拔
第九十章 进士选拔
开考之日,犹如上朝一般,大清早起来,徐清眯了眯眼,穿戴好后,荀雪儿已端着一盆子来,小月提着一铜壶倒下半盆热水来。
徐清用热毛巾放在盆里,再拧干将毛巾搁在脸上,待每个毛孔都舒展开了,将毛巾放下,拍了拍脸,清晨的睡意顿时消去了不少。
徐清带好翘脚内衬巾帻幞头帽,内穿黄软锦步内衣,加了一套纯棉厚罩衣,外遮绯红官袍,既是整齐,也是防寒 防风,威风八面,好一个大官模样。
荀雪儿小月看了徐清都是道:“好精神啊!”徐清笑了笑,让牛吃草牵了马车,直奔长安贡院。
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唐朝的贡院不止一个,现存的还有江南,北京定州等贡院遗址。长安贡院举办的考试,是各地方贡院选拔出来的人才,加上各级官员推荐和名气较大的士子的最终考核,也称及第试。
这时候的贡院已是熙熙攘攘起来,徐清马车到后,院门一开,几个伙计,就挑着灯笼进来,殷勤地向徐清道:“徐大人,茶饭都给您老人家备好了,是在屋里吃,还是在堂里吃。”
徐清心里摇头,我是老人家啦?嘴上没计较,道:“在堂上吃吧!”
天边夜色还未散去。
寒风袭来,刮得脸上如同刀割一般,这天气考试,也真是够呛。要是碰到家境贫寒一点的,指不定就……唉,倒不如在三伏天考试,总热不死人的。
吃完饭,小厮提着灯笼在前引路,徐清跟在后头,迈步走到大堂上,这是要巡视考场。冷风一吹,徐清紧紧衣裳,见到杜如晦也来了,打了招呼。徐清道:“杜尚书,这天气考试,难免会影响士人的思绪啊……”
“徐大人可有妙法?”杜如晦也是眉头紧皱。
“嗯,不如吩咐后厨,做些热食,熬些热汤吧,也好让考生祛除寒意。”
杜如晦听了,当下让伙计去叫后厨,做了一大筐蒸饼,以及一桶刚刚烧好的鸡蛋热汤。厨子说,要是少了,后厨还有,马上端过来。徐清听了点点头,看看蒸饼,心道这贡院还不错,没刁难克扣。
考生陆陆续续出现在了贡院,看见贡院又热汤热食,一个个纷纷喜颜悦色,只不过喝汤的很多,吃饼的却不多。
但见一名考生一手抓一个块蒸饼在那啃着,转眼间连吃了十几个馒头,众考生不由指指点点,摇头晃脑。那名考生见此,满脸惭愧地道:“愚弟来长安三个月,还不曾吃过如此饱,再来一碗汤……”
堂上帘子后面,徐清看了又是微微点头,心道这位考生倒也有几分执着,是个人才,不知学识如何,等下阅卷之时,先注意他一下罢。
见考生来的差不多了,徐清起身,走出帘舍,拱手道:“诸位才子,有道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今朝此试,愿诸君,共雁塔题名!”
纵是知道进士不那么容易,但大家都是喜欢听吉言的。又见是长安第一才子在这里当主考,考生们都是起身拱手,以近乎狂热的神情对徐清道:“愿得徐大人才思一分足矣!”
这时候杜如晦打着灯笼进来道:“就可以动身了。”
约莫不到后世的八点,众人抵达了贡院的正式考场,原来不知道,现在一看,哇呀呀,三千余各贡院贡士,他荐自荐,也称作领乡荐二千余人都聚集在此。不少衙门里的脚夫,一个个都聚集在这里,想要帮人提东西赚点外快,贡院门口,被挤成了一团。
五千学子,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之辈,经历了大浪淘沙来到这里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各学子没有直去贡院,先去供给所,领取炭火木柴,考试的供给,由长安府中提供。
徐清来到供给所,见炭火供给,有木柴、煤、炭、秫苇,此外还有炭盆,蜡烛可以支领,还算齐全。可徐清稍 微一听闻,原来这些东西好多都是要买的。只有炭盆,蜡烛和一斤木柴不要出钱,再想要多的,就得掏银子。那些 多余的物资,都是贡院里几个小吏自己出钱购买的,好在这里大赚一笔。徐清见价格也还公道,是贵了几分,不过还算不上“宰”,也就没说什么。
全场有五千多考生,参加进士科的占了一千二百多人,徐清看着手中的花名册,摸摸鼻子,这可是要刷掉一千多人啊,怎么下得去手。杜如晦见此,考诉徐清说:“徐大人可知这剩下的一千人,该如何?”
