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私大明(老鱼)-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外他也对周重的计划十分重视,甚至为此不惜让周重继续隐瞒身份,为的就是能够更方便的完成这个计划。
在周重的计划里,他将大明未来的走向分为三大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攻占南洋,这个攻占并不仅仅是用武力攻占,而是以商业开路,然后辅助以武力,尽可能将整个南洋纳入大明的领土之中,彻底的将南洋变成大明的内海。
南洋不但有着丰富之极的物产,而且还拥有面积广阔的海岛,如此一来,大明不但可以从南洋获得大量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将国内的一些百姓迁移到南洋,一方面加强对南洋的统治,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大明日益尖锐的土地兼并矛盾,可谓是一举两得,相信等到将南洋开发出来后,整个大明内部的矛盾应该也转移的差不多了。
南洋的物产和土地都是大明急需的,所以周重将南洋列为大明向外扩张的第一方向,同时他也将整个南洋视为大明的禁脔,任何其它势力都不得指染,所以之前葡萄牙人想要进入南洋,就被周重狠狠的打了回去,现在不得不派使者议和。
而在控制南洋的同时,周重也没有忘记与葡萄牙人的交易,这也就是他的第二个扩张方向,那就是印度洋区域,那里现在已经成为葡萄牙人的地盘,但是周重却知道,因为葡萄牙人的军队太少,所以并不能完全控制整个海域,再加上之前葡萄牙人被自己打败了,所以现在正是他入侵印度洋的大好时机,在那里他将指挥大明的商队与葡萄牙人展开竞争,应该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商业利润。
对于印度洋区域,周重的终极目标是在海上彻底的将葡萄牙排挤到印度以西的海域,然后再怂恿对方将已经堵塞的苏伊士运河重新挖通,只要能够重新开通这条连通亚洲与欧洲的黄金水道,葡萄牙人虽然可以从中牟取巨大的利益,但是这也使得大明的商人将有机会通过这里到达欧洲,甚至日后能将大明的影响直接扩展到欧洲。
前两个方向是向南和向西的,第三个方向则是向东,也就是之前周重说过的美洲大陆,这片富饶无比的新大陆上有着太多的利益,大明绝对不能落于人后,别的不说,光是那里巨大的金银矿就足够让大明付出足够多的精力打通航线,而且美洲那里还有着无穷的潜力,现在大明能够在那里占据一席之地,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焦芳听完周重对大明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计划,心中也更加的震惊,一方面他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周重竟然会对世界大势如此了解,另外一方面他也没想到周重的计划竟然远不止倭国,竟然还有南洋和印度,如此庞大的计划,周重应该有着足够的时间完成,但是以焦芳的年纪,恐怕这辈子是没希望看到这个庞大的计划实施成功了。
一想到自己有幸参加这个庞大的计划,但却没时间看到这个计划实施成功,这让焦芳也不禁有些情结低落,不过他紧接着又想到,自己能够在最初时为整个计划打下基础,恐怕日后也会青史留名,而且他还有许多的门人弟子,他们都还年轻,应该可以帮助周重完成他的计划,而且只要计划成功,他的名字将借助这些门人弟子之助,也会在史册上大放异彩。
想到这里,焦芳也不由得激动起来,当下心中已经做好了决定,等到自己这次回去后,立刻就给门人弟子写信,让他们早点前来双屿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应该可以缩短周重三大方向的发展时间,他也能多看到一些大明的变化。
第三百九十八章南北之争
望海园中与焦芳的一顿畅谈,使得焦芳彻底的对周重归心,开始竭尽全力的辅佐周重完成大明未来的布局,一时间焦芳的那些门人弟子全都开始从大明汇聚到双屿港,毕竟自从焦芳倒台后,他们这些人的日子也不好过,甚至不少人受到牵连被罢官,只能回老家种地,现在终于有了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这让他们如何不兴奋?
