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理想年代-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表团的和谈活动是卓有成效的。”李想款款说道:“下次我准备向袁世凯提出九条意见:(一)在和平。民主、团结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三民主义。

(二)拥护袁世凯,承认袁世凯在全国的领导地位。

(三)承认包括国民党在内的民主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确立南北之间的长期合作、和平建国方针。

(四)承认鄂区部队及地方政权在维护边疆统一中的功绩和合法地位。

(五)停止一切武装冲突,各部暂留原地待命。

(六)实现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法。

(七)政治民主化的必要方法:由北京政府召集各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的政治会议,各党派参加政府,重选国民大会;由中央推荐鄂区及热河、察哈尔、河北、山东、山西五省省府主席,绥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广东及东北十省副主席,北平、天津、开封、上海四特别市副市长;推行地方自治,实行普选。

(八)军队国家化的必要办法:公平合理的整编全国军队,确定分期实施计划;鄂区部队编成16个军48个师,驻地集中于淮河流域及陇海路以北地区;国民党及地方军事人员,参加陆军部及其他各部的工作;设立武汉行营及南方政治委员会,任国民党人员为主任。

(九)党派平等的必须办法:释放政治犯,取消一切不合理禁令,取消特务等。

……”

大家揣摸着这李想的话。

这是一份极为重要的和平文件,实际上是北洋与国民党开展和谈的基础性文件。

这一文件与李想赴京之前武汉所有公开发表的文件相比,作出了许多明显的让步。而其中最主要的让步是,李想不但放弃了要求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整个方案有两大特点:一是政治上坚持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二是作出了巨大的让步。

只是在军队和鄂区问题上,李想开价较高,但并未脱离实际去漫天要价。之所以开价较高,是为了尽可能地保存李想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为同袁世凯讨价还价留有一定余地。

为什么李想作了如此大的让步呢?固然由于北洋是国内第一大军政势力,又处在执政地位,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比武汉要强大得多,李想必须承认这一基本事实。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想向往和平和对于和谈具有很大的诚意。

当然,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为了国民党自身的利益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计,李想、汤化龙等在这九条意见中也堂堂正正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承认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军队;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平等地位;停止一切武装冲突;迅速结束党治,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和党派平等合作等。

总之,这一方案将在整个北京谈判中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使李想、汤化龙始终在和谈中处于主导地位。

历史进至一战这个路口,随着北京南北之间最高级别的谈判的实现,给予了袁世凯再好不过的机会,只要其放弃旧有的封建专制主义,一改以往的错误政策,顺应新的历史潮流,采纳李想的正确意见,不仅中国的和平统一有望真正实现,他本人也可能成为各党各派和国内民众所共同的领袖。其何去何从,李想等人拭目以待。

在这次的交谈中,李想一直谈到夜深仍不肯休息。当汤约宛等劝李想休息时,他却说道:“不要紧,不要紧,我房里有多的被头呢,就摆地铺吧,谈下去!谈下去!”

李想这种忘我工作的风范,使大家十分感动。

遍访北洋政军各界显要也是李想的一项重要活动。

为此,国民党内许多人自然感到难以理解。他们抱怨说,这样的反革命专家,有什么好见的呢?可李想的看法却不同,他耐心地解释说道:“不错,这些人是反革命的。但我到北京来还不是跟反动头子袁世凯谈判吗?北京现在是北洋反动派当权,要解决问题,光找梁启超这些民主人士不行,他们是赞同与我们合作的,但他们不掌权。”

李想的政治眼光确实远大。尽管同段祺瑞这样的反革命强硬派会面,免不了唇枪舌战一番,但李想准备十分充分。

在段祺瑞的家里,寒暄之后,段祺瑞便流露出一种傲慢的神气。他对李想说道:“李大帅亲自到京来,我们很欢迎。不过,谈判要成功,关键在于国民党要放弃孙大炮的思想观念,放弃一党的武力和政权,与政府共图新中国之建设。不然,政府即使想和,也没有办法。”

李想却满不在乎,面带微笑地接过段祺瑞的话题:“段将军差矣!和平不是国民党一家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辛亥革命时期,南北之间就有了第一次的合作,你我都是过来的人,都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很顺利的逼清帝退位,免除内战分裂之苦果。后来呢,若不是袁大总统一脚将国民党踢开,怎会有二次革命的内战发生?”

