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第一盗(雪山)-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田锡是赵光义去年才录取的进士,算得上是赵光义的自己人。可自己人都说出这样的话来,赵光义百般辩解,坚称自己是为了训练水军。用兵不用民,也算不上是扰民。为了掩人耳目,也果真在金明池修了些军事设施。
此时水心五殿只修成一殿而已,卢多逊接到报告,赵元僖就是在泛舟去水心殿的时候不慎落水。被人抢救上来的时候已经是昏迷不醒,现在生死未卜。
卢多逊心急如焚,带着李穆、薛居正、沈伦等人火速上了一条小舟,飞快向水心殿划去。
谢慕华躲在暗处看着远远而来的众人,心中感慨万千。薛居正,沈伦都是宰相之才,那是不必说了。李穆就是卢多逊亲自推荐给赵匡胤,派去给南唐李后主下战书的人,虽然劝降南唐不成,但是此人胆色才华都算出众。
最后就是卢多逊。谢慕华来自后世,自然知道卢多逊的下场,三年后,廷美谋逆一案。卢多逊被牵连下狱,赵普抓住机会穷追猛打,这位老人被迫承认莫须有的罪名,还被发配到海南。就连女儿都被当地恶霸强占了去。堂堂一代宰相,沦落到如斯境地,还不如今日就死在金明池好了。
谢慕华猛然惊觉,自己来到这宋代不过短短数十日,可心肠不经意间已经硬了许多倍。眼前众人的生杀大权就在他的手中,可他却一点怜悯之意也没有。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吧!难怪许多名臣最终为了权力争得你死我活,就连后来大名鼎鼎的寇准为了自己的权势,也造出天书一案,成为一生的污点。
但是大权在握,生杀予夺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这种感觉比吸毒还让人上瘾。虽然谢慕华才是个三品翰林学士,虽然谢慕华才开始尝到权力的滋味,可眼前众人就是他最好的榜样,赵普隐忍了七年,渡过了七年苦苦挣扎的岁月,终于熬到了今天。而今日还是当朝宰相,叱咤风云的卢多逊,一会儿就要变成一具尸体了……权力,从古到今都是只能上不能下,一旦从权力的高峰跌落下来,只会死得比任何人都惨!
谢慕华平静了一下思绪,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凭着千多年的见识,走到底吧!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他的手上还染着一位大宋皇帝的血呢!
水心殿里,十余位太监,侍女……围在一起。
卢多逊等人急忙冲了过去,高喊道:“许王,许王可无恙……?”
卢多逊心急,推开众人,却见赵元僖浑身**的躺着地上,脸色苍白,身体浮肿,双眼突出,眼看是死不瞑目。卢多逊心中一凛,那一旁的太监等人都是战战兢兢,面无人色,显然是早已知道赵元僖死了,却不敢多言。
“卢多逊,你好大的胆子,竟然谋害许王,意图谋反。”
一声暴喝从殿后传来,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手中提着明晃晃的钢刀,将殿中众人全都围在中心。从殿后走出两人,为首一人横眉冷目,神色凛然,满脸悲愤之情,却是当朝太子少保赵普,身后另一人相貌平平,脑袋上一头罕见的短发,隐约有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却说不上来!
这群士兵冲了过来,两三个服侍一个,将卢多逊等人推翻在地,冰冷的钢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一时间水心殿里杀气腾腾,那些太监宫女个个噤若寒蝉,跟着卢多逊来的多是文官,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制服。他们都是子曰诗云的人,哪里见过这等场面,胆子稍微小点的,一口气上不来,竟然晕了过去。
“赵普,你……”卢多逊知道不好,赵普连赵元僖都敢杀,又哪里在乎多杀他们这一干大臣,偏偏卢多逊心急,带着东京留守大臣自投罗网,为了快点到水心殿,随行士卒都留在对岸,就他们一群人上了小舟。若是留在东京,十万大军在此,给赵普天做个胆,他也不敢乱来。
赵普双目含泪,颤声叫道:“许王,老臣来迟了,让这些乱臣贼子害了你啊!”
