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私大明(老鱼)-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周重的话,焦芳却是呵呵一笑,然后有些悲哀的道:“大人实在太小看老朽了。虽然我不喜欢南方人。但却分的清大势。大人对于大明未来的布局实在是太庞大,庞大到这根本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群才华横溢之辈为之努力奋斗,虽然老朽也很加入到大人你们的队伍中,但我实在太老了,所以只能在旁边帮助大人寻找一些可用的人才,这个王守仁性格沉稳,但为人却又机辨多智。特别是他在儒学上的成就,连老夫都是甘败下风,这样的人就算是找遍了整个大明,恐怕也找不出来几个,现在这个人能够真心的帮助大人,老夫只会感到高兴,日后也会多多提携,所以还请大人尽管放心。”

焦芳之所以表现的有些哀伤,并不是因为周重的让他不要为难王守仁的话,而是因为他在为自己的年纪而感到悲伤。毕竟他已经八十岁了,虽然精神还十分不错。但天知道会在哪里闭上眼睛就再也醒不过来了,所以他虽然明知道周重对大明的布局影响深远,同时也需要不少的人参与进来,但是他却已经没有时间了。

对于焦芳的心思,周重也十分明白,当下他也是叹了口气,然后强笑着安慰道:“焦阁老不必担心,虽然您年事已高,但却老当益壮,现在是周某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助手,相信在您的帮助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南洋的布局,这样一来,日后史书在书写这段历史时,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您的功劳,另外黄中兄也是一时才俊,在南洋也是干的有声有色,日后肯定可以继承阁老之志,帮在下完成以后的事!”

焦芳的儿子焦黄中也是一个人才,之前因为刘谨的事,放弃自己侍中的职位与父亲回到老家,这才逃过一劫,现在也与焦芳一起来到了总督府任职,不过他却主动要求去南洋那里历练一番,现在在旧港治下担任一县的县令,等到任期满了之后,周重也打算调到他总督府重用。

听到周重提起自己最得意的一个儿子,焦芳也是转忧为喜,当下也不再谈公事,而是聊起儿子焦黄中给他信中提到的南洋趣事,比如那里中午时根本不必烧火,拿个铁锅放在太阳底下,把鸡蛋打进去就能烧熟,另外那里竟然使用大象耕田等等,反正都是南洋的一些风土人情,这些在焦芳看来都十分有趣,甚至还表露出想要去南洋转一转的想法。

不过对于焦芳想去南洋的想法,周重却根本不敢同意,毕竟焦芳的年纪实在太老了,身体适应环境的机能也在下降,而且他又是一个北方人,最受不了炎热的天气,周重估计若是把焦芳带到南洋,恐怕没几天就会因水土不服大病一场,甚至连老命都可能丢在南洋。

其实焦芳也知道,儿子给自己的信中虽然说的轻松,但是以南洋那边的气候,恐怕他也受了不少的苦,所以焦芳虽然对南洋有几分向往,但却并没有坚持要去南洋走一走,毕竟他不是王守仁,对方可以将总督府治下的土地转一遍,但是对他来说,这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也仅仅只是一提,并没有坚持去南洋。

聊完了私事后,周重又与焦芳商讨起将治所迁移到松江的事,对这件事焦芳也是举双手赞成,他之前就已经看出张彩建议将治所迁到台湾是另有它意,所以这才没有同意,而且他与王守仁一样,都觉得总督府的治所不能离开大明沿海,否则肯定会引来朝廷的猜疑,至于松江府那里,他也与周重一样,觉得那个地方大有可为。

至于军校的事,焦芳这样的老狐狸自然也是一眼看的通透,甚至他比王守仁看到的还要深远。不过他非但没有反对,反而还十分支持周重大胆去做,特别是一定要请皇帝陛下担任军校的校长,这样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若有必要的话,他甚至可以舍下自己这张老脸,拉起一帮北方的官员为军校造势。

对于焦芳如此强硬的支持军校,周重开始时有些想不明白,不过当他看到焦芳脸上流露出的恨意时,脑子中忽然灵光一闪,终于明白了焦芳这么做的原因,其实说白了还是官场上的南北之争。

