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兵器谱(殷扬)-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想复仇,必须要有对付霹雳弹的良法。”耶律洪基接着道:“这种利器虽然厉害,想必是才做出来不久,还没有大量装备宋军,要不然,雄州不会打成这样。按理说,趁霹雳弹大量装备宋军之前打进中原是最好的,可是,雄州坚固,难以一鼓而下,这一想法没甚么用处,不等也得等了。”

略一停顿,一抹阴笑出现在脸上,耶律洪基一脸的奸猾之色:“朕给你们说,赵顼有的好东西,朕都不缺。嘿嘿,霹雳弹虽然厉害,要不了多久,朕就会弄到手。到那时,大辽有了霹雳弹,区区宋朝又算得了甚?”

宋辽交手百年,辽国好多武器都是从宋朝那里窃取来的。辽国虽然有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工匠,真正比研发实力,仍是远远不如宋朝,可是,辽国把窃取机密这一招,用得是炉火纯青。而宋朝,由于管理不善,老是出现泄密之事,这让辽国得了不少便宜。

“哈哈!”一众大臣深知此话意味着辽国又可以不劳而获了,无不是大喜过望,发出一片畅笑声,欢喜莫铭。

可惜的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霹雳弹并不是宋朝的军器监研发出来的,而是吴骥造的,他们把主要精力花在对付军器监上,那是浪费力气。

“派出使臣,去汴京,要赵顼给朕多纳岁币!要不然,哼,朕就要起兵复仇!”耶律洪基精明过人,是然眼下不出兵复仇,趁这机会,多要岁币,也不错。

第9章 招兵买马

归信,这几天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跟繁华的大都市似的,一点也没有因为城市给毁了而受到影响。

之所以这般热闹,一方面是一万宋军在郑太的指挥下,对归信进行重建。重建归信,是头等大事,一定要在辽军再次犯境之前完成。

辽军吃了大败仗,肯定不会服气,会来找场子,是以,重建归信就是重中之重了。王韶调来的一万宋军,除了防守归信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参与重建。

归信军基本上是打残了,靠归信的力量是不可能防守得住归信的。同样的,因为归信人太少,光靠归信的力量,无法在辽军再次犯境之前重建归信。

至于辽军犯境的时间,众人一致认定是来年春季。辽军要重新调集,这要花不少时间,没有三两个月不可能完成。在三两个月内重建归信,虽说归信不大,却也是个艰巨的任务。

不仅动用这一万宋军来重建,郑太还动用归信的力量,还招收民工。这需要付工钱,不过,这一仗下来,归信缴获的金银足支使用,更别说,朝廷还专门拨了银子的。给的工钱很丰厚,尽管冰天雪地,干活很苦很累,百姓却是踊跃参与。

这重建的事情主要由郑太处置,吴骥、皇甫嵩、齐大保三人主要负责招收军队。吴骥升任归信军都指挥使,他麾下的军队一共有五个营,两千五百人,招蓦起来有很大的麻烦,能不能招收够,谁也说不清。

宋朝招兵的主要对象是流民,主要是在发生天灾的年份,如今,没有流民,就是要从有家有业的百姓中招收,这在宋朝有很大的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是,一是宋军的社会地位低下,凡当兵,必须刺字,见人就低一等,给人呼为贼配军,谁会没事去当兵,受人白眼?

二是宋军里贪污成风,克扣军饷,当兵就是受苦,缺吃少喝不说,还要给长官做牛做马,进行回易,连带妻儿都要遭罪。

再说了,打仗的是兵士,领功的是官长,因为贪功冒功之事层出不穷,是家常便饭。夺功之事,最有名的是韩世忠活捉了方腊,却给辛庆宗夺了军功,这让韩世忠终生引为憾事。

辽军犯境的时间就要到了,必须在春季辽军犯境之前,训练出一支战力强悍的军队,不然的话,归信没有守卫的能力,后果不堪设想。

吴骥虽然有王韶给透的底,可是,耶律洪基如何决断,谁也说不清,还是以准备万全为宜,目标仍是定在来年春季。

招兵之事,吴骥没多少把握,能不能招够两千五百人,谁也不好说。郑太、皇甫嵩、齐大保三人也是担心不已,哪里想得到,消息一传出,闻讯赶来报名的百姓多不胜数,不要说招两千五百人,就是招两万五千人也不是问题。

