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年家书-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月后,她突然收到一大包信,里面有一个报刊给她寄来了十块的稿费,这在现在的物价水平来说已经不低,还说文章经过润色后刊载上报,读者反应强烈,纷纷给报社去信,报社就把这些信都转寄给她了。
    黎嘉骏两辈子第一回受到这种待遇,受宠若惊,简直要忘了怎么拆信,大嫂和蔡廷禄都很感兴趣,帮着她一封封拆开来看,有几个读者显然是百感交集,读后感写得比原文还多,厚哒哒的一叠,虽然这些读者大多都只是从道听途说和新闻媒体上知道关外的事,可既然能给她来信,那必然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一个个慷慨激昂,虽然大多数都是围绕马将军的事情在抒发感想,有几分还是看得黎嘉骏鼻子发酸,抬头看大嫂和蔡廷禄,也都眼眶通红。
    “你瞧,这样子一写,小叔要是知道了,不知道多开心。”大嫂放下信,擦擦眼睛笑道。
    黎嘉骏深以为然,捧着一叠信不知所措:“我能把它们都裱起来吗!感觉好了不起!”
    “你裱得过来吗,以后肯定会有更多的。”蔡廷禄笑。
    “不会吧,我能受到关注的题材也就这个了,以后肯定没法时常震他们一下啊。”黎嘉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不行我要弄个铁盒子装起来做传家宝!”
    这时,蔡廷禄忽然很激动的把一封信展开到黎嘉骏面前:“嘉骏!新月的约稿函啊!”
    “咦?新月?”黎嘉骏接过信,发现还真是《新月》杂志的约稿函,这个杂志她看过,听说是胡适创办的,虽然现在大多数杂志报刊的文章都让来自快餐文化时代的她不适应,可是作为现在学生群体主要阅读物的主流杂志她还是有数的。
    她仔细看了看约稿函,突然明白蔡廷禄激动在哪!
    我靠,上面不仅有约稿!还说因为他在文章中体现的进步思想和新文化运用能力受到杂志编辑的欣赏,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北京大学与现在正在那儿中文系任教的胡先生聊一聊,或者过两个月杂志的另一个编辑闻一多先生也将前往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到时亦可以与他共同探讨新文化。
    这下黎嘉骏不瞎了。
    虽然胡适的名字依然是如雷贯耳其事迹云里雾里,可是闻一多她知道啊!那可是文学界的烈士!据说惨遭白党杀害的红色文艺工作者!
    这简直如何是好!虽然知道这信里说的是聊一聊,其实聊不聊得到还难说,大概给个理由让她去蹭讲座才是真,可还是让她在刷男神之路上点亮了一盏灯啊!
    说实话这一个月游手好闲四面刷副本,她除了第一天在清华和燕京刷到了几个,后面再刷的都是要么名字似曾相识,要么就是路人甲,好气馁有木有!