之前就已经提过,大明官场上的南北官员之争由来已久,而且总的来说,一直都是南方官员占着上风,比如当初孝宗之时,内阁三贤相分别是谢迁、刘健和李东阳,但是在这三人之中,却只有刘健是北方人,谢迁和李东阳却都是南方人,而且这对于北方官员来说,已经算是一种不错的形势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官场上的北方人出身的官员其实是很吃亏的,特别是南方官员不但在数量上比他们多,职位上大多比他们高,所以北方官员在官场上时常受到南方官员的欺压,有什么样的好事都轮不到他们,比如像焦芳,年轻时就受到不少南方人出身的上司欺压,这才造成了他对南方官员十分仇视的态度。

后来焦芳与同为北方人的刘谨联手起来,一举夺得了朝中的大权,焦芳也成为内阁首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官员才彻底的翻身,而且焦芳也借着职务之便,对南方官员也是大肆打压,这才总算为北方官员出了口恶气,别看现在焦芳在官场上的名声不好,但那主要是南方的官员对他诋毁污蔑,事实上在北方官员之中,焦芳却是有着德高望重之称。

但是很可惜的是,以焦芳为代表的北方官员翻身并没有太久,随着焦芳与刘谨发生矛盾,焦芳不得不告老还乡,南方人李东阳再次掌权,后来刘谨身死,使得朝堂上彻底成为南方官员的一言堂,现在不少当初跟随焦芳的北方官员都被清算,朝堂上的南方官员占据了各个重要的职位,而剩下的少数北方官员也只能守着一些清水衙门,根本毫无做为,可以经此一役,现在的北方官员在官场上已经落到了谷底。

另外更加糟糕的是,现任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已经将同样是南方人出身的杨廷和选为首辅的接班人,也就是说,等到李东阳退下来后,朝堂上依然是南方官员说了算,若是以后内阁首辅都是南方官员,那对于北方官员来说,简直是毫无希望可言。

搞清楚了现在官场上的形势,再加上对焦芳这个人的了解,周重也就很容易猜到他支持军校的原因的,无非也就是焦芳看到现在官场上全都是南方官员的天下,这让他是愤愤不平,虽然他在总督府重新为官,但想要再次回到大明的权力中心简直是不可能。

焦芳的性格在其它方面都很好,表现的也极有理智,但是只要一涉及到南北之争,他就会变得十分偏激,比如像现在南方人掌握着朝堂上的大权,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北方官员恐怕都没有翻身的可能,于是在焦芳看来,既然自己这些北方官员无法掌握朝堂的大权,那就干脆谁也别想独自掌握,不如让军校成长起来,然后武将们再次崛起,与文官们再次展开权力的争夺,甚至说不定在这种争夺中,北方官员还能从中得利。

也正是抱着自己得不到,也绝对不会让对方好过的心态,所以焦芳才会那么积极的支持周重的军校建设,想到这里,周重也不禁苦笑一声,没想到焦芳都已经八十岁了,却还是对官场上的南北之争如此执着,看来自己日后若是身份公开回到京城的话,倒是要小心注意这一点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四章正德与军校(上)

将总督府的治所迁往松江,以及学校的事情商议已定后,周重立刻给正德上了道奏折,奏折中详细的将这两件事解释了一遍,其中军校的事周重最有把握,因为他知道这肯定十分符合正德的胃口,至于迁移治所的事,肯定会得到内阁的一致赞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周重的奏折送到京城,并且让内阁与正德看到后,双方立刻起了不同的意见,其中内阁对于四海总督府将治所迁到松江的事十分感兴趣,李东阳等人随意的商量了几下,几乎立刻就同意了这件事,松江府也被他们划为四海总督府的治下。

不过对于军校的事,以李东阳为首的内阁却是坚决不同意,毕竟能进入内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人精,自然也能看出军校这东西对文官系统的打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自然不同意朝廷再搞什么军校,哪怕这个军校可以增强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也不行。

相比之下,正德的态度却是恰好相反,他对于四海总督府治所的事情根本就不感兴趣,毕竟对于周重这个弟弟,他一向都是十分的信任,从来没有其它的想法,更不会像周重那样考虑那么多的事情,不过既然周重想要将治所从双屿港迁到老家松江,这在正德看来可能还有一点私心,不过他并不在意,所以很快就同意了。

不过对于周重提出的军校概念,正德却是十分的感兴趣,毕竟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大军与大明的敌人在战场上厮杀。可惜受制于身份。这个愿望实在有些困难。不过这却依然无法阻止正德对军事的喜爱,对于军校这个新生的事物,他自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还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紫禁城西苑的豹房之内,正德一脸兴奋的看着周重的奏折,一边看还一边大笑,最后更是拍着大腿叫道:“有趣!真是有趣!这个军校的想法实在是太好了,朕怎么就想不出来如此绝妙的主意。不过现在也不晚。”

正德说到这里时,忽然伸手向旁边招了招,早就在一边候着的谷大用立刻凑了上来,向正德深施一礼道:“陛下,您有何吩咐?”

