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卫国大军阀-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批汽车可是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那就是汽车从发动机到车上的零件,去不不允许进口,必须全部用东北能够找到的材料自行生产。但是可以使用外国的技术,在仿制完成后,必须将技术彻底的吃透,并且以这些技术为基础,发展东北自己的汽车工业。

这也大大的延长了东北汽车问世的时间,从开始仿制道完全组装出厂,在招募了大量的外国工程师条件下,也生生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勉强生产出两辆样车。具体的效果怎么样还需要试过车之后才能确定。

轰隆隆!听着和外国汽车完全相同的内燃机轰鸣声,冯庸心中大喜。在外人看来,冯庸这种完全材料国有的要求实在是有些严苛,虽然汽车在西方是奢侈品,技术方面保密性也很高,但是以零件的事实购买,花费并不多。按照冯庸要求的条件的生产的这两辆简陋汽车,花费甚至比够白十辆西方最先进的汽车都高的多。而且都是仿制的德国汽车技术,这就给汽车工程师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这个时期德国在汽车领域的技术要领先于其他国家。

东北这次汽车生产基本上就是以拷贝德国的汽车技术为主。这其中除了德国的技术更先进之外,还因为按照原本时空的发展,中国在不久将会对德国宣战,现在拷贝德国的技术不用担心将来的专利问题。冯庸可是知道,欧美列强对于专利极为看重,而东北要想融入世界之中,将来也必须重视专利问题,趁着这个战乱的年代,完成基础技术的储备,对于东北将来的发展将极为有利。

呼……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摸样怪异的汽车缓缓的驶出库房,然后灵活的跑向临时铺就的操场。两辆汽车一前一后,速度越来越快。这个时代的汽车,肯定无法和后世的汽车相比,但是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已经定型,虽然限于技术,汽车动力不是很大,但是让汽车平稳的将速度升到三十多迈还是没什么问题的。看着灵活的穿过起伏路,小桥,泥路的汽车,众人忍不住欢呼起来。

“大帅,少帅,这两辆车是东北第一批制造的车辆,请两位为其命名。”王琦朗声说道。这个提议受到众人的赞同。

冯德麟和冯庸商量了一下,冯德麟满脸笑意的走上小台上说道:“各位,这是我们东北统一以来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也是整个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值得记住的日子。所以,我决定,将东北生产的汽车命名为‘中华’,希望我们中华民国能够像汽车一样一越跑越快,越发展越好!”冯德麟简短的讲话,迎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冯德麟退回人群,试车的两辆汽车也先后回到了众人面前。冯庸走向前,朗声说道:“各位,虽然这两辆车的样子有些古怪,看起来也很简陋,但是他们却证明了我们东北有能力生产汽车这样的科技物品。通过这两辆汽车,我们完成了汽车的技术储备,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东北的重工业才刚刚起步。我们的重型卡车还在研究中,距离生产出样车已经不远了。内燃型火车也已经完成了技术攻关,可以说咱们工业基础正在一步一步的确立。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各位的努力。但是我们不能骄傲,要坚持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同时更要发展出我们东北自己的特色。学习他人永远得不到最先进的技术,只要在即创造出先进的技术,那才是咱们自己的。大家要始终牢记这一点。”

冯庸发言结束,众人也就围着这两辆老爷车参观。更是有懂得开车的人上去试了试。冯庸也忍不住试了试。虽然这两辆被命名为‘中华1号’和‘中华2号’的汽车结构比较简陋,开起来也没有冯庸那款进口车舒服,但是毕竟基本的框架已经构筑完成,而且也算结实耐用。

