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之情深不寿-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力士这才抬头看着李洪毅:“李将军,你我同在这皇宫里多年,应当都明白有些事不该咱们过问,现如今你来老奴这打探陛下的消息,看来那胆子是不小啊!”李洪毅此时额头已经开始冒汗,但还是硬着头皮往下说:“公公,我也不瞒着你,现下陛下要立后,这于国可是件大事,要是能知道陛下的意思,咱们才好为陛下效劳啊!”可是高力士没有接李洪毅的话,反而问他:“你说的这个‘咱们’又是指谁啊?”
这下该李洪毅为难了,到底要不要说出来呢?
算了,这个高力士是个老狐狸,要是自己不说出张宰相的名字怕是不会透露出什么消息的,于是便把三人组联盟告诉了高力士。作为回报,高力士也告诉了他玄宗有意支持武惠妃,现在只差找个说法立后了。
两人交谈完后,各自得到了想要的信息。李洪毅是马上将消息送到了张王两人府上,而高力士则收拾好自己去见了玄宗。
玄宗这时候还在头疼要找什么说法堵住众大臣的嘴,看见高力士来觐见,便问这个贴身人有什么建议,高力士便回答:“陛下,老奴来见陛下就是为了这件事。陛下不知,今日龙虎万骑的李洪毅来找过老奴,听着意思似是有意为陛下效力。”玄宗不以为意地说:“他一个龙虎万骑的将领有什么好效力的,他能在那群谏官面前说得上话吗?”
“陛下莫急,老奴当时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老奴又想,要是这个李洪毅背后没人敢来问老奴嘛!果不其然,他李洪毅背后有张硕宰相和王权尚书这两人。”
这时候玄宗才重视起这个件事:“力士是说这三人在朝廷中结党隐私现在还想来探听朕的口风?”高力士便答:“依老奴看倒是没有这么眼中,这三人私下交好倒是真的,可要说他们结党隐私倒是不至于,陛下以后注意着些便是了,谅他们也不敢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不过这三人现在的意思是愿做陛下的马前卒,不知陛下可用得上他们?”
玄宗一想,有理,自己正愁没人支持,这三人就撞上来了,真是瞌睡便有人送枕头。于是玄宗当晚便召了张说、王泉觐见,三人密谈,制定了攻略众臣的最终方案。
第二日,玄宗特意在朝堂之上又提起了要立武惠妃为后的事,张嘉贞照旧反对,另一个小透明宰相源乾曜则支持张嘉贞,唯一的变数就是张说站了出来支持玄宗。
张说的理由是:①立皇后说到底是陛下的家事,自然要以陛下的意见为先。②武惠妃虽然姓武,可是与她的先祖全然不同,平时也是温贤端庄,自入后宫以来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③武惠妃已经为陛下生育了三子两女,虽然前面的两子一女早逝,可是现在还有一子一女傍身。与皇室有功。④后宫长久没有主人始终是不合适的,武惠妃身居高位,代理皇后的职位管辖后宫从来没出什么乱子,现在只不过是为她正名而已,并没什么不妥。
四条理由一说完,连玄宗都觉得事情已经成了大半了。可是张嘉贞这个老古板又怎么会眼睁睁看着张说逍遥呢!他急中生智辩解道:“平章事大人说了这么多可有想过此时对太子殿下的影响?张说大人你也说了惠妃娘娘现在还有个儿子,若是她当上了皇后必定会想方设法地废除无辜的太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届时必将朝堂混乱,百姓受苦,这样的责任张大人担当得起吗?”
张嘉贞这一个理由说出来,确实是让朝堂上气氛一冷,玄宗也在思索他的这番话。诚然自己是有培养清儿的意思,可是太子至少明面上没有犯大错,而且纵使是清儿小小年纪便如此出色,可是未来的事谁又说得准呢?就这样冒冒失失的立惠妃为后万一将来自己后悔怎么办?
风水轮流转,这次就轮到张说紧张了。自己已经算是举起旗帜支持武惠妃了,要是在这时候玄宗改变心意了,那自己也绝不会好过,这种时候只能拼死一搏了:“陛下啊,臣觉得张嘉贞他是其心可诛啊!陛下和太子父子情深,又怎么会出现张大人说的情况呢?别说惠妃娘娘她会不会有这个心思,便说陛下难道就是那种听信枕边人的昏君吗?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准,可以有坏的结果也可以有好的结果,咱们只说现在这立后的事,难道张大人还有什么理由来证明惠妃娘娘她有多么不堪,没资格担当皇后重任吗?”