“大用,周重给朕提议,要开办一所军校,所谓军校,也就是类似于书院的地方,只是它不是让人用来读书的。而是为了给朝廷培养将军的,按照他的提议。将在松江那边建造一所海军军校,专门培养海军需要的人才,朕觉得是一件好事,不过朕也想自己开办一所军校,就在这京城之中,专门培养一些骑兵和步兵的将领,名字就叫陆军学校,这样日后与蒙古人开战时,我大明的边军也就不怕缺少将领了,只是这件事很是麻烦,你帮我参详一下!”正德很是兴奋的道。

谷大用是从小看着正德长大的,对他的脾气自然最清楚不过,而且他也知道正德与周重之间的关系,现在听到正德要自己建立一座军校,别人可能会以为正德是在开玩笑,但是谷大用却十分清楚,就在正德说出这句话时,京城的军校几乎已经建造了一半,而且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不容任何人更改了。

“陛下,你这句可就问错人了,老奴哪里懂得军校这样的国家大事,不过张永他是个带过兵的人,对军队也十分熟悉,所以陛下不如将他叫来,说不定能给陛下提出一些好建议来!”谷大用尖着嗓子一脸谄媚的道,自从刘谨死后,谷大用就彻底的将自己与朝堂上的事割裂开来,生怕步入刘谨的后尘,不过他越是这样,就越受正德的信任,这也是他比刘谨要聪明的地方之一。

听到谷大用的建议,正德也是以手抚额大笑道:“朕是高兴的都糊涂了,竟然向你这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家伙要建议,你快让人把张永叫来,朕要和他好好商议一下京城的陆军学校的事,绝对不能让周重建立的海军学校超过我们!”

谷大用听完答应一声,正准备转身离开去通知张永前来,但是没想到这时正德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当下叫住他道:“大用,张永虽然做过监军,但毕竟没有真正的领过兵打过仗,所以你除了把他叫来外,另外把杨一清和仇钺也给叫来,他们一文一武,又都是带过兵的人,肯定会对军校有着更多的想法!”

“奴婢遵旨!”谷大用听后再次答应一声,转身就去让人通知张永三人,说起来正德提到的仇钺与杨一清,他们与张永也算是颇有缘分,当初安化王叛乱,正德派杨一清和张永带兵去围剿,结果大军还没到甘肃,叛乱就已经被假意投降,后来反戈一击的仇钺带兵平定了。

后来刘谨又被张永和杨一清趁机扳倒,结果这三人全都得到重赏,其中张永现在掌管着内廷的司礼监与御马监,可谓是文武大权一手抓,不过幸好他不像刘谨那么霸道,与外廷的大臣相处的也十分融洽,所以现在倒也相安无事。至于杨一清则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仇钺本来被封为都督佥事、宁夏总兵官,封咸宁伯,后来再次被封为咸宁候,现在被调到京营担任提督,掌管着三千营的骑兵。

谷大用办事的速度很快,本来就在宫中的张永第一个到达,紧接着是年过六十的张一清,最后才是在城外练兵的仇钺。仇钺今年四十多岁,是个身材高瘦的中年人,五官十分端正,颌着留着三缕长须,看上去十分的斯文。不过仇钺在接到通知时可能正在练兵,所以根本来不及换衣服就来到皇宫,现在身上还穿着一身的铠甲,使得他身上多了几分武将的彪悍之气。

说起这个仇钺,他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仇钺本来并不姓仇,他本来是宁夏总督府中的一名普通佣兵,后来得到了总兵府指挥佥事仇理的赏识,将他带在身边学习兵法,因为仇理没有儿子,于是就将他认为义子,并改名为仇钺,后来仇理身死,仇钺就继承了仇理的指挥佥事之职,后来更是在平安安化王的叛乱中立下大功,一举成为大明武将之中的新贵,现在深受正德的赏识。

