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太尉新传-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鍪煜ざ帜吧纳碛昂φ驹诔登埃笸坊褂幸黄ジ咄反舐怼R凰布洌僖材岩钥酥菩耐返募ざ呱械溃安拢 

“伯章,真是伯章么?”苏轼听到儿子的叫喊,立刻挪动略有些发麻的身体往车窗移去。终于,他看到了高俅那张年轻而朝气蓬勃的脸。

“老师!”

这一天,是元符三年八月初三,距离苏轼和高俅上一次师生相见的日子,已经整整过去了七年。

第四十章 尘埃落定

由翰林学士一路贬至琼州别驾,再到此次奉诏回京,苏轼已经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大起大落,因此,赵佶复其朝请大夫的诏命无疑是久旱甘霖。尽管如此,高俅在这位阔别多年的老师面前,仍然感到有几分不自在。

苏轼却不认为学生的官阶超过自己有什么不妥,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年我被贬在外,从没有一封书信给你,你可知道其中原委么?”

“小王驸马曾经提点过几句,老师的苦心,学生已经大略明白。只是流离在外多年,实在是苦了您……”高俅早就发现了苏轼花白的头发,再看苏过也不复往日的风流倜傥,心中不由涌起一股辛酸,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

“伯章,七年时间你便擢升至四品,前途正是一片光明的时候。我一介老翁而已,虽然奉诏回朝,却只是圣上看你的面子,能够有你这样的弟子,我已经很知足了。”苏轼转头看了看一旁的苏过,突然叹道,“当日别时,我不得已出此下策,虽然勉强算是保全了你,却也损了你的名声。如今圣上虽然推行仁政,但我毕竟是先帝贬斥的臣子,所以为你的前途计,你还是不可和我过从太密!”

“老师!”高俅悚然一惊,但随即醒悟到了苏轼的用心良苦,立刻沉默了。赵佶这一次虽说赦了大批元祐老臣,但大多数人只不过从岭南另迁良地,能够于当年重回京城的只有苏轼一人,其中大多数是因为他高俅的求恳。但是,赵佶甫一登基,就算要改哲宗旧政也不能太过心急,更不能立刻任用亲近苏轼这样的臣子,所以自己这个正得任用的朝堂新贵也得保持步调。

“好了,也快到家了,虽然我很想让你进去坐坐,不过如今还不是时候。”苏轼点头微笑道,“这里人少,伯章你还是先回去吧。来日方长,不必急于一时。过几日我会让叔党去拜访你,他还年轻,不会太引人注目。”

高俅终究拗不过苏轼的坚持,只得在一条僻静的巷子下了马车,满怀心思地回到了家中。谁知才踏进大门,门房便窜出了一个熟悉的人影。

“高中书!”

高俅这才认出此人是慈德宫内侍曲风,立刻脸色一变,急忙把人拉到了一边。“你怎么突然出宫来了,莫非是慈德宫有变?”

曲风在慈德宫虽然年限不长,却是知名机灵的角色。他左右张望了一下,这才低声道:“高中书,数天前,向宗良向大人入宫谒见皇太后时,曾经提及伊容姑娘业已年长,该寻一个有为的大臣为配,皇太后当时不置可否。今天皇太后突然病情加重,几个太医救治了大半日方才悠悠醒转。醒来之后,皇太后却只是和圣上说了几句话,随即就把伊容姑娘一个人叫了进去,足足说了半个时辰。出来的时候,小人看见伊容姑娘的眼圈红红的,似乎哭过……”

一听此言,高俅登时愣了。他早该想到,去了一个韩肖胄还有李肖胄张肖胄,若是不能尽早将伊容迎娶进门,那自己始终要担着这样那样的心思!在这一瞬间,情感完全压过了理智,他也不答话,回身便高声吩咐道:“来人,备车!”

“高中书!”曲风从未看到过高俅这样狰狞的脸色,心中立刻慌张了起来。他平日没少从高俅那里得到好处,再说知道高俅和伊容情分非常,所以才会时时通报各种消息。可即便如此,他仍旧不想闹出什么不得了的事情。“皇太后病体未愈,您切不可莽撞行事!”

