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之情深不寿-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想到,张守珪这人却回复李瑁,希望将他走后留下在幽州的摊子交给安禄山,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进京。
李瑁自然不愿意安禄山节节高升,可是张守珪的事也迫在眉睫,此时不将他召回来,恐怕以后再想控制他,就难上加难了。然则在外人看来,张守珪的要求并不算过分,他只不过是想要保住自己在幽州的影响力而已,如果李瑁这都不答应,那就显得这个新皇心胸狭窄了。
就连裴桓芝都建议李瑁接受张守珪的请求,让那个安禄山升任平卢兵马使,接管幽州一代。
在左右思量之后,李瑁随即也决定顺了张守珪的意思,切让安禄山先进一步,否则自己压着张守珪的奏折不放,没得让有心人觉得自己针对河北军,或者是让那安禄山起了疑心。
从打完胜战,再到朝堂之上群臣拉扯争论不休,最后到李瑁点头,着实是废了不少的功夫。所以等到咸宜公主生的孩子周铭,都快长到半岁的时候,张守珪才慢慢悠悠从幽州出发来长安。
此时的长安城俨然已经有了入秋的架势,就在张守珪到长安的前一天,一户姓杨的人家,也来到了帝都,接待他们的,正是多年未见升官的兵曹参军杨玄璬。
原来来人是杨玄璬的隔房侄子,大名杨钊,后改名杨国忠的,说的便是此人。
说来杨钊也不想这么晚来长安的,当初杨玉环名动京师之时,杨钊就蠢蠢欲动,可是见杨玉环没闯出什么名堂,他才熄了这份心思。但是这一次,杨钊在家乡惹了不得了的官司,若非托了族中大人的关系,他杨钊早就被关入狱了,现在家乡不能待了,杨钊自然带着家人来长安投靠杨玄璬这个叔父了。
这等小人物如今没了杨玉环做倚仗,只能靠杨玄璬的关系,做了个连品级都没有的小吏,咱们就先不说他了,再来看看辅国大将军张守珪来长安之后的情景。
张守珪来朝之后,其实并没有受到他自己想象中的冷待,李瑁不但在他到来的头一天就设下宴席给他接风,甚至钦赐下官邸,然后还封了张守珪的儿子张献诚为朝散大夫。
这下子,张守珪就有些蒙了,他摸不清楚李瑁的脉,只当做是李瑁忌惮他在军中的势力,才假意优待于他。
所以李瑁一系列示好的行为都没能泡软张守珪这块硬骨头。还好李瑁有耐心,他知道像张守珪这样的人,你和他说再多的好话,他也不会放下提防相信你,倒不如慢慢来。
而对张守珪回长安这件事最兴奋的,却是夔国公刘肃。
这个刘肃当年和张守珪关系甚好,作为张守珪的老大哥,刘肃当年没少提携刚入伍的张守珪。此次张守珪回京,虽然是李瑁有意除去张守珪的兵权,可是对已现在在朝中如履薄冰的刘家而言,这却是一件大好事。
作为刘贤妃的娘家,夔国公府最近这一年过得着实是不好,刘肃年岁已高,李瑁早就已经暗示过刘肃回家养老去,可是刘肃膝下的刘宗霆现在才只是个四品的黄门侍郎,刘肃真担心一旦自己退下来,儿子顶不住对手的攻击,会毁了刘家好不容易攒下来的根基。
所以在张守珪安顿好的第二天,刘肃就给他送去了拜帖,想来和这位多年不见的老弟拉近乎。
