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五代逆天-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大败而逃了。刘崇是我们牵制伪周的重要棋子,他不能被削弱的太狠了。不然,这天下的走势,就真的看不出来了。”

马云一力坚持,张倩没有办法,只好扶起马云,在他身子后面垫上棉被,让他斜靠着。而另一边,赵普则拿来了地图,仔细的给马云讲解周汉两军的军事部署。

刘崇趾高气扬,军事上并没有太大的保密性,他的实力基本上被楚国查明了,可是,伪周在潞州等地防御情况,却并不清楚。潞州刺史李筠也是周军中的骁将了,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依托潞州的城墙,竟然让刘崇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马云喃喃说道:“怎么才能又给刘崇面子,又让他能退回河东呢?”

正文 第86章 南下

中国地大物博,推崇儒教,注重信誉。这外交往来,动辄耗费数月时间,使者和母国联系不便,自然不能像欧罗巴弹丸之地,诸国林立,消息极为变通,所以,在中国是什么没有什么常驻大使的。

这其实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一,中国幅员辽阔,使者出发以后,母国政府遥控指挥的能力大大降低,造成了这使者只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余的事务是一点也做不了主;第二,中国者,中央帝国也。中原朝廷向来自视甚高,怎么肯派个使者巴巴的呆在藩国,和这些蛮夷们商量事务呢?什么事情,还不是皇帝一道圣旨可以做主的。古代的中国皇帝,可不像后世电视剧里那样废材,动不动就被些蛮夷找上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蛮夷们威胁勒索。匈奴强不强,还不是被大汉朝给撵到欧洲,鲜卑、柔然等部落嚣张一时,还不是被中原几条计策,就搞得国破家亡,化作过眼云;至于突厥人更是搞笑的给大唐皇帝上了一个“天可汗”的尊号,匍匐于大唐的脚下。

虽然唐亡之后天下纷纷扰扰,各个藩镇为了自保和发展,放低了身段,使者往来更加频繁,可还是没有想到设立常驻大使的主意。

这常驻大使,还是马云首创的。当然,他能想到这一招,事实上是被迫的。派使者去契丹,契丹人礼物是一件不拉的收下了,可是联合出兵,却从来不给一个实在话。至于,河东的刘崇,心思是矛盾的,既想打郭威,又怕被郭威反咬一口,犹犹豫豫,就是拿不定出兵的主意。

这种情况下,既想达到自己的联合出兵的目的,又不想增加成本。马云迫于无奈,想起了后世的大使制度。当然,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大使馆”,马云考虑了再三还是放弃了。不管是刘崇,还是契丹人,让他们在太原城、上京(今内蒙古)城里分别划出来一块“楚国”的地盘,这些人肯定是不干的。于是,楚国使者李廷儒和田雨就分别在太原和上京买了一块别院,以“不达目的拒不回国”为理由,死乞白赖的继续呆在河东和契丹,常年的住下去,和河东还有契丹官场来往起来。这两个使者有机会就要推销一番“联合出兵”的理论,对刘崇,使者主要谈的是伪周的不得人心,还有当年煌煌大汉的威武气派、名震八方,对契丹,使者则强调的是中原的富庶,还有当年耶律德光的潇洒中原行(当然耶律老儿命丧中原,契丹骑兵损失过半的事,使者是自动过滤的)。虽然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可毕竟在河东和契丹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河东人民,看楚国使者啥事不干,只是大讲特讲南下打仗的事情,给楚国使者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外号“战争贩子”,而契丹人则显得没有什么文化,称呼楚国使者田雨为“杀才”。

就在李廷儒和田雨整日在两国官场日夜奔波的时候,砀山大捷的消息传到了北国。他们两人立刻就引起了所在国家的注意,一下子由人人避之不及,变成了香饽饽。

而这里面,河东的大汉神武皇帝刘崇表现的最为热切。得到消息的当天下午,他就将赖在太原城死活不肯走,让他头痛不已的李廷儒,堂而皇之的请进了皇宫。

“李大人,砀山大捷,你可曾听闻了吗?”刘崇等李廷儒参拜完毕,方才笑呵呵的问道。

李廷儒今年三十二岁,是在长沙通过科举入仕的。在楚国官僚体系里面,算得上是老人了,对马云志在天下的心思,也相当了解,对楚国的政策,那更是把握入微。他当下回道:“下官昨天已经得到了消息。”