“我知道!”高俅咬牙切齿地吐出三个字,终于下定了最后决心,“我会按规矩请见皇太后!”

慈德宫中,几个内侍宫婢蹑手蹑脚地忙碌着,宫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向太后正半眯着眼睛斜倚在床上,目光却不时朝那些宫女的身上瞟去。不知怎的,她突然想到了自己初入颖王府的情景,曾几何时,自己也是这般年轻的……正当她陷入沉思时,耳畔突然传来了一声轻轻的呼唤。

“启禀皇太后,有人于殿外请见!”

向太后这才把目光投向了下面,见是一个自己宫里的内侍,她方才淡淡地问道:“就说我身子疏懒不想见人,让他回去吧。”

“来人……来人是高中书。”那内侍明白高俅在如今大宋官家心中的地位,所以即便知道此时多有不合,仍旧硬着头皮通报。横竖只要做到了自己的份内事,向太后若是不松口,外头的高俅也难以怪罪他。

“高伯章……”向太后的面上顿时浮现出意味难明的神色,沉吟良久,她方才点了点头,“让他进来吧,待会你们全都退下,我有话和他说。”

“遵旨。”那内侍如蒙大赦,立刻起身前去宣召。不一会儿,殿内余下的人便全都退到了门外,而高俅恰在此时踏进了大殿。

一见殿中空无一人的架势,高俅便觉心中一沉,但是,眼前的情势就如棋局一般,他既然已经落子,那便需做到无悔。行至帘帐前数步,他恭恭敬敬地俯身下拜道:“臣叩见太后。”

“高卿家,你可是为伊容的事而来的?”向太后抬眼往外望去,见高俅浑身大震,顿时更肯定了自己的判断。“看来我所料并无差错,伊容对你情根深种果然不假,只是想不到连官家也会在里头掺合。”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高俅自忖再无退路,只得咬咬牙道:“既然皇太后明言,臣也不敢欺瞒,伏乞皇太后将向伊容许配于臣。”

“大胆!”殿中顿时回荡起了向太后冷冽的声音,“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向氏伊容乃是我的娘家侄女,如今更是慈德宫有品级的司殿女官。你如今大妇尚在,难道要她入门为妾侍么?”

“微臣不敢!”多年的心愿已经出口,高俅此时再无犹豫,“五年前,太后曾经不吝垂询微臣家事,微臣当时大为感动。那时,微臣尚有一句话未曾说出口,便是除了家中妻子之外,还从来没有别的女子令微臣动心过。圣上当初为端王时便欣赏伊容的急智和聪慧,曾经多次和臣提过,并屡屡从中撮合,但微臣虽然也心仪于她,但始终未曾逾越。如今伊容已经年过二十,若是再拖延下去,难免韶华不再,微臣恐误了她终身,不得不斗胆向太后请命!”

向太后却始终眉头紧锁,凤目中尽显不悦。正当她想要开口说话时,后庭突然冲出了一个身影,其人跌跌撞撞地冲到近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太后,高中书只是一时糊涂,请您别怪罪他!”伊容早在最开始就悄悄躲在后面偷听,眼见情势越来越糟,她再也忍不住心头惊骇,不顾一切地冲了出来。“臣女这一身皆出于太后所赐,今生今世自当侍奉太后,还请太后不要再提婚嫁之事!”

“你说什么?你竟然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如此儿戏!”

向太后心头大震,竟勉为其难地坐直了身子。要知道,伊容是一个向氏远亲的庶出之女,根本不在宗谱之上,只是因缘巧合被送进了宫,从小就在慈德宫长大,因此她才分外看重这个秀外慧中的女孩。当初第一次召见高俅时,她确实动过将自己宫中的两个年长宫女许配给高俅的主意,但绝没有想到把伊容嫁人为妾。更何况,如今一个是四品的中书舍人,另一个是七品的司殿女官,自己又怎么能轻易下决定?

