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纨绔到底(传说)-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他为保住了身家性命暗自庆幸之际,他的的心情又变坏了,而罪魁祸首正是长安的范氏商号。
第三百八十三章谣言四起
若放在一年前,王胡风绝对不会把范氏商号放在眼中。可自从去年中宗皇帝宴请朝臣与外国使节后,范氏商号的商品一下子便成为了皇亲国戚与权贵们追捧的对象,甚至成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上行下效整个长安的市场都被范氏商号所占领,王胡风昔日长安首富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
尽管如此,王胡风依然还能沉得住气,他一直在盯着范氏商号大量收购的粮食,他在等着一场大戏的精彩上演,然后一举定乾坤。可是,王胡风等待的那场精彩大戏并没有象他预料的那样如期上演,范氏商号把所有的仓库收满以后,就停止了这种“疯狂”的行为。
让王胡风更预料不到的是,范氏商号在“满仓”以后,并没有四处散布谣言,制造粮食要涨价的小道消息,相反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王胡风很失望,不过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戏早晚会上演,只不过是时间稍稍推迟了点而已。
去年的冬天,天气格外的寒冷,范氏商号借着李陶帮他们打出去的名气,在长安城开办的各项生意却是异常红火。甚至连酒楼客栈,也因为免费接待赶考的举子而名扬天下,成为外地人到长安下榻的首选。这个冬天也是让王胡风感到无比郁闷的一个冬天,因为以他多年从商的经验,眼看范氏商号因收购粮食钱财就要消耗殆尽,他以为他很快就会看到范氏商号破产,可他企盼的大戏非但未曾上演,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范氏商号独辟蹊径,不仅安全地挺过这个严寒的冬天,而且看样子每项生意似乎都做的有板有眼。
铁一般的事实让王胡风不禁心生畏惧:这个范氏商号真的不简单,那成堆的粮食,难道就不怕放到发霉?不过他这种“善意”的担心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答案很快就被揭晓了。
无雪的冬天并没有让人们感到今年的冬天与以往年会有什么不同。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长安城仍然是一个天下商人云集的地方。但人们突然发现,每年这个时候,那随着春风浇灌大地的淅淅沥沥春雨很久都没有如约而至,人们面对日渐枯萎的庄稼终于惶恐了。可是老天并没有因为人类的惶恐和虔诚的祈祷而格外开恩,大地依然干涸,禾苗逐渐枯死。
人们终于不得不接受一个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这是一场罕见的干旱灾害,它突如其来。无情地席卷了长安及其周边的地方。
到了秋收的时候,严格的来说,这并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秋收,因为长安与周边很多地方几乎都是颗粒未收。市场一片萧条,人们陷入惶恐之中。而建在长安城郊一大批的范氏商号粮仓,非但没有萧条的迹象,反而不知从什么时候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各式车马源源不断云集到此。王胡风知道,那是各地客商在抢着收购范氏商号储存的粮食。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唯恐自己空手而回。
王胡风非常清楚现在的粮食价格,他感觉此事既悲哀又可笑:那些四处奔波的商人,去年把大量的粮食送到范氏商号的粮仓,但仅仅放了一年,他们拿出高于去年几倍的钱财又把粮食收购回去。而这其中最大的赢家当然是范氏商号。范氏商号并没有把储存的粮食全部售出,而是在关键的时候。无偿的开仓赈灾,周济了成千上万的饥民,范氏商号的大名再一次响彻天下。
……
“阿陶,现在整个长安城都在传着‘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这是怎么回事!”华菁菁奇怪道。
