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卫国大军阀-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声说道。

“对手?也许吧!不过在北洋未崩溃之前,我们只可能是盟友!”冯庸自信的说道。在冯庸心中,在两广地区真正让他关注的不是势力如日中天的桂系陆荣廷,而是还处于蛰伏状态的国民党。和原本的时空相比,国民党提前四年入粤,更是提前六年建立军校。虽然两个时空的军校地址都相同,都在黄埔。但是这个军校和原本时空最大的不同就是这座军校不会有任何红色元素。自然也就不会有激烈的思想之争。只是不知道这样的黄埔还能不能成为世界级的军事名校。冯庸有些胡思乱想了。

“少帅,要不要加强对两广桂系的关注程度?”徐朗建议道。

冯庸想了想,点点头。毕竟历史上并没有关于陆裕光的记载,不是说原本历史上没有这个人,而是这个人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史册的事情。但是这却不代表这个人没有能力。冯庸手下的将领,甚至包括他的副手李俊,历史上都没有记载,但是能说他们的能力不行吗?再说,随着蝴蝶效应的影响加大,小心无大错。

第二百七十章 黄埔军校

广州。

自从国民党总部从上海迁移过来之后,广州城的革命气氛浓郁了很多。当然,这和广州是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关,在广州有很大一批人是接受过西方教育或者思想熏陶,对于民主革命还是非常支持。

当然,有崇尚革命的,就有反对革命的。以广东督军陆荣廷为代表的旧军人,名义上支持革命,实际上在心底是极为反对的。陆荣廷同意国民党入粤,打的心思就是利用国民党的影响力来制衡日益庞大的西南新军。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国民党刚刚搬迁进来,还没发挥作用,北洋就四路大军攻西南了。蔡锷更是用半个广西来换取陆荣廷出兵抵抗一路北洋军。这个诱惑陆荣廷拒绝不了,也不想拒绝。有句话说得好,请神容易送神难,现在的广东已经不是自己的一言堂,孙文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他的名头实在太响了。作为中华民国第一位大总统,孙文的名声可谓是妇孺皆知。再加上国民党持续不断的宣传,使的孙文的形象一直保持在革命先驱者的神位上。当然,对于国民党的这个做法,国内没有一方势力会明确反对,毕竟孙文确实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再加上现在民国军阀混战,权利的来源不是名声,而是手中实实在在的兵权,孙文没有,就算他的名头大如天也很难左右民国的大势。

在原本的时空中,这个时期孙文正在四处奔波,希望可以在国内寻出一路支持革命的军阀,支持他重新统一国家,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惜,孙文不知道,军阀的本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为了革命放弃手中的权势和富贵。孙文在持续碰壁之后,才终于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再加上那个时候苏联的支持,才有原本时空名震天下的黄埔军校的诞生。

但是这个时空,因为冯庸这个外来者,民国的历史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改变。孙文没经历过国内军阀的碰壁,在一六年就入粤了。更是立场坚定的要筹集资金建立了国民党自己的军校。更是据理力争,拥有三千党军的名额。这对于一向空谈的国民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国内,从来没有人敢小看国民党的影响力,无论是袁世凯,黎元洪,还是段祺瑞,甚至东北的冯庸都对孙文极为关注。只是能够清晰认识到这所军校军校对国民党影响的目前还真有冯庸一个人。其他军阀压根就看不上这个艰苦成立的小军校。在民国,哪个军阀治下没有类似军校的讲武堂。这些讲武堂培养出了大量的军官。在中华乱世出现了无数的有名的将军,从而使得每一个讲武堂都名留青史。

1916年10月15日,孙文乘坐美国商船到达广州,受到了国民党高层和广东督军陆荣廷的热情欢迎。孙文到达的当天就对陆荣廷提出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建议,要求在广州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作为民国的风云人物,随同孙文南下的还有很多的大报记者。面对闪光灯,陆荣廷微笑的答应了。反正这些条件双方已经私下谈妥,孙文这样说只是走个流程,让双方面子上都好看。

作为民国第一大党,国民党虽然受到了北洋政府的打压,但是作为全国性的政党,还是有不少支援革命的富商。所以,国民党的财政虽然不宽松,但也能够提供一部分启动资金,再加上孙中山对军校极为重视,亲自抓的这件事情。使得军校建设很快有了眉目,所以在军校没建成之前,招生信息就通过报纸发出去了。