众人参观完,也就渐渐的离去了,现场只剩下冯德麟,冯庸,李俊,蒋百里,王琦和拓跋慧姬六个人。

“宝康,慧姬,你们要加快拖拉机的设计工作。东北有广遨肥沃的黑土地,但是却严重缺乏劳动力。而且移民工作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有大效果的。所以咱们就必须借助这些机械设备来提高东北的劳动力。这些方面你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冯庸的严肃的说道。两人点点头,这个时候美国已经将拖拉机批量生产,用于大规模农业生产。使的美国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是来自后世的冯庸有些看不上这个时代那些笨重的履带式拖拉机。所以他要的是后世那种机动性强,牵引力大的轮式拖拉机。当然,履带式的拖拉机他也不会放弃生产,毕竟这种履带式的拖拉机虽然有笨重,机动性差等很多缺点,但这东西却是后世坦克的生产样车,可以为坦克的生产提供技术储备,冯庸当然不会傻傻的放弃。经历了后世的物资丰盈,再看看物资贫乏的这个时代,冯庸对于粮食生产前所未有的重视。俗话说的好,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而且在这个战乱的年代里,粮食才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再加上东北虽然苦寒,但是辽阔的东北平原,厚实肥沃的黑土地,为东北成为巨大的粮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早在冯庸刚刚主政长春的时候,省政府就已经成立了农业部,这个农业部可不是单单用来分配土地的,还有改善农业器具,培育优良种子的任务。虽然因为时间短的原因,农业部还没有在育种方面取得什么成果,但是在农业器具方面他们确实花费了不小的精力,省政府农业部通过西部军从蒙古大草原上购买了大量的牛马,送入东北平原上,大大提高了老百姓使用畜力的水平。粮食生长的比往年那一年都好,再加上东北的低税收,可以说东北老百姓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是!已经按照少帅构思的橡胶轮胎的图形,向卧牛山化工研究局申报了项目。高才堂局长已经承诺会将其作为近期最重要的研究工作。”王琦自信的说道。要知道卧牛山化工局可是东北目前最先进的化工研究所。以其为技术基础已经衍生出了好几个颇具规模的化工厂,东北兵工厂的炸药生产技术全部来自于这个化工研究局。高才堂主导的化工研究局和付文超主导的机械研究局可是目前东北最早的,也是技术最先进的科研机构。治安总队将要换装的制式步枪中华十六式,就是付文超主导的卧牛山机械研究局的作品。

冯庸点点头,在一定时期内,农业工作将是东北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毕竟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冯庸想要维持几十万的军队那是痴人说梦。部队必须要稳定的后勤供应基地,才能保证士兵的战斗力。

“看完了基础工业的汽车,也该去看看咱们的秘密武器了!”冯庸笑着说道,然后谁先坐上那辆‘中华2号’汽车,自然有驾驶员开车将他们送到军事禁区深处。东北最不缺乏的就是土地,就算是在长春市周边占据这样大的一片土地也是轻松无比,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东北的地广人稀。

军事禁区深处,一片更加广阔的广场,中间更是有水泥铺就的跑道。在跑道的起始点,一些身穿工作服的专家正在对一个摸样怪异的东西进行调试。

“飞机?”蒋百里惊呼出声,要知道,当年他去西方留学的时候,见过飞行爱好者建造的飞机,当时自己也只是感叹人类的想象力之丰富。但是现在欧洲战场上,飞机已经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参战,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战绩。这就让蒋百里心中萌生了一种想法,他认为飞机很有可能会发展为一种不弱于海军和陆军的独立军种。他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将这件事情和冯庸商量商量,就算东北暂时生产不出飞机,但是也可以收集一些技术资料。毕竟现在各国的飞机也是新型的东西,技术水平有限,凭借东北的能力,也未必搞不出来。没想到他还没说,冯庸已经将样机做出来了。

“大哥眼力就是好!不错,这正是咱们东北的第一架飞机。为了这东西,咱们确实花费不少。光是这些所谓专家的报酬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冯庸笑眯眯的说道,看起来心情不错。

“少帅,你生产飞机不只是为了好玩吧?这飞机可是有着很大的战略价值,发展好了,甚至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蒋百里两眼放光的说道。

冯庸和李俊对视一眼,李俊笑着说道:“英雄所见略同,大哥的战略眼光就是厉害,一下子切中要害,我们生产飞机当然不是为了玩!而是要成立一支空军部队。咱们东北的工业基础薄弱,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赶上欧美列强的。咱们的军工企业虽然发展的很快,但是受到工业水平的限制,始终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但是飞机毕竟是一种新兴的领域,各国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但是深入程度并不深,咱们现在动手完全来的及。如果咱们东北拥有世界级的先进飞机,然后成立一支强大的新式军中,绝对是个保卫领土的王牌。”