谢慕华快步上前,举起腰间宝剑:“我有先皇御赐宝剑在此,卢多逊……”
卢多逊猛然抬起头,谢慕华后来说了什么,他根本一个字也听不进去,双眼死死的盯着谢慕华手中的长剑,那正是赵光义随身佩戴的宝剑。先皇?难道赵光义竟然没于幽燕之战?那现在的皇帝是……
【第四十五章 东京之乱】
七月十五,天气闷热,黑压压的乌云压得整个开封府透不过气来,偏偏一丝雨滴也落不下来。往日里叫的最为欢快的知了,有气无力的哼哼几声,也没了平日的清亮。这一天,是自古以来民间的鬼节!
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一,阎罗王就大开地府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份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月份。
太平兴国四年的七月十五更让开封府的老百姓终身难忘,就算过了很久很久以后,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提起那一天,依然是心有余悸!
“谢学士,东京的旗号对了!”
赵普慢悠悠的说着。
谢慕华极目望去,在开封西门的外墙上,四面红色大旗飘扬在城头。那正是李崇矩和他们早已约好的暗号,四面大旗一竖,开封禁军就被李崇矩及其亲信牢牢掌握。想那李崇矩堂堂枢密使,东京留守诸臣又都落入谢慕华等人的掌握之中,大权独揽并非难事。
“少保,请!”
谢慕华轻轻勒住马缰,让赵普先行。赵普也不谦让,虽然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可他精神矍铄,老当益壮,扬手一鞭,径直奔西门而去。谢慕华微笑着看着赵普的背影,又遥望了一眼巍峨的开封府,这座千年古城,今天一场腥风血雨是无可避免了!
开封府各处街道脚步迭踏,马蹄飞扬!成队成队的禁军走上街头,雪亮的钢刀、尖锐的长枪把整座开封府覆盖的就像一片钢铁的丛林……
“卢多逊谋害许王,意图谋反,已然成擒!”
“禁军搜捕叛党,不相干的滚开……”
“开封百姓窝藏叛党者,与叛党同罪,诛三族……”
“百姓有拒不开门接受搜查者,与叛党同罪,诛三族……”
已经没有人知道是谁杀了第一个人,闻到血腥味的禁军再也忍耐不住,李崇矩带着三千人马将皇宫团团围住,赵恒、皇后……名曰保护,实则监禁。有那百余名忠心耿耿的侍卫想要反抗,李崇矩一声令下,百多人脑袋搬家!
第一个遭殃的还不是这批侍卫。李崇矩的儿子李元恒率领一队禁军一早就冲进卢多逊的家里,卢家上下二百多口全被拖了出来,李元恒恨卢多逊当年奏请赵匡胤拆散他姐姐的婚事,看也不看那些哭的昏天暗地的卢家妇孺,长刀落处,二百多具无头尸体横七竖八的栽倒在御街上,鲜血顺着御街几乎流到州桥……
东京留守的头头脑脑都在赵普和谢慕华的控制下,那些往日里和卢多逊等人走得近的个个都遭了秧,赵普一系被卢多逊整整打压了七年,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丢了官,丢了命……这些人早已对卢多逊恨入骨髓。今日手握钢刀快意恩仇,那还不趁机有怨报怨,有仇报仇?
