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限之军事基地(西方)-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幼拍抗饴涞搅四衫锼沟纳砩希骸爸行#阈枰匆幌隆畑’先生的口供吗?”
“不用了。。。。。。”到了这个时候,纳里斯已经彻底放弃。
有那么多被抓获刺客的口供,现在又有了“x”先生的口供,他已经不再需要继续隐瞒什么了:“是的,我是一个间谍,我的代号是‘独自行走的游客’,我之前的身份也是假的,我其实是一个法国裔的英国人,在1936年的时候,被德萨德少将所招募。。。。。。”
纳里斯把一切都说了出来。
1936年,他被德萨德招募进了法国情报局,直接受德萨德的指挥。德萨德成功的把他安排进了军情六处,并且凭借着他自己的努力,纳里斯在军情六处越来越受到重用。
巴黎沦陷之后,德萨德选择留在法国继续领导法国秘密情报机关,而纳里斯则被命令继续长期潜伏下去。
他亚力克森男爵秘密访问英国,并且英德很有可能停战的消息为纳里斯得知后,他的新的上级命令他不惜一切代价干掉恩斯特。勃莱姆,尽可能的破坏英德停战,为自由法国而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但这件事仅仅靠纳里斯一个人可做不来,在与德萨德取得联系后。德萨德给他派来了助手——“埃里勒子爵”——杜特里,并且又通过自己和英国情报机关的特殊联系,运送进了伦敦大量的法国特工。。。。。。
于是。一场一旦成功便足以改变欧洲战场的刺杀便悄悄的展开了!
可惜留给法国人的时间太紧迫了,纳里斯无法做到完美,只能选择冒险的方式进行。而且再加上亚力克森男爵本身的勇猛和灵活,让这次刺杀彻底的落空,反而使得纳里斯自己暴露了。
孟席斯上校平静的听完了他的全部交代:“中校,我注意到你刚才说到了新的上司这几个字,那么你可以告诉我这个新的上司是谁吗?”
纳里斯沉默了许久。然后缓缓地说道:“戴高乐将军。。。。。。”
“谁?”孟席斯大惊失色。
他知道这个所谓新的上司,地位一定比德萨德还要高,但却没有想到会高到这样的地步——戴高乐将军!
“自由法国运动的领导者。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的主席,夏尔。戴高乐。”纳里斯的话确定了自己没有说错:“当戴高乐将军和他的组织来到伦敦后,我接到了来自德萨德的直接命令,我将接受戴高乐将军的直接领导。。。。。。”
孟席斯倒吸了一口冷气:“中校。我必须要确定你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你能为自己的话负责吗?”
“是的,我能够。”纳里斯的回答非常肯定:“在我的住处,有一个秘室,就在我书房的书柜后面,如果你派人去,可以在里面找到一台发报机,这是用来专门和德萨德将军联系的。。。。。。所有的电报底稿我都保留着,就是为了预防这一天的发生。。。。。。还有。在那里你们还可以找到一只铁盒,里面装着的。都是戴高乐将军写给我的亲笔命令,每一个落款都没有属他的名字,而只写了一个‘g’,那是我们给他的代号。。。。。。戴高乐将军当然不会承认这一点,但是你们却可以验证一下笔迹,我想这对于你们来说一点也不复杂。。。。。。”
“保留戴高乐将军的手笔,也是为了预防今天的发生吗?”
当孟席斯问出这话后,他看到纳里斯点了点头,于是孟席斯叹了口气:“中校,无论怎样,你都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人。还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告诉我的吗?”