玄宗又觉得张说的话有道理了,事情可能有坏结果也可能有好结果的嘛,要是将来真的要改立太子,清儿有个当皇后的母妃自然是名正言顺的多。如若不然,自己也不会只听信一个女人的话而至国家社稷于不顾。退一万步说,自己也不相信武惠妃这样爱自己的女人会有如斯野心。
朝廷上两张针锋相对,玄宗又迟迟不表态,殿上那些充当人形背景的其他大臣冷汗是一身一身的流,亚历山大。最后,大Boss终于开口了。
“好了,一个一个的在朝堂上吵成这样成何体统。朕已经说了,武惠妃秀外慧中,端庄典雅,堪当皇后之责,不日便册封其为本朝皇后。退朝”
张嘉贞还有话讲,可惜玄宗并不给他机会,只能随着众大臣退出殿外。
作者有话要说: 李清本身就是历史最大的变数,武惠妃能当上皇后,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李清。
额,莫名被锁了╮(╯▽╰)╭,最后才发现是自己随便取的一个名字居然不能用!
☆、郭子仪
早朝的事很快便传了开去,众人得知武惠妃立后的消息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大唐有了新的皇后,而且还是一个受宠的皇后,恐怕朝堂之上各个势力的平衡也将被打破。
第一波风浪才刚过去,可是大海却远没有平静下来。
玄宗自宣布立后之后,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没有人真的以为立后的事没有下文了。这么说吧,这次事情就是一场玄宗与诸臣子之间的战争,张嘉贞这些人的反对是对帝王威信的挑战。
如果张嘉贞他们赢了,玄宗也许会忌惮目前的局势不好立马苛责与他,但是现在张嘉贞输了,那来自帝王的怒火必将给与他沉重一击。万幸的是早期的玄宗还算得上是个明君,不至于小心眼到为了这事杀害张嘉贞。只不过在这位张宰相任职期满后玄宗没有再挽留他,也没有选举张嘉贞一脉的官员填补空出来的宰相之位。而是选择提升张说为一把手,同时选了当时的中书侍郎李元纮为同平章事。
这些人事变动在大唐的上层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变动,但是对于李清来说还不是最值得他关心的事,他现在最关心的,是他刚交的小伙伴张勤告诉他的一件事。
李清和张勤是不打不相识,张勤又得了父亲的允许,两人自然慢慢的走得近了。再说张勤这个人,他不同于国子监里其他的学子,浑身上下文邹邹的,整天与诗文为伍。对他而言,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兵法,到国子监是为了受到更好的、军事上的教育。
从这一点而言,也难怪李清和他能走到一起去。李清最开始的目标就是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可是等到后来他的父皇越来越重视自己,他清楚自己的将军梦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了。
他的将来,要不就是登上皇位执掌天下,要不就是成为下任皇帝的眼中钉,庸碌一世。所以当想要做将军的张勤出现在他的生活里的时候,李清觉得自己的梦想有了寄托。自己不能上战场了,可这个梦想却可以由张勤完成。
但是当不了将军却不影响李清崇尚军人,这不,张勤给他带来的一个消息就让他兴奋不已。原来历史上有名的将领——郭子仪不日就要回京述职了!
不过这时候的郭子仪才刚刚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还挣扎在大唐一个叫九原的地方。他此时已将近三十岁,虽然已经官至九原太守,可是一直没有机会领兵,可以说是空有一身本事却没有用武之地。
但是,这些也不妨碍李清以见偶像的心情期待他的回京。
好吧,小伙伴——张勤很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十八殿下这么激动!自己只是顺口说了句今年各地官员马上就要来京述职了,而他父亲很看好九原一个叫郭子仪的太守啊!!难道自己说错话了?( ⊙o⊙)
(小朋友,你没有说错话,你只是不和主角活在一个思考层次罢了~作者君飘走)
这边李清也和他的小伙伴一样在苦恼,不过,他苦恼的是要如何见到自己的偶像呢?郭子仪说了是进京述职就不可能大张旗鼓的从长安城正门被迎进来,那自己想要见到他就只能去吏部了,要不然就只能打听清楚郭大大在哪里落脚再去他住的地方堵他了!