看到张永三人全都到齐之后,正德立刻也没有让他们行礼,而是立刻招手让他们上前,将周重的奏折交给他们观看。张永三人都是聪明人,自然知道四海总督府迁移治所的事情肯定不用他们插手,那么陛下今天召集他们来的原因肯定就是为了军校的事了。

“好了,估计你们都已经明白朕今天召集你们来这里的原因了,周重打算在松江那里建造一所海军军校,专门为海军培养未来的将领,并且由朕担任军校的校长一职,日后军校中出来的将领都是朕的门生,这样一来即可以保持将领们的忠诚度,也便于朕对军校的掌控,对于这个建议,朕觉得很好,而且朕想在京城也建立一所陆军军校,毕竟相比之下,我大明最大的威胁还是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所以陆军将领才是重中之重,不知各位爱卿有何意见?”正德笑呵呵的开口道。

不过听到正德的问话,张永和杨一清却都是彼此对视一眼,然后低下头没敢说话,因为他们早已经从内阁那里知道了军校的事,而且也明白军校建立之后对文官们的影响,不过现在看正德兴致勃勃的样子,肯定已经打定主意要建立军校,这对于文官们来可不是一件好事,同时也让张永和杨一清左右为难,若是不同意军校的建立,那肯定会得罪皇帝,若是同意的话,那就可能与天下的读书人为敌,这两方可都不是他们能得罪的。

相比之下,仇钺在政治上的见识就显得十分浅薄了,而且他平时只是在三千营中练兵,根本不清楚朝堂上的事,现在看到周重提出的军校,虽然他并没有那么长远的目光,看不到军校对整个大明局势的影响,不过身为一个武将的直觉告诉他,这肯定是一件好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只见仇钺立刻抱拳回答道:“启禀陛下,末将觉得这个军校是件好事,以前末将在宁夏领兵之时,就深感边军之中的将领匮乏,大部分将领都是在战场上学会的兵法,可那也仅仅是少数,大部分人都还没能学会兵法,就已经死在了战场了,现在能有军校这样的地方专门培养将领,日后我大明将再无将领匮乏之危了!”

仇钺说完,还十分自得的笑了两声,不过当他看到杨一清在向他使眼色时,立刻明白自己可能说错话了,不过话既然说出去了,这时候也收不回来了,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低下头。

而杨一清则是叹了口气,仇钺是他的老部下了,现在能看到他封候拜将,杨一清也感觉十分欣慰,可是今天仇钺的这些话,已经是得罪了天下的文官,甚至自己可能也需要和他划清界线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五章正德与军校(下)

“张永、杨爱卿,现在仇将军已经表示支持军校的建立,你们对于军校是什么意见?”正德笑嘻嘻的再次开口问道,看来他并不是不知道军校所代表的意义,这次召集眼前这三个人前来,正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些帮手。

看到正德不肯放过自己,张永首先在心中暗叹了口气,他是宦官不是文官,虽然他不希望在军校这件事上得罪朝堂上的文官,但却更不希望违逆皇帝的意思,毕竟他手中的权力全都来自于正德,若是没有正德的支持,他也仅仅只是一个老太监。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张永很快站出来笑道:“启禀陛下,老奴也觉得军校的确是一个好办法,而且这件事虽然是周重周总督提出来的,但军校之事关系重大,所以老奴觉得周总督在奏折上有句话说的很好,那就是军校校长必须由陛下兼任,这样才能保证将官们的忠诚,既然陛下是军校的校长,那自然有权决定开办多少军校!”

看到张永也对军校的构想表示了支持,这让正德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这也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毕竟张永是个太监,他所有权势全都是自己给予的,所以张永绝对不敢反对自己的意思,不过最后剩下的杨一清可就有些麻烦了,虽然他也带过兵打过仗,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杨一清依然是个文官,而军校的出现迟早都会损害文官们的利益。

想到这里,正德目光炯炯的看向了杨一清。张永和仇钺也同样看向了他,既然他们两个都同意了这件事。自然也希望杨一清也同意这件事,哪怕是仇钺并不清楚军校所代表的意义,但他依然想把杨一清也拉下水,这就是人性,与利益、感情无关。

感受到正德几人的目光,杨一清也感觉身上的压力陡增,他是个知兵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大明武将们的窘迫地位,而且他也十分清楚的知道,若是大明的武备再这样松弛下去,日后必定会引来灭国之祸,所以身为一个以忠君报国为已任的老臣来说,杨一清自然不愿意看到大明日后亡国的景象。

