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唐-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瑄微微一笑,猛然俯身吻了下去。
这一记热吻下来,杨玉环喘气吁吁,面红飞霞。
“不要害怕,一切有我在。没有人会、也没有人敢伤害你——记住我的话,你是我的女人。”张瑄突然伏在杨玉环耳边道,然后轻轻推开了杨玉环,示意她留在内间,而他自己则大踏步走了出去。
杨玉环站在那里望着张瑄的背影,忍不住看得痴了,也想得痴了。张瑄的话很霸道很自信,充满着不容她拒绝和反抗的味道,可是杨玉环心里却很欢喜,纷乱的心绪也慢慢安定了下来。
或者,她需要和正在等待的就是张瑄的一个承诺。
张瑄快步走出内间,在御书房的外厅正好迎住了匆匆走进来的高力士。
“子瞻,吾等……”高力士勉强笑了笑,拱了拱手,欲言又止。
张瑄呵呵一笑,“大将军,趁杨相和太子未来,张瑄有几句肺腑之言想要先跟大将军通通气。”
“子瞻,请讲。”
两人坐定,旋即有个宫女送上茶来。
“大将军,陛下突然发病,张瑄以为,吾等需做这样两件事。”张瑄拱手为礼,“其一,陛下患病消息秘而不宣。大将军也知道,如今朝廷正在推行削藩合并之策,诸多藩镇大都督还未到任,天下局势并不稳定。若是传出陛下病危的消息,张瑄担心有人会蠢蠢欲动,酿成祸端。”
“且,荣王叛乱刚刚平息,长安城以及朝廷百废俱兴,此时,暂时不宣布陛下病患的消息,也能防止人心动荡。”
高力士默然点头,“然。子瞻所言甚是,某家也是这样想的。这个倒也好办,封锁消息便是了。”
见高力士没有开口反对,张瑄便又继续道,“其二,必须要尽快确立储君的威权地位。”
“陛下一旦驾崩,储君顺利登位御极,这对于稳定大唐江山社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在这个时候,储君人选仍然不明朗,难保不会闹出更大的乱子来。而朝廷内乱一起,安禄山必然会趁机起事。这一点,张瑄相信大将军比我看得更透彻。”
高力士叹了口气,“子瞻所言,倒也不是虚话。那安禄山狼子野心,最近两年更是昭然若揭。只是安禄山这个胡儿一直畏惧于陛下天威,若是陛下驾崩,某家也担心这大唐朝廷无人能震慑住他。哎……只是……”
张瑄嘴角浮起一抹淡淡的笑容来,“请恕张瑄直言。在陛下现在的诸多皇子当中,最合适做皇帝的也就是太子殿下了。其他皇子都不合适。为人君者,首重仁德,而太子殿下便是这仁德之君。”
“荣王李琬颇有才干,在陛下皇子中首屈一指。然荣王大逆不道,起兵逼宫,无父无君,德行溃败,是故才有身败名裂的下场。”
“张瑄相信,太子殿下或许不是一个开拓之主,但一定会是一个守成之君。”
高力士神色变幻着。张瑄说得这些,他不是不清楚。只是他一向忠诚于老皇帝,不愿意违背老皇帝的真心意图。
而且,他还明白,老皇帝之所以不太喜欢李亨,是因为李亨太过懦弱,主弱而臣强,老皇帝担心自己一旦死去,李亨这个皇帝会被杨国忠这些权臣架空。
而对于高力士来说,现在所担心的不仅仅是杨国忠,还有张瑄。
一旦李亨登上皇位,张瑄便有拥立之功。他一开始就是东宫的辅臣,如今更是太子身后的大靠山。太子御极,张瑄的权势想必会一举压过杨国忠,成为大唐朝廷自皇帝以下最大的权臣。