“高伯章!”沉吟良久,向太后突然厉声喝问道,“我问你,倘若你真的娶了伊容,将用何礼待她?难不成你愿意为她而休妻不成?”

“微臣嫡妻如今已有身孕,况且夫妻感情甚笃,自然不可能休妻!”高俅见向太后脸色稍霁,心中稍稍一宽。他怕的就是向太后要自己休妻才能娶伊容,如今看来,向太后当初为皇后时便始终善待后宫嫔妾,而后更是待失母的赵佶如同己出,绝不会容忍那些为了新欢而抛弃旧爱的行为。“虽然如此,但臣绝不会将她视为姬妾!”正当他思考着下面该说些什么时,背后突然响起了一个有如及时雨般的声音。

“母后,虽然我大宋礼法森严,但古时贤君舜尚有娥皇女英同侍左右,又何况今人?”赵佶听说高俅一意求见向太后就知道不好,因此只带了两个小黄门就匆匆赶到了慈德宫,在门外偷听了一阵便一个人闯了进来。

“若是母后要怪责,朕愿意一同领罪。若是当初不是朕向伊容频频展示伯章的墨宝,而后又多次从中穿针引线,也不会有今日这一出。太后一向慈德宽和,朕希望您能在此事上稍加通融!”

“官家!”向太后见到赵佶进来,再一听那几乎是强词夺理的话,只得无奈地摇了摇头,“两情相悦本是平常事,我也知道伯章和伊容持身正派并未做出任何不轨的举动,只是……唉,此事终究不妥,伊容太委屈了……”

赵佶瞥了一眼满脸通红的伊容,连忙趁热打铁地进言道:“母后,姻缘乃是天定,此时更应该成人之美。虽然眼下伊容进门确实在名分上吃亏,但伯章的夫人最是贞淑和顺,决不会苛待她。再者,只要将来能有子承嗣,朝廷的封赠未必是难事。实在不行,朕便下旨再给她一个诰命好了!”

“官家又胡说,你若是敢这么做,朝中台谏那一关你过得去么!”向太后没好气地瞪了赵佶一眼,这才长长叹息了一声,“罢了,女大不中留,既然连官家都替你说话,我也不想再做恶人。高卿家,你选个良辰吉日,把伊容迎过门吧!”

“谢太后!”大喜过望的高俅这才松了一口气,立刻下拜谢恩,起身时竟一个踉跄险些跌倒,所幸旁边伸出了一只手搀扶,但等他站稳之后便立刻收了回去。他扭头一看,只见伊容脸色微红地站在那里,根本不敢拿眼睛瞟这一边。

数日之后,唐松平终于允诺亲自西去大理为高俅作铺垫,为了表示诚意,他又在唐门中挑选了八个身手不错且为人伶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弟子,令他们随侍高俅左右保护安全。至此,高俅成功地把一只手伸入了西南,至于后招则只能看时局发展。

元符三年九月,赵佶以扈从灵驾疏忽职守且口出怨望为由,罢斥章惇尚书左仆射之职,令其知越州。同月,进韩忠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至此,韩忠彦为首相,曾布为次相的朝廷格局正式确定。未几,章惇又遭言官弹劾,再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

元符三年十一月,中书舍人高俅进言,以元祐、绍圣之政均有缺失为由,请赵佶以大公至正的态度消释朋党,之后论政不分元祐、绍圣,只论政令是非。赵佶纳其言,并下诏将明年改元为建中靖国。

第二部 经略

概述

……

第四卷 利之所趋

第一章 生财有道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向太后的病情骤然加重,尽管太医竭力救治,但仍旧难以挽回。正月甲戌,这位历经三朝的皇后崩于慈德宫,临死前留下遗诏,尊赵佶生母陈氏为皇太后。由于赵佶自幼失母,连同立嗣在内的诸多事务都靠了向太后从中周旋,再者一年时间接连两次大丧,因此赵佶自然悲痛欲绝,不仅辍朝三日,更是极尽向太后死后哀荣。由于这个原因,本来正准备迎娶伊容的高俅也只得停下了手头的事情,毕竟向太后待他不薄,而不管怎么说,伊容还是向氏族女。