“额,不知,敢问杜大人……”
“这前一百名,自然是荣登富贵,再过了吏部核试,将来要做官的,不必细说。”
“这第二个前一百名,将来就放入国子学,学制三年,再度考核,发放地方充吏,辗转几年,评价得好,入个末流的官,再几十年,运气十足,能力强的话也能当个县府之类的官后致士。虽不然,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还能置办家业,留给子孙。”
“这第三个一百名嘛,又差一点,不过也还好,放到各大官员家里充当侍者,幕僚,要是能得到机缘,各大官员给他安个位置,也是荣华富贵的命。要是……额,小声说,要是你我有看上眼的人才,也可把他放到这里面,自己取了去……”
“三百名后嘛,就无甚作用了……”
徐清看着杜如晦悠然自得的神情,暗暗咂舌:想不到这第一次的科考,就能将各种利益均衡到如此地步。说道:“小弟受教了……”
杜如晦老奸巨猾的一笑,拿起煮好的茶汤自饮起来。
作为主考,自然不会亲自去监考,放题。徐清坐在贡院屋子里面,安心的烤火,拿着一本架上的书读起来了,是《论语》。
话说他到了唐朝之后,还真没怎么好好看书,现在一读起来,许多繁体字都要好好想起才能知道意思,又是断句,又是从左读到右的,不一会就头昏眼花,脑袋直点桌子。
杜如晦见此,不由得笑了笑。他不知道这个负有盛名的大才子,怎么读起书来这般不认真,可能大才之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看起来无聊?看清楚徐清拿的是论语,他倒是有几个读书的疑问,想要和徐清相互印证一番,于是道:
“徐大人,你是长安第一才子,我倒是有几个读《论语》疑问要请教你,不知可否?”
第九十一章 民可,使由之
第九十一章 民可,使由之
徐清猛然坐起,不好意思起来,他连句子都没读通顺,哪里还能帮人解答疑惑?此时徐清手中的《论语》正好翻到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那一页,徐清灵机一动,说道:“杜大人说笑了,这读书要结合自身的生活去理解才有用,也能将读的书运用出来,我是没法解答杜大人的疑惑的……”
“嘶,徐大人所言甚是啊,不过……”
“不过嘛,小弟倒是从《论语》里面读出了一个小趣味,可以 与年兄分享一番……”徐清摊开《论语》给杜如晦看。
“徐老弟既是有心得,快快与我说说看……”
“你看这一句,该如何读?”徐清指着书上那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哦?这是平常的一句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读,不然如何?”杜如晦疑惑的问到。
徐清见此,大笑一声:“错了错了……圣人重教化怎么会说‘不可使知之’呢?”
“对啊,这么一说,却是不对……”杜如晦不愧是饱读诗书的士人:“难道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徐清摇摇头道:“此一句,能有六种断句之法!”
“六种!?愿闻其详……”杜如晦显得很是惊讶,《论语》对于士族来说,最多是开蒙就已经学了的,他没想到居然能这么多弯弯道道。徐清缓缓将六种断句说了出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六种断句说完,徐清又将六种断句的意思也说了出来,然后看着一脸不可思议的杜如晦问道:“论语上一句话,就能断出如此多不同的句子,杜大人,你是户部尚书,每日定是要看无数公文的,要是下面来的公文,也是这样一番,不知……”
“徐老弟啊,别说了,我已然明白……”杜如晦听了徐清的话,后怕一阵,又道:“盛名之下无虚士啊,徐大人大才,随意拈出一点,也让朝廷百姓受益无穷!”