那些往日里就是墙头草的官员,一看风声不对,赵普、李崇矩等人毕竟是跟随太祖开国的重臣,又有个手持赵光义御赐宝剑,号称奉皇命回东京城肃清叛党的谢慕华,就连靠山王一家都和赵普等人走在一处。这时还不赶紧见风使舵……
东京城哭声连天,不知道多少家人被禁军抓了出来,也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百姓被虎狼一般的军士趁火打劫,惨叫声此起彼伏,那些禁军得了命令,叛党若是敢于反抗,可以先斩后奏,有了这道尚方宝剑,那些在开封府过了几年安逸日子,过得骨头都懒散了的士卒个个爆发了当年跟着赵匡胤转战天下的血性……
杨延彬、荆儿两人领着当初混入开封府的那队精锐,护着谢慕华赵普等人朝皇宫走去。
“救命、救命啊……”
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跌跌撞撞朝谢慕华的马队跑了过来,她的身后不远处几个衣衫不整的禁军士兵嘻嘻哈哈的追了过来。
荆儿俏脸一寒,就要纵马而出。谢慕华急忙伸手拦住了她,翻身下马,给杨延彬使了个眼色,杨延彬会意,提起花枪,跳下马来,跟在谢慕华的身后。
赵普端坐马上,东京之乱正在他意料之中,掌握十万禁军的兵权不是件容易事,这些年轻力壮的禁军在东京城待了这许多年也没事干,总得让他们发泄够了,才好控制。虽然是打着清理叛党的旗号,可民间多少会有些损失的,只要无关大局,事后好好抚恤一下就得了。历朝历代,改旗易帜,哪一次不是血流成河,若是一味妇人之仁,又能做得什么事情?那个谢慕华年纪轻轻,心计就颇深沉,让赵普始终有种看不透的感觉。眼下赵普故意不作声,倒要看看谢慕华如何处置!
那女子一看谢慕华穿着官服,腰间挂着鱼袋,身后又跟着一群纪律森严的士卒,当即没命的朝谢慕华这边跑了过来。
“大人,救命啊……”
谢慕华一挥手,杨延彬带了几名士卒将那几名追兵拦了下来。那几人中竟然有一名御武校尉,大小也算得上是个正八品的低级军官,虽然不认得谢慕华,可一看谢慕华和杨延彬的服色便知道遇到了上官。远处的赵普,那军官更是认得,不由得大吃一惊,没想到趁火打劫被太子少保遇到……
“下官殿前司御武校尉杨夔,叩见大人!”
他这一跪,那几个小兵也急忙跪了下来。
谢慕华冷眼看了看他们,随口向那女子问道:“你是官家小姐还是民间女子?”
那女子悲戚戚的说道:“小女子并非官宦人家……”
谢慕华双目一瞪,一股凌厉之色刺得杨夔不敢正视。谢慕华随手握住杨延彬腰间长刀的刀柄,哐啷一声抽了出来,猛然挥起,阴郁的天空下,一道雪亮的光芒落下,跪在谢慕华正面的杨夔连哼都没来得及哼一声,脑袋就被谢慕华一刀斩下,咕噜噜滚落在地上,腔子里一股热血喷得老高。
谢慕华看也不看吓得屁滚尿流的几个追兵,抓过杨延彬手中花枪,扎在那颗血肉模糊的头颅上,高高挑起,丢给身后士卒:“押着他们,通传各处,缉拿叛党之际不得扰民,违命者斩!”
说罢,谢慕华快步走了回来,翻身上马,带着众人继续向皇宫赶去。
赵普心中暗暗对这年轻书生高看一线,在这当儿,毫不含糊,出手一刀严明军纪。这样的人,所幸是友非敌!但是如果有一天谢慕华要和他站在对立面的时候,赵普也绝对不会留手!
沿着御街一路向东走向皇宫。现在的皇宫上下都被李崇矩及其部下精兵控制,数千名铠甲鲜明的将士把守着皇宫各处通道。这大宋的皇宫采用的是工字型的建筑,以御街千步廊为制,称得上是气势恢宏,与后世去北京看故宫相比,别有一番感受。
皇宫之中池、阁、亭、台处处,别有风味,虽然天气闷热夏日炎炎,可皇宫之中一股清凉之意扑面而来,不由得让人感叹这宫廷的匠心独具!
赵普、谢慕华走在最前,身后百余士卒押着卢多逊等人快步朝福宁宫走去。
李皇后、赵恒等人就被李崇矩“保护”在福宁宫中。
李皇后的哥哥李继隆也是一代名将,可是他的妹妹就没有那份豪情了。一见赵普等人走了进来,李皇后泪如雨下,哭叫道:“赵相公,我母子性命全在赵相公了!”
赵普闻言大惊失色,急忙跪倒在地,连连磕头:“皇后娘娘,今日卢多逊等人意图谋反,谋害许王,还想加害娘娘。臣等为保社稷,不得已举兵入宫,清理叛党。他日皇上归来之日,老臣自当负荆请罪!”
