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纳妾记II-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哈!

杨秋池为自己这个主意而兴奋,自己先前交给铁匠老黑头制造的式冲锋枪,不知道效果如何。

杨秋池急忙命令马凌羽带几个护卫去老铁匠铺,将订做的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和弹壳、底火铜帽等要来。

很快,东西送来了,弹壳、弹头和底火铜帽造了数十个。

杨秋池拿起那冲锋枪瞧了瞧,这老黑头不愧是朝廷工匠局退休工匠,这工艺水平还是蛮不错的。从外观来看,和现代制造的冲锋枪差不多嘛。

他立即配置了无烟火药和雷,先装填了几枚子弹,压进弹夹,打开保险,拉枪栓上膛,不错,子弹很顺利进入枪膛,就差最后一关了。

先试验点射。

杨秋池当然不会自己用手拿着测试,他将冲锋枪绑在院子一颗树上,叫护卫扛来几个沙袋放在枪口一米外做靶子,用一根细绳绑住扳机,拉出老长,躲在一个沙袋围城的掩体里,一拉细绳。

哒哒哒……!

三声清脆的枪响,前面沙袋跳起三朵粉尘,多了三个圆圆的小窟窿!

成功了!哈哈,杨秋池大喜,又连续拉动了几下,哒哒哒……,枪口喷出火苗,又一串子弹射入前面的沙袋!

太好了!杨秋池连续拉动细绳,在一个弹夹子弹快打完兴高采烈要结束测试时,就听“砰!”的一声响,那冲锋枪枪管处冒出一股黑烟,——炸膛了!

杨秋池心中一片冰凉,半晌,这才扔下细绳,慢慢走过去查看,只见冲锋枪枪管已经炸裂!

第101章 马克沁和老套筒

杨秋池仔细观察炸膛处裂痕,略一沉思,他便明白其中的缘由,古代炼钢技术达不到现代化枪械的要求!造不出56式冲锋枪需要的无缝钢管。在连续射击的情况下,经受不住枪膛里连续的高温高压冲击,自然炸裂。

看来,要制造现代化枪械,钢材这一关必须要过,而自己并不懂炼钢,也不知道如何提高钢材质量和如何制造无缝钢管。

他又对56式半自动步枪进行测试,同样,在连续射击数十发子弹后,枪膛也出现了裂痕。

杨秋池十分的沮丧,这老黑头是朝廷工匠局工匠,又是为了儿子的性命替自己制造枪支,肯定会尽最大努力,可以说,他的技术恐怕已经代表了明末最高的冶炼水平。两支枪都在枪管上出现问题,只能说明这明末的炼钢技术达不到要求了。

怎么办?

既然不能提高炼钢技术,就只能从减少枪膛温度、压力上着手。

要减轻膛压,减少子弹装药量是不现实的,那样会减弱子弹射程。

增加枪管厚度倒可以,但不能无限制增加,那样不仅使枪械太过笨重,还会因为枪管太厚,短时间连续射击造成枪管壁内外热量不均而炸裂。

所以,能选择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枪膛温度。

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使用某种制冷办法主动降温,另一个是延长两弹之间射击时间间隔,使枪管自然冷却。

由此,杨秋池想到了水冷的马克沁重机枪和汉阳造老套筒。前者就是使用水冷式制冷,主动给枪管降温。以保证不炸膛。后者汉阳造是直拉式手动步枪,五发固定弹仓供弹,是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毛瑟步枪制造的,不过,考虑枪管使用寿命,为了散热地需要,杨秋池还是决定还原老套筒原貌,将套筒加上。手动上膛,一方面可以人为大幅度减缓两弹之间的发射间隔时间,避免半自动的短时间连续射击造成枪膛过热炸裂。同时,每打一枪都要上膛。重新瞄准,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节约子弹。

重新制定列装武器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制造枪械了。

冲锋枪显然是不能使用水冷的,因为光是枪管处的水冷管重量就有差不多十公斤,那就冲锋不起来了,所以,目前情况下,只能制造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有很多版本。杨秋池选择了前苏联的1910式马克沁机枪作为蓝本。

