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断九州-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兄说的是真实话。”
  “对你,我没有撒谎的必要。眼下是风云激荡、一日数变的时候,大起大落,有人不会习惯,有人却如鱼得水,上蹿下跳,欢实得很。”郭时风笑着指向自己。
  徐础忽然心中舒畅,拱手道:“多谢郭兄开导。”
  有些话徐础不能说,郭时风也不逼问,起身道:“础弟休息吧,接下来咱们可能要走不同的路,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再碰到。”
  郭时风要执行刺杀计划,徐础心中不赞同,却没有表示反对,也不打算透露给张释虞。
  “风波险恶,郭兄小心。”
  郭时风走后没多久,江东的王颠登门拜访,他是来告辞的,“冀州不肯借兵,我在这里已耽误得太久,还是回吴州吧,求人不如求己,明天我就走。”
  徐础对吴国故地总是有一份感情,说道:“江东形势究竟如何?王兄若能以实相告,或许我能出点主意。”
  徐础太年轻,听到他的话,王颠笑了,“多谢,江东……很复杂,徐公子若是愿意亲往一趟,凭你的出身,或许能帮些忙,如果只是出主意——我没有轻视徐公子的意思,但我们真的不缺主意,只缺兵。”
  虽然遭到拒绝,徐础却不肯放弃,直接道:“七族为何不为广陵王报仇?”
  王颠一愣,随即露出一丝不悦之色,“七族乃吴国遗士,以匡复故土为己任,受广陵王欺压已久,为何要替他报仇?”
  “江东将士多为广陵王旧部,与之讲和,则可迅速平定吴州,以图中原,与之不和,则内斗不已,即使是数年之后匡复故土,也没机会问鼎天下。”
  王颠笑着摇头,“徐公子以为七族当中没人想到这一层吗?非也,早有人提出建议,只是……无法施行,一说到讲和,七族就会争吵不休。总之此计不妥,但是多谢徐公子关心。”
  江东七族显然缺一位强大人物,徐础无话可劝,拱手道:“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位姓宁的将军日后带兵前往江东,希望王兄劝七族接受此人,他也是江东人,多年前阖家迁至秦州。”
  “降世军?”
  徐础点头。
  宁抱关在降世军中间威名显赫,外人知道他的却不多,王颠嗯了一声,没怎么放在心上,“我会注意的。”
  宁抱关若是命丧孟津也就算了,若是真能带兵过河跨江,哪怕麾下只有一千人,江东七族怕也不是对手。
  徐础只能劝到这一步,送王颠到大门口。
  街人有人在奔跑,大声道:“降世军投降了!官兵北上,晋阳兵支撑不住,快要溃散……”
  不知此人的消息从何而来,王颠脸色一变,“不等明天了,待会我就走,徐公子真的不想去江东吗?”
  “现在还不是时候,我在这边有事情未了。”
  王颠拱手告辞。
  想要离开邺城的人不只一个,徐础站在大门口,眼见着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呼朋唤友,叫上随从,牵马往坊外走,贿赂守坊的黄师爷,不惜代价要尽快离开。
  徐础回头,见院子里站满了人,他从孟津带来近百名降世军士兵都在惊慌地看着他、望着门外。
  “朝廷消息不实……”徐础总得说点什么。
  “但是降世军战败总是真的,怎么办?咱们还留在这里干嘛?干脆分东西散了吧,徐公子拿大头儿,我们分点儿盘缠就行。”
  “再等三天,我一文钱不要,全分给你们。”徐础只能想出这个主意。
  士兵们稍显稳定,再三确认只等三天之后,慢慢散去。
  谭无谓的计划应当可行,徐础盼望着孟津那边会有转机。
  天黑之前,南忠坊空了一半。
  次日一早,徐础惊讶地得知,郭时风与沈聪竟然也离开了,不辞而别,径回应城,原定的刺杀朝廷使者的计划就这么无疾而终。
  朝廷兵报虽然不尽可信,终归是条消息渠道,想看一眼兵报抄本,只能花钱收卖黄师爷。
  各方使者提前离开邺城时,黄师爷就已大赚一笔,胃口增加不少,从徐础手里接过一小包礼物,居然没像往常那样露出笑容,而是当面打开查看,确认里面都是值钱的珠宝之后,才笑着点头,递过来几分抄本。
  这笔钱花得不值,抄本虽然是新的,却没有新内容,还是官兵大捷,杀敌若干。
  黄师爷也知道抄本无用,于是奉送几句劝告:“徐公子赶快给自己找条退路吧,并州形势一旦稳定,冀州也得向朝廷表露忠心,到时候……嘿嘿,徐公子身上可还背着一条死罪呢。”
  “多谢提醒。”徐础走出没多远,又转身回来,“我待会想出趟城。”
  “还要去见铁眉将军?行,几个人?”
