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农家幺妹-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女人还有一种特别之处,那就是对于举止、容貌、打扮、言谈比自己要好的人除了由然而生的嫉妒之外,还会有一种敬佩同时升起,宁婉果然从大家的目光中看到了这种感觉,眼下自己面临的情况要远远比梦中要好得多。
  大家见了面方坐了下来,徐四夫人就笑着走了过来,轻声道:“我原要请你去家里玩的,一时忙着就忘记了,还真是食言了。”又笑着让道:“等过年时到我家看戏吧,我给你下贴子。”
  当初从徐四夫人手中买了铺子,宁婉便从没有对外面的人泄露一句,替徐家将丑事掩住了,也给了徐四夫人十足的体面,眼下徐四夫人主动向自己示好,宁婉就点了点头,且她最明白徐四夫人先前一句话还是不想别人听到的,只笑着回道:“谢谢四夫人了,若是有空儿自然去叨扰的。”
  徐老知府现在虽然辞官回乡了,但是徐家依旧是虎台县里第一人家,就是钱县令每年都要亲去拜访,因此徐四夫人向卢少夫人表示了善意立即就带动了许多人过来与宁婉亲热地说话儿,也都纷纷邀她过年时到自己家里吃酒看戏。
  宁婉一一谢了大家,却都是一样的话儿,并不完全应下来,婆婆吴夫人住在城外,公公住在安平卫,她是新嫁过去的媳妇,还不知过年时要去哪里呢,自然不能将话说满。又笑道:“我们小夫妻才成家,今年春节时恐怕不能在家里办酒请客,倒是不好意思了。”
  大家却也都明白,就笑,“你们才成亲几日?家里的事情恐怕还没弄清呢,只是明年,我们必是要去卢副千户家里吃酒的!”
  大家说的不过是场面上的话,并不是当真的,不想丁三却出来笑眯眯地看着宁婉,“副千户夫人什么时候请我们去安平卫指挥佥事府上看戏,听说安平卫的戏好得很呢!”
  宁婉知道她要与自己别苗头,话里的意思不外是嘲笑自家铁石明明是指挥佥事的亲儿子,却不能到安平卫里住着,更不能在那里请客了。
  但其实宁婉才不想在指挥佥事府里请客呢,但是丁三安知自己不能在安平卫请客?就笑着说:“丁小姐想我在安平卫请客也容易,只等我们家副千户再立下军功升迁至安平卫,那时我一定请大家在安平卫吃酒看戏!”
  卢铁石从军不过四年,现在已经是从五品的副千户了,在安平卫中也是晋升得极快的了,现在他不过二十岁,前程自然不可限量,宁婉这样说了,大家倒是都信的,一时都笑着应,“那好,我们就等着卢少夫人请客了!”
  宁婉就微微一笑,却向丁三小姐斜了一眼,似乎在说:瞧,我就是嫁了一个好丈夫,也就是有说这样话的底气!
  宁婉反驳过也就罢了,若丁三不主动来惹事她是懒得理她的,毕竟她很快就要离开虎台县了,就像她的姐姐一样被当成一样东西送到了京城里给那些大人物玩弄,就算锦衣玉食心里也未必欢喜。可在场的人中大半是一向看不惯丁家的,现在哪里会轻轻放过丁家母女,就有人笑着向丁太太道:“三姑娘也不小了,一定要说一个好婆家,最好是安平卫的,到时候也能请我们去看戏喝酒!”
  丁家有心将三姑娘嫁给铁石将军当然瞒不过大家,眼见着事情没成大家都看了笑话,偏丁三还不自知,反撞了上来,正是给了人家话柄。
  丁家母女听了脸都红了,丁太太便站起来气道:“我家三姑娘自然是不会嫁在我们县里,就连安平卫我也嫌不好呢,总思谋着给她寻一个更好的人家!”
  大家只做看不出她的打算,还都笑吟吟的,“等到三姑娘有了喜讯儿,一定告诉我们,我们去给她送嫁。”
  三姑娘如果是嫁人,那才能叫送嫁,但若是像丁太太所说的高门大户,定然不可能是嫁人了。就如她的二姐送给大人物做姬妾,只能是悄悄送出去的,何谈送嫁呢!丁太太立即转成白色,而丁三倒没听懂,只当大家说的客气话儿,竟越发红了起来。
  如此的情形实在有趣,因此满厅的人都笑了,嘻闹着,忽有一个小丫头跑了进来,“钱夫人来了!”