刘肃到了张守珪府上,不禁要感叹此一时彼一时,所谓风水轮流转,说的便是现在的场景。当年要仰仗他们刘家的张守珪如今已经是正一品辅国大将军了,而曾经风光一时夔国公府,现在却要求到他张守珪的门下,可谓是造化弄人啊。
刘肃也没把握多年不见的张守珪会不会认自己当年的一份情,毕竟军功都是张守珪自己拼出来的,刘家最多只是帮了个开头而已。
还好张守珪骨子里是个念情之人,刘肃见面一声:“张贤弟~”说出口,张守珪就下了主位,来迎接刘肃了,可见是把刘肃还当成大哥。
张守珪拍着刘肃的肩膀,说:“多年不见,老哥哥还是这么硬朗,真没想到咱们兄弟还有一同畅饮的一天。”
张守珪将刘肃引到屋里,里边早就有侍女摆好了酒,张守珪出身军中,待客自然是用的好酒,刘肃有求于他,当然也要顺着他的习惯,于是这二人便坐在矮几旁喝起了酒。
这酒一喝,话便好说出口,一阵寒暄过后,刘肃趁着醉意,对张守珪说:“张老弟你现在是比哥哥能耐咯,实不相瞒,老哥哥今天上门,确实有一件事想要求你。”说话间,刘肃老泪纵横,他不是演戏,而是真的不知道刘家的前路在哪里。
张守珪也是性情中人,看刘肃悲从中来,忙安慰道:“哥哥别乱说,再怎么着,你刘家国公府的爵位不是还在嘛,只等再过几年,宗霆侄儿立起来了,还有什么事,需要求到弟弟门上。”
“哎,贤弟有所不知,我求的,便是为了宗霆那个不争气的东西。你我兄弟多年,我也不瞒你,自我之后,夔国公府是一代不如一代,宗霆以前看着还好,现在回头想想,他那个性子,也难怪会被自己的媳妇拿捏住,我现在哪里放心将我老刘家交到他说上啊!”刘肃一边哭诉,一边一边捶胸顿足,张守珪看了,心里边有数想来那刘宗霆是真不成气候,不然刘肃不会连老脸都不顾了,在自己面前这样。
“不是还有你那孙儿嘛?我记得当年侄媳妇生下你那个金孙的时候,我可还是随了礼的。”张守珪顺手给刘肃满上一杯酒,再劝说刘肃到。
可是孙子刘嵘却是刘肃心中最不能碰的痛啊,他那个粉雕玉琢的孙子,竟然生生让一个无知妇人养废成现在这样,真是天遥亡他刘家啊!
“不说了不说了,守珪老弟不说也罢,早知道,我当年便应该将嵘儿送到你军中,不然他也不会被他那个母亲惯成这样。”刘肃不愿多提起刘嵘的那些“风光史”,要不是有个刘嵘整天惹是生非,刘肃也不会为了给自己的孙子擦屁股,好好一个国公爷,被李瑁逼得快没了退路。
刘肃原本以为,就算自家得不到陛下看重,至少有个国公的爵位,家里日子也不会难过,可是刘嵘流连青楼是日常活动,强抢民女也是时有的事,天天这么闹下去,光是一个教子不严的罪名,都够李瑁降了刘家的爵位,现在李瑁还能顾忌刘彤的面子,准许刘肃主动辞官,回家养老,已经是很讲情面的做法了。
可是刚来长安的张守珪不知道刘家的底细,他总以为刘家有个刘贤妃在前边顶着,就算混的再差,这也算有个护身符。
而掐不准李瑁打什么主意的张守珪,也确实需要一个了解京中情况之人帮他,这样一来,张守珪很自然地便接过刘肃的话,说:“哥哥莫要再伤心了,弟弟现在不是回来了嘛,只要咱们两府里相互扶持,有什么难关过不去。哥哥放心,您的儿子,可不就也是我张某人的儿子嘛。过两日,让宗霆带着嵘儿来我这里一趟,多年不见那孩子,也不知道现在什么样了。”
刘肃要的就是张守珪这句话,如果结成同盟的话从他嘴巴里说出来,就算两人情分再好,张守珪也必然起疑,只有让张守珪自己说出这话,他才会放心,将来就算张守珪想要反悔,也得顾忌自己的面子。
