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侯府嫡次子-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国国内日益腐朽,百姓怨声载道,对朝廷的不满进一步加深,起义反抗的不胜枚举。朝廷忙着派兵剿灭反叛者,而金国皇帝还在醉生梦死沉迷享乐,帝国摇摇欲坠。
  在这种情形下,韩重决意出兵讨伐,既是想乘他们虚弱无暇他顾时抢占城池,也是想报仇雪恨,出一口气。没有只能对方主动侵略,而他们只能忍气吞声的道理!
  所以他迫不及待的定下韩缜的太子之位,好让他能名正言顺的监国主理内政给自己稳住后方,好心无旁骛的出征。
  起码这次韩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既能稳住朝堂,更能定计剿灭敌军,能问能武可软可硬,交给他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韩缜却不乐意,坚决反对他抛下朝堂出战,一则是新朝刚立朝堂未稳,天下尚在观望,而皇帝却远在战场不利朝廷稳定;再来,金蒙两国不安定,兴朝同样饱受创伤,亟待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国力,实不宜兴兵;三是,打铁终须自身硬,只要等自身强大了,何惧金蒙;韩缜相信,只要给他时间,终有一天会凌驾于金蒙两国之上,到时可以轻而易举扫平它们。
  然而,韩重不想等,也不会等。韩缜描绘得再好,也是在将来,而时间是最残酷不可捉摸的变换,谁能确保结果一如所想?
  他更愿意抓住眼前的机会,咬到了嘴里就是自己的,一步一步的达成所愿。而韩缜总是想着如何增大实力减少伤亡,寄望于时间的力量,在他看来很可笑。战争没有不死人的,恁是拿着神兵利器还是需要你身处战场,有战斗就有风险,概莫如是。
  他不相信有什么武器能够远离战场就能杀敌的,打仗打得还是人,伤亡是难免的。
  当韩重下定决心的时候,没有人能阻止得了他,面对他的固执韩缜真的要呕血。两人的观念从来不在一条道上,对应敌一事,一个保守,一个主动,达不成一致。
  韩缜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一边削弱敌人的实力,一边强大自身,这才是不伤筋动骨,也能让兴朝平稳发展的上策。唯一缺点就是需要时间,而忍耐一时很难吗?
  然而最终做主的是韩重,他已经是一言九鼎的帝皇之尊,当他下定决心的时候,再无可阻拦。
  兴朝建武元年,建武帝韩重登基不足一月即下令御驾亲征,以报金蒙联手灭城之仇,率领十万大军直奔边关。
  建武帝先是一鼓作气连下金国两座城池,而后遭到了金国组织起来兵力的全力抵抗,战事逞胶着之态。
  其后,金国求助于蒙古,蒙古为了保住在金国的利益,同意派兵参战。
  接下来,就是一段混乱时期,先是蒙古内乱分为两派。有维持和平的,也有主战的,他们一时帮金国,一时又从金国掠夺好处。
  而金国则是苦苦支撑,一面应付兴朝,一面讨好蒙古,运气不好时,还会两面受敌。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晚安,快完结了,心情复杂!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好想你o(n_n)o、初淼 1个;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快乐的叶子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77章 
  开封保卫战后,朝廷即可着手收拾被蒙古骑兵肆虐过后的残局, 调集粮食物资支援一路上被蒙古大军光顾过后的城池, 帮助幸存下来的百姓重建城池, 清理创伤!
  还有安排战争中牺牲战士的后事, 发放抚恤金照顾家人;那些受伤身有残疾的士兵不能再留在军营,则想办法安置,尽量保障他们退伍后的生活;还有,曾经许下的以蒙古的人头换银子的承诺, 要一一兑现;除了最后一项是韩缜私人所为银子他由所出外, 桩桩件件都需要朝廷拨银子, 户部尚书愁得要撞墙, 国库里没有余粮啊!
  前朝的局势比金国是强一点,但也强不到哪里去,否则甄太师不会一力推行改革,实在是危机就在眼前,不改革无非也是朝代兴替的结局,早晚亡国。
  然而前面甄太师的改革正在进行中, 还没有到摘果实的时候, 朝廷只是勉力运行维持正常。而后天不从人愿, 边关告急, 只能尽量筹措粮草衣物运送往雁门关, 保证边关将士的温饱!