可是吏部是不可能平白无故放人进去的,哪怕是皇子也不可以,李清觉得还是先去自家父皇那里碰碰运气,看能不能让父皇召见郭子仪,自己就可以在一边偷看了。可是郭子仪现在到底还是一个小小地方官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地方官要想见到皇帝陛下,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官实在做的太好了,你的上司觉得你完全有能力晋升回京了,然后回京述职的时候皇帝陛下会统一见见要晋升的这批官员。这种情况的话,你混在一群要晋升的官员里,恐怕到最后都混不上和皇帝陛下讲一句话的时间。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管辖的区域里出了重大的事情,一般是像洪水、地震、重大贪污、百姓大面积遇害这样的坏事,而且坏事已经传到皇帝陛下耳朵里了,然后皇帝陛下就要亲自见一见你这个出差错的官员,问问具体情况了。
通常走这种路线见到皇帝陛下的都变成刀下亡魂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后来差点颠覆李唐江山的安禄山,他第一次见到玄宗就是坐着囚车进京的。
可是现在郭子仪不属于这两种情况的任何一种啊!再说了每年的这个时候不但各个地方官吏要进京述职,我们的皇帝陛下也是很忙的,他每天都要评论各级政府一年的工作,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忙的晕头转向的,哪有时间理小儿子要见一个小官员的请求啊,所以李清只能失望了。
没办法,李清只能静静等待,等到官员们来京的日子到了以后,再派手下的人去寻访郭子仪的住所了。如此转眼就又是半个月,终于让李清等到了地方官进京。
可是在偌大一个长安城寻访一个人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索性来京述职的官员要在长安待上十多天,李清也不怕郭子仪马上就起程回去了。
至于郭子仪为什么这么难到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郭子仪家境并不富裕。他父亲虽然也是做官,但做的很不成功,官职最高的时候也只是个刺史,而且家中子嗣众多,郭子仪作为家中老二收到的关注也并不是很多,他能做官完全是靠自己考过了武举。所以每次上京述职他都只找个偏远的客栈,要个独间就算了,所以李清才会怎么也找不到他。
李清日日派出人去寻访,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手下的小军子来报说找到这个九原太守的落脚点了。于是李清特意请了假,收拾好自己,穿着平常老百姓的便服朝郭子仪所在的客栈去了。
刚到客栈,李清就惊讶与这里的环境如此混乱。李清两辈子不是官二代就是皇二代,虽然也不能说他不知人间疾苦吧,可他也想不到一个官员居然只能住这样的小客栈。这家客栈地理位子实在很不好了,临近附近的一大片菜田,菜田里浇的肥料气味熏天,硬生生把客栈都熏成了茅厕,你看里面都没什么人吃饭便知道气味有多难闻了。
算了算了,不要在意这些小细节,李清心里默叹一声,叫小军子前去询问了郭太守住在哪件房,便自己率先走上了楼。
到了郭子仪住的地字八号房,李清听见里边有对话声传出,便自己踮起脚敲了下门。(年纪小所以身高不高,见谅哈!)
“是谁啊?”一声熟悉的男声之后,李清便听到有人前来开门,等到门一开,李清就呵呵了。原来来开门的就是自己的射箭老师郭夫子。。。。。。
好吧,郭夫子看到门外穿着平民装束的李清也傻眼了。
两边都沉默了,然后屋里的另一个男人出来:“堂兄,是谁啊?”郭子仪说着就走到了门口,看到这一大一小这门口大眼瞪小眼。。。。。于是郭子仪只好先开口:“堂兄,这是谁家孩子啊?”
李清…_…|||,人家不是孩子啦!
最后三个人进了屋大家互相介绍了才明白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清说他是听人说有个九原的太守是当年武举的第一名,就过来拜访。(理由是李清一早就编好的,哈哈哈哈!);而郭夫子就是郭子仪的堂哥郭兴平,这次过来就是看看到京的堂弟。
李清听完郭夫子的回答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也真是醉了!早知道自己的夫子就是自己偶像的堂哥,那他还干嘛还兜这么大的圈子啊!不过现在知道了也不迟,他以后就有借口多多联系自己偶像了。
而屋子里另外的一个人——郭子仪,则觉得特别不知所措,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怎么就引起了皇子的关注呢?!
