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惊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耆死此狄菀椎枚啵慰鐾跬宰约盒拇娓屑ぃ执鹩α俗髯约旱哪笔俊T涝贫酝跬葱凶约杭苹男判目梢愕枚唷

岳飞这时瞥了李若虚一眼,见他亦微微点头,当即便笑道:“云儿,我原本属意此地名士张择端的,他既是文人出身,又在宣和年间当过翰林学士,只是他擅长作画,却不善言辞。云儿既有更好的人选,那上访之事就交给那王童去做吧!只是在他们出发之前,你觉得还需请曹公公为百姓们再次上奏呢?”

“不必了!”岳云双眸微张,倒是一口回绝了。

“哦?为什么呢?”岳飞有些惊奇地问道。

岳云叹了一口气,看来这便宜老爹还是太缺乏政治经验啊。

他这时方耐心解释道:“我们向曹公公说明此事后,曹公公是否愿意为我等上奏禀报还是未知之数。况且就算曹公公同意上奏禀报,官家亦将认为百姓上访乃是出自我们授意,他们上访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但如若是百姓们自行去的,朝廷的看法将大为不同。且我军撇开此事,则此事无论成败,朝廷都怪罪不下来。所以,孩儿还请父亲及诸位将军一定将此事保密,勿要向外界透露。”

说罢,岳云向在座的众位岳家军将领躬身行了一礼。

岳飞沉思片刻后,亦缓缓点了点头道:“好!那就依你之言!云儿,此事就全权拜托给那王童了,希望他真能如你所言,替这数十万即将南撤的百姓谋求到福址吧!”

第十一章朱仙镇?难民营?

(感谢fmsu同学投的评价票)

从岳飞的帅帐开完会出来后,岳云便带着关铃和牛通骑马径直向朱仙镇奔去。

岳家军的大营就在朱仙镇旁边,岳云纵马前去也不过盏茶功夫。想到自己就要到这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朱仙镇,岳云的心情还是非常激动的。他在自己脑海中幻想着这后世称为四大名镇之首的美丽风貌……

只不过,一走进朱仙镇,岳云却是倒吸一口冷气。这哪里还象什么四大名镇啊?纯粹就是一难民营啊!

只见镇上的道路两旁竖立着各式各样的棚子。这些棚子用的木材明显是才从周围的树林砍伐下来的,有的棚子立柱上还生着新鲜嫩绿的枝叶,从棚子的门口一眼望进去,可以看到各种五颜六色的破旧铺盖卷儿。

而在这些棚子周围,则站满了各式各样的汉族百姓。这其中有锦衣玉袍的大户人家,也有一身青衫的书生,当然更多的人模样一眼便能看出是些工匠及种田的佃户。他们或扶老携幼,或背着行李,有的还牵着小孩,一脸麻木和沧桑的表情跃然脸上。

这些明显是从外地赶来朱仙镇的百姓们看着岳云骑着马带着士兵走过来,都不禁下意识往后退,给他们让出了一条通道。待岳云等人走后,才又继续忙碌地收拾起东西来……

岳云不禁一阵叹息,想到他们已经把希望寄托在了岳飞和岳家军身上,却不知道岳飞已经只有一年多的命了,岳家军更是落得一个分解得七零八落的下场。汉人驱逐异族,恢复中原的梦想却就此拖了两百二十多年。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后,才最终于1368年攻克元朝大都,汉家江山才终得恢复。

进入镇上后,越往镇中心走,人就越多,加上路上随处搭建的简易棚子占去了大半路面。岳云骑马根本无法通过。他无奈之下,也只得下马,交由牛通牵着,然后自己和关铃缓缓前进,在问过路人之后,总算勉强挤到了朱仙镇的私塾学堂门口。

岳云打量了一下面前的私塾,只见是一座很普通的四合院,院墙全是用青砖彻成,只是,由于此地战火连连,墙砖上可见不少刀痕。院子的大门早已破烂不堪,连门锁都已生锈不能用了。所以大门也只是虚掩着,形同摆设。

岳云走进这院子,环顾了一下四周,院子里的房屋是很平常的青瓦平房,不过门栏窗棂却都古色古香的,看上去别有一番情象,不过这些窗棂门栏却都有些发黄破旧,带给他一种年久失修的感觉。院子里倒是十分干净,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看来这王童应是一个精细整洁之人。

这时,跟随岳云一起进来的关铃大声叫道:“王童先生在吗?”