以张瑄的手段,怕到时候杨国忠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张瑄知道高力士在担心些什么,却也微笑不语。
他料定如今除了李亨之外,高力士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拥立其他皇子,他和杨国忠都会反对。只有选择李亨,才能达到几方利益的平衡点。
高力士沉吟不语。
张瑄笑了笑,突然插话道,“大将军,待局势稳定之后,张瑄愿意离京外放一个藩镇,为大唐戍守边陲,以消大将军的担忧。”
高力士老朽的脸色涨红了起来,尴尬地摆手笑道,“子瞻切莫误会,某家不是这个意思……”
“大将军,张瑄为人做事,向来但求无愧于心。”张瑄朗声笑着。
两人说话的时候,其实李亨已经赶到。
皇帝突然出了状况,因为高力士和张瑄封锁消息,东宫那边根本不知情。直到内监过去宣旨,李亨匆匆过来,才猜出了一个大概。
而他静静地站在厅口,听完张瑄与高力士的一番对话,心里更是有些狂喜也有些感动。
狂喜的是,皇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手可及唾手可得。他做了十多年太子,可真正的一国储君却没有做过一天;而感动的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过去小小的东宫辅臣还是今天的位高权重,张瑄都始终站在他的一边,努力为他登位殚精竭虑。
哪怕之前,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站在了他这个太子的对立面,而张瑄依然不改初衷。
一时间,李亨眼圈一红,竟然就站在那里流下两行清泪来。
他这个太子当得真是太辛苦了、太憋屈了。
天唐 第141章太子监国
第141章太子监国
第141章太子监国
“太子殿下。”李亨站在那里,听到身后传来杨国忠那微微有些油滑的声音,赶紧定了定神,回身来向杨国忠拱手为礼,“杨相”
“呵呵,殿下面带忧色,可是为陛下龙体欠安担忧?臣以为,陛下洪福齐天,一定会安然无恙的。”杨国忠嘴上这样说,心里却暗笑道,“你最好祈祷老皇帝从此一病不起,要不然,你的皇位终归还是一场幻梦。”
“但愿如此。”李亨长叹一声,“杨相,请进”
“殿下请。”
杨国忠与李亨一前一后走了进来,张瑄和高力士对视一眼,起身来竟然一起向李亨拜了下去,“臣张瑄(老奴高力士)拜见太子殿下”
李亨有些受宠若惊地摆了摆手,“请起,请起。”
四人坐定,面面相觑,谁也没有主动开口。最后还是张瑄挑了头,他沉声道,“太子殿下,杨相,陛下中风之症龙体缠身,已经无力处理朝政国务……”
“张瑄以为,一方面,朝廷对陛下病情秘而不宣,以稳定天下局势,防止一些野心之徒祸乱天下;另一方面,宣布陛下诏书,以陛下身体欠安为由册命太子殿下监国,代替陛下履政。”
“此事宜早不宜迟,拖延不得。”张瑄笑了笑,又坐了回去。
高力士暗暗瞥了李亨一眼,也淡然道,“某家支持子瞻的意见。紧急关头,迟疑不得,太子殿下入主东宫十数年,如今代替陛下监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杨相以为然否?”