“不敢不敢……”徐清连忙摆手。
中午时候,徐清拿了一个铁壶,就着炭火煮点茶喝,只不过不是杜如晦和的那种。前些日子,徐庄的人送过来些干货,干红枣,酸枣糕什么的。
炭盆里的水壶烧的咕噜咕噜响,徐清往里面丢了些干红枣,又抓了一把枸杞,好茶都要煮一会儿。
泡好这红枣茶后,冷了一下,直接对着壶嘴喝,暖暖的,一丝丝清甜,红枣的香味顿时渗透进五脏六腑里。
红枣茶可补脾胃,在这寒冬腊月喝一壶热腾腾地香茶,倒也是难得享受。没想到监考还这么轻松,不错不错……
“徐老弟,我们出去巡视一圈吧,总得露露面不是?”杜如晦说着,戴着帽子邀徐清往外走。
“也好……”
考场上静悄悄,芸芸学子手不停笔,听来都是笔尖摩纸,乍听来如春蚕食桑,沙沙有声。徐清巡视考场,也不由得 屏住了气,那些监考的官员见了主考,也只是远远行礼。再看考生们,一个个蹙眉运笔,殚精竭虑,将半生所学尽诉于纸上。
孙伏伽巡视了半场,重新走到正前之时,一名学子递上了考卷,三篇策论已经写完,而此人徐清看了一眼,正是孙伏伽!孙伏伽拿了第一篇递给徐清,两个人就地将卷看起来,
第一篇策论的题目是:“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语于今何用……
这其实算是一篇高考常见材料作文,材料的意思是子贡想不在使用扬来举行告朔,孔子说:阿赐,你爱这羊,所以 可怜它,我却爱惜礼法,不能坏了礼法啊。然后请你认为这句话在“当代”的现实中有什么作用,字数不少于多少字云云。
而孙伏伽的论题是:“圣人之心,惟知有礼而已” ,徐清看了,心道不错,这个题选得上乘。再然后,孙伏伽写到夫告朔之礼,大礼也,何暇为饩羊惜哉。徐倩一路看下来,洋洋洒洒五百字,气势恢宏,论理精辟,还有韵律,要是读出声音来,必是朗朗上口。特别是没有什么故意显露才华的生僻字,半文盲才子徐清,能够读得明白,徐清忍不住点点头。
“徐老弟,这人的文章如何?”杜如晦看完了两片策论问。
“嗯,还不错……”徐清不知道看文章评分,只觉得孙伏伽这篇文章写得明白,读起来爽快,于是说了个中等。这是杜如晦不愿意了,鄙视地看了一眼徐清道:
“嗬,你是大才子,眼界也高,这文章只是不错。不过照我看来,真称得上是锦绣文章!”
“哇哈哈……”徐清打哈哈掩饰了一下说:“杜大人看这人的文章能排第几?”
“嘘……”杜如晦做了个手势,压低了声音道:“这文章恐怕是前十的,只是不知道,这个孙伏伽是哪家的人……”唐代考试不糊名,考官直接知道卷子的主人。
“哦……”徐清听了不担心,不出意外的话,历史应该不会改变。再者说孙伏伽只要成了进士,那队自己就是大大的好,状不状元都是鸡肋了。
一天时间,三篇策论完成,再过三天考第二场诗赋。不过第一天的考完之后,三天之内已经大概将卷阅过了,已经入选了五百名预选的人,将着几百人的名字做成榜发出去,没上榜的人下次就不会来参加了。不过也不是强制的,如果考生愿意参加,也是可以的,只是……呵呵……
整个考试期间,徐清只是打酱油罢了,再加上用一个“第一才子”的名气来镇场。第一次科举,前面名次的制定还 轮不到主考官左右,皇权,官僚,士族等各方势力协调下,排序才制定下来。作为主考官的徐清,只不过又有了提前知道和建议的权力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孙伏伽依然中了状元。只不过这个状元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之外,还是李氏强烈要求,为了体现招纳寒士的基本方针,而选上的。除了他,前十名,就全都是贵族了。
外人不知内情,孙伏伽鲤鱼跃龙门,一鸣惊天!
第九十二章 刘黑闼被斩首
第九十二章 刘黑闼被斩首
无论是中了状元,中了秀才,中了进士,中了明经博士,算士,明法,没有不高兴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昨日还是平头老百姓一个,今日就俨然成了剥削阶级,这中飞升般的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开宴会,大摆宴席!寒门没钱?凑钱也要摆宴席!
喝酒,唱歌,写诗,把诗写到塔顶上去!