刘崇点了点头,可李廷儒说了这话之后,竟然不在继续了。要是先前日子,你要问一句,楚国能战胜伪周吗?李廷儒是摆事实、讲道理,从民心向背到百姓经济,从国家大政到市井百态,从天文祥瑞到地理警示,一条条把形势分析得透透彻彻的。让人忍不住浮想连连。可现在,李廷儒竟然只是简简单单回了一句“我知道了”了事。

刘崇沉吟了一下,见李廷儒没有继续讲下去的意思,他坐在御座上,扭动了两下屁股,终于心痒难耐,开口问道:“不知贵军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呢?”

李廷儒反问道:“陛下您觉得我们大楚下一步,该当如何啊?”

“莫非要继续北上,取宋州吗?”

“伪周东线的兵力,在砀山之战尽数灭亡。哼哼。。。陛下以为伪周还能守得住宋州吗?”李廷儒看了眼急切的刘崇,平静的说道。

“那。。。那贵军下一步可是要攻击汴京了吗?”刘崇询问道。伪周的境况,刘崇也是知道的,现在看来,楚国不仅仅是长了上风,如果能拿下汴京的话,楚国就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这么一来,中原短暂的均衡之势就被打破了。黄河以南必然被楚国给吞并了,可黄河以北,不知道楚国有没有这个意思?

李廷儒笑道:“陛下,下官敢断言,不出半月,我王必然北上攻击汴京。替大汉雪耻,替毅宗皇帝(楚国追赠刘承祐)报仇雪恨,就在今日了!”李廷儒隐隐点出大楚出兵伐周,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汉报仇,既然大楚替朋友两肋插刀,你这个正派的大汉后裔,总该有点表示吧。

果然,刘崇一改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豁”的一下站了起来,说道:“郭贼欺朕久已,朕。。。朕只是念在。。。念在百姓疾苦,放他一马。没想到他得寸进尺,杀皇帝,又逼死我儿,我与郭贼势不两立。今日,我欲和大楚结为兄弟之国,联合出兵报仇,不知先生可愿向贵国皇帝传达大汉的善意啊!”

“陛下,下官次来就是捧了我主的旨意啊。我主伐周,一为了替贵国报仇,二为了解救中原百姓,三为了声张正义讨伐逆贼。陛下同意联合发兵,自是一大善举,在下当立即向我主奏报。”李廷儒信誓旦旦的说道。刘崇把出兵的原因归到了百姓疾苦上,李廷儒自然也要高屋建瓴地总结大楚伐周的重要意义。

正文 第87章 战潞州

看着李廷儒大义凛然的样子,刘崇忽然变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他在大厅里来来回回走了数次,方才问道:“不知周亡之后,贵我双方当如何自处啊?”刘崇憋不住了,他就是想问问大功告成的时候,如何分天下。

李廷儒笑道:“楚汉,兄弟之国也。自高祖一来,两国友谊源远流长,自然是应当睦邻友好,和平无处的。我主以德服人,以仁之国,对于大汉,我主自然是以和为贵啊。在离京之前,我主还专门交代,他提到贵我两国应当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是互不敌视,互不干涉内政,二是。。。”

看着李廷儒滔滔不绝,刘崇心里焦急,李廷儒的话他大不以为然,现在有伪周这个头号敌人,自然是哥俩好了,可以后的事儿,谁知道呢?刘崇拦道:“这个,楚帝可曾提到,楚汉两国对伪周的地盘,如果处理啊?”