李皇后虽然是妇道人家,可是生长名门,见多了宫廷的尔虞我诈,如何不知道赵普满口胡言。要说卢多逊等人想要谋反,为何不在东京城里谋反,要知道十万禁军就在卢多逊和三衙的控制之中,偏偏要跑到西郊杀个许王?但是形势比人强,现在东京城已经落入赵普等人的手中,禁军兵权被李崇矩掌握。李皇后若是不忍气吞声,只怕今日就要和赵恒一起丢了性命。当下点头道:“有劳赵相公!”
谢慕华站在殿下,看看李皇后的脸色变幻不定,便将她的心思猜了七八分,不由得暗自冷笑。这理由还算荒谬?要是按照历史,三年后赵光义污蔑卢多逊和赵廷美造反,那才叫荒谬呢,卢多逊怎么也是个诗人,算是个才子,被赵光义和赵普屈打成招,写下供词,大意是我派下属赵白向秦王廷美传话,‘希望赵光义早点死掉,我好一心一意辅佐大王。’
这样没水平的话都能作为卢多逊谋反的罪证。今日赵普等人好歹还给了一个谋杀许王的罪名呢!相比之下,已经高明了很多了!
谢慕华取出赵光义钦赐的宝剑,跪了下来,将宝剑高举过顶:“皇后娘娘,幽燕一战,先皇驾崩,齐王被俘。武功郡王顺应众意,引金匮之盟,已经继承大位!不日即将返京!”
李皇后花容失色,本来紧紧抓着赵恒的手也松了开。赵光义一死,赵德昭即位,他们母子的性命可就全在赵德昭的一念之间了。这皇位更迭,权力倾轧,历来都是血流成河的惨剧,就算他们贵为皇后皇子,也不过是区区两条人命而已……
卢多逊等人被押进了福宁宫,这一路上不知道卢多逊骂了些什么,嘴巴被打得高高肿起,一张嘴,牙齿都掉了大半,犹在不清不楚的骂着:“你们这干贼子……”
赵普低声说道:“谢学士奉皇命而来,这班人如何发落,就由谢学士做主吧!”
谢慕华暗骂一声老狐狸,要知道虽然卢多逊等人失势,可他们在官场多年,门生下属无数,也不知道多少人从卢多逊的手中得到过好处。如今要谢慕华处置卢多逊等人,那将来的仕途上不知道会多了多少障碍。谢慕华不是赵普,还没有深厚的根基,将来着实难以应付,这赵普铲除政敌还想假借谢慕华之手,当真是阴险的很了。
谢慕华轻声说道:“卢多逊毕竟是先皇宰辅,虽然谋逆,也要待皇上归来再行发落,下官是万万不敢处置的!”
赵普眯起那双小眼睛和谢慕华对视一眼,心中互骂老狐狸小狐狸几句,随即干笑两声。
喀嚓,一道幽蓝色的闪电划破猩红的天空。阴郁了一天的开封府终于落下了倾盆暴雨,这场雨拼命的冲刷着满城的血腥。只是血,这一夜,流得完吗?
【第四十六章 论功行赏】
东京城整整戒严了十二天。城里的百姓每天看到的都是衣甲鲜明的禁军将士,所幸的是自从那位钦差大臣谢慕华命人挑着御武校尉杨夔的首级巡城之后,东京城里的禁军就再不敢那么乱了。
但是七月十五那一天,整个开封处处尸首,血流成河,没有人算得出来杀了多少人。有人说总也杀了三五千,可有人马上就接口道:“呸,三五千,那是个零头!”那天百多位大小官员被人抄家,有些名头的还算好点,至少能被投在牢里等候审判,若是官衔小点,那些杀红了眼抢红了眼的军士哪里还会这么麻烦,索性一刀砍了全家大小了事,顺便把他们的家产“充公”!
直到枢密使李崇矩亲自出面,这才算压住场面。但是那场大雨过后,御街上依旧是腥红点点,血迹斑斑,怎么也冲刷不掉了!