于是刘肃举起杯,敬了张守珪一杯酒,说:“有弟弟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想来有你帮我看着,宗霆必然能大有长进。对了,弟弟应该也知道我那个孙女如今进了宫,是当今陛下的贤妃。这样,每个月我那儿媳妇都会带着嵘儿媳妇进宫去陪贤妃娘娘,不如这个月,让献诚媳妇也一同前去,娘娘必定欢喜。”
“那敢情好,我正好有份礼要给贤妃娘娘,也算是进了我这会叔爷爷的一份心意,到时候让献诚媳妇带去。”
这样一来,两人有来有往,算是正式联起了手~
作者有话要说: 亲爱的读者们,大家也都知道临近年关,作者君也很忙,所以没时间捉虫了,大家别怪我~
☆、怀龙嗣
有了张守珪的保证,刘肃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三日后,便有刘崔氏带着刘嵘的妻子蔡芷琦和张献诚的妻子王氏,进宫觐见刘彤刘贤妃。
本来刘崔氏是不高兴进宫的,有这个时间,她还不如留在家里看着她的嵘儿,在她想来,女儿进宫简直就是浪费,早知道刘彤一点圣宠都得不到,还不如将她许配给别的高门子弟,说不定现在还能帮衬着嵘儿一把。
而蔡芷琦也不想进宫,因为不论是刘彤还是崔玉媖,都是当年选妃的胜利者,虽然现在的刘彤也不过如此,可她到底是从一品的贤妃娘娘,地位比现在丈夫还是白身的蔡芷琦可高得多,所以蔡芷琦也不愿意见到她。
可是这一次是夔国公府的当家人特别嘱咐的,所以这两人就算再不愿意,也得强忍着去。
和这二人同行的,自然还有张献诚的妻子王氏。这个张献诚虽然是张守珪的嫡子,可是却是个擅长献媚的家伙,他倒是和安禄山关系很好,两个人都是狡诈耍奸之人,自然打得火热。
而王氏作为张献诚的妻子,也是个心眼极多的人物。这一次张守珪让王氏进宫,王氏一方面知道要顾及自家公爹的意思,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她也想看看能不能从刘彤这边得到什么好处。
于是三人一路进了宫,先是去了辉宁宫拜见崔玉媖,再是到了刘彤现在居住的玉明宫。
刚进玉明宫,刘彤就派了身边的絮柔等着三人了,刘肃早就设法让刘彤知道今日王氏也要来。所以刘彤自然打起了十二分的精力准备。因为张守珪可以说,是刘彤最后的希望了。
可惜,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刘彤打定主意要和王氏交好,那也得看看刘崔氏和蔡芷琦买不买这个帐。
一进殿里,刘崔氏就喊着受累,一句:“也没见你平时帮到府上,怎么次次叫为娘的进宫受罪!”就直接拆了刘彤搭的台子,刘彤只能配笑着说:“母亲说的是,女儿就是想母亲了,才想着叫您来看看女儿的。”
“婆母可别难为娘娘了,她在这宫里的日子也不好过,闲得无聊也是有的。”蔡芷琦补得一手好刀,话语里满满的都是恶意。没办法,谁叫蔡芷琦就是见不得刘彤好的~蔡芷琦还欲再说,刘彤身边的絮柔连忙给这位姑奶奶送上茶点,扯开了蔡芷琦的话头。
可笑一旁看戏的王氏,她这下还有什么不明白,这个刘贤妃估计也就剩下个架子好看了。于是王氏心里不免就看轻了刘家几分,看来贤妃还得仰仗他们张家,王氏想着,自己怕是谋求不到什么好处了,态度自然冷却了几分。