  “就我一个,从东门出城。”
  “东门?那可不是前往军营的路……算了,我不多嘴,徐公子要带多少东西?”黄师爷以为徐础要逃跑。
  “一人一马,别无余物。”
  “两刻钟之后,徐公子就能出城。”
  徐础真的只是一人一马出城,在城门口,打听到思过谷的位置,骑马慢行前往,说不清自己为什么非要这个时候见一位从不认识的名士。
  他需要暂时远离邺城。
  数里之后,徐础调头回望,眼中仍是一片迷茫。
  城外萧条,百姓都已进城避难,只有极少数人趁着兵乱未兴,出来收拾东西,见人就躲。
  十里路不算太远,徐础却到下午才找到位置。
  思过谷比较隐蔽,徐础险些错过,到了谷外,望着萧萧落木,他又不想进去了,所谓趁兴而来,败兴而去,他既不认得这位名士,又没有人引荐,贸然到访,必遭拒绝。
  正逡巡间,谷里走出一队十余人,当先者居然是楼矶。
  兄弟二人在此相遇,都很意外,楼矶将缰绳交给随从,迎过来拱手笑道:“真巧,徐公子这是刚到吗?”
  “是。”徐础下马还礼。
  楼矶走近,“你认得范先生?”
  徐础摇头,“素未谋面,听说范先生住在这里,特来拜访。”
  “呵呵,徐公子怕是不知道见范先生一面有多难吧?老先生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轻易不见客人,我在东都求来两位范先生门下高足的书信,才得以入谷,只谈了小半个时辰,见范先生实在是虚弱,不得不告辞。”
  “啊,我也只是来看看,未必非得见到范先生本人。”
  楼矶笑道:“你昨天若是跟我说一声,咱们今天就可以一块来了。要不我再进去给你引荐一下吧,或许……”
  “不必,我真的只是过来看看。”
  楼矶嗯了一声,示意随从们牵马先走,然后道:“咱们从前不怎么熟悉,但是不管怎样,你我都是大将军之子,多少有一点兄弟之情吧。所以我不妨明说,是大将军想让你回到楼家,我与其他兄弟都不以为然。孟津之战朝廷胜也好、败也罢,都不影响冀州的形势,天下大势将定,一二年间必有结果。我实在看不出来,徐公子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大将军的护子之情,就是你唯一的机会了。”
  “有劳指教。”
  “排行差了六位,其实我只比你小几个月而已,你敢刺驾,让我敬佩,但那是匹夫之勇,动得了皇帝,动不了天下。”
  楼矶意犹未尽,还想再说几句,从谷里走出一名十来岁的童子,不客气地问:“你怎么还没走?”
  楼矶笑道:“偶遇一位故人,在这里说几句话,这就走。”说罢拱手向徐础告辞,迈步去追随从。
  童子打量徐础,“你是谁?”