    果然二哥混的层次好高啊,给她这个西贝货都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虽然闻一多现在不在,可是偷偷摸摸去看一下胡适还是很妥帖的嘛,黎嘉骏看了蔡廷禄一眼,却见他正忽闪着大眼睛看她,两人嘿嘿一笑。
    
    第46章 偷听生
    
    黎嘉骏这次认真来刷北大副本,心情其实略微妙的。
    虽然这个大学在她上辈子如雷贯耳了一辈子,但是就她现在四面查访结果就知道,其实这大学命运也很坎坷。
    它在二七年的时候被张大帅率领的奉系军阀狠狠打了一棍,这一跪就跪到了二九年,差点儿就没爬起来。
    就好像淘宝店铺一百个中好评里冒出了个差评,这一段时间的动荡直接膈应到了很多人,所以当初在高中时,程丝竹几个才劝她不要报考北大。
    可是等看得多了就会知道,真的没什么东西是对一个大学的好坏能起决定性评价的。
    一个月的时间到处逛,黎嘉骏对于北大校园已经不是两眼一抹黑了,其实不用信里提醒,她就知道北大即将设立文理法三个学院,而胡适将上任文学院院长,这事儿已经写了通告张贴在通告栏上,北大人都知道。
    其实胡适本身在北大就是一个传奇的老师,他二十六岁就在北大任教了,教的还是中国哲学史,对于他任教的经过,只要是学文学的学生都知道,实在是很有意思。
    对于上辈子一辈子没搞清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的黎嘉骏来说,学哲学的都是牛逼人物,而教哲学的更是已经牛出了天际,当时听说胡适要教北大的中国哲学史,连章太炎都嗤之以鼻,于是讲台下那群没比他小两岁的毛头小子便翻了天,一个个要把胡适赶下讲台,但胡适讲课似乎确实是有什么新意的地方,有人要赶,也有人要留,吵来吵去吵个没完。
    北大的学生要是真要赶教授,或者说这个年代的大学生要真要赶教师或者校长,是真的可行的。
    清华的学生代表大会和学生护校纠察队曾经接连赶走一个校长,不让阎锡山派的第二个校长进校门,随后逼着教育部把第三个不负责的校长撤掉,直到现在的梅贻琦校长来了,才消停。前三个校长来来回回也就那么一年的时间,换得那叫一个勤快,这事儿问个清华人,人都当丰功伟绩巴不得跟你嘚瑟三天三夜。
    17年胡适来这儿任教的时候,北大还在蔡元培校长治下,风气之自由制霸全国,学生一个个像总裁一样狂霸酷炫,年轻呆萌的女主胡适大大就中招了,当时有一部分哲学系的人哭着喊着要赶他,吵不出结果,私下里居然请外系的人来评断。
    这个人就是傅斯年。
    上辈子黎嘉骏可能连这个人都没听说过。
    但是这辈子只要经历过五四或者关注过这个运动的学生都知道这个人。
    他是五四的旗手,学生游行运动总指挥,一个真正的学生领袖,总裁部部长。而现在,他也是北大的教授之一。
    但他的声名却是在1919以前就已经在北大内广为流传了,那时候他只是文学系的一个学生,却是出了名的学霸,师见愁,自己在图书馆刷一天,上课能把老教授都问倒。
    哲学系的学生于是请文学系的傅斯年同学来旁听胡适老师的课,判断他还适不适合做老师……
    这坑爹的。
    傅斯年听了几次胡适的课后,诚恳表示,胡适的课还是不错的,你们好好听。
    哲学系的学生立马消停了,胡适大大的饭碗就被一个外系的学生给保住了。
    给黎嘉骏还有蔡廷禄讲这故事的是她在北大哲学系随便扯的一个学生,一顿饭的功夫就听足了胡适的八卦,这个学长答应下午就带他俩去偷听胡适大大的课,还很好心的提醒他们要早点去否则没位子坐。
    因为胡适的课其实很有意思,场场爆满,去晚了讲台上都没空地了。
    要不是因为那封信,其实打死黎嘉骏都不会想到来听哲学课,就算看到了任胡适为文学院院长的通告,也只会下意识的当历史书来看,而不会把思维拐到去听他的课上去。
    所以这就是命!