李廷儒是故意这么说的。过去,他急于推销“联合出兵”,那是因为楚国需要,而河东则是犹犹豫豫,这事儿就像一个卖方市场,李廷儒自然是逮着机会就宣传,可是现在世易时移,变成了买方市场,楚国形势一片大好,反倒变成刘崇急于参加进来,也好分一杯羹。李廷儒自然要端起架子来。

李廷儒笑道:“不知陛下心中有什么打算啊?”

“朕。。。朕想要黄河以北的地盘,如何啊?”刘崇说道。

这下子李廷儒笑到了心里了,刘崇开口的条件竟然是楚国的底线。李廷儒心里登时轻松了起来,可是他脸上却是一副为难的样子:“我国为灭周出了大力,在砀山击败了周军8万人,在蔡州又围困了周军8万人,这。。。仅仅得到黄河以南的地方,我主恐怕不会同意啊?不如这样,这地盘是先夺得就归谁,陛下以为如何啊?”

刘崇心里一沉,河东满打满算也才5万人马,谁占领就归谁,我5万人拼了老命,也占不了多少地方啊。再说,如果这一条也应用于契丹的话,那。。。那河东就更没有几分胜算了。刘崇道:“李大人,话不能这么说,楚国确实是出了大力,可是,可是,我们河东也是尽了最大的力量啊。这。。。这么个分法,恐怕伤了大汉军士的心啊。”

李廷儒笑道:“陛下说的也在理,不如这样吧,关中、河东道(今山西省还有内蒙的一部分)就属于贵国,我国只占河北和河南。”

刘崇一愣,眼睛直盯盯的看着李廷儒:“贵国和蜀国联合出兵。朕听说,蜀国的条件是尽占关中,而现今,贵国却把关中让给了我们,这。。。这不是一女二嫁吗?”刘崇心里话,你小子蒙谁呢,老子也是消息灵通人士。

李廷儒笑了:“陛下说笑了。我们大楚和蜀国约定的是,蜀军出关中,我军入中原。大楚一兵一卒也不入关中,蜀军也是一兵一卒不入中原。至于关中到底能不能被蜀国取得,那就不管我们大楚的事情了。想来陛下也是知道的,蜀军孱弱,就算是伪周有砀山之败,就算是伪周丢了中原,退到了关中,这残存的军队,恐怕还不是蜀军能够战胜的。蜀军既不能取之,这关中不就是上天给陛下的机会吗?”

刘崇心中一动,楚国你丫也太黑了吧。不过,这蜀国确实太弱,如果真像李廷儒说的那样,伪周败退到了关中,自己则尽出河东精兵,未必夺不下来关中啊。刘崇打定了主意,确认道:“如果大汉和贵国联合,贵国也承诺不会出兵关中吗?”

“这个自然。”

“如果契丹人也南下的话,不知道贵国将如何应对呀?”刘崇又想到了一个新问题。

李廷儒笑了:“不是在下狂妄,平心而论,汉国恐怕还没有独自南下的势力,所以,要想保证南下的顺利,贵国恐怕还要借助契丹人的军力。既然这样,契丹人的条件,自然又贵国承担了。我国只要河南、河北,别的地方,都不是大楚所关心的了。”

李廷儒的意思很明白,契丹人由你们河东搞定。刘崇想了想,终究觉得楚国独占河南、河北似乎占了大便宜,两人就在皇宫里撤起皮来,最后,李廷儒终于退让了,将河北的恒州(今石家庄北)、赵州(今河北赵县)、邢州(今河北邢台)让给了河东。

和李廷儒商量完毕之后,刘崇一面召集将领,开始调集军队,另一方面也派自己丞相火速进入契丹,向契丹皇帝耶律璟(耶律德光死后侄子耶律阮称帝,七年后,被契丹贵族废除,迎立耶律德光长子耶律璟为帝)乞求援助。耶律璟是契丹历史上倒数第二的糊涂虫,人称睡王。他白天睡觉,晚上通宵达旦的喝酒。刘崇的丞相郑珙去了以后,被耶律璟硬拉到了酒桌之上,命令郑珙陪自己喝酒。郑珙身体本就不好,喝的又多又急,竟然光荣的牺牲在了酒桌上(可谓喝死在事业上的第一人)。这下子,不知道耶律璟是过意不去,还是耶律璟对郑珙充满了敬意,总之,他终于答应出兵了。这样郑珙上蹿下跳忙乎几天的事,竟然因为一场酒就办成了(酒桌上谈正事,自古而来啊)。

