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第一盗(雪山)-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统倬大声喊道,这次却是用的汉语:“大辽乙室部萧统倬,宁死不降!”
契丹勇士齐声呐喊:“宁死不降!”
虽然只有不到二十人,却是气势惊人!萧统倬两腿一夹**战马,轮起巨斧朝宋军冲去,身后契丹骑兵一阵旋风般的跟着他冲了过来。
潘美叹了口气,手中铁枪闪着寒芒的枪尖向下一压。
无数大宋士卒端起弓箭,平平射出,嗤嗤连声……
潘美勒转马头,朝本阵驰去,心头思潮起伏。他也是第一次和辽军接战,这些契丹人的勇悍远远超乎他的想象。将来幽州城下,还要面对大辽名将、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统帅下的皮室军……潘美暗叹一声,这次北伐实在是太匆忙了,皇上啊皇上……
宋军上下一片欢腾,契丹人又能怎样?在石岭关,耶律敌烈和他的五个儿子被大将郭进阵斩;在沙河,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乙室王撒合被大宋禁军打的落花流水,落荒而逃。以勇悍著称的契丹骑兵不过如此……
谢慕华骑着一匹黑马,缓缓的奔上一个小土坡,看着打扫战场的宋军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不禁微微摇了摇头,果然,和后世史书说的一模一样。这一仗宋军倾尽全力却只斩敌两千余,并未对辽军主力造成致命打击。辽国骑兵向来彪悍,机动能力强,见势不妙就马上撤退。宋军不过取得了斩首两千余,缴获三千多匹战马的战绩……
大宋军队劳师远征,这战斗力已经是严重下降了。面对以逸待劳的辽军,只能依靠人数上的优势取胜。假如今天面对的不是两万辽军,而是数目相当的二十万辽军的话。只怕赵光义连幽州城的影子都看不到就被赶回中原了。
“谢大哥!”杨延彬纵马奔上土坡:“我到处找你呢,你在这干什么啊?皇上有旨,今天晚上大宴众将。谢大哥还是早些回去准备一番吧!”
谢慕华冲杨延彬点了点头,赵光义啊赵光义,只不过击退了一股辽军而已,就忙着大宴群臣了。要知道辽国两位不世出的名将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都没出动呢。将来这大辽国的“绝代双骄”联手在幽州城下,把二十万大宋精锐打的落花流水……
中军大帐里,灯火把黑夜映照的就像白昼一般。
职位最低的谢慕华坐在右侧最边上的位置,满帐之中,就数这儿最不起眼。这也正好,他正担心着要是赵光义一时高兴要他再念几句诗,那可就……
坐在谢慕华右边的杨延昭低声给他一说在座众人,谢慕华顿时了然于胸。这中国人吃顿饭,历来都讲究个座次。
眼下这大帐中,坐在赵光义左手边的是大宋现在名义上的储君,金匮之盟榜上有名的齐王、开封府尹赵廷美;坐在赵光义右手边的则是当初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太祖皇帝的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而在赵德昭左边落座的是年仅二十岁的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德芳……
这三人可都是金匮之盟中的人物,也是对赵光义的皇位威胁最大的人!
谢慕华端着酒杯,漫不经心的在这三人身上扫来扫去。文武群臣的座次也是泾渭分明:曹彬、潘美、史珪、卢多逊……等一干太祖旧臣端坐在赵廷美的身侧。而崔翰、贾琰、陈从信、傅潛等赵光义一手提拔上来的大臣则落座在右侧。
谢慕华心中好笑,他和杨延昭这个北汉降将之子也坐在右侧。这杨家刚刚归降,并非是跟随太祖皇帝出身的将门,在朝中无权无势,看样子赵光义是把他和杨家当成自己人了!
赵光义喜形于色,虽然大军严令不准喝酒,但是这道命令又怎么会对皇帝有效?几杯醇酒下肚,赵光义的脸色已然是红扑扑的了。
崔翰长身立起:“皇上,今日我军大败辽军,足以大振军威。三军用命,一鼓作气,幽州指日可下!”