    下午,北大红楼,中国哲学史教室。
    幸亏两人去得早,一百人的教室没多久就坐满了,这次虽然不至于讲台上都有人,但还真是过道上坐了两排,上课铃刚响,传说中的胡适就进来了。
    这次黎嘉骏还是很激动的,她陪着才蔡廷禄去听了华罗庚的课,因为恨了数学两辈子,她其实没有多少特别的心情,可是胡适实在是很有名的感觉,又有了新月杂志这么个契机在,她看这个老师怎么看怎么可爱。
    胡适正值壮年,却没有发福,整个人还是瘦削的,长相依稀可以看出小帅,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短短的头发,穿着青色的长衫,下面是一条西装裤,还穿着皮鞋,虽然中西结合,但看学生表情,大概这是他的日常配置,竟也不觉得多不和谐,倒是看他表情和身姿一派从容,风度翩翩。
    “今天我们继续上一堂的内容,先秦文学。”胡适开口就是很和缓的声音,不过有种和陈寅恪不一样的感觉,似乎更带感情和精气神儿一点,他说完这句话,端详了一下教室,微笑,“这次又有很多生面孔呢。”
    黎嘉骏心里咯噔一声,她蹭课蹭习惯了,倒没遇到过对是不是自己的学生有意见的老师,这一个月她见识了很多蹭课的,有外校的,有落榜待考的,还有北伐战争后退伍的,各种四面蹭课的年轻人,这时候不叫蹭课,叫偷听,虽说听起来难听点,但这些人听课都很认真,还有流传的话说是”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偷听生大多都会在学校里闲逛后看到哪个教室有空座,就坐下来听,不出声也不心虚,理所当然的样子,果然一听胡适的话,教室里很多人都面露茫然。
    胡适说完那一句,就拿出一张纸,放上一支钢笔:“你们谁是偷听的,给我留下个名字。”
    下面一阵骚动,有些心气高的面露不满,黎嘉骏心里也不大高兴。
    “没有关系。”胡适接着说,“偷听、正式听,都是我的学生,我想知道一下我的学生的名字。“这话听完,黎嘉骏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眼睛一热,便要站起来,就见很多人陆陆续续的起身走过去,一个个很激动的样子,在讲台上那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她连忙跟上去,排在蔡廷禄后面,待他写完了,她上去看,发现很多人不仅留了名字,还留了表字,她自己还没表字,没多想,便写下了”黎嘉骏和小伯乐“。
    胡适看着她写完,眉一挑,朝她温和的笑了笑。
    黎嘉骏很不好意思,回了一个笑,坐回了座位上。
    待所有人写完了,胡适继续刚才的课,先秦文学主要就是秦统一中国前的哲学,大体就是孔子老子什么的,这个黎嘉骏就真心不大有兴趣了,但是她发现胡适在课堂方面真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他简直不像在上课,而是在认真的演讲,语气和表情相契,手上有时还有动作,配上他特意浅显和简练的内容,竟然还让她听懂了一点,比如说,他似乎对同样在校的另一位教授的观念很不满,竟然直接就说:”这一点上,钱穆的考证必然是有问题的,我就反对老聃在孔子之后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证据不足。如果证据足了,我为什么要反对?反正老子并不是我老子!“这前老子和后老子语调拿捏极准,当场就有好几个学生喷笑了,黎嘉骏一边笑一边向旁边的哲学系学长求解说:”这这这怎么了,胡先生为何如此激动,钱先生好像不是哲学系的吧。“那学长也在笑:”钱先生是教中国通史的,两人在老子和孔子谁先谁后这事儿上争夺好久了,在课上隔空对骂好几回了,是我们这儿一桩公案。“”课上也这样也太不留情面了吧。“她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见胡适正在低头翻书等学生笑完,那学长趁机又安利了一下:”何止课上,听说有回他们开教授会议都吵起来,钱先生让胡先生不要再坚持了,胡先生说钱先生所举的证据不能心服口服,若是能让他心服,那他就连自己的老子也不要了。“”哈哈,多大仇!“黎嘉骏刚说完,胡适轻咳了一下,这意思是要接着说了,大家只能压住笑意和话头,欢乐的听下去。