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众人就称呼其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党党军训练军官。黄埔军校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军校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思想教育,实行全封闭式教学,为了尽快为党军的建立提供军官,黄埔第一期学院,学制定位一年。

现在的国内形式,让孙中山有种时不待我的感觉,而党军士兵的招募也不顺利,在陆荣廷吞并广西全境之后,对国民党的态度顿时暧昧起来。要不是北洋还在大军压惊,恐怕陆荣廷的态度会更糟。

黄埔军校开学时间定在了1917年新春后。新生的考试也定在了年后,毕竟黄埔军校这次招生可是面向全国的。凭借国民党那庞大的影响力,想要将一则招聘军校生的广告发到国内很有影响的大报纸上是轻而易举的。

当陆裕光用两千人大破四万北洋军的消息传来后,震动最大的就是国民党。要知道,在孙文的心中,北洋军就是最强大的军队,但就是这样强大的军队,有着二十倍的兵力优势还被人正面击溃!这种结果让孙文有些难以接受。

“大家谈谈该怎么半吧!”孙文坐在沉闷的会议室中,手中的烟就没有熄灭过。

“总理,现在的情况对咱们太不利了。陆荣廷督军随时有可能对咱们下手,咱们必须早作准备!”胡汉民说道。

“陆督军对咱们下手?汉民,你有些杞人忧天了吧!”廖仲恺不同意的摇摇头。相比于神色阴沉的胡汉民,一身书卷气的廖仲恺思想也比较天真。

“我同意胡先生的话。现在桂军对咱们的态度越来越暧昧,本来答应拨付给咱们黄埔军校的物资再次被截留了。这样下去,年关之后,黄埔军校的设施压根就完成不了!”蒋中正抱怨道。作为国民党党军的军事统领,随着党军的招募,蒋介石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现在的他已经有资格在国民党高层会议上发言。

“介石,事情还没到你想的那个程度。陆裕光打败北洋军,对咱们未必就是件坏事,不过咱们需要了解前线的具体情况。汉民,陆裕光你应该见过,他是个怎样的人?”平常国民党和督军府的接触都是胡汉民在处理,孙文这段时间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黄埔军校筹建中去了,对于一面之缘的陆裕光谈不上什么感觉。

“陆裕光,陆荣廷继子,桂系少帅,今年二十二岁。以前并没有独立带兵打仗的经验。甚至他手中的那个独立团还是刚刚组建的。这次也是他第一次上战场。根据我对他的接触,陆裕光是个很聪明的年轻人,但是他和蔡锷这样的名扬压根就无法相比。我实在没想到他做出这样的成绩。总理,这件事情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猫腻?”胡汉民想了想自己记忆中的陆裕光,虽然他表现的很不错,但也没到那种让人过目不忘的程度。

“不错,经胡先生这样一说,我也感到奇怪了,我和陆裕光也见过一面,没觉得他是多么出色的年轻人啊!桂军的这场仗胜的蹊跷,其中肯定有猫腻!”蒋中正想了想说道。

孙文和廖仲恺对视一眼。

“总理,这件事情对咱们怎么不是坏事?桂系军队的战斗力如此强悍,压根就不需要咱们国民党的支持就能够保存现在的基业。陆荣廷肯定会很不待见咱们的。”廖仲恺说道。

“我虽然不清楚战场的实际情况,但是陆裕光那个独立团虽然是刚成立的,但却号称桂军最精锐的部队,部队中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虽然两千人打败四万人有夸张,但如果有某些特定条件,这种事情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战争时充满偶然性的,在战场上发生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孙文缓缓的说道。众人点头。

“再说,如果桂军所有的部队都有这种战斗力,恐怕北洋率先攻击的就不是西南,而是两广了。而且桂军击破北洋军,对桂系来说可不见得是件好事,这会将北洋倾注在西南的注意力吸引到两广来。北洋对付不了西南蔡锷,还对付不了两广桂系嘛!而且这一战让北洋丢尽了脸面,为了挽回北洋的尊严,北洋也不会轻易放过桂系。相比于西南新军带给两广的压力,北洋才真是庞然大物。而桂系要想自保,还需要咱们国民党的支持。所以,我认为督军府的这种敌视行为只是暂时的,只要陆荣廷没有被眼前的胜利蒙蔽了双眼,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主动登门。同时他还会大力支持咱们修建黄埔军校。”孙文越说越自信,仿佛自己真的看到未来死的。