赵光义一系的官员纷纷交口称赞,这崔翰向来就是拍赵光义马屁的高手。说起行军打仗,本领倒是稀松平常。但是两年前崔翰一手主持的大阅兵中,这位崔将军亲自挥动五色令旗,指挥数万大军排成南北长达二十里的浩大队列,军容整齐,着实好看。这一下深得赵光义的嘉许和信任。只不过,在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了一辈子的老将眼里,他只是个哗众取宠的小丑而已。
“太原何等雄城?屹立数十年未曾攻克,皇上御驾亲征,势如破竹,攻下太原犹如探囊取物!如今皇上亲临幽燕,河北百姓翘首期盼王师,三军将士敢不用命?携今日大胜之威,大军直捣幽州,收复幽燕易如反掌……”崔翰滔滔不绝的说道。
赵光义端着酒杯,笑而不语!
曹彬、潘美等大将的脸上更是难看,崔翰这一番话明里暗里把柴荣和赵匡胤这两位战神都给损了一遍。柴荣攻打太原之时,局部失利而已,后方又不稳固,故而先行退兵;赵匡胤的大军水土不服,士兵病倒一大片,非战之罪!
崔翰这一吹捧,倒像是柴荣和赵匡胤的才能远远不如赵光义似的……
“皇上,辽军这一退,士气衰落。不如大军快马加鞭,日行百里直奔幽州,趁辽军新败之际,一举攻克幽州!”齐王赵廷美站起身来。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谢慕华更是心里一片冰冷,这赵廷美简直是个二百五啊!此处距离幽州还有四百里地。要大军日行百里,连走四天,就算是跑到幽州城下,只怕连拿刀的力气都没了。且不说沿途易州、岐沟关、涿州还有辽国守军呢!就算是马屁拍的最响的崔翰都没敢说日行百里攻克幽州……
赵廷美只见大帐中所有大将都一副尴尬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赵德昭总算胸中有些韬略,也算是略懂军务。当即站了起来为叔叔圆场:“这幽燕之地早已是皇上囊中之物,倒不急于一时。”
谢慕华不禁多打量了赵德昭两眼,这个太祖长子总算是有些才华,不像赵廷美那样对军务一无所知还指手画脚。
一个中年官员轻轻拉了拉赵廷美的袖子,赵廷美尴尬的笑了笑,坐了下来。
“他是谁?”谢慕华指了指那个官员,低声向杨延昭问道。
杨延昭仔细看了两眼:“那是吕端,开封府的推官,在齐王手下任职。”
吕端,这名字好熟啊!谢慕华忽然想了起来,对,就是这个吕端。在后世的电视剧里都演过。赵光义出征太原之前,假意告诉赵廷美:“朕要出征太原,你身为开封府尹,朕命你掌管东京十万禁军留守开封!”
没想到赵廷美想都不想,居然一口答应下来。要不是他身边这位从六品的推官吕端看得清楚,连夜找到赵廷美,要他主动去找赵光义一同出征的话,只怕赵光义出征太原之前就要想个招把这个亲弟弟杀了。
赵光义这个皇帝来得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就算是出征打仗也要把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这些金匮之盟中人带在身边。
谢慕华叹了口气,看赵廷美这模样,很难相信他的两位哥哥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大宋太祖和太宗皇帝,倒是那个赵德昭多少还有些乃父遗风。至于赵德芳?谢慕华冷笑一声,这小子一双眼睛就知道贼溜溜的看一旁侍立的宫女,又能有什么出息了?
这大宋,将来若是让这样的赵家子孙统治下去,难怪被契丹,女真,蒙古人打得丧权辱国……
这天下,还是换个姓氏吧!
谢慕华正想的出神,忽然听见一个雷鸣般的声音:“皇上,末将孔守正实在忍无可忍,那傅潛临敌畏缩,贪生怕死,致使耶律奚底、萧讨古等人突围,我军未能大获全胜。请皇上军法论处!”
孔守正大步走出席位,跪在大帐之中。
傅潛在一旁涨红了脸,支支吾吾想要说话又不知从何说起,急忙走了出来,跪倒在地:“皇上明察,末将今日一力死战……”
谢慕华冷眼看着这两人,曹彬、潘美、石守信等重臣都默不作声,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而赵光义一系的官员倒是神色激动,这一回打了个胜仗,正是他们上位的好机会。孔守正这一出面弹劾,只怕是出自身后那班太祖老臣的意思吧!