李亨坐在那里,虽然脸色不变,但心里却是非常兴奋。
高力士、张瑄、杨国忠,这三人代表了当前朝廷上下的三大权力力量。高力士掌握内监和内宫,张瑄掌握兵权和京畿防卫,杨国忠当朝宰辅掌控着大唐朝廷的行政机器,只要这三人达成协议,一起拥立,这个皇位就没跑了。
而监国,不过是真正登基的前奏和预演罢了。
只要老皇帝撒手西去,他随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穿上龙袍成为新皇。
高力士和张瑄已经取得一致意见,现在主要就是看杨国忠的态度。但杨国忠却沉吟不语,神色变幻着。
张瑄心里冷笑,他知道杨国忠不过是故作姿态。
这人真是流氓习气,哪怕是心里早就同意,他也得讲讲条件要挟一下,再捞些好处。
张瑄微微笑着,向李亨投过暗示的一瞥。这事儿必须要有杨国忠的配合,要不然,离开了大唐朝臣的支持,李亨监国就空有其名无有其实。
李亨心领神会,起身向杨国忠拱了拱手,“杨相,贵妃娘娘乃是本宫之母,他日本宫登基,必册封娘娘为皇太后,绝不食言。”
“杨相主持朝政多年,本宫甚为倚重。本宫这个监国,其实不过是空有其名,大唐朝廷真正离不开的还是杨相和诸位朝臣。”
李亨这话就算是比较直白了。
再提册封杨玉环为皇太后,表明了继续关照和扶持杨家的态度。而继续倚重杨国忠料理朝政,又保住了杨国忠个人的权势。
而这也正是杨国忠所需要的。
杨国忠哈哈笑着,“承蒙殿下看重,国忠愧不敢当。”
“既如此,以国忠看来,事不宜迟,今日就让陛下下诏公布太子殿下监国,然后明日早朝会,殿下以监国出席吧。”
……
……
深夜。皇帝册封太子李亨监国的诏书颁布。这个消息在杨国忠、高力士和张瑄三人的合力操控下,很快就最大程度地传达了下去。
很多长安官僚权贵一夜醒来,突然听说皇帝退居兴庆宫养病太子监国的消息,大吃一惊。
当日的早朝会上,高力士亲自相陪李亨出现,在空置的龙椅之下设置了一把座椅。而张瑄和杨国忠这一文一武“一唱一和”,满朝文武和李氏皇族中人这才醒悟过来,看来太子李亨已经得到了这三位的鼎力支持——这大唐朝廷的天,似乎要变了。
至于皇帝,真的是养病还是其他什么状况,自然引起了众人的背后猜测和议论纷纷。
猜测和议论是正常的。但对于李亨来说,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背后有张瑄和杨国忠全力支持,在这长安城里,没有人能翻腾起风波来。
监国之后,李亨一扫往日的颓势,日日召开早朝会与满朝文武议政,诸事亲力亲为,对臣下态度温和,渐渐就树立起属于自己的威信来。
很多人这才蓦然发现和觉得:原来太子殿下也不是一无是处,当是一个勤政爱民之君
时间转瞬即逝。在天宝十二载的春节来临之前,封常清、颜真卿两人终于还是赶进京来,准备接受册封。而在此之前,在张瑄和杨国忠的大力支持下,李亨代表皇帝向全国颁布“削藩合并设立八大都督府昭”,将暗中进行的“削藩合并之策”转化为官方的正式行动。
“安西、北庭事关大唐边防,保持不变;将河东一部、陇右一部、朔方一部划归河西,设立河西大都督府;陇右与朔方余部并为一体,设立陇朔大都督府;将平卢一部划归渤海大都督府,将河东一部划出,与河南、东都诸州禁卫军合并,设立河南大都督府,拱卫京师;河东、平卢、范阳三镇余部合并,设立范阳大都督府;将山南、岭南一部并入剑南,设立剑南大都督府。”
这是李亨监国之后的第一个面向全国地方衙门和藩镇势力颁布的诏书,以监国太子李亨的名义。
……
……
东宫正殿。
李亨监国之后,宴请朝臣以及其他不适宜在朝会上商议的国策大计,都改在东宫的正殿举行。
杨錡、封常清、颜真卿、哥舒翰、程千里、安思顺六人进殿归坐。
封常清和颜真卿这两人风尘仆仆奉旨进京,却没有见到皇帝,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哥舒翰、程千里和安思顺进京述职,要在年后才能返回各自藩镇履职——至于会不会被重新调整任职,他们自己也拿不准。毕竟,原先的十大藩镇缩减合并为八大都督府。
安禄山仓皇逃离长安,皇帝也没有加以处罚。但朝廷却旋即推行了削藩合并令——安思顺觉得,这几乎是针对安氏来的,因此,安思顺心里也不是那么舒服。