二十五天之后,刘崇以自己麾下大将张元徽为前部,伙同契丹契丹武定节度使杨衮,御驾亲征,大军8万人,直扑潞州。强攻潞州三日不下,刘崇生怕楚国得了汴京之后,声望大震。自己什么东西也得不到,他竟然想率领军队,绕过了潞州,直奔汴京而去。他想法很简单,好赖让自己的军队在黄河边上走一圈,等楚军夺了汴京之后,伪周河北、河东两道的州县说不定就会投降自己。到时候,自己让给楚国,那是自己守信用,不让的话,楚国也没什么好说的。

可惜,他刚刚拔营就听到前线传来了噩耗。楚军竟然大意失荆州,在胜券在握的时候,出了大勺子,让周军在汴京城下将楚军全歼。这一击差点把刘崇给打懵了。他犹豫不定,不知道自己该退回去好呢,还是继续南下好呢。汴京的郭雀儿,不是自己能对付的了得。正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南边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刘崇最怕的人——郭威,居然挂了。

刘崇的信心登时又恢复了过来。

正文 第88章 亲征河东

郭荣指挥大军在汴河击溃楚军,郭威就加受郭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总领了大周朝政,第二天由任命郭荣判内外兵马事,掌控了大周的军权。七天之后,在宋州指挥东、南两路大军作战的郭荣收的郭威病逝的消息,在军前即位。他接连下诏,从徐州和淮南调回了赵匡胤和张永德的军队。

又过了两天,郭荣加张永德宋州节度使衔,自己则带领灵武骑兵重返汴京。太师冯道、宰相李谷、王溥等人率领百官出迎。郭荣一脸凄容,步行入京,在闵德殿替大行皇帝守灵。当天下午,李谷等人就接到潞州节度使李筠、河北行营总管向训等人的奏表:刘崇与契丹联合入侵。

于是,冯道、李谷等人再次率领百官商标请求郭荣听政,一天之内连续进呈奏章三次。郭荣迫不得已,在万岁殿接见群臣。

郭荣等群臣拜见之后,正式确立了君臣关系之后,接连颁布了三条政令。第一,沉痛悼念郭威,缅怀大皇帝郭威革命的一声,追认为“太祖”皇帝。说白了就是给郭威写了篇讣告,由于时间紧迫,郭荣还抽不出时间来开追悼会;第二,对中央政局作出了调整,他任命太师冯道出任山陵使,太常卿田敏任礼仪使、兵部尚书张昭任卤薄使,御史中丞张煦任仪仗使,开封少尹王敏任桥道使。从这个人事调整是可以看得出来,郭荣趁着成立“大行皇帝治丧委员会”的机会,将自己认为不妥当,或者不称职的人,彻底给架空。虽然说,参加治丧委员会是新一任皇帝陛下对自己的信任,可是,安葬老皇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前前后后怎么说也得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国事不等人,这些人忙着挖坟、制定礼仪,他们的官职必然要有人顶上的,等埋完了皇帝,这些人也该退休了。

自唐亡以来,山陵使这个职位,基本上都是重臣们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担任过山陵使的人,完成了差事之后,不是致仕了,就是到地方上当一个没有什么权力的节度使(文官就算做了节度使,也不容易控制军队)。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治丧委员会正是给郭荣调整政局的一个借口。如果是晋升机会的话,那么很受郭威、郭荣两父子信任的李谷、王溥、魏仁浦怎么没有参加呢?