看到越来越多的焦芳一系的人进入到总督府供职,这让张彩也是十分心急,毕竟官场上本来就讲究拉帮结派,无论他个人的能力再怎么强,可若是没有别人帮衬的话,那也根本成不了什么事,所以他也开始召集自己以前的一些故旧,并且开始与焦芳一系的人开始竞争。
严格来说,张彩也算是焦芳的学生后进,当初张彩之所以能够与刘谨相识,还多亏了焦芳的提携与介绍,不过张彩这个人的野心很大,以前焦芳做首辅时,他就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所以张彩也早就自立门户,以前门人弟子并不比焦芳少。
但是很可惜的是张彩以前的故旧大多都与刘谨有关,现在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能够赶到双屿港的人实在不多,所以暂时无法与焦芳一系的人竞争,这也让张彩憋着一口气,开始拼命的在周重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能够靠着自己压倒焦芳一头,这样自己一方人少的缺点也就能够得到弥补。
对于张彩的举动和心思,周重都看在眼里,甚至平心而论,张彩的确做的要比焦芳出色,毕竟焦芳的年纪实在太大了,许多事情都是力不从心,不过周重却丝毫没有提拔张彩的意思,因为他知道像张彩这种人,只可以用其才。但却绝对不能让他得势,否则他这个总督搞不好会被张彩架空,所以他对张彩的表现虽然给予了不少奖励,但每次焦芳也都会得到同样的奖励。这使得张彩一心想要压倒焦芳的打算屡次落空。
焦芳与张彩的到来使得周重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大半,同时总督府的运转也终于走上了正轨,他终于不用在政务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有时间多陪一下家人,顺便更考虑一下自己在三个方向上对大明的布局。
不过焦芳和张彩的到来也并不完全是好事,比如他们将自己的门人故吏也安排到总督府中,这就使得总督府里的官吏被焦芳和张彩把持了近半,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特别是焦芳和张彩都是北方人,他们对南方的官吏十分排斥。结果这也造成了总督府中南北官吏之间的对立,甚至已经发生了数次的小冲突。
说起南北之争,这并不仅仅只在后世出现,其实在明朝时,南北之间的纷争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最先出现在官场上,当初朱元璋建立大明,收复了前宋失去的北方故地,这里的汉人几百年间受到无数的战争摧残,特别是文明的传承,更是元气大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北方读书人的才学要比南方读书人差一些。甚至有一次会试之时,录取上榜的竟然全都是南方的举子。
对于这种情况,明初的皇帝也是大为苦恼,毕竟无论南人还是北人,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若是朝堂上都是南方人做官。那对北方人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后来干脆就设了南北两榜,每次会试南北分开录取,录取的比例也经常变化,但一般来说总能保证南北双方都能有人出仕为官。后世高考的各个高校按比例在各省招生,也是向大明的这种科举制度学习。
也正是有了这个南北分开考试,结果就使得官场上也就分为南北两派,南方官员与北方官员彼此看不顺眼,甚至出现南方人出身的高官提拔南方人,北方人出身的高官提拔北方人的情况。而且总的来说,南方读书人在学问上的确高出一畴,因此官场上总体来说还是南方人占优。
比如当初的焦芳,就是饱受这种南北歧视之苦,本来以他年轻时的政绩,早就可以进入京城为官,可就是因为几位上官都是南方人,结果对他大加压制,使得他是气愤难平,这也使得焦芳在得势后,对南方的官吏大加打压,这也给他树立了不少敌人,后来南方的读书人对焦芳大加污蔑,使得焦芳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初焦芳之所以与刘谨勾结在一起,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谨也是北方人,两人在官场上同样要面对庞大的南方官吏群体,比如李东阳和谢迁等人,都是南方官员的代表,所以他们两人就是天然的盟友。后来在焦芳倒台之前,还特意提高了自己家乡的士子录取比例,结果这也成为了后来南方官员攻击他的一个借口。
可以说官场上的南北之争由来以久,大到朝堂上的高官,小到州府之下的官吏,都存在这种南北官吏之争,周重的总督府自然也不例外,以前他手下的官吏大都是从宁波及附近调集而来,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北方来的官吏几乎寥寥无几,因此自然也形不成争斗。