不过杨一清同时也是一个文官,而且与李东阳一样。都是南方人出身的官员,他现在已经做到了兵部尚书,再加上与李东阳、杨廷和等人的关系都不错,可以说也正是他们这些南方系的高官把持着大明的朝政,可是现在若是同意建立军校的话,那么十年之后。原本就像是一盘散沙的武将们肯定会拧成一股绳,而当这些武将组成联盟后,肯定会向朝堂伸手索要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力,到时朝堂上就不再是文官们一手遮天了。

想要忠君爱国,就必须背叛自己出身的文官集团。反之则会辜负陛下与大明对自己的期望,这种两难的选择让杨一清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正德也知道这种选择对杨一清来说十分艰难。所以他并不着急,而是坐下来一边品茶一边耐心的等待。

杨一清现在脑子里很乱,自己的一生经历的事情几乎全都涌了上来,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十四岁就参加乡试,并且被推荐为翰林秀才,当时的皇帝宪宗陛下亲自命内阁选派老师教他,十八岁时他就中了进士,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两。

杨一清少年得志,性情也就未免有些高傲,做事也有些浮躁,朝廷为了打磨他身上的浮躁之气,特意将他派往西北为官,那里的生活虽然艰苦,时常面临着蒙古人南下之危,但却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在那里杨一清学会了沉稳,同时也学会了治理地方和打仗。

正德元年时,蒙古人趁着大明权力交替的时机,派出数万人南下入侵固原,当时的总兵官曹雄因为怯懦不敢派兵援助,只知道死守城防,最后身为文官的杨一清亲自率领一队轻骑自平凉日夜行军,与蒙古人的数万军队大战数场,最后在一次偷袭中彻底的打乱了蒙古人的军队,这才使得蒙古人不得不退兵。那次是他一生最得意的功绩,甚至他在之后除掉刘谨时,都觉得不如自己上次打退蒙古人的进攻来的重要。

也正是凭借着打退蒙古人的战功,杨一清之后才被任命为三边总制,主持并修建了边疆的防务。当时的杨一清已经在西北呆了整整三十年了,可以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消耗在这里,不过也正是在西北的任职,使得他见识到了蒙古人残暴,也见识到大明边军的严重不足,甚至他还经常担心万一蒙古人攻破大明的边疆防线,然后长驱直入的话,那么很可能会重演前宋的靖康之耻,为此他几乎是整夜整夜的睡不着。

身为兵部尚书,杨一清不是没想过改变现在大明这种武备松弛的现状,甚至他也想过对军队做出改革,但是出于时代的狭隘性,他根本想不出来改革大明军队的办法,甚至面对大明军队那种乱糟糟的情况,他自己都感觉有些无从下手。

不过这次周重提出的军校却像是给他重新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看到了改变大明军队现状的希望,所以从本心来说,杨一清是十分愿意支持建立军校的。但是他也清楚,若是今天他选择了与正德站在一起,那么就背叛了整个文官集团,就算是一向与他交情深厚的李东阳和杨廷和,恐怕也会与他划清界线,日后他在朝堂上也会受尽排挤,哪怕是有正德的支持,他也将成为一个官场上的孤家寡人。

杨一清脑子中的想法变幻不定,脸上的表情也同样是十分的精彩,张永看到这里,心中也不禁对杨一清有些同情,他虽然是个太监,但是考虑事情却要简单的多,只要看皇帝陛下是否喜欢就行了,但是杨一清这样的文臣却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一个不好,恐怕就会落得个万夫所指的下场。

只见杨一清考虑了足有小半个时辰,这才忽然脸色一正,咬着牙用嘶哑的声音开口道:“启禀陛下,微臣也觉得军校之举是件好事,只不过军校虽好,但却是一柄双刃剑,特别是军校初期的建设更是十分重要,非重臣不能胜任,老臣虽然年老,但对于军务还有些心得,所以老臣恳请陛下将军校前期的建造之事交给老臣!”