其实李清把郭子仪视为阻止安史之乱的关键,才会越加渴望与他结识。但是这个时候的郭子仪人微言轻,对兵法军事的研究还没有特别深入,远不是李清崇拜的那个历史上的那个汾阳王。索性他各人的资质还是在那里的,所以很得堂兄郭兴平的欣赏,郭兴平也有意在培养这个堂弟。
再来说说这个郭兴平,他以前如过伍,对军队的运转很了解,也明白大唐现在看着国富兵强可是却没有一个能担得起大任的年轻将领,等到如今在高位的老一辈将领都渐渐退下来之后,大唐的边防就危险了。
可是郭兴平知道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了,脾气又软,教教学生还可以,真要让他到军队里去熬,估计也出不了头,所以他虽然知道大唐军队有很大的隐患却没有选择去改变它,而是自己退到了二线,希望教出一个好学生改变这种情况。
这些暂且不说,虽然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此时李清和两郭还都不熟,大家自然不可能敞开天窗说亮话。所以两郭询问李清时,李清只说想看看大唐最勇猛的武士是怎么样的!
作者有话要说: ~~~
☆、两封信
一对堂兄弟,一个小皇子,这三个人聚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答案是关于如何练好射箭的一二三要点。本来二郭都不知道要和李清聊什么,还好郭兴平是李清的夫子,三个人就顺势聊起了李清的射箭学习。
李清当然是想把话题慢慢引到他想知道的军事布局、兵法解读这方面的,可惜他年纪太小了,二郭怎么可能愿意和他聊这个呢,最多是觉得李清对军队生活好奇罢了。郭兴平自觉知晓了李清的心事,就把他入伍的时候所到过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一一讲给李清听。
好吧,作为没出过长安的土包子,这些风土人情还是很吸引李清的,可是人家更想知道的不是这些了啦!
三个人鸡同鸭讲的聊到了太阳西斜,李清才离开客栈。虽然没有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但是能见到后世赫赫有名的郭子仪,还和人家聊了这么久,李清也知足了。。。。。只待以后在慢慢与偶像熟悉起来吧。
——————————————————时间分割线——————————————————
就这样,时光飞逝,伴随着花开花落,开元十三年的春天刚过,夏季的暑意没多久也消散了,转眼就到了初秋。距离立后风波结束已经过去了半年,期间长安再无大事发生,人们也都接受了这个新皇后,连太子也不得不在这个事实面前低头,特意来拜见过这位新的嫡母。
武皇后现在成了整个大唐最尊贵的女人,李清和跟着水涨船高成了唐玄宗的第一位嫡子,身边也慢慢聚集起了一些玩伴,要说这些人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才接近自己,李清自己都不相信,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能够在自己身边站稳脚跟的,无一不是小小年纪就心思过人,人品也受到自己肯定的。
这些人里面,中书令张说之子张勤、吏部尚书王泉之子王虎晨、中书侍郎裴光庭的弟弟裴桓芝三人与李清最是熟络。
张勤以后明显是要走军队这条路的;王虎晨则和他爹爹一样擅长交友,消息最灵通;至于裴桓芝,他比李清长了有七岁,两人能认识也是机缘巧合。这个人看上去温吞吞的但是做起事来说他是匹孤狼也不为过,端的是杀伐果断。好在,他很知道分寸,不该惹得人绝对不招惹。
(对于裴桓芝,李清自己也不清楚当时到底自己做了什么,引得裴桓芝这个大有前途的少年秀才就这样把注下在了自己身上。)
值得一说的是,这三个人能和李清交好,既然也很清楚李清内里的城府能力。在李清的熏染之下,就连花心思最少的张勤也进化成了初级腹黑男。。。。。
就在李清伴着三个小伙伴健壮成长的时候,好几个月都没什么风浪的后宫传开了一件事——年前被废的王皇后在冷宫病逝了。
其实王皇后自被打入冷宫就有传身体不好,也是,自己的皇后之位没了,是个人也解不开这样的心结。
可是之所以整个后宫都在议论这场本不该让人意外的病逝,是因为据说废后王氏入冷宫时,并不知道自己哥哥一家受自己连累已经家破人亡了,自己的嫂子薛国公主也已经改嫁他人了。
直到王氏病重的时候,她才被告知这个消息,悲愤之下写下一封密封书信伸冤,之后便不治生亡了。书信自然已经被拿到了玄宗那里,现在大家都在猜王氏到底在这里边写了什么。
至于拿着这封书信的唐玄宗,他还在犹豫不决到底要不要打开来看。诚然,王氏是自己做错事才被关入冷宫,可是玄宗还是怕在这封信里看到有王氏责怪自己的话。罢了,若是里边是她的遗愿,难道自己真的不去理会?