不过还好,结盟的事是张守珪和刘肃商定的,这群妇人就算不明白当家人的打算,但是也都心照不宣地选择听从两家的当家人的安排。只是刘彤这样机敏的人,自然看得出来王氏对他们刘家的轻视,不免就怪上了坏事的刘崔氏和蔡芷琦。
接下来的时间,基本都是刘彤和王氏在交手,王氏按照她公爹张守珪的意思,将张家会扶持刘彤的信息传达给刘彤,而刘彤则也许诺,将会不遗余力保全张家,她甚至愿意承诺一旦自己能诞下皇子,便让张家成为孩子的倚仗。
没错,就是皇子。虽然现在说这些看起来还为时尚早,可是皇后崔玉媖不也还没有生育嘛~刘彤心里想着,最好是能在崔玉媖前边诞下皇子,如若不然,也必须保证自己的孩子和嫡子的年龄不能差太多,否则等皇子们成年了,自己的孩子就比不上崔玉媖的嫡子有竞争力了。
刘彤的态度谦卑,在西洋镜被自己的母亲和大嫂拆穿之后,她立马自觉放低身段,以谦和的姿态拉近与王氏的距离。果不其然,王氏也很满意堂堂贤妃对自己的奉承。所以等王氏从玉明宫出来的时候,两家商定的事情,差不多就有眉目了。
至于刘崔氏和蔡芷琦?刘崔氏倒是对这种事不太关心,只要刘嵘能好好的,自己女儿过的怎么样,她并不太在意。而蔡芷琦也是听懂了刘彤和王氏的对话,她一边希望刘家能越来越好,这样自己这个刘家的媳妇也能风光起来;可另一边,她又矛盾盾的希望刘彤不要太得意,最好是刘家能立起来了,却不是靠着刘彤起来的,反而刘彤还得求着她这个大嫂,这样蔡芷琦才能满意。
于是三个心思迥异的妇人从玉明宫出来的时候,连客气一番,说几句体面话的心情都没有,刘崔氏一句:“走吧。”便让三人沉默着一同走向宫门。
按道理,像是刘崔氏这个等级的命妇进宫,是没有资格做撵轿的,更不要说品级比刘崔氏低的王氏和根本没品级的蔡芷琦了。这也是刘崔氏之所以不喜欢进宫的原因之一,你看,进宫一次,她不但要被公爹训好久的话,还得走这么远的路,才能往返于玉明宫和皇宫宫门之间。这个过程,刘崔氏一点都没体会到什么叫做风光不说,还得给宫里得宠有地位些的太监宫女赔笑脸,这样一来,刘崔氏自然不愿意进宫。
可是今天,就当三人由下等太监领着出宫的时候,却撞上了乘着四人撵轿,匆匆进宫的咸宜公主。
公主殿下的排场自然不用多说,更何况这位还是当今天子的嫡姐,两伙人在狭长的宫道上相遇,品级低的三人组自然要给咸宜公主让路,而咸宜公主行色匆匆,没顾得上和她们寒暄,就急急忙忙走了。等公主的撵轿消失不见之后,王氏才起身悄悄问一旁的刘崔氏:“姐姐,不知道这公主如此着急,是不是宫里出了什么大事?”
被王氏叫着“姐姐”的刘崔氏一点没好气的回答:“我又不是公主殿下,我怎么会知道,行了,还是快出宫吧!”刘崔氏拿帕子擦着根本不存在的汗,又拿白眼看了看跟木头人差不多的媳妇,只想赶快离开这个憋屈的地方。
王氏气急,她这么说,还不是希望刘崔氏能问一下宫里的人,好套出什么话来,毕竟这刘家怎么说也比张家熟悉宫闱的情况吧!可笑刘崔氏这个木头脑子现在只想着赶快回去,居然没想通这一点。
于是王氏无法,看前边那个小太监也不太想搭理自己,便闭口不再说话。
至于咸宜公主到底为什么匆匆入宫呢?等王氏前脚回了家,后脚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因。这全都是因为宫里的皇后娘娘已经怀上龙嗣了!