说到这里,见段祺瑞沉默不语,李想略略提高了声调,继续说道:“二次革命的内战,结果又怎么样呢?国民党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了。而北洋军‘剿匪’的结果,险些招致财政破产,这一教训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

李想越说越起劲,用词也愈加尖锐:“你们说我们争地盘,争军队,要知道,都是你们‘剿匪’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认定是齐天大圣。可你们却连弼马温也不给我们,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看起来,逼和打都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和的好。”

这一席话,软中带硬,人情人理,使段祺瑞窘迫异常,无言以对。他只好连连点头:“对!对!还是和的好!兄弟愿为这次和谈尽心效力。”

段祺瑞的反国民党政治观点是极端顽固的,但面对李想既不屈从,又不挑衅的谈论,无言可以对答,只得找句“好话”结束争论算了。

此后,李想由北京返往武汉,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曾说过:“有许多人说皖系破坏谈判,我看很多皖系人物包括段祺瑞在内是动摇的。”

无论李想以上对段祺瑞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一点可以肯定,李想对北洋进行统战工作的决心是很大的,不论你对中共的政治态度如何,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开展工作。

不料,这次拜访归来时,正巧与袁世凯狭路相逢。

一见面,袁世凯很客气地问道:“李帅到哪里去了?”

李想也很坦率地告诉他:“刚去看了段祺瑞。”

袁世凯听罢一怔。看得出,他很愕然,也不大高兴。不过,他没有流露出来,只是干笑着连声说道:“好,见见好,见见好!”

在北京,有人指责李想说道,你们国民党“不要另起炉灶”。李想针锋相对地对答:“不要另起炉灶的话我很赞成,但是袁世凯得要管饭,他不管我们的饭,我们不另起炉灶怎么办?”

李想在北京同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中,一是交流了政治见解;二是介绍了国民党的主张;三是了解到了大后方以及国外的实际情况。在此后回武汉时所作的《关于北京谈判》的报告中,他谈到了这方面的感受。李想说:我这次来北京,就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热烈地支持我们。他们不满意北洋政府,把希望寄托在我们方面。我又看到许多外国人,其中也有美国人,对我们很热情。……我们在全国、全世界有很多朋友,我们不是孤立的。

总之,李想亲赴北京的谈判,对于一战初期中国社会起到了极大的政治震撼力和影响力,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斗争手段和经济手段所难以达到的。

第六百三十一章 影响(二)

李想亲自出马,约“太子爷”袁克定到湖广会馆商谈。

袁克定还是头一次到湖广会馆,才进胡同,就看到几个国民革命军士兵在打扫胡同的落叶,又看到门口站的国民革命军像标枪一样,身上彪悍的味道比大总统精挑细选的侍卫还有彪悍,随一个金鹰卫的身后踏着卵石甬道迤逦进来,见里边正房雕甍插天,飞檐突兀十分壮观,室内却并不侈华,中央大炕下图书琳琅,琴剑瓶炉枕簟屏帷。

自从进湖广会馆所在的这条胡同开始,处处井井有条纤尘不染。袁克定心下暗自掂掇,人说国民革命军最讲纪律,果然收拾得齐整,纪律严明的变态。

因见李想和段祺瑞正专心致志地对弈,便示意宋缺不要说话,只站在一旁观战。

这盘棋已经弈至中盘,段祺瑞是北洋里出名的臭棋篓子,偏偏又嗜好下棋。李想也是一手屎棋,不过看起来比段祺瑞要好一点,段祺瑞的棋已经落了下风,他一手抓着棋子沉吟,笑道:“李大帅,看来你是一步也不肯让我了……”

李想也笑道:“该让的事就让,不该让的让了,就是瞧不起人。”

说着,一抬头看见袁克定,不禁吃了一惊:“呀,大公子几时来了?”

段祺瑞便也站起身来,趁机乱了局见礼安座。

李想亲自捧了两杯茶奉给袁克定和段祺瑞,说道:“不知大总统对和谈有什么原则意见?”