“这有什么奇怪的?还记得我给你们说的太平公主与太子的事吧。毫无疑问这是太平公主主动出击了。”李陶笑道。
“陶儿,太平公主为什么现在才出击?”娑娜也饶有兴趣道。
“韦皇后倒台前,整个李唐宗室都受到威胁,太平公主和三叔一起救亡图存,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能成为盟友;可政变成功后,共同的威胁解除。两个人的关系马上微妙起来了。特别是三叔被立为太子,马上,双方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叔翁虽为天子,但心中是不想做这皇帝的,加之他也希望自己的妹妹与儿子和睦相处,故而每事咨询太平公主与三叔二人,这可就麻烦了。太平公主本来就喜欢揽权,拥立叔翁做了皇帝之后,更不甘心与人分享权力。三叔也不是吃素的呀!他既是功臣,又是太子,总体实力不在太平公主之下,也不可能每次都附和她的意见。这样一来,一个太平,一个太子,原本亲密的盟友渐行渐远,彼此明争暗斗起来。”
“阿陶,你说太平公主用流言出击,这能起到效果吗?”华菁菁疑惑道。
李陶一脸凝重道:“你可别小看了这流言,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死在这流言之下。”
一直在旁边没有说话的元氏,突然站起身来肃然道:“陶儿说的这话,你们三人都要牢牢记住,细想想,陶儿的阿爹虽然是自尽而死,可归根结底也算是死于流言之下。前世之事,后世之师,我可不想我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再重蹈覆辙。”
华菁菁、娑娜与卢月儿三人很少见元氏如此严肃,赶忙点头称是。
“当然太平公主制造流言只为她的下一步做准备!”
娑娜猜测道:“她可是谋划着要换一个太子?”
李陶赞赏地点点头,鼓励道:“继续!”
娑娜侃侃而谈道:“在太平公主看来,对她最有利的做法就是换一个没有立过功的太子,没有立过功又有当太子资格的只有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了。太平公主摆出一副维护嫡长子继承的姿态,而非嫡长子出身这个缺陷也就变成太平公主拿来进攻李隆基的一个利器了。”
“没错!流言的特点就是来无影,去无踪,散布面广,影响力大。太平公主这么干,看起来并没有针对任何人,但是,众人都议论纷纷,也就可以达到扰乱视听的效果了。”
第三百八十四章波斯商人
说到这里,李陶看向卢月儿:“月儿,你怎么一声不响,是不是想你阿爹了?”
唐隆政变刚结束的时候,卢世才攀附太平公主,李陶劝他回乡隐退,尽管他十分的不情愿,可卢家家主却支持李陶的意见,无奈之下,卢世才只好携夫人回到了舒城。
卢月儿摇摇头:“不是,我只是怕自己说错了!”
李陶站起身来,对华菁菁、娑娜与卢月儿道:“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这些日子为何我每日都要与你们分析朝政吗?”
三女摇摇头,这的确是她们心中的一个疑惑。
李陶缓缓道:“我有很好的机会可以做皇帝,可我却不愿意做,因为做了皇帝就没有了自由,没有了感情,要整日面对这些尔虞我诈,我天天给你们说这些,就是为了让你们明白我的苦心。”
三女点头道:“我们明白。”
“同时,我还想让你们明白,要想幸福,就必须远离权力,权力会让人变的贪婪。特别是女人,你看看韦皇后、安乐公主,还有太平公主,一旦沾了权力,哪个会有好下场。”
元氏叹了口气,她明白,儿子这是在告诫三女。
“最主要的是我想让你们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学会自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懂得分析利害了,才不会着了别人的道。特别是在我将来离开长安的这些日子里,你们更要小心,若不提前教会你们自保之道,我怎么放心离开呢!”
“阿陶,你要离开长安?要离开我们?”华菁菁急切道。
娑娜与卢月儿也是一脸的焦急。
“三叔要不了多久就会搬倒太平公主了,到了他亲政的时候,我必须要离开长安一段时间,不然他是不会安心的。不过,你们放心,时间不会太久的。”
“三叔怎么会这样呢?若没有你帮他。他如何才能当上皇帝?”华菁菁埋怨道。
李陶看着华菁菁摇摇头,不再说话了。
娑娜在一旁道:“阿陶,你的意思是功高震主,你要出去避嫌,等他地位稳固了,觉得你没有威胁了,你就可以回来了?”