  “在下徐础,慕名前来拜见范先生。”
  童子摆手,“先生今天不再见客。”
  徐础也不强请,扭头看见楼矶正在远处向这边观望,他不愿与之同行,于是站在原处不动。
  “你还想干嘛?主人不想见,你就走吧。”童子又道。
  “看看风景。”
  “花草树木都已枯萎,这个时候可没什么风景。”
  “天高云远,枝条疏落,正是我喜欢的风景。”
  “呵呵,年纪轻轻就有衰颓之意,不是好事。刚才你说自己叫什么?”
  “徐础。”
  童子摇头,“不对。”
  “有何不对?”
  “先生让我等个人,名字里也有一个础字,但不姓徐。”
  “难道姓楼?”
  “对,就是叫楼础,我等了两天,结果等来一个楼矶和一个徐础,你俩要是合在一起就对了。”


第一百零二章 所求
  楼矶望见徐础被带入谷中,大吃一惊,差点要拍马进去查看个究竟,最后关头强行忍住,向随从笑道:“念及兄弟之情,我给他说了几句好话。”
  随从们纷纷点头,觉得楼骁骑很有本事、很讲情义。
  山谷不大,拐过一片萧条的树丛,能看到多间草房以及一小块空地,两名年轻人正在清扫落叶与刚刚遗落的马粪,另有数人面朝谷内大声诵书,内容各不相同,却互不干扰,都念得一字不差。
  童子道:“你真是楼础?”
  “正是在下,不久前改随母姓,现在叫徐础。”
  “你在这里等一会,我去向先生通报一声,也不知道他等的人到底是不是你。”
  童子走向一间草房,徐础站在空地边缘等候,将缰绳随手系在旁边的木桩上。
  山谷布置得极其简陋,像是不舍得利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
  某间房里传来三声磬响,扫地与诵书的人闻声走去,步履不慌不忙,绝不肯加快一点。
  很快,从屋中列队走出十多人,排成两行,个个宽袍大袖,双手合于胸前,衣袖将近垂地,头上高冠巍峨,主人行走时,它却丝毫不晃。
  这些人的步伐越发显得庄重,每迈出一步,都要稍停一下才迈出第二步。
  童子不知何时走到近前,小声道:“他们在练习拜月。随我来,先生要见你。”
  房间又小又暗,无桌无椅,地上铺着半幅席子,一名瘦弱的老者跪坐在边上,像是在闭目养神,没有半点声息。
  徐础脱掉靴子,上前跪拜,“小子徐础,拜见范先生。”
  范闭似乎嗯了一声,徐础没听清,童子上前,扶起客人,请他入席而坐。
  徐础跪坐在范闭对面,一时间哑口无言,不能总看人,于是盯着席面。
  童子退下,屋中两人静坐,渐渐地夜色降临,没有茶水,也没有人来点灯。
  “啊,是楼十七公子吗?”对面的范闭突然开口。
  “正是在下,但我已改姓徐。”
  “我睡了多久?”老先生居然真的是在睡觉。
  “一小会。”徐础含糊道。
  “天已经黑了,我感觉这些天来经常丢失白昼,今天的阳光好吗?”
  “暖抚全身,光照万里。”
  “风好吗?”
  “略寒,透入肌肤,尚未入骨。”
  “水结冰了?”
  “路上小水洼结层薄冰,日出便化,河水奔腾不息。”
  “树叶落了多少?”
  “落季已过,还剩尾声,大概三五天之后就会落得干净,但是总会有一两片枯叶恋枝不去,便是雪积三尺,也动它们不得。”
  “又是一个冬天,就快要到了。”范闭叹息道。
  “是。”徐础只能隐约看到一个身影,他不擅跪坐,时间久了,膝盖压得疼痛,却不好意思挪动。
  “听说你的事迹之后,我一直想见你一面。”
  “刺驾的事迹?”
  “对,你是谋主,还是刺客?”