“还不就是那几点,”袁克定不禁一呆,笑道:“我来就是想听听李大帅的意见。”

李想也不客气,对谈判提出了八点原则意见:(一)在南北之间的谈判对话有结果时,应召开有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会议;(二)在国民大会问题上,如北洋坚持旧代表有效,国民党将不能与北洋成立协议;(三)应给人民以一般民主国家人民在平时所享有之自由,现行法令当依此原则予以废止或修正;(四)应予各党派以合法地位;(五)应释放一切政治犯,并列人共同声明中;(六)应承认鄂区及一切收复区内的民选政权;(七)国民革命军队须改编为48个师,并在武汉成立行营和政治委员会,由国民党将领主持,负责指挥冀、察等地方之军队;(八)恢复临时约法。

李想的上述8点原则性意见与其之前所拟定的11条意见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是国民党将提出的和谈方案的主要内容,预先向北洋袁世凯方面作一通报。

袁克定听了,呆着脸沉思良久,方冷笑道:“我会转告父亲。”

晚上,袁世凯在大总统府举行晚宴。

宴毕,袁世凯与李想就鄂区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编组数目和驻地、鄂区、政治会议、国民大会代表等问题举行了第二次直接商谈。而李想方面的11条意见这一重要和谈文件是经李想等略加修改后由汤化龙、黎元洪面交袁克定、段祺瑞转袁世凯的。当袁世凯得知李想的11条意见后,即在当日的私人日记上写下了“脑筋深受刺激”六个大字。其后,他将其自拟的《对国民党谈判要点》交袁克定、段祺瑞二人,要他们对李想等所提11条方案拟出复案。

袁世凯的《要点》一开始便指出:“国民党代表们昨日提出之方案,实无一驳之价值。倘该方案之第一、二条尚有诚意,则其以下各条在内容上与精神上与此完全相矛盾,即不应提出。”

袁世凯自拟的要点是:

(一)国民党军队之编组,以12个师为最高限度。

(二)承认鄂区,绝对行不通。

(三)拟将原国防委员会改组为政治会议,由各党派人士参加。

(四)原当选之国民大会代表,仍然有效,可酌量增加名额。

袁世凯年龄和资历长李想一辈,从其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和尊卑观念上讲,根本是看不起这个后进国民党人的。但是他又不敢小视李想的实力。所以当李想的方案第一、第二条表示要拥护袁世凯的领导地位时,袁世凯当然心里舒坦感到满意。然而,除此之外,所有民主要求一概拒绝,不予国民党任何商讨问题和平等地位的余地。他只允许国民党有服从其领导的自由,而不允许有争取正当民主权利的自由,这是其顽固的专制主义本质特性的又一次充分暴露。

在袁世凯这个“要点”中,袁世凯还对如何答复李想及国民党所提出的几个具体要点定了调子。

李想望着窗格子,眸子晶莹生光,据理力争的说道:“国民革命军在革命中已生长起来的80多万军队,至少应改编为16个军48个师。”

袁世凯一听便火了,想想他毕竟是80多万大军,虽然其中有水分,但确实硬的起来,忍着气笑道:“最多只能编为12个师。”他不放心的还声称:“这是对国民党所能允许之最高限度。”

坐在袁世凯对面的李想不置可否。国民党方面已经得到关于袁世凯谈判底线的情报,这份由国民党北方局提供的情报相当准确:袁世凯在军队问题上最后可能让步到二十六个师,国民大会的代表名额可以让步到百分之三十七。至于袁世凯说的省主席一职可以考虑邀请国民党人士担任,情报援引北洋军内部人士的说法是:到非让步不可的时候,袁世凯准备让李想出任新疆或者西藏的省政府主席。

无法得知,当李大帅听说袁大总统准备让他出任中国一个偏远省份的“主席”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除了对国民党提出的“承认袁世凯在全国的领导地位”这一条表示“不胜赞佩”之外,北洋袁世凯方面对其他问题没有任何让步的迹象。

尽管袁世凯压着火,和颜悦色地说话,李想还是觉得这老胖子对自己太无礼,冷冷说道:“北洋政府应承认鄂区政权组织。”

“不可能,”袁世凯一口拒绝,指出:“国民党方面所提鄂区,为事实所绝对行不通。”

袁世凯根本不愿考虑。

不料话音刚落,李想抚掌笑道:“事实就是,鄂区已经存在。”

“你?”袁世凯觉得今儿不顺心的事太多了。

李想旁若无人地喋喋不休,说道:“应由各党派派出代表参加中央政府,并立即对政府进行改组,使之民主化,这才是国内和平的真正保证。”