  宁婉来了之后见赵太太只请大家在花厅里说话吃点心,却没有摆宴开戏就知道她是在等钱夫人,毕竟钱夫人现在是虎台县父母官的夫人,她的身份无人能及。而钱夫人这个人呢,也一直十分地坚信这点,从来都喜欢到处摆架子,每逢宴客之类的事情都是要很晚才到,好显出她比别人地位高。
  赵太太其实是蔑视钱夫人的,但是面子上她却会对钱夫人十分地恭敬,闻言赶紧站了起来出门迎接,付太太、封太太等几个人也跟在后面出去了,而宁婉与徐家三位夫人、副千户太太、百户太太等却没有动。徐家是要端住曾做过知府的面子,而武官夫人自不必巴结县令夫人,盖因钱县令管着虎台县不假,但他只能管着赋税、狱讼等民治,而军中的事他半点也插不了手的。当然此时还有一个丁太太带着丁三小姐也没有动,她们自觉得家里攀上了皇子,根本瞧不起一个七品的芝麻小官。
  一会儿工夫,钱县令在赵太太的陪伴下走了进来,赵家两位少奶奶陪在后面,又有众位太太小姐们,颇有众星捧月之太态。今天的她穿着湖水蓝的袄裙,外面罩着宝蓝色金绣褙子,头上戴几只碧玉钗,虽然年届三十,依旧娉婷袅娜。随她来赴宴的钱大小姐白白净净的一张小脸,月白的裙子,梳着双丫髻,上面只用几颗珠子装点,与娘亲十分相像。
  赵太太正笑着说:“大小姐越长越像钱夫人了,真是个江南美人啊!”
  封太太赶紧就接着赞道:“果然与我们辽东这些粗俗人物不同!”
  钱家来自江南,一向自诩江南人物风流、物产富饶,很是瞧不起虎台县里的一切,更不屑融入其中了,宁婉一向认为这也是钱县令一直没能接下虎台县大权的原因之一,试想不论虎台县里的什么事,钱县令都不是真正了解,他又怎么能真正掌控呢?但是无论钱县令还是钱夫人就是不明白,而虎台县里明白的人却不会告诉他们。
  现在钱夫人听了赵太太和封太太的赞扬,脸上就露出了笑意,“她还小呢。”
  大家就又恭维,“俗话说三岁看老,钱小姐已经八岁了,我就没瞧见虎台县里有比钱小姐还好看的女子。”这话假得不能再假了,但钱夫人就是爱听,所有也就有人爱说了。
  钱夫人就笑着推辞了一下,“你们过誉了。”但神情十分地自傲,与身边围着的人笑谈几句,却根本不去理没有去接她的那些夫人太太们。
  钱小姐毕竟是孩子,在家里时常听父母自视甚高的言论,在外面又受恭维,因此就显出目空一切的神色,将头昂得高高的走了进来,正与她母亲此时一般。

  第190章 座次

  在文官夫人和县城里富户的太太们恭维钱夫人时,张曹两位副千户夫人和羊百户夫人就向宁婉别样的一笑,示意她看钱夫人目下无人的神态。
  文官和武官虽然同为朝臣,又有一样的品级,最初时自然是文武相当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文官手中的权势大了起来,也因此兴起一种风气,那就文官要比武官尊贵,非但文官不把同级的武官放在眼里,就连对比他们高上两三级的武官也不以为然起来。
  县令为七品官,副千户是从五品,百户为六品,女人们的身份自然是要随着夫君的,眼下钱夫人对着比她丈夫品级高出数级的几位武官夫人不理不睬,正是为此。
  张曹两位副千户夫人和羊夫人当然也不会理钱夫人,只自顾自地坐着说话。虽说文官的力量在朝中比武官要强得多,但现在大家是在辽东!这里与已经上百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山海关之内不一样!在这一片从没有完全停止过与异族的战争的土地上,武官的作用可要比文官大得多!