  再来就是蒙古来袭,凡是能通知到的郊外百姓都涌入开封城中,他们身边所带的物资有限, 朝廷集中所有粮食分配,才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有一口饭吃。
  朝廷本来就支撑得艰难,如今还要拿出一大笔钱粮,更不要说还有接下来的新朝新立皇帝的登基大典,那一笔笔钱逼得户部都要走投无路了!
  彼时,甄太师心结之下放手朝政不理不问,户部不得已求到了韩缜面前。
  国库空虚,而韩缜有钱,不说开遍各地的商铺,和李真合作的分红,就是单单海外商贸所得就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建武帝为什么一意孤行执着战事,将朝廷缺粮的警告抛之脑后,不就是知道韩缜有钱不会置之不理吗?从韩缜在父亲面前财露白后,建武帝简直是有恃无恐,有个财富惊人的儿子,做老子的还是很占便宜的。
  没粮草了怎么办?找儿子啊!
  韩缜有时候都郁闷,仿佛前十几年他老子养他,后半辈子就反了过来,建武帝负责浪,他变成了那个负责在后面掏银子的!
  如今朝廷遇到难处,这钱是要出,但是怎么个出法就要斟酌。他有钱是个人的事,没得由一人供国家,那是不健康畸形的。
  银子可以给,但是要换一个给法,不能白给!
  在跟户部尚书的一番促膝长谈后,韩缜找来了善于经商的李真,商量成立银行的事。由银行出面把钱借给国家,以后再分期返还,看在朝廷的面子上他不收利息就是。
  韩缜想鼓励发展各业百花齐放,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一个能完成异地存取作用的银行是很有必要的,能大大激起人们的积极性。银行的功能还有其他的,包括借款、贷款等业务,可以襄助地方经济的发展。
  这是在尝试,在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将交于国家运行,而李真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李真果然兴趣大生,对银行这样的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探索,答应成为第一任银行行长将它办起来。
  而银行的第一项业务就是和朝廷合作,借给它高达百万的银子,可谓是大手笔。
  兴朝建武元年,第一个银行建立,取名为‘兴朝银行’,开始看客金融业务。
  待京城稍恢复平静和后,很快就迎来了兴朝建国,建武帝登基。
  抛开诸项纷纷扰扰,在登基前发生了一件大事,有庞大的船队到达了开封河岸,报说是有海外各国听闻新皇登基,前来朝拜恭贺,并送上本国奇珍异宝作为礼物。
  开封城上笼罩了许久的阴霾终于露出一丝曙光,全城都轰动了,很快的传遍天下。
  在通往皇宫的大道上,百姓们见到了形貌衣饰,风俗语言异于汉朝的外国人,那些海外人士身后带着献给新皇的礼物,长长的一串。
  这就是八朝来邦,四方恭贺,是何其盛大的事!
  想孟朝时何等憋屈,在四方夹缝中生存,早已失却了□□上国的赫赫威名。如今新朝刚立就有外邦来使朝贺,这是不是表明兴朝当立,得天意庇佑,是老天爷的旨意?
  百姓们虽然刚刚赶下了废帝,迎了永宁侯当皇帝,但是事后心里难免不安,他们做的是不是对的,永宁侯是不是配当皇帝?原谅他们只是长于封建社会的古人,先前凭一时激愤行事,过后不由忐忑。
  这时,海外使团的到来安了他们的心,在他们眼中分明是祥瑞之兆,昭示的以后一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怎么不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也一扫消极萎靡之态。
  这一切都是韩缜的授意,所谓的海外之民是真的,但是不是真的都是各国的使臣就不一定了。
  凌志在海港经营日盛,自己也踏足海外异国之地,经常和海外之民打交道,也引得几个东南亚沿海的小国对孟朝心向往之。他们的国王派出了使团拜访,想和孟朝建交。
  韩缜收到消息后,就让凌志赶在登基大典前赶到京城,给新朝的建立造势。
  这里面一部分是真的使臣,另外一部分是凌志找海外人士假冒的,按一个国家的名头伪装,反正也没有人听得懂他们的语言。
  因此看上去队伍庞大,令人惊异兴奋!
  同时,随船带来的还有数量庞大的粮食物资,一定程度上解了京城粮食紧缺的燃眉之急。
  君权天授,既然自家父亲要做这个皇帝,那就确保他毫无争议的坐上皇位,一切成定局无人可动摇。既添了一层光环,同时也稳定了人心,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这些都是差强人意的旁攻,最重要的还是改善民生,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能吃饱穿暖。百姓的想法有时候是很朴实的,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谁当皇帝无所谓!