袁世凯见李想处处顶茬儿兀自满不在乎,旁若无人地喋喋不休。不由拉长了脸,嘴唇哆嗦了半日,立起身来道:“不可能!民国中央政府之组织和人事,暂不更动,必须待国会开过之后,才可‘依法接纳’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入政府。”

李想见袁世凯变了脸,先是一怔,接着也起身来,盯着袁世凯的脸,“嘻”地一笑,说道:“和谈,和谈,总要有得谈才叫和谈,我说什么意见都被否定,那大总统请我来北京是谈什么?”

李想说着给愣在当地的袁世凯抱拳一拱,起身胎脚便走。

袁世凯急得一拍桌子,厉声喝道:“站住!”

一时屋里变得一片死寂,连侍候在廊下的警卫都愣住了。良久,袁世凯丧气地长叹一声,颓然落座,蹙额说道:“国民党方面如现在即参加中央政府,中央亦可予以考虑。”

此时的袁世凯变换了策略,给李想留下了一个诱饵。

李想又座了回来,说道:“为确保政治民主,我提议,国民大会的代表应根据民主原则重新选举。”

李想言外之意是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操纵国会,一手包办“选出”的代表宣布无效。

袁世凯看了一眼李想,心情十分矛盾,坚持说道:“现有代表继续有效,但国民党方面可考虑酌量增加代表名额。”

事实证明,时代进步了,但袁世凯那落后的、顽固的封建政治思想观念没有多少变化。

对于袁世凯这个人,李想是研究得再透彻不过了。因此在思想和性格方面都作了十分充分的准备。

无论谈判多么尖锐、争执多么激烈,李想的表情是平静的,举止是从容的,讲话时语调也都是温和的。李想是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争取走可能的和平之路的袁世凯在整个谈判中,始终是以居高临下的“一国之君”的姿态出现的。

袁世凯与李想进行了直接商谈,并继续施加其“领袖”的“压力”。然而,“据理力争”则是李想为代表的国民党代表团的既定策略,原则是一定要坚持的。绝不能屈服于袁世凯的压力;但要顾全大局,甚至不惜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以换取和平的成功。

李想走后,屋子里只留下了袁世凯袁克定两父子,都紧皱着眉头想心事。

外面不知什么时候起了风,愁云漠漠压得很低,给天井院笼罩了一片灰暗阴沉的色调,只有檐下铁马,不甘寂寞地在风中叮当作响。

第六百三十二章 影响(三)

李想刚刚回到湖广会馆,东郊民巷的美国公使芮恩施遣人送来一张请帖。李想谈判归来,已是十分疲惫,但还是出席了由美国公使芮恩施举行的盛大酒会。

无聊的宴会之后,芮恩施把李大帅请到他办公室。接下来的谈话是绝密。

对美利坚合众国驻中国代表的身份说来,这个办公室未免朴素了些:书架上堆满看来没人翻阅的公文卷宗,黑黝黝的旧家具。芮恩施公使仰面靠在一张转椅里,叉起十个粗指头搁在肚子上,他说道:“我想请教李大帅,应如何解读中国时局时?”

“我只想强调两点,一是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承受着日本扩张的巨大压力,二是当前正是美国向远东扩大贸易影响的大好时机。”

李大帅的回答充满智慧。

芮恩施的第一个问题是经过仔细斟酌列出的问题,是想先请这位出色的李大帅回答一些试探性的问题。从回答看,毫无疑问,这是李大帅本人的看法。

芮恩施笑了笑,架起了肉鼓鼓的短腿,又问道:“民国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共和国,在其国家处于历史性危机时刻,是否欢迎美国这个成立时间最长的共和国的支援?”