    课毕,大家开心的走出去,迫不及待的要和同学分享课上北胡南钱的又一次隔空骂战。黎嘉骏有些依依不舍的,见胡适收拾了书本,抬头看到了她,笑着招招手:”来来,小伯乐。“黎嘉骏仿佛如愿以偿,摇着尾巴跑了上去:”胡先生。“”我听老友提了一下你,你是小伯乐?“”不不,拍照的是小伯乐,写文的是我,嘉骏。“”你们都很不错。“胡适鼓励了一下,”你从东大过来,可听了不少课了?“”恩,清华,燕京,也都去了。“”原先学的什么?“”法学。“黎嘉骏很不好意思,”只是没学半个月,就……“”哦,法学。“胡适思索了一下,”不知你想修哪个方向?“”国,国际法吧。“这时候学宪法没用啊。”国际法的话,推荐你去听王化成教授的国际公法课,他家学渊源,在那一领域造诣颇深,且在北大与清华都教这课,堪称权威了,你若愿意,我去打听了课程给你。“黎嘉骏受宠若惊:”不不不哪能劳您大驾,您的课我在食堂门口随便扯个师兄就问到了,先生们的课都好打听得很,可方便了。“胡适忍俊不禁:”好,一会儿我还有课,若有问题,你可到我的教员宿舍来找我谈,我给你记个地址,你也可以寄信给我。“”谢谢谢!“黎嘉骏快激动哭了,她和胡适互换了地址,抖着手拿着记了胡适大大地址的小纸条,目送胡适优哉游哉的离开。”别摇尾巴了。“理科狗蔡廷禄在旁边当了近一小时的布景板,黑着个脸,”说好的听了中国哲学史就跟我去听高数的。“”哎计较死了,走走走!“黎嘉骏推着他离开,一蹦一跳。
    虽说拿了胡适的地址,可是黎嘉骏没有笔友好多年,又是学渣心理根深蒂固,哲学和法学两不沾边儿,国学更是扶不起,要她写什么她还真不知道。
    可胡适却还记得她,一礼拜后,她忽然收到来自胡适的信,信上短暂的评价了她文章里白话文的用法,称赞她白话文用得”流畅自信“,然后就给了她一个地址,说给她介绍一个在法学方面很有造诣的人,此人本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后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对于国际法也很有研究,现在山西大学任教,若是能得此人指点,远胜自己啃书十年。
    此人名叫梅汝璈。
    黎嘉骏捧信大叫:“蔡廷禄!菜包子!酷爱扶我一把!”
    
    第47章 范希天
    
    梅汝敖这个人,在黎嘉骏印象中是和顾维钧差不多的。
    先说顾维钧这个人吧,知道的就多了,大多说他在巴黎和会的事情。她记得道明叔曾经演过我的1919里的顾维钧,但是有过来人评价他长得不像,说顾维钧还要更帅一点,当时黎嘉骏就斯巴达了,我去比道明叔还帅是想长成啥样?!特地去搜到一张西装高帽的照片,那么酷炫果然有股不一样的气质,但毕竟过去那么多年,审美差别过大,当时只觉得在那个时代长得这么帅确实不容易了,但要她回想,还真想不起这人长这么样,却因为这一搜,记住了他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表现,一语惊天扬名世界。
    他说:“中国的孔子相当于西方的耶稣,中国的山东就相当于西方的耶路撒冷!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好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对于一群还搞不清山东到底什么东西的鬼佬来说,这么一句话相当于一剂安利,瞬间科普了中国人眼中的山东。当时就满堂喝彩。
    黎嘉骏当时还是个吃着泡面为了写近代史期末论文而看1919的学渣,可就因为这一句,她当时鼻子就酸了。
    她还记得后来百度巴黎和会,看到有关二十一条的签字问题,不仅国内爆发五四运动,在法国的三万华人更是聚集起来给了中国使团会心一击,他们有华工有留学生,群情激愤地围在中国使团的住所外,一同大呼:“不准签字!”
    “谁签字就打死谁!”
    那时候黎嘉骏眼泪就掉碗里了,这个场景随着那两句话简直扑面而来,在眼前晃着挥之不去,三万人在一个肆意压迫他们的国家一起高呼着,没有任何威胁的意思,他们情真意切的准备好打死要签字的人,为此喊哑了喉咙,流干了眼泪。
    随后,她就点开了东京审判。
    ……怒刷三遍座次之争。
    其实仔细想想还是挺悲哀的,他们为国争光的前提都是因为咱被欺负了,有人咬牙硬吞最终被蹬鼻子上脸,有人激烈反抗最后一头撞死在棺材上,有人机智打脸好赖是挽回了颜面,挽回了颜面的就被人铭记了,而激烈反抗的人不是没人记,而是太多了记不过来。
    他们因为机智而扬名,那些热血的人铺就的胜利让他们流芳。
    即使这么想着,黎嘉骏还是没法冷静下来。
    那个在八国联军总捕头围观下怒脱大衣要求换座儿的男人,在一群一米捌九中能站成最萌身高差的男人,真的,就在她手里啊!哇哇哇!