“有。”纳里斯平静地说道:“第二次米塞利埃事件和第三次米塞利埃事件,也都是我泄露给戴高乐将军,并让其提早做了准备的。”
孟席斯一下提起了全部的注意力,在“第一次米塞利埃”事件中,已经让英法同盟关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而第二和第三次“米塞利埃事件”,非但让英法同盟破裂到了简直无法弥补的地步,甚至还把美国也给牵扯了进来。
“在第一次米塞利埃事件中,我得到了明确的情报,英方对戴高乐将军的寸步不让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越来越感到不耐烦。你们认为戴高乐将军是靠英方的慷慨援助扶持起来的,他应当表现得听话一点。丘吉尔想建立一个正式的委员会来分散戴高乐将军的权力,以遏制他思想上越来越鲜明的君主独裁倾向。而自由法国内部,也有以米塞利埃将军为首的一伙人认为戴高乐患了妄自尊大的毛病。。。。。。。他感到,要么他们必须换掉他们的领袖,要么,领袖必须改变自己的作风,二者必择其一。在英国人看来,米塞利埃在政治上属于轻量级选手,取代戴高乐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假如他的目的只是追求自由法国运动内部的民主化,则无可厚非。。。。。。而英国人的态度我完全掌握,并且一字不漏的汇报给了戴高乐将军。。。。。。”纳里斯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平静:
“这种看法和建立一个委员会的建议无疑极大地鼓舞了那些人。1941年9月19日,密谋活动的关键人物在萨瓦饭店的一间雅座里共进午餐,他们中有米塞利埃、莫莱、夏埃菲和《法国解放报》编辑拉巴特,英方有莫顿少校和莫里斯。德尚。东道主是贝斯伯勒勋爵。。。。。。同样,这些参与会议的人和内容我也都告诉了戴高乐将军,甚至连东道主贝斯伯勒勋爵说的‘我从没想到一次革命需要这么多的白兰地’这一句话戴高乐将军也完全掌握了。。。。。。”
孟席斯越听越是心惊,英国人原本以为秘密的事情,没有想到戴高乐早就已经知道。
这么说,在戴高乐面前,英国人根本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他仔细的听着纳里斯说了下去:“我告诉戴高乐将军,米塞利埃踌躇满志地告诉他的朋友们,他已经向戴高乐递交了一份照会,要戴高乐立即建立一个执行委员会,发表任何声明和作出任何有关政策的决定,都必须事先得到执委会的批准。戴高乐将军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名誉主席,米塞利埃则出任拥有一切实权的副主席,一些最重要的职能部门则由他的朋友们负责:拉巴特负责政治指导和宣传工作,莫莱出掌情报机构和海军,他米塞利埃自己还将兼管国防。米塞利埃说,他已经要求戴高乐尽早答复,假如戴高乐拒绝这个方案,他将通知英国政府,他和他的舰队已完成战斗部署,随时可以参加战争——但却不是作为戴高乐将军指挥的部队!”
六百四十四。三次米塞利埃事件
米塞利埃说,他已经要求戴高乐尽早答复,假如戴高乐拒绝这个方案,他将通知英国政府,他和他的舰队已完成战斗部署,随时可以参加战争——但不是作为戴高乐将军指挥的部队!午餐后,这伙密谋分子回到米塞利埃的公寓起草了一个详细阐述该方案的法令,打算交给戴高乐签署和“英王陛下的政府批准”。
纳里斯的声音不慌不忙,他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早已得到全部会谈真相和洞悉英国人态度的戴高乐早已成竹在胸。他根本不理睬米塞利埃的“照会”和“法令草案”,而是在卡尔顿花园精心计划他的下一步行动。米塞利埃急不可耐,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实在忍不住了,便约了拉巴特一起去拜会戴高乐。戴高乐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们,建立一个委员会是毫无问题的,委员会的主席将由他本人担任。将军欢迎米塞利埃和拉巴特加入委员会,但断然拒绝让莫莱取代帕西。米塞利埃和拉巴特当即声明,他们不能接受由戴高乐继续独掌大权和帕西独掌情报工作的方案。。。。。。他们拒绝加入委员会。