玄宗打开了信,之间里边是这么写的:
吾爱三郎,贱妾王氏自知时日不多,特写此信拜别。
贱妾从来都知道三郎心里的那个人不是我,但我总以为我们两人少年夫妻,我总是能陪伴着你走完这人生路。可惜没想到我确是要早走这么多。
想当年你我刚成连理,也是恩爱过得,可惜等赵氏入了王府,你我二人便越行越远,可是三郎,我对你的心从没有变过!
。。。。。(此处省略三百字!)。。。。
我并不怪三郎你,是我自己犯了左性,误信小人诡计才弄到今日的地步。事到如今,我纵使是有万般的悔意也于事无补。现在我已经油尽灯枯,可还有一些肺腑之言想要与三郎说说。
我要说的便是赵丽妃这人,我固然是恨她害我至此,可现在讲这些并不是为了替自己洗刷冤情。我只是想提醒三郎,赵丽妃此人见识不多,但心眼不少,这样的人连宠妃都没能力做,你又怎么能奢望来日她有能力担当更重的职责呢?
从陷害我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她会的就只是一些歪门邪道。可惜,这样的人却是大唐太子的生母。如今太子早已经成人,全然没有可能再削除太子对生母的感情了。如此这般我怕等到三郎百年后,太子继位时,赵丽妃必定会凭借身份重新兴风作浪,到时李唐的基业或许就不保了!三郎难道忍心看大唐走上末路?
我在这说这些,固然是有自己的私心,可是我所说的话也不是全没有道理。我听说武惠妃已经顶替我成了皇后,那三郎更要想想她膝下的十八皇子了。太子对完全威胁不到自己的嫡母都能下手,等到他掌权之日,只怕武惠妃和十八皇子将死无葬身之地了。
三郎,我马上便要去了,信中所说皆是我最后的劝解,望三郎三思!
贱妾王氏留!
玄宗看完王氏的遗书,手无力的垂了下来。王氏信中说的难道不正是自己内心深处最担忧的事吗!看来有些事还是要先做个准备,免得到了用得着的时候顾虑不周。
玄宗最后的决定没有人知道,连高力士也只能靠自己猜个大概,可是正是这样什么都探听不到的情况,才使心虚的人更加煎熬,比如霞毓宫里被永久禁足的赵丽妃,又或者是东宫的太子。
如今的霞毓宫已经破败到比之冷宫也不差什么了,自出事以来,连太子都不再照扶这个被遗忘的宫殿了。赵丽妃每天被禁在这样一个冷冰冰的宫殿了,整日只知道穿着十几年前初入临淄王府是的旧衣服缅怀过去,说她是疯了都有人信。
要不是前几日身边唯一剩下的琦兰把一封信交到自己手上,赵丽妃说不定就永远这样沉寂下去。
就在王氏死去的消息传开的时候,太子就动用人脉秘密送了一封信到霞毓宫。心里的内容只有收信的赵丽妃和写信的太子两人知道,这件事太子连高尚都没有告诉。
不过送信的事最后还是被玄宗知道了,就在玄宗气愤这时候太子还敢搞小动作不知死活的时候,霞毓宫就传来了赵丽妃悬梁自尽的消息。可能是太仓促了,赵丽妃连好好梳洗都没有,就这样蓬头散发的了解了自己的生命。
玄宗得到这个消息,心中对太子最后一丝父爱也被消磨光了,这个儿子狠得下心陷害嫡母,姑且还可以说一声只是有野心;可是他现在为了保全自己,却亲手推自己的生母去死,这已经是没有人性了!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孽障还有什么资格做这个储君之位?也许真的已经到了做决定的时候了。
李清得到赵丽妃自尽的消息时难得的沉默迷惘了。两封信,结束了两个女人的生命,这其中还有自己的手笔,这样的事情就像是一把尖刀划开了自己看上去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又想到日前那个拿着王氏一份信件悄悄来到德福宫的小太监,也许这事结束的并不只有两个人的性命。李清心里的警钟已经被敲醒,就算是一个在冷宫的废后都有心计死前给自己拉个垫背的,自己又怎么能小看挣扎活在长安皇宫里的没有个人呢?