  眼见着钱夫人已经走进了花厅,就要在正中间的位子上坐下时,她突然一转身,想起了什么似的停住脚步回首问:“卢副千户夫人可在?”
  在钱夫人收到赵家邀她参加宴会时,钱县令就叮嘱她,“别人倒都罢了,只是卢副千户夫人,你可要与她交好。”
  钱夫人自然是省得的。这几年因为频出不止的盗案,丈夫差一点被罢了官,上司屡屡斥责、百姓颇有怨言,发下多少只拘捕签子只是无用,哪怕将整个县城里所有捕快都用来只查这一个案子也没有抓到一点蛛丝马迹。
  就在他们夫妻俩背着人嘀咕这一次官员考评恐怕被评个“下下”,只得被免了官职回乡时,新调到虎台县的卢副千户将那伙子贼一举擒获,然后从这桩案子里又牵出一桩关内的大案,钱县令竟因此立下一大功,将先前的不好都抵消了。
  钱县令毕竟是饱读圣贤书的人,知恩图报的道理自然懂,到了钱夫人这里又多了一重想法,自家与卢副千户交好,若是再有相似的事情,也许丈夫还能再立下什么功劳,官职还会向上调一调?
  因此钱夫人就破了例问起了卢少夫人。
  宁婉就起身一笑,“钱夫人可好?”
  钱夫人赶紧笑道:“你成亲那日我原要过去,偏偏家里有要事离不开,因此我们倒是第一次见面呢!”
  自己与卢铁石成亲时,钱县令夫妻是送了贺礼的,礼也不薄,宁婉自然是记得的,知钱县令有意与铁石交好,就笑着说:“我是早听过钱夫人风度不凡,如今见了才知道名不虚传。”
  在宁婉的梦中,自她到赵家起至夷人南下攻城,钱县令一直在虎台县任职,因此她与钱夫人也颇有些往来,对钱夫人的心思自然用心琢磨过的。
  钱夫人是秀才之女,从小便读书识字,书画上也通一些,嫁了当时还是秀才的钱县令后变卖嫁妆供他读书进学,后来钱县令一朝中举,钱夫人功劳不小。因此她对钱县令一向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若要与县令衙门保持不错的关系,钱夫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钱夫人固然一向以江南为傲,但其实她更以自己为傲,言语间常以才女自封,因此赞她风度好要比貌好还要对她的心思。果然她听了宁婉的话就叹道:“昔年人道王夫人有林下之风,我心实慕之,年少时曾手不释卷通读经义。只是自嫁人之后便需洗手做羹,每日为柴米油盐所累,终泯乎众人。”
  宁婉就笑劝,“钱夫人因着操持家事固然难比王夫人神清散朗,但清心玉映,自有张夫人为人所称道的闺房之秀,倒是比王夫人更有些福气呢。”王夫人谢氏虽然是古今难得的才女,可是她嫁了个废物丈夫,晚景很是凄凉,比不了同时期被称为闺房之秀的顾夫人张氏子孙满堂来得幸福。
  钱夫人听了就十分欢喜,“不想你小小年纪,竟然懂得这样多。”说着携她的手道:“我们坐在一处。”
  辽东一地文风果然比不了江南,在座的女眷们识字的本不多,更不必说知道王夫人谢道韫的平生以及被称为有闺房之秀之称的张彤云了,因此便都瞧着她们二人但笑不语,唯有丁三小姐急于板回一局就接话说:“论起教养女子,哪里也比不了京城。我姐姐说皇子府上有专门自宫里请来的嬷嬷教大家规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要练过成百上千次才成呢!”
  钱夫人撑不住“噗”地笑了,“你说的是伺候人的奴婢,我们说的是史书中大家之女,不相干的!”
