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兵器谱(殷扬)-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需要拖住西夏军,不让西夏军退回西夏,那么,西夏将会异常空虚。吴骥他们肯定会趁势从燕云之地进入西夏境内,展开凌厉的攻势,对西夏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种谔、姚古、李宪都是名将之才,他们当然不会让西夏人缩回去。三人略作分派,从三个方向对安定进行合围,要把西夏军队围在安定,然后再聚而歼之。

若是他们的计划实现的话,西夏人别想匹马回去,会全军覆没。即使西夏人再能打,即使铁鹞再善战,遇到如此多的西兵,他们也只有失败的份。

好在,李宗保和梁熙一接到耶律洪基大败的消息之后,马上就明白过来了,他们的胜利已经失去了意义,宋朝会对西夏动手。他们立即集结西夏军队,率领西夏军队迅速撤离安定,准备返回西夏。

当时的西夏军正处在大胜后的狂热中,李宗保和梁熙下令撤军,部下却是拒绝执行,因为他们数十年才有如此一场大胜,不趁机扩大战果,捞够好处,对于穷疯了的西夏人来说,那就是猪了。

要让贪心正炽的西夏人撤军还真是难!

无奈之下,李宗保和梁熙下了死命令,若是不撤退,立即正法!如此一来,西夏军这才万分不愿的撤离了安定。

西夏人刚刚撤出安定,三路西兵就赶到了,若是慢上一天半日,想走也走不了。西夏人这才知道厉害,只得打消贪婪之心,开始了撤退。

李宗保和梁熙更是庆幸不已,要是他们慢上一点点,必然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种谔、姚古、李宪一接到安定丢失的消息后,就率领大军赶来。可惜的是,陕州的道路实在是不便,不利于大军开进,想快也快不了,才造出这样的后果。

接下来,就是一场逃跑与追击上演了。

对于西兵来说,安定军的覆没,定安城化为废墟,那是奇耻大辱,此仇必报!此恨必雪!三路西兵二话不说,立即踏上了追击的道路,从不同的道路朝着西夏大军追去。

三路西兵总数不下二十万,分散在不同的道路上,齐头并进,蜿蜒不绝。若是从空中望去的话,只见陕州的崇山峻岭里,一条条长龙,滚滚北上,直扑西夏军。

而西夏人的撤退就比西兵慢多了,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抢的财货太多了,舍不得扔掉,拖累了行军速度。

要知道,西夏是穷山沟,西夏人自小生长在穷山恶水的地方,连吃饭都成问题,穷疯了的人。这辈子,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财物,更别说拥有了。拥有如此多的财物,要他们放弃丢掉,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宁愿丢掉性命,也要把财货带回去。

并非李宗保和梁熙没有看出这种危险,而是他们无法制止。他们曾经下令,要丢掉财货,全力撤退。可是,这道命令没人执行,就是他们的亲信也不执行,弄得二人没办法,要行军法,要杀头。

可是,他们不行军法还好,一行军法立时激起了众怒。西夏的将领、兵士怒了,发狠说,若是不让他们带走财物,他们就是死也不上战场。

众怒难犯,李宗保和梁熙虽是万分不愿,却不得不作出让步,允许兵士们带着财物,西夏军这才欢天喜地的撤退。

西夏军欢天喜地,做着美梦,回到西夏做一个土财主,买些美貌的妇人,就有得乐了。然而,他们的美梦很快就醒了,西兵很快就追到了。

首先追上西夏人的是种师道。这位未来的大宋军魂,有着超越常人的军事才干,他率领下的种家军士气高昂,在陕州的险山恶水中行军如覆平地,行动异常快捷,很快就追上了西夏人。

西夏军坏事做得太多了,活该遭报应。种师道大军追到时,西夏军正在扎营,埋锅造饭,一点防备之心都没有。种师道率领种家军杀出,冲入西夏军营中,一通砍杀,这支三四千人的西夏军全军覆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出去。

种师道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西夏人可恶,还是有一点可爱,就是好客,给我们做好了战饭!”