炫耀,使劲的炫耀,披霞带,挎花马,在朱雀大街上狂奔!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谁都高兴,皇族,朝廷,士族,百姓……
大唐立国之后,发现统一的地盘越来越多,而能用的官吏太少,一旦任用本地官员,又难免再次叛乱。这第一次科举的举办,其最初的起因也正是如此,动乱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经济发展,战争对士族的破坏性也比较大,举国上下需要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所以科举制才被众人从隋朝的废墟里找出来。
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对外对内,大到战争,小到一场选拔考试,都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只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一件事情,一个政策才能执行下去。当然封建时代的“大多数”是指地主阶级的比重。
正因为这次科举是符合各方势力的,而朝廷也急需这一批人才,所以这第一批士子很快就接受了任命。孙伏伽被李渊接见,并且当堂问治天下策,引得无数人眼红不已。
孙伏伽也不含糊,当堂向李渊进谏三策:其一,“天子有争臣,虽无道不失天下”;其二,“百戏散乐,本非正声”;其三,“性相近,习相远”。孙伏伽指陈得失,吸取隋亡的教训,一条条的指责出来,无所回避,慷慨至诚,李渊深受感动,认为孙伏伽“既怀凉直,宜处宪司”,遂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治书处御史这个官,也就是当初卢靖所担任的那个。孙伏伽三策,后被著名的谏臣魏征,监督唐太宗实现了。
而大才子徐清,则再次提高了地位,成了百名进士的恩师,一个个都要来谢恩请求教,害的徐清忙了好一阵子。徐清一人送了二十二个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二十二个字让孙伏伽抄了二百遍,来一个人就送一副,然后说几句关心黎明,舍身为国,为官清廉之类的勉励语。
洛南县伯府,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子,对着一群二十、三十七八的人,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那群年级大的人,还特别真诚的聆听,半个字不肯放过,那画面,实在让人不敢直视。
教训完这群“大”学生之后,徐清真正的清闲下来了,不要上班,不要接客,不要上课,关起门来看雪。雪花一片一片一片,还唱几首没人听得懂的歌,让徐家的下人们躲在暗处偷偷笑。
一日,雪停了下来,徐清出门走走,听见长安街上大呼小叫,刚以为是在对自己这个大才子,大明星发狂呢,却听见大家在喊:
“刘黑闼被斩首啦!!!”
“太子河北大捷!!!”
“山东徐圆朗被灭啦!!!”
徐清仔细回想了一下唐初的战争,太子出征的还真不多,这个貌似是唯一一件。
武德五年九月,唐王朝还来不及对河北实施统治,刘黑闼又从突厥借兵回来,重新占领河北,还联合山东徐元朗, 号称十万兵马在山东河北一带横行。本来是又是想要李世民出征的额,但太子中允王珪、太子洗马魏征担心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后声望更高,遂劝李建成请求亲征,自取功名,并趁机结交山东地区豪杰,以保皇位继承权。
十一月,高祖李渊诏令李建成将兵讨刘黑闼,陕冬、大行台、山东、河南、河北各州均受其指挥,有权便宜从事。十一月二十二日,齐王李元吉派兵在魏州击败刘黑闼弟刘十善军。刘黑闼挥军南进,自相州以北州县皆响应刘黑闼,望旗而降,唯魏州总管田留安拒守。
刘黑闼久攻魏州不下,便南取元城,再回军攻魏州未果。十二月刘黑闼军陷恒州,杀唐恒州刺史王公政。十六日, 幽州大总管李艺收复廉、定二州。十七日,田留安击败刘黑闼军,俘其莘州刺史孟柱,6000将卒降唐。十八日,唐并州刺史成仁重破刘黑闼军范愿部。李建成纳魏征建议,在军事进攻同时,辅以释放囚俘,瓦解刘黑闼军。刘黑闼粮草已尽,部属多逃亡,或缚其将官降唐。
见众心涣散,又恐*内外夹击,刘黑闼遂夜逃馆陶,奈何浮桥未架好,难以渡过。随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率大军 追至,刘黑闼命部将王小胡背水列阵,自己却见桥已搭好,即过河西逃。主帅先逃,刘黑闼部军心涣散,被*击败,李建成乘胜过桥追击,刘黑闼率数百骑北亡,在洺州遇到幽州大总管李艺,刘黑闼和刘十善被斩。李建成回师山东,将徐圆朗一举击溃。
过年之前,八百里加急将捷报送至长安,朝野大惊。为什么是大惊呢?因为之前的李建成或者整个太子集团都一直没有表现出太强的军事能力,这一次的大胜,无疑证明了太子集团的能量。这一次的大胜,也将李世民最耀眼的光圈变得黯然了。你李世民有的,现在太子一样有了,而太子有的,你李世民不可能有。那就是,李建成是嫡长子!