  这一下大家可都懂了,便“轰”地一声笑了起来,几乎把屋顶掀翻。丁太太实在熬不下去了,赶紧拉了丁三小姐,“我们来时你父亲就说家里有事让早些回呢。”说着向赵太太道:“我们先告辞了。”
  赵太太是主人,自然不好跟大家一处笑的,因此指了身边的一个丫头,“替我送送丁太太和丁小姐。”
  大家平素就厌丁家,但又不好不与她们打交道,眼下钱夫人亲自将丁三羞走倒不与大家相干,因此竟一时颇觉钱夫人可亲,便笑着招呼着坐下说话。
  宁婉一直被钱夫人拉着,眼下钱夫人又要与她一同坐在正中,自然百般不肯。她倒不是认为自己是武将的夫人就比文官的夫人低上一筹,而是不似钱夫人一般心思简单。到别人家坐客,自然要考虑主人的心意,要么怎么会有“客随主便”的话呢?
  赵夫人请客,当然会有安排的,自己若是随了钱夫人坐下,势必要打破她排好的座次,不只是位次不对了,就是一会儿敬酒、点戏都会乱了,到时候大家岂不尴尬?而今天的座位怎么安排宁婉心里并没有数,毕竟赵家虽然与虎台县里文武官员关系都好,但也很少将大家一勺烩地一起请来,眼下是例外了。
  况且还有一事,大家虽然称自己为少夫人,但宁婉知道论起身份其实钱夫人和张、曹、羊三位夫人才是有朝廷诰封的夫人呢,自己才嫁给铁石,离请封诰命还早着呢,怎么也要请她们坐在上席。
  宁婉不肯坐,钱夫人也不坐,大家为了座位推让了起来,赵太太就笑着过来说:“我们与其在这里争来争去,还不如先去观戏台争去,那时也不必看戏了,只看大家就成!”所有人就都笑了,果然随着赵太太去了观戏台。
  赵家的观戏台共有两层楼,请客时通常一楼招待男客,二楼招呼女客,大家自花厅出去从连廊里穿过便上了楼。这里虽为观戏楼,但却是一幢房子,四周皆有槅窗,夏日时可以将槅窗全部拆下又通风又凉爽,眼下冬日却只取下正前方一排槅窗,每个座位下面又都是都熏笼,方进屋子就觉出一股暖香扑面而来。
  宁婉将眼睛向里面一溜,就知道赵太太座次是如何安排的了。面对着戏台正中,两张长条方案一东一西并排摆着,每个方案后面都有数张座椅,这就是主座了。她不禁向赵太太敬佩地看了一眼,朝廷站班正是文东武西的规矩,用在家宴上岂不正好?
  钱夫人被赵太太和宁婉两人共同请到了东边最中间的座位上坐下,便也醒悟过来,不再拉着宁婉不放了。宁婉就势让了张曹羊三位夫人先坐,大家一推辞了几句就将年纪最大的张夫人按在首座,其实曹夫人,再次宁婉,羊夫人因是百户夫人怎么也不肯坐在宁婉前面的。
  一时坐下,早有热茶送上,方说了几句,戏单送来便按着座次点戏,一时戏唱了起来,大家都沉迷其中,忽就到了正午,正逢一折戏了了,赵太太就站起来笑道:“我们不如到花厅吃饭,那里宽敞,菜也摆得开。”
  大家哪里肯依,“今天的戏班子好,我们正看得入神呢,就在这里摆吧,谁又能吃什么呢!”
  虎台县里虽有一个小戏班,但比起此番自外面请来的大班差上不是一点,而大家平日里又是最爱看戏的,因此赵太太其实也只是一问,就传话让人将酒席摆在观戏楼,长案虽比不了大桌,但也尽够用的。
  一时撤了茶点,上了酒菜,第一道自然是燕菜,大家敬了酒便又开戏。这一场是绣襦记,扮李亚仙的坤角装扮十分美貌,唱念俱佳,到了她要自刺双目劝郑生读书的情节,宁婉就听就喜姐儿悄悄在她身后说:“我最看不得这个,每次都要哭的,你陪我出去转转吧。”
  原来观戏台上除了正中的两个长案外,在一侧还有后面都设了长案,其余人等就分坐各处,喜姐儿特别拣了宁婉身后的一个座位,如此她们姐妹两个还能说些悄悄话儿。
  宁婉也正有事要问喜姐儿的,闻言就起身笑道:“正好,我也想出去松快一下呢。”
  两人手挽着手下了楼,早有人送来了披风和手炉,穿戴好去了喜姐儿的院子,还没进门就听赵国茂在大哭,“我要去看戏,我要去看戏!”