冯德麟有些迷惑了。在他的思想中还是认为炮兵才是最强大的兵种。眼前这怪模怪样的东西真能像冯庸说的那样在天上自由飞翔?拥有巨大的潜力?还能成为一种堪比陆军和海军的独立兵种?本来冯德麟对其保持疑惑。但是看到蒋百里也对这东西极为重视,冯德麟心中开始重视起这个名叫飞机的东西。

要知道,蒋百里是谁啊!那可是著名的中国士官三杰,保定军校的校长,一手军事理论就是袁大总统都不敢小看的人物。能够引起这样人物的重视,说明这飞机真的很有发展潜力。

“咱们不要再说了!马上咱们东北的第一架飞机就要试飞了!要知道,这架飞机可是加载了两挺轻机枪,如果实验可以成功,咱们东北就能拥有一款世界级的先进飞机。”

“飞机上加载了武器?”蒋百里倒吸了一冷气。要知道,西方国家能够在飞机上加装武器是费了多大的劲啊!东北第一架飞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东北的技术水平有这么强?蒋百里狐疑的看着冯庸。

“先看试飞,等试飞结束后,我在告诉你原因。”冯庸神秘的说道。蒋百里只好压下心头的疑惑,看来这里面还真的有猫腻。

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北京条约》

在冯德麟等人的关注下,东北第一架飞机,也是中华民国第一架加载了武器的飞机试飞,飞机在跑道上滑翔,在众人激动的神色中破空而起。

冯庸倒是没有他人那么激动。毕竟和后世的飞机相比,这飞机实在是太过落后了。不但样子简陋,飞行速度慢的要死,而且摇摇晃晃的让人心惊胆战。冯庸真佩服那些飞行爱好者,为了爱好,连性命都不顾了。

飞机升空,众人脸上出现喜色。只有冯庸一脸的凝重。

“少帅,怎么了?”蒋百里说道。

“建造能够飞天的飞机并不是什么难事,早在民国初年就有天才在中国生产出了飞机。可惜这样的天才却因为飞机失事而夭折了,否则,本少帅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都会将其请到东北来,为中国设计制造更为先进的飞机。”冯庸感叹道。

“你说的可是冯如?”蒋百里了然的说道。

“不错,就是他!”冯庸掩饰不住可惜的说道:“可惜英年早逝,否则,咱们中国真可能出现一个飞机设计的宗师。”

冯如,原名冯九如。汉族,广东恩平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艺,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在第一次制造的飞机试飞不成功后,第二次制造并试飞获得成功。冯如,善于钻研,他白天当勤杂工,晚上读机械学,苦心钻研数年,精通36种机械原理,发明了抽水机、打桩机,制成了性能优良的无线电收发报机。1909年9月21日,冯如第一架飞机试飞,可惜最终却失败了。1910年7月,冯如制作了第二架飞机,并获得成功。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的一场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冯如在弥留之际,嘱咐同志:“吾死后,尔等勿因是失其进取之心。”在冯庸原本时空中,冯如更是被被尊为“中国的航空之父”。

本来冯庸对冯如这个本家人的消息并不十分了解,但是在后世看穿越小说看多了,只要是民国类的穿越小说,他经常回事帮助主角发展飞机工业的鼻祖,冯庸在发展飞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谁知冯庸通过暗刺得到的消息,却是冯如已经去世四年多了!他当年制造的飞机也已经湮灭在历史中了。这让冯庸极为的惋惜。

冯如死后,中国的飞机制造业一落千丈,从此在整个民国时期,中国都没有出过什么像样的飞机制造家。甚至现在已经没有了能够独立生产飞机的厂家。随着飞机技术的日益先进,飞机也渐渐的成为进口的奢侈品。不过冯庸当年建造飞机的技术资料如今还在广东政府手中,暗刺花费一些代缴,贿赂了几个政府官员,就将这份民国最先进的飞机制造资料搞到手了。这也是为什么东北能够这么短建成飞机的重要原因。毕竟冯如可是自己设计生产了飞机。技术依然成熟,虽然他的飞机不如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但是飞行原理以及技术资料却是极为的宝贵,毕竟这是一套完整的飞机制造数据。

哒哒哒!