利令智昏的米塞利埃以为这会迫使戴高乐让步。第二天早晨,他打电话给负责政治内阁事务的德尚,问将军是否改变了主意。德尚回答说,将军事实上正在准备宣布民族委员会的任命名单,其中既不包括米塞利埃,也没有莫莱和拉巴特。米塞利埃勃然大怒道:既然如此。海军“将独立出来继续战斗”!接着他竟通知英国海军部,他准备把他的舰队交给他们调遣。
戴高乐得知米塞利埃竟在分裂的邪道上越走越远,不免怒火中烧。但他还是给米塞利埃发了个义正辞严的最后通牒:
”你已通知我你的决定,即你本人及海军与自由法国决裂。。。。。。你这样做是在滥用授予你的军事指挥权,是令人不能容忍的。。。。。。我给你24小时的时间考虑,以恢复理智,重尽职守。否则,我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证你不致造成危害。并将你的所作所为公之于众,也就是说,你将受到人们的唾弃。我还必须通知你。。。。。。我确信会得到我们的英国盟友的支持。。。。。。他们承认我为自由法国的领袖。“
接着。戴高乐于下午1时拜会了丘吉尔,通报了上述情况。丘吉尔大吃一惊,因为事情发展到这步田地,显然是严重危害英法两国的共同利益的!
当天晚上。英国内阁进行紧急磋商。决定尽最大力量调解。最后,米塞利埃不得不屈服,戴高乐则还是把他纳入了新成立的九人委员会,因为“他无疑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海军军官,而且仍然能够在他的岗位上为自由法国效力!”
“戴高乐将军成功的利益我的情报化解了这次危机,但他很快却迎来了第三次米塞利埃危机。。。。。。”纳里斯冷笑了声继续在那说道:
“这一次事件的严重程度,如果不是我就是的向戴高乐将军通风报信,也许现在戴高乐将军早已经辞职了。。。。。。”
孟席斯默默的点了点头。是的,第三次事件让英法同盟几乎就到了彻底决裂的地步。甚至,这还把美国牵扯了进来,完全彻底的打乱了英国政府的全盘计划。。。。。。
在北美洲的纽芬兰海岸有两个法属小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上的五千多居民对维希政府毫无好感。但维希政府在岛上有一座功率强大的无线电台,他们用它对美国进行广播宣传,还可以用来向德国潜艇通报在大西洋上航行的盟国船队的位置。所以这两个不起眼的小岛,却占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和加拿大早就想控制它,却碍于老贝当的情面。自法国投降以来,美国罗斯福总统、赫尔国务卿和威尔斯副国务卿一直就不遗余力地和贝当的维希政府保持亲密的关系,指望能鼓励那位年迈的元帅能抬头挺胸,别把法国舰队交给德国人,并终有一天能说服和领导北非拿起武器向德国人开战。
戴高乐早就想收复这两座岛屿,但这必须得到美国和加拿大的同意。当戴高乐向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通报他打算于11941年秋季动手时,艾登向他阐述了上述问题。得到加拿大的许可没费什么周折,但要取得美国的同意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自战争爆发以来,戴高乐一直对美国抱有极大的信心。同丘吉尔一样,他确信美国最终会参战,它的介入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丘吉尔不同的是,他希望能利用美国抗衡英国对法国的影响。为此,他几次派遣使团去华盛顿,再三提出与美国国务院合作,甚至还提出同意让美军充分使用自由法国在非洲的海军基地。但是,美国竟毫无反应。