然而,一片缟素的福宁殿内却是唇枪舌剑剑拔弩张,原因就在于先前曾布的一个建议。由于陕、河一边临近西夏,另一边则临近辽国,因此军粮消耗一向是重中之重。而向西北运送军粮的成本极其高昂。为了弥补这个缺口,曾布建议赵佶依照旧例,令河、陕民众纳粟。原本,按照交纳粮食多少定下官阶虚衔是以往旧例,但是,为了能募集更多军粮,曾布竟提议授粮多者最多可官至大理评事,这顿时引起了韩忠彦的强烈反对。

“圣上,我朝自太祖皇帝以来就有如此旧制,先前神宗皇帝五路大军攻打西夏时,为了弥补军粮不足,也曾经下过这样的旨意。如今朝廷百废待兴,如果不能从这其中取得钱财充盈国库,则日后万一战事一起,则无粮饷可以应对。”曾布对韩忠彦的反对极其不以为然,他原来和韩忠彦还算有些交情,但同在政事堂时日一长,便觉事事掣肘,久而久之,两人的关系便从亲密变成疏远,从疏远变成敌对,就差没有在御前互相攻击了。

韩忠彦却顾不得那么多,针锋相对地反击道:“圣上,此议绝对不妥,如此一来,则士子寒窗苦读十年却只能和进纳官平齐,岂不是坏了我朝优待士大夫的惯例!不错,以此法确实可以解一时燃眉之急,但是,圣上需想到,天下赋税,至少有过半出自豪商巨贾,他们确实拿得出千贯万贯来奉献朝廷买一个官职。可一旦他们买到了官职,若是子侄善于钻营,则能够在数年间一跃而成为官户,此后便可以不再纳税交粮。从长久的利益来看,朝廷得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他们从中得利的则是千千万万,绝对不可!”

站在御座旁的高俅听到底下的争论,心底不由暗叹。确实,曾布虽然变着法子想要开源,却实在太过心急了一些,而韩忠彦虽然看得长远,却仍旧有失偏颇。但是,如今的朝廷就真的没有钱么?就在月前,他奉密旨察看了一遍户部旧档,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尽管当年司马光等人竭力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在元祐掌权期间,却并未废除免役钱,而是稍稍收缩了一下征收范围,而哲宗亲政之后甚至以超过原来的标准征收。仅仅是各州各府当年征收免役钱中的宽剩钱部分,加起来也至少超过百万,只是这些钱的去处都不好说而已。

赵佶见曾布和韩忠彦又在那里针锋相对争吵不休,自然感到头痛万分,而下头的门下侍郎李清臣和尚书右丞范纯礼都在那边没有做声,他顿时更加恼火,重重地一拍桌子道:“好了,朕不想听你们讨论此中情弊,朕只知道,如今西北边境战事不断,急需钱粮以供军需!你们身为宰辅,不要老是在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今天的议事就到这里,你们全都退下!”

见此情景,韩忠彦和曾布互相狠狠瞪了一眼,当先行礼离去,李清臣和范纯礼当然不会留在福宁殿吃排揎,紧跟其后告退。不一会儿,殿中便只剩下了高俅一人。

“伯章,你有什么主意么?”赵佶疲惫地倒在了龙椅上,深深叹息了一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当初老是对朕说这句话,现在朕算是明白了!朕也知道卖官鬻爵不仅不能长久,而且有失朝廷体面,但是西北军费的庞大开销又怎么办?朕自即位以来,一没有营造宫室,二则大力削减内廷开支,怎么还是没有钱……伯章,要不,朕用内币入股你的生意,你替朕变出一点钱来?”

