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第一军阀-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华民国的教育培养的是偏才,因此从小学就开始注意培养了,因此每所学校的设施非常完备。
小学的设施还少一些,中学的设施就多了,各种领域的设施都有一些,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锻炼自己的特长。
每个人的八字都不太一样,各种各样的八字都有,因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和天赋。
天赋也需要浇灌,否则就无法茁壮成长。
在大学里,设施就更多了,一些国家级的研究设备在很多大学都有配备。
三元九运已经差不多走到四绿文曲星了,文曲星当令,非常适合发展教育业,那二十年里会读书的孩子非常多,抓住文曲星主宰的那二十年,整个民族都将腾飞。到了五黄当令时,四绿就成了衰死之星,是最衰的九星,那时候教育业就不好发展了。
天时如此,人力很多时候无法逆转。
抓住天时,适时而动。所以中华民国的教育资金一直以来都非常充足,这么多钱砸下去,培养出来的下一代自然是素质最高的。
从学生的道德素养,到个人能力,都是全面的培养。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寄宿在学校,则主要是减少父母不良习惯的影响,对民族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造和提升。
中国老百姓太聪明了,因为开化程度太高了,正所谓物极必反,很多时候太聪明也就变得太自私,很多东西就没有了规范。
学校的这种寄宿培养制度,就是要让学生变得淳朴一些。
当然,学校因为资金充足,上学也不会很无聊。中华民国的教育制度不会让学生整天坐在教室里读死书,搞应试教育。
课外活动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都非常有趣,绝对能让孩子们到了学校就不想回家,甚至让很多孩子在过假期的时候期盼着早点开学。
当然,中华民国不是为了培养一群意志薄弱的下一代,因为战争始终是这个民族最需要准备的。
因此学校里的意志训练也非常多。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人的意志力总是比较薄弱的。美国大兵为什么不会打仗?就是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太丰富了。
中国在经济上走的是和美国差不多的道路,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中国绝不愿意看到下一代变成美国大兵那样。
教育部每年拿那么多钱,可见此时中华民国对下一代的投入有多大了,中华民国也成为世界上教育投入最大的国家。
1919年的军费预算则达到了13亿元,其中陆军拿到了6亿,海军4亿,空军3亿。
尽管在搞大海军计划,不过军舰暂时还未造出来,因此海军用不了那么多钱,造军舰的钱已经由华东商会出了。
其中陆军是最有钱的,因为陆军刚买了1。2万辆战车,同时在俄国掠夺了大量的财物,尽管很多都要上缴中央,但是陆军是有分红的。
其他的钱,则投入到了各部门当中,其中水利修缮依旧是重点,这一年中央投入20亿元修缮水利工程,加快了全球水利建设工作。
加上财团建水电站,也能调节水利、灌溉,水利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
进入己未年,历史上这一年华北、四川地区是发生大灾害的,农业生产普遍欠收,灾害持续三年。
俄国在同一时期同样也出现了灾害。
历史上这三年灾害,中国华北、四川大量百姓饿死,情况非常惨烈。不过此时中华民国却不会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首先交通上便利了,华北铁路四通八达,四川铁路也修了进去,就算出现饥荒也能很快救灾。同时政府也有钱救灾。
其次是老百姓普遍都有储蓄,有能力自救。
再则,粮食是非常够吃的,在中南半岛就是中华民国的超级粮仓,每年生产出来的稻谷甚至可以拿去喂猪。
华北、四川人口很多也都迁移出去了,也不会造成太多人拥挤在一个区域的现象。
不过农业减产还是有些损失,经济作物产量降低,其工业产品生产也就减少,出口方面就减少了。同时政府还得拿些钱出来,补贴一下受灾农户。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损失是可承受范围之内。
水利方面主要治理的还是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四条水线,在中南半岛则治理湄公河,湄公河流经的附属国都要出钱。
在自然灾害方面,比较严重的无非就是旱灾、水灾,其中旱灾又催生蝗灾,在南方地区以治理水灾为主,北方地区治理旱灾、蝗灾为主。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华北三年灾害,中央政府决定开启北水南调工程,即建设水渠,将贝加尔湖的淡水先调入漠北省(外蒙)、漠南省(内蒙)、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省、山西省、河北省。
第一期工程只建设从贝加尔湖调水到漠北省。
这是一个工程量比后世南水北调工程还要巨大的大调水工程,而且调水涵盖七省地域,不是一口气就能搞定的。
主要是当前在搞泡沫经济,没那么多的精力去搞这个工程。现成的边疆土地还未完全开垦出来,自然不是太急着调水来增加牧场、耕地的面积,所以只搞了第一期,后面的再逐年慢慢来。
中央的钱是很多的,毕竟掠夺了俄国,因此中央这一年除了财政收入之外,还有其他的横财。
这使得每个部门的经费都非常宽裕。
更多的钱,则用在了各地区的城市改造当中,全国各地现在都在对城市进行一次全面性的改造。
现在的改造成本还比较低,如果以后再改造,那成本就高了。
把街道扩宽,建设起足够多的停车场之类的是非常必要的,现在财团要卖汽车,首先就得打消老百姓买车的顾虑。
首先就是车买来停哪里?