  喜姐儿就露出一脸嫌恶之色,进门厉声问:“谁告诉二少爷家里请戏班子的?”
  一旁的丫头婆子人就说:“没有人告诉二少爷,是二少爷自己听到锣鼓声猜到的。”又道:“已经哭了半个多时辰了,怎么也劝不好。”
  “我能有什么办法?”喜姐儿就叹气道:“等他闹累了自然就不闹了。”
  宁婉忍不住上前说:“既然二少爷要看戏就带他去看吧,只要他不吵不闹就好。”赵国茂其实就是个孩子,特别爱看热闹,只要让他看戏,他就可以一动不动地坐上一天。
  喜姐儿就气呼呼地问:“难不成把他带到观戏台下面让人笑话?”
  宁婉却是有办法,“我们回来的路上我见观戏台不远处有一排房子,虽然不正对着戏台,但也能看到唱戏,就让二少爷去那房子里看,也免得他闹,大家也都省事。”先前她就是那样做的。
  “就怕他到了那里又闹了起来。”喜姐儿不信,但还是听了表妹的,“把二少爷带到那边去看戏吧,他要是再闹就拉回来关在屋里!”
  赵国茂走了,自宁婉面前路过时还不忘向她一笑,叫了声,“表妹!”宁婉就笑了,“二少爷好乖呀!去看戏吧!”眼见着赵国茂与服侍他的一干丫头婆子们都走光了,院子立即就清静下来,两人去了下处重新收拾一回,再对镜梳妆,宁婉就问:“表姐,你遇到了什么好事?”
  “哪里有好事?不过是我自己想开了罢!”喜姐儿拿出一个小玉盒用簪子挑了些雪白的油脂给宁婉,“这是舅太太带来的,抹在脸上手上特别滋润。”
  宁婉依言抹了,果然觉得不错,就问:“舅太太可说在哪里买的?我也托人买些用。”
  “这是他们家自己做的,”喜姐儿就将盒子给宁婉看,“这盒子都是特别定的,没有商家的标识。你要是喜欢,我改日再问舅太太要两盒。”
  高家原也只是很寻常的小官宦,但因为任职之地发现了一处玉矿而发达起来,不必说赵太太送人时常送玉器,如今装个脂粉的都要用玉盒了。宁婉先前还真不知道,眼下只一笑,“那就算了,在别处买也一样的,何苦开这个口。”
  想再问喜姐儿为什么一下子就想开了,见她神情舒朗,眉眼带笑,也就将话放下,应该是赵太太劝的,毕竟喜姐是她自己挑的儿媳,将来要照顾赵国茂一辈子的,她总要关切的。
  姐妹俩儿出来半晌了,也不好不回,重新整理衣裳回观戏台,却没有从连廊过去,而是先绕到了越国茂看戏的地方,就见赵国茂整个人趴在窗子上看得入迷,理也不理她们,一干丫头婆子们或在他身看跟着看戏,或在屋子里歇着,倒是极省心的。
  喜姐儿就笑了,“不想这法子竟这样好,他不再闹人了。”
  宁婉就又说:“你婆婆知道了也会高兴的。”赵太太之所以给二儿子也娶了媳妇,一是因为不愿意亏了二儿子,二就是希望二儿媳妇好好照顾儿子,因此她见了赵国茂得到好的照顾是最开心的。
  二人说着就出来,远远地向厨房那边出来一排丫头,手里捧着大食盒,便知又到一折唱完之时上要新菜了,互视一眼道:“我们赶紧回座位上,大家还未必注意呢。”
  才上了两个台阶,宁婉突然闻到浓重的牛乳气味便转回身拦住带着丫头们送菜的中年仆妇,“这是什么菜?”

  第191章 牛乳

  带人送菜的仆妇见一位衣着华贵的少妇问话,不敢失礼,赶紧上前躬身答道:“是牛乳蒸羊羔。”说着将盒盖揭了让宁婉看。
  宁婉急忙招呼喜姐儿过来,“快让她们将菜撤下,钱夫人不吃羊肉,钱家小姐不只不吃羊肉,就连牛乳的味儿也是不能闻的!重新换一道菜吧。”
  喜姐儿便迟疑了起来,“今天宴席的事都是大嫂张罗的,她只怕出错,菜单都送婆婆看过了,现在换菜恐怕不大合适吧?”