“皇上!请斩傅潛,传首三军,以正军法!”孔守正大声叫道。
傅潛脸色苍白,哀求似的看向赵光义。
赵光义一拍酒案:“放肆!”
____________
各位看官,笔者写书需要你们的热情支持,有票的给个红票,没票的来个收藏!多谢多谢!
【第十二章 借刀杀人】
赵光义的好心情被孔守正这一弹劾,顿时烟消云散。
今日傅潛在战场上怯懦的表现,赵光义并不是不知道。但是傅潛是他一手从晋王府里**来的心腹爱将,在攻打太原的时候表现也很英勇。若是被孔守正一弹劾,就抓去砍了脑袋,岂不是让晋王府的旧人心寒吗?
赵光义这一发怒,满帐文武百官纷纷离席跪了下来。
看着文臣武将噤若寒蝉的样子,赵光义的心里稍微平复了点。这傅潛也实在有些可气,明知道辽军已经陷入绝境,咬咬牙再坚持一会,等潘美的大军合围上,就算送给耶律奚底一对翅膀,他也飞不出宋军的包围圈啊!
“傅潛,你可知罪?”赵光义冷冷的问道。
傅潛抬起头来,正好和赵光义冰冷的眼神撞个正着,心里一阵恐慌,拼命磕头,脑袋在地上撞得砰砰响:“末将知罪,求皇上恕罪!”
“皇上!”崔翰挺起胸膛,跪得笔直:“傅潛虽然有错,念在他攻打太原之时不畏箭矢,奋勇杀敌,也曾立下过汗马功劳。求皇上法外开恩,饶他一命!”
“求皇上饶傅潛一命!”赵光义一系的官员纷纷为傅潛求情。他们大多和傅潛一样,是赵光义一手提拔上来的。今日傅潛被太祖旧臣一系的将领弹劾,这些人自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史珪虽然跪在地上,却冷冷的说道:“军令如山,傅潛贪生怕死,放走耶律奚底等人,若是不明正典刑,如何让三军将士心服?”史珪是赵匡胤一手**来的大将,平日里就有些骄勇。对于赵光义北伐也不积极,明里暗里把赵光义的军令打些折扣,仗着自己资历深,很是跋扈。
赵光义本来脸色稍稍缓和,一听史珪这话,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大喝道:“好个军令如山。朕命令各路大军务必要在六月十二在镇州集结。史珪,你到了没?要不是曹彬、潘美为你求情,你的脑袋早就被朕砍了。”
赵光义这一骂,除了曹彬潘美之外,那些老将个个面子都有些挂不住。皇上说要北伐,这群老将没有一个看好的,曹彬潘美一直跟在赵光义身边,自然不会迟到。但是其他大将,连同石守信、刘遇在内,个个都故意拖延,晚了几天才和赵光义的大军汇合。
赵德昭顿首大声道:“皇上息怒,今日击败辽军,乃是大喜的日子。若是斩了先锋大将,反倒不吉。倒不如令傅潛戴罪立功,再命一人监军。皇上钦赐尚方宝剑,要是傅潛再有贪生怕死之举,可先斩后奏!”
赵德昭这一番话,倒是皆大欢喜。既保住了太祖旧将的面子,又留下了傅潛的性命。这处置的也算合情合理。
赵光义不置可否,冷哼一声,转向曹彬:“曹爱卿……”
曹彬急忙说道:“皇上,武功郡王所言极是,大喜之日不宜斩将。”
赵光义沉默不语,一转眼间看到跪在最后的谢慕华,心中一动:“就依皇侄所言。这尚方宝剑,朕早已赏赐了谢慕华。就由谢爱卿和皇侄一同监军,先锋大将傅潛、孔守正受你二人节制。傅潛,朕准你戴罪立功,若是丧了朕大军锐气,定斩不饶!”