在罗斯福总统看来,戴高乐却“仅仅是一个法国将军而已”。而法国将军,自从1940年6月22日法国签字投降,就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誉和光彩。
至于戴高乐这位特别的法国准将,据深受贝当影响的、美国驻维希法国的代表李海海军上将所提供的报告说,则不仅是“法国的叛徒”,而且还是“英国的傀儡”,甚至还带有法西斯独裁者倾向;另外,达喀尔的败仗也足以说明他成不了气候。所以,罗斯福政府一直在以虽徒劳无功但却又令人钦佩的耐心讨好维希政权,根本不愿意理睬戴高乐。
他们坚决不同意戴高乐对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却打算让“加拿大派出人员管理岛上的无线电台”。这样一来,一项军事计划又演变成了外国干涉法国领土的问题了。这当然是法兰西民族利益所不能容忍的。
于是。戴高乐于12月初命令米塞利埃海军上将去加拿大视察驻扎在那里的自由法国海军部队。到了圣诞节前夕,他便断然命令米塞利埃立即攻占那两个岛屿。
罗斯福和丘吉尔起初对此事倒没怎么在意,赫尔国务卿却不然。“虽然这两个岛屿相对来说不怎么重要。但它们被自由法国人以武力强行占领却给我们造成巨大麻烦。。。。。。这可能严重影响我们同贝当元帅的政府的关系。”
他发表了一个公报以示愤慨:“我们得到的初步报告表明,所谓的自由法国人的军舰在圣皮埃尔岛登陆是一个武断的行动,它违反了有关各方的协定,事先根本没有通知或征求美国的同意。美国政府已询问加拿大政府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恢复该岛的现状。”
但加拿大政府的答复却是:“加拿大人对戴高乐的行动感到欣慰。”美国舆论也非常赞赏这次行动,并对赫尔发表的“所谓的自由法国人”的声明表示极大的义愤,不计其数的“所谓的国务卿”、“所谓的国务院”的挖苦和辱骂信件飞到了他办公桌上。赫尔不愿善罢甘休,他极力想说服丘吉尔支持他逼迫戴高乐撤出该岛。但丘吉尔却认为“赫尔先生完全是小题大作”,因为英国外交部已发来电报,指出任何逼迫戴高乐撤离的行动都“势必会引起一场难以置信的动乱。我们将无法向公众解释”。
戴高乐也给丘吉尔拍来了电报,明确指出“美国国务院目前对自由法国和维希政权采取的不同态度,将极大地损害法国和其他地方的战斗精神。。。。。。美国政府对那些应对投降负责的人和犯有通敌罪的人公开表示这种偏爱,将给自由法**队和领地以及沦陷区的舆论造成令人遗憾的印象”。因此。丘吉尔不仅不支持赫尔逼迫戴高乐。反而在第二天的联席会议上谴责了投降的维希政权,并为戴高乐进行了辩护。
但赫尔国务卿也同样执拗。他先是起草了一份保全面子的声明,丘吉尔拒绝签字后,他又拟出一份新的协议草案,建议所有武装力量都从岛上撤走,两岛由美、英、加三国共管,并向罗斯福威胁说:假如总统在这件事上不给予他更坚决的支持,他就辞职。
罗斯福无奈。只得劝丘吉尔去对戴高乐施压,并暗示他不惜使用武力。丘吉尔相当难堪。又不得不去逼迫戴高乐接受赫尔方案,他自己拉不下这个面皮,又只好敦促外交大臣艾登再次充当中间人。
事情既到了这一步,戴高乐当然更是谁的面子都不能买。他认为一个人可能有朋友,但一个民族却不可能有朋友!而自己,则已经是民族利益的保护人了。所以,他决不能妥协。
艾登暗示道:“美国正考虑派一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到圣皮埃尔岛,那时您将怎么办?”
戴高乐回答说道:“盟国的军舰将停泊在该岛领海范围之外,而美国海军将领则上岛同米塞利埃共进午餐,他会十分高兴的。”
艾登又问道:“但假如美国的巡洋舰驶入法国的领海呢?”
戴高乐冷冷的回答道:“我们的人会按惯例通知他们停止前进!”
艾登又追问一句:“假如他们还是向前开呢?”
戴高乐仍不动声色地说道:“那就会发生最令人遗憾的事,因为那时我们的人将不得不开炮!”