高空中,突然传来一阵轻机枪的怒吼声。冯庸神色一震,要知道,这次试飞主要检验的就是加载的武器系统,成败在此一举了。

嘭嘭嘭……地面设立的靶子没几个倒地的,毕竟飞行员没有经过飞行射击训练。而且这次试飞也不是为了展示他的技术,而是展示加载上飞机上的武器系统能否和飞机兼容。

看着地面因为轻机枪子弹而飞起的尘土,冯庸脸上出现一抹喜色。

“少帅,咱们竟然成功了?”蒋百里惊喜的说道。

冯庸点点头道:“我们搭载武器的控制器可是从列强国家弄来的。是经过列强实验的,技术成熟,当然容易成功。”

“从列强国家弄来的?这怎么可能,这可是西方交战各国最机密的资料了!咱们东北怎么可能弄得到?”蒋百里不可置信的说道。

“没什么不可置信的!这些资料都是咱们的人从俄国政府中弄出来的。俄国沙皇政府论腐朽,可是一点不比咱们的满清政府差。只要有钱,就算是沙皇的内裤我都能给你弄来。”冯庸笑嘻嘻的说道。

蒋百里无语了!冯庸弄到这份资料肯定花费了大代价,绝对不会如他说的这么轻描淡写。但是看冯庸的样子明显是不想细说,他也不好勉强。

飞机试飞成功的消息并没有透漏出去,只有见天这几个人知道。冯庸几个人当然不会说。毕竟先进的飞机可是将来东北的一张王牌。目前在技术不成熟的时候,不能批量生产,以及形成战斗力之前,还是不要轻易展现出来的好。

汽车和飞机的试制成功,让冯庸等人的心情大好。但是冯庸等人的好心情并没有保持多久。北京和谈结束,民国政府签订《新北京条约》的消息也传到了东北。

东北总督府一干巨头快速聚到一起。研究着北京以及民国的整体局势。

“《新北京条约》,黎元洪政府最终还是选择了和日本人妥协!只是现在他根基不稳,做出这样有损名声的是,肯定会对他大为不利,看来民国内部要再次出现动乱了!”李俊看着通过暗刺传回来的新北条约签订的消息。虽然黎元洪政府已经第一时间将条约的内容封锁了,但是在权利斗争激烈的北京,实力并不占优的黎大总统想要完全封锁一个消息几乎不可能。

“段总长那边有什么动作?”冯庸倒是对段祺瑞更加感兴趣。虽然目前黎元洪占据大义,但没有武装力量支持,段祺瑞根本就不降他放在眼中。黎元洪根本就是北洋系统里面的傀儡,虽然这个傀儡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傀儡。还一直想要通过政治手段掌握民国的大权。恐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凄惨的赶下台。作为袁世凯死后的真正大佬,段祺瑞态度很多时候决定着民国政府的态度。

“段总长对《新北京条约》并没有发表任何态度,仿佛默认了这个条约。不过咱们的人发现陆军部似乎和日本人有来往,不过他们行动太秘密了。咱们无法探听到有效的信息。”荆通神色凝重的说道。这还是他第一次从幕后走向前台,和东北的巨头们商讨问题。虽然原来大家也都知道,冯少帅手中握着一个叫暗刺的神秘力量,首领正是这个平常极为沉闷的荆通。但是冯庸不让他们暴漏出来,也没有人敢去探查暗刺的秘密。天知道自己一行动会不会引起暗刺的注意,要是被盯上那乐子可就大了,在他们心中,暗刺就相当于东厂锦衣卫这样的机构。这次冯庸让荆通参加他们的高层会议,这是有心让暗刺的首领走向前台,在众人面前暴漏部分隐藏的力量。

“和日本人接触?”冯庸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对蒋百里说道:“大哥,这件事你怎么看?”

“看不透!不过黎大总统向日本人妥协的事情恐怕是隐瞒不住的。最起码段总长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咱们现在更需注意的是咱们东北对于这件事要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如果一个运作不好,咱们有可能成为背黑锅的。黎大总统能够登上总统宝座,并且在毫无根基的情况下和段总长抗衡,这就说明他的政治手段的厉害。虽然咱们东北实力强大,民国政府一般不敢轻易对付咱们,但是一旦黎大总统真的因为这次和谈大损声明,地位不保,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谁知道他会不会狗急跳墙,将咱们东北拖进去。这点咱们要早作准备。”蒋百里在北京呆了很长时间,对袁世凯政府的中高官禀性有所了解。更可况在袁世凯时期就是大人物的黎元洪和段祺瑞。一代枭雄袁世凯都不敢小看两人。