  “参与策划,最后也亲自动手,但是第一个击伤皇帝的人不是我,而是一位叫罗宣的豪杰。”
  “他既是豪杰,早就准备好替人卖命,你是读书人,货卖的是一杆笔和一张嘴,何以亲手拿起刀剑?”
  “范先生就为这件事而想见我?”
  “抱歉,我太老了,心中受不得疑惑,为这件事我常常彻夜不眠,白天困倦无神。”
  “读书人奋而动手,并不稀奇,与我一同刺驾的人里还有一名读书人。”
  “邵君倩?不同,他有仇私。”
  “我也有仇私。”徐础停顿一下,“我的生母是吴国公主。”
  “嗯,听说过,但你也不该亲自动手。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人谋者,往往要置本人于旁观之地。旁观则不近,无法得到他人亲信,太近则不清,出谋划策常有失误之处,此为谋士的两难境地。”
  同为策划者,马维与郭时风都尽量得躲得远一些,何止是“旁观”,完全是遥望,甚至望而不见,唯有打听。
  徐础俯身叩首,起身道:“先生所言极是。小子仔细思量,当时该想的都已想过,此后无计可施,无谋可划,恰好机会又在眼前,于是不自量力,举刃刺驾,幸而得中,别无想法。”
  “嗯。”范闭显得满意了些,“听君之言,思虑倒还长远,观君之行,却显急躁,这是为何?”
  “我……太年轻了吧。”徐础被逼问得如坐针毡。
  “也对,我年轻的时候……不提也罢。你为何来见我?”
  范闭早料到徐础会来,甚至通过冀州军中的孙雅鹿暗示过一回,这时却询问原因,徐础微微一怔,寻思片刻,承认道:“小子心中昏暗,来求先生开示。”
  “像这屋子一样昏暗?”
  “是。”
  “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
  徐础又是一怔,“先生……乃天下名士。”
  “好一个名士,那是你听说的事情,我问你此时此刻,你我对面而坐,交谈也有一会了,察言观色,你觉得我是怎样的人?”
  徐础一直没看清范闭的样子,只得道:“先生似有所言,然未尽言。”
  “你未尽信,我如何尽言?何况你所揣测的乃是我的行为,并非我的为人,再思再想。”
  徐础如同刚开蒙的童生一般,局促不安,又想一会,说:“天下混乱,先生隐居荒谷,不设篱墙,专教弟子礼仪,应当是个好名之人。”
  “这才像点样子,继续。”
  徐础想得更久一些,“先生以问代答,循循善诱。”
  “又退步了,尽拣无用的话敷衍我。”
  徐础脱口道:“先生沽名钓誉,像是我认识的一位相士。”
  对面没有回应,徐础道:“小子胡言乱语,望先生莫怪,夜深更迟,小子……”
  “你说我像相士?是个神棍?”
  “相士并非神棍……”徐础突然将心一横,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忌讳什么,“但我认识的这位相士,以及先生,的确有神棍之风。”
  “有趣,听了这么多的评价之后,你的说法最为有趣。神棍装鬼弄鬼,相士故弄玄虚,我则是有话不说明白,因此相似?”
  “是。”
  “神棍与相士为何不肯说实话?”
  “因为……他们要讨好主人,揣摩主人心事,或捧或吓,进而谋财。”
  “我为什么有话不说明白?”
  “因为……因为……话在我心中,只有我自己想明白,没有先生说明白这回事。”
  “嗯。你认识的相士是哪一位?”
  “刘有终。”
  “的确是个人物,但是难成大事。”
  “何以见得?”徐础问道,没注意到话题的突然转变。
  “如你刚才所言,相士揣摩人心,进而谋财,则他揣摩得越透,与此人靠得越近,靠得越近,越难给出良言。而被他揣摩之人,心事既漏,又亲近小人,非真英雄也。如此这般的两人,怎成大事?”
  徐础很想为沈耽辩解两句,说他身边的人不只有相士,最后却只是道:“先生见微知著,令人佩服。”
  “你说我好名,又说我与神棍相类,为何轻易就信了我的判断?”