  等建武帝御驾亲征后,韩缜一头栽进了建设兴朝,改善民生的计划中,还要努力做好建武帝后方的钱袋子,随时保证他的后勤充足!
  赋税方面在经过甄太师主持的田赋税收改革后,形势趋于稳定,大大缓解了矛盾,韩缜也不想轻易再动这一块。如今国家急需的还是稳定发展,再对土地对手只怕会引起动荡,他倾向于等时间流淌过后,能用一种更适宜灵活的手段置换地主的土地,慢慢的实现土地的国有化。
  韩缜从来不是一个大胆冒进的人,步子迈大了只会扯着蛋,他更愿意暂时搁置留待以后时机成熟再说。
  官员吏治方面,韩缜命李钦为吏部尚书,清查官员任上腐败,建立考核制度。多启用实干的能吏,淘汰无能的官员。比如成立廉政部,对官员加强监督,鼓励官员财产公开,添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
  古代更多的是百姓对官员的敬畏,做官浑然不是为国为民,而是成了老百姓的天。只要当了官,就是一个天一个地,高低贵贱立现。
  吏部增添了一项工作,就是考核官员的思想教育,什么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什么是为民做主,官员的本质是履行国家的管理职能,为百姓做事。你们的俸禄,都是来自于百姓的赋税所供,百姓才是你的衣食父母。
  不管官员是不是真的认同这个观念,起码给记进心里去,还得背熟了,通过考试才能上任。就像是一根线,时不时的提醒你,如果有人能心怀敬畏而践行,也算起到作用了。
  同时,礼部在科举试卷上减少对书本理论典章的考核,而是更倾向于实干民生,比起文章妙笔生花花团锦簇,更重视朴实言之有物。
  另外,他考虑以后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撤销或削减学子取得功名后不纳税不徭役的特权,减少隐户的滋生。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现在只是计划。
  兵部更是忙得团团转,下去地方军营调访查证,凡是疏于操练的加以申斥,监督协助操练军队训练士兵。各大相邻的州府时不时的进行演武对赛,最后从各州挑选最厉害的部队,最后齐聚京城比武,胜了的奖励优厚。各军营热火朝天的操练训兵,尚武气息浓重,带着普通的老百姓也喜欢锻炼身体。
  总是,就是训练,训练,给了足够的军饷,你们好意思歇着!
  而韩缜最重视的无疑是工部,全国技艺最精湛,技术最高明工匠师傅都在工部,他们其中不凡有才智有创造的发明家。只是,时代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匠人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技术得不到发展。
  有伟人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创造性的日新月异的技术,武器的研制,农具的开发,包括各方面的改进,那将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韩缜私人拥有一支从各地重金聘请来的人才队伍,他将自己记忆中的知识挖出适合这个时代的部分,在他们的配合下一点一点的进行研究,期望得到有用的东西。
  他牵线两方合作,同时下令重金悬赏有技艺的工匠,从全国征集人才。给予那些人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也不吝于官职封赏,只要你有这个能力。
  韩缜不在乎金钱,更想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哪怕千金万金也不在乎。
  顿时全国的工匠蠢蠢欲动,很多人跑去各地衙门碰运气,有大胆自信的甚至亲赴京城,一时千奇百怪的想法层出不穷。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晚安!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初淼 1个;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快乐的叶子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78章 
  兴朝建武三年,金国不堪兴朝和蒙古的两厢夹击, 国土急剧缩水。困囿于君皇昏庸, 奸臣当道, 在乌延利的一手推动下, 决议迁都。抱着最后的家当,朝廷向北迁移,回到了金国的龙兴之地——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
  而建武帝率军取得了中都大兴府,一口气拿回了燕云十六州的幽州, 顺州。正式驻军大兴府(北京), 以此为据点, 对抗侵扰的蒙古骑兵和不甘失败的金国残兵。
  在建武帝武力抗衡的时候, 韩缜还不忘继续交好蒙古部落中的主和派,挑动蒙古内部的对立情绪。如果敌人太强盛了,那不妨从内部攻破,事半功倍。
  在金国势弱之时,蒙古不得不停战梳离内部,而且他们也占了金国不少的好处, 也需要好好消化。
  无独有偶, 在持续三年不停的作战后, 建武帝也停下脚步休养生息, 三国难得的维持了暂时的平静。
  建武帝韩重实在是史上最不想皇帝的皇帝, 哪个皇帝会这么心大不管不顾的亲征在外,将国家大事一股脑的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难道他就不怕太子等不及要名正言顺的掌权,会断了他的后路吗?要知道所有的后勤军备都在太子手中握着, 一旦起了什么念头,真是最便宜不过!