六人各怀心事,各自默然不语,殿中气氛异样的压抑和沉闷。
不多时,杨国忠昂首阔步走进殿中,众人起身问安,他矜持地笑着,与众人打着招呼,然后大模大样地坐在了左侧的首位上。
殿外,李亨走上台阶,微微有些迟疑。
张瑄在身后轻轻道,“殿下如今乃是大唐监国,形同陛下,万万不可瞻前顾后,失了天子威严”
李亨微微有些汗颜,默然点头,然后定了定神,大踏步进了大殿。张瑄神清气朗,紧随其后。
李亨平视前方,面带从容的微笑。
杨国忠率先起身来,与杨錡六人躬身拜了下去,“臣等,拜见监国太子殿下”
李亨朗声一笑,“诸位请起,平身免礼。”
……
……
这个时候,以永穆公主和凉王李璿为首,数十个皇子皇女齐聚兴庆宫皇帝的御书房门外,嚷嚷着要见老皇帝,向父皇请安探病。
李隆基病重的消息,在高力士、杨国忠和张瑄的联手封锁下,不要说宫外,就是宫内知道实情的也不多。
高力士一看顶不住,就赶紧吩咐李静忠亲自赶往东宫通知张瑄,让张瑄过来处理此事。高力士虽然握有内宫大权,但毕竟是一个内监,很多事情无法出面。而张瑄则不同,他负责宫禁宿卫,皇城职守,职司所在,自有话说。
“高大将军,我们要一尽人子孝道,探视父皇病情,汝何以阻拦?汝到底居心何在?”永穆公主恼羞成怒冷声斥责道。
高力士眉梢一挑。他虽然是一个奴才,但权势之重,朝野上下没有人敢小觑他。可这永穆公主竟敢对他口出不逊,高力士心里冷笑起来,却默然不语。只是摆了摆手,一众内监和宫禁宿卫牢牢把守住御书房的门,不让永穆公主等人逾越雷池一步。
凉王李璿也上前拱手沉声道,“大将军,吾等要见父皇,这是人子伦常大道……还望大将军成全”
高力士淡然扫了李璿一眼,轻轻道,“诸位殿下,不是某家不让你们探视陛下,而是陛下有旨,任何人都不见。纵然是监国太子殿下,要来见陛下,也未必能见得到。”
“本宫看你们就是别有用心,把持门户,幽禁父皇,拥立太子,居心不轨”永穆公主见高力士软硬不吃,怒气上升下终于还是将内心深处的某种猜测和怀疑说出口来。
永穆公主这话一出口,高力士脸色一变,手猛然一挥,正要回应,突听不远处传来张瑄清冷的声音:“永穆殿下请慎言构陷监国殿下和当朝重臣,可是大逆不道之罪”
永穆公主扭头一看,见是张瑄,顿时就气不打一处来。
永穆本来对张瑄并无太深的印象和成见,只是之前因为李琬之死,心里对张瑄就产生了几分记恨。
天唐 第142章枪打出头鸟
第142章枪打出头鸟(第一更)
第142章枪打出头鸟
永穆公主与荣王李琬关系甚笃,可以说在李隆基的皇子女中,两人的感情很不错。要不然,李琬也不会暗中潜入永穆的永穆观中躲避。而他在安排最后的落脚点时,也选择在永穆观周边,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永穆公主虽然在驸马死后就出了家,但毕竟是皇帝的长公主,无论是在皇族中还是在朝野上下,均拥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
但实事求是地讲,永穆确实没有参与荣王的反叛,只是后来荣王暗中找上她,她就同意庇护他一时。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犯下了欺君大罪。
如果皇帝要较真,永穆公主其罪难逃。
可惜皇帝被李琬气得中风昏迷,根本就没来得及考虑如何处置永穆的事儿。
张瑄原本也有意放开了此事,不准备继续深究下去。永穆的责任肯定有,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毕竟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没有必要把事情做绝。
张瑄这是不愿意因为行动过激,把跟李氏皇族的关系搞僵。虽然他并不惧怕,但关系太僵终归还是不利于他目前的发展大计。
可不成想,这永穆公主竟然如此不识相,倒是反过来主动开始挑事了。
这群皇子女明显是她撺掇进宫来的——她想要干什么?难道单纯是为了探视老皇帝以尽为人子女的孝道?