傅潛连连磕头。
谢慕华叩头谢恩,心里却是波澜起伏。大宋历来监军都只是一人,这次派他和赵德昭一起监军,那柄尚方宝剑还在他谢慕华的身上,说到底,先锋大军里,就成了他的天下,就算是贵为皇侄的赵德昭,也要忌他三分。
这一下,赵光义是彻底把他看成是自己人了。那一班太祖老臣却不知不觉的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这些还不是谢慕华担心的,他最担心的是,这先锋大军到了幽州城下就要先和耶律斜轸的大辽精锐接战。那耶律斜轸是大辽名将,名垂辽史,就算谢慕华多了一千年的见识,也没自负到认为自己能在战场上击败耶律斜轸和他手下一万皮室军。
“皇上。这监军一职……”谢慕华壮着胆子说道。
赵光义脸色一沉:“朕意已决,谢爱卿,若是你有什么要求,但说无妨。”
谢慕华心里狂骂了二百遍赵光义,还得恭恭敬敬的说道:“皇上,微臣希望能将杨家六郎、七郎调来保卫武功郡王。这战场上箭矢无眼,杨延昭、杨延彬兄弟弓马娴熟,若是有他们在身旁,必然保得武功郡王平安!”
“小事一桩!”赵光义微微一笑:“德昭是朕皇侄,朕也要护得他周全。杨延昭、杨延彬听令!”
杨家兄弟急忙越众而出,跪倒在众人之前。
“传朕旨意,加封杨延昭为武翼郎、杨延彬为秉义郎,你二人从骁骑军中挑选三百精锐,护卫武功郡王和谢监军!”
杨家兄弟叩头谢恩。
谢慕华心里这才安定一些,杨延昭不用说了,那是名将之选。史书上说杨延彬的武功韬略更胜杨延昭一筹,只可惜死的太早。若是这两人在身旁,必要的时候,谢慕华请出尚方宝剑,革了傅潛和孔守正的职。两万先锋大军也是大宋禁军的精锐将士,在杨家虎将的带领下,就算无法战胜耶律斜轸,至少坚持到大军赶来是没有问题的吧!
赵光义这才说道:“诸位爱卿,平身吧!”
谢慕华谢恩起身,坐回原位。只觉得对面太祖旧将那一道道冰冷的眼光刺得他浑身不自在。
赵光义端起酒杯,朗声说道:“今日挫了辽军锐气。大军理应乘胜追击。今夜大军连夜拔营,务必要在六月二十二日赶到幽州!”
谢慕华被这话惊得目瞪口呆,只得低头不语。今天是六月十九,方才赵廷美不过是说大军日行百里。赵光义和赵廷美真不愧是亲兄弟,就连犯浑也是一模一样。赵光义这个哥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四百二十里地,三天就要赶到幽州……
帐内众将起身应道:“皇上圣明!”
这一路行来。孔守正自顾自带领队伍前行,偶尔会和赵德昭说上几句话,压根不理会谢慕华。倒是傅潛把谢慕华看成了自己人,着实大献殷勤,甚至半夜里偷偷摸摸拎着瓶酒跑来谢慕华的营帐:“谢监军,军旅辛苦,要不喝口酒解解乏?”
谢慕华知道对于傅潛这种人,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只得推说自己不胜酒力。没想到傅潛打蛇随棍上:“这军旅之中确实无趣,将来凯旋之后,回到东京。小将做东,在醉红楼设宴款待大人。到时请大人务必赏光!”
“那小艳红的细腰……”傅潛的两眼冒着光。谢慕华只得陪着干笑两声。
不知是不是因为耶律奚底被打得落荒而逃,这易州、岐沟关、涿州一路下来,大宋先锋军通行无阻,顺利得让孔守正都觉得意外。
“听闻谢大人乃是从大秦而来,却不知大秦风土如何?”赵德昭按住马头,和谢慕华并肩前行。
谢慕华仔细打量着这位太祖长子,赵德昭不过是三十岁年纪,生的很是儒雅,双目炯炯有神,天庭开阔,鼻梁饱满,下颌的胡须也不长。在这军旅之中,穿着一身明光细网甲,倒也有几分威武之意。
谢慕华愣了一下:“王爷,大秦怎能和中土相比?”