  赵太太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才对!宁婉是跟着赵太太学管家的,请客备菜时一定要将客人的禁忌打探清楚,否则酒席送了上去客人不动筷有多尴尬?眼下还不止钱夫人和小姐不肯吃这道菜的问题,只怕她们闻了不舒服,竟要将宴会都搅散了呢!
  “送上去才会更不合适!”宁婉坚决地说:“表姐,你可是赵家的二少奶奶,总要拿个主意的!”
  可喜姐儿显然从来没有在赵家做过主,因此迟迟不肯发话,这时送菜的十来个丫头便都停了下来瞧着那仆妇,那仆妇也有些不服喜姐儿的意思,便为难地道:“二少奶奶,再等一会儿菜就冷了。”
  眼下这个时节天气寒冷,滚水在外面多放一会儿都会冻上,更不必说牛乳蒸羊羔变冷了味道就全变了。因此喜姐儿就拉了宁婉的手说:“要么就让她们先送上去吧,钱夫人和小姐不吃,就再给她们换一样。”
  那可不好,送了客人不吃的菜上去是很失礼的,尤其钱夫人还是赵家顶头上司的夫人,宁婉虽然知道不干已事,但她还是不能看着赵家的酒宴出这样大的差错,而且这里也关系到喜姐儿,毕竟喜姐儿现在已经被自己拉了过来。
  她想了想就问那仆妇,“这个菜可是赵太太看过点头的?”
  那仆妇原来急着上菜,现在被这样一问就心虚起来,“这菜是后换的,原本是我婆婆主管这次宴客,偏她昨日伤了脚不能上来,我就临时顶上来了。先前定了要做野鸡汤的,又赶上野鸡没有送来,就问过大少奶奶换了牛乳蒸羊羔。”
  原来如此!送菜的这仆妇是厨房费婆子的儿媳妇费大娘,宁婉是认得她的,也知道她的拿手好菜正是牛乳蒸羊羔,趁着热吃香气馥郁,正合冬季滋进补。
  现在宁婉就全部明白过来,费大娘临时替费婆子管了厨房的事,一时急于让赵太太知道她的手段,一有机会就提议做牛乳蒸羊羔,而赵家大少奶奶没心没肺地就答应了。虽然错犯得不小,但总算在最后的关头被截住了,宁婉就肯定地说:“若是你婆婆来一定会知道的,不信你回家问一问。”
  喜姐儿和费大娘这时早已经相信了,便都齐声问宁婉,“可怎么办好?”
  宁婉知道唯有自己帮喜姐儿拿主意了,就拉了喜姐儿小声说:“你先让大家回去随便换样点心送来,然后再问厨房还有什么,让她们重新再做一个大菜。”
  “万一没有可用的菜怎么办?”
  “不会的,既然请客,你们家厨房一定会多备菜品的。”
  喜姐儿就按她说的吩咐下去,果然厨房里还有鱼、肉等等,宁婉比划了一下,喜姐儿一下子就开窍了,“就做鱼丸汤吧,把鱼肉剔下剁成茸,再加蛋清、淀粉、调料挤成丸子,在蛋黄液里打个滚下到汤中,再加些紫菜香菜香葱送来。”正是她几年前去三家村在宁婉家吃过的鱼丸汤。
  费大娘答应着赶紧带着大家走了,宁婉与喜姐儿一起上楼,又说:“你看,其实管家也没多难吧?”
  “还不是你在旁边我才有的底气?”
  “其实你自己也行的,只要胆子大些就好。”
  两人说笑着上了楼,刚要悄悄溜回座位上,就听钱小姐正在闹脾气,“我就是闻到了牛乳味,见什么都恶心,我要回家!”
  钱太太就有些意兴阑珊,“这孩子从小就闻不得牛乳味儿的,一不小心就吐,我还是带她回去吧。”
  赵太太就陪笑道:“知道钱小姐要来,我就吩咐她们连加牛乳的点心都没有做。”又问大儿媳妇,“是不是?”