至于原因,从这些应蓦的丁壮对话就能知道了。

“你可有家室?”李明初打量一个很壮实的丁壮,大声问询起来。

“禀李指挥,小的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妻一儿一女。”这个丁壮约莫二十三四岁,一提起家室,就是双眼放光,很是自豪,可以想象得到,他们的小日子过得不错。

“你为何来当兵?”李明初接着问询。

“李指挥,你是知道的,吴都指挥使清廉,不克扣军饷,不打骂长行,不欺家眷。参加归信军,就有了好日子过,我可以拿一份军饷,浑家还可以去吴氏军工做工,又有一份丰厚的工钱,比种地划算。”这个丁壮是个忠厚人,一老一实的说着,还不停扳手指头,一笔一笔的算帐。

“糊涂!”李明初双眼一翻,喝斥起来:“难道你就不是为大宋而当兵?难道你就不是为了打辽狗,以身报国?”

这个丁壮吓了一大跳,忙改口道:“谢李指挥教诲,小的当兵就是了报效朝廷,就是为了打辽狗,就是为祖辈报仇。”

急急忙忙的说来,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儿,额头上都出汗了,显然吓得不轻。

“鬼话!鬼才信!”李明初翻翻白眼,很没好气。

说真话吧,李明初要喝斥。说假话,却是遭来白眼,这个丁壮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额头上的汗水不停的涌出来,急得不得了。

李明初把他的那副样儿看在眼里,不由得有些好笑,莞尔不已,道:“兄弟,我给说呀,以后有人这么问你,你就说是为了报效朝廷,是为祖辈报仇,千万莫说是因为吴都指挥使人好,听清了么?”

“听清了,听清了!”这个丁壮忙点头,又有些不解,道:“李指挥,这个……吴都指挥使如此好人,要不是因为他做官长,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来当这个兵的。”

“你一根筋呢!真够笨的!”李明初压低声音,点醒他道:“吴都指挥使当然是好人,若没有他,我们早就死了。可是,正是因为吴都指挥使人好,我们更不能放他走,得跟在他身边,我们才有好日子过。照你那么说,你当兵是因为吴都指挥使,要是给人听见了,还不参上一本?要是给人说吴都指挥使养私兵,那不是害了吴都指挥使?”

“呵呵!”这个丁壮摸摸脑袋,红着一张脸,很不好意思。

“在心里,你要知道你当兵是因为吴都指挥就好,明白么?”李明初声音转为低沉。

“明白了!明白了!”这个丁壮忙点头应承,紧接着就紧张的问道:“李指挥,那小的这当兵一事……”

“收了!”李明初大手一挥,此事就搞定了。

“谢李指挥!谢李指挥!”这个丁壮不住致谢,嘀咕起来:“吴都指挥真是个好人,这次招兵,不用刺字,以后,我见了人,也不用低上一等。再有丰厚的军饷,要是浑家能去吴氏军工做工,那就算是熬到头了。”

“瞧你那点出息!”

李明初一巴掌拍在丁壮的脑门上,很没好气的,道:“跟着吴都指挥使,就有说不完的好处。军饷你就不用担心了,吴都指挥使绝不会克扣你一分一毫,至于吴氏军工做工一事,只要你浑家实诚,你训练刻苦,肯定没问题。最重要的是,跟着吴都指挥使,总是有胜仗打,升个都头,营指挥啥的,不用愁。给你小子说吧,我还准备跟着吴都指挥打仗,当将军呢!将军,你懂不?”