这种毫无妥协余地的态度使艾登大臣的说客当不下去了,他只好回去如实向丘吉尔汇报。丘吉尔更是左右为难。因为从客观上说,美国丰富的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确实盟军的中坚和后盾,他实在不能得罪。他再次劝说戴高乐委曲求全,并以自己为例:“你看看我是怎样能屈能伸、转来转去的!”
戴高乐断然回答:“你能那样做,我是办不到的!因为你是在一个巩固的国家基础之上,有团结起来的民族,统一的帝国,庞大的军队。但是我呢!我的资源在哪里?可是我,你知道。我是对法国的利益和命运负责的。这个负担太重了。我没有条件低头,环境也不允许我低头!”
这是戴高乐的苦衷,也是事实。丘吉尔当然也无法再逼迫戴高乐。于是。这位老练的外交家再次施展他那高超的外交天才,多方斡旋,终于使这事拖了一个多月,双方的激动情绪都逐渐冷却,最后默认了两岛的现实。
不料那位不甘寂寞的海军上将米塞利埃又莫名其妙地挑起事端,并迅速把事态扩大成一场英法政治危机。
他于2月28日返回英国,戴高乐把他当作凯旋的英雄来欢迎。并马上请他领导一次新的作战行动,但米塞利埃却反常地当众指责戴高乐在两岛事件期间损害了他同美国人的关系,怒斥戴高乐的“独裁倾向”;过了三天。他竟宣布他辞去民族委员会的职务,令他所有的同事目瞪口呆。戴高乐接受了他的辞职时,他却又宣称还要继续留任自由法国海军总司令;而且这次除了莫莱、拉巴特等人之外,他还得到了英国海军大臣亚历山大的全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所有战时内阁成员都附和亚历山大。他们甚至还通过了一项决议:“我们必须坚决主张米塞利埃海军上将继续留任自由法国海军总司令职务;如果戴高乐将军不同意这一意见,我们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这一意见生效。”
这样,一场自由法国的内部矛盾又变成了一场英法争吵。安东尼。艾登是处理前两次米塞利埃事件的老手,这次又被请出来向戴高乐转达内阁的立场。但戴高乐的寸步不让的强硬态度又再次使他碰了钉子。戴高乐说“他不知道国务大臣是否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作为自由法国运动的领袖,他不能允许他的立场为米塞利埃的阴谋活动所动摇!”
最后艾登问他将怎样处置海军上将,戴高乐说他将建议米塞利埃“休息”。艾登劝将军考虑48小时再做答复,这更使戴高乐火上加油。他一回去就召集民族委员会举行会议,决定命令米塞利埃休假30天。期间不许在海军司令部露面。海军上将恼羞成怒,拒绝服从。于是被处以30天软禁。根据英法《司法协议》,戴高乐还要求英王陛下政府保证处罚得到执行。英国内阁万分尴尬,不予答复,戴高乐便下令停止与英国政府的一切往来,并于3月18日隐退到乡下去了。
这下英国内阁又不得不让步了。因为自从戴高乐发表了著名的“六一八”讲话,他实际上已成了全体法国抵抗力量的精神领袖,而后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又使他在自由法国巩固了谁也取代不了的地位。海军大臣被迫做出了妥协。
3月23日,他们通知戴高乐,英国政府不再坚持原来的意见,并保证在30天之内不让海军上将与自由法国海军人员有任何接触。。。。。。
从此,米塞利埃就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这次事件,美国和英国政府尽管被迫做出了妥协,但却让他们丢尽了脸面,甚至遭到了国内无数的批评,而戴高乐,却借助着这三次事件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威望。
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三次“米塞利埃事件”,戴高乐竟然早就靠着纳里斯完全掌握住了美国和英国的态度,这才把自己充分的处在了一个最有利的位置上。
“上校,其实你可以仔细的想一想。”纳里斯的声音不大,但却足以让孟席斯听得清清楚楚:
“美国和英国走的每一步,以及态度会在什么时候转变,戴高乐将军为什么会掌握得如此清楚?如果不是我及时把这些情报汇报给他,他绝不可能采取如此强硬的态度,甚至必须以辞职来威胁英国。因为在我的情报分析中,一旦戴高乐以辞职威胁,那么英国政府和丘吉尔首相本人将不得不接受戴高乐将军的一切要求。还有美国同样如此。”
孟席斯恩了一声。
是的,在三次“米塞利埃事件”中,英国政府方面始终都对戴高乐的态度非常困惑,他们做的每一步戴高乐似乎都能提前知道一般。
开始他们以为自己内部出了问题,但经过仔细盘查却什么也都没有查出来,最后只能认为戴高乐的确有着非凡的洞察一切的才能。
但现在随着纳里斯的交代,一切的真相都明了了。
“你说的这些话,都能够负责吗?哪怕对着戴高乐将军的面?”孟席斯最后问道。
“我可以。”纳里斯叹息了声:“到了现在这个地步,难道我还有什么选择吗?除了和你们合作,我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请放心吧,我知道在见到戴高乐将军后该说些什么。”
孟席斯略略感到满意了些:“那么,我们将把你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你暂时在那里休息的。”
六百四十五.离别
案件的整个脉络,孟席斯上校已经大致清楚了。但是,如何处置却绝对已经超出了他的权利范围。
甚至,他都觉得自己根本不应该知道这些事情。
在纳里斯中校的住处,果然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搜出了电台和大量署名为“g”的命令手书。
孟席斯上校火速派人秘密进行了笔迹鉴定,结果鉴定的结果和纳里斯所交代的完全符合:
这些笔迹,都属于夏尔。戴高乐!
孟席斯上校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现在,该轮到丘吉尔首相头疼去了。。。。。。
面对大量翔实的证据,丘吉尔首相的确头疼到了极点。而在头疼的同时,他还感受到了无比的愤怒。
法国人居然做出了如此卑鄙无耻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英国政府和自己本人推到了一个无比尴尬的位置。
戴高乐和他领导的组织,完全不顾英国为他们做了多大的贡献,完全不去考虑如果不是英国的慷慨支援,法国早就彻底完了,完全不去考虑英国士兵在战场上流血牺牲,否则什么自由法国运动、什么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早就已经被肢解。
相反,戴高乐还不断的挖掘出一个接着一个的大坑,等着英国人自己跳下去。。。。。。然后,戴高乐就站在陷阱的边上,发出对英国人的嘲笑。。。。。。
这样的盟友啊!
如果没有这次案件的破获,也许等到战争结束。英国的最后一滴血也已流光,法国却得意洋洋的开始收获他们的“胜利果实”了。
丘吉尔决定不再沉默,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为了自己的荣誉!
他在第一时间把戴高乐“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并且没有丝毫的犹豫,把全部的证据放到了这位法国将军的面前。
果然和丘吉尔预判的一样,戴高乐断然否认了这些所谓的供词和证据有任何的关系,并且无比愤怒的指出,这根本就是敌人的阴谋!自己从来没有在丘吉尔身边安插过间谍,更加没有在英国内部安插过间谍!
他的反应丘吉尔已经预料到了。现在在英国首相心中,法国人就是卑鄙的代名词了。要想让他们痛快的承认,还不如指望明天战争就会结束。
“戴高乐将军。我当然愿意相信你们从来没有牵扯进这样的事件中。”丘吉尔强行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和顺一些:“但是,你能喝我解释一下为什么那个被抓获的间谍纳里斯中校的电台频率和你使用的完全一样吗?还有,为什么这些命令上的字迹经过鉴定完全都属于你呢?戴高乐将军,我需要合理的解释!”