李陶上前亲了娑娜一口道:“答对了。奖励你一个!”
娑娜顿时羞红了脸。
李陶对华菁菁与卢月儿道:“在这一点上你们要多向娑娜学学,要多动脑子。没错。是我帮三叔登上皇帝宝座的,可越是这样,他越会猜忌我。我给你们说过,要想当皇帝,就要六亲不认,换作谁都会这么做的。所以,要想躲过这一劫,就必须要舍得,只有舍才会得。”
李陶话音刚落。裴岳便来禀报道:“小主人,九郎来了,好像有急事!”
李陶点点头,对元氏道:“阿娘,我先去了!”
元氏点点头道:“你去吧,剩下的话我慢慢与她们说。”
……
“阿陶,出大事了!”范长风一见李陶便急急道。
“不要急。九郎,坐下慢慢说!”李陶劝道。
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各国客商云集,贸易兴隆。长安最负盛名的大酒家“永和楼”,便成了主客双方洽谈生意、寻欢作乐的最佳场所。
去年,永和楼重新开张的时候。一个波斯商人在酒楼中吃饭时得急病突然死在了酒楼。因为人命关天,赵掌柜立马派人呈报京兆尹府。陈适亲临现场,让杵作验尸,确系暴病而亡,便责成赵掌柜善后处理。
本来这事已经过去,谁知前几日,那个波斯商人的妻子在波斯国王派的使者陪同下来到长安。直奔永和楼。赵掌柜向她叙述了波斯商人去世的经过,并当场清点遗物,对照账目,分毫不差。
一直冷眼旁观的波斯使者突然问道:“请问店家,还有什么遗忘的重要物品没有?”
赵掌柜一愣:“客官的一丝一线全在这里!”
波斯商人的妻子号啕大哭:“我丈夫的传家之宝不见了……”
波斯使者勃然变色:“不出我们所料,你们藏下了我们的国宝,我们一定要追回来。”
原来这个波斯商人的祖辈是位航海家,在太宗时就驾船探险来到大唐,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波斯国王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将一颗鹅卵石般大的国宝珍珠赏赐给他家。传说此珠有避妖驱邪、延年益寿的特异功能,传到胡商手中,他深信此珠能使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给他带来好运,所以他外出经商总要随身携带,日夜不离身。
赵掌柜脸色苍白,喃喃道:“如果客官真在本店遗失什么物品,我一定按价赔偿。”
波斯使者拍案而起:“此珠乃无价之宝,你们赔得起吗?你这整座酒搂也不值它的零头!莫耍滑头,快把宝珠交出来!”
赵掌柜哀求道:“小店根本没见过什么宝珠,你叫我怎么拿得出呢?”
波斯使者气狠狠地立刻要求朝见大唐皇帝。
眼看事情闹大了,变成了两国纠纷,唐睿宗立即要求京兆尹府限期破案。
陈适对永和楼店风非常了解,也很信任赵掌柜的为人。平日,顾客在店内遗忘什么东西,大至金银包裹,小至头巾绢头,赵掌柜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失主,登门送还,或者妥善保管,等待认领,有口皆碑,传为美谈。
现在出了这件大案,莫非赵掌柜见宝眼开,一念之差,将宝物藏匿了起来?陈适知道永和楼是李陶的产业,他不敢怠慢,只是下令查封永和楼,将当时在场的一干人犯缉拿归案。然后,让范长风去通禀李陶。
待范长风说罢,李陶皱着眉头来回踱了几步,然后对范长风道:“我相信赵掌柜的为人,此事可能有误会。既然已经闹到了陛下那里,我先进宫去一趟我让张昭与你先过去,等我回来再说。”
说罢,李陶喊道:“岳叔!”
裴岳进屋来,李陶吩咐道:“你去京兆尹府一趟,告诉陈适,让他稍安勿躁,永和楼一案待我进宫请旨后再审!”