李想满脸堆着笑容,道:“从内心来讲,我们将贵国的共和体制视为我们效仿的典范。我们从各个方面都在借鉴贵国高效的管理机制。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你们提供给我们的模板,我们才能够从你们已经付出的努力中获益。我们殷切期望美国方面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那样的话,你们可将年轻的民国视为需要保护的对象,而事实也是如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利益是一种保护,也是这个政策,使我们更坚信并期待着美国能够为民国提供进一步的保护。目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获得这种保护。”

芮恩施公使的眼睛对着李想骨碌碌转,一手捋着那头剪得短短的金发。

……

袁世凯自从知道李想近几天往东郊民巷跑得勤快,心就跟猫抓似的。

“李疯子除了见美国公使,还见过哪国公使?知道他们都说了什么?”袁世凯问道。

“德国公使,英国公使,法国公使,甚至日本公使都见过。说过什么,我不知道。但是,”袁克定答道:“列国公使对李疯子的态度越来越暧昧,不能再让他呆在北京了。”

袁世凯脸色又青又黄,十分难看,冷笑道:“请神容易,送神难啊。”

“让!”袁克定咬着牙说道:“和谈条件咱们也让一些,先把这尊神送走再说其他。”

……

第二日清晨,袁世凯和李想作了最后一次长谈。

袁世凯在旁皱眉说道:“在鄂区的问题上我是不会再让步了。”

李想也知道这是袁世凯的底线,因说道:“我返回武汉以后,黎元洪、汤化龙将留在北京,与贵方面继续商谈,努力解决《南北和平协定》未能解决的问题。”

袁世凯不置可否,这件事情,在他这里算是画上了句号。

袁世凯以闲话的语气和李想聊起天来,问道:“欧战祸及远东,目前最急的事应从何处着手?”

李想也不藏着,坦率的说道:“有两件急务,一是救济财政;二是提防日本侵略。”

袁世凯缓了一口气,又问道:“请言其详。”

“这样,先言财政,”李想暗自拿定了主意,问道:“去年二千五百万镑借款,所余几何?”

袁世凯心里不禁叫苦,连连嗟讶,最后还是坦白的说道:“去年二千五百万镑借款,所余无几,财政尚未整理就绪,国库异常空虚。”

李想平静地望着窗外,小眼睛熠熠闪着光,说道:“欧战爆发后,外债无法再借,所以目前必需先打通财路,否则二三月后,军费、政费从何而出?因此目前应趁欧战发生,镑价起落,汇兑困难诸种理由,先行停付各国赔款,所有关税盐税,一律提存于中国之银行。由于我国已宣告中立,词严义正,各国亦无如我何也。同时立即发行内国公债。这两者可以并行,则一二年间不至财用不足。”

袁世凯目光霍地一跳,只听李想继续侃侃而谈:

“至于提防日本,则是我国最大隐忧,近日,我曾分别和美国公使芮恩施、德国公使哈豪孙、英使朱尔典、俄使库朋斯基、日使日置益、法使康悌会晤。朱尔典曾告英日联盟已告成功,日本必定助英国攻德国所属的青岛,中国若不乘此时机取得,则一定有人会去夺取。朱尔典所指自然是日本,不如乘日本尚未动兵之前,我们先和英国密议,由英人威胁要夺青岛,我即和德使磋商,要求德国将青岛归还我国,同时暗中派兵包围青岛,谈判不成,即用武力夺取,先下手为强,使日本无所措手,青岛如已夺获,日本便无词可借了。这不特防日本的侵略,亦可以杜绝将来的后患。”

袁世凯笑眯眯的说道:“李帅,你的意见很对,关于财政计划,停付赔款、移存关盐都可立即施行。至于内国公债,过去失败过,你看有何良策以善其后。至于先行下手夺回青岛,于情于势都是应行的,不过我国既然宣布中立,忽然又推翻前议,出兵对付德国,虽说是收回青岛,但在中立立场上似乎有点碍难说得过去,这样做了就怕外交上会增加困难和纠纷,且恐愈增加和日本的尖锐关系,我觉得此一着可行又不可行。”

李想知道袁世凯是看不透局势,不敢下注,因说道:“德奥两国以小敌大,战争结果必难幸胜,不如找个适当时机对德国绝交宣战,俾将来在和议中可以取得地位,立于有利地步。”

袁世凯笑道:“这一层让我再详细考虑一下。”

……

是日上午9时左右,李想同袁世凯最后一次握手、道别后,即乘车离开中南海,赴机场。袁克定代表袁世凯到机场送行。李大帅与送行各界人士握手告别,并与袁克定、梁启超、蔡锷在机场留影。

至此,北京最高级谈判落下了帷幕。

第六百三十三章 二十一条(一)