于是乎,西夏人刚刚做好的战饭就成了种家军的腹中食。种家军吃饱喝足,在种师道的率领下,又去追击西夏军。

西夏军得了大批的财物,军纪已涣散,军令不能执行了。这就给了种师道机会,他一天之内三次追上了西夏军,斩杀七八千西夏军。

就在种师道追击西夏军的同时,姚友仲和姚平仲兄弟俩也追上了西夏人,大开杀戒,杀了数千西夏军。

与此同时,童贯也追上了西夏军。童贯虽是太监出身,却是勇武过人,武艺高强,对兵道虽不如种师道那般精深,却也了得,在他率领下的李宪军勇猛冲杀,杀得西夏人尸横遍野。

在遭到西兵的多次打击之后,西夏人这才惊恐,发现大事不妙,惶惶难安,以前那支军纪严明,整肃异常的大军不见了。

李宗保和梁熙抓住机会,再次下令,扔掉财货。这次,西夏军没有发怒了,而是执行了。丢掉了财货,西夏军的行动猛然迅捷起来,把他们自小练就的爬山涉水本领发挥到极致,与西兵在崇山峻岭中展开了一场赛跑。

此时的西夏军还没有伤筋动骨,可是,近二十万西兵在后追杀,让他们心惊胆跳。再者,西夏军队的军心已泄,士气已经开始低落,哪敢回头与西兵厮杀,只有逃跑的份。

“绝不能让西夏狗逃进横山!”

种谔、姚古、李宪三人虽未再度聚首,却是不约而同的作出了相同的决定,绝不能让西夏军退入横山。

陕州的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可是,比起横山来说,又有所不如。横山,绵延数百里,那里更加难走,更加不便大军行动。若是西夏军逃进横山的话,西兵就失去了追杀的机会。要知道,横山一直掌握在西夏手里,进入横山,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乎,在种谔、姚古、李宪的严令下,二十万西兵不睡不眠,在后穷追猛打。他们困了,就一边行军一边打盹,不顾疲劳的追击。

西兵的追击很猛,很迅速。西兵主要是用来对付西夏军队的,他们主要是在陕州作战,对于爬山越岭一点也不输于西夏人,行走在崇山峻岭中极是迅速,一点也不比西夏人差。

好在,西夏人自小生长在穷山恶水之地,自小就练就了爬山涉水的本领,为了活命,他们把这一本事发挥到极致,才有了以上一幕。

西夏军逃跑,西兵追击,这场逃跑与追逐的大戏,谁能胜出,就要看谁的脚板更管用了。

第4章 重续辉煌(上)

“燕云光复了!”

“燕云光复了!”

汴京再一次沸腾了,不计其数的百姓在欢呼,在雀跃,他们吼叫着,他们流着眼泪。

自从大破耶律洪基的消息传来后,百姓就知道,收复燕云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只是朝夕间事,他们就翘首以待。

果然,没过多久,这天大的好消息就传来了。虽说这是预料中的事儿,可是,当这消息传来时,汴京百姓仍是激动难已,欢喜声响彻天际,整个汴京处于疯狂中。

收复燕云,这是无数宋人的夙愿,一百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奔走呐喊,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因为宋朝积弱,一直不能实现,迟迟不能收复。如今,这一百年梦想终于成真,燕云之地终于给收复了,这是天大的喜事,谁能不欢喜?

只要是华夏儿女,就会欢欣鼓舞!