“这点放心,现在的东北绝对不是什么人都能轻侮的。”冯德麟经过了北京之行,倒是信心满满。当年自己加入北洋军的老上级对自己也是礼敬有加,就连原来可望不可即的黎元洪大总统和段总长也都亲自接见了自己。并对他所代表的东北治安军表示出拉拢之意。这些大人物的态度也让冯德麟明白了自己身份的变化。不能说和他们平起平坐,但绝对是一支能够影响他们之间实力平衡的人物。

事情果然如同众人预料的那样,《新北京条约》不知道被哪方势力捅出来了!全国一片哗然,没想到北京和谈这么好的开端,结果还是没有改变什么。

虽然这份条约比满清政府签订的条约要好好一些,但无论它比满清签订的条约好多少,这都无法掩饰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在这份条约中遭到了破坏。

“这份条约基本上还是采用了日本人的议案,陆征祥这半个月的谈判也只是将赔款金额从一千万银元,减少到五百万银元。其他方面根本就没有改变。”冯德麟气愤的将报纸仍在桌子上。没想到民国政府将他们踢出代表团之后,竟然只是在赔款方面让日本人妥协。其他方面依然未得到改变。

“民国政府还是太过软弱。五百万两白银和一千万两白银的配快没有丝毫意义。就算民国政府只赔偿五两白银,对民国政府的威望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少帅,咱们应该怎么办?”李俊手中攥着报纸,只是双手青筋暴起,说明心情不是很平静。

“现在不是怎么办的问题,而是已经有人将目标对准了咱们,你看看这份南方的报纸。说什么‘东北假强硬,真妥协!’我勒个去,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而且这种说法南方各大报纸竟然纷纷转载,现在已经愈演愈烈了。这摆明了背后有大势力在推动。父亲,大哥,三哥,你们分析分析,是什么人这样对付咱们?”冯庸的脸色不好看了。《新北京条约》刚刚签订,就有人利用这件事情抹黑东北政府,这就让冯庸难以忍受了。毕竟东北的表现可是真真切切的为了国家的主权。

“根据少帅的说法,这侧消息在南方省份出现,并且得到快速的传播,说明这股暗势力在南方的影响力不小,而在国内有这种影响力的除了南方各地督军之外,恐怕只有那些将革命挂在嘴边的政党在新闻界有这样的影响力。当然,也不排除是北京城的大人物要对付咱们东北。”

“用舆论进行攻击,真是个好办法,可惜,我冯庸不是袁世凯,手中没什么真切的把柄让他们抓。不过既然有人对咱们出手了,咱们也不能不应战。如果是真刀真枪的开战,为了国家的统一本少帅或许还会有些顾忌,但是打舆论战,本少帅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冯庸自信的说道。

“少帅,咱们东北也是不是应该成立一个政党,毕竟只是凭借军事力量永远登不上权利的最巅峰。”看到了民国政府的现状,蒋百里建议道。

李俊眼前一亮,他早就建议过冯庸成立政党,只是冯庸一直模棱两可,再加上冯庸一直表现出精准的战略眼光。李俊提过一次也就没有在说。没想到今天蒋百里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成立政党?”冯庸微笑着说道。“现在却是差不多了!不过具体细节方面还是容我好好思量思量!”谁也没想到冯庸竟然同意了。冯德麟对于政党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对于军人出身的他来说,手中拥有强大的军队,就拥有一切。而且自从他交出二十八师之后,他已经不再过问军中的具体事情,只是协助冯庸讨论一些东北治安军战略上的问题。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华民族独立党

《新北京条约》产生的影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各方势力纷纷对民国政府表示了不满,对黎元洪的中央政府不能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产生诟病。甚至一股倒黎的暗潮也在“某些势力”的运作下,出现端倪。

南方出现的不利于东北的流言也有扩大的趋势。对于这一点,冯庸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很快东北总督发表全国通电:“对于民国政府签订的《新北京条约》,东北坚决反对。东北之战谁是谁非一目了然,民国政府没有责任向日本人妥协。对于东北政府俘虏的日本企不法商人,东北政府会将其逐批驱逐出境。根据东北总督府的政策,东北的土地资源全部收归政府所有,各国在东北的矿产公司请在最短的时间内撤出东北!否则东北不保证不会采取向对待日本人一样的手段。”