片刻之后,只听“吱嘎”一声,院子里的一间偏房门打开了,王童走了出来,他身着一件白色的长衫,虽然已经旧得有些发黄,却是十分干净,脚穿一双黑底绿锻靴,神色有些萎靡不振,但两眼却依然炯炯有神。但他一见到岳云前来,则立刻精神大振,连忙上前拜倒行礼道:“属下参见大公子!”

岳云听他自称属下,先是一愣,然后才回过神来,他既已答应出仕,当自己的谋士,已可算是自己的属下了。

岳云忙将他扶起来,纠正道:“文青不用如此多礼,咱们岁数相差也不多,不如就兄弟相称好了!”

王童却哪里肯干,连称不敢,岳云坚持了一阵,见他仍不同意,也只得作罢。

王童将岳云迎入自己住的房间,再拿过一张椅子,请岳云坐下,并给岳云泡了一壶上好的乌龙茶。

岳云接过茶碗喝了两口,两眼瞥向王童的房间,却见房间内墙上挂着一幅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江南春》诗词,内容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四句诗的字写得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实在是一书法佳品。

只不过这诗词旁的景象就不敢恭维了。那内墙上刷的白漆都已掉落大半,房中家具更是破烂不堪。

王童见岳云打量着自己的房屋,便自嘲道:“大公子,属下本是一个孤儿,十岁时父母死于金军之手,后便被这私塾的老夫子收养,在他五年前过世之后,属下就接手了这私塾,负责教导镇中孩童读书,也顺便帮镇中百姓代笔书信。只是这些年来,此地兵荒马乱,百姓性命朝不保夕,又哪来闲心送孩子读书。若非镇中百姓见在下乃是一介秀才,平时又微有些薄名,对属下多有接济,恐怕属下早就饿死街头了。”

岳云心道难怪,宋朝时尊文抑武,文人大多瞧不起武将。而这王童自己只略微一劝,就同意出仕,这在宋朝的读书人中还不多见,原来是他早就不甘心这样混日子了。

王童这时也坐下后,方问道:“不知大公子这次来见属下,有何要事呢?”

岳云一脸平静地说道:“近日来,附近数地百姓听说我大军即将南撤,均纷纷前来朱仙镇周围,要求随大军南返,想必文青也深有体会吧。眼下经我军参议官估算,要求一起撤走的百姓已多达二十余万,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恐怕就远远不够了。不知先生对此可有主意?”

如今朱仙镇内外都被各地涌来的百姓塞满了,王童自然感触极深。这几天他也没闲着,想到自己要当谋士了,便将一些兵书策略翻出来读了一阵,收获颇多。

于是他只略一思量,便说道:“大公子,此事牵动太大,数十万百姓如由我军临时安置,说不定还得再次搬迁,为免让百姓多受一次搬迁之累,不如现在就向朝廷禀报此事,由朝中派人直接出面安置,这样亦可让我军能专心护送百姓,免为安置之事分心!”

岳云这下真要大声叫好了,没想到这王童还真有点当谋士的天赋,居然他想出来的办法和自己差不多,也是要将这麻烦踢给朝廷。而且,此事既由他主动提出,那要他去当这‘上访代表’也就顺理成章了,免得自己还要劝说。

岳云哈哈大笑道:“文青之策,正合我意。今日岳某专程来此,就是想请文青组织一批人,到临安上访去!好让官家和朝廷大臣们知道前线发生的这些事情,作出妥善安排!”