  范闭虽老,却极难对付,莫说毫无准备的徐础,便是跟随多年的弟子,也常常被问得汗流浃背。
  徐础觉得身上有些燥热,如芒在背,却不肯认输,想起郭时风的一段话,回道:“先生此言,听似有理,实则为……瞎蒙。天下群雄并起,最后成功者只有一人,断言某某难成大事,其实很容易,断言谁能成就大事,才是最难。”
  “然则你听到我的判断,心中是否有所触动?”
  徐础忽然明白什么,再一叩首,起身道:“我心中昏暗,所以见到光亮就奔过去,仓皇不问方向。先生寥寥几句判断一人,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亮光,但这亮光……”
  “可能只是一堆即将熄灭的小火。”
  “先生的手段与相士异曲同工。”
  “嗯,我能揣摩到你的心事,可这是你需要的吗?”
  徐础摇头,“这只能令我心中越发昏暗。小子狂妄,志不在己,而在天下,纵然自视甚明,然于天下无益,终非所愿。”
  “先自明,而后方可明天下。你被相士的手段所迷惑,频频被揣摩到心事,所以者为何?”
  徐础又一次叩首,“重名不重实,纠缠于他人手段,忘记其人之实,如见街头卖艺者花招眩目,就以为此人比久经沙场的老将更有本事。”
  “你是闻人的弟子?”
  “范先生认得闻人先生?”
  “算是吧。你专攻的是‘名实之学’?”
  “是,窥视而已,一直未入厅堂。”
  “怪不得,你还在‘循名责实’?”
  “是,但我好像陷在‘循名’之中走不出来,迟迟学不会‘责实’。”
  “相士揣摩人心为何?”
  “为财。”
  “我揣摩人心为何?”
  “为……名?”
  “再想。”
  徐础突然明白过来,他想什么并不重要,范闭“为何”也不重要,他刚才犹豫不决的回答,暴露出自己心无定算,所以才会被要求“再想”。
  “为圣贤之道,为天下之道。”
  “你过来。”范闭道。
  徐础膝行向前,即使到了范闭对面,也看不清对方的模样。
  “圣贤之道便是天下之道,你既志存天下,何以只学‘名实’,而不从圣贤书中寻条出路?我坐在这里很久了,来见我的人,非好名者,便是好天下者,你是后一种。你陷于‘循名’之中难以自拔,何不先从‘破名’开始?”
  “破名求实?”
  “破名求不得实,只是先让你登岸而已。圣贤之言皆在书中,圣贤之道却在这个‘求’字上,细思,细思。”
  徐础沉默良久,“先生在这里见过许多人?”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至少有二百人了吧,如你一般的志存天下者,超过一半。”
  “这么多!”徐础先是一惊,随后心中忽然一松,虽未见到光芒,却已不那么昏暗沉重,最后一次叩首,“先生才是志存天下之人,小子惭愧,小子当重读圣贤之书。”
  “让这天下太平吧,这是唯一的‘求实’。”
  范闭长叹一声,被问者不轻松,他一样也很疲惫,“告诉外面的人,别忘记给我的毛驴喂夜料,我好像听到它的肚子在咕咕叫。”


第一百零三章 起名
  庭院空荡,没有来往的兵卒,没有嘶鸣的马匹,但是打扫得一干二净,只有几片不知从何飘来的枯叶,懒洋洋地躺在地上。
  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年士兵从房间里走出来,看到徐础,转身又回去了。
  “等等。”徐础记得此人是自己的随从之一,降世军分给他的兵卒非老即少,十四五岁算是其中比较实用的人,徐础因此印象稍深一些,“唐……唐……”
  少年走出来,手里多了两个包袱,将其中较大的一个放在徐础面前,“我叫唐细儿。这是公子的东西,你收好。”
  “其他人呢?”