没错,王氏死前曾派人来过德福宫,交到武皇后手上的那份信件也很巧的被李清看到了,要不是自己一直表现的很有主见,或许母后也不会给自己看这封信。
信上,王氏言明自己对赵丽妃和太子恨之入骨,所以愿意助武皇后一臂之力,用自己的死彻底断绝太子继位的可能性。——所以身在冷宫死去的王氏才可能把自己的遗书传到玄宗那里。
而自己呢,明知道这是个被仇恨迷住双眼的绝望女子最后的反击,却没有感到多少不妥!也许自己已经被这个人命似草菅的封建王朝通化了。李清真没想到结局会是这样的,他以为王氏被废,赵氏被禁足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了,却没有料到在皇宫里这场豪赌中是以人命为赌注的!
可是,他已经被架到了风头浪尖上了,自己的母亲已经是一人之下的皇后了,作为唯一的嫡子,他已经没有资格后退了,就算是踏着鲜血,他也只能前进,愿心中的信念支撑自己一路无畏!
作者有话要说:
☆、梅妃出场
继王、赵二人先后逝去,唐玄宗深深的感觉到了孤单,这两人都是陪伴了自己十多年,如今却闹得个鱼死网破,实在让人唏嘘。玄宗是个念旧情的人,即便已经不再爱怜王、赵二人,还是对她们的死伤心不已,一度萎靡不振。
他这个样子让身边的高力士很担心,他怕皇帝陛下沉沦在悲伤中回不了神。在他想来,不如从民间寻访几位美人,把玄宗的注意力引开来,这样或许就可以改变皇帝陛下的精神状态。
另一方面,高力士也有自己的小心思,虽然现在皇上对自己信任有加,可是谁知道将来的事呢?要是这些美人中有人可以得宠,到时候也可以帮自己一把。
高力士是这么想的,当然也是这么做的。可是这件事他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而是秘密派出人手去南边找了几个水乡美人。毕竟若是这件事传了开去,首先武皇后就不会放过他,再说让皇上提前知道了就没有那种惊喜的感觉了。
至于为什么要找南边的美人,一是因为玄宗更加偏爱柔弱的女人;二是因为从南边来的女人在长安就更加没有依靠,只能听从自己的话。
就这样,等到时值隆冬的时候,高力士打着进献美人的主意,向皇帝陛下建议举办一场宴会,他还主动包揽了宴会的歌舞安排,伺机悄悄把自己找回来的几个美人都安排在了表演的人之中。
高力士这次找了四个美人,两个来自杭州,一个来自苏州,还有一个最美的来自福建。这四个人长得是各有千秋。
来自杭州的莫雨琦年纪最小,才十四岁,活泼可爱,长得跟个粉团子似得,是当地一个乡绅的小女儿;
另一个来自杭州的裴君珂则相对成熟一些,她符合虽有人对水乡美人的想象,一举一动都让人想到潺潺的春水,水蛇般的小腰惹人遐想;
至于来自苏州的林妙悠和裴君珂一样年纪,都才十六,可是不同于裴君珂的成熟,林妙悠显得更有英气,她喜欢穿一身绯红,一站在那里就让人感觉到是那种很有棱角的美;
至于最后的那个来自福建的美人,她叫做江采萍,也是十六的年纪,可为人最是孤傲,即使四个女子一同被接到长安皇宫,平时也是朝夕相处,可她却还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每日独行自处。但也因为这样,再加上这个女子酷爱梅花,醉心文学、歌舞,所以她身上萦绕着一种雪中傲梅的清高感。
这四个美人同时站在那里,就可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单相貌而言,是谁也不输谁。可是圣宠这个东西它不好说啊!即便贴心如高力士,也拿不中玄宗会喜欢哪一个。所以他也没有偏袒哪一个或是忽视哪一个,各给这四人安排了一段独舞,四段舞蹈合在一起便表达了一年四季的季节变换。
高力士对这四个美人很有信心,所以还特意把这段四季舞安排在了压轴的位子上。待一切准备周全,便只等宴会那日来临了。
其实说是宴会,但是请的人并没有多少,准确说来,这个宴会就是为玄宗举办的,此外来的那几个大臣都只是哄皇上开心的陪客。
到了那日,高力士早早就提醒皇上来宴会主场地——迎旭殿,还神神秘秘的说自己准备了精彩的节目。玄宗却显得兴致缺缺,他知道高力士是想逗自己开心,能答应他举办聚会也是不想辜负高力士心疼自己的心。
到了下午,玄宗着一身玄色的衣衫来了迎旭殿,殿里几个作陪的大臣都已经到了,暖场的群舞也已经开始了。
玄宗一进去众人就都起身向他行礼,可是他却不甚在意的挥手让他们免礼,接着直接走到了中间的主位:“众位爱卿不用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