李明初是越说越得意,头颅高昂着,胸脯挺起来,仿佛打鸣的公鸡似的。在归信军中,他是最得意的,最为感慨的。

想想当初与吴骥初次见面,就是喊打喊杀,浑家生孩子,他没钱,只有铤而走险了。正是吴骥的到来,让他换了个活法,不仅孩子生下来了,如今,他还当上了营指挥,在以前,他是做梦都梦不到。

前来应蓦的丁壮,不是所有,也是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吴骥的原因才来应蓦的。这次招蓦,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不再刺字。这在宋朝,绝对是个异数,就是狄青这些名将招兵,都要刺字,唯有吴骥敢不刺字。

在北地,在边关上,百姓与辽国有深仇大恨,只要给他们机会,百姓无不愿参军,为祖辈报仇。可是,一个刺字,就让无数人为之畏惧,不愿当兵了。

仅此一条,就足以引起轰动,要边关百姓不来应蓦都不行。

更别说,吴骥的名声在外,那是打出来的,实实在在的功绩就在眼前,谁会不信?吴骥正直,清廉,不克扣军饷,就凭此一点,就能让很多百姓从军了。宋朝的军饷其实很丰厚,可以养活一家人,主要是因为贪污而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最重要的是,加入归信军,训练刻苦,实诚,他的家人就有机会进入吴氏军工做工。吴氏军工的工钱,不是丰厚,是特别的丰厚,在吴氏军工做工,比起种稼庄划算得多了。

有此几条优势,前来应蓦者要不多都不行。

吴骥、皇甫嵩、齐大保三人四处巡视,把这热闹景象看在眼里,不由得长吁一口气,原本提着的心放了下来。

“吴都指挥,你瞧瞧,人的名,树的影,要不是你有如此名声,我们要招蓦很困难呢。”皇甫嵩指挥踊跃报名的丁壮,大是感慨。

应蓦成功的丁壮欢欣鼓舞,没有应蓦上的丁壮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好象斗败的公鸡似的。

“你们瞧瞧,这次应蓦的丁壮身材一个个的棒。你瞧这个,这么壮实的个头,跟铁塔似的。还有这个,好精悍。天啊,这些丁壮,就是禁军也不过如此吧。”齐大保一双眼睛不住在丁壮中溜来溜去,一双眼睛越来越明亮,就象色狼遇到美女似的,哪里移得开。

前来应蓦的丁壮很精悍,有不少壮得象头牛,这跟以往招收的流民,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兵员素质无法同日而语。

正常情形下,宋军招收的都是流民,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跟瘦狗似的。象眼下前来应蓦的丁壮,非常少见。

“这次招蓦,不仅招到了兵士,还把吴氏军工的人手问题解决了。”吴骥打量着人群,只见不少丁壮的家眷很壮实,很质朴,若是让他们进入吴氏军工,这人手就解决了。

雄州这些边军订的斩虏刀就有好几万把,王韶更是下了一张特大订单,二十万把斩虏刀,吴氏军工要做很久。更别说,霹雳弹的需求量更是海量,王韶说的,有多少要多少。吴氏军工要不增加人手都不行了,这次招蓦一举两得,吴骥很是开心。

第10章 组建骑兵(上)

这次招兵,收获之丰厚,远远超出了预期。在最初设想时,能够招满就算不错了,哪里想得到,前来应蓦的丁壮是如此之多,兵员素质是如此之好。

望着在军营里集中的新兵,吴骥脸上泛起了红光,眼里喷着火苗,有如此不错的兵员,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们训练成一支精锐。

这些新兵,其素质比起李明初他们当初强得太多了,若是还不能训练成精锐的话,就太可惜了。

“先进行基本的训练。”吴骥手一挥,李明初应一声,开始训练这批新兵。

吴骥能统领的军队是两千五百人,王韶拨给他一千名精锐,再加上原先归信军的两百多人,他能招收的新兵就是一千两百多人。

对这些新兵,必须要进行队列训练。队列虽然在战场上没多大用处,可是,这是最基本的,不能不练。同时,还要给新兵讲解兵营的规矩军令,完成这些,才能分军种,针对训练。

在李明初的指挥下,新兵接受训练。有归信军辉煌的战绩在前,训练虽然辛苦,却是没人有丝毫怨言,他们是巴不得早日完成训练,练就一身杀敌本领,好去杀敌立功。

宋朝军队贪污成风,一百个将领中难得找到一个象吴骥这样的将领,跟着吴骥必然是前途无量,谁不想立功升赏?