不过随着焦芳与张彩的到来,使得北方官吏声势大振,一点点的开始控制总督府的大部分权力,这自然使得南方官吏大为不满,比如像身为布政使的杨统,他就是南方官员的代表,不过他的官职虽然比焦芳和张彩要高,但是在能力和声望上却远远无法与焦芳和张彩相比,结果总督府内的南方官吏很快就被北方官吏压在下风,一时间动弹不得。
对于总督府内的这种南北之争,周重也十分纠结,他上一世是北方人,但后来却在南方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至于这一世,他从小生活在南方,但却是正德的亲弟弟,所以也算是北方人,这让他根本不知道要帮谁,另外他对于这种地域之争,一向都是十分的反对,毕竟大家都是大明的官员,根本没必要为这种小事争执。
可惜周重虽然觉得南北之争是小事,但是焦芳和杨统他们却不这么看,特别是焦芳,因为以前受过南方官员的不公正待遇,这使得他对南方官员十分敌视,甚至若不是周重地位太高的话,恐怕他会连周重一起敌视,所以这种南北官员之争的矛盾很难化解。
周重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手下内斗,而且还是一方占据着绝对优势,毕竟焦芳和张彩在这一点上处于同一战线,结果总督府内的南方官吏是节节败退,已经有几个官吏开始顶不住向周重上交了辞呈了,虽然现在被周重暂且安抚下来,但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平衡总督府内的南北官吏势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引进一个或几个能够与焦芳和张彩相抗衡的南方官员,不过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能够与焦芳和张彩相抗衡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朝堂上位高权重之辈,根本不可能屈节来他这个总督府里任职。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比如有一些历史上才能卓著,但现在却还声名不显的人,这些人都是周重眼中的潜力股,就算是他们还没有特别大的声望,但这些人既然能够在青史上留名,自然都不是易与之辈,至少与焦芳和张彩争锋应该不成问题。
出身南方,而且又在历史上才能卓著,最难得的还要是现在声名不显,这样的人才周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王阳明,这位创立了心学,在儒家学说中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立的人物,可以说是整个大明最为耀眼人物,纵观中原上下五千年历史,也就只出了这么一个王阳明,而且还是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甚至整个大明都因为王阳光而变得光彩夺目,对于这样的人,周重自然一直铭记在心。
说起来当初周重刚刚出任四海总督时,就想通过正德把王阳光调到自己手下任职,毕竟王阳光可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从小就熟读兵书,而且一直在兵部任职,若是能有王阳明这样的人物相助,他打败葡萄牙人也更有把握一些。
不过后来周重经过认真考虑后,还是决定暂时不去惊动王阳明,因为当时王阳明因为得罪刘谨,结果被贬到龙场任职,也就是在那里,他领悟了自己道,也就是后来的心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周重生怕担心自己的到来打扰到王阳明悟道,所以这才忍耐下来,毕竟王阳明与唐伯虎不同,他可以改变唐伯虎的人生轨迹,使得世上少了一个绝世的画家,但却多了一个经世为民的官员,这在周重看来还是官员更加实用。但是王阳明的心学却足以改变世人的思想,特别是大明那些读书人的思想,虽然周重没有资格评判这种改变是好是坏,但却知道这代表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甚至可以影响到未来历史的走向。
第三百九十九章古今思想的碰撞
也正是出于对王阳明心学的敬畏,所以周重之前才没敢去打扰王阳明,不过现在不同了,王阳明已经被调到南太仆寺做少卿,南太仆寺位于滁州,具体的职责就是负责繁殖牛马。周重觉得让王阳明这样一个人才去养马,实在是有些大才小用,而且也只有王阳明这样的人,才能震住焦芳和张彩,于是他就给正德写了份奏折,结果王阳明很快就接到了调往四海总督府的圣旨。
“下官王守仁拜见总督大人!”正德九年春天的总督府内,刚刚年过四十的王阳明向周重深施一礼道,阳明是他的别号,王阳明真正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字伯安,今日才赶到双屿港,于是第一个就来拜见自己的上官。