  然而事实就是建武帝非常的信任太子,他从不过问儿子在朝中如何主事,给予他最大的方便,当然不要催他回京最好了!
  金秋十月,建武帝韩重带兵回朝,太子韩缜率文武大臣出城门迎接。
  韩缜望着骑在马上的建武帝,岁月给他舔上了一丝风霜,然神情犹是懒洋洋的,嘴边带着一丝放松的惬意。
  建武帝垂眸望着气质更成熟从容的儿子,眼神中有着欣慰还有着一丝心虚,他哈哈笑道:“在城里等着不就好了,何必在这里等!”
  韩缜冷冰冰一笑:“父亲远去边关三年劳苦功高,可不是让儿子望穿秋水思念不已,我等不及早点见到你!”他咬牙,眼刀冷嗖嗖的一下一下瞟着男人。
  有这么当爹的吗?把刚开国的新朝丢给儿子就跑去打仗,一打就是三年,任他怎么催都不回来的,自己还得着苦心建设国家之余,绞尽脑汁的给他筹措军费。
  如果建武帝出现在他面前,他一把将奏折扔他头上,太子谁爱当去当,他受够了!
  面对着儿子满腹怨气的小眼神,建武帝难得的有些心虚。他一心一意的奔着打仗,将一滩糟乱都丢给了儿子,面对着新旧朝廷更替的政局,心思各异的朝臣,还有四方官员的试探,要坐稳朝堂,还要将事情照着自己的想法施行,其中所花心血可想而知。这么一想,他好像还真的不称职,何况在这么繁杂的环境中,儿子即使口头反对在最后还是支持了他的行动。
  啊呀,建武帝伸手摸了摸鼻子,抬头望天企图避过谴责:“时候不早了,我们还是快点回城吧!”
  一干大臣在后头恭候着,眼神不时的偷偷打量这对父子的交锋,是关系一如往初亲密无间,还是另有心思,嫌隙陡生?建武帝的归来肯定会给朝局带来动荡,这对父子会不会争权,他们到时又该站哪边?
  一个个试图从短短的两句话里分析出自己想要的,心眼滴溜溜的转。
  韩缜优雅忍让的笑,翻身上马跟在建武帝身边,翘唇道:“真是委屈父皇了,让您跋山涉水的回归京城,不容易啊!”
  就是变了身份,韩缜一如既往地喊‘爹’,间或来一声正经的‘父亲’,一旦叫上‘父皇’摆明是生气了。
  建武帝眯了下眼,含蓄的微笑,低声道:“为父这不是想你了吗?我儿长大了,父亲很欣慰啊!”他不动声色的打感情牌。
  “想我?”韩缜有趣的一笑。转而变了脸色,冷淡的道,“不是因为我写信说研制出了新的火器,你才迫不及待的回来一睹为快吗?”
  要不是有利于战事的进行,见猎心喜,建武帝恐怕还在燕京蹲着吧!
  建武帝转了转眼珠,身躯在马上一本正经,却压低了声音道:“给点面子,别逼我发火啊!”
  韩缜一噎,这是软的不行就来硬的,还是打算软硬兼施啊?
  “不给面子又咋的?”横了他一眼,韩缜老神在在的斜眼问,“打我啊?”
  建武帝憋屈,龇牙一笑哄道:“瞧你说的,我哪敢啊?你我爷俩谁分谁啊,捧着你还来不及呢!”
  没办法啊,有钱的是大爷,后勤物资军粮器械都在韩缜的手里握着,不想士兵空着肚子打仗,就不能得罪这个小祖宗!
  要说建武帝最大的遗憾,就是父子两人在如何应对外敌上的分歧。韩缜的性子一贯是求稳,以最小的牺牲获取最大的收获,需要付出的就是耐心和时间,在建武帝看来儿子难免欠些锐气。
  时间不等人,多少英雄好汉错失功业,一腔雄心尽付流水!男儿在世,当横刀立马醉卧沙场,方不负一世人生!