这消息传得飞快,比风的速度还要快,只喘口气的功夫,汴京人都知晓了,个个欢呼声不断,呐喊不已,处于疯狂之中。

皇宫门口,只见成群结队的大臣蜂涌而来,个个脸上带着喜悦,双腿迈得飞快,小跑着,一边跑一边呐喊“燕云光复了”,还晃着拳头,挥着胳膊,再也没有大臣的稳重,有的只是疯狂的欢喜。

不能怪他们,实在是这是华夏儿女最为欢喜之事。

涌进皇宫的大臣太多了,只有去大庆殿才能装得下,大臣不需要人引导,成群结队的就去了。他们一见面,就是说着喜悦的话语,把自己的欢喜心情表露无疑。

只一会儿功夫,大庆殿里就挤满了人,凡是在京的官员,无论官位高低,都赶了来。王安石、司马光、韩琦、吕惠卿、吕公著、蔡京、苏轼、苏洵、苏辙、沈括……个个睁大眼睛,打量着大殿的深处,盼望见到宋神宗。

不用说,如此大事,正是宋神宗盼望已久的胜利,他一定会欢天喜地而来。

这是大臣们的共识,他们深深的知晓,宋神宗之所以要变法,就是要让宋朝强大,就是要重现盛唐气象。收复燕云就是走向强大的第一步,如今,这第一步迈得很坚实,后面的道路就是一帆风顺,这是天大的喜事,要宋神宗不欢喜都不行。

然而,让大臣们万分不解的是,宋神宗并没有赶来,他们一等不见宋神宗的身影,二等不见宋神宗的影踪,三等没有宋神宗的人影。

群臣毕集,就差宋神宗了,他却迟迟不赶来,这让一众大臣既是不解,又是惊奇,宋神宗这是唱的哪出?

收复燕云之地,是普天同庆,就是司马光这些反对派重要人物也是欢喜难言呀,宋神宗殚精竭虑不就是为的这一刻么?

“这个……”一众大臣万分不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只见对方眼中的惊奇。

此时的宋神宗正端坐在集英殿,埋头阅奏章,极为专注。

邵九站在旁边,一双耳朵竖得老高,把宫外传来的吼声听得清清楚楚,一脸的欢喜之色。再把宋神宗那副专注样儿看在眼里,真想打断宋神宗。可是,他又不敢,只得强忍着。

宋神宗一直这般坐着,仿佛没有听见惊天的吼声。邵九实在是忍不住了,吸口气,犹豫再三,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提醒,道:“官家,官家,你听听,这是何声音?为何这般喜悦?”

他是明知故问,是为了提醒宋神宗。

“燕云光复了,百姓欢喜嘛!”宋神宗头都没有抬,一口道破。

“……”邵九还以为宋神宗没有听见,哪里想得到,他竟然听见了,不由得一阵惊讶,愣是没有说出来话来。

“官家,如此大事,您听见了,为何不去欢喜?”邵九实在是太好奇了,不得不问。

燕云光复,这是普天同庆的大事,宋神宗竟然没有欢喜,没有去庆贺,谁能不好奇?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宋神宗仍是没有抬头:“吴骥他们把辽国的精锐悉数歼灭,就算再来个周世宗那样的事儿,燕云也会收回,不会有任何意外。”

“官家,理是这理,可是,这是大宋的大事,是华夏的大事,普天同庆。您是大宋的官家,能不去么?”邵九埋怨起来了。如此说话,很失礼的事儿,可是,处此之情,邵九不得不埋怨,宋神宗的举动太离奇了。

“普天同庆?说得好!”宋神宗终于抬起了头,打量着邵九,把他那副急切而欢喜的样儿看在眼里,微微点头,道:“燕云收复固然欢喜,可是,就只有欢喜么?”

“这个……”邵九抚着下巴,不解的问道:“官家,那还有甚么?”

“你自己看吧!”宋神宗把正在观看的一道奏章抛了过来。

邵九接在手里,打开一瞧,手一抖,差点掉在地上。这是一本有些泛黄的奏章了,落款是司马光。

“有大事发生了!”邵九的心脏狠狠一跳,预感到宋神宗的反常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蕴含着很深的用心。

果然,就在他心惊之际,只听宋神宗道:“邵九,把司马光他们反对新法的奏章全部拿来,带上,随朕前去会会他们。”

“咕!”邵九喉头传来一阵怪异的响声:“官家,这时节应该是普天同庆,若是如此做,是不是不太合适?”