这种重机枪电视电影里经常看见。前面是非常粗的水冷管,下端伸出一小截枪管。然后一块盾牌似的挡板保护后面枪手,有一个立着的长方形小孔作为瞄准孔,下面是两个钢轮子。两边有两根稳定机枪用的支架,一般是趴着两只手操纵射击。由于有轮子,可以直接倒拖着走,有一定地灵活性。

这种枪虽然老旧,杨秋池没有重点进行过研究,但学习枪械知识的时候,仔细看过结构图,在军事博物馆里也有这种枪地分解展示,也看过实物。所以,设计上没有什么大问题。

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十足,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600,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而且可以调速,减少到每分钟100。它的有效射程比步枪远得多,达到1000米,尖头弹表尺射程2500,重尖弹表尺射程3500米!也就是说,只要城墙外布置几挺重机枪,敌军简直不可能靠近,只有挨打地份!

当然,他也不准备全盘照搬,他准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修改,比如子弹供弹方式,传统马克沁重机枪使用帆布链接供弹,这样可以长时间射击。但帆布装弹容易移位造成卡壳,而且遇水容易变形,更会造成卡壳,而自己的第一挺重机枪,绝对不能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他决定借鉴小日本的92式重机枪装弹方式,使用30发金属保弹板由副射手连续供弹,这样的供对副射手沉着冷静要求高,相对麻烦,但固定效果好,绝不卡壳。

对于重机枪和步枪使用地子弹,他还是倾心于国产7。62米中等口径子弹,一方面是国产情节,另一方面,这种口径子弹造成地创伤不仅仅是一个贯通伤那么简单,由于这种子弹停止作用强,射入口只有一个小眼,而射出口却可能有碗口大!

射入体内造成的剧烈震荡作用会造成空腔附近内脏严重损害,所以,要害部位中弹,会立即让人失去行动能力,并很快死亡。而且,这种子弹侵彻力(穿透力)也不错,有效射程内能轻易洞穿挨在一起地三四个人!

只不过马克沁重机枪的确很重,冷却管加水之后,全枪重量超过六十公斤,几乎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体重!不过,现在的进行地是保护站,而不是运动战,还不需要灵活性,重量上倒还不是什么大问题。

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在持续射击时,每分钟要蒸发一公升左右的水,持续射击十多分钟,至少需要10公升的循环水,射击时的水蒸汽,会暴露目标。当然,在古代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老套筒步枪结构比半自动简单得多,只要钢材过硬,以老黑头的手艺,肯定没问题。

杨秋池立即开始图纸设计,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才画好。让护卫给老黑头送去,让他停下所有工作,将所有人力全部投入到制造马克沁重机枪和老套筒步枪两项工作中,当然,最先需要制造的是子弹壳、披甲铅芯弹头和底火铜帽。并送去五百两银子作为经费。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工作了,他立即开始投入7。62米子弹制造中。

他设计的马克沁机枪和老套筒步枪都使用这种型号的子弹,可以互用,等将来条件成熟,再制造专门用于重机枪的重尖弹,可以进一步提高射程。

杨秋池只需要配置无烟火药和底火雷汞,装填工作交给护卫们完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速度。先前装填试验的铁匠老黑头制造的一百多发子弹已经射击过,不过,杨秋池使用的是“拳师式”底火弹壳,能很方便的更换底火。先从这一百多颗子弹开始更换底火重新装填。

为了方便指导,加快各阶段进程,杨秋池在衙门天井里紧急增设了一长溜铁匠铺。将老黑头的铁匠铺也搬到了县衙里。反正他现在手里有数千两银子可以折腾。然后又紧急征召城里所有铁匠,并从明军和侗军中征召从事过铁匠工作的人,一共召集到数十人,全部由老铁匠指挥,分成了冶炼组,配件组,精制组和组装组等,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所以速度还是不错的。