“是!小主人!”
……
第三百八十五章请旨断案
李旦这些日子实在是不好过,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实在是一件让人痛苦不堪的事。他现在甚至有些后悔,不该答应李陶做这皇帝,现在可好,一边是自己的亲妹妹,一边是自己的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整日听他们向自己抱怨,简直是苦不堪言。而整个事情的始作俑者李陶,却整日闭门不出在家享清福,一想到李陶过着惬意的日子,而自己却整日如同架在火炉上一般,李旦心中气就不打一处来。
“陛下!蓝田王求见”高力士向李旦小声禀报道。
高力士在唐隆政变中立了大功,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与杨思勖两人每日侍奉于睿宗左右。
李旦不耐烦地摆摆手道:“不见,不见!”
“等等,你说谁求见?是陶儿吗?”李旦突然回过神来。
“正是,蓝田王求见!”
“哈哈,这小子,哈哈!”李旦没想到素来很少露面的李陶,今日竟然要来见自己,忍不住笑道。
“陛下,见还是不见!”高力士奇怪地看着李旦。
“见,当然见,见这小子一次可是不易,我还有话要与他说呢!”
……
“陶儿见过叔翁!”李陶向李旦施礼道。
“陶儿,你可是稀客呀!”
“叔翁,我找您有急事!”李陶直截了当道。
“哦?什么事?”
“叔翁,您可知道波斯使者状告永和楼一事?”
“自然知道。”
“我想请叔翁下旨,让我全权处理此事!”李陶说明了来意。
李旦见李陶匆匆而来,只是为了永和楼一事,顿时哭笑不得道:“陶儿,现在朝堂之上如此多事,叔翁已经捉襟见肘了,你不出来帮帮叔翁,却去管这点小事,你让我说什么好呢?”
李陶早知李旦会提这一茬。他笑道:“叔翁,我知道您现在为何而操心,等我将永和楼一事处理了,再来与您细细参详。”
听李陶如此一说,李旦不由大喜道:“你可要就话算数呀!”
这下轮到李陶哭笑不得了,他摇头道:“叔翁,您何时见我说话不算了?还是赶紧圣旨吧!”
……
京兆尹府内。陈适将拘押的一干人等带到了堂上。
李陶先是向面色憔悴的赵掌柜问道:“赵掌柜,我们相识时日也不短了。我相信你的为人,可现在事已至此,必须要解决才行。你好好回忆一下,将此事详详细细说来一一道来,不要有丝毫遗漏。”
“是!蓝田王!”
赵掌柜知道事情很严重,便将所知详细道来。
……
这天,永和楼雅座来了个碧眼虬须、深目高鼻的中年胡商。他一身奇装异服,却戴了顶宋朝豪门权贵流行的精致高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此次从波斯万里迢迢贩运一船香料来到东京。换取中原的奇珍异宝,明天就要打道回国,今天特地来到永和楼消遣享乐。他独坐一桌,美味佳酿,又召来两个妙龄歌伎,开怀畅饮,其乐无穷。
谁知此公正拥香偎玉、飘飘欲仙之际。不料乐极生悲,忽然脸色苍白,大叫一声,浑身瘫软,连人带椅仰面朝天栽倒在地。两个歌伎惊慌失措,大哭小叫。惊动了整座酒楼,堂倌和掌柜纷纷赶来。
堂倌摸了摸胡商的鼻息,只见出气不见吸气,忙向赵掌柜悄声耳语:“还是快把胡商送回馆驿地,死在咱们店里就麻烦了……”
赵掌柜略加思索道:“客人病在咱们店,咱们决不能推出不管!”