  赵大少奶奶脸色一下子雪白雪白的,吱吱唔唔地答应了,“是没做吧。”
  宁婉赶紧推了一把喜姐儿,小声提醒她,“你把身上的香熏球送给钱小姐玩。”喜姐白挑钱裙子一侧正挂了两个精巧的鎏金香熏球,里面是放了香料的,闻着便能将刚刚牛乳的味道压下去,毕竟那菜并没有送上来,只需一会儿功夫钱小姐就闻不到了。
  喜姐儿就赶紧上前摘了那对香熏球笑着与钱小姐说:“街上有时会有卖牛乳的经过,就带了些味道,现在出门恐怕会更明显呢,不如闻闻这个。”
  香熏球必然是极香的,且那牛乳味儿也极淡,钱小姐也就重新坐下了,却哼了一声道:“辽东人真是,竟喜欢吃这些腥膻之物!”
  在座的除了钱夫人母女皆是辽东人,每人心里就都存了不快,觉得钱小姐的话太难听了,可钱夫人竟似没有听到一般,一点也不制止,又让人更不自在。
  大家便都不语了。
  谁也不想付捕头太太却开口说:“也不止辽东人喜欢吃牛乳,京城里的富贵人家都喜欢吃用牛乳做的奶酪,听说江南也有各种用牛乳做的点心呢。”又向钱小姐说:“多吃乳酪个子才能长得高高的,身子也壮,就像我们家所有人每天早上都要喝牛乳的。”
  钱小姐毕竟是孩子,说过话也就放下了,但付太太这样一本正经地辩解了一番,却让大家都不知说什么好。道理是付太太对,可是一则钱家地位不同,二则钱小姐才多大,还不满十岁呢,与一个孩子争论,岂不没趣?
  果然钱小姐就任性地说:“我就不吃!”而钱夫人就瞥了付太太一眼,“付太太知道的倒是挺多的。”
  付太太正要说什么,她身后的一个小媳妇就拉住了她的胳膊,急忙插嘴道:“我婆婆在家里时常说钱夫人是最有见识的,毕竟从江南到京城,再到我们辽东,什么不知道!”正是付捕头的新媳妇,急忙替婆婆遮掩,只是她未免太急切了,却不想出力也难有好结果,待回了家付太太一定要与她吵的。
  其实争论这些事情最没有什么意思了,钱家瞧不起辽东,可为了做官还不是到了虎台县?付太太也是,明明为了那些贼人钱县令已经对付捕头很不满了,现在竟还傻傻地出头顶钱夫人,而付家新进门的媳妇也不应该当着大家的面打断婆婆的话……宁婉只怕再有这无谓的争论,就笑道:“说起有见识,我还没出过虎台县呢,不知大家都去过哪里?”
  钱夫人自然是要给卢少夫人面子的,因此就笑着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也是没出过家乡,但是后来跟着外子在京城寓居几年,然后到了虎台县,竟也走了不少的地方。”大家便也都算起自己去过哪里,一时之间倒热闹起来了,就连等了半日没有上菜竟也忽略了。
  好在过了没多久,鱼丸汤就送上来,大家吃罢又接着看戏,热热闹闹地听了一折“封神演义”方才将刚刚的小波折混了过去。
  宁婉在赵家盘桓了大半日,看着大家纷纷告辞便也要走,偏喜姐儿拉住她悄悄说:“你略等上一等,我婆婆有句话要说。”
  宁婉只得又留了一会儿,待客人散尽就见赵太太向她敛衽行了一礼,赶紧避开道:“赵太太岂不是让我折寿吗?”
  “我既然行了礼你自然是受得的,”赵太太感激地说:“多谢卢少夫人了,今天若没有你帮忙,恐怕早会闹得不欢而散了!”赵太太是最在意颜面的人,赵家的宴席要是真弄个不欢而散,她根本受不了。
  宁婉早猜赵太太已经知道了牛乳蒸羊羔的事了,毕竟她可是真有手段的,赵家的事自是不能瞒过她,赶紧摆手道:“我和表姐既然知道了总要想法子挽回的,幸好事情没有闹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