东北总督府的通电表现了一如以往的强硬,在国内引发了巨大的浪潮。尤其是在东北有利益的资本主义大国纷纷坐不住了。欧洲虽然陷入战争的泥潭,但是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吃下的肥肉。英法美俄等国大使,第一时间对民国政府发去问电,询问东北的宣言是不是同样代表民国政府的态度。从中日和谈他们也看出了,东北政府的强硬和中央政府的软弱。这些列前就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纷纷凑上去,要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民国政府给了说法。

黎元洪政府骑虎难下,在经过几次和东北的通电之后,东北政府丝毫不妥协,让黎元洪政府左右为难,最后黎元洪一咬牙,决定抛开自己和东北之间的关系。东北虽然实力强大,但是行事太过强硬,如果今后东北还能一直胜利下去,那到没什么,如果一旦东北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有可能引起群起而攻之。黎元洪可是不希望自己被绑在东北总督府的大船上。毕竟在这些保守的官场老油子看来,东北到处树敌,很有可能会早早夭折。东北总督府的行动几乎是得罪了所有的欧洲列强。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牵扯了列强们的精力,恐怕他们早就已经派出联合部队对东北进行武力威慑。毕竟强硬惯了的欧洲列强可是分外看不起内部暗潮涌动的中华民国。

“东北的一切言论皆是东北自行决定,并非获得民国政府的授权,民国政府对东北的言论和行动不负责任。”黎元洪通过东北之战知道,自己是为东北背了黑锅!这也是他想拉拢东北导致的。可是闯祸者逍遥法外,甚至还趁着这件事赚取了无数的好名声。这让地位逐渐变得飘摇的黎大总统无法忍受。要不是顾忌东北的失利,恐怕黎大总统早就发飙了。黎元洪决定趁着这次机会,彻底划清总统府和东北的界限,虽然有可能会失掉一个强援,但是只要东北不向段祺瑞靠拢,黎大总统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

总统府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本来想要对民国政府施压的英法等国大使,只能无奈的退了回去。去对东北总督府施压?恐怕人家压根连鸟都不鸟自己。这些列强驻中国大使,那个不是精的和猴似地。肯定不会去自找没趣了。对于像冯庸这样的军事强人,只要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东北的态度就是强硬到底。大军压境的日本都没有在东北占得便宜,就别说在远东力量几乎被抽调空了的英法列强。在远东保持一定实力的俄国顾及两面开战,压根就对东北无法采取过分强硬的措施。另外一个强国美利坚在东北没有多收利益,实在犯不着为了那么点东西而得罪民国的地方实力派。

面对总统府的反应,东北倒是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在总督府洒出大笔的银子之后,源源不断的青壮劳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东北,其中以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最多。根据东北总督府新成立的人力资源部统计,在短短的半个月内,进入东北的劳工就不下五十万,再加上因为东北移民政策而吸引到东北的人口。这半个月中,东北的人口就增加超过了一百万。按照这个速度,等到1916年底,整个东北的人口恐怕将突破两千五百万真正接近三千万人口的大关。东北政府当然乐于看到这种状况,充足的人口预示着充足的劳动力,这对东北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且因为关内的情况,在关内招募劳工的花费很低,甚至在很多地方,只要管饭就能招募大量的青壮劳力。现在中国还没有陷入军阀混战,军阀到处抓壮丁扩充部队的事情也没有发生。所以,民间年青壮动力还是相当充足的。而且民间封建思想中多儿多幅的观念,使得民间生育率极高。十几个孩子的家庭不说比比皆是,但是也绝对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么庞大的人口,依靠为数不多土地压根就吃不饱,不出去讨生活根本就生存不下去。再加上民国成立,思想开始解放,出外谋生也渐渐地广被人们接受。

“少帅,看来总统府是放弃了对咱们的拉拢。和日本人谈判失利,已经让总统府处于风尖口浪之中,黎大总统原本的执政形象受到沉重打击,而且黎大总统付出了这么多,咱们东北却是没丝毫靠拢的表现,甚至得罪了越来越多的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