除了调整中央之后,这份诏书里面,还将地方官员提高了一级,特别是蔡州节度使王殷,不仅挂上了平章事衔,还封了爵位,以示亲宠。当然,厚待王殷,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王殷部八万余人,都是河北的精兵,这个人在郭威帐下都不太听话,到了郭荣手里,保不定会有什么新想法,大周此刻风雨飘摇,郭荣也不得不虚与委蛇,想尽办法来稳住王殷。

第三,则是昭告天下,御驾亲征,要亲自解潞州之围。郭威老爷子走的太急,虽然替郭荣收拾了王竣,可外面还有个王殷。再加上老将向训等人,对郭威是言听计从,可是主子换成了郭荣,是不是会出现的别的想法,那可不一定。所以,郭荣没有办法,他必须要亲征,要用赫赫战功,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赢得人心同时也震慑手下的官员。

郭荣的打算很清晰,如果能战胜刘崇,笼络住向训,那么下一步,就打着“萧规曹随”的旗帜,将郭威锻炼禁军的打算彻底铺开,从全国各个藩镇抽取精兵强将,组成禁军。一旦禁军训练成功,不但提高了周军的战斗力,还能在不生声色中削弱各个藩镇。到那个时候王殷,也就不足惧了。退一万步讲,只要控制了河北、关中、山东,就算蔡州的王殷有意见,郭荣也不用怕他。

看到郭荣要御驾亲征,向来信奉“垂拱而治”、“持表而降”的冯道跳了出来,道:“陛下。刘崇自平阳战败之后(慕容彦超失败后,刘崇曾经派儿子南下,与周军战于阳平,败),势力减弱,斗志丧事,根本没有重新振作的条件,老臣估计他是声言亲自来攻,用以蒙骗我们。陛下刚刚即位,大行皇帝的安葬就在近期,人心容易动摇,不应轻举妄动,只需要任命一员大将低于敌人,最为适当。”

郭荣看了看阶下站立的老头,心里对其颇为不齿。冯道这老头圆滑世故,没有骨气也就算了(一生侍奉过八姓十二个主子),最可气的是,这老头不以为耻反而以荣,前段日子,还专门出了本书《长乐老自序》,将自己入仕以来,所担任的官职一一列举了出来,甚至包括契丹人受的伪职,大有炫耀之意。冯道还有一则有意思的笑话:冯道有个门客在讲老子《道德经》,开头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正好有冯道的“道”字,这位门客不敢犯老爷的名讳,便大声诵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郭荣看不上冯道,可这老头威望颇高,名震中外(当年耶律德光入汴京,听说不是冯道持表投降,死活不肯进,一定要冯道拿着降表,才觉得自己像个中原皇帝),自己刚刚即位,也不好发作他。郭荣面上有些不悦:“刘崇向来没把朕当回事,朕岂能让老匹夫轻视,朕必须让刘崇知道朕的厉害,不然以后更别想过安稳日子。”

虽然郭威当政的时候,冯道已经靠边站了,可是,郭威对冯道还是异常尊敬的,时不时还找冯道商量商量事。或许是冯道被郭威感动了,或许是冯道觉得应该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或许是冯道包藏祸心,想临到老再换个主子,他不住的劝谏起来。

郭荣急了:“唐太宗手定天下,事当亲行,朕平时仰慕太宗久矣,彼能行之,朕何不可?!”

冯道笑了:“太宗自是太宗,陛下自是陛下。”

听冯道意思,显然是看不上自己。郭荣面沉如水,心里极为不爽:“河东鼠子籍强虏之势,为吾大患。今朕手下有百州健儿强锋之刃,荡灭刘崇如泰山压顶一般。”

冯道却是不依不饶:“泰山自是泰山,陛下自是陛下。”

冯道这么蹬鼻子上脸,表示出从来没有过的强项。

郭荣不是小气的人,相反他的度量很大,可是,这一次,他却被冯道真的惹出火来。这冯道要是一直是个魏征那样强项,也就罢了。偏偏冯道是琉璃蛋子,可到了自己眼前,却变成了茅厕石头又臭又硬。那岂不是看不起自己。

郭荣眼露怒火,正待发作,宰相王溥站出来说道:“强寇一日不除,边患一日不息,臣以为陛下当亲临前线,鼓舞三军士气,以陛下神武,扫贼易如覆掌耳。”