因此每个小区都硬性规定要有停车房,每户人一间,并还要有一个公共停车场。
另外街道不能太狭窄,不能造成堵车的现象。这样老百姓开车才舒心,老百姓开车出去,也要有公共停车场可以停放。
另外一个就是油价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和收入挂钩的。
后世油价高的时候,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差不多,但是因为他们的钱更值钱,导致在中国人眼里的高油价,在美国人眼里还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中国只要能够做到提高工人收入这一点就足够了,何况现在油价相比后世来说实在是不怎么高。
没有了这些顾虑,老百姓自然会买车。
等汽车普及到一定程度,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工资也上涨到大部分人都呢个买得起汽车的时候。公交车就可以裁撤掉大部分了,到时候公交车半个小时一辆,保证准点。
但半个小时一辆,就是逼着老百姓买车,买不起新车可以买二手车。
孩子上学什么的,可以用校车。
各地的城市改造,拆除了大量棚户区,大量的小区、廉租房则不断的建设了起来,城市排水系统也是重点建设的,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免得城市被水淹。
各城市还将修建环城路,那些大货车直接绕着城市走,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这些城市改造基本上是一步到位,日后只要向外扩建,城市内部格局不需要怎么变化,尽管刚开始成本大一些,但日后再改,那成本就更大了。
中央1919年财政预算搞完后,就是财团包揽这些建设项目的时候了,这些项目利润都不小。
民间资本基本上都是靠边站的,没他们的份。
财团即赚取了利润,同样也保障国家建设项目的质量,中央的这些项目基本上不搞竞标,直接财团包去了。
……
进入1919年。
国家在大量建设基础设施,财团也在建设,而民间资本同样在建设,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非常繁荣的状态当中。
就业岗位非常充足,而工资水平也因为劳动岗位的充足而提高了,本土普通工资水平从20元提高到了25元。
这样的普通工资水平实际上还是比较低的。
但是,先进生产力还不是完全普及的时候,这样的普通工资水平却是合理的。而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资本家们不得不采用更高的生产力,以减少人力上的投入。
这就拉动了先进生产力的普及,生产力普及程度提高后,继续提高工资水平,如此循环下去,最终普通老百姓的工资水平突破年1000元的收入只是小意思。
而那些已经采用了先进生产力的工人,工资水平也大幅度上涨,大部分技术工种的月收入已经达到50元以上了。
因为这样的刺激,很多普通苦力工人都去学技术了,技校到处都是,只要花点钱就能进去培训。
那些顶级技术工种,月收入大多都突破100元,有些甚至达到了200元。
中华民国的中、高收入群体是不断的在增加,而这些人又会对社会产生‘涓滴效应’,通过消费、服务业,把钱滴到普通民众手里。
中华民国没有什么外资了,所以这是一个不会漏水的水桶,涓滴效应过程钱不会被其他国家赚走,从而使普通老百姓也能获得足够的养分。
在建设方面,如今中华民国很多工地都用上了工程车辆,而且每天都有更多的工程车辆出厂投入建设。
因此国家、财团、民间资本三方的建设量尽管很大,但基本上还是能够建设得过来的。
如果是昔日的中国,四亿人不管怎么干,也建设不了这么多的东西,这就是生产力的进步。
先进生产力普及到了一定程度,那建设速度绝对是越来越快,快到让人望尘莫及。
……
就在春节快要到来的时候,南华共和国地区,一支人数达到5万的日军正在进入存在食人魔部落的‘新几内亚岛’。
这个岛屿未经开发、孽障丛生,蚊虫、水蛭、毒蛇、食人魔部落、疾病,各种威胁在雨林中潜伏。
这支日军是中华民国让日本组建的一支雇佣军,专门用来对付南洋的那些未开化部落。
那些部落要驯服教化太麻烦,而且南洋猴子本身就比较懒,因此教化也貌似没什么用。
在南洋地区,各种各样的部落都有。
在后世,有的部落甚至完全不干活,就等着吃政府救济,因此这些猴子还是清理掉比较好。
而那些开化的猴子,在种植园当苦力也是不错的。
种植园的活不是太累,但比较繁琐,这些南洋猴子也能胜任,因此南华共和国,以及中华民国的吕宋省,都将那些开化的南洋猴子全部都迁移到了各种植园当工人,他们的土地直接没收了。
反抗者——杀!