李二集团分崩离析,一些墙头草开始往太子集团靠近,一些家族开始张望,亲李二的家族开始保持中立。这个冬天,是给李世民准备的。
徐清继续关门谢客,浇水种菜,逗徐琪,戏雪儿。一边将暗河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杨成带领调入长安,以便出现意外的时候保证自己手上有兵可用;另一部分由杨信 带领,直奔沧州 ,将沧州的物产民风,各大山头的情况摸清楚。
李渊当初给徐清“入内殿议事”的权力时,就提到过让徐清担任沧州刺史。即便不是沧州,但发往河北是不变的,先去摸清大概的情况也是好的。河北,乱啊,不然不会一而再的反叛,响应刘黑闼了。
第九十三章 房事有碍
第九十三章 房事有碍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管他河北乱局,任他明日何往,我且杯酒笑,笑与美人歌。
徐清是真正的地主:早晨,从床上醒来,掐弄一把身边人,丫鬟端来热水,洗脸漱口,移步餐房。早餐,一个摊鸡蛋,一碗新打下来细细熬煮的小米汤。吃完抹抹嘴,看看天气,天气好就找个宽敞点的房子,打打拳,练练剑,军队里学来的几套拳脚,多练练,不说打遍天下无敌手,强身健体总是不差的。 天气差,就窝在书房里读读书,总得熟悉一下繁体字不是?以后都是一州刺史了,还得看公文啊……
中午饭之前,去烧点水,给小菜园浇水,加点柴火保温,顺便掐点菜中午炒着吃。午饭过后出门走走,西市逛逛,东市瞧瞧,看见不平之事也围观一下,看不过眼了,吱会牛吃草去帮个忙。逛完街了,去自家店铺看看,弄一碗热乎乎卤肉吃,喝其他客人一起蹲在店门口迎着寒风吃。陕西人好蹲,休息的时候蹲着,吃饭的时候也蹲这。
吃完了卤肉,回到家里,和家里人一起吃晚餐,加上下人十几个,围着桌子吃,热闹得不行,冬雪夜里也不觉得寂寞无聊了。晚上工作,徐清用木炭削了一支笔,试着将后世学到的知识全部记载下来,以免将来忘记。只不过徐清在后世了解的东西太多,精通的却有没有,故而只能想起什么就写什么,今 日写首诗,明天写的诗裂项相消法,后天又变成了破袭战斩首战云云。总之是各种小窍门,小技术,统统要写下来,这些东西拿出去一个,也能让任何一个知道的富贵一辈子,徐清想着,自己用不完,留给徐小清。
不久,即将过年。徐清自己给写了一副扭扭捏捏的对联,为了掩饰自己的丑字,还将丑字给弄得更丑几分,看起来是故意为之,如此一来,就有了几分艺术中“古拙”的味道。
大门上写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二门上写着:“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至于福字,就不能以古拙来搪塞了,只能等上官仪来的时候让他写。
新春到,呼万岁,互道过年好。拜访亲友,也要拜访长辈。天地君亲师,徐清作为一干进士和工作安排了的考生,自然也得接受这些人的拜年。凡是来的,进士,送一双手套;入国子监的,买了一百个坛子,装满了雪,就送这个了;入幕僚的,送话,送大白话勉励,说几句什么“高考不能决定一切!”的话。
还又十个徐清看好的人才,虽然诗赋策论写的不好,但是通晓法理,能做“俗务”。徐清觉得这几个人能为他所用,于是一个人送了一个门生帖,意思是他们可以以徐清门生的身份上门拜访。还不错,十个人全来了,徐清勉励了他们一番,分别送了份大礼,做够生活数月的钱粮。然后和他们说,再过一月,或者两月,你们老师我啊,就要外放为官了,到时候提拔他们。
处理完上门的人,又得去自己出门去拜访别的人。首先就是来春第一次大朝,自然要去恭贺皇上过年好了。这个祝贺说出去还不错,按品级发放了赏赐,银鱼袋加锦袍,元宝珠玉,还给荀雪儿一套金银饰品。
散朝之后,几个尚书级别,国公级别的留下来陪皇帝吃饭,只不过里面还夹杂着一个小不点——徐清。
唐朝君臣之间的感情都不错,风气也开放,喝起酒来没那么多规矩,走到这个桌子敬酒,找到那个桌子谈话。徐清为了不被程咬金教训,趁着酒还没喝多少的时候,给各位“大哥”敬完酒,就溜到了文官这边。谈谈诗和远方,阳春白雪的,文雅一些,多好,不用被三板斧追着跑,活得长久……
“哎,徐老弟,我家下人说你府上有不干净的东西,还在门上贴了符咒?”