郭荣长长的出了口气,他究竟城府颇深,阿Q精神也很强,平息了一下心情之后,就坡下驴,不再理会冯道的纠缠,直接拍板亲征河东。

正文 第89章 马作的卢飞快

虽然亲征诏书下达了,可更多的只是表明新皇帝的一个态度:老子不是好惹的,你敢来,我就奉陪到底。至于出动大军,到底要调动那些军队,要使用那些将领,这些都是要进一步商议的。

就像刘崇看不上郭荣一样,郭荣也没有把刘崇当成一回事儿。在郭荣的心里,能够和他掰掰手腕,论论斤两的,南边是兵强马壮、船通四海的大楚,北边是号称“拉弦控弓六十万众”的契丹,至于偏安一隅的大汉小朝廷,郭荣还真的没有放在心里面。

自从在关中击溃蜀军一来,关中的八万白衣军,先后进入中原。虽然在宋州、泗州、毫州、宿州等地溜了5万人马,可只凭借在汴京的3万白衣军,郭荣已经认为可以对付8万的河东军队了。

不过他的这个想法刚刚提出来,李谷第一个反对道:“陛下,白衣军虽然精锐,可是毕竟连日奔波,不仅军力疲惫,恐怕军心也是厌战的。臣以为可以让带一万白衣军扈从,这主要军队,还是从河北调集才好。”

虽然郭荣登基之后,就免了李谷的汴京都指挥使,可是对李谷这个人,郭荣还是信任的。李谷也好、王溥也好,这两个人文臣,都是郭威简拔于州县之间,骤然升任国家宰相之位的。虽然提拔的速度犹如火箭一般,可事实证明,郭威的眼光还是很厉害的,这两个人在宰相的职位上,竟然毫不逊色于古之名相。比冯道那样的琉璃蛋子更是强上了无数倍。

郭荣瞟了眼坐在下首的信任兵部侍郎王朴,虽然李谷素有“知兵”的美誉,可是就军事上,郭威打心眼儿里,还是信任王朴、赵匡胤、张永德这些个老兄弟的。

王朴见郭荣的眼色,就知道皇帝陛下的心事,他略略沉吟了一下,说道:“陛下,微臣以为李相言之有理啊。京畿兵马乃天下之重,万万不可倾动。更何况,河东刘崇不外跳梁小丑,用河北兵马足以对付了。而且,也便于陛下了解全国的兵马。为将来扫平四合打下基础。”

到底是用白衣军,还是用河北兵,竟然被王朴拔到了“扫平天下”的高度,虽然让在座的李谷、王溥等人纷纷侧目,可是郭荣却暗暗点头。他向来以天下为己任,绝对不愿意仅仅割据一方,比起煌煌盛唐来说,现在的大周,真是小的有点见不得人。那后世的观点来看,现在的大周王朝,仅仅有安徽的三分之一、山东省的全部、河北省的三分之二、山西的三分之一、河南的五分之四、陕西的大部分、甘肃和宁夏的一小部分。这点地盘和也就比数千年前的夏、商略大了一点点。

现在的时代不同了,不是修身养性就能治平天下的。要扫平天下就要用军队,而且还要精兵才行。王朴这么说,事实上是想让郭荣趁着这个机会,实地了解一下河北的军队。毕竟,现在的河北军,和几年前连败契丹的河北军已经完全不同了,那支河北精兵事实上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王殷手上,另一份在砀山之战中灰飞烟灭了。

这还真是一个机会,郭荣赞许的看了眼王朴,却见王朴古波不惊的脸上,似乎还挂着点点的笑容。郭威一愣,陡然间一个想法窜入脑海中,他脑子转了转,陡然明白了王朴的真正含义。

这调兵的建议,虽然是李谷提出来的,可是李谷最大的想法恐怕是想把这支战无不胜的白衣军,留在汴京震慑四方,毕竟,郭威刚刚去世,人心未安。而王朴想的什么,他是想让郭荣通过对刘崇这场必胜之战,来牢牢的掌控住黄河以北的大周军队,收服军心。

怎么样才能收服军心呢?