这些南洋猴子要有用,才有留着的价值。他们的价值,就是给中华民国当廉价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劳动力,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大部分是不能使用机械化的。
杀光这些猴子的话,中国老百姓劳动成本又比较高,这些热带经济作物就没有种植利润了,那也就没有发展的必要。
但是这些热带经济作物是需要的,因此需要很多南洋猴子。
需要他们割胶,需要他们种植菠萝、香蕉、甘蔗、荔枝、芒果、火龙果、咖啡、可可等等热带经济作物,这些东西机械化是搞不了的。
同时还需要他们当佣人、保姆。
这些南洋猴子吃的比较少,饭量小得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中国人的饭量甚至会吓到他们。
因此养这群那样猴子不需要花多少钱,只需要让他们吃饱,再给点零花钱就可以了。
那些自耕农的南洋后贼被没收了土地,送进种植园当工人,他们大部分都不敢反抗,到了种植园之后,有饱饭吃,还有一些钱给他们花,让他们日子还过得下去,因此他们就随遇而安了。
性情方面,总的来说还算平和。他们昔日屠杀华人,主要还是西方人的煽动,不过也因为这样,使得他们如今不可能获得像样的地位。
他们每个人都被打上了‘南洋原住民’的身份,能从事的职业都被限制死了,收入水平也遭到限制。
教育方面,中华民国对他们采取的是奴化教育,上学时间也不用太长,上个小学就可以了。
教学用的是汉语、汉字,从小给他们灌输奴化思想。
个别比较优秀的女人,则可以去读中学、然后进入佣人、保姆培训学校,这个所谓优秀,实际上就是看性情和相貌。
长得丑的影响市容市貌,雇主不要雇佣这种女佣、保姆,长得漂亮的可以成为高级女佣、保姆。
这是一种分工。
日本为中华民国提供妓女,南洋土著为中华民国提供女佣、保姆。
日本为中华民国承担高污染工业生产,那样土著为中华民国生产热带经济作物。
朝鲜为中华民国提供足够的苦力,同时也分担一些个人劳动力比较低一些的轻工业。
越南、暹罗,为中华民国生产粮食,同时也负责生产一些个人劳动产值比较低的轻工业。
同时朝鲜、越南、暹罗的女人,在中华民国的地位则比日本、南洋土著的女人地位要高一些。他们很多是直接嫁给中国男人,也有的是当了小妾。
这些藩国女人嫁到中国来,很多还能勤劳工作,养家糊口。
俄国女人也大量进入中国,有的但服务员、女佣、保姆,有的嫁给中国男人,有的当了妓女。
这种分工都是围绕着中华民国进行输出的。
同时其他国家,如印度这种国家,随着大量资本输出,印度将成为中国的原材料生产地,同时也会有大量印度女人来到中国。
女人实际上大多贪慕虚荣,中华民国有这个基础,最高质量的生活,最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种时尚名贵的奢侈品,绝对能让这些异乡来的女人流连忘返。
很多俄国女人就是这样,刚来到中华民国时要死要活,没过多久就因为宽裕的物质条件而安分了下来。嫁给了中国男人之后,基本上就不想什么俄国了,很快就把自己当成了中华民国公民。
中华民国把南洋的那些自耕农土著迁移到种植园里之后,就是对那些部落的清扫了,中华民国并不想沾染这份血腥,因此交给了日本人来做。
这些日本雇佣军待遇不错,每个月军饷达到20元,同时补给充足,他们往往也被送入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作战。
新几内亚岛就是一个典型区域,这里条件恶劣。
本来这里是中华民国用来处理一些异族的地方,不过后来经过考察,这个岛屿面积达到78万平方公里,岛屿上有一条比较大的中央山脉。
问题就出在那条中央山脉上,这条中央山脉是整个南洋地区最大的山脉,而新几内亚岛的形状看上去又像是一头海兽。
因此这里绝对是一个有龙脉的地区,只不过这里的龙脉没有苏醒罢了,毕竟没什么人,苏醒了也没什么威力。
但是如果把异族大量扔在这个岛屿上,说不定几百年后会对中华民国在南洋地区的利益产生一定威胁。