王童听闻之后,一脸惊愕道:“上访?”

岳云微笑着点了点头:“是的!岳某还想请你当这‘上访请愿团’的领头人呢!由你组织两三百商人和文人,到临安去向官家请愿。能不能让朝廷同意再度缓期撤军,增拔粮草,安置百姓,就看你的了!”

这时,他方把自己的想法和计划给王童说了一遍,王童越听越惊。

当岳云一口气说完之后,他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叹道:“大公子如此妙计,恐怕朝廷想不同意缓期撤军都不行了。”

岳云微微一笑道:“再好的计策也要有优秀的人才去执行方可,不然也只是沦为纸上谈兵。不知道文青可愿当这‘上访请愿团’的团长,前往临安一行呢?”

王童当下便躬身行礼道:“大公子为百姓着想,所用手段亦十分高明,属下定当竭力而为,只是怕王童愚鲁,未能把如公子所愿,将事情办得妥当。”

岳云立即将他扶起来,鼓励道:“文青,别的人去办事,我不放心,只有你办事,我才放心。这附近有哪些出名点的文人和商人,我也不甚了解,你是本地人,想必比我清楚得多。这事就拜托你了!不管事成于否,文青,我都不会怪你的!”

王童心下十分感动,自己才刚刚被岳云收为幕僚,就委以如此重任,足可见他对自己的器重和信任。

他有些激动地说道:“大公子,你的知遇之恩、提拔之恩,王童没齿难忘。此次临安之行,王童定当竭尽全力,将这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为中原百姓争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只是,就怕……就怕功败垂成,在下可就无颜见公子了……”

岳云见状连忙又对他好生安慰了一阵,称不管是否能上访成功,都不会怪罪于他。然后再三叮嘱了上访的几个细节和要注意的事情,特别是告诉他:虽然此事由他承头负责,但表面上还是最好推举一位德高望重,名气较大的名士当代表,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轰动效应,吸引大家注意,而且名士往往在朝中也有人脉,对于上访的诉求实现也更容易一些。

岳云再三交待之后,才和王童告别离去。

第十二章粮食危机

岳云回到大营后,又投入到刻苦的武艺修练之中。他可是深知,自己身为背嵬军的统制,随时有可能被派上战场冲锋陷阵,不赶快把那些只是记忆碎片的武艺回忆起来融会贯通,自己恐怕等不到去风波亭报道就先死在战场上了。

他依稀记得自己以前使的似乎是一套枪法,貌似是自己父亲岳飞传授的,据说岳飞又是从师祖周侗那里学到的。这枪法岳飞经过多年的实战经验,将其改进之后写成了枪法秘籍,称为《岳家枪法》。在军营中,只有自己和岳雷才传授了全套,其他诸将均只会半套,不过有几招最简单直接的招数倒是传授给了背嵬军的将士。

岳飞没有在全军推广,据说就是担心外传之后会流传到金国,让金军学了去,对宋军不利。

岳云暗忖,自己在偃城之战中,能率领背嵬军正面击溃金军最精锐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部队,想必跟这套枪法在军中普及亦有一定关系。

不过眼下岳飞忙得不可开交,自是不可能再来指导岳云慢慢回忆枪法了,因此,重担自然又落到了二弟岳雷身上。

背嵬军大营旁的一块空地上,岳云正两腿半蹲,摆开马步,在岳雷的指导下练习着岳家枪法。

“大哥,你站直了!枪端平!眼睛看着前方,身体别晃悠……”岳雷凝视着岳云的举动,并不断纠正着他的错误。

只不过,可怜的岳云实在记不起多少了,岳雷基本上是要从头教起,让他实在唉叹不已。

“好了!现在开始刺杀了!”岳雷喝道:“大哥,你将左手放前,右手放后面,紧握枪杆……对准目标就猛地刺出去,这叫作中平刺!是岳家枪法中最基础的一招了!”

这招中平刺也是在背嵬军中每名士兵都练的三大杀招之一,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却蕴含了枪意的精髓。

“嘿!”