廖仲恺,胡汉民,蒋中正被孙文说的内心火热。看孙文的眼光也透着崇拜。这就是孙文的魅力所在了,自信的魅力。这种魅力不只是吸引女人,对男人的吸引力也是致命的。这也许就是后世传说中的王霸之气。而从孙文条理清晰的分析,也间接证明孙文能够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绝对不是个草包。

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洋军的退缩

北洋两路大军的失利,对整个北洋系统的打击是沉重的。原本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击西南的北洋军,眨眼间就损失了一半。当然,北洋高层知道,损失的这两路大军都是战斗力较弱的部队,这两路加起来未必有徐树铮或者曹锟他们一路强。但是失败就是失败,老百姓是不知道其中的猫腻,他们只看到北洋失利这样的结果。这两场战争的失利,直接导致北洋的声望大跌。原本横扫天下的气势被生生的卡死。

最让北洋上下感到难受的是,原本两个的心腹大患变成了三个。西南之战摇摇无期,北方战场又有开战的迹象,再加上让北洋丢尽脸面的两广桂系。面对这种情况,段祺瑞很果断的要求靳云鹏克制。对东北忍让。现在全国的形式对北洋不利,如果北方战场再失利,北洋还真有可能迎来末日。

北京。

段祺瑞总理府。

“总长,刚刚得到消息,东北治安军西部军区大举西进了!现在已经攻入新疆了。”担任民国陆军部次长的傅良佐有些兴奋的说道。

“什么?你确定?”段祺瑞惊讶的说道。

“确定,这是新疆督军杨增新的求援电报!”傅良佐将手中的电报拿给段祺瑞。

“新疆?这个时候冯庸竟然还有胃口侵吞新疆,难道他就不怕咱们北洋打进他的东北老巢!”段祺瑞皱着眉头说道。虽然这份电报使的东北对北洋的威胁大减,但是冯庸这样的做法却是赤裸裸对北洋大军的无视。自己千辛万苦调集的北洋大军竟然受不到他的重视,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恼火的事情。

“不对!这事情有些蹊跷啊!以东北冯庸的性格,绝对是眼里揉不下沙子的。而且我军和东北已经在察哈尔山海关一线形成了对峙,虽然没有开战,但也濒临战争的边缘了。而东北腹地能够抽调的兵力并不充裕,能够再次投入到战场中的兵力有限,难道冯庸就相信凭借他们在前线的兵力就可以打败北洋的进攻?这冯庸实在是太狂妄了!”段祺瑞想不明白。东北如此有底气的原因。难道北洋真的这样人蓄无害?

“总长,不管怎么样,我认为现在不是和东北开战的时候,甚至西南的战争咱们都有些冲动了!”在北洋系统中,敢于和段祺瑞这样说话的,也就只有几个人。而傅良佐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咱们东北的情报员有关于东北治安军西进的消息吗?我怎么感觉这件事透着诡异?是不是东北治安军内部出现什么问题了?”段祺瑞皱着眉头。如果东北治安军内部出现问题,那对北洋就是天大的好事。

“总长,东北的冯庸本身就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而且他是个战争狂人,从来不畏惧战争。况且东北治安军虽然能够抽调到前线的部队不多,但这是在冯庸不拼命的前提下。如果冯庸不顾一切的拼命,他在前线最少可以集中集中三十万精锐,这样的部队不是现在的北洋能够抵挡的。总长,东北已经成了气候,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消灭的。我希望总长能够考虑我的意见,在北方战场始终保持克制,甚至停止战争,东北如果不动手,咱们坚决不能动手。”

“你让我考虑考虑!”段祺瑞皱着眉头说道。如果东北治安军的西进确实是冯庸授意的话,那么北洋大不了卖他个人情,将新疆送给他。反正现在东北已经成功占据了甘宁地区,新疆对北洋政府来说已经成为一片飞地,再加上新疆督军杨增新本身就是个强人,平常也不大受北洋政府的影响。用这样一片不听话的土地换取东北的稳定,段祺瑞也认为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总长,现在西南失利,咱们必须有所表示,目前的状况绝对不适合将东北也拉入战争中来,咱们已经无力发动两面作战。还有,我建议情报部对桂军的战斗力进行重新评估。不管广西战场上的失利是什么原因,桂军能够抵挡北洋大军就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实力。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绝对不能让两广再次成为第二个东北。”傅良佐脸色凝重的说道。