回到武汉,李想就淹没在开不完的会议中。

会议陈长而又十分枯燥,李想坐在长桌后,脸色呆板一语不发,一口接一口地吃茶。

冯小戥正在一份一份地宣读报告:

“……欧战期间,列强并不放弃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而且互相要吞吃对方的利益,因此,中国的处境反而更为困难。

德国在东方缺乏盟友,因此,它是独力作战,在中国要对付英国、俄国、法国和日本。它首先在北京组织了中德协会,以联络中国方面的朝野人士,其后又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名叫巩固团,以联络中国人和朝鲜人,排除日俄两国为宗旨。巩固团团长是德人牟里哈,总团部设在奉天,派北西湖煤矿总理张锡蕃负责对付日本的首领,派哈尔滨德胜布庄经理张子玺联络在俄境内的华侨,其工作区域是在南北满和内外蒙古,工作目标是破坏日俄粮台、营垒和械库。用重金吸收团员,不旬日便有七八百人参加,指定其中20人为干事。

英公使朱尔典、法公使康悌、俄公使库朋斯基为了中国政府没有停止支付德国的庚子赔款,使得德国能够利用这笔钱在中国境内进行不利于协约国的活动,以及组织巩固团,表示很大不满。同时因青岛德军利用中国人构筑防御工事,向袁政府提出了抗议。其实青岛德军雇用中国工人,是基于1898年中德所签订的《胶州湾租借条约》。

日本政府根据1911年7月13日所订的英日同盟有义务要帮助英国,同时为了确保东亚的和平,所以向德国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完全解除武装,并限9月15日以前,无条件把胶州湾交付日本,以便‘将来’归还中国。以上这两点如果在8月23日正午以前没有满意的答复,则日本即采取必要的措置。

德国驻华代办马尔参在8月15日这天公开宣布:‘德国可以考虑把青岛交还中国,但是日本也应将台湾交还中国。’

8月16日日本驻华代办小幡警告中国不得从德国人手中接受青岛,否则日本将认为中国是自行破坏中立。

8月23日,日本政府因德国没有满意的答复,于是正式宣布对德国宣战。同一天,德国代办马尔参又向袁政府表示,德国愿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还中国,但袁政府这时不敢接受,电请美国政府代为接受,然后转交给中国。可是不待美国答复,日本已向胶州湾采取军事行动了。

英公使朱尔典是袁世凯的老朋友,他劝袁加入协约国,袁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由协约国垫款整顿中国兵工厂,并请英法两国专家帮助中国制造军火,提高质量,以应协约国之需;(二)协约国未经中国同意,不得签订与中国有关的条约;

(三)上海租界不得包庇中国政治犯。

袁世凯这个参战条件,前两项是想拉拢英国,对付日本;后一项是对付国民党的反袁活动。这时的英国,需要日本超过了需要中国,所以袁的三点要求原则上同意,但要征求俄、法、日的同意,俄法两国是同意的,可是日本则坚决反对,更进而要求:凡有关中国问题,必须先与日本磋商。

日本认为欧战是它排斥列强在中国的势力,独霸远东的大好机会,它所顾虑的只有一个美国,因为美国未曾卷入大战漩涡,同时在中国问题上是比较主持正义的。日本首相大隈曾致电美国政府,进行试探,强调日本没有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可是就在这个电报发出不久,随即利用对德国宣战之名,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

9月2日,日本陆海军2万多人配合少数英军,组织所谓英日联军,突然在山东龙口和莱州附近地区登陆。照道理讲,退一万步,日本要进攻德军,只能以胶州湾德军驻防区为目标,可是日军却先侵占莱州半岛,这就证明日本的野心是乘火打劫。”

冯小戥一直读了两个小时,末了李想立起身,只说了一句:“战争又开始了!”

……

北京。中南海大总统府。

“我代表我国政府对于贵国政府划定交战区域的声明,提出了严重抗议!”德国驻华代办马尔参气势汹汹的对袁世凯说道。

由于日军破坏了袁世凯的中立,袁政府便遭遇到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划定战争区域,日本要求以黄河以东为界,袁政府经过多次周折,才援引1904年日俄两国在辽东作战的前例,于9月3日照会各国使节,声明不负完全中立之责任,原文如下:

“此次欧洲战争,所有各交战国,均系本国友邦,故本政府决意宣告中立,竭力遵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