不提张家和刘家有多么惊讶,单说刚刚送走自己母亲的刘彤,一转身就被心腹手下告知辉宁宫请了太医院所有太医,疑似是皇后有孕,这个中的滋味,真是说也说不清。
这个一直是夔国公府骄傲的女子,就算是面对外贼围困瑞王府,都能稳住心神,可是现在,她却控制不住眼角的泪往下流。只因为世上最痛苦之事,莫过于看着希望一次一次的破灭。
刘彤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自己的希望被崔玉媖践踏了,恐怕话本里说的天生死对头,就是指她和崔玉媖这种的吧,只要有对方的存在,自己就永远别想好过。可是为什么老天总是帮着那个女人啊~
玉明宫此时是一片愁云惨雾,而崔玉媖的辉宁宫里,却是欢声连连。皇太后亲临辉宁宫,握着崔玉媖的手直说好,咸宜公主在一旁指挥着太医写养生方子,而终于可以荣升为父亲的李瑁则压抑不住喜悦的心情,已经叫小军子拿来了古典诗策,要给自己第一个孩子取个寓意美好的名字。
这已经是崔玉媖嫁给李瑁的第二个年头了,一般的夫妻此时早就拥有第一个孩子了,所以此前崔玉媖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还好李瑁够强势,武皇太后也比较沉得住气,而且前一年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怀不上孩子也不能全怪崔玉媖,不然她的日子可就没有这么好过了。
这么说起来,崔玉媖的运气也还是不错的,至少她在皇太后耐心耗尽翻脸之前,成功受孕,既打消了一些人的小心思,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保障。如果这一胎崔玉媖能平平安安生下皇子,那他就是李瑁的嫡长子,地位凛然与之后所有的弟弟妹妹。就算这一胎是公主,那也好过肚子完全没有动静不是嘛,崔玉媖总也算是给了大臣们一个交代,免得他们猜疑她。
就在皇后被查出有孕的当天,刘肃强撑着快要倒下的身体,给孙女刘彤送了消息进宫,让她千万稳住,务必趁着皇后有孕的机会,笼络住帝王的心,兴许也能怀上一儿半女。
而眼瞅着联名写完建议李瑁开设选秀、增充后宫奏折的众位大臣,也不提现在将奏折交上去的事了,现在皇后有孕,至少也要等咱们的帝皇缓过这阵新鲜劲儿,再将奏折呈上去不是。
作者有话要说: 最近有点卡文,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所以可能写的有点乱,待我理理这个思路,再给大家一个交代。
☆、横水之败
情况来得太突然,即使大家都知道李瑁膝下总会有皇子皇女什么的,可是自李瑁还是瑞王时成婚以来,他的后宫就一直没有动静。你说刘彤是因为不得宠,所以没有孩子还能理解,可是崔玉媖总够得宠了吧,还不照样没有动静。
这么久都没有消息传出来,怎么这一次突然就爆发了呢?连咸宜公主都被宫里传到府上的消息弄得一惊。
没办法,谁叫崔玉媖的信期一直不准呢~何况之前事情比较多,有时候太医来请平安脉,崔玉媖都无暇顾及,好不容易现在张守珪也回京了,长安城里进入了难得的风平浪静时期。这一闲下来啊,崔玉媖就觉得近日身体说不上怎么回事,就是不得劲儿,于是立马就有大宫女劝服崔玉媖请了太医。
这一下,就直接报出了喜脉~所以说,该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太医一番诊断,砸实了崔玉媖有一个多月身孕的事实。
倒是刘肃等人,一直到皇后怀孕了,便知道不好,恐怕刚被敲定的联盟关系会被张守珪单方面破话。而事实上,张守珪也确实在重新考虑是否要继续和刘肃的合作。
说了是合作,自然应该双方有来有往,可是现在刘家明显在走下坡路,从宫里回来的儿媳妇也说了刘贤妃根本不得宠,恐怕要落得个老死宫中的下场。如果是这样,那张家自然不能被刘家绑在一条船上等死。
于是张守珪便打算将当日结盟之事抛却脑后,另觅出路。至于刘家,张守珪想着今后必定有机会补偿他们一二,所以也不在乎自己的老哥哥刘肃跟自己翻脸。
既然和朝中之人结盟这条路,眼下是行不通的,那么不如从军功下手,只要河北军一直高歌猛进,张守珪这个大将军就永坐高位,不用担心李瑁对自己下手。
于是张守珪连夜命人传信在幽州的安禄山,命他时时注意,务必再立大功,到时候不但张守珪自己能保住地位,安禄山必定也能高升。
张守珪这边刚有动静,李瑁那边也开始行动。李瑁以换防为由,将郭子仪的剑南军东移,与张守珪的河北军形成对立之势。同时,又以安禄山年轻气盛,曾有败绩为由,提升莫林为副将,挟制住了安禄山在粮草军用上的权利。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瑁是要对河北军动手,张守珪自然也收到了消息,可是李瑁是帝皇,这种军事布局,张守珪根本不能说是李瑁针对他,所以在匆忙之下,安禄山的部下赵堪出主意,认为他们河北军应该主动出击,只要攻下契丹和奚余众残留在横水以北的势力,至少也能在李瑁的夹击下喘口气。