因此江渝决定开发这个岛屿,把汉民迁移到这个岛屿上,在岛屿上建立安全的城市。
前提就是先清理掉岛上的食人魔等部落,日军雇佣兵就派上用场了。
这些日军作战意志很顽强,韧性甚至比中华民国的士兵还要强,因为日本作为一个没有资源的岛国,要想发展只能靠扭曲的韧性了。
进入新几内亚岛之后,这些日军分散成小队,进入了丛林中,对那些部落展开全面的清剿。
各个岛屿上,也都出现了清剿土著部落的日军。
在中南半岛上,中国则是对那些土著采取一定的怀柔政策,中国古代都是在不断的向南扩张。
并不断的融合南方的少数民族,只要臣服,就是天朝子民,天朝一视同仁。
这种民族融合进程因为中华民国已经扩张到了中南半岛而持续进行,这也是最后的融合了。
把中南半岛的那些少数民族融合之后,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进程也就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第269章 奇迹般的建设速度
向南扩张的民族融合尽管在传统行政区内搞得不错,但是中华民国此时还是在加强各地的教化。
满清挖了一个大大的坑。
首先满清把中华的传统文化给阉割了,把那些精华的东西摧毁,并将文化扭曲。在北方,胡化比较严重。
在南方,贵州一带的教化搞得不咋滴。
现在中华民国是重整河山,振兴民族文化,把丢掉的文化精髓找回来,把被歪曲的糟粕丢弃。
后世的中国,一直陷在满清挖的坑里跳不出来。如今的中华民国,已经快要跳出这个坑了。
国人一直没搞明白西方人为什么强大,普遍认为是文化问题,从而攻击传统文化,那种人实在傻x得很。
在中南省、越南、暹罗,都在加强教化。藩国也需要教化,而且必须服从教化。
在中南半岛和南洋诸岛,铁路、公路也开始不断修建。不过这些地区修建铁路有个问题,那就是孽障丛生的丛林时刻威胁着工人的生命。
法国人修滇越铁路时,死了二十多万中国劳工。日本人二战时在中南半岛修铁路,也死了不少人。
这主要是医疗条件和营地卫生条件没有改善,同时食物供应比较差,营养跟不上。同时施工多是以人力施工为主,工人比较劳累,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因此中华民国在修中南半岛和南洋诸岛的铁路、公路的时候,首先会保障医疗条件和营地环境。
同时加强营养。
施工方面主要使用炸药、工程车,劳工只负责铺设铁路。
在这些条件下,这一地区的铁路、公路修建果然没死什么人,施工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修铁路在以前没有工程车的时代确实很容易死人,因为没有工程车的时候,全靠体力修建,工人非常劳累,同时营养跟不上,自然就会出现大量劳工修铁路的时候死亡。
如果再加上如热带雨林这样的环境,那死的人就更多了。
藩国的铁路、公路建设一点也没拉下,朝鲜、日本也都在修这些设施,作为藩国,也是得有良好的交通才能把原材料运出来的。或者是把原材料运进去,然后把他们生产出来的低劳动产值的产品运出来。
中国国内的铁路、公路建设在1919年进入了一个高峰阶段,大量的资金涌入市场,民间资本家们到处投资。
铁路、公路依旧是投资最多的。
如繁华的京浦铁路,有商人看到利益,本来已经是双轨的京浦铁路,他们就在边上又修了一道单轨。
这是赤裸裸的抢生意。
然而奇怪的是,也没人去制止他们,竟然随便他们修。因为京浦铁路确实非常繁忙,很多货物都运不过来。
多一条单轨,三条轨道就能大大缓解这条线路的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
像这种情况非常多,很多民间商人看到铁路运输的利润,以及在泡沫经济繁荣下运不过来的货物,他们干脆就沿着原来的铁路线再修一条单轨,甚至是修双轨铁路。
实际上美国佬历史上能修出40多万公里铁路出来,就是因为美国的泡沫经济造成的,在这个空运不发达,也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长途运输大部分是靠铁路。
美国财团的铁路策略就是,让他们修。