“啊,不不不,没那回事啊,符咒?”
“哎,徐老弟,这可不能爱面子啊……”杜如晦小声说:“是不是房事不顺?”
“哦?房事不顺,谁呢?”李渊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下来,而且还耳朵 尖得不是一点,他这一嘀咕,更多的人开始看向徐清了。徐清老脸一红:“年兄啊,你可还苦我了……”杜如晦朝李渊拜了一礼,虽然李渊是玩笑的问,可也是天子垂询,不得不答啊:“启禀皇上,徐清府上的大门贴了两条,红纸黑字符咒,故而由此一问,不是谁房事不顺……”
“徐清,你……哈哈哈……”李渊听力大笑,红色属阳,写上咒语,贴在门外,乃是绝阴壮阳之举。李 渊止住了笑问:“徐小子,是也不是?”
“皇上……”徐清红着老脸刚要反驳。李渊摆摆手说:“徐小子啊,医者不自医,你虽然在太医署为过官,但也不要过于自信,去太医院看看吧?”。
“不不不,皇上,我那种符咒不是治病的,是祈福的……”
“祈福?”
“对对对,大门是迎客的地方,我想迎客的话,不如将福禄寿也当作客人,迎进家里,故而写两联吉语,用作祝词……”
“这倒是听来新鲜,你写的什么?”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徐清说完,杜如晦一众人低着头思考起来,然后纷纷点头,这两句子格式很是工整,意境格局也不小,难道徐清从那篇赋文里摘出来的?还是他写的新诗中的一句?
李渊问到:“只有两句?”
“只有两句,门左门右各贴一句……”
“嗯,听起来不错,两行诗似的,你说这符咒叫什么?”
“实际上不是符咒,这叫春联,写两行诗,叫对子,也叫对联……”徐清微微解释了一番春联和对子。
“那为什么有人说是符咒?”李渊点点头,却又疑惑的问到。
“臣的字……”徐清面露尴尬的轻声说,心里暗骂:我那古拙的字啊!一群瞎眼狗……
“哈哈哈哈,没想到名满长安的大才子,手下的一笔字居然被人看成符咒,哈哈哈,这下那些年轻气盛的人该平衡了……”李渊笑得前仰后伏,一众文官们也跟着笑起来,也不知是真笑还是假笑,亦或是冷笑。反正徐清是看不出来的,他讪讪的道:
“嘿嘿嘿,有道是上天给我关了一扇门,就会另外给我打开一扇光明的窗嘛,这给了我一笔臭字,就能给我许多其他才华,一边一边儿……”
“嗯……你的话不错,你这份胡咧咧的本事别人是比不上的……”李渊又笑话了徐清几句,让徐清好一阵囧样。不过在别人的眼里,这是皇上对徐清谆谆教导,无意中露出了舐犊之情,不由得高看了徐清几分。
倒是在场几位深爱文字的官员,偷偷向徐清打听这对子的事,徐清随便说了几对,让几个人大觉喜爱,酒也吃不下,也不招人聊天了,自己躲在角落钻研去了。
………
第一更到~
第九十四章 对子
第九十四章 对子
因为第一才子,和对子本身的好玩和妙滋味,这一种简单的文体在文坛里悄悄传开了,不少文人学子开始尝试自己写作,稍微得一两句,在朋友之间一炫耀,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追捧对子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