高俅知道赵佶只是在开玩笑,但是,这却使得他心中一动。他曾经在历史资料中看到过,这个时代的大宋是世界上最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海上贸易最发达的国家。然而,因对外贸易而暴富的是那些沿海城市的商贾,而大宋朝廷本身除了抽税之外,没有得到更多的好处。最最可恶的是,那些商贾不仅从贸易中获取了大量钱财,而且大多通过走私而避开了关税,从根本上损害了朝廷的利益。

“圣上可知道市舶司?”

“市舶司?”赵佶微微一愣,随即回忆道,“唔,朕隐约听说过沿海一带的市舶司每年税收不菲,但对其中详情不甚了然。伯章,你有话就明说,不要卖关子。”

“那臣就明言好了,圣上可知道,一海船的瓷器到海外可以换回多少钱?”

“多少?应该不外乎数万贯吧?”

高俅晒然一笑,这才道:“真正的数目是圣上所说的数倍,乃至十倍!我大宋物产丰饶,一旦有物产运抵海外,各国王侯贵胄无不是趋之若鹜,所以,区区一船普通瓷器往往能换回同等分量的珍贵香料和各种装饰品,到中原之后,除了只能卖给朝廷的禁榷物之外,其它东西往往一倒手其价值就极可能超过百万!”

“百万?”赵佶悚然一惊,但仍旧有些不太相信。

“不仅如此,我大宋所铸铜钱,每年至少有超过十万贯流落海外!”高俅见已经说动了赵佶,立刻趁热打铁地补充道,“我大宋虽然有禁令不许铜钱出海,但商人趋利,往往在货物中夹带铜钱出海。更有甚者,官商勾结,公然放行载有铜钱的船只出海。一旦这些船抵达海外,便可用铜钱购买当地的物产回国,一倒手又是十倍百倍的利。所以,早在我朝初年,就会出现铜钱入不敷出,不得不发行交子的状况!”

“竟然视朝廷铜禁于无睹……”喃喃自语了一句之后,赵佶立马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既然如此,为何不重重处置将那些胆大妄为的奸人?朕要下令各地官府,让他们严查!”

“圣上,倘若那些地方官员也有份参与这些走私呢?”高俅突然打断了赵佶的话,“各地官员经过了层层选拔,学识也许能够过得了关,但谁能担保他们在品行上也能完美无缺?此事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是因为其中获利太高,二则是因为官商不分,甚至以官身公然经商。究其原因,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他见赵佶听得聚精会神,不由微微一笑,“那就是我朝从未以朝廷的名义派船出海!”

“以朝廷的名义派船出海……你是说以朝廷的名义和海外诸国进行贸易?”赵佶虽然以前没怎么涉及过这些方面的知识,但在高俅频频暗示下,还是领悟到了其中重点,“这会不会被人指作与民争利?”

“圣上,富国强兵,利字乃是第一要务,那些士大夫若是真的耻于谈利,那他们又是靠什么东西生活,又是如何满足自己的温饱?”高俅一想到有些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脸就觉得可憎,因此毫不留情地斥道,“那些民间的寻常瓷器尚且能卖得百贯甚至千贯不等,那我大宋官窑出产的名贵瓷器岂不是更加价值连城?再说,市舶司作为一个朝廷下辖的官府,只管收税是不是太过浪费了?”

讲到兴头上,高俅愈发侃侃而谈。“我大宋如今的海外贸易已经遍及不少的遥远国家,用瓷器茶叶等物从他们那里换回了珍贵的香料和饰品。但是,这些国家往往缺乏冶炼技术,所以最需要的还是我大宋的铜钱。海外夷狄之国并不像我朝那样有严格的禁榷制度,为何我朝不能设法在外购买矿山或是矿山的开采权,雇佣当地便宜的人工开采,然后将精铜运回来,或者在当地秘密铸钱,换回各种用品?”

好不容易等到高俅说完,赵佶这才使劲吞咽了一口唾沫,脸上的表情已经完全僵硬了。“伯章,你……你让朕好好想一想,这些事情全都非同小可,朕一时半会还不能下决断。”话虽如此,他的眼睛中却已经充满了亮晶晶的光芒,显然心动至极,“这么着,就算韩忠彦曾布他们不答应,朕也会以皇家的名义购买船只准备出海贸易!至少,朕得让那些大商家看看,生意不是只有他们会做!”