他小心翼翼,万分委婉的提醒。

“不合适?不不不不!”宋神宗不住摇头,道:“正是良机!此时,朕大刀阔斧的整顿,谁也不敢说个不字!若是错过了眼下时节,必然又起波澜!”

说到此处,宋神宗打量着邵九,似自语,又似在告诉邵九:“燕云收复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大宋要进军辽东,要出兵大漠,要灭掉西夏,要收复西域,还要攻打吐蕃,说不定在西域还要与大食打。这将是一场接一场的大战,要打的仗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若是朝中不宁,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还在朝堂之上的话,前方将士能打胜仗么?”

宋朝的朝堂上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变法,以王安石为首。另一派以司马光为首,他们反对变法。这两派很不对眼,斗了这么多年,使得新法举步维艰,难以执行。若是任由这两派再斗下去,那么,在接下来的大战中,必然会给宋朝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损兵折将是必然,的确是该结束这两派争斗的时候了。

“哎!”邵九追随宋神宗的时候很长了,很了解宋神宗的心思,眼下的确是一个良机。就是这良机选择得也太让人难以接受,刚刚收到燕云光复的捷报,宋神宗就下手了,这也太煞风情了点。

转念一想,宋神宗这是快刀斩乱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会有人反应得过来。等到他们反应过来,一切都迟了。

虽然说,以宋神宗眼下的声望,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即使曹太后也不行。不过,若是让司马光他们有所准备的话,还是会造成很多麻烦的。若是这时节动手,司马光他们没有一点准备,效果会好得多,这的确是难得的良机。

“官家圣明!”邵九又不得不服气。

“去带上吧!”宋神宗站起身来,甩甩衣袖,叹口气,道:“朕本愿如此做,可是,事已如此,不得不为!若是不为,大宋仍是处在风雨飘摇中,今天吵,明天争,后天打,前方将士们怎生打仗?”

朝中的局势干系太大了,若是朝中扯皮,你推我诿的,对前线极为不利。要想保证前方的战事顺利进行,唯有肃清朝堂!

邵九带领太监整理奏章,一本一本的整理起来,不一会儿功夫,就装了二十多个大筐。望着这么多的奏章,邵九有些晕乎乎的,一个劲的想“怪不得官家要在这时节动手呢,司马光他们也太过份了!这些年上了这么多奏章!这还只是一部分,有些给官家发回去了,有些在大臣手里。若是全部集中起来,没有一百筐是装不完的!”

“邵九,你看看!”宋神宗指着二十多筐奏章,苦笑着摇头,道:“这些年来,司马光他们一个劲的反对新法。有些新法还在议论中,还没有议定他们就在反对!有司马光他们在,介甫再努力也无法推行新法!这些年来,朕一直忍着,今天,朕不用再忍了!”

这些年来,宋神宗不得不忍。因为有曹太后这个最大障碍在,他不得不多所顾忌,想对司马光他们下手,都不敢。如今,情势不同了,随着边关的一系列胜仗,他已经成为了圣君,地位非常稳固,即使曹太后要为难他,也是不可得了。

可以这样说,如今不是宋神宗要看曹太后的脸色行事了,是曹太后要看宋神宗的脸色行事了。

到了眼下这份上,宋神宗完全可以无视任何人,进行杀伐决断,他若做出决定,没有人敢反对,即使司马光他们也不敢了!

在燕云收复之际,宋神宗出手,整顿朝堂,谁也无法阻拦。可以想象得到,这次整顿之后,朝堂上必然是为之一清,反对的人几乎不可能有了。

“抬走!抬走!”邵九指挥宦官,就要把这些奏本抬走。

“慢!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总不能这么抬着去吧!用红绸盖住,要喜气洋洋的!”宋神宗嘴角含笑。

“噗!”邵九念头一转就明白了宋神宗的用意,不由得笑出声来。

第4章 重续辉煌(中)

“官家怎生还不来?”

“要不要派几人去奏请官家?”

“如此大喜事,官家竟然不来,真是的!”