把铁路修好之后,财团卖出所有铁路,然后形成几百家铁路公司,这时候国家再以一个‘铁路系统混乱’为理由,把铁路收归国有。
这下那些铁路公司就只能哭去了,而财团尽管看上去失去了铁路。
但实际上,财团的货物运输价格方面,政府还是会给财团优惠。因此美国铁路年年亏本,政府每年都要往里年贴钱。
这些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财团可以有更优惠的运输成本,商品竞争力不就上去了。而那些民营工厂的货物,售价就被运输成本拉高了。
财团可以不需要掌控铁路,只需要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商品竞争力。铁路就是民营资本脖子上的一道枷锁。
南方商业实际上很发达,但铁路线却不全,因此南方铁路成了民营铁路大力修建的地方。
铁路干线之前已经有了,修的就是铁路支线。
有些民间资本家,同样也修干线。
南方铁路在那些民间资本家们的狂热投资下,被大量修建了起来。自经济转为内部消费拉动后,商品、原材料运输变得十分频繁,原有的铁路根本就运不过来。
运费不断上涨,利润是超暴利。
在这种暴利的推动下,民间资本家想不疯狂都难。投资铁路就是贷款、集资,上市铁路公司不断增加,很多民众也把钱拿去购买铁路股票。
现在中华民国还真是不差钱,货币宽松政策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民族暴富了一把,修铁路的资金无比充足。
铁路修建速度变得更加疯狂了,在中华民国近两千五百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加上附属国达到6亿的人口面前,铁路修建速度完爆美国最快的一年4万公路的记录。
1918年,中华民国的铁路总长已经达到15万公里了,1919年突破20万公里完全不是问题。
整个国家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在大兴土木。
1919年1月份,中华民国的工程车产量突破20万辆,其中挖掘机占5万辆,就以挖掘机为例子,一台小型挖掘机,施工效率是人工的40…50倍,而大型的挖掘机,则是上千倍,如果斗容超过150立方米的,甚至可以达到7、8千倍。
当然,那种超大型挖掘机中华民国还没造出来。
就以平均100倍的效率来算,5万辆挖掘机就等于500万名劳动力的工作效率,相当于在农业时代增加500万劳动力,并且是不用吃饭的劳动力。
就如修路时,一名工人用锄头挖掘的话,一天只能挖掘0。5米,但是小型挖掘机却可以挖出20米,中型挖掘机挖的就多了。
为了发挥出挖掘机的先进生产效率,财团的工程队是搞三班倒施工,一个工程队的工程车操作员以及那些运泥车司机,分成三班作业,每一班连续作业8个小时,每两个小时休息一次,中间吃顿饭。
施工速度暴快。
当然,施工成本更高,夜班工人得发双倍工资,晚上还得用柴油发电机照明。
特别是在1919年,全国需要施工的工程就更多了,三班倒施工成了全国流行的施工方式。
那些从财团手上买走工程队的民间资本商人,也学着财团用三班倒施工。
同时财团为了加快施工速度,还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更是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大量的铁路、公路以奇迹般的速度建设了起来。
货车月产量则突破了50万辆,大量的货车投入市场,大大缓解了运输压力。
家庭汽车的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还是比较少。当前钢铁不足以大量倾斜到家庭汽车制造上。
一切就看钢铁产量有多少,进入1919年,前几年投资的矿山已经开始投产了,而且不少是露天矿山。
加上资本输出,买了不少铁矿山,有的是已经投产的,这些原材料也源源不断的运回中国。
或被运到日本。
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在日本建起了化工厂、水泥厂、炼油厂、造纸厂等高污染产业,同时还把一部分的炼钢厂建设在日本。