杨一清终于还是选择了忠于大明,至于个人的立场,则被他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为了让自己退无可退,杨一清竟然主动请求让他负责军校的事务,这下他就成为大明军校的主要推动者,与那些阻拦军校建设的人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哈哈哈~,当初朕还是太子之时,就曾经听先帝评价过朝中诸臣,其中先帝对杨爱卿的评价是出将入相,可以与古之名臣相比,今日从杨爱卿的选择来看,果然是忠贞之臣,既然爱卿想要负责军校的事务,那朕就圆了你这个心愿,周重提议按察使王守仁为觉得海军军校的校监,负责海军学校前期的建设与日后的运营,那么现在朕就命杨爱卿担任京城陆军学校的校监,代朕管理整个陆军学校!”正德看到杨一清答应,当下也是大喜过望的开口道。

“臣,遵旨!”杨一清声音悲壮的开口道,接下来军校校监这个职位,也标志着他正式与整个文官集团决裂了。

看到杨一清主动揽下了建造军校的大权,张永也是松了口气,他是真的害怕皇帝陛下把这件事交给他,若真的如此的话,恐怕他日后的下场不会比刘谨强多少。仇钺这时也看出来了,军校的建造好像会惹来一些人的不满,所以杨一清和张永刚才都没有主动开口,可是不知为何,杨一清还是主动接下了这件事,这让他也是松了口气,虽然他刚才是第一个表态的,但至少前面还有杨一清顶着,只要杨一清不倒下,他就不会有事。

杨一清性格果断,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支持成立军校,那么他就立刻将其它的一些杂念抛到一边,拿起周重的奏折开始与正德讨论起军校建立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前期可能遇到文官集团的阻碍,这时他们应该怎么面对等等。

直到这时,仇钺才终于明白杨一清和张永在顾忌什么,想到一座军校竟然会得罪整个大明的文官集团,他也不禁感到一阵绝望,不过现在木已成舟,再后悔也没有用了,所以最后他也干脆一咬牙,横下心来跟着正德和杨一清,准备一条道走到黑,若是真的能将军校建造起来,说不定他还能名利双收。

不过就在正德为找到几个帮手而高兴时,忽然只见杨一清皱了下眉头,然后一脸郑重的对他开口道:“陛下,军校的成立对我大明虽然是件好事,但它遇到的阻力也十分巨大,这种阻力不仅仅来自文官集团,同时大明相当一部分的武将也同样会反对军校的建立!”

第四百一十六章理念的差别

听到杨一清提到武将也同样会反对军校的建立,正德等人先是一愣,紧接着就反应过来,大明的武将职位也是世袭的,若是军校建立,那么日后这些培训出来的武将肯定会与旧式的武将抢夺职位,甚至将那些旧式武将完全从军中排挤出去,这自然会引起那些武将的不满,所以杨一清才会说武将们也会反对军校。

“陛下,这件事倒不难解决,末将也有几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已经成年,现在就在军中任职,而且干的十分不错,现在已经升为千户,日后恐怕不会接我的班,剩下的三个儿子都还没有成年,末将觉得可以把他们都送进军校,等日后谁干的最出色,谁就能继承末将的职位,剩下的就算再怎么不成器,恐怕日后也能在军中自食其力!”这时仇钺笑着说道,他也是武将,自然明白武将的心理,而且军校仅仅是为军队培养将官之用,并没有限制进入的学员身份,他们这些武将自然可以第一时间把自己家的子嗣送进去,这样就不必担心被别人抢了自己的职位。

对于仇钺的话,张永也是大笑着开口道:“不错不错,仇将军的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反正军校培养的是将官,招收的人自然要优先照顾军中的将领,不过那些将领既然敢把儿孙们送进军校,就要做好让儿孙们吃苦的准备,军校是培养帝国未来将军的地方,可不是他们走马斗狗的地方。所以对于管理一定要严抓,任何敢于违反军校规定的学生。无论他是什么来头,绝对不能轻易放过!”

张永以前就是做监军的,管的就是那些将军和士兵的军纪,所以他对纪律这方面有着很深的体会。虽然大部分监军都只管收钱,然后对军队里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张永却与别的太监不同,他做监军时向来都是狠抓军纪,比如当初平安安化王叛乱时。杨一清的大军开进宁夏后,就是因为张永的约束,这才没有给当地的百姓造成太大损失。

“哈哈哈~,看到大家为了军校之事群策群力,使得军校的构想越来越完善,相信等到日后军校开始真正的建造之时,遇到的问题也就会少许多。这让朕也是甚为欣慰啊!”正德看到张永和杨一清三人都开始为军校的事情开动脑筋,这让他也是十分的兴奋,相信有了杨一清这个能臣主持,再加上张永和仇钺在一旁辅助,最关键的是有自己这个皇帝在背后支持,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