七月二十七是个烈日骄阳的日子,守门的士卒躲在门洞里打着哈欠,中午时分本就困顿,轮值的士卒背靠着冰凉的石墙,眼皮情不自禁的就耷拉下来了。开封府前几日大杀一场之后,这些天来,老百姓连门都不敢出,更不敢出城了。城外的人也不敢进开封来,都知道出了叛党,禁军正在弹压。守城门的士兵们自然乐得清闲。
当值的军官把腰刀都解了下来,搬了个凳子坐在门洞里。一旁献殷勤的士兵用白生生的茶杯端了杯凉茶递了过来。那军官也算是上过几天私塾,胸中有些墨水,倒不急着牛饮。看着那茶叶在杯中旋转,轻轻的伸出手指沾了点茶水,凉凉的。那军官不由得展颜一笑,烈日当空,有凉茶在手不亦乐乎?
还没端起杯子,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踏碎了夏日午时的寂静。一小队穿着骁武军服饰的骑兵打马飞奔,直冲进门洞里,那军官走避不及,差点被马蹄踢翻,茶水洒了一身,正要发怒。却见领头的骁武军将虞侯丢下个文牒,看也不看他一眼,一队骑兵继续向南二门飞奔而去。
“哼,兀那汉子什么玩意?骁武军又待怎地?”被惊醒的士卒们骂骂咧咧的围拢了过来,围成一圈拍着那军官的马屁。那军官捡起文牒仔细一看,顿时冷汗直冒,颤声道:“御驾返京了!”
东京城的百姓和后世的北京城里的老百姓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对政治非常非常的敏感,无论是饭店、茶楼乃至妓院里,大家吃饭聊天喝花酒的时候,总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对时政的分析。
偏偏这大宋朝还不因言获罪,又鼓励大家读书认字。如此一来,开封府里大多人肚子里都有点墨水,可俗话说满坛子不摇半坛子乱撞。越是那些没本事的,越喜欢高谈阔论,搞得自己好像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似的,大宋朝没有他们做宰相就是大宋的损失。
这次北伐搞了个虎头蛇尾,攻打太原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退辽军,陷太原,短短几个月拿下负隅顽抗的北汉。大宋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欢欣鼓舞。可是跟着攻打幽燕就没那么顺畅了,除了刚开头还听说了一些捷报,后来就越来越沉寂。如今可好,御驾亲征的是赵光义,而带领大军回东京的却是赵德昭。
虽然说是举国发丧,可赵光义驾崩跟老百姓有多大关系?大家该干嘛还得干嘛,一天不做,第二天的伙食可不一定有着落呢。那些闲来无事的,私下里议论纷纷,卢多逊下了台,现在还关在牢里。赵普估计是要再度风生水起了,坊间甚至连未来三衙的头头都给排好了座次,更别说六部尚书侍郎等重要职位了!