赵德昭笑道:“那大秦能有谢大人这般人才,想来必有可取之处。”说罢,赵德昭马鞭一挥,径直奔去。
谢慕华暗自好笑,闲来无事问什么大秦风土,难道赵德昭还想去大秦看看不成?想到这里,谢慕华忽然惊觉。这些天来在军中也听多了士卒之间的传言。
在攻打太原之时,有天夜里,赵光义忽然不见踪影,顿时军中乱作一团。一国之君居然在军中失踪,那是何等大事?这时,有太祖旧将提议,赵德昭也随军出征,他是太祖长子,国不可一日无君,不如拥立赵德昭为国君。
正当众将议论纷纷之际,赵光义忽然现身,安抚惊惶的将士。后来赵光义得知在他失踪之时有人曾经想拥立赵德昭,很是生气。但是终究也没有追究任何人,此事就不了了之。但是从此以后,赵光义更加提防猜忌这个侄儿。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赵廷美也好、赵德芳也好,都不是当皇帝的材料,假若有人能和赵光义争夺帝位,也只有赵德昭莫属了。
谢慕华看着赵德昭的背影,心道:“这大秦,我都没去过,你……还是甭想了!”
杨延彬策马跟了上来,他和杨延昭一起精选了三百骑兵,都是大宋禁军的佼佼者,并且把这些士卒身上的布甲都换成了铁铠。其中一百人还是杨继业一手锻造出来的精兵,这些精锐尽管日行百多里,却依旧昂首挺胸。
“哎,八姐九妹真是麻烦。女扮男装混在军营就已经很不像话了。我叫她们返回代州,偏偏就是不肯。当上阵打仗好玩么?”杨延彬忍不住发起了牢骚。
谢慕华不禁哑然失笑,杨延昭知道自己管不住两个妹妹,干脆守在赵德昭的身边。他明知道八姐九妹是不敢去赵德昭那儿的。却把这两个事儿头扔给了七郎杨延彬。
“怎么着?这仗,男人打得,女人就打不得?那花木兰还能替父从军呢!”不知何时,杨八姐纵马赶了上来,不满的说道。
杨延彬一看这两个妹妹过来,马上抱头鼠窜,一提马缰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
谢慕华急忙拦住杨八姐,低声说道:“女子在军营毕竟很犯忌讳,你们两人跟在我身边好了,正好六郎七郎都去了武功郡王身边,我也需要人手!”
八姐九妹齐齐冷哼一声,倒提银枪跟在谢慕华的身后。
__________
读者大大们,晚饭吃的可满意?书读得可满意,有意见请在书评区指正作者,我一定改正。
满意的话…………那红票…………收藏…………来吧,都来吧
【第十三章 绝境(上)】
大军已经以每日百多里的速度走了三日,距离幽州城已经不远。
谢慕华敲了敲腿,这每天在马背上颠簸十来个钟头,可真不是个滋味。好歹算是快到幽州城了,苦难的日子终于要熬到头了。谢慕华盘算的很清楚,先锋大军就在幽州南门驻扎下来,等待赵光义的大军到来。
至于驻守城外的耶律斜轸、耶律学古,谢慕华才不想去碰他们。怎么着?嫌自己命长是吗?
“圣旨到……”一声尖锐的呼叫拖得长长的。
前队的孔守正,赵德昭也赶了过来。一名太监高举着圣旨,身后跟着一队神卫军的骑兵护送着他。
众人拜伏在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众拒我王师于得胜口,不肯归降。朕命先锋大将傅潛、孔守正引两万精兵,限两日之内取得胜口,率军坚守……”
谢慕华越听心里越凉,这到底是怎么了?历史上这幽州之战可不是这么打的!是,宋军是和耶律斜轸在城外交战,但那是赵光义亲自指挥的,两军交战各有胜负,斜轸依然占据得胜口。为后来耶律沙和耶律休哥的援军赢得了直抵幽州城下的条件。
为什么这个重担会交在他谢慕华的肩膀上?这仗能打吗?