因此,新兵们训练得异常认真,吴骥看在眼里,欣慰在心头。

训练了半天,新兵没人叫苦,没人叫累,更让人欢喜的是,因为身体素质好,竟然不怎么累。这让李明初忌妒得发狂,抽个空,来到吴骥跟前嘀嘀咕咕的道:“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不象我们这些流民入军的人,就是经得起折腾!要是我们,折腾半天,早就累得不行了,他们跟没事似的。”

这是大实话,参与训练的归信军不住点头赞同,他们也是流民,家里过不下去了,不得不进入军队接受盘剥。

“他们还顶得住,加大训练。”吴骥盯着新兵,大声下令:“你们有多少狠劲,全部用出来,莫要担心,练不死的。”

“一个个壮得象头牛,要把他们练死,先得把我累死。”李明初调笑一声,又去训练了。

本来,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吴骥要给归信军放假,让他们回去与亲朋团聚,可是,训练新兵这事刻不容缓,吴骥最终决定,进行轮休,先放一半人的假,留下李明初他们来训练。等到放假的回来了,再放李明初他们休假。

对于此举,不会有人有异议,都明白,吴骥这是最好的处置方式,既让他们休了假,又不使正事放下。

“吴都指挥,我们是不是该训练骑兵了?”皇甫嵩看着正在训练的新兵,眼睛放光,哪里移得开了:“如此好的壮士,要是不用来训练骑兵,那就太可惜了。”

新兵的素质很高,是天生的骑兵,若是不用来训练骑兵,那实在是让人惋惜。

说起骑兵,吴骥就是一脸的惋惜之色,归信军虽然打了这么大的胜仗,解了雄州之围,可以说是声名鹊起,却没有骑兵。想想耶律菩萨第一次率兵前来攻打归信之时,归信军打败了辽军,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骑兵,无法进行追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辽军逃走。

辽军第二次进攻归信,若不是把辽军放进城里去了,要想全歼耶律菩萨不是一般的难,是很难,很难,难于上青天。

同样的,雄州之战,若不是辽军全部进入城里,而是在城外,不要说全歼,连大点的战果都不可能有。辽军多骑兵,打不过,不会跑?两条腿的宋军,哪里跑得过四条腿的辽军,可以说,雄州大捷是一个奇迹。

骑兵是宋军的短板,整个宋朝也没有多少骑兵,归信军就更干脆了,没有一个骑兵。原先的归信军,只有十来匹劣马,供传令用的,好点的马匹,都给何万全那厮卖光了。那时节,吴骥就想组建骑兵,却是苦于没有战马,只能作罢。

如今,吴骥掌握的战马已经有八千多匹了,组建骑兵的先决条件已经解决了,再有如此素质不错的新兵,要不是组建骑兵,那就太让人惋惜了。

“我早就想组建骑兵了,只是没有战马,如今,战马有了,正好组建骑兵。”吴骥点头赞成。

“好啊!要是我们有了骑兵,以后遇到辽狗,就不用怕了。别的不说,辽狗吃了败仗,我们就不用再象以前那样,傻傻的用两条腿来追四条腿,用四条腿追四条腿,谁怕谁?”齐大保是大声叫好。

骑兵,是所有宋人的梦想,也包括宋朝皇帝,却是因为马匹短少,而不得不放弃。

“骑兵是一定要组建的,可是,如何组建,还需要我们好好商议。”吴骥眉头一挑,道:“雄州军的骑兵,我见识过了,虽然不错,我不满意。”