只是没有人知道,有一个叫做谢慕华的海外游子,到底在这大宋政局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不久后坊间的传闻就渐渐成了真。
二十七日赵德昭返回东京,第二天便行登基大典,群臣商议之后,尊大行皇帝庙号为太宗、谥号为神功圣德文武皇帝。服丧三年,举国哀悼。
赵德昭初登大宝,做事雷厉风行。山西防务依旧由潘美接手,之前潘美已经算得上是位极人臣,赵德昭加封潘美为三师之一太师。幽燕新败之后,急需大将坐镇,曹彬本是鲁国公,赵德昭加封曹彬为郑国公、太尉,驻守金台屯至涿州一线,防御辽军。
靠山王呼延赞取代战死的崔翰为殿前司都指挥使,领东京禁军。
侍卫马军司都指挥使,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分别由石守信、史珪接任。
最引人注目的赵普终于再度拜相,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领全国政事。
李崇矩肃清东京叛党有功,继续担任枢密使之外,加封卫国公。
六部三衙三司……整个大宋的权力机构几乎被换了个遍。不少太祖旧臣扬眉吐气,总算是熬出了头,也有不少太宗皇帝一手提拔上来的人落入谷底。在这一系列的人事更迭之中,一颗大宋政坛上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那就是一个月之前还籍籍无名,或者说一个月多之前他还压根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谢慕华。
谢慕华这次功劳颇大,赵德昭对谢慕华的才干极其欣赏,竟然破格将谢慕华直接提拔为枢密院知院事,担任李崇矩的副手。一个顶着从大秦归来的才子之名的年轻人,居然破天荒的成为大宋开国以来,以二十三岁年纪担任正二品要员的大官。实在是让许多人跌破眼镜……
谢慕华倒不以为奇,要知道北宋建国以来,太祖太宗时代一直是官位多,人才少。要不然的话赵光义也不会在即位三年之内就开了两次科举,选拔了大批人才。套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跑步上岗”。前两届的进士们,就直接给绿袍,放到外地至少也是通判一州的官员。当然,官位多人才少的局面不会一直维持下去,要不了多久,到了后世的欧阳修时代,就已经是官位少人才多,从跑步上岗堕落为等候就业。那时代,进士及第能做个九品官都要抢破头了。
这一次东京之乱,一天之内,东京要员就少了一百多位,接着被赵普一系拼命痛打落水狗的还不知道有多少,平白无故又空出不少官位。现在赵德昭愁的不是没官封给大家,而是愁自己人太少,没法把官位填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谢慕华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成了枢密院知院事也就没什么好意外的了。
既然封了官就要做事情。王溥,曾经做过后周的宰相,这倒也没什么,可他现在的身份可了不得,他的女儿是赵德昭的正妻,现任的皇后。王溥一下子成了国丈,国家已经是自家女婿的了,这国丈爷做事也分外上心。
赵德昭登基的第二天,王溥就会同七十三名官员联名上书,指责卢多逊等人大逆不道,意图谋反,杀害许王。请求赵德昭下旨将卢多逊等人处以极刑!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个个显得义愤填膺,一个个的跳了出来,痛斥卢多逊。有说卢多逊把持朝政,阻塞百官进言之路的……其实这事赵普也干。有说卢多逊收受贿赂,买官卖爵的……有说卢多逊结党营私,用心叵测的……一个个恨不得马上跟卢多逊划清界限,就连平日里为官清正的薛居正、沈伦等人也被人泼了不少污水。
谢慕华明白赵德昭的心意,杀,赵德昭是不愿意杀他们的;总要找个借口,将他们远远流放得了。赵普虽然痛恨卢多逊,可他毕竟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揣摩上意是中国人做官的不二法门,赵德昭不愿意处斩卢多逊,赵普看得出来。
赵普索性跟百官唱起了反调,上书赵德昭,名言卢多逊虽然罪该万死,可他久居宰辅,自古以来刑不上大夫,而且大宋对读书人宽厚仁爱,恳请赵德昭法外开恩,免其一死。
前任宰相一夜之间成了反贼,无论如何要向天下人有个交代,赵德昭想了几天也想不出来这诏书要怎么写,干脆把这难题丢给了素有“才子”之称的谢慕华!
谢慕华恨得牙痒痒,以后谁敢说他是才子,保准谢慕华立马就跟他急!
可皇帝交代下来的事儿,不管是不是难办,总得给办了。谢慕华苦思冥想,终于想起了赵光义写过的《告两京军民书》里的只言片语。又假装右手受伤,请人代写,总算给赵德昭找了个好理由——卢多逊是太宗皇帝任命的宰相,要是杀了他,太宗面子上不好看,加上赵普的那些借口。赵德昭终于可以诏告天下,将卢多逊等人流放出去。
大宋的这一场政治风暴渐渐平息了下来,新任的大臣们各司其职,也算是将中枢打理的井井有条。
可是北方传来了坏消息。
这一日,谢慕华正躲在房中练字。
红木桌子上放着一锭松烟香墨,架着一支银镶斑竹极品羊毫笔,铺着一张雪白的宣纸,谢慕华右手探出如虎爪,一把抓过毛笔,当即笔下如行云流水,既然端端正正的楷书、隶书写不好,那就装模作样练练草书吧。
谢慕华既然已经来了宋朝,总不能一辈子都让人代笔吧,大宋鼓励读书,许多人都写得一手好字,谢慕华还背了个才子的名头,难道要用他那见不得人的毛笔字给人题词?后世的领导们都喜欢给大学啊,楼宇啊题词,将来要是谢慕华去了某地,人家盛情款款请他题字,却写出一手惨不忍睹的字来,岂不是让人笑掉了大牙?