新的弹头、弹壳和底火铜帽陆续送来。杨秋池配药,数十个护卫们在杨秋池的指导下负责装填。一切按部就班进行。到了傍晚时分,便已经装填好数百发子弹了。

柳若冰起床后,郭雪莲已经热好了洗澡水,舒舒服服泡了个热水澡,杨秋池厚着脸皮要和帮她洗浴,被羞涩的柳若冰给推出来了。

沐浴更衣后的柳若冰,依旧一袭白衣,如仙女嫡尘一般。看得杨秋池忍不住抱着她亲了又亲。

傍晚的时候,第一批紧急开采出来的矿石已经运抵城里,县衙那一长溜铁匠铺的数十个铁匠实行两班倒,昼夜工作,叮叮当当响个不停,风箱呼呼拉着,通红的炉火旺旺的看得人心热。

杨秋池整整忙了一天,有些累了,借着休息片刻的时间,带着柳若冰前往城楼视察布防情况。

残阳如血,映红了整个山峦,黎明时分的血腥战场上的硝烟已经散尽。城下,上千具敌军的尸体依旧横七竖八躺在地上,只不过,身上的铠甲都被卸掉了,所有能用的武器都被打扫战场的兵士收了回来。先前垮塌的城墙也已经修补完成。

城楼上,新增加了数门弗朗机火炮。这些是老黑头带着铁匠们新造出来的。加上原先侗军的十多门火炮,在城楼上一字排开。各种实心弹和明末初级开花弹也由铁匠铺做好陆续送来。许多民工也正在往城楼上运送滚木擂石和防守用的万人敌燃烧弹。

阿杏妮、龙炳和武麒等人见杨秋池和柳若冰来了,都亲热地迎了上来。

龙炳有些紧张地问道:“杨守备,你的开花炸弹准备如何了?”

杨秋池这一天尽忙活试验枪支弹药了,一枚炸弹都没有制造。不过,这话不能告诉他们,以免影响军心,便笑道:“没问题,已经造了不少了,足够张贼军吃一炉的!”

龙炳咧着嘴开心地笑了。

第102章 知识就是力量

龙炳想了想,还是有些不放心,小心翼翼问道:“杨大人,那些开花弹,能否运到城楼上来,万一敌军突然来袭,只怕反应不过来啊。

“不用!这些炮弹威力太大,必须由卑职亲自保管,一旦开战,由我亲自指挥发射才行,否则,一旦失误,有个一两颗在城楼上爆炸,那咱们都得上西天!”

龙炳讪讪笑道:“那倒是,嘿嘿,这开花弹威力的确太猛。由杨大人亲自掌管,那最好不过的了。”

杨秋池问道:“今天敌军没什么动静吗?”

龙炳道:“根据探子来报,敌军在二十里外扎营,没有进攻的迹象,不过似乎也不打算撤退,十分让人疑惑。”

“管他的,只要他们暂时不进攻就好,咱们多些时间准备,就多一份胜算的把握。晚上一定要注意敌军动向。”

“好,我已经在各个高处都安排了观察哨,以焰火为号。另外,在敌军必经之地架设了若干柴火,入夜后点燃篝火,借以观察敌军动向。”

这龙炳毕竟是多年征战沙场的老将,对古代各种战法十分的熟悉,这一点可比自己这穿越人强多了,杨秋池很高兴,拱手道:“龙将军指挥有度,卑职佩服。卑职回去继续制造开花弹了。”

龙炳也十分的客气,急忙拱手道:“有劳杨大人!”