“哈!”

岳云开始反复练习着“中平刺”,他感觉到自己体内的力量似乎比昨日增大了不少,看来随着练习枪法,自己的体力在慢慢的恢复。虽然还未恢复到昔日那个在金军阵中杀进杀出,所向披靡的“赢官人”地步,但比之前却是好了不少。而且练得越久,似乎脑海中浮现出的枪法记忆片断就越多。

两个时辰之后,岳云已是练得满头大汗。却是犹在继续。

岳雷看他已基本上掌握了要领,方喝道:“好了!大哥,我看这第一招‘中平刺’你已经完全熟练了,我们开始练第二招——斜挑刺了,你按‘中平刺’的姿势握紧枪杆,然后斜着向上挑刺,这主要是刺向敌人面门的……”

接连五天,岳云都在废寝忘食地修练着,时常练习到深夜,有好几次连岳雷都看不下去了,接连劝他休息,才算罢休。而他原本就对岳家枪法有点映象,再这样刻苦地修练,使他的武艺在这五天之中提高了不少。

让岳云更加惊喜的是,这具身体的力量可比自己前世那都市小白领的身体强大了许多,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扛起五百斤重的大石。他猛力一枪刺出去,甚至可以扎穿碗口粗的大树。

他这时才深深体会到,岳云号称勇冠三军,搏得“赢官人”的称号,还真不是盖的,就这身体素质,估计回到前世,绝对连美国的拳王泰森也能轻易打趴下。

但在岳雷看来,他还远远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现在不要说打不过自己,恐怕就连牛通和关铃也不是对手,只能赢一些背嵬军的普通队长而已。

只不过,考虑到自己这大哥失忆了,现在能回忆起这么多,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而且他大病初愈,就如此勤奋地练习枪法,其毅力让他也不禁极为钦佩。

此刻,岳云正拿着那柄亮银枪在练习骑马冲刺。虽然他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回忆起一些这具身体以前的记忆和意识,但毕竟太过零碎,枪法算是熟悉了很多,但骑术就只能说是勉强了,至于箭术就更不行了。

虽然岳雷认为他是大病初愈,身体还未恢复,劝他不要这样亡命地修练。但岳云却丝毫不敢放松,他可清楚地记得:自己这个背嵬军统制,在历史上承担的作战任务全是最艰巨困难的。不快点将武艺重新掌握起来,没准一上战场就挂掉了。

岳雷看了看正在自己面前汗流浃背练习枪法的大哥,又看了看头顶的夕阳,忍不住说道:“大哥,休息一下吧,都练了一整天了,你大病初愈,还是不要太过剧烈活动的好!”

他这时也有些大汗淋漓了。

“好吧!咱们坐一会儿吧!”岳云这时其实也累得不行了。这段时间他也真正把自己融进了岳家军这个集体之中,开始对岳家军的将领和士兵们有了感情。而随着感情的加深,他就愈加想将岳家军保存下来,避免岳飞的悲惨命运。

就在此时,一名传令兵却急匆匆地骑马过来,向岳云禀报,称大帅又有要事与他商议。

岳云带着满腹疑惑到了帅帐内,却见几天前开会的一大帮子将领除了岳飞外,却只有自己、张宪、牛皋、汤怀、王贵、张显和李若虚几人在,看来这是一次小型的会议。

岳云坐下之后,李若虚便开始了解说。经他这一解说,岳云才弄清楚来由。

原来这几天由于大军将南撤的消息已经散播开来,从附近各地来了不少百姓,朱仙镇早已容纳不下,于是这些百姓便在岳家军军营外搭了简易帐蓬,等待和军队一起南返。

可这些百姓大多没带多少粮食,但岳家军的粮食也仅够自己吃,朱仙镇当地的百姓经过多年战火荼毒,更没有多少存粮。因此,粮草短缺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紧要问题。现在就算岳家军拿钱在当地也买不到粮食了。