“那咱们应该怎么做?无论是在西南战场上,还是北方前线,北洋军队都必须做出一定的表示,绝对不能示敌以弱,否则会让他们认为北洋的真的已经穷途末路了。”段祺瑞毕竟是北洋三杰,无论是军事指挥能力还是政治眼光都非常不错。他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在战场上示弱,战场上丢掉的面子,就必须从战场上找回来,否则北洋可就真的不行了。

“现在的形式,咱们只能‘远攻近交’了!”傅良佐叹了口气说道。北洋的实力是强,但是军队确实有点腐化了。接连两路大军的崩溃,对北洋的打击很大。现在西南战场上,北洋军只剩下十五万人,在兵力上已经处于下风了。再加上北洋的失利肯定会让西南新军的士气大振,再加上他们占据上风的兵力和绝世名将蔡锷。傅良佐已经想到在西南战场上达到预期的军事目的有些不太可能了。

“没想到形式竟会发展到现在这一步。看来我们开始确实轻敌了。该死的段芝贵,都是他,如果不是他的南路军出现意外,就算南路军不入川,都会对蔡锷产生牵扯。现在两路大军崩溃,无论是徐树铮还是曹锟,肯定作战信心受到了影响了。良佐,我们要不要继续抽调部队南下?”段祺瑞不甘心,西南原本的情形因为两个蠢货变的急转直下,还搭上了北洋偌大的名头。身为北洋军实际上的统帅,段祺瑞感到丢人丢到家了。

“总长,我不建议继续派遣部队西进。现在徐树铮将军率领的南路军和曹锟将军率领的北路军可是北洋的精华,真正的精锐部队。虽然兵力上占据下风,但是双方的差距并不大。虽然西南侥幸赢了一场,但是西南新军却是无法扭转他们部队实力羸弱的情况。所以,在西南战场上,咱们北洋和蔡锷的战力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甚至咱们北洋军在实际战斗力上还略占上风。对于这一点咱们清楚,相信东北冯庸肯定也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是否还愿意支持西南。属下听说东北通过蒙古,甘宁地区开辟了一条商路,西南需要的军事物资,源源不断的贩卖到西南。这几乎让咱们的封锁计划搁浅。但是现在先看来,这也未必是件坏事呢!”

“奥?那条商路不是坏事?良佐,你是不是说错了?”段祺瑞诧异的问道。

“总长,这点你就想不明白了,通过咱们情报部传来来的消息知道,军事物资从东北运送到西南价格翻了十倍。如此暴力肯定养肥了东北的商人,但这种贸易却对西南的财政带来沉重的压力。西南总督府刚刚成立不久,能够有多么庞大的财力支持战争。就像咱们北洋,要不是有外国资金的援助,想要出动十万大军都困难。蔡锷就算是名将恐怕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速战速决的不是咱们,而是西南。如果咱们能够支撑到西南财政崩溃,偌大西南就可以不战而下。”傅良佐自信的说道。

段祺瑞眼中一亮。但是很快就脸色难看的摇了摇头。

“良佐,你的想法用来对付西南还好,但却是让东北成了得利的渔翁。咱们和西南死磕,东北就会凭借战争大发其财。一旦咱们托不死西南,反而把咱们好不容易得到的军事援助消耗光,到时候咱们的处境可就危险了!东北这头猛虎可不是什么善茬。这个想法不通,不通!”段祺瑞摇摇头。

“总长,你只看到东北渔翁得利的一面,难道你忘了东北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样说有些对不起祖宗,但是为了北洋,我傅良佐也豁出去了。总长,东北可是处于日本和俄国人的夹缝中。俄国人或许因为世界大战无力东顾,但是日本却始终对东北虎视眈眈。东北和日本人的关系也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咱们能够跳动日本对东北动兵,东北威胁自然解除。”傅良佐有些尴尬的说道。

段祺瑞两眼放光。转身看着身后巨大的地图。越看脸上的兴奋表情越重,段祺瑞对北洋的感情是在是太深了,深到将北洋的利益放在国际利益至上。在他心中,中华民国就应该在北洋掌控之下。

心中有了决定的段祺瑞,转头对傅良佐说道:“事情就按着你说的办,马上派出特使,我要尽快和东北达成和解,然后全力解决西南蔡锷。”