杨秋池和柳若冰返回典史内衙。

既然敌军还没有进攻的迹象,杨秋池决定继续制造子弹,并开始制造苦味酸炸弹原料的工作。

制造子弹无烟火药、底火雷汞和苦味酸炸药的矿石原料,侗寨雪峰山上就有。这些矿物也不稀罕。主要是提炼硫酸和硝酸用地绿矾(硫酸亚铁)和硝石,还有煤。

配置苦味酸炸药、子弹发射药的硝化棉无烟火药和底火雷汞,都需要用到硫酸和硝酸。而硫酸和硝酸中国古代炼丹师早就知道制取方法了,提炼他们的化合物用来炼丹。古人提炼硫酸和硝酸,主要是使用绿(硫酸亚铁)为原料,放在蒸馏釜中煅烧,在煅烧过程中,绿矾发生分解,放出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其中三氧化硫与水蒸气同时冷凝。便可得到硫酸。古代炼丹士称硫酸为“绿矾油”。提炼硝酸的方法类似,只不过原料增加了硝石。通过干馏绿矾和硝石混合物即可制得。

配置苦味酸炸药还有一个重要原料,是苯酚,苯酚是从煤焦油经分馏制得。而煤焦油是对煤在隔绝空气加强热时干馏制得。

这几种原料的提炼方法无尘道长都会,并已经都教会了杨秋池,并有现成的设备,杨秋池已经将设备运回县衙。

由于这几道工序尤其是前面两种,古人炼丹师大都掌握,不存在多少秘密,而且工作量大。

所以。杨秋池将这些工序的工作都交给了具有冶炼经验的老黑头等铁匠们。经过他的讲解,很快就掌握了。

铁匠们从煤中干馏提取煤焦油。再从煤焦油中干馏提炼出苯酚绿矾煅烧提取硫酸,对绿矾和硝石混合物煅烧提取硝酸。将这三种原料提交给杨秋池。

后面的配制苦味酸炸药工作古人不掌握,这种配制不是简单按比例混合就行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地化合过程,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弄不好会中毒或者引起爆炸,所以,由杨秋池自己独自完成。并借此保证炸药技术不外泄。

配置子弹地硝化棉无烟火药,主要需要硫酸、硝酸,植物纤维,乙醇和乙醚。除了乙醚之外,其他原料古人都掌握制造技术,所以,乙醚由杨秋池自己制造,而且乙醚是一种外科麻醉剂,可以用于外科手术,这项技术必须保密,不能随意外传。其实提炼乙醚的方法说穿了也简单,用乙醇与浓硫酸化合物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可发生分子间脱水,从而生成乙醚。

子弹地关键技术是底火雷汞,所需原料是水银,硝酸和无水乙醇。

这三样原料中古人对无水乙醇提炼技术不掌握,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将乙醇进行蒸馏,再用生石灰吸水即可制得。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正印了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说穿了也就是一层纸,掌握了,几分钟就搞定,不掌握,几个世纪也干瞪眼。

子弹底火雷汞的配制也是比较复杂的,不是将三件东西按比例简单混合就完事了,也需要化合。对与掌握了现代化学的人,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好在杨秋池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他学得是法医和刑事物证检验,法医中枪弹爆炸伤,刑事物证检验中枪弹、爆炸痕迹检验,都涉及到相关的枪械、爆炸物知识。而偏偏他又是一个喜欢看书同时也喜欢动手地人,早在大学地实验室里他就掌握了相关知识。

所以,这些东西难不倒他。

当然,所谓隔行如隔山,他也就掌握了与法医和刑事技术鉴定相关的轻武器和炸药方面地知识,对重武器,比如坦克、飞机,他就傻眼了,更别说原子弹、中子弹了。就算让他造一辆汽车也造不出来,因为他不知道怎么造发动机,而发电机就更不会了。

杨秋池制造炸弹和子弹的某些原料和制成的苦味酸等产品有毒,为了防止中毒,他采取了必要地防范措施。

接触方面,手上戴他穿越时带来的刀枪不入且不进水的长袖手套。

又布置郭雪莲用侗家蜡染布料制作一套带头套的连体防护服。这种侗家蜡染的布料比一般布料防水性能强得多,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他还让人制作简易防毒面具,用石灰与去砂粘土混合均匀,加水制成块状,阴干、破碎、筛选后制得细小颗粒,浸放在皂角水中浸泡,然后取出阴干。加上锯木屑、棉花和棉绒。制得滤材。再根据脸型让铁匠打造一个带细孔的滤毒罐,四周用棉绒密封,将滤材填充,就可以制得一个简易防毒面具,对付原料中的有毒气味已经足够用。