“看来大宋朝廷是缺钱惯了!”出宫的时候,高俅忍不住嘟囔了一句。不是么,若不是因为国库拮据,当初神宗皇帝又怎会不顾重重阻力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政?如果不是缺钱,堂堂一国朝廷又怎么会在立国之初就开始卖官鬻爵全然不顾体面?他刚才之所以提出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因为依稀记得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殖民地时,大肆掠夺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现在自己只不过变了个法子用交易的方式,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海图,只可惜没有海图,否则,我大可招募一些敢死队出海去美洲或是非洲,那可是真正的黄金海岸啊!”上车前,高俅似乎感到有目光投在自己身上,一转头却没发现任何可疑之处,也就不再留心。他起行之后,不远处的角落中突然闪过一个人影,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盯着马车远去的方向,眼睛中闪烁着奇特的光芒。

第二章 相见时难

赵佶自登基以来,先是罢免蔡卞安惇及其党羽,而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置了最大的隐患章惇,一时间朝堂风气肃然一正。然而,尽管下令论政不分元祐绍圣,但朝中大臣仍是分作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边以尚书左仆射韩忠彦为首,李清臣等人附之,立场偏向于元祐旧政;另一边以尚书右仆射曾布为首,御史中丞赵挺之等人附之,立场则偏向于绍述之说。

然而,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丁丑,赵佶却突然下了任命曾布为山陵使的诏令。此事一经传出,韩忠彦等人无不额手称庆,全都认为曾布罢相为时不远。山陵使从来号为凶相,因此尽管归来能够厚得赏赐,但若是贪恋权位不去,则必遭御史弹劾。一时间,韩府中人欢欣鼓舞的同时,曾府不免就有些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景况。

“山陵使……山陵使,定是韩忠彦进的谗言!”曾府书房中,曾布来回走动,突然恨恨地喃喃自语道,“章惇当初也是为山陵使,结果尚未回朝便遭人弹劾去职,难道他们打的也是这个主意?哼,若是以为我是章惇那就错了!”他正心烦意乱的当口,外头突然传来一个毕恭毕敬的声音。

“启禀相公,高中书求见!”

曾布先是一愣,随即大喜,立刻亲自打开了房门,劈头盖脸地斥道:“怎么如此不领颜色?高中书是常来常往的人,直接引进来就是,用得着通报么?”

话音刚落,高俅便笑吟吟地走了进来。只见他并未穿着那身紫色官服招摇过市,只是一袭白色锦袍,腰间束了一根御赐玉带,看上去精神奕奕。今天他之所以来曾府,正是要邀请曾布出席他女儿高嘉的百日宴。在怀胎十月之后,妻子英娘终于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尽管是女儿,但这并不能减少他心中的喜悦。

“曾相这是什么话,好歹你这里也是宰相府邸,若是任由进出,恐怕要遭贼也不一定!”

“伯章老弟,你就不要和我开玩笑了!”曾布殷羡地瞟了一眼高俅那身装束,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道,“我早就老了,怎么比得上伯章你年纪轻轻前途无量?再过几年,说不定就连小贼也不会光顾我这破地方!”他一边说一边把高俅往书房中迎,又吩咐两个书童去准备茶水。“唉,世事多变,倘若哪一天我遭了难,还请伯章老弟看在昔日那点交情上拉我一把才好!”

高俅听曾布话中满腹牢骚,心中不由暗笑。自从自己经历了两次拔擢之后,曾布便从未再以长辈自居,平日称呼更是一口一个老弟。说起来,曾布此人算得上有才之辈,在某些方面也知道体恤民情,但就是对权位看得极重,否则当初也不会和章惇闹僵。施施然地落座之后,他便微微一笑道:“曾相过虑了,圣上如今对你宠信正隆,哪里会有那一天。”

“伯章老弟,你就不用安慰我了。”曾布见高俅始终顾左右而言他,干脆直截了当地道,“自来山陵使便是凶相,虽然当年韩琦相公和王圭相公自山陵归来仍旧为相,但确实带来了凶兆。唉,倘若我归来不辞相,必定招来御史弹劾;可若是辞相……我真是不想便宜韩忠彦那匹夫!”