前提当然是打胜仗了。将军们图的“名”,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然要借着打仗来赏罚分明,军士们想的则是“利”,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要借着打仗多赏财物。在河北,没有王殷那样的强权人物,可是让向训、韩令坤这些老将去打,所不定他们就成了下一个王殷。可是,郭荣御驾亲征,就可以通过封赏将领,来抓住了军队的人事权,多赏财物,则抓住了军队的财权。在不动声色之中,将河北彻底的掌控起来。这才是王朴真正的想法。

郭荣笑了,他显然想到了这么做好处,控制了河北之后。下一步就可以扩充禁军了,这么一来,河北没有阻力了,单单一个王殷,也就翻不出什么浪花来。郭威在地方上让郭荣、向训、韩令坤、王殷、郭崇威都督军队,而在中央则用刚愎自用、傲气凌人的王竣执掌枢密院,由于王竣的傲气,让他和地方上的统兵大将都有矛盾,而统兵大将之间又互相牵制,这么一来,大周就安定了下来。郭威是求稳,这样布置自然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现在郭荣要求变求新,要奋发图强,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掣肘。所以,就靠这次北征,来掌控河北吧。

当然,郭荣心里也明白,王朴之所以出这么一个主意,也是因为在河北的老将向训、韩令坤为人低调,不太爱揽权,对郭威感情也颇深,是属于比较好控制的类型。如果是王殷那样的人在河北,王朴恐怕就不会这么出主意了。

当下晚上,郭荣就再一次颁布诏令,命令邺城留守向训统兵3万人,安国节度使韩令坤(今邢台)、彰德节度使樊爱能(今安阳)、义成节度使(今河南汲县)何徽各率领2万人五日之内赶到晋城(今山西晋城),与皇帝的亲军汇合,然后北上,解救潞州之围。

对汴京,郭荣也作了安排,留下王朴、王溥、魏仁浦,总理朝政,留下拜汴京都指挥使,率领4万人马镇守汴京。他自己带着李谷、慕容延钊、王彦超、石守信等文武官员北上。

消息传来河北各镇,这些河北老将们纷纷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按照郭荣的约定,按时来到了晋城。而河北刘崇也不顾李廷儒的竭力劝说,不仅不退兵,反而率领大军,绕过了潞州,直扑晋城。

与郭荣的想法一样,刘崇也想一战而定天下。

刘崇就有点像《三国演义》里面的魏延,普天之下就怕郭威一个人,郭威一挂,这小子登时就牛逼起来了,胆子也大了,身子也哆嗦了,就一心想进汴京过过真正的皇帝瘾。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楚国在这个时候战败,不但不是坏消息,而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只要自己战胜了郭荣,那么中原唾手可得。而楚国也因为自己战败,短时间之后,万万没有余力和自己争夺中原。这么一来,劝谏刘崇退兵的李廷儒,就有点不受待见了。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你劝老子退兵,显然不是在替大汉考虑,而是在替你大楚考虑啊,你生怕大汉昌盛起来,生怕楚国占不了便宜。

正文 第90章 给契丹人拉活

马云和赵普对着地图商量了半天,他们对于周汉之战的判断,主要基于周军的军事行动。郭威将兵20余年,在军中威望高,什么样的骄兵悍将到了郭威面前,都是服服帖帖的,可郭荣不是郭威,郭荣要掌控军队,一要打胜仗,培养自己的威望,二要地方将领互动,联络相互之间的感情,三要借着“赏罚分明”为借口,一面杀鸡儆猴,一面调整军队控制权,将亲信将领,比如王彦超等人安插到军队里面。

郭荣是有安插亲信的机会的。而且,还是光明正大的安插。任谁也挑不出毛病。王彦超、慕容延钊、高怀德、高怀亮、赵匡胤、张永德、石守信、赵鼎等白衣军旧部,在广顺年间,先后被大皇帝郭威提拔,大都挂上了节度使的虚衔(都是遥领的,比如石守信挂的是杭州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