“是!”傅良佐凝重的答道。他知道随着这个命令发布,整个民国会更加动乱,如果计划一旦成功,日本就会发动对东北的入侵,到时候民国的形式可就真的是一片大乱了。

第二百七十二章 东北的条件

这次北洋政府没有像上次那样派遣外交部副部长曹汝霖去东北,而是选择了北洋政府在东北的情报负责人直接前去面见冯庸。现在的情况是北洋急需时间,所以段祺瑞也顾不得这样做合不合规矩了。

少帅府。

冯庸轻轻的敲着手指,眉头深思。刚刚他见过北洋的特使,并没有给他们准确的答复。

“少帅,北洋的条件对咱们没坏处,可以接受!”徐朗收拾完手中的资料说道。

“徐朗,你认为咱们东北对北洋来说是什么?”冯庸没有睁眼睛,身体有些慵懒的窝在软椅上。

“心腹大患,除之而后快!”徐朗想了想说道。

“是啊!心腹大患,从咱们占据东北那一刻就已经和北洋的矛盾不可调和。只是袁大总统刚死,北洋内部一片混乱,直系皖系之间争权夺利,就差武力冲突了。整个北洋政府面临着大洗牌。好不容易北洋安定下来,又爆发了府院之争。名义上的最高元首大总统黎元洪和掌握实权的军事大佬段祺瑞争权夺利,结果就是让民国各地督军密布,独立王国似的小军阀势力慢慢形成。咱们东北也是军阀,还是其中最大的,发展最快的一股。好不容易‘府院之争’落下帷幕,段祺瑞和冯国璋也达成了联合,西南新军又崛起了。相比于咱们东北的苦寒之地,条件更好的西南五省一下子成为北洋头号心腹大患。本少帅虽然不知道政府对德国宣战使北洋得到了什么,但是以北洋政府原本羸弱的财力,如此大规模的出动军队,结果只能是财政本崩溃。但是你看现在北洋这形势,损失两路大军,北洋依然没有停下进攻的步伐。徐朗,你说段祺瑞是不是和蔡锷有杀父之仇啊!要不对于咱们东北这样近的威胁视而不见,反而对窝在西南的蔡锷不顾一切。”冯庸睁开眼睛说道。

“少帅!段总长的心思我虽然猜不到,但却也有些自己的见解。咱们东北虽然是苦寒之地,但是民风彪悍,尤其是少帅统一东三省之后,整个东北一片欣欣向荣,老百姓安居乐业。总督府大规模发展工业,使的东北有了现代化的元素,军队发展很快,有了自保的能力。咱们治安军从当年的独立营,到治安总队,再到东北治安军,名声是靠一场一场的战斗打出来的。日本人怎么样。号称亚洲第一的军队还不是被咱们打回去了。如果从军队方面来说,东北绝对是北洋最大的心腹大患。但是少帅,西南蔡锷的名声可是一点不弱于少帅您,风流将军的绝世风采可是折服了无数人。咱们东北虽然强大,治安军却没有和北洋精锐战斗过,所以,段总长对于咱们的实力了解的更多的是一些数据,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蔡锷就不同了,不说蔡锷在北京呆的那几年,和北洋的大佬都有接触,要不是他非北洋出身,恐怕他早就得到袁世凯的重视。护国战争,蔡锷凭借不到万人滇军和北洋近十万大军纠缠月余,大占上风,使的天下人都认可了风流将军绝世的统帅风采。西南总督府成立后,迅速评定西南的动乱,新军更是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从万余人扩编到二十万人。这样的膨胀速度,段总长肯定是寝食难安。少帅,咱们东北控制的地区才有多少人口?东北和西北都是苦寒之地,地广人稀。除非少帅不穷兵黩武,否则东北治安军在规模方面是不能和新军相比的。毕竟西南成都平原人口稠密,仅仅四川一省人口就赶上咱们整个东北下辖的人口了。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蔡锷可以征召多少的军队,以现在新军的扩编速度,如果给西南蔡锷一年的时间,新军会膨胀到什么规模谁知道?这恐怕是段总长最担心的。”

“不错!分析的很好!不过你说北洋要和咱们和谈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实力已经枯竭了?”冯庸笑眯眯的说道。