周重也在上下打量着这个能够与孔子比肩的王守仁,只见对方是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长着一张长脸,额头高大五官端正,颌下留着一副浓密的大胡子,可能是多年在兵部做事的原因,使得他看上去比一般的文官多了一种英武之气,甚至若是换上一身铠甲的话,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他是一名文官。
“王大人不必多礼,这次本督将请陛下将王大人从太仆寺调来担任按察使,正是要借助王大人之力,整治一下四海总督治下的吏治与司法,顺便也能帮本督分担一下压力。”周重笑呵呵的请王守仁坐下开口客气道,虽然才刚刚见面,不过他已经对王守仁表现出来的气质所折服,相信有王守仁这样亦文亦武的人担任监察吏治的按察使,而且职位也比焦芳和张彩要高,应该可以暂时压制一下两人的嚣张气焰。
王守仁其实到现在还有些奇怪,他本来在南太仆寺好好的做自己的少卿,闲暇之时就外出讲学,推广自己的学问,现在他在南方的士林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甚至还收了几个学生,但没想到陛下忽然下了一道圣旨,让他到四海总督府担任按察使,一切都听总督周重的安排。这让王守仁实在有些摸不着头脑。
王守仁之前的少卿是正四品,现在的按察使却是从二品,一下子升了三级,而且还是皇帝陛下亲自下的圣旨,这可是十分少见的圣眷,甚至当圣旨到达的那天,王守仁都可以从同僚的眼中看出羡慕和嫉妒,但是按察使司是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他自从进入仕途后,就只在兵部和太仆寺任过职。根本没做过御史之类的官职,对此也没有任何的经验,而且一开始就是正三品的按察使,这让王守仁的压力很大。
不过王守仁虽然心中满是疑问,但却没有当着周重的面问出来。毕竟他这些年的官也不是白做的,对于一些官场上的禁忌还是十分清楚的,而且身为下属,他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就行了,而不是要打听为何要调自己到总督府任职。
王守仁不问,周重也没主动告诉他总督府内南北官吏们的情况,反正很快他就会知道。所以接下来周重只是将四海总督府治下各地的情况简单的介绍了一遍,其中台湾府面积广阔,治下官员也多,而且大多都是新晋的官员,难免会良莠不齐,所以需要王守仁重点整治。另外还有马六甲和旧港,那里的距离大明太远,对官员的约束力也就低一些,所以都比较容易出问题。
除了官场上的事情外,周重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台湾三地的情况。比如人口、经济和物产等等。王守仁之前也听说过四海总督府在海外的一些做为,不过他也是受到一些传统读书人思维的影响,对此并不是很重视,更没有深入的了解,可是现在听到周重讲到海外移民对大明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缓解土地兼并所带来的流民问题,光是台湾一地,竟然能够安置数百万的流民,如此庞大的数字,使得王守仁也是震惊不已,同时对周重也不禁肃然起敬,因为他知道,整个四海总督府就是眼前这个年轻人一手打造起来。
“总督大人,向海外移民虽然可以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但是海外的土地总不会无穷无尽的,万一有一天我们大明的人口将海外的土地也给占完了,到时又该如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王守仁问出一个周重十分熟悉的问题,因为他已经不止一次被别人这么问了。
“王大人多虑了,你可能对海外的世界并不了解,我现在可以告诉你,海外的世界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大的多,而且我们大明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别的不说,光是南洋再加上更远一些的澳洲等地,土地的总面积就不会比我们大明要小,另外还有大海东侧的那两块美洲大陆,那里不但物产丰富之极,而且土地面积更是数倍于我们大明,光是上面这些地方,就足够我们移民几百年了,而且这个世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也许我们现在将土地看的极为重要,但是在几百年后的人看来,土地其实并不是唯一重要的财富!”周重笑呵呵的解释道。
“哦,土地并不是唯一重要的财富?”王守仁有些疑惑的看了看周重,他觉得周重好像有什么话没讲完,当下再次追问道,“总督大人,听你话中的意思,好像你有一些其它的相法,下官冒昧的问一句,可否讲出来让下官学习一二?”