张瑄觉得有些荒诞。皇室亲情本来就无比淡漠,李隆基的这些子女对皇帝,恐怕也只有敬畏谄媚,而无真正的父子之情。
张瑄狐疑的目光从永穆身上扫过,落在了站在永穆身侧同样义愤填膺态度激烈的凉王李璿身上,心头一动,不禁想起了之前老皇帝说过的某种暗示。
这李璿……难道竟然也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
这就有些搞笑了。
皇帝不是谁都能当的,皇帝的子女众多,但皇位只有一个。如果谁都有资格来分一杯羹,皇位也就不值钱了。不是说这凉王就才能不够,而是他根基太过浅薄无人拥护,他想与李亨争位夺嫡,岂不是很可笑的说?
从张瑄本心来说,他不愿意看到有皇子再站出来产生野心,因为皇权争斗背后就是冷血无情,要杀人要流血,容不得半点情分。
无论是张瑄、高力士、杨国忠三人的立场,还是李亨的立场,都不容许有人插手进来。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谁站出来就要打压谁,这是毫无疑问的。
张瑄心里明白,李亨也不是没有手段,为了捍卫自己的皇权地位,他在占据优势的前提下,是不会心慈手软的,哪怕对方是他的弟弟妹妹。
张瑄有些悲悯地扫了李璿一眼,心道你这是逼着李亨下狠手,自寻死路啊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大概只能说明皇位和至高权力的无与伦比的魅力。李璿在确信自己还有一线希望的时候,自然就想冒险一搏,看看有无成功的机会。
这个时候,永穆的撺掇,就直接诱发了他心里的野心。当然,这也跟之前皇帝单独对他的暗示有关。知道父皇有意将皇位传给自己,李璿欣喜若狂。
可时隔不久,就传来老皇帝养病不理国政让太子监国的消息。这让李璿心灰意冷,同时也猜测这是李亨提前下手了。
因此,他和永穆纠集一干皇子女就闯进宫来,想要一探虚实。
永穆对张瑄有几分记恨,因此说话的态度肯定很不友好,她冷笑着望着张瑄,“张大将军真是好大一顶帽子本宫这些人,都是陛下的亲生骨肉,陛下有病,吾等作为皇子女,岂能不探视?而尔等,凭什么横加阻拦?凭什么?”
“父皇何在,吾等要见父皇张瑄,汝不过一外臣,拥兵在宫禁之中,本宫看汝就是图谋不轨”李璿也忿忿地斥责道。
“本官奉旨防卫宫禁,护卫陛下安全,职责所在,何惧流言蜚语?”张瑄冰冷的目光投在李璿身上,“陛下龙体欠安,正在御书房中将养身体,诸位殿下在此喧哗,难道就不怕陛下治罪吗?”
“本官职司所系,不管是谁,要见陛下,都需经过陛下允准。陛下不准,哪怕是皇子皇女,也不能逾越雷池半步”张瑄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八度,“谁要是在宫禁当中肆意喧哗滋生事端,休怪本官只认律法不认人情”
张瑄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着冷酷无情的味道。
一干宫禁宿卫士卒杀气腾腾地上前一步,宝剑横跨在腰间,声威不小。
有些皇子女畏惧地往后退缩着。
“放肆张瑄,你真是好大的胆子本宫乃是陛下长公主,汝一个小小的羽林卫大将军,竟敢对本宫无礼”永穆公主愤怒地呼喝道。
张瑄没有理会永穆,而是扭头静静地望着凉王李璿,轻轻道,“凉王殿下,张瑄有一句逆耳忠言,殿下愿意不愿意听?”
李璿嘴角一抽,下意识地道,“你说。”
“陛下养病,太子监国,这是陛下的诏命,亦是朝中重臣的拥立。已成事实,无可更改。希望殿下能认清形势……殿下可扪心自问,自己可比当日之荣王否?”