看到冯庸鼓励的眼神,徐朗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我感觉恐怕不是这样,北洋想要一次性消灭东北和西南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西南两路大军失利之后,但是从目前北洋军队调动情况来看,北洋对阵西南好像还有余力。而且从段祺瑞特使的态度也能看出,北洋这次真是要和西南死磕了。现在西南情况双方实力相当,虽然兵力上蔡锷占据上风,但是战斗力还是相差比较大的。如果加上蔡锷的新军熟悉地形,双发的战斗力基本持平。在这种情况系,胜利就看双方能力的斗法了。徐树铮是北洋皖系名将,深得段祺瑞的信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另外一路的统帅曹锟能力虽然一般,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手下有一个无敌统帅吴子玉,玉帅的名头在整个北洋系统中都是有名了。曹锟之所以能够坐上直系精锐的统领,算是借了吴佩孚的光。如果这两路大军不出什么错误,肯定能够给新南带来沉重打击。就算北洋军失败了,西南也会被战争榨干最后一点精力。这对于咱们东北一点坏处都没有。”徐朗说道。

“是啊!北洋的人也是这样说的。甚至还拿出新疆督军任命书作为条件。看来段祺瑞是铁了心要一次性干掉蔡锷的西南新军。”冯庸说道。

“少帅,你说西南新军和北洋谁胜谁负?”徐朗期待的问道。

“这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神仙!”冯庸笑道。这场战争完全是被自己的蝴蝶翅膀煽动来的,虽然他早已做好了迎接世界大变的准备,但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还是为自己蝴蝶翅膀的威力感到吃惊。原本时空中多如牛毛的小军阀混战变成了几大军阀的争霸。就好像原本时空是初秋时期,小国林立,而现在因为冯庸的蝴蝶效应,春秋快速进化到了战国,大国争霸。而他冯庸就是这民国最大的军阀之一。

“少帅,既然北洋和西南的战争对咱们东北有好处,而且北洋又拿出了新疆督军的任命,这怎么看对咱们东北是不可拒绝的好处啊!更何况咱们可以凭借蒙古到甘宁的商路大发战争财。这对于咱们东北的发展可是非常有利的。”徐朗不清楚少帅为什么犹豫。

“哎!就因为北洋的条件诱人,我才迟迟下不定决心。如果咱们停止和北洋对峙,西南的情况就艰难了。而且,咱们这条商路即是西南的生命线,也是催命线!如果蔡锷不能速战速决,凭借西南总督府那薄弱的财政,又能够支撑多久?目前西南的存在对咱们东北弊大于利。”冯庸想的很远。北洋这是摆明了想打持久战,凭借北洋远比西南雄厚的财力将西南拖垮。不得不说,这种方法还真毒,几乎没解。就算蔡锷是绝世名将,能够破解的可能性也很小。毕竟双方比拼的不再是战力,而是国力。在这一方面西南不可能是北洋的对手。

“少帅,你难道?”徐朗脸色一怔问道。

冯庸摇摇头道:“公是公,私是私,这点我还是分得清的。现在本少帅的每一个决定都会以东北的利益为重。只是从良心上来说,有些对不住蔡锷了。”冯庸和蔡锷结拜的消息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徐朗也不清楚。所以,徐朗对冯庸的犹豫有些不解。

“少帅!要不咱们调控一下运输物资的价格,支援一下西南?”徐朗建议道。

冯庸摇摇头,道:“商业就是商业,商业有它自己的市场运作规律,我们不要干预。西南存在当然最好,就算西南崩溃了,对咱们东北来说也不是什么不能承受的。咱们甚至还可以渔翁得利。”为了东北这个体系的利益,冯庸也顾不上私情了。

“是!”徐朗有些崇拜的点点头。

“徐朗,你代表我去和北洋的人谈判。我除了要新疆的督军头衔之外,还要西藏的!”冯庸眼中闪过一抹精光。西藏和新疆不同,西藏已经被英国划入势力范围。英国的力量也大量渗透到西藏地区,只是一战之后,英国国内吃紧,对西藏渗透才停止下来,但是渗透进来的势力却没有撤出去。所以,在冯庸心中,西藏比新疆棘手的多。毕竟东北和老毛子的关系本就不好,没必要给它面子,没落井下石就不错了。但是英国就不同了。‘日不落帝国‘的名头在世界上还是非常好用的。这点从一战英国能够在世界各地拉盟友就能看出。

而现在冯庸还不想得罪英国佬。但是西藏他绝对不会放弃的。所以他需要民国政府对于西藏的正式授权,这样自己就师出有名了。就算英国佬再不愿意,也只能去找民国政府的麻烦。现在冯庸也感到了掌握国家大义的好处,这让冯庸有时在心中冒出集结大军,直接南下,打下北京,成立全国性的政权。这样自己就更方便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 势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