“这个”对于王守仁的要求,周重也是一阵的迟疑,他的海外移民政策的确只能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想要解决土地兼并,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大部分的百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大力发展工商业,毕竟只有工商业展起来,才能容纳那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人,到时人们就会发现,土地并不是唯一的生产资料,大部分人都可以依靠工商业养活自己,甚至活的更加精彩,到时土地上出产的利润相比工商业,就会变得十分可怜,到时恐怕朝廷就要鼓励别人兼并土地了,毕竟若是没有人耕种的话,那些土地就只能荒废了。
不过周重虽然知道工商业可以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毕竟在大明这个年代,工商业依然是贱业,工匠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依然极低,若是他第一个提出大力发展工商业的话,就势必要提高工匠和商人的社会地位,这恐怕会引来许多人的敌视,以周重现在的身份,实在没必要为自己树立太多的敌人,现在他只需要大力发展海贸,只要贸易兴盛,商品有了需求,工商业自然也会兴盛,等到工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人主动跳出来为工商业摇旗呐喊。
“好吧,既然王大人想听,那我就说一说的我看法,不过这些我并没有对任何人讲过,而且万一这些言论传出去,恐怕会让我陷入别人的口诛笔伐之中,所以还请王大人代为保密!”周重考虑了许久,最终点了点头道。
虽然周重没有对别人讲过大力发展工商业的事,但是对于眼前的这个王守仁,他却可以尽情的讲出来,因为王守仁心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那就是“新四民论”。所谓新四民论,也就是王守仁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可以说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正是知道王守仁的新四民论,也知道他对工商并不像传统读书人那样视为贱业,所以周重才敞开胸怀将自己对大力推广工商业的想法讲了出来。
王守仁听到周重的这些新奇学说,也让他是大感兴趣,结合他以前总结的经验,他发现周重的想法并不仅仅是空想,而是有着极大的可操作性。甚至周重为了加强自己的说服性,他还把宋朝拿出来做证据,毕竟宋朝时的土地面积比大明要少的多,人口也不如大明,但是宋朝的国库收入却是大明的数倍,而且宋朝还是唯一一个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朝代,但是整个宋朝却仅仅发生过寥寥数次的农民起义,相比之下,大明简直就是个反面样板,别的不说,光是农民起义,几乎从大明初立到现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差别,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两个朝代对工商业的态度上。
王守仁学贯古今,自然知道周重说的都是事实,而且周重今天讲的这些话,也让他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毕竟周重所讲的这些,全都是后世那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所产生的观念,而王守仁则代表着大明这个时代最顶尖人物的观念,两个截然不同时代的观念遇到一起,自然会引起碰撞和摩擦,只是不知道这些碰撞与摩擦,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思想火花?
第四百章逃跑的王守仁
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向来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也需要一段漫长时间的积累与发酵,然后在某一个时代段爆发出来,并且这种爆发可能会十分猛烈,甚至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为此丧命,比如哥白尼、比如伽利略,都是新思想产生中的牺牲品。
周重没有胆量做这种新旧思想交替时的牺牲品,毕竟在他看来,自己家中的妻子儿女远比什么社会进步重要,他好不容易才拥有了第二次生命,自然不能白白的浪费,所以他就把自己从后世带来的思想和观念灌输给有着圣人之称的王阳明,希望可以结合他的心学,能够为后世之人带来一个新的思潮。