说罢,赵掌柜当即指挥伙计把病人抬至静室。去请长安名医“神医刘”来诊治。
神医刘召之即来,对病人诊断之后,长叹一声:“人已经不行了,准备料理后事吧……”
他见病人清醒过来,缓缓睁开了眼睛,忙招呼赵掌柜:“这是回光返照,有什么话快说。”
赵掌柜赶紧俯向病人:“客官,你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胡商吃力地用手指了指腰间的锦袋。赵掌柜忙摘下锦袋观看,上面绣了一行曲里拐弯的异国文字,他见多识广,知道许多外商都爱在随身携带的衣物上绣上自己的国籍、住址,以防不测,便道:“请放心,小店一定按锦袋上的地址通知您的家人……”
胡商吃力地点了点头,又用眼光寻找着什么。
堂倌忙拿来他携带的小包袱,里面是一只木匣,打开盖子,里面全是翡翠珍宝,光彩夺目,还有一个账本。赵掌柜恳切道:“这些财物小店妥为保管,待你家人前来一定完璧归赵。”
胡商眨了眨眼睛,又勉强指了指头上的帽子,这下子赵掌柜估不透啥意思了,忙和大伙猜测。
堂倌道:“他是不是想摘下这顶咱们大唐富贵人戴的帽子,换上波斯帽子入土才心安啊!”
神医刘连连摇头道:“此公常来长安,说不定早喜欢上我们这里的风土民情,一定是不让换掉他戴的帽子安葬。”
赵掌柜觉得后者有理,忙向病人大声道:“一定按照你喜欢的这身打扮,遵照贵国风俗料理你的后事……”
话未说完,胡商双目无光,已经魂游天国了。
……
“剩下的事情陈府尹都知道了!”赵掌柜道。
赵掌柜刚说完,一旁的堂倌埋怨道:“若是掌柜的当初听我的话,一脚把那家伙踢出酒楼,就不会惹来这场麻烦了。”
神医刘也是牢骚满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好意治病救人倒吃了冤枉官司!”
两个歌伎也哭哭啼啼:“咱们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了!”
“你们都闭嘴,现在埋怨有什么用?”李陶对几人喝了一声,沉吟片刻,对赵掌柜道:“我琢磨着堂堂波斯大国派使者陪家眷来追宝,决不是有意敲诈,一定事出有因。胡商从发病到安葬,诸位都在场,都好好想想有什么可疑之处?”
沉默良久,堂倌突然一拍大腿:“我觉得那胡商一身波斯打扮,却戴了顶大唐的帽子,有点怪……”
两个歌伎也争着说,她俩为死者装殓时,全身衣物都检查过了,就是没动那顶帽子,会不会……
赵掌柜豁然开朗:“怪不得他临咽气时还指指帽子,一定是别有用意……”
……
第三百八十六章被逼出手
笫二天,李陶亲自出马,邀请波斯使者,胡商妻子及一干人犯来到胡商坟地开棺。
打开楠木棺盖,由于尸身涂满了防腐香料,死者面目栩栩如生。杵作从他头上取下那顶帽子送到大案上,李陶仔细观看,发现此帽是特制的,与众不同,正中镶了一块铜镜,闪闪发光,镜后有一方硬壳夹层。他试探着旋转铜镜,原来是个盖子。揭开镜盖,一块硕大无比的宝石放射出奇光异彩,使众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水落石出,皆大欢喜。胡商妻子失宝重得,热泪盈眶。特别使她感动的是,丈夫完全是按本族风俗安葬的,比自己亲人安排得还周到,便改变了迁灵回国的打算,让丈夫长眠在这礼义之邦。
陈适将事情经过如实禀报朝廷,睿宗龙颜大喜,御驾亲临主持永和楼重新开张,表彰赵掌柜仁义之风为国争光。
波斯使者专门请能工巧匠用两国文字制作一方形巨匾,上书“诚招天下客”,悬挂正楼檐端,并且朝野知名人士和在长安的各国客商,为永和楼正名。
……
“陶儿,你说我该怎么办?”李旦将肚子里的苦水一股脑倒出之后,满怀期望地问道。
李陶笑道:“叔翁,你只是不想姑婆与三叔二人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其实很简单,做到两点便可!”