狠狠骂了一句后,曾布的脸色方才好看了一些,随即又故作亲近道,“伯章老弟可知道,当初圣上预备大用你时,就是韩忠彦一再从中阻挠,甚至还到已故皇太后那里搬弄是非。他自恃韩家累世在朝为官,一向看不得他人骤进,如此小人着实可恶!若非我一再从中转圜,恐怕他早就指使言官弹劾了!”

果然是韩忠彦!高俅原本就觉得向太后先前对自己的态度有些奇怪,一听得是韩忠彦从中作梗,立刻生出了一股怒火。不过,他已经是久经世故的人,表面没有露出半分不悦,反而无所谓地摊开双手道:“圣上自即位以来便任用新人,言官弹劾就从未断过,又何况我这个在旁人看来纯属倖进的卑微之辈?况且,我和韩相无怨无仇,他应该不至于……”

“伯章,你太老实了!”曾布深知进一步拉拢高俅好处无可限量,因此哪会放过这个机会,几乎是扳着手指头数落着韩忠彦在背后的一桩桩一件件。他当初和韩忠彦交好时对其知之甚深,当然说得有理有据。末了,他才用一种仿佛是对待子侄的语气道:“防人之心不可无,看圣上对伯章你的态度,你迟早也是要入政事堂的,所以你得预作准备才是。”

话说到这个份上,高俅自然领了曾布的情,这才把话题转到了对方最关心的事情上。“曾相,至于你出任山陵使的事,你也不必太忧心。圣上对所谓凶吉之说向来不太在意,更何况,韩相是当初皇太后一力推荐方才受召回朝的,圣上还是更偏向于你一些。如今皇太后已经故去,韩相若是还不知收敛,迟早有罢相的一天。不过,圣上对曾相你在台谏中大力安插私人多有不满,你最好能够注意一点。”

几句卖好便换来了这样重要的消息,曾布自然是眉开眼笑,忙不迭地点点头。正事说完,他便随口谈起了汴京时下的风月之事,最后竟鬼使神差地提到了“暴病去世”的含章。“说来也是红颜薄命,若是入云阁还有含章撑着,那新来的江南双姝也不见得能够声名鹊起……”

“曾相!”高俅听得大皱眉头,连忙打断道,“我上次已经对你提过,此事……”

“不可再提不可再提,你看我这记性,真是老了!”曾布这才反应过来,心中大叫侥幸,倘若换了别人,他这两句感慨就要惹出大麻烦了。

由于被曾布的话勾起了心事,高俅再也无心多留,借口时候不早便起身告辞。此次他却是被曾布亲自送到了门口,而那些平日见惯了的仆役也是个个恭恭敬敬,谁也不敢再摆相府家人的派头。

上了马车,高俅直接对车夫吩咐了一声去城外五里庄,随即便靠在板壁上闭目养神,心中却着实无法平静。对韩忠彦他本来并没有多大恶感,尽管认为此人对西北战事的态度过于消极,但是,对于对方执政以来推行的一系列缓和党争的措施,他还是颇为赞同的。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一向在人前对自己颇为不错的宰相竟然会在背后如此忌惮自己。

“时时刻刻提防新人……看来这些家伙唯恐又出现一个王安石那样的人物!”高俅当然知道,当初神宗还是太子时便对王安石尊敬有加,再加上对新政的强烈认同,所以才会在即位之后力排众议用王安石变法。想必韩忠彦正是看到了赵佶对自己的异常信任,所以才会有危机感。“哼,别说我没有王安石那样的本事,就算我有那个本事,若是去谈什么变法,恐怕转眼间就要被人挫骨扬灰!”

自从真正入朝为官之后,高俅的行止便愈发谨慎了起来。大宋言官的厉害他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