“荣王势力雄厚,掌兵逼宫,尚且落了一个家破人亡遗臭万年的下场,何况是殿下”
“进一步是万丈悬崖,而退一步海阔天空。如今大唐人心思定,容不得再生事端。太子乃仁德之君,只要殿下肯就此放手,张瑄可以保证殿下终生荣华富贵。”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殿下不要被某些人蛊惑,走上一条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张瑄语速很快,李璿听了神色大变。
紧接着,张瑄回头来凝望着永穆公主,淡淡道,“永穆公主殿下,人呐,要知进退。张瑄一向以为殿下乃出世清修之人,却不料殿下仍有野心。”
“汝休要血口喷人张瑄,本宫要见父皇,可有错处?”永穆恼羞成怒,忿忿道。
张瑄冷冷一笑,“殿下要见陛下,当然没错。但陛下不见殿下,殿下聚众滋生,便是不轨”
“来人,将御书房让开,本官倒是要看看,谁敢违抗陛下禁令,不宣而入”
张瑄陡然暴喝一声,挥了挥手。
守卫在御书房门口的宫禁宿卫和内监轰然让开,肃立两旁。
“谁敢违抗圣命,不宣而入,随便进。本官可有一句丑话说在前头,谁要是惊扰了陛下,陛下怪罪下来,休怪本大将军翻脸无情”
“永穆殿下,请吧。”
张瑄冷笑着。
永穆公主上前一步,却又迟疑起来。而其他人,更是面色复杂,站在原地没有动弹。
“陛下之病,乃是生气淤积所致。这一点,永穆公主汝难辞其咎。”
张瑄上前一步,逼视着永穆公主,“荣王李琬假死逃避,日前潜藏在永穆观中,陛下获悉震怒之下,命羽林卫前去擒拿。荣王自尽身死,陛下伤怀愤怒之下,方才患病不起。”
“殿下的包庇窝藏叛党之罪,陛下尚未追究……汝又纠集诸位殿下来宫中滋生事端,张瑄倒是请问永穆殿下——这便是殿下作为陛下长公主的孝道?”
张瑄的话让永穆脸色变得惨白,而其他皇子女也脸色大变。
荣王竟然假死,一直躲避在永穆观里,刚刚才自尽而亡……这个惊天的消息,让跟着一起来起哄的皇子女们听了,暗暗出了一身冷汗。
李璿肩头哆嗦了一下,明白自己上了永穆的当。他固然有野心,但也不是不识时务之徒。此番前来,本也不过是怀有试探的用意。
见事情远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和诡异,他浑身上下起了一身冷汗,向张瑄拱了拱手,沉着脸扭头便走。而其他皇子女,也纷纷一哄而散。
只留下穿着一身道袍的永穆公主,进退两难,脸上的神色复杂尴尬,甚至还有一丝惊惧。
张瑄没有再理会她,拂袖而去。
对张瑄来说,在这盘棋局上,永穆公主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卒子,存留与否都无关大局。反正今天已经深深地警告了她,如果还要继续执迷不悟,那就是自寻死路。
所谓枪打出头鸟——给了机会抓不住,那就怪不得谁了。
张瑄带人还没走几步,就听身后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声呼唤:“张瑄,张瑄,留步,留步”
张瑄一怔,回头来望去,见不远处一个身着华丽宫装长裙曳地姿容清秀的女子,从另一侧的宫道上一溜烟小跑了过来,身后紧追着几个花枝招展的宫女和小太监,而夹在宫女太监中的还有之前张瑄所见到的那名炼丹术士三痴道人,又名三痴子。
看这装束,肯定不是皇妃,更像是公主。
至于是哪一位公主,张瑄并不认识。
李隆基有30个儿子,31个公主,这么众多的皇子女数量,在历朝历代皇帝中也是少见的。
张瑄停下脚步,便迎了上去。
那女子气喘吁吁停下脚步,秀美的圆脸上五官非常精致,水汪汪的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只转,上上下下地打量着张瑄。
天唐 第143章梅开二度
第143章梅开二度(第二更)
第143章梅开二度
张瑄淡然笑着。
那女子掩嘴格格一笑,这才神色一正,轻轻道,“我叫万春,张大将军可曾听说过我?”