“有这么简单?那你赶紧说说!”李旦有些不可置信。
“其一控制军队,他们想兵戎相见也得有兵才行,只要叔翁将兵权牢牢控制住,他们二人也就只能去言语相斗了!。”
李旦缓缓点头。
“其二分而治之,若是能将他们二人分开,见不着面了,自然也就无法相斗了。”
“分开?他们都在长安,如何将他们分开呢?”李旦愁眉苦脸道。
李陶起身道:“三叔是太子,肯定不能离开长安,可姑婆的封地在蒲州。难道不能让太平公主回到她的封地去吗?”
李旦为难道:“那太平岂不要闹翻天了吗?”
“叔翁,你放心,又不是姑婆一个人去,让大伯、二叔他们也到各州去做刺史,她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等三叔即位之后,姑婆自然也就死心了!”
李旦有些犹豫:“陶儿,此事容我慢慢想想再说吧!”
李陶起身告辞道:“叔翁。我说的只供您参考,你慢慢想吧。陶儿先告辞了。”
李陶离开皇宫,还没有回到王府,却见张昭匆匆而来。
张昭在李陶耳边小声说了几句什么,李陶的面色变得阴沉起来,他沉声问道:“襄王的尸首现在何处,装殓了吗?”
“已经装殓了!”张昭点头道。
“你去通知岳伯和李申,让他们做好准备!”
“知道了,主人!”张昭匆匆离去。
李陶一跺脚,又回身朝皇宫而去。
“陶儿。你怎么又回来了?”李旦见李陶去而复返,不由惊奇地问道。
“叔翁,我是来来请旨的!”李陶恨恨道。
“请旨,你又请什么旨?”李旦越加迷糊。
“叔翁,你答应过我的,要保住襄王性命,可我刚刚得到消息。襄王在定陵被人杀死了。我要请旨除凶,为襄王报仇。”
襄王便是禅位给李旦的李重茂,禅位之后,李重茂被李旦封为襄王。本来李陶是让襄王住在自己府上的,可襄王执意要去定陵为李显守陵,李陶无奈之下只得由他去了。谁知今日却惨遭毒手,怎能不让李陶恼火万分。
“啊?竟有此事?是谁干的?”李旦也是大怒。
“除了太平公主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李陶没好气道。
“这怎么可能?重茂可是她的亲侄子呀!”
“亲侄子?”李陶冷笑道:“只要挡了她的道,无论是谁,她都不会放过,亲侄子算什么?”
李陶将李显被毒杀以及自己王府被袭的前后,细细说于了李旦。
李旦听罢目瞪口呆,他喃喃自语道:“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太平不会如此狠毒的。”
“她指派下毒害死我阿翁的宫女,还在我手里。我府上死的三个人,现在还尸骨未寒,您若不信,我现在就证明给您看。”
“不用了!”李旦痛苦地闭上了眼睛:“陶儿,你知道吗?我们兄妹五人,除了我,现在只剩下太平了。她不仁,但我不能不义,陶儿,你不能杀她!”
李陶没有说话。
李旦接着恳求道:“陶儿,就算我求你了,行吗?”
看着一脸沧桑的李旦,李陶也闭上了眼睛:“叔翁,我答应你,但是她的那些爪牙,我一个也不会放过!”
“陶儿,叔翁谢过你了!”
……
最近,太子李隆基心情甚是不好,他每隔一日便要去天慈寺上香。
“普润师父,还没有消息吗?”李隆基懒懒地问道。
“太子殿下,有消息了!”普润答道。
“有消息了?这是真的吗?太好了,你快说说!”本来没报什么希望的李隆基,听了这话眼睛突然放起光来。
普润将一封信交给李隆基:“这是蓝田王让我转交给太子殿下的,太子殿下回去以后可以慢慢看。”
回到东宫,李隆基将信打开,仔细读罢,眉头皱成了个疙瘩。
良久,李隆基喊道:“力士!”