大庆殿中嗡嗡作响,一众大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宋神宗久久没有出现,着实让他们想不通。如此大事,是宋神宗千盼万盼的喜事,按理说他应该早早赶来才是,却是不来,谁能不好奇?

“介甫,官家这是……”司马光想不明白了,不得不向王安石询问。

对于司马光来说,王安石是他最为憎恨之人,可是,事已处此,他不能不问。

“君实,我也不知!”王安石摇头,道:“这几天,官家没有见任何人,就是我也不见。”

听了这话,司马光的心里好受些了,王安石越是得宠他越是不爽,王安石没有见到宋神宗,他很是欢喜。

“官家驾到!”就在这时,邵九尖细的声音响起。

“终于来了!”群臣暗松一口气,喜滋滋的跪下接驾。

只见宋神宗在邵九他们的簇拥下,大步而来,大袖飘飘,脚步轻快无已,那不是在走路,而是在飘。燕云收复,天大的喜事,无论是谁,都觉得身子骨轻了许多,走路是在飘呢,宋神宗也不例外。

“呵呵!”群臣大受感染,发出一阵畅笑声,大礼参见。

宋神宗右手一挥,要群臣站起来身来。群臣谢过恩,站了起来,看见太监抬了二十几个筐子过来,每个筐子上面盖着红绸,喜气洋洋的,再加上此时正是喜庆之际,群臣不由得往好的方面去想了。

“那里面肯定是金银珠宝!”

“呵呵!官家迟迟不来,原来是为了打赏,准备金银珠宝去了!”

“如此大喜事,岂能无赏?”

群臣想得挺美的,虽是小声议论,听见者很多,邵九就听见了。他打量一眼司马光,只见司马光一双眼里射出炽烈的光芒,盯着这些筐子,脸上泛着红光,很是期冀。

“司马光呀司马光,你也存领赏的心思了?等你知晓这里面是何物,看你还笑不笑得出来?”邵九暗中嘀咕起来。

宋神宗也是个趣人,明明要整顿朝堂,要肃清反对派,把他们的奏章带了来,却要太监用大红绸缎盖住,整得喜气洋洋,让人不得不往要打赏这方面去想。

一旦群臣的想法破灭,那表情绝对精采万分!

宋神宗真会捉弄人!

就在群臣的期待中,宋神宗并没有坐下,而是欢快的踱着步子,来到了群臣中,一双眼睛睐到一起了,打量这个,再瞧瞧那个,一副欢喜不禁的样儿。

群臣大受感染,个个高昂着头颅,挺起胸膛,见到宋神宗过来,发出畅快的笑声。一时间,整个大庆殿都是欢笑声。

燕云收复本就是天大的喜事,再有宋神宗如此加把劲,这欢喜之情就更胜数分。就是王安石、司马光他们也是咧着一张嘴直笑,眼睛眯成了一条小缝。

自从宋神宗登基以来,群臣还没有如此欢喜过呢。

“诸位爱卿,你们欢喜么?”宋神宗猛的停了下来,无巧不巧,正好在司马光面前。

这让司马光倍觉振奋,张着嘴就是一长串的欢笑声:“呵呵!”

“呵呵!”宋神宗这是明知故问,这是打趣,群臣用一串欢笑声来回答,这是最好的回答,赛过了任何言语。

“朕也欢喜!很欢喜!”虽然有大事要做,却是不妨碍宋神宗的欢喜心情。燕云收复,对于宋神宗来说,那是天大的喜事,适才是因为要谋划大事,不得不暂时压抑。如今,他真的是很欢喜,一张嘴张得老大,哪里合得拢,比笑弥勒还要亲切三分。

“呵呵!”群臣又是一串畅笑声。

“诸位爱卿,朕来到朝堂上有一阵儿了吧?朕除了感受到你们的欢喜之情外,再没有察觉到别的情绪。除了欢喜,就没有别的么?”让群臣意外的是,宋神宗并没有再说着欢喜的话语,而是话锋一转,打量着群臣,说出了让他想不到的话。

“这个……”群臣蓦然间没有反应过来,万分不解。

“官家,处此欢喜之际,除了欢喜还能有甚么呢?”有大臣心直嘴快,说出了大臣们的心声。

“是么?”宋神宗淡淡的问了一句,似是无关轻重似的。

唯有司马光、王安石他们这些了解宋神宗的人才知晓,宋神宗绝对是意有所指,可是,所指为何物呢?