谢慕华一斜眼看到跪在身前的赵德昭,顿时了然。好一招借刀杀人之计,赵光义这是一石二鸟,如果他们真的能拿下得胜口,自然是为大宋围城打援创造了先决条件。
但是耶律斜轸手下是一万骑兵,并且是大辽国最精锐的皮室军。这两万步卒如何去和一万皮室军对抗?这道命令就是要赵德昭去送死!
孔守正一勇之夫,又是太祖皇帝的旧将;傅潛临敌退缩,让赵光义失了颜面;自己是个海外归子,在朝中无权无势;而赵德昭是最直接能威胁到赵光义皇位的人。这几个人死就死了,赵光义可一点也不心疼。
就算耶律斜轸没有杀死赵德昭,赵光义也大可以找个借口,把这几个败军之将斩了。从此高枕无忧。就凭赵廷美和赵德芳那两个纨绔子弟,这辈子也别想威胁到赵光义的皇位。历史早就说得明明白白,赵德昭、赵廷美、赵德芳这三人,在不久的将来,或自杀,或暴毙,或流放……赵光义对付自己人倒很是心狠手辣啊……
谢慕华心里更是冰凉一片,这几日来,赵光义对他恩宠有加,又是加官进爵,又是御赐尚方宝剑,让谢慕华隐隐约约觉得这个皇帝还是不错的。没想到赵光义狠毒至此,居然用两万精锐的性命,借辽国名将的手,为自己的皇位扫清障碍。
我命由我不由天,更不由皇帝……
谢慕华谢过皇恩,接过圣旨!那名太监正是赵光义身边的近侍,叫做张海英,年约三十多岁,此时和谢慕华四目相对,似乎也有些不忍,当下拱手道:“武功郡王、谢大人,多多保重……”
张海英带着神卫军的士卒绝尘而去。
谢慕华一扭头,却看到赵德昭也看向自己,不由得微微一笑。赵德昭避过谢慕华的目光,说道:“孔将军,傅将军,不如待会来我帐中商议一下,如何攻打得胜口?”
孔守正、傅潛两人抱拳答应,立即转身离开,各自归队去部署队伍。
赵德昭眉头紧锁,却低声向谢慕华说道:“连累你了!”
这两人都是聪明人,一语点到即可。谢慕华举目望去,这四野一马平川,远处道路两侧还有几棵稀稀落落的树木,燕赵大地正值盛夏,却显得萧瑟无比,那排着长长队伍的大宋先锋,也不知还有几人能回乡!
谢慕华胸口豪气陡升,马鞭倒转,鞭梢指着北方:“武功郡王!我们可没输呢!”
赵德昭不再言语,轻轻提动缰绳,缓缓向前驰去。
谢慕华长长的吐了口气,也难怪赵德昭不看好这番战役的前景。之前赵光义攻打太原之时,耶律沙率军来援,被郭进大败在石岭关,耶律敌烈和他的五个儿子、就连耶律沙自己的儿子都战死阵中。本来郭进能大获全胜,斩了耶律沙的首级。偏偏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引一军杀到,用强弓硬弩逼退宋军,硬是把耶律沙救了回去。
斜轸此人用兵如神,尤其善于判断战场局势。不到有可胜之机,宁可坐视友军覆灭也绝不出击。此人坚忍果断,手下一万皮室军是辽国最精锐的军队,又是骑兵。偏偏得胜口地势险要,斜轸的骑兵居高临下,冲下来就是幽州之外的一马平川。据险而守的话,别说是两万步卒,就算再给谢慕华两万人也未必能打得下来得胜口。
“得胜口啊得胜口!到底是我得胜,还是耶律斜轸得胜?”
谢慕华喃喃念道。
八姐九妹纵马跟在谢慕华的身后,她们两对这些宫廷内部的斗争并不了解,但是看着赵德昭、谢慕华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也知道眼下的形势并不乐观。但她们毕竟是将门虎女,皇上来了军令,那就拿命去拼呗。要是打不下得胜口,大不了就把命送在那得了!马革裹尸,正是征战沙场的最好归宿。
谢慕华转过头看着九妹:“你和你姐姐走吧,回代州去!”