  “都走啦,每人分了一点行李,为了出城,还得分那个黄老爷一份。公子的这一份比别人都要多些,你先查看一下。”
  徐础无心查看,呆了一会,倒也不觉得特别意外,“你也要走?”
  “对,他们留我等公子回来,将东西交给你,我就可以走了。”唐细儿长得极瘦,穿着不合身的衣裳,只在两臂上系着膊甲,不伦不类,目光总是看向一边,不爱与人对视,有几分桀骜不驯的意思,也有可能只是因为胆怯。
  “你要去哪?”
  “我……不知道。”唐细儿是个老实孩子。
  “还有家人吗?”
  唐细儿摇摇头。
  “你原是谁的部下?”
  “交州王。”
  薛六甲封了诸多王号,其中几位的封地远在天边,他们只闻其名,连大致方向在哪都不知道。
  “你要回孟津投奔他?”
  “看看吧,都说降世军已经灭亡,估计交州王……但我总得回去瞧一眼。”
  “你既有此心,跟我一块回去吧。”
  “公子要回孟津?”
  “先去应城,如果孟津还有降世军,就去孟津。”
  唐细儿挠挠头,抬头笑了,“好啊,反正我是公子的随从,应该跟着你,可他们说降世军灭亡,连主公都没有了,自然不用再听公子吩咐。”
  “咱们算是搭伴儿。”
  徐础收拾一下私人物品,倒是一件没少,看着欢颜送他的几本书,不由得喃喃道:“圣贤之道真在里面吗?”
  书早就熟读多遍,许多段落能够随口背出来,可他悟不出所谓的“道”。
  两人一马出坊,黄师爷没露面,由他人填写出城凭据,听说徐础要去刺史府辞行,一名差役带路,也是监督,要看着两人出城。
  徐础总得向熟人告别。
  张释虞迎出来,惊讶地说:“你要走?真的一点不考虑我的建议吗?”
  “世子诚心挽留,是我不领情,楼矶可为此作证,应该能让大将军满意些。”
  “与大将军无关,我是真心想留妹夫,欢颜郡主也是,她一直很欣赏你的才华。”
  徐础拱手笑道:“承蒙高看,所以我要留一句话给你。”
  “妹夫请说。”
  “事情必然坏在太皇太后身上。”
  “嗯?”张释虞神情微变,拉着徐础走到门内无人处,想说什么却又忍住,最后道:“妹夫去向释清妹妹道个别吧。”
  “没这个必要……”
  “别看妹妹平时脾气大,你若不告而别,她更生气,还会赖到我头上。”
  徐础只得去一趟。
  张释清休息好了,精力恢复,正在花园的一角与六七名女子击鞠,她们没骑马,也没有分队对抗,人手一根鞠杖,追着小球击打,玩得不亦乐乎,笑声不断,另有五六人站在边上旁观。
  “妹妹!欢颜郡主!”张释虞高声叫道。
  见有男子到来,众女扔下鞠杖四处躲藏,嘴里兀自咯咯娇笑。
  张释清抱着鞠杖不情愿地走来,玩得热了,额上渗出一层细汗,双颊粉红,脸色冷淡,不看徐础。
  “妹妹,徐公子要走,特意来向你道别。”
  “他姓楼姓徐?连自己的姓都能改,这种人早走早好。”
  徐础笑笑,没吱声。
  欢颜缓缓走来,本不想露面,听说徐础要离开,才改变主意,“徐公子……要去并州?”