他们虽是了解宋神宗,却是一时之间想不明白,宋神宗的用意所在。

“有了!”王安石眼珠一转,蓦然间明白了,上前一步,大声道:“禀官家,臣有本奏!”

“介甫!”宋神宗打量着王安石,大是欣慰。王安石是他最为倚重的大臣了,若是王安石不能第一个明白他的意思,那他就会失望。王安石第一个明白过来,宋神宗不住点头,欢喜的道:“介甫,你说。”

“官家,燕云收复固然欢喜,可是,问题也不少。”王安石这话有些煞风景了。

“王相公,此时是欢庆的时刻,岂能说这些?”有大臣很是不满,出言提醒了,就是司马光也是眉头一挑,略有些不满。

然而,王安石却是不理睬,接着道:“一百多年来,燕云之地一直在异族手里,燕云百姓为异族压迫,受尽了累,吃尽了苦,他们很是困乏,极待朝廷安抚。臣请官家派出一员大臣,代天子安抚。”

“我怎么没想到呢?”司马光听完,不由得大是后悔,这是头等大事呀,竟然给王安石拔了头筹。

“嗯!”宋神宗欣慰的点点头,道:“不错!不错!燕云虽然收复了,却是问题不少。燕云残破,燕云百姓嗷嗷待哺,朝廷一定要安抚好燕云百姓。收复燕云嘛,不是问了给人看,不是为了功业,而是为了大宋的大强大,而是为了华夏亲人团聚!”

说到这里,宋神宗的语调很是伤感:“自从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之地割让给辽狗后,燕云百姓就生活在水热火热之中,他们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回到华夏的怀抱了。他们回归,大宋就是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要他们以回到华夏的怀抱为荣!”

“官家圣明!”群臣已经明白了,宋神宗要趁这机会好好议议燕云之事。虽说眼下这时节议这事,有些早,应该庆贺才是正理。不过,燕云之事迫在眉睫了,打下来,收回来,不是为了表功,而是要治理好,不得不行呀。

“朕读《汉书》,曾知卫青攻下河套之地后,消息传来,长安沸腾,群臣上贺,一时间,大汉朝堂喜悦不断。”宋神宗眉头一挑,意有所指的道:“唯有主父偃在上贺之余力主筑朔方城。汉武采纳,筑朔方城,在这里积蓄粮草、军械、饲养战马,为‘漠北决战’做好了准备。在当时,丞相公孙弘他们除了上贺以外,一计无出,唯主父偃高瞻远瞩,洞悉其中的利害,可喜可贺,朕也有一个主父偃!”

说着,宋神宗打量着王安石的眼光中多了不少赞赏之意。

主父偃,西汉名臣,一代奇人,在群臣只知恭贺之际,他提出筑朔方的策议,为汉武帝采纳。后来的汉匈战事证明了,这是一个极富远见的措置。若无朔方城为基,汉武帝要想进行“漠北决战”亦不可得。那么,就没有了“单于夜遁逃”、“封狼居胥”这样的传奇。

宋神宗用此事来赞誉王安石,把王安石比作主父偃,这是非常高的赞誉了,一众大臣忌妒得要死。宋神宗自从登基以来,就没有如此赞誉过一个人。

“啪!”司马光拍了自己一个巴掌,后悔不迭,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王安石出风头啦!燕云收复,使得宋神宗的帝位稳固,顺带的,也使得王安石的相位无比稳固。再有这事,王安石的地位谁能动?