“为什么?”九妹不过才十六岁,正是最青春年少的时代。
谢慕华苦笑一声,他是君命在身,不得不去。这两个丫头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谢慕华不由得想起了后世古龙先生的小说里一句很经典的话:不怕死的往往都是年轻人,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拼命,越是年纪大的人越知道生命的可贵!
战争从来都是男人的事情,就算是在一千年后的战争中,交战双方也恪守着不杀平民和女兵的原则。打了十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只不过误杀了五名越南女兵而已!
八姐的银枪按在马鞍上。她不像九妹这么冲动,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盯着谢慕华:“我们也有军令在身,要护得武功郡王和你的周全!走?打完这一仗再说吧!”
谢慕华看着这对倔强的姐妹花,莫名其妙的想起了在山西时佘太君的那句:我保证,在杨家人没死之前,你必然不会倒下!
这一场幽州之战,从自己接到攻下得胜口的军令开始,就完全变了个走向,再不是谢慕华熟知的历史!
得胜口,在幽州以北九十里,在后世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西北,谢慕华还曾经来这里游玩过。不想,穿越之后,居然要领着一支军马夺下这河北险关。
这里地势险要,是北方辽军援救幽燕的必经之路。耶律斜轸贵为南院大王,却不驻扎在南京幽州,而是自领一万皮室军,亲自驻守得胜口。此地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谢慕华、赵德昭已经带领宋军先锋抵达青沙河,这里位于幽州城北二十里,遥遥与北伐大军呼应。大宋禁军连夜赶路,终于在六月二十二日拂晓时分抵达幽州城下。幽州守军早已四门紧闭,戒备森严。
赵光义亲率大军兵临幽州,沿袭攻打太原之法,分兵四路。
大将宋偓率领两万大军驻扎在幽州南门外。
崔彦进领两万大军准备攻打幽州北门。
刘遇领军万余,驻守在幽州东面,随时准备配合南北两路大军攻城。
孟元喆率万余将士,在西面围困幽州,与其他三路围城大军遥相呼应。
监军谢慕华、武功郡王赵德昭、先锋大将傅潛、孔守正率两万精锐离开大军,直奔幽州城北。这一支军,赵光义下了严令,务必要在二十四日大军攻城之前攻占得胜口,击败耶律斜轸。
赵光义亲自带领十万大军,坐镇中军。幽州城外旌旗密布,人喊马嘶,二十万大军,数十万民夫将偌大幽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这幽州是河北雄城,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幽州城墙全长三十六里,城厚五米,城高十米,是辽国五京中最坚固最雄伟的南京。幽州城易守难攻,幽州太守是汉人大臣韩德让,此人智勇双全,是难得的人才。城内还有一万八千多辽军,大多是汉军和渤海国的族军。虽然战斗力不能和皮室军,宫帐军同日而语,但是死守不出的话,想要攻下幽州,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赵光义命人劝降韩德让。不料韩德让回书仅仅两个字——“不降”。他在幽州城早有准备,沿城墙一线埋下不少坛子,日夜命人监听,防止宋军挖地道进入幽州。滚石、檑木、火油、强弓硬弩……一应守城器械应有尽有。
幽州城,风雨飘摇!
大战,一触即发。
谢慕华的营帐内,一盏油灯已经快燃到了尽头。谢慕华一面换着灯芯,一边说道:“各位,已经坐了快一个时辰了。我请大家来,是商议如何攻取得胜口的,不是看大家在这练坐禅的!”
营帐里的气氛有些沉闷。帐中除了赵德昭和两位先锋大将傅潛、孔守正之外,杨延昭、杨延彬兄弟也分坐下首左右两侧。
“谢监军,这有什么商议的?皇上既然下了严令,为臣者唯有尽力死战。依我看,从军中精选两千精锐士卒,我孔守正亲自带队……”
谢慕华急忙摇了摇手,制止了孔守正再说下去。这汉子的确不负勇将之名,但是他也只有个勇字而已,一点有建设性的意见都提不出来。
跟耶律斜轸硬拼?也亏孔守正说得出来,那皮室军是能硬拼的吗?且不说战斗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