张瑄一怔,旋即微笑了起来。
他定了定神,躬身拜了下去,“臣张瑄,拜见万春公主殿下”
万春公主是李隆基的小女儿,母亲是杜美人,在后宫粉黛中品级十分低微,很不受宠。但杜美人的女儿万春公主,小小年纪便被父皇视为掌上明珠,获得格外恩宠,并成为后宫中的一位活跃人物。
这位公主从小就聪明伶俐,相貌甜美,生性活泼,爱唱爱跳,李隆基常戏说她是番邦进贡来的“洋乖囝”,闲暇时总爱把她抱在膝上,逗她说笑取乐。
万春天资颖慧,跟着老师读书,很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宫中人都称她是“女才子”,十二三岁的年纪,便能作一手绝妙的诗文。
除了读书外,她似乎更喜欢音乐歌舞,曾跟从当时的琵琶圣手张野狐研习音律,又随宫中著名的舞伎谢阿蛮学习舞蹈。时常随皇帝出入教坊和书院中,参加歌舞盛宴,在长安城里也有些名头。
这么一位美慧而多才多艺的公主,倾慕者当然甚多,但因为万春眼高于顶,皇帝又不忍心强迫她,所以这婚姻大事就暂且搁置下来。
杨玉环与万春感情很好,据说流传后世的“霓裳羽衣曲”与“霓裳羽衣舞”就是根据李隆基的构思,由杨玉环和万春揣摩编排而成的。
但张瑄之所以虽未谋面却很熟悉这位公主,不在于她性格外向活泼,不在于她有才有貌,而在于一个历史典故:梅开二度。
万春虽不是真正的“梅开二度”的女主角,但其经历也颇为类似。
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万春今年21岁,两年后由杨玉环引线撮合,嫁给了杨国忠的儿子杨炪。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后,杨家一夜之间失势。战乱中,而杨炪也与万春失散不知所踪,随后又是很多年过去,万春与同样丧妻的杨锜渐渐走到了一起,只不过短短五年的时间,万春就在悒郁中去世了。
“免礼吧。嘻嘻,我可是久闻你的大名了,听父皇和娘娘说你诗才横溢,我前不久还准备请你去我的青灵苑饮宴一番呐,却不料就出了父皇患病的事儿……”万春笑着,似是又担心起皇帝的身体,笑容便旋即被深深的忧色所替代。
这个活泼开朗纯真的公主跟其他的公主有些不同,不太喜欢动不动就“本宫”长“本宫”短,摆公主的架子,除了某些很正式的场合之外,她一般说话都很随便。
“臣要往东宫,监国太子殿下有国事相商……不知万春殿下唤住张瑄,有何赐教?”张瑄对万春印象甚佳,微笑着又拱了拱手。
“哦。”万春哦了一声,“我也耽误不了你多长时间。来——三痴道人,你过来”
万春笑着向站在不远处的三痴子招了招手。
那三痴道人大步走过来,矜持着向张瑄稽首为礼,“贫道三痴,见过大将军”
张瑄淡淡扫了他一眼,并没回礼。
对于这种装神弄鬼害人不浅的炼丹术士,他没有什么好印象,也懒得理会。如果不是看在万春的面子上,他肯定会转身就走。
万春见张瑄没有回礼,不由皱了皱眉,心道这小子真是好大的架子。好端端的一个才子文士,当了官就沾染了些俗气,真是可惜
而三痴道人的脸上就有些挂不住。
他虽然是一个炼丹术士,但在这宫廷中却是颇为吃香的。不说皇帝之前对他封赏有加,这宫里的公主妃子们,哪一个也对他礼遇三分,都想托他炼制永葆容颜的“青春丹”。
“张大将军,父皇不见我,可我心里担心他老人家的身体。这样啊,三痴道长乃是修炼有成的道德之士,炼丹之术非常神奇。今日,三痴道长炼成了一炉“太清丹”,可以夺天地之造化,起死人肉白骨,因此——”
“我想托大将军将此丹进献给父皇,让父皇服下,以消病痛。不说长生不老,延年益寿也是好的呀。”
万春公主的话语轻柔,很真诚,眸子里没有一点杂念。
张瑄相信她是真心牵挂老皇帝的身体,送丹也是出自一片赤诚。只是这种明明是毒药的所谓“仙丹”,张瑄怎么敢让老皇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