“诸位将军,此事非同小可,如若不能尽快缓解粮食短缺问题。届时,不但军心、民心会有所动摇,更可能引来金军进攻,届时情况就会更加麻烦了。”李若虚再三叮嘱道。这也是此次会议不敢让太多人参予的原因。

岳云注意到,岳飞的脸色也很难看,显然他对百姓来得如此之多也预计不足。

李若虚见众人均一脸震惊的表情,方轻摇折扇,缓缓地说道:“其实,只要我们的粮食能多出一个月就好办许多。现在已是七月底了,再过两个月就是秋收之时。待附近数州的粮食收上来,就足够大军和百姓撤退的所需之粮了。不过目前我军的粮食却仅够自己食用,但各地来的百姓却在我军周围越聚越多,一旦他们自带的粮食吃完,我军救济还是不救济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顿了一下后,他又接着说道:“不救济,咱们于心不忍,而且也有负我军名声。可如果救济的话,我军的军粮连撤退时都不够用了……”

张宪眉头一蹙,他立刻便道:“李军师,咱们这些年来,在荆襄一带不是一直在屯田吗?我记得在此次出征前,襄阳的存粮还有约八十万石,只要让后方将这批粮食送上来,不就可以缓解此次危机了吗?”

李若虚却摇了摇头道:“早在一个月前,我就派快马回去,要求速度将粮草运上来,但不知何故,襄阳刺史田师中却一直未将粮草运上来。”

张宪顿时沉默了,襄阳是岳家军此次北伐的大后方基本地,岳家军的粮草大多屯集于此。

这田师中以前是张俊的部下,曾任郢州刺史,半年前转到襄阳任职,表现倒也老实。在此次北伐开始后,田师中开始也尽心尽力,不过最近一个月,此人的行为却十分反常,经常对岳飞的命令阳奉阴违。但偏偏他却是枢密院直接任命的襄阳刺史,就是岳飞也无权解除他的职务。

李若虚这时方接着说道:“元帅此次叫大家来,就是安排一下筹措粮草之事,争取在下月内能稍微缓解缺粮问题,不然等不到朝廷新的命令到,咱们自己都会跨了。”

岳云一听此言,便知岳飞已经决定救济百姓了。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他居然肯用军粮来救助这些流民百姓,在这个时代的武将中可算是绝无仅有的。岳云暗道就是自己处在岳飞那个位置,恐怕也不能下定决心做此举措。

冒着自己军队有可能因缺粮而挨饿,甚至发生兵变的危险,去救助与己无关的百姓,这可真称得上是大英雄甚至圣人了。难怪岳飞在后世会被尊称为“武圣”了。

牛皋听闻目前情形后,粗声粗气地说道:“元帅和军师何必为此事操心?牛皋不才,愿率一支人马回襄阳催讨粮草,如若不能将粮草安全运抵朱仙镇,甘受军法处置!”

岳飞和李若虚一听,却都眉头微皱,他们对牛皋可是再了解不过了,此人是员猛将,但同时却也脾气暴躁,让他上阵打仗,冲锋陷阵或许还凑合,干这催粮之事,恐怕就不甚妥当了。

岳飞正待拒绝时,一旁的汤怀却微微一笑,点头赞同道:“若要追讨粮食,牛兄其实是个好人选,田师中此人脾性末将较为清楚,是个欺软怕硬,骄横张狂之人。如若和他好言相说,他反而未必买帐。只怕真得牛兄这等凶神恶煞之人去,才能唬得住他。”

汤怀这一说,牛皋是哈哈大笑,再度请战道:“元帅、军师,怎么样?连汤兄弟都说俺老牛可是最适合干这事的!如若老牛不能将粮食押运上来,就提头相见!”

岳飞和李若虚听罢对视了一眼,心中暗忖:如此说来,安排牛皋去也未尝不可,只是他行事实在莽撞,粮草之事可是如此重要,大意不得啊。

牛皋见岳飞还在踌躇,便咧着大嘴叫道:“你们如果怕俺老牛误事,就让汤怀和我同去即可!俺们两人一起去找那田师中讨要军粮,总该放心了吧?”