  而这些韩缜是无法理解的,千秋功业固然动人,然而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当下的才是真实的。百姓的笑颜,安逸的生活,一遭破碎将会是多么的痛苦。
  建武帝想要的功业是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去取得的,而明明有更好的不需要牺牲的办法,为什么急功近利?如果不是他还能有办法应付局面,建武帝根本就是要拖垮整个帝国去满足他的战争欲。
  消灭外敌开疆拓土固然激动人心,珍惜而今也是一种幸福。
  幸运的是,最艰难的三年挺过去了,只要建武帝不想着一气呵成,朝廷将会是最坚固有利的后盾。
  建武帝进了城没有急着去看武器,而是朝着永宁侯府去,拜见父母。
  对于老侯爷宁愿舍弃荣华富贵固守永宁侯府的固执,甚至将他们父子移出族谱的举动建武帝尽管颇有微词,但是还是保持了最大的克制给予尊重。
  至于韩缜,他本来就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土著会对这些看重,只要老侯爷还是他的祖父,自己还是可以随时进出侯府,那就无所谓。
  而且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照以往惯例大肆封赏族人,对亲人加恩封爵。因为和帝皇的裙带关系就能享有百姓供奉荣华富贵,是韩缜所不赞同,无功不受禄。
  如果他不能达成废除帝制的目的,如果他有当皇帝的一天,他会依此对待以后的血脉。除了供养子嗣长大,等成年后只给予虚爵,除了一个名头其他的需要自己自食其力。想要站得高,就自己去努力。
  对于建武帝的到来,永宁侯府既激动又压抑,激动的是帝皇临府皇恩浩荡,压抑的是他们身为亲眷却不能沾皇帝的光。
  几个爷们不知道该是怨恨老侯爷好,还是埋怨建武帝的不通人情,视手足骨肉为无物!
  其实永宁侯府出了个皇帝,虽然几个兄弟没有爵位,但是京里也没有人敢小看他。现在的永宁侯府已经是一流世家,凡是府里的人走出去莫不是让人尊着敬着,可是这怎么比得上正大光明皇族的名头。
  在知道事情已成定局后,几个兄弟是自怨自艾,厌弃冲天。还有受着房里女人的埋怨,怨期望落空,本来指望的王爷,王妃的高贵身份都成了泡影。
  建武帝嫡长子韩维沉默的接受了事实,几兄弟中恢复得最快的庶房四爷韩质,他本来就身居朝中高官,没了王爷当还有个官位,而且到底是帝皇兄弟,就没有人可以压着他,只要做出政绩官途是一路畅通。
  而另一个风光的就是韩纭,因为有对敌蒙古的战功,另外封了个忠勇候,别府令居。
  除了韩纭,小一辈的其实前途都不差,只要肯努力机会是唾手可得。
  见过了父母,建武帝不顾府中热情挽留,摆驾回宫。
  建武帝倒是不顾劳累想一窥韩缜着人研制的新式武器,韩缜好不容易劝住了:“回宫修整一下吧,你不累,随侍的人也该累了!”
  建武帝遗憾的点头同意。
  一到永宁侯府,建武帝就挥退了迎驾的大臣,就留着保护安全的亲卫队。没有了兴师动众的架势,身边清爽了不少,溜溜达达的就出了府。
  对建武帝回京韩缜没有搞什么盛大的仪式,侵扰了百姓反而不美,压下大臣的建议一切从简。除了城门清出一里派出城中代表迎接队伍进城,其余人该干什么还是什么。
  所以此时他们一行人迈入热闹的街道,除了有些人好奇的眼神,认定身份尊贵也不会联想到刚回京的皇帝身上。
  刚回来就直奔永宁侯府,建武帝还没有好好打量京城,现在一看改变颇多。
  京城里更热闹繁华了,往来的百姓脸上是满足放松的笑容,他们谈论着今天皇帝归京的大事。对着皇宫的方向翘首而望,神情有着崇拜感激,还有热烈,看得建武帝心里泛起了异样。
  他挑了挑眉,什么时候他在百姓的心中如此有存在感了?