安禄山也深以为是,可是此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莫林的眼前,一旦调动河北军,那粮草必定也得准备,这样一来,一定会惊动管着粮草的莫林。这确实安禄山他们不想看到的。
其实他们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李瑁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因为安禄山是自己的对手,就否决他在战场上所里的功劳。如果安禄山他们堂堂正正,正大光明地向李瑁请求出战,李瑁绝没有不同意的道理,只是现在两军都在休养期间,此时出兵横水,李瑁不认为是最好的时机。
如果安禄山他们真的主动请缨,李瑁会调动郭子仪的军队帮忙,给河北军一个补充支援。可是世上没有如果这回事,安禄山他们偏偏就认为李瑁忌惮他们河北一系,不愿意他们出头,所以紧张之下出了昏招,调开莫林,强行出兵横水。
等莫林知道此事,将消息传到李瑁手上的时候,赵堪已经率兵到达战场,已经将契丹等余部的后路堵死了。
李瑁不禁大怒,这种不和朝廷商量,就贸然出兵的行为等同于谋逆,如果是在战况紧急的时刻,那尚且还有缘由,可是现在明明是大唐的军队主动挑衅,李瑁倒是要看看安禄山他们到时候要怎么解释贸然出兵的行为。
不过生气归生气,自家的兵都出去了,难道要看着他们出事嘛~李瑁当即下令,命莫林全力支持赵堪,同时,郭子仪也接到李瑁的调令,连夜启程,给已经在横水的赵堪当援军去。
但是老实说,郭子仪的军队长途跋涉从剑南抽调东移,还没顺利到达目的地,现在又被李瑁调到横水,速度自然快不到哪里去。所以等郭子仪的军队还没到的时候,横水那边已经爆出了一小捷。
赵堪到底是安禄山麾下的一员猛将,又带着练熟了的兵,对付起一群事先没有做足准备的残余部队,首战自然告捷,而安禄山这么大张旗鼓的宣扬这次胜利,自然是为了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变相的告诉李瑁,河北军很好,不需要其他人插手。
的,这好心当做驴肝肺,李瑁气安禄山不识好歹,却也希望他能说到做到,希望河北军真的能一胜到底才好。
不过安禄山如此嚣张宣扬的时候,显然没有料到契丹和奚余众的残兵会像小强一样打不死,明明赵堪他们都胜利在望了,那群余部居然死守最后一点阵地,弄得赵堪心里窝火,非要打下最后这一群残兵,才肯罢手。
赵堪心高气傲,同样的,安禄山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胡人,也自来争强好胜,所以安禄山不但没有阻止赵堪的行为,反而还默许了。
但是坐过冷板凳的莫林却比他们冷静的多,他此时已经奉李瑁的命令,掉齐能调动的粮草,也到了横水一带。在他看来,虽然大唐军队已经断了契丹的部落余部的后路,可是他们在这儿围剿契丹军的消息,此时一定已经传到人家部落里了。
契丹人想来讲究团结,莫林吃不准他们会不会为了这么一点残兵而和大唐军队在横水交锋,可是莫林明白,被赵堪围住的那些契丹人,已经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挣扎了,此时河北军也没有外边传的那么好过,一时之间,两方人要死磕,就算最后赵堪拿下了那些契丹人,也会损害到河北军自己。
如果是让莫林来选,他一定会放弃攻击剩下的这点点虾兵蟹将,转而防守横水这道天然屏障,以防止契丹大军发起进攻,然后等到陛下派来的援军。只要援军一到,不是孤军奋战的河北军就没有后顾之忧,不用再担心腹背受敌。到时候,现在被赵堪围住的这些人还不是手到擒来。
可惜现在莫林的话说了不算,赵堪存了心要拿下全部的功劳,又怎么会等着郭子仪的大军到来呢?相反,就因为赵堪知道郭子仪不日就要来了,他才会这么迫不及待的要攻克最后一点难关。
这下还有什么好说的,要不,就是赵堪赌赢了,河北军从此脱离李瑁之前设下的桎梏;要不,就是莫林的猜测是正确的,赵堪最后兵败如山倒,丢了大唐的脸面事小,恐怕之前张守珪留下的大好局面也消失殆尽。
有时候,世事就是如此无常,莫林虽然是依照直觉做的猜测,可最后,事情却真的朝他猜测的方向发展。
放在那些被救的契丹人身上,这事叫做:“☆…¤Θ¤”(万岁…天神没有放弃我们~)
放在赵堪身上,这事叫做:“我擦,契丹人有病吧,为了这么几个人居然率大军进攻,老子真是流年不利!”