  徐础点点头。
  张释虞低声道:“徐公子还说,坏事者必是太皇太后。”
  张释清没忍住,轻轻地嗤了一声,表示不屑。
  欢颜微微一笑,“多谢徐公子提醒。太皇太后母仪天下,非她不可另立新君,但我们会多加在意,时时劝谏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不比万物帝,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
  只凭太皇太后坚持让兰恂掌军,就知道她能听进去的话不会太多。
  徐础不是来争辩的,拱手道:“不劳远送,请三位保重。”
  “没人要远送,你不来,我自然……”张释清嘀嘀咕咕,转身走开。
  欢颜送到花园门口,一路沉默,将分手时,她说:“并州也非久留之地,徐公子若想回来,虞世子会很高兴。”
  张释虞马上道:“当然高兴,以后几年都是用人之际,妹夫随时可以回来,或者送封信,我派人去接你。”
  “多谢。”徐础向两人拱手,“群雄纷争,得人心者胜,内斗者败,虽是老生常谈,望两位切记于心。”
  张释虞不明所以,“妹夫放心好了,我们离开东都,就是为了避免内斗,在邺城,我们一心辅佐新君,湘东王、济北王两家绝无嫌隙。”
  欢颜明白徐础的话其实是单说给自己一个人的,神情稍变,微笑道:“徐公子想得周全,邺城正需要你这样的人,可惜你不肯留下。”
  “旁观者清,我若留在邺城,怕是也会卷入其中,再也看不清。”
  张释虞一个人将徐础送到府门外,仍试图劝说他留下,徐础心意已决,他嗅到阴谋的味道,邺城新朝未立,内部就已勾心斗争,张释虞兄妹毫无所知,欢颜却是知情者,甚至是参与者。
  即便并州没有未了之事,徐础也不想留下。
  张释虞从刺史那里要来一份公文,至少在官府的地盘上好用。
  出城时已是午后,大概是听说东都局势渐稳,路上多了一些行人,大都是为了回城外旧家再收拾一点应用之物。
  天黑时,两人找不到投宿之所,只得寻一间无人居住的陋屋栖身,唐细儿忙前忙后,做的饭虽然极难吃,服侍得却周到。
  “你为什么叫‘细儿’?”徐础吃几口就饱,闲聊问道。
  “因为我在家里最小。”唐细儿略带困惑,不明白这有什么好问的。
  “原来如此,你有大名吗?”
  “没有……可能有,我爹娘和村里的先生或许知道,可他们都死了,名字也就没啦。”唐细儿说起亲人的死亡,毫无悲伤之意,露出天真的笑容。
  遗忘最适合用来忍受痛苦,秦州最先发生饥荒、暴乱,活下来的人说不上看淡生死,至少不再避讳,说起它就像是谈起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
  “我给你起个名字,你愿意吗?”徐础道。
  “愿意。”唐细儿马上道,笑得更开心,“我早想改名字了,细儿听上去就像个小孩儿。”
  “你的家乡在秦州何处?”
  “唐家村。”唐细儿记不得郡县,参加降世军之后,四处奔波,对地名更加无知。
  “你有什么爱好?”
  “吃饭,就爱吃饭。”
  徐础将自己没吃完的饭递过去,唐细儿觊觎已久,也不推辞,接过来就吃,一点不嫌它夹生。
  “你有什么志向?”
  唐细儿将饭吃完,抹抹嘴,道:“吃一顿真正的饱饭。”
  “哈哈,民以食为天,不如你就叫‘唐为天’。”
  “好啊,怎么写?”
  徐础没带笔墨,去灶下拣一截烧焦的木块,就着残灯,在地上写出“唐为天”三个字。
  唐为天伸手模写,笔划不顺,显然没学过写字,嘴里念道:“唐为天,嘿嘿,我也算有大名了。徐公子,是不是以后我就永远都要跟着你了?”
  “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起名字这种事情,不是村里的先生,就是财主老爷,你不是先生,所以就是老爷,老爷就是主人。”
  徐础愣了一会,笑道:“没错,只要你用唐为天这个名字,就得跟着我,我是你的主人。”
  唐为天长出一口气,“这么说我不用回交州王那里去了。”
  “交州王对你不好吗?”
  “在降世军里,谁的亲戚多、朋友多,谁就是头目,我没亲戚、没朋友,孤老儿一个,常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