“雄州军的骑兵,那是精锐啊,你还不满意?”齐大保有些惊讶。

“不是不满意,应该说是很不满意。”吴骥点头,道:“雄州军的骑兵固然不错,却存在几个缺陷。一是,他们的远距离攻击太弱了;二是,他们的砍杀不够犀利;三是,他们的使用方法很有问题。”

“你问题不少,一来就三个。”皇甫嵩也是惊讶:“仔细说说,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对于骑兵这事,吴骥没有训练过,也没有指挥过骑兵,虽然有些想法,却是不太熟悉,与他们商议,那是必然的,当即点头道:“走,先去屋里,我们好好议议。哦,再把郑大人请来,他博学多才,熟知前朝之事,说不定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郑太学识渊博,见识极广,有他参与,说不定真能提出不少好办法。吴骥这个秀才是前任博取的,而他对于军史不太熟悉,的确需要郑太这样的人参与。

三人回到屋里,很快的,郑太就闻讯赶了来。一见面,郑太就喜滋滋的问道:“吴都指挥,听说你准备练骑兵了,好啊,你有甚想法,快说,我们好好琢磨。”

搓搓手,笑呵呵的道:“说起这骑兵,我就很惋惜了,在汉唐之世,华夏有多少骑兵,你们知晓么?那是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想想那情形,就让人热血沸腾。汉武帝击破匈奴,有多少骑兵?漠北决战之时,光是精锐骑兵就有十万,出动的战马是三十万匹,那是何等的惊人啊。前朝的战马就更多了,天宝年间,前朝官府拥有的骏马就超过了七十万匹,七十万啊,多惊人的数字。这还只是控制在官府手里的马匹,民间的马匹还不算,要是加上民间的,前朝可以轻易拿出这个数的战马,一百万!”

“一百万?”这个数字有点吓人,吴骥、皇甫嵩、齐大保惊呼出声。

“不信?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郑太就扳着手指头算帐了:“李靖夜袭阴山,灭了东突厥,是华夏盛事。你们可知晓,为何颉利可汗一听说李靖亲自来了,吓破了胆,丢下十几万大军逃跑?就是因为前朝之军马匹众多,行动迅速,动若飘风,颉利可汗以为李靖亲自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前朝大军。他却没有想到,攻入他老巢的,只是李靖挑选的三千勇士。”

抚着额头,略一沉吟,道:“其实,颉利可汗的想法也不是没道理,前朝之军的行动是非常快捷的,十几万前朝大军虽然没有随李靖一道攻击阴山,却是在后面不远。”

“可叹啊!前朝有那么多的战马,不论兵种,人手一匹,不管是骑兵、步兵、弓手,骑马是必然的,行军就骑马,开打的时候,这才该干嘛干嘛去。”郑太敲敲脑门,很是郁闷的道:“这才过去多少时间?大宋就如此缺马了,真是让人想不到。”

唐朝那么多的战马,到了宋朝,就严重缺马,连骑兵都组建不起来,着实让人叹息。

吴骥想起了一个问题,他在网上看到的讨论帖,道:“本朝把养马的地方丢了,没有了大漠,没有甘凉之地,缺马也不奇怪。”

“是呀!本朝把出良马的地方都丢光了,缺马着实不算什么。”皇甫嵩和齐大保齐声附和:“河套之地,漠南、漠北都在契丹人手里。甘凉一带,还在西夏手里。”

“哈哈!”郑太把三人一打量,突然之间,仰首向天,大笑起来,好象听到最好笑的笑话似的,笑得眼泪都出来,按着心口,大声道:“误矣!误矣!那是读书人没见识的话!”

略一停顿,郑太这才为三人释疑:“我们先不说前朝,说说汉朝就明白为何是如此之误。本朝很多读书人以为,产马之地在甘凉、河套、漠南、漠北之地。以本朝的情形来说,是对的,可是,以汉朝来说,就大错特错了。”

“甘凉、河套、漠南、漠北的确是产良马的地方,也不尽然,谁说一定要在这些地方才能有良马?在汉武帝击破以前,汉朝就没有这些地方,汉武帝不照样打造出了大汉铁骑,纵横驰骋?在卫青、霍去病的率领下,不照样打得匈奴溃不成军?汉武帝哪来的骑兵?哪来的战马?你们可知,原委在哪里?”