事情的结果就是,已经疲于作战的河北军果真撞上了大举进攻的契丹人,然后赵堪控制不了战局,被契丹人打得无还手之力,要不是安禄山在紧要关头赶到,恐怕这个姓赵的,自己的小命就要交代这儿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安禄山而不是郭子仪,作为今后有能耐差点断了大唐江山的人物,安禄山还是有点能耐的,居然能在这样的劣势下遏制住契丹人的攻势,也算他有本事。
只不过,横水一仗,河北军是败了而已。
要是事情发展到这儿还不算晚。自己的大本营发生如此重要的事情,远在长安的张守珪自然时刻关注,而安禄山有心推脱自己在这件事中的责任,便将消息偷偷传回长安,让张守珪来决定现在应该怎么办。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此时的局面。
首先,之前放出去的河北军首战告捷的消息,还没有被人们遗忘,契丹人来得太突然,而安禄山的救援也足够快,所以现在除了幽州横水那些地方的人知道此次败仗之外,消息还没有外露。李瑁的眼线莫林也被安禄山控制了,所以张守珪现在下的决定,就是河北军何去何从的关键。
张守珪当然想过隐瞒这次败绩,但是李瑁给他的压迫感又让他犹豫,他身边也没有能够商量的人,一时之间,张守珪居然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作者有话要说: 依然没捉虫,这一章写的很辛苦,因为不知道之后要怎么继续,所以总是写写停停,如果有什么问题,我留着明天来改。
☆、三足鼎立的雏形
老实说,历史上的张守珪选择了隐瞒,这一次事件,直接造成了这位将军晚节不保的局面,可是现在,张守珪人在长安,他更加清楚李瑁的为人。安禄山或许只看到了李瑁派莫林全力支援,就以为这是李瑁的妥协,可是张守珪却从李瑁这个举动中,看出来这位帝皇已经对河北军忍无可忍了。
所以最后张守珪决定亲自背着荆条,去太极殿前请罪。已经是深秋的天气,这样光背背着荆条,就算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多年征战,身上早有旧伤的张守珪。
今天的朝会上,众臣也出奇的安静,他们中,有的人甚至还不知道张守珪到底犯了什么大错,才导致前几天还风光鳞鳞的大将军,转眼就跪在了殿下。
这其中,数夔国公刘肃最为紧张。之前张守珪突然一改态度,不在时刻和他这个老哥哥联系感情,他就知道事情要糟了。可是现在看来,张守珪自身难保,自己提前从他那条船上下来,居然还是歪打正着。
至于坐在上位的李瑁,他倒是面无表情“各位爱卿大抵也知道横水一战的事情,今日朕要告诉众位,就是因为平卢兵马使安禄山的部下胆大妄为,私自出兵,造成边关局势紧张,现在大唐小吃一败仗,不知众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林甫眼神一转,见裴桓芝等人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