岳飞听闻之后,思索了片刻,觉得让做事小心谨慎的汤怀和粗枝大叶的牛皋作搭挡,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方点头同意道:“那好吧!牛皋、汤怀,你二人就率一千兵丁回襄阳催粮吧!但切记:不可与田师中闹得太僵!只要粮食能运上来,就不可为难人家!”他再三叮嘱道。

牛皋和汤怀自然是满口答应。

岳飞做事倒很果断干脆,随即便让李若虚写了军令,交由他签字画押之后,交给了牛皋和汤怀两人,让他们立刻就率军出发。

第十三章四处借粮

(感谢fmsu同学再投的两张评价票)

岳云从中看出了一点征兆,自己这便宜老爹定是对田师中既不满又头痛,不然也不会叫牛皋带一千士兵去了。

荆襄一带都是岳家军的地盘,秦桧安排张俊的一个部将来当襄阳刺史这样重要的职务。而且还在关键时刻对岳飞的命令阳奉阴违,任谁心中都不舒服的。

“搞不好这田师中会被囚禁起来。”岳云心中暗道。

这时,李若虚心中盘算了一番后。方又对岳飞说道:“元帅,让汤将军和牛将军回去催粮是缓解缺粮的一个方法。不过,就算襄阳的八十万石粮食运来了,亦还有约十五万石左右的差额。这还得企望百姓的数量不再增加……恐怕咱们还需另寻他法才能得保粮食无缺!”

听到李若虚的话后,包括岳飞在内的众将领都不禁露出一阵苦涩之色,现在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又不可能凭空变出粮食来。

“元帅,要不我们向金军发动进攻,如果把汴京打下来,说不定就能缴获金军在城内的积粮了。”张宪很快便想到了从敌人手中抢粮。

岳飞脸上露出了一丝苦涩,略一思索便否定道:“恐怕难以成功!汴京乃是我大宋故都,城墙高大深厚,城内又有兀术亲率十万金军驻守,要想攻克,决非仓促之间可下的。且金军如在城破时将粮草付之一炬,我军岂不扑空?如若我军粮草充足,又无后顾之忧,尚可一试,但眼下却是担搁不起了。”

岳云这时脑中也在急转,心想后世时无论遇上大多的灾害,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岳家军中缺粮,为什么就不可以向几支友军或者邻近州府求援呢?

岳云于是忍不住提议道:“父帅,我军如今虽然缺粮,但张俊、吴璘、韩世忠等诸位将军的粮食却未必也如我军这样短缺,且他们现在已经撤退回各自防区了,粮食需求亦无那么紧迫。何不派人向他们求助借粮呢?”

岳云此话一出口,倒是让众人眼前一亮,不过旋即又都眼神黯淡了下来。

张宪向岳云瞥了一眼,方耐心解释道:“应祥,粮草乃是各路大军最看重的东西,其他几路将军就算有所剩余,也必将其留存以待备用。元帅和他们互不统属,除了韩将军和父亲交情较深外,其他诸将皆和元帅关系一般,甚至如张俊之流还多有矛盾。他们怎肯将粮草援助我军呢?除非我军以高出市价很多的价格收购,恐怕他们才会卖给我们。”

岳云这时才意识到借粮之事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容易,在这个时代粮草可是紧缺物资,就象前世的黄金储备一样,谁肯将这硬通货随便借人?

不过他倒是由此触动了灵感。借粮之事虽十有不会成功,但却可以用来大作文章。

于是,岳云便拱手行了一礼,然后恭敬地说道:“父帅,孩儿倒是觉得,可以派人去向几路友军借粮。目的不在于能否借到粮食,而是在于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岳家军正为筹集救助百姓的粮草而四处奔波。”

众将听后都是一愣,心想既然知道借粮之事十有干不成,还何必派人去借呢?既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得罪人,而且让天下人知道又有什么?难道别人就会自发地把粮食送来?