郑太是越说越兴奋,吴骥、皇甫嵩、齐大保三人是越听越糊涂,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却是不明所以。

第10章 组建骑兵(中)

郑太颇多君子之风,很少见他如此这般卖关子,吊人胃口,着实让吴骥三人很意外,也很郁闷,三人同声埋怨起来:“郑大人,你倒是说话呀!卖甚关子!”

“呵呵!”听着吴骥三人的急切话语,郑太特别欢喜,抚着下巴,笑道:“等着,我这就给你说。”右手沾着茶水,在桌上划起来,一边划一边讲解:“这就是汉武帝登基之时的汉朝版图,还没有大宋大。在南边,五岭以南的地方属于百越(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岛、越南),名虽受汉朝辖制,却是听调不听宣,对汉朝没甚助益。在北边,只是比大宋多了一个燕云十六州罢了。”

右手食指着画出的地图,道:“这里,就是河西之地,就是现在西夏所在之处。这里盛产良马不假,可是,在汉武帝登基之初,这里属于匈奴,不是汉朝的土地,所产之马只能给汉朝造成危害,不会有丝毫助益。”

河西走廊是霍去病打下来的,在汉匈战争爆发之初,这里的良马对汉朝没有助益。

右手食指再移动,声调转高,道:“这里是河套之地,是有名的产马之地,位于阴山之南,气候暖和,土肥水美草青,是匈奴向往的牧场。这里所产之马很多,很神骏,是匈奴在漠南的主要产马之地,若落在匈奴手里,其危害不用说,非常大。正是因为如此,秦始皇在统一华夏之后,命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大破匈奴于河套之地,夺取河套之地,没了河套之地,匈奴的实力大损。秦末之际,天下大乱,匈奴的冒顿单于趁机重踞河套之地,如此一来,最好的产马之地,又不在汉朝手里了。”

手指再次移动,指到现在的内蒙古东段:“这里是漠南之地,虽不如河套之地,比起漠北还是要暖和很多,适于养马,是匈奴心目中的美好牧场,所产之马亦不少。可是,在匈奴手里,汉朝只能望而兴叹。漠北就不用说了,那是匈奴的老巢,离汉朝远着呢。”

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打量吴骥三人一眼,笑道:“汉武帝登基之时的汉朝,与大宋比起来,是不是差不多?天下有名的产马之地,都不在华夏手里,而是给异族掌控,在汉朝是匈奴踞有,在大宋是西夏和契丹人所有。”

经他这一说,吴骥也是明白过来,不由得点头大加赞成,暗中道:“原来网上流传的讨论帖是如此的不切实际,连汉朝的历史都没有搞明白,就在妄下结论。汉武帝初期,汉朝的版图也不大,养马的地方都不在汉朝手里,汉武帝却是能够打造出骑兵,着实让人震惊。”

“没错!”皇甫嵩和齐大保连声称是:“若不是听郑大人道来,我们仍为人所误。这些读书人,真没见识。哦,郑大人和吴都指挥有见识,挺有见识。”

二人发现有口误,有些不好意思,忙着纠正。

“呵呵!”郑太抚着额头,笑道:“书并不是死,只是读书的人太呆板了。汉武帝登基之时,没有这些养马之地,汉朝照样有优良的战马,就在于马政。”

“马政?”皇甫嵩和齐大保齐声惊呼起来,气愤愤的道:“那个要民间养马,坑害百姓的苛政?”