    “这是谁?”蔡廷禄歪着头看,“哦!胡先生的信!哦哦!”
    “哦你个头哦!关键是这个!”黎嘉骏指着重点,“胡先生介绍的!”
    “……不认识啊。”蔡廷禄很不好意思的样子,看他表情几乎有点耻辱,居然连纨绔学渣黎三儿都知道,他却不知道!
    “嘿嘿嘿。”黎嘉骏也不会解释什么,自顾自走开去了,她心里已经琢磨起小九九来,要她继续上学怕是难了,清华北大的逼格她真的混不进去,她早就看清楚自己了,自己是个真·应试机器,她可以从试卷上题目里琢磨出老师的用意和得分点,接着极为本能和自然的为了每一分去靠近参考答案……唯独不会写自己想的。
    就像对几十年后的阅卷老师的容忍度不抱希望,她觉得现在的阅卷老师对学生太抱希望了,如果让她写个性论文,除非把火星文搬出来,她想不出能一鸣惊人的办法。
    那么现在,只有钱和狠抱大腿,才能让她……
    等等,她到底想干嘛?
    抱梅大大大腿能干嘛?难道她还想去东京审判吗?!拜托拜托,活不活得到那一天还有待考证好伐啦?!
    真是想太多!
    黎嘉骏不由得鄙视自己,这个大能遍地的时代太让人容易迷失了,一个月功夫让她有种自己很了不得的感觉,其实细数下来,自己还不如外头大学满地爬的一个大学生。
    她提着信回头找蔡廷禄一起吃早饭,却见他正神色凝重的看着报纸,每天海子叔都会出去买早饭和报纸回来,今天带的是民生报,这个报纸比大公报还有申报还要平民点,家里的女人们包括黎嘉骏自己都爱看。
    “怎么了?”黎嘉骏凑过去,上海的战事已经结束很久了,四面经常有抗议这个抨击那个的文章出现,文学大能们把各种报刊杂志当成天涯论坛和新浪微博巴拉巴拉的对喷,有时候看得很搞笑有时候干脆看不懂,看多了也就麻木了,她看蔡廷禄的表情,觉得不大像是某个大儒刊文爆粗。
    蔡廷禄没回话,他继续看着,感觉黎嘉骏凑过去了,就给她指了指标题。
    “上海救国会函立法院,请否决停战协定。”
    “停战协定?”黎嘉骏斟酌了一下,“淞沪?”
    “恩。”蔡廷禄继续看,其实文章很短,就说明明日本也打不下去,急吼吼要回国,为什么反而我们要签那么丧权辱国的条约,文章还提到东北问题,说蒋中正坐视东三省苦难不闻不问也算了,也不想想怎么解决问题,这个委员长当不好就给我滚巴拉巴拉。
    这还是黎嘉骏第一次看到那么凶残骂政府的官方报纸,而且居然还放在头版头条,要论民生报的发行量虽然赶不上大公报和申报之类的报霸,但现在文人政客对报纸的饥渴度差不多等于现代人对在追小说的更新,可以肯定蒋委座会看到。
    随后她往下翻了翻,很好嘛,申报,大公报,连层次极大众的《事实白话报》都在骂,够上头膈应好多天了。
    报纸上对于淞沪停战协定的定义和它的所有兄弟一样,都是丧权辱国。
    就好像历史书上谈到一个协定就只需要四个字丧权辱国就能概括一样,曾经的黎嘉骏是从来不会认真看一个协定到底哪里丧权辱国了,且不说它是不是已经过去了,光知道它丧权辱国就够膈应了。
    可是现在她坐在蔡廷禄旁边一字一句的看。
    这种感觉很奇妙,因为她正在被丧权辱国。
    她看着蔡廷禄一边一字一句的看着那些条款,白皙的脸蛋慢慢的就红了,额头的青筋一跳一跳的,他的喘息渐渐仓促,看到最后,一拳砸到桌子上便默然无语,心里的沉重有如实质传播开来,让她接过报纸时,又有了当初看近代史历史书的感觉。
    好烦,看着标题就感到恶心。
    明明他们打得很英勇,日本人换了四个指挥官都没打得过十九路军的蔡将军,全国人民都在给他们捐款,只要想到这钱拿去抗战就激动地话都说不出来,可是,为什么轻易的就妥协了?!为什么不能抬头看看!多少人想听到来自政府的一声怒吼!可是他们不仅没吼,他们还捂住了怒吼的人的嘴!