不过李若虚却是立刻反应过来了。他一下子明白了岳云这个提议中包含的政治意义。

他用赞许的眼神打量了一下岳云,心想大公子生了这一场病后,虽然有点失忆,但脑筋却是灵活多了。

李若虚微笑着轻摇折扇,对岳飞说道:“元帅,大公子此计甚妙。您想想,如果天下人都知道我们在为救助中原百姓安全南返而四处筹措粮草。那朝廷面对王童他们那个上访请愿的代表团,想必也会慎重几分。元帅这样一位武将都知道爱护百姓,相较之下,朝廷的那班文臣总不致于对百姓置若罔闻吧!那可会被天下人唾骂,失去民心的!”

宋朝最好的一点就是评议风气十分开放,任谁都能评议朝政甚至官员。而且还不会因此获罪。比起明清时代的,宋朝的读书人可算是最幸福的时候。

在大宋,读书人均信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学理论。认为天下乃是应由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治理。

因此宋朝的君权相对于其他各朝来说,算是比较弱势的,这也是为何宋朝的皇帝很多都没干到逝世就退位成为太上皇的原因。尤其是南宋前三位皇帝,竟然都提前退了位,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大奇闻了。

宋高宗赵构就是在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南侵时退位让给了养子赵眘,也就是后来为岳飞平反的宋孝宗。

不过他也没干完,于1190年退位让给了自己儿子儿子赵惇,也就是后世称为的宋光宗。

接着宋光宗也觉得这皇帝当起不好玩,于1194年退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扩,被后世称为宋宁宗。

这些皇帝倒不是不贪恋权力,而是当南宋的皇帝不可能象其他朝代的皇帝那样大权在握,随心所欲。想杀谁就杀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受到的制约很多。

岳飞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他自幼就饱读各种诗书和兵书,可谓文武全才。要不然也不能做出《满江红》那种流传千古的诗句了。对于当世之风气自然也很清楚,他很快就反应过来,便也微笑着点了点头道:“想不到云儿竟然先想透了这一层,倒是有长进多了。”

他这时望向岳云的眼神更充满了慈爱之情。

岳云和岳飞目光接触,感受到他目光中传来的关切孺爱之情,心中也油然生起一股感动。

之前他虽然也和岳飞接触过两次,但更多的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历史上的大英雄,而非自己的父亲,而在刚才,他才深深地感受到了岳飞对自己的爱意。他开始慢慢接受这个父亲了。

他心中也更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改变历史上岳飞风波亭遇害的悲剧,让这位民族英雄能够继续在抗金战场上发挥他的作用。

这时,岳飞方缓缓收回了目光,恢复了那个雷厉风行的大帅形象,他厉声喝道:“张宪听令!”

“末将在!”张宪连忙从椅子上站立起来,躬身行礼。

“你带五百兵丁前往大散关,向吴璘将军借粮,必要时甚至可去一趟成都,向川陕宣抚使杨世将大人说明来由。”岳飞语气抑扬顿挫地说道。

张宪哪能领会不到,这是让他把这件事在四川境内好好宣扬一番呢。

“张宪定当将此事通晓四川的父老乡亲!”张宪一脸欣喜地接收了命令。

“王贵听令!”岳飞随即发布第二道命令。

“末将在!”一名四十余岁的白脸武将连忙出列躬身。

“你率五百兵丁前往濠州,向张俊将军借粮!”岳飞吩咐道。

“末将遵命!”王贵答道,他却是一脸平静,脸上一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张显听令!”岳飞再度下达第三道命令。

“末将在!”一名三十岁,满脸络腮胡子的武将也出列,微微一躬身道。

“你率五百兵丁前往寿春,向刘琦将军借粮。”岳飞说道。

“末将遵命!”张显郑重其事地接下了命令,方才坐下。

就在这时,岳飞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目光向岳云瞥来,微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