不过周重从后世带来的思想和观念十分的复杂,甚至其中有许多观念都是互相矛盾的,哪怕是以王守仁的智慧,也依然感觉有些吃不消,最后当他走出总督府时,脑子里已经乱一团浆糊,根本无法有效的吸收从周重那里得来的新思想和新知识,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以后多找周重聊聊学问就是了。
就在王守仁刚走出总督府,却没想到外面竟然有一帮人忽然涌上来把他围了起来,这让王守仁吓了一跳,差点用自己防身的功夫自卫,幸好他及时发现这些人全都穿着官服,这才让王守仁放松下来,毕竟这里是总督府门前,而且这些人又都是官员,说不定就是自己日后的同僚。
果然,只见为首的是一个头发花白身材干瘦的官员,看他身上的官服,应该也是从二品的高官,而整个总督府中只有一个从二品的高官,那就是身为左布政使的杨统杨大人,这点王守仁在来之前已经打听的十分清楚了。
“这位想必就是杨统杨布政使吧,不知您与各位同僚拦住王某的去路,所为何事?”王守仁向着杨统行了一礼道。虽然他与杨统平级,但对方的年纪比他大,资历也比他深,所以王守仁自然要主动行礼。这是官场上的礼数,丝毫马虎不得。
“哈哈,王大人猜的不错,老朽正是杨统,对于王大人之名,老朽与各位同僚也早有耳闻,没想到今日还能与王大人同地为官,说起来这也是我们的缘分,今日老朽与各位同僚一起做东,在望海园设下了酒宴。算是为王大人接风,还请王大人千万不要推辞才是!”只见为首的杨统将王守仁扶起来,一脸笑眯眯的道。
“长者赐不敢辞,更何况这还是各位同僚的一片心意,王某自然不敢推辞。今日王某就拼着大醉而回,也要对得起各位的这份心意!”王守仁也是为官多年,自然清楚官场上的应酬,而且他也知道,自己想要在总督府展开手脚,就必须得到一批人的支持,而眼前杨统这些人主动宴请他。肯定是存了结交的心思,所以王守仁自然不会拒绝。
听到王守仁一直以晚辈自居,这让杨统也十分高兴,其它的官员看到这位按察使大人如此平易近人,而且还十分懂得人情,这让他们都是松了口气。毕竟按察使本来就是纠察百官风纪的,遇到这么一个讲人情的按察使,总比遇到一个铁面无私的按察使强。
当下王守仁与杨统等人乘着马车来到北边的望海园,风景最好的断剑阁早已经被这些官员预订下来,而且做的还是望海园最拿手的海鲜宴。这些海鲜全都是刚刚从海里捞出来的,从出海到做好上桌绝对不会超过一个时辰,可谓是新鲜之极。
王守仁也对望海园新奇的布局感到十分惊讶,特别是当他站在断剑阁的窗前,俯瞰着整个双屿港,那些如同蚂蚁似的商船在港口中川流不息,由此就可以看出整个双屿港是如何的繁华,这让以前并不怎么重视海贸的王守仁也是大开眼界,再加上之前与周重的谈话,这让他不禁对之前的自己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
“王大人,这里是整个望海园视野最好的一座楼阁,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双屿港,你看这双屿港共有三大港区,每个港区都是繁华无比,其中北港区主要是去南洋等地的船只,而南港区则主要是去倭国、朝鲜和琉球等地,西港区则比较复杂,那里除了分担一下北港和南港的压力外,同时也是整个双屿港向大明进出货的中心,现在只要是来往于大明各地的船只,一般都是在西港区停泊。”这时杨统走到王守仁身边,指点着下面的双屿港向他介绍道,同时语气中也带着几分自豪,因为双屿港能有今天的规模,他也是出了极大的力。
“嗯,听说双屿港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广州,成为我大明的第一大港,而且每年为朝廷上交的税银,也远比其它州府要高的多,这些都是总督大人与杨大人的功劳啊!”王守仁也是有些赞叹的道,他现在对周重之前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想法忽然有了几分领悟,有了眼前这片繁荣的港口,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货物,而这些货物的需求,自然会刺激大明的工商业发展,想必这就是总督大人为何会大力发展双屿港的原因了。
很快酒宴就摆放整齐,王守仁在杨统的谦让下坐到了首席,毕竟在座的众人之中,就只有他和杨统的品级最高,而且今天这场宴会是给王守仁的接风宴,自然是要以他为主。
等到王守仁坐下后,众人也都是纷纷敬酒,王守仁也是酒量惊人,当下是来者不拒,结果这更让在座的官员对他心生好感。很快酒过三巡,王守仁借着这个机会开始向杨统他们打听一下四海总督府的具体情况,毕竟周重只是给他讲了个大概,至于具体的情况,还需要他自己打听了解。
杨统等人也正是等着这个机会,因此纷纷开口将整个上四海总督府的情况讲解了一遍,不过其中他们却着重讲了一下焦芳与张彩这两个参政都是北方人,而且又都十分的有才干,现在将他们这些南方官吏压制的极为厉害,最后杨统还特意叮嘱王守仁,让他一定要小心焦芳和张彩,千万不要意气用事。
听到这里,王守仁终于明白杨统他们宴请自己的原因了,毕竟他也是为官多年,当然十分清楚官场上的南人与北人之争,虽然他觉得这种争斗十分无聊,不过他毕竟身在官场之中,无论如何也脱不开这种争斗。
另外他也终于明白皇帝陛下为何会忽然下旨将自己调到四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