至于防护眼镜,古代没有透明玻璃,当然只能选用水晶打磨,固定在铜制框架上,四周用棉绒密封。

现有原材料他都要用来制造炸弹,而新的原材料还没有提炼出来,所以,杨秋池安排人帮自己制作防护用具之后,便开始继续配置子弹的无烟火药和底火雷汞,然后交给护卫装填子弹。

这一晚,杨秋池熬了一个通宵,加上昨晚上连夜急行军赶路,他已经两个晚上没有睡觉了,但是,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多造出一颗子弹,就多一份安全。所以,他继续熬夜配置。实在困得不行,就趴在桌上打一会盹,醒了再接着干。

柳若冰心疼他,让他歇息一会,但杨秋池苦笑着摇头,柳若冰也知道他夫君这工作对战斗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只好由着他玩命干。

当晚,武麒派出的高手回来了,虽然抓到了敌军的哨兵,但并没有能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也不知道敌军下一步的打算。

那之后三四天,敌军依旧原地扎营,既不进攻,也不撤走。不过,杨秋池和护卫们也利用这几天时间,没日没夜拼命,已经制造出五千多发子弹了。

老铁匠带领一百来个铁匠分工负责,除了制造弹壳、弹头和底火铜帽之外,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老套筒和马克沁的制造上。

相对比较简单的老套筒毛瑟步枪用了四天时间,经过两次修正便设计定型,通过了测试,完全合格,连续射击数十发子弹后,枪管没有炸裂迹象,射击精度和射程也符合要求。杨秋池很高兴,吩咐立即投产大量制造。

但是,马克沁重机枪的仿制就没这么顺利了,因为杨秋池也只是凭借自己的记忆画的图纸,而马克沁重机枪的机械结构本来就相当复杂,样枪造出来后,几次测试都没有成功。连子弹都发射不了,直接炸膛。

老铁匠也帮着琢磨,反复修订图纸,一直过了五六天,样枪倒是能发射子弹了,可打不了一会就卡壳,偶尔还会炸膛。制造出的样枪还是没能通过测试。看来问题主要在结构上。马克沁重机枪的结构太复杂,而且现代社会已经根本看不见这种枪了,所以,杨秋池对这种枪没有仔细研究过。

几次测试失败后,杨秋池不得不放下手里的配置子弹的工作,专心修改图纸。好在他对现代枪械结构很了解,根据现代枪械知识进行了一些合理修改,这才使情况有了好转。

就在老黑头根据杨秋池最新一稿设计图重新制造样枪的时候。敌军突然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第103章 狡猾的敌人

进攻是在黎明最黑暗的时候发起的!

最先,西面城楼上响起了敌军进攻的号角警报。片刻,便听到猛烈的爆炸声在城楼响起,在炮声中,从城外隐隐传来喊杀之声。

这时,杨秋池和柳若冰正在衙门的铁匠铺监督朝廷工匠局退休老铁匠老黑头制造那挺至关重要的马克沁重机枪。

机枪还没有制造出来,老套筒手动步枪倒也只造出了五六支。由于这段时间他全身心都投入到马克沁机枪的制造中,所以没有进行老套筒这种相对现代化的武器的使用培训,连护卫刘勇他们都还没有教,除了杨秋池自己,没人会用。

临时抱佛脚都来不及了,他吩咐老黑头继续制造机枪,造好之后直接送到城楼上来,让柳若冰先去城楼防守,然后自己跑回衙门拎了一支老套筒步枪,提了一箱装配好的子弹,让刘勇等护卫扛着那十多枚石头炸弹,急匆匆跑到了西城,上了城楼。

杨秋池从城垛往外观察。黑暗中,借着事先点燃的篝火照耀,能看见远处隐隐约约都是人头,喊杀声震天,正在往这边冲来。

杨秋池急忙问龙炳:“龙将军,敌情如何?”