司马光的学识不在王安石之下,再有他这些年来沽名钓誉,贤名远播,若是首倡此议,一定是大为风光,他的风头就会更劲了。可惜的是,他竟然没有想到,要他不把肠子悔青都不行啊。

后悔的不只司马光一个人,还有韩琦、吕公著。主父偃首倡筑朔方一事,就记载在《史记》、《汉书》中,他们都读过的,却是没有想起来。

“嗯!”宋神宗特别欣慰,欢喜不已,道:“介甫所言极是。你们还有谁有好的见解?”

该说的都给王安石说了,谁还能有见解呢?一时间,群臣只能闷声不作了。

“司马光,你才名满天下,你可有说法?”宋神宗转过身,打量着司马光,目光炯炯。

“官家,介甫所言实是有理。”司马光也没有高明的见解了:“还请官家早日施行!”

“嗯!”宋神宗凝视着司马光,久久没有说话。猛然间,眼里厉芒一闪,旋即叹口气,似是下了重大决心似的。

司马光看在眼里,不由得心头狂跳。宋神宗那是失望,他什么地方让宋神宗失望了?隐隐的,他觉得很不妙,却是不知哪里不妙了。

“苏轼,你是大才子,才名满天下,你说说看。”宋神宗的目光在一众大臣中扫过,最后停在苏轼身上。

“官家,臣无话可说!”苏轼比司马光直接多了:“臣愿去燕云之地安抚百姓,还请官家准允!”

“呵呵!”宋神宗微微颔首,道:“你这个大才子,要去燕云之地,诗兴一发,定有不少佳作!还有人要说?”

在宋神宗的目光打量下,一众大臣个个闭口不言,无人说话。

宋神宗目光转暗,大是失望,就在这时,只见蔡京上前一步,大声道:“禀官家,臣蔡京有本上奏!”

第4章 重续辉煌(下)

蔡京,变法的得力干将,虽然不如核心王安石重要,却也是变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以其聪明过人,精明干炼著称。

尤其是上次传来陕州战败的消息,韩琦力主出兵陕州,挽救败局。蔡京却是提出从燕云之地出兵解救陕州危机,高屋建瓴,让人赞叹。

今天,在群臣闭口无言之际,蔡京又要上奏,他会不会再来一个力沮韩琦之事呢?熟悉上次事情的大臣不由得很是惊讶。

“哦!”宋神宗眼里掠过一抹诧异之色,略带惊讶的打量着蔡京,笑道:“蔡京,你说!”

蔡京应一声,略一沉思,道:“官家,臣以为,燕云之地收复之后,不仅仅在于安抚治理,还要高瞻远瞩,做好更深远的准备。”

他这话一来就如惊雷闪电,让人震惊,一众大臣个个瞪大了眼睛,惊奇无已。

“蔡京,你休要胡说!”韩琦对蔡京很是不爽,若不是蔡京力沮他,上次他就提兵去了陕州。

“是呀!”不少大臣附和:“燕云之地收回之后,除了安抚治理之外,还能有甚么呢?”

王安石眉头一挑,眼中光芒一闪,若有所悟。打量着蔡京,眼里闪过一抹赞赏之色。

司马光眉头挑了挑,有些迷惑,打量着蔡京,很是不解。

宋神宗嘴角掠过一抹笑容,再打量一眼司马光,把司马光迷惑的样儿看在眼里,轻轻摇了摇头。他的动作很轻微,无人察觉。

蔡京却是没有理睬韩琦的喝斥,而是接着往下剖析,道:“燕云之地于大宋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地。春秋战国之时,七国争霸,唯有燕国不参与中原逐鹿,非不愿也,不能耳。那时节,北方的胡人、匈奴不住寇边,燕国不得不集中兵力与胡虏交战。由是而有秦开击胡!”

蔡京博古通今的人物,并没有直接解说,而是引用历史,以史为镜:“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华夏之后,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河套之地,大破匈奴。头曼单于大败,不得不远遁漠北,休养生息,舔好伤口,养得兵强马壮了,趁着秦末大乱,在冒顿的率领下卷土重来,为祸百年,直到汉武击破匈奴为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