    协定的条款很短,几下就看完了,意外的是没有割地赔款,可是上面让十九路军从上海撤防,而日军却能驻守上海的条款却深深的刺痛了她的眼睛,妈的!十九路军那么多人打了三个月,血全白流了!到头来还是让那群被打得跟狗一样的日军爬进了我们的地盘!?这不就是未来全面抗战的雏形吗?!这个松沪抗战她不清楚,可几年后淞沪会战却真正的要了国人半条命啊!你们这群自以为聪明的狗政客真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吗?!
    虽然未来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说法已经得到了论证,但是你们确定这真的是安内的时候吗?!东方之珠已经进狗肚子啦!
    黎嘉骏啪的把报纸拍在桌子上,半晌儿没回过神来,和才听君一道相对无声的枯坐着,对着一片家国天下的报纸束手无策。
    我能怎么办?她几乎是下意识的问自己。
    我能做些什么?她追问着。
    我那么渺小,太渺小了,张开的报纸都比自己宽,一纸油墨都比自己有分量,报纸上一百篇文章里有一百个人找到了方向,他们每一个人都试图告诉你他选择了什么路而你该怎么做,可是国家依然走到了这一步。
    是她没有站出来告诉国人这个国家还有十年苦难的未来吗?
    不,就像父兄一样,他们都预见到了,他们写在报纸上,写在信上,写在杂志上,可是国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她记得很久前看到的一张天主教的《益世报》,在九一八后中国的天主教徒联合发表声明不遵从罗马教廷有关对日侵略者“不偏左,不偏右,一视同仁之爱德”的指令决定抗日救亡,而打头的就是神学博士马相伯老先生的《泣告青年书》,这是她第一次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个人明确的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他要青年做三件事,一是抵制日货,并且发动民众拒绝日货;二是研究科学,只有科学发达,始是以自存,以科学救国;三是唤起民众,抗爆自救,共就国家危亡。
    这一切她都懂,可看着这报纸,她觉得远远不够,一种强烈的想要做什么的欲望涌动着。
    就算去参军也好……她肯定可以做什么的,总比坐着看报纸好。
    “你们发什么呆呢,不吃早饭了?”大嫂的声音忽然传来,两人都一怔,就见她一手扶着肚子一手提着篮子慢悠悠的走过来,“许久没等到你们,就猜是看信件忘了时间,再不吃就凉了。”黎嘉骏正要起身,却是蔡廷禄快了一步,他走上前很小心的接过篮子,忙不迭的道谢,“多谢黎夫人。”
    “跟我客气什么,你就和我弟弟一样。”大嫂笑眯眯的,等篮子上桌,从里面一样一样的拿出包子和粥菜,“可是看到什么新闻了?”
    “哎,大晦气,不提也罢。”黎嘉骏咬着勺子,“嫂子,你快生了吧?”
    “还有小半个月呢,急什么。”大嫂捂着肚子,“这么急着当小姑啊?”