  一张纸递到了他的手上,韩缜示意他低头看,眼中含着谑意。
  建武帝摊开这张份量不轻的纸,上面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隔成错落有致的方块。上方正中印着粗大的几个字——兴朝官报。
  而其中最先印入眼帘的就是特意放大的标题——《防御外敌的英雄,马上征战的皇帝——建武归来》。
  上面用浮夸的语气,羞耻的赞美,介绍了建武帝身为帝王为了阻挡外敌不惜以身涉险。上面描述了他的诸多功绩,历经的战役,取得的战果,将他夸得是天上有地上无。
  然后是细数战事以来
  这是一张纸
  作者有话要说:  没完,等一下


第279章 
  如今报刊的发行还是控制在国家的手上,概因一切还在摸索中, 舆论的咽喉不能落入他人手中。只待时机成熟, 才会放开。
  如今只有寥寥几本, 主要是负责向百姓传达国家政策的时事报刊, 给予百姓知情权,让他们能参与到国家大事中人,培养主人翁精神;另外是主要宣传各种先进技术的报纸,介绍农业方面的知识, 还有各项有利民生工具的开发;还有一本是专门报道海外风土人情的报刊, 描述在兴朝之外有多少国家, 它们的风土人情如何, 都产出什么东西,吸引有意的人们去探索;人最怕的就是固步自封坐井观天,韩缜希望能开拓国人的眼界,保持对外界的兴趣和警惕。能了解在国之外还有诸多国家,他们也有优秀的文明和出色的人才,甚至有比兴朝优秀的地方值得他们去学习。
  如果整个民族拥有一颗探索求知的心不断的补益自身, 从长远来看, 哪怕将来再如何朝代变迁, 只要民族的心胸气魄不灭, 任凭艰难险阻也屹立不倒。
  想做的事太多, 然而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探索,就怕一朝不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
  韩缜有时也笑自己不是王霸之气四溢的主人公,做不到大手一挥睥睨天下, 挥斥方遒。
  陪着建武帝迈步街头,韩缜耐心的等他一路看过去,那样子明显是兴趣昂然。
  进城时无暇打量四周,建武帝现在才有闲心仔细观察如今的京城,一看就发现开封城变了不少,距离他离开时有了很多的不同之处。
  临街的商铺楼阁上,窗户大多数都换上了透明晶亮的玻璃,更夸张的是有人竟然做了两扇玻璃门。透过清晰如无形的门户,可以看到里面摆设陈列的货物,还有低头打算盘的掌柜,以及勤快清扫的伙计,甚至可以他们脸上愉快的笑容,仿佛刚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什么时候,玻璃制品如此随处可见了?
  这是韩缜放开了手里玻璃制造的技术,使得价格大幅降低,只要稍有余财的百姓都可以买得起。对外,玻璃还是高价奢侈品,通过海贸出口海外获得大量财富。
  看出建武帝眼中的疑惑,韩缜低声解释着。
  转过头,只见沿街一路上繁华喧闹,两边商铺林立,建武帝看到了很多新奇从未见过的货物,它们大都是来自海外,甚至还看到了明显是一家外国人开的店铺。
  转眼一想,建武帝意识到自己刚才忽略了什么:是人。
  他只觉得街道热闹,却才发现路上往来不停的人潮夹杂了很多的女人,还有口音很重的外国人种。而大家都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视若平常。
  那些外国人被发达的海贸吸引人还能理解,而那些含笑坦然自若的相携出现在街面上的妇女,就让建武帝有些疑惑。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除了平民百姓没有这么多顾忌,那些达官显贵人家是不会允许女眷没有遮挡就露面。而他清楚的看到,相当一部分妇女衣着华贵气度俨然,明显是出身不凡,却相顾而笑的逛街。
  路上,不是有蹦蹦跳跳的幼童嬉闹着跑过,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皆是无拘无束的快乐!
  建武帝眯了眯眼,他说不上是什么感觉,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朝气,一种对固有规矩的挑战。
  好还是不好?建武帝当下无法断定,然而这一切让他浮想联翩,仿佛回到了盛唐气势恢弘的朝代,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他看到了开封城中面貌的改变,百姓精神饱满安居乐业,一派祥和。如果每个地方都一如开封盛景,那足堪称盛世了!
  “你做得很好!”建武帝若有所思的道,他知道韩缜不会让人失望,但是眼前所见的一切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想,“假以时日,盛世可期!”
  韩缜遗憾摇头,道:“开封一城足不代表天下足,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他叹息,让天下百姓丰衣足食,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拉近男女差距,让人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要做的太多了。长路漫漫,在其位谋其政,他只是尽自己的能力罢了!
  现在是以开封为中心向外辐射,自从而下的影响会起到很大的重要,然后慢慢转变人们的观念。
  “不要妄自菲薄,为父看好你!”建武帝拍了拍儿子,只怕让自己来主持一切也不会比现在更好了!
  韩缜莞尔一笑,开口道:“以后有时间父亲可以慢慢看,现在先回宫休息吧!”到底一路辛苦,韩缜不忍心自家父亲得不到休息。
  “好,回宫!”建武帝翻身上马,快意的朝皇宫驰去。
  皇宫还是那个皇宫,只是里面的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一代新人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