日本先将铁矿石炼成附加值比较低的低级钢,然后再运往中国炼成附加值高的钢材。为此大大降低了炼钢成本。
日本经济初步有了起色。
1919年年初,又有50万日本雇佣兵投入了欧洲战场,日本在欧洲已经投入了100万名士兵,大大的增强了同盟国的兵力。
加上不少日本劳工前往中国做工,他们的工资也随着中华民国的劳动成本增加而有所提高,一个月达到8元,尽管还是比中华民国的劳工所拿的工钱低很多,但是日本人通过劳动,使他们的国家经济有了初步的起色。
起码能够吃饱饭了,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三季稻大米大受日本人欢迎,这种稻米尽管口感不是很好,但价格却是很低廉。
同时还有中华民国出口到日本的海产品也很受日本人欢迎,此时日本人接受了中华民国开出的对日《二十一条》,其中有一条就规定,日本片板不得下海,连捕鱼都是不允许的。
因为日本承认日本是中国的附属国,作为附属国,没有制海权。中华民国只是将陆地交由藩国管理,而海洋却是属于中华民国的。
日本人很喜欢吃鱼,正好这时候渔产品价格也不贵,中华民国的渔船现在满世界的到处捕鱼,每年都能为中华民国带回大量水产品,这些水产品因为价格便宜,所以成了日本此时进口的主要肉类。
日本近六千万人窝在一个小岛上,确实很苦逼。
他们为了生存,什么高污染都不管了。只要是中华民国分配给日本的工业,日本人都敢要。
大量高污染工厂就这样开始向日本转移。
同时中华民国还向日本贷款,钱是财团银行出的,日本拿到贷款后,大修基础设施,日本政府欠中国的钱越来越多。
尽管有一百五十万劳动力在欧洲,但日本劳动力并不缺乏,他们甚至让女人大规模进工厂干活。
在日本,真正能见识到,什么叫女人也能撑起半边天。
年轻女人到处卖肉,还有很多女人进工厂干活。日本男人除了进工厂干活,还大量到中国做工,并到欧洲打仗、做工。
并且绝大部分日本人,都心甘情愿的把收入上缴一部分甚至是近半给日本政府,以支持日本复兴。
但日本永远没有机会,因为日本的军工业被拆光了,日本也被禁止发展军工业。
同时日本没有一点海军。
等于说日本的复兴,是要完全依托于中国的。
中国不让你卖产品,中国不出口粮食给他们,他们就得饿死在小岛上。
日本现在搞的是,依附于中国的复兴。
这种复兴,实际上就是日本财阀的利益与日本倭王的利益,他们的大国梦无情破碎之后,绝望的日本统治阶级,只希望混个荣华富贵。
通过剥削日本平民,为中国服务,他们确实能够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前提是能不能当好一条让主人满意的狗。
当好了,就有肉吃。
当不好,中国随时可以让他们灭亡。
因为这时候中华民国的大型货船数量增加,在己未年,更多的高污染产业开始向日本转移。
如造纸,中华民国在海参崴周边的林区砍伐的阔叶林木材直接用货船运往日本,然后日本造出附加值很低的普通纸张,再出口到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在造纸方面,则保留附加值高的特种纸制造。
普通纸张全用日本的纸张,即让中国免受造纸业的污染,又得到了便宜的普通纸张,可谓一举两得。
其成本确实便宜到极点,首先日本劳动成本低,再则日本政府每年还要还中华民国的贷款和利息,等于又剥削了一道。
还有从库页岛开采出来的石油,也直接运到日本,让日本人来炼油,炼成成品油之后再运往中国。
化工厂、水泥厂也大量转移到日本。
中国沿海省份所需的水泥全部由日本人生产,内陆省份因为离的太远,所以还是自己生产。
特种水泥日本人也是不想染指的。
再如农业,日本人原先想对种点粮食。结果中华民国不允许,种什么粮食,三季稻吃到你撑,种桑树去吧!
于是,日本人种了大片大片的桑树,生丝产业又开始恢复了,而且蚕种还是中华民国给他们提供的,先进的生丝养殖技术也教给了日本。
生丝的个人劳动产值太低了,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