    “急急急,太无聊了,来个小孩儿玩玩也好。”黎嘉骏没脸没皮的。
    大嫂喷笑:“是个皮小子就让你摔打去,是个女儿可不能让你带。”
    “嫂子你那么嫌弃我大哥他知道吗?!”黎嘉骏在蔡廷禄的嘲笑中哀嚎。
    “说起这个倒是要和你说一声,这两日家里恐怕没人照顾你们了,我与娘一道准备去庙里许愿,海子叔和金禾都跟去。娘是要去听讲经的,恐怕得后天才回来,这两日你俩到处疯跑,抓都抓不着,都没机会跟你说。”
    “今天就去?”
    “恩,下午,娘给你留了钱,你们自己在外头凑合吧。”
    “嫂子,你那么大肚子,还跑去许愿……”黎嘉骏很不放心。
    “就是因为大了,才着急去,回来就要准备了啊。”大嫂说起这毫无负担,非常理直气壮,“总要菩萨保佑他和他爹平平安安的,你说是不?”
    “……”一提到大哥,两人都顿了一顿,黎嘉骏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情绪又没滋没味了,上海都打完了,连条约都签了,为什么关外还没完没了的,大哥到底怎么样了,二哥到底怎么样了?一个准信都没有,她是不是该早做准备了?
    不,光想想,就胸闷得喘不过气儿来。
    大嫂也陷入了沉思,一顿早饭就就在沉默中过去了,下午她们便乘了车往庙去。
    这段时间蔡廷禄已经摸清了他感兴趣的课程,下午就有一堂男神的课,虽然很想去刷季大大,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季大大好像有点躲着她,黎嘉骏左思右想,决定再去蹭胡适大大的课,就他的关怀表示一下感谢,顺便看看有没有可以找点事儿做。
    一个礼拜刚好一个轮回,今天还是有胡适的课的,这次他继续延续上一次的内容,看到黎嘉骏,还点了点头。
    课后,胡适又招她过去,没等她开口道谢,便问:“可去听了法学的课?”
    黎嘉骏很不好意思:“基础太弱,听是听了,也就听个新鲜。”
    “多听就好。”胡适顿了顿,“那你对哲学如何看?”
    黎嘉骏很老实:“我不懂哲学,也就听个热闹。”
    “哈哈哈。”胡大大笑,忽然想起什么,“前日见信得知小伯乐近况不佳,你亦如此?”
    “小伯乐是我哥哥,他与我一道经历那一路……”黎嘉骏说完这句,忍不住有点走神,怅然了两秒又回神继续道,“只是他是失了工作,现在投了军,而我逃了过来,却失了学。”
    “我看你文法,似乎颇为老练,可是受你兄长影响?”
    黎嘉骏哂笑:“我嫩得很,只是我考大学都是他辅导的,约莫是受了不少影响,他自日本留学回来,学的就是新闻学。”
    胡适点点头,示意黎嘉骏一边走一边说,此时正是春天,校园里花团锦簇,阳光微醺,舒服得不行,校园的小径上很安静,虽然是下课时间,但行人还是不多。
    “那你现在,生活可有难处?”胡大大突然问。
    黎嘉骏不大明白胡先生为什么问那么深入,她思索了一下后忽然明白了,敢情是当初自己那封信上替老哥诉苦来着,她不由得心里一动:“您可是看了我后面附的信?说实话,那是我兄长的处境,他现在在打仗,我,我不想他梦想被破灭掉才冒名顶替。而我自己也,不想干看着,您也知道,这阵子报纸上纷纷扰扰的,我……我捧起书,提起笔,想给梅先生写信,却又不知道写什么,已经无法无天了,学法还有何用?”
    胡先生没回答她的问题,转而问:“若不干看着,你想做什么呢?”
    黎嘉骏一怔,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既如此,那正好是你锻炼自己的时候。”胡适道,“你是个有灵气的年轻人,我刚看到你就知道你和很多人不一样,但正是因为你让我耳目一新,所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