龙炳很是紧张:“不清楚,刚才前方山上我们的哨兵点燃示警烟火,表示敌军朝县城方向进攻了,我这才下令吹响示警号角。接着,便看见敌军冲杀过来了。不过,从移动的情况来看,似乎不是骑兵,而是步兵。而且移动速度比较慢,我担心敌军在往前移动火炮!”

杨秋池心头一紧:“火炮?”

自己这一方有十多门火炮,弗朗机也有好几门,敌军肯定更多,看样子,敌军知道自己炸弹的厉害,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使用人海战术密集进攻。转而使用火炮远程射击进行袭扰。

古代的火炮发射地一般都是实心弹,最多使用装填普通黑火药的所谓开花弹,这种炸弹威力很小,只有贴近爆炸点才会受伤。倒不足为虑。明军、侗兵和参战百姓对这种炸弹都比较了解。都隐蔽在厚厚的城垛后面。

敌军发射的炮弹在城墙前后爆炸,果然发射的大都是开花弹。没有造成什么大的伤亡。

龙炳下令隐蔽,等敌军逼近靠拢之后再反击。所以。听凭敌军炮火不断在城内外炸响。

敌军似乎并不急着强攻,一边用炮火往城楼袭击,一边缓缓往前推进。

杨秋池对只挨打不能还击很郁闷,吩咐将石头炸弹装填进了几门弗朗机火炮中,这种火炮发射后,弹药仓可以很方便地卸下来,更换已经事先装填好的弹药仓。然后进行第二次发射。原理类似炮弹更换。

装填好之后,他问龙炳道:“龙将军。咱们的火炮能还击吗?”

龙炳苦笑:“不行啊,杨大人,敌军使用的是红夷大炮。这种炮的射程非常远,差不多是咱们火炮地两倍呢。现在他们打得到咱们,咱们的火炮可够不着他们,否则,我早就要求你用开花炮弹轰这帮兔崽子了!”

明末时,明朝自制火炮地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所以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另外,明朝自制火炮都是铜制,虽然重量相对较轻,但是铜的可塑性比钢铁大,所以打了几炮之后,就会膨胀变形,影响气密性,从而影响射程和精度。

相比较而言,红夷大炮几乎都是铁制,坚固耐用,气密性好,前细后粗,符合膛压变化规则,炮身整体使用模铸法,有科学地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火炮质量很高,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

由于炮身长,装药量多,射程很远。明朝自制火炮射程一般是三华里,而红夷大炮可以轻松射到七八华里,多出一倍多距离。

所以,张献忠军队的红夷大炮能打到城墙上,而杨秋池他们的铜炮却没办法还击。

杨秋池气得发疯,却也没办法。只好等敌军靠近。

可是,敌军似乎已经知道对方没有红夷大炮,知道对方威力无比的石头开花弹用铜炮射击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所以,在铜炮射程以外便停住了,不停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墙,却不进攻。

敌军一直用红夷大炮猛轰了大半个时辰。那些红夷大炮发射地炮弹有实心弹也有开花弹,开花弹还是造成了城楼上数十名侗军和明军士兵地伤亡,而实心弹更是将城垛砸得支离破不成样子,躲在城垛后面的兵士不少因此被砸伤。

敌军不进攻也好,杨秋池心想,反正自己炸弹只有十几枚,根本抵抗不了大规模进攻,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正在杨秋池琢磨该如何是好地时候,城池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几乎同时响起了喊杀之声!同时,三个城楼都点燃了敌军进攻的报警烟火,吹响了警报号角!

就在这时,正前方敌军战鼓如雷,喊杀震天,如潮水一般发起了猛烈地冲锋!

杨秋池大惊失色,原来,正前方的敌军在等待其他三个方向敌军的行动!他们要发动四个方向的同时进攻!