对马政,吴骥就了解不多,听得有些糊涂。

“哎!”郑太长叹一声,道:“在汉唐之际,马政可是良法。正是因为马政,华夏才驯养了不计其数的战马,华夏大军才能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汉武帝才能击破匈奴,唐太宗才能灭东突厥,东征高丽。汉朝是大力推行马政,不仅鼓励民间养马,官府开辟牧场,牧养了很多战马。汉初少马,就连朝中大将出行也只能乘牛车,其缺马程度由此可见。汉朝向匈奴购买了大量的骏马,这些骏马,除了一部分给军队使用外,另一部分就用来杂交,改良马种,是以,汉朝的骏马很神骏,并不比匈奴的战马差。”

“改良马种?”这事在现代社会的话,一点也不惊奇,在汉朝就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了,吴骥很是惊讶。

“是呀!”郑太轻轻点头,道:“汉代改良马种,取得巨大成功,驯养了很多骏马。骊山脚下,就有一个汉朝的养马场,牧养了数万骏马,由此可见汉朝马政之盛了。而大宋,管理不善,马种改良不得其法,把在汉唐之世取得巨大成功的马政变成了坑民的苛政。”

他言之凿凿,吴骥三人当然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不由得叹息一声。

“大宋在河北路有十二个马场,一年不过驯养两千四百匹骏马而已。”郑太长长的叹息一声:“哎!贪污、腐败,造成的。”

“十二个马场,一年才养两千四百匹骏马,这不可能。”皇甫嵩尖叫起来。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如此之少。”齐大保也是震惊。

“给人卖了。何万全敢把归信军的战马卖了,那些养马的官员岂能没这胆?”吴骥心念一动,就明白了原委。

“吴都指挥说得对,不是养不出马,而是好马都给卖了。”郑太仰首向天,长叹不已:“大宋骏马很贵,而又管理不善,贪污腐败,这种赚钱的美事,他们岂能错过?朝廷急需战马,数次查询战马,查得的数字也不可信,好马没出现,隐匿是必然的。”

连马场牧养的骏马都敢私卖,宋朝要是能准确的查出马匹数量,就成了怪事,隐匿不报是必然的。

“虽说华夏是农耕为主,并不善长牧养。可是,只要得其善法,牧养战马没有任何问题。至于这牧养之地,根本就不用愁,大宋一亿口众,所占有耕作之地,并不多,余下的荒山野岭,用来牧养战马,再好不过了。”郑太最后道。

吴骥听了他的话,大加赞成,现代社会,人口爆炸,达到十三亿,土地少,资源紧缺。而在宋朝,不过一亿人口,更重要的是,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准与现代的百姓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在宋朝,只需要有饭吃,有衣穿,基本上就是小康生活了,其所需要的资源少得多。如此一来,对土地的使用就不会太多,荒地不少,只要用得基法,驯养大量战马,不是问题。

“汉唐之世就是这样养出了大量的战马?”吴骥盯着郑太。

“没错!就是这样。”郑太重重点头:“说起这马政,汉朝取得的成功最有借鉴之处。”

听了郑太一番话,吴骥、皇甫嵩、齐大保三人面面相觑,心中之震骇难以形容。宋朝缺马,这是不争的事实,却是没有想到,并不是养不出来良马,而是因为腐败造成的,汉唐之际的良法,到了宋朝竟然成了坑民的苛政。

要不是听郑太所言,谁也不会相信。宋朝也想仿效汉唐之世,推行马政,驯养战马,却是因为腐败造成坑民之事,百姓苦不堪言,不愿意养马。

汉唐之际,因为推行得法,百姓愿意养马,是以,在民间就有不少战马。汉武帝发动的漠北决战,一次性投入三十万匹战马,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其中,官马十四万匹,余下的十六万匹都是私马。

这么大规模的战役,私马数量竟然超过了官马,由此可见汉朝马政取得的成功。

四人唏嘘良久,吴骥这才把话题扯到主题上:“今天,我们本来是商议组建骑兵一事,没想到,郑大人让我们明白了更多的事情,让人耳目一新。接下来,我们还是接着来商议组建骑兵吧。”

“嗯!马者,国之大畜,干系着国之安危,这次辽军犯境,吴都指挥手里有八千多匹战马,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