“我不知道!”戴高乐看起来还是无比的愤怒:“但是。我再三声明。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我也不可能会去做这样的事情。。。。。。相反,我对目前英国的局面感到非常担忧。。。。。。首相先生,难道你不认为英国和德国走的太近了吗?我甚至停说,英国正在准备着和德国的所谓和平谈判,是吗?”
“那是英国政府的事情,戴高乐将军。”终于失去了耐心的丘吉尔冷冷说道:“你总是说我们不应该干涉法国的内部事务,并且甚至以辞职威胁。那么现在呢?难道你不是在一再干涉者英国的内部事务吗?”
“这完全不一样!”戴高乐大声叫了出来:“这事关盟军的未来。。。。。。首相先生。德国人是不可以信任的!”
我倒更加愿意相信德国人。。。。。。丘吉尔在心里这么想道。。。。。。起码,德国人敢作敢为。德国人从来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仅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德国人就要比法国人来的可爱许多。。。。。。
“我们会有全面考虑的,戴高乐将军。”丘吉尔点着了自己的烟斗:“可是,我们现在的重点是要搞清楚这次的间谍问题,这事关到英国的国防安全,事关到盟军的命运。。。。。。戴高乐将军,我还是建议你仔细考虑一下,看究竟能不能像出一些什么。”
戴高乐很清楚,对方依旧对自己不相信,甚至已经在内心对自己做出了判定。
他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首相先生,尽管我不愿意理会这些无聊的造谣,但是为了英法两国的友谊,我还是愿意和那位纳里斯中校进行面对面的对质。”
这也正是丘吉尔想要的。戴高乐才一说完,丘吉尔已经说道:“感谢您的配合,戴高乐将军,明天下午,我会把那个该死的间谍带来的,我衷心的希望这是一个误会,以澄清对英法两国传统友谊的污蔑。。。。。。”
这是一次完全谈不上愉快的会谈。
其实,无论最后对质的结果如何,丘吉尔已经做好了准备,全面开始和德国的停战谈判。战争,不能继续在英国的土地上进行下去了。。。。。。
战争如果还无法结束,那么正和亚力克森男爵说的一样,最后的获利者绝不可能是英国。
为什么要把大英帝国处在如此尴尬的一个位置呢?
丘吉尔叼起了他的烟斗,目光默默的看向了远方。。。。。。
。。。。。。
现在,纳里斯中校成为了全案中最重要的一个证人,孟席斯上校把押送中校的任务交给了罗杰明少校。
没有人知道纳里斯的关押地点,这非常的安全。而且更加没有人知道押解纳里斯的事件,所以这次押解讲会非常的轻松。
无论是孟席斯上校还是罗杰明少校,对这次押解都不存在什么担心。。。。。。
而纳里斯中校似乎也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从被关押的第一天起,就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在轿车上,罗杰明想要缓和一下气氛说了几句话的时候。纳里斯中校也没有多回答什么。。。。。。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心死吧。
可是,当轿车刚刚行驶了不到两公里,两声罗杰明少校无比熟悉的爆炸声响了起来。。。。。。罗杰明少校的一颗心一下就沉到了底。。。。。。
和那天晚上的爆炸声完全一样!
“轰隆隆”的爆炸声中,亚力克森男爵遇刺那晚的一幕重新上演了。
冲锋枪声响了起来。。。。。。
也许唯一不同的是,那天晚上敌人动用到了二十八个人,而现在,却只有区区的三个人。而且其中甚至还有一个人似乎是女人。。。。。。
战斗进行的非常短暂。前后不到两分钟的时间,英国特工们大部分都死了,只剩下了罗杰明少校和纳里斯中校。。。。。。
罗杰明少校即便到了这个时候。还是忠实的用枪对这纳里斯,并且警告中校不要做任何逃跑的打算,否则自己一定会打死他。。。。。。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冰冷的枪口对准了罗杰明少校的脑袋。接着身后一个无比熟悉的声音响起:“为什么不是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