敌军本来就有将近三万人,即使兵分四路,每一路也都有七千多。

而守城的侗军加上明军,总共才六千人。其中一千侗军已经被派出去运送矿石了,剩下的五千人中,四千人集中在了正西城楼,因为黔阳古城三面环山,只有正西面是宽阔的平坝,有利于大军进行大规模攻城战。

其他三面山高林密,都不适合大规模作战。所以,负责城防的龙炳在三面城门部署的兵力各自都只有五百人,将主力三千五百人部署在了正西方平坝。并在三面高山上都安排了瞭望哨。

这样的部署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没想到,敌军几天前兵败,撤退到二十里之外后,立即分兵,正面只留下一万五千人,其余的分成三队,隐蔽迂回包抄到了三个方向,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悄靠近城池,在约定的黎明最黑暗的时刻,从四个方向同时发动了强攻!

正面之敌如潮水般涌来,很快进入了弗朗机的射程。

“放!”杨秋池大吼一声。

几门弗朗机同时怒吼,炮口喷出长长的火焰,数发石头炸弹飞射而出,远远落入敌军之中。

“轰轰轰……!”

一连串的爆响,被撕裂的敌军士兵尸体四处乱飞。可是,借着爆炸的火光,杨秋池发现,炸飞的敌军尸体远没有上一次那么多!

怎么回事?

尽管弗朗机发射速度已经很快,可敌军冲锋速度更快,在第二轮石头炸弹爆炸时,已经距离城墙之外几百米了。几声炮响,又有不少敌军被撕成碎片,飞散在空中。

黑暗中,借着爆炸的火光,杨秋池终于看清了,原来,这一次冲锋的敌军队形远比上一次分散,自然炸死的也就少得多了。

敌人也是人,也有脑袋,看来他们这几天没闲着,已经研究出对付杨秋池的石头炸弹的办法,那就是拉开队形,避免密集冲锋。

第三轮火炮炸响,又倒下了无数敌军,但是,这三次炮击炸死的敌军,加起来还没有第一次一炮炸死的多!而杨秋池所有的石头炸弹,都已经用光了!

第四轮发射的,便只有普通的使用黑火药的开花弹和实心弹了。

见发射的炸弹威力大减,游击将军龙炳急声问杨秋池:“杨大人!

怎么回事?石头炸弹呢?”

杨秋池没有回答,心中一片冰凉。

此时,敌人已经冲到了城楼下,架起云梯开始强攻。柳若冰如一只曼妙的大雁,在城楼上飞掠,白色的短刃寒光闪闪,砍杀攻上城楼的敌军。

不料,这一次攻上城的,竟然大都是武功好手,虽然单个远比不上柳若冰,但每一个却都是能和她战上十多回合的,而且,上来之后并不硬拼,而是与她游斗。十多人围着进行车轮战,死了后面的就立即补上,看样子是想缠住柳若冰,好掩护其他敌军士兵冲上城楼来。

阿杏妮和十多个侗军亲兵也已经被攻上来的敌军包围,在拼死厮杀。

杨秋池没有加入战团,他武功和那些敌军好手相比也强不了多少,加入也对战局没有大的改变,好在他手里有新式武器——著名的老套筒手动步枪(即德国1888式毛瑟步枪)!

“砰!哗啦~!砰!……”

杨秋池平端步枪,用跪姿射击,几乎是一枪一个,枪响人倒!只不过,这次强攻上来的武功好手着实不少,倒下一个,立即便有后面的补上,继续与柳若冰进行缠斗。而敌军兵士虽然在滚木擂石和万人敌等守城武器的打击下死伤不少,但由于人数太多,被突破的点也越来越多。

城楼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第104章 战争和屠杀

那些武功好手也发现了杨秋池在开冷枪,用暗器向他招呼,另有数名挺着刀剑朝他直冲过来,被杨秋池用步枪打死了两三个,可是,他的步枪装弹量只有五发,很快打光了,趁着他装弹的空档,几个敌军武功好手已经冲到近前,刘勇等急忙举刀剑迎击。杨秋池来不及装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