谢慕华一气呵成,写了**《沁园春。雪》的标题,可惜,虽然只有四个字,那字迹潦草的连自己都几乎认不出来。
忽然,吱扭一声,房门被人推了开。要说以谢慕华现在的身份,虽然皇帝还没有赐给他专门的府邸,还临时住在以前中书舍人李穆的府中,可用不了多久,皇帝是必然要给他一座大宅子的。有人敢直接推门而入,而不通报,那十有**,就是呼延家的大小姐,荆儿了!
果然,荆儿带着一阵香风飘然进了谢慕华的书房,谢慕华大窘之下,还没来得及收起那副乱七八糟的字。
荆儿扯住那幅字,仔细一看,赞了声:“好!”
好?谢慕华几乎以为自己听觉出了问题!
荆儿指着斑斑点点的宣纸说道:“虽然我自幼读的书少,可是看我哥哥读书,倒也学了些。官人这寥寥数笔,一气呵成,既似北宗李思训的斧劈皴,又似南宗王摩洁的披麻皴,实集南北二宗之所长。这幅画,意境幽远,官人的确不负才子之名啊!”
画?谢慕华吓了一跳,急忙掩饰自己尴尬的神色,咳嗽一声,说道:“你来有何事?”
荆儿笑道:“你躲在书房,吩咐不准外人进来,我就替人来报讯了。皇上宣你入宫!”
谢慕华瞪了她一眼:“如此大事,你不早说?”
…………
待到谢慕华进得福宁宫中,朝中大臣差不多都云集在福宁宫中,赵德昭这个皇帝看来做的不怎么开心,这一个月来总是愁眉苦脸的日子多过眉开眼笑的时候。
更让谢慕华意外的是,吕端也回了开封,就站在群臣之中。
赵德昭看人来的差不多了,叹了口气,随手把玩着案上的镇纸,说道:“辽人说可以放回齐王,他们要银十万,绢二十万!”
谢慕华不禁有些疑惑,这点钱财对于大宋来说,根本就是九牛一毛,赵德昭居然会为了这点钱烦恼?
看着群臣迷惑的神情,赵德昭接着说道:“是年年都要给!”
什么?谢慕华心里咯噔一下,这就要澶渊之盟了?
【第四十七章 辽国来使】
朝堂之上议论纷纷,辽国人摆明了以为齐王赵廷美奇货可居,开出这等价码来。一年三十万以大宋的财力原也算不得多,可是如此一来,就好像大宋屈居于辽国之下似的。况且辽国是北方苦寒之地,缺的就是钱财,年年送三十万银绢给辽国,那不是生怕辽国不强大么?只是大家想归想,谁也不敢开口说不要齐王回来。
赵德昭看着殿下群臣,这里都是大宋的中流砥柱,大多人都是从后周开始就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的人。足智多谋的有,骁勇善战的有,但是面对辽国人这样的难题,一个个都是交头接耳,摇头叹气,没有一个人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赵德昭也明白,如果现在不同意给辽国人钱帛。虽然一时之间还不至于有大战,可是将来战争的花费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这一点谢慕华是最有资格回答的,历史统计,宋辽战争,宋朝开战差不多要耗费三千万贯……这足可以给辽国人一百年了。
另外,赵德昭还有担忧之处,如果按照金匮之盟,赵廷美无疑比他更有资格当皇帝。如今赵德昭刚刚登基,就不接回赵廷美,如何能掩住天下人之口?到那时民间必然流言纷飞,说他为了皇位不念亲情……
赵普刚刚重掌相权,于请于理都要站出来说话,当即问道:“吕大人,不知道你出使辽国,具体如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