高力士悄声进门来。
李显驾崩后,身边的两名太监,杨思勖跟在了李旦身边,而高力士则跟在了李隆基身边。
“太子,有何吩咐?”
“你去将姚崇与宋璟喊来,就说我有要事商量!”
“是,太子!”
不大一会,姚崇与宋璟便来了。
“你们看看这个!”李隆基将信递上。
姚崇接过信疑惑道:“太子,这是……”
“这是陶儿写来的信!”
“是蓝田王!”姚崇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他赶忙细看起来。
看完之后,姚崇没有说话将信又递给了宋璟。
当宋璟抬起头的时候,正好与姚崇的目光对上,他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一丝火花。
“你们俩倒是说话呀!”李隆基心烦意乱道。
“太子,蓝田王的主意甚妙!”姚崇赞叹道。
“是呀,太子,如此一来,我们就赚大了,太划算了!”宋璟亦点头道。
“可是,这太委曲你们了。”李隆基于心不忍道。
宋璟笑道:“为了太子的大业,我们受点委屈算什么?再说了,只是贬谪地方而已,等太子登基,我们还能回来再帮太子嘛!”
姚崇在一旁道:“什么再帮太子?应该是再回来帮助陛下!”
李隆基深深地叹了口气。
……
第三百八十七章三道诏令
“陛下,姚崇、宋璟求见!”高力士禀报。
“让他们进来!”
“臣参见陛下!”姚崇、宋璟向李旦施礼。
“不知二位爱卿有何事呀?”
姚崇与宋璟对视了一眼,率先道:“陛下,申王是陛下嫡子,幽王是高宗皇帝之长孙,再加上太平公主参与其中,这对太子非常不利。故而请陛下将申王、幽王任命为刺史,择日赴任。同时,罢免岐王与薛王二人的左、右羽林军的职务,任命他们为东宫左、右率,以事太子。”
宋璟点头道:“请陛下下旨,让太平公主前往莆州安置。”
李隆基的兄弟辈中,除了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身份比较高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被武则天废掉的二儿子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唐高宗的长孙幽王李守礼。姚崇宋璟的意思很明白,让这两个身份敏感的哥哥到地方算了,在长安容易受人利用。岐王和薛王是禁军羽林军的长官,手握重兵,容易受人利用。所以,不如免去他们的禁军指挥官职务,让他们当太子左右卫率,就是太子卫队的统帅。这样,不仅不会威胁太子,反而能加强太子的力量。
姚崇与宋璟的话说得很明白,现在之所以出了这么多事,关键就在于太平公主整天调唆。干脆,让太平公主到外地去吧,别在首都搅事了。整个来说,这番建议考虑到了威胁太子地位的全部因素,是个通观全局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他们二人维护太子,不仅仅只是出于个人交情,同时也是出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维护朝廷秩序的一片公心。
九月初二,也就是唐隆政变八个月以后,唐睿宗李旦连颁三个诏令:第一,太平公主出居蒲州,申王李成器和幽王李守礼到外地担任刺史,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和薛王免去羽林将军之职,担任太子左右卫率。第二。李隆基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全面行使政治权力。第三,蓝田王担任辅国大将军,统一管理京畿羽林军与万骑。
这三个诏令一颁布,对李隆基而言当然是重大胜利。
太平公主得知自己被哥哥睿宗李旦发配到地方以后,怎会善罢干休,她第一时间便来找李旦哭诉。
“太平。你就去蒲州吧,要是待腻了。可以回来住几天,毕竟长安离蒲州并不远!”无论太平公主如何闹,李旦就是不松口。
太平公主见李旦已经铁了心,心中生出一计,她眼珠一转道:“阿哥,要我去蒲州也行,但眼下还有一事,我必须处理完才能走。”
“什么事?”
“阿哥,我在城郊有一处田庄。昨日被人血洗,全庄四百一十三人全部被人杀死,在大唐朗朗乾坤之下,居然会发生如此无法无天之事,阿哥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