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逐鼎大明-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是夜,韩煜在总兵府内阁找来了孟宏远、王云、黄得功、林忠和叶梦洲五人,召开了一场决定北海镇未来发展的会议。
内阁里烛光恍惚,空间里充满了燥热的气氛,烛影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片低沉的阴影。现在在场的所有人,都因为韩煜劫狱并且得罪了阉党这件事情,感到甚是的忧心忡忡。
“现在,我知道各位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或者忧愁,”韩煜在沉吟一番后,率先发话了,他坐在首座上,一袭便服,显得很是冷静沉着,“但是是以至此,其他的话多说无益,我希望各位能很好的了解眼下的状况和局势,讨论一下我北海镇接下来将何去何从。”
内阁里充满几声叹息,一时半会还没有人开口回话。
良久一阵后,孟宏远语气低沉的说道:“眼下,真是对我等的一次重大考验。不管怎么说,韩大人私下潜回京城搭救令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阉党在京城仗势欺人,迫害忠良,这些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但是做为大明臣子,做为汉人,我们决不能放弃与生俱来的秉性。”
王云重重的叹了一口气,他是粗人,愣愣的看了孟宏远一眼后,满是牢骚的说道:“我说宏远啊,你现在说这么多也没一句话是着上点的。咱们北海镇肯定被阉党他们在圣上面前诋毁坏了,用不了多久,朝廷肯定会说我们在谋反。他娘的,我们辛辛苦苦在辽东争夺大明疆土,朝廷不闻不问,也不辨是非忠奸,一下子就要惩处我们,还不如真他妈的反了算了。”
“糊涂,”叶梦洲是一个很有心眼的人,虽然他很胆小,但是也不见得鼠目寸光。他叹息的等了王云一眼,说道,“咱北海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就算朝廷下旨要拿我们问罪,他们也派不了人过来啊。如果咱们真要是反了,那可就先失去了名份,朝廷内外都会对我们唾弃不已,到那时候,还不是让阉党最终得逞了阴谋?”
黄得功与王云都是直性子的人,他每有经过分析,直接附和的说道:“可是,现在都到这一地步上,说那么多也没什么用,还能怎么办呢?总不能派人去跟圣上解释吧,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反了就反了,反正我们现在有兵有粮,而且建奴和朝廷都不敢拿我们怎么样!”
韩煜听着属下们的争论,心中多少有一丝的凄凉。早在与真田忆会面的时候,他就已经强调了又强调,自己为什么不能现在去协助真田家对抗德川幕府,那正是因为考虑自己是大明子民、是汉人、是要抵御满足鞑子。
黄得功虽然说的很轻松和简单,北海镇现在有兵有粮,还有西洋资源,并且大明朝和建奴都一时半会不能攻打过来。但是如果韩煜宣布背离大明,自立旗帜的话,难保陈士龙这些忠于大明的人会不会拒绝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自己独立,那么被建奴奴役的大汉子民们,还会不会继续向这边投靠过来呢?如果没有人力资源,北海镇发展迟缓,早晚会被建奴打开缺口。
其实,孟宏远先前所说的话已经表明了他自己的意图,只不过所有人没有听出来,所以误以为是一句废话。他说的很对,现在决不能独立,一定要小心翼翼的渡过这一劫。
“其实,小的倒是觉得,如今如果我们造反独立的话,恐怕还会担心很多不必要的因素,”这时,林忠的说话了,这个曾经的小捕头,虽然对于军政大事并不了解,但是却能够很快掂量事情的轻重与否,“如果造反独立的话,恐怕这其中会有很多变数,到时候稍微有闪失,我们大伙可都会万劫不复呀!”
“那你是什么意思呢?”王云不禁的看向林忠,冷言冷语的问道。直性子的人,向来都是很难接受反驳的意见的。
林忠回答道:“小的想了想,反正我们大伙都很清楚,朝廷和建奴一时半会都不能拿我们北海镇怎么样,我们何不继续保持着对大明的忠诚,只要蓄势完毕,我们向建奴再发动一次进攻,朝廷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我们北海镇的忠心和诚意了。到那个时候,阉党的污蔑也不攻自破。”
王云原本还想开口反驳什么,可是话到嘴边,突然又说不出口了。他仔细的想了想,觉得林忠的话并不无道理,于是最终安分了下来。
所有人都看向韩煜,等待着总兵大人的最终决断。
韩煜欣慰的看了林忠一眼,没想到这个曾经的小捕头还是有一些头脑的。他点了点头,说道:“我觉得林忠说的没错。眼下我们只要控制好海关,不要让朝廷的消息流露进来,以免动摇军心。另外,各位将佐都要积极训练兵士,我们必须尽快对建奴打一场打仗,赢取朝廷改变态度。”
第四章 大战前夕(1)
朝臣忌讳在外带兵的武将,韩煜是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体会到了,自从自己从东厂大牢逃脱而出之后,朝廷内外都陷入了一阵惶恐,甚至连兵部不明事理的官员也都一阵心虚。现在在京城的高权富贵,全部都认为北海镇总兵要造反。一个总兵造反,以大明天启年间明军军队的实力来说,并不足挂齿,更何况北海镇只不过是一片新开启的边镇,大不了就当从来没有过就算了。
但是造反的事情一旦传遍整个辽东战线,势必会造成军心不稳,也有可能对国内陕西湖南等地的民变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朝廷上下对这件事情的处理的甚是小心,一面尽量控制这个消息,仅仅是传令辽东战线的部分高级将领全面戒备北海,另一方面悄悄从保定、山东、河北等地调动兵力,增加天津卫的防御,同时兴练水师,预备从水路向北海卫发动进攻。
但是兵部和工部在核计之后,却发现要向真正向北海镇发起进攻,起码要等到三个月之后。因为军饷和军粮在一定时间内都无法筹集,这其中也会涉及到内务府私扣天津卫军粮的事情,因此阉党在这一方面表示的很模糊,并不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
朝廷曾派出不下六次的使者前往北海镇,企图联系陈士龙等一众天津卫原系将领,但是要么是抵达不了海岸,就被黑山军的炮舰驱赶回去,要么就是上了码头也被海防署和警卫署的人扣押了。不过韩煜并没有伤害这些使者,而是亲自会面了他们,语重心长的表达了自己并没没有造反之意,只是对于阉党逮捕自己的父亲感到很是愤慨而已。
最后,在送走这些朝廷使者的时候,韩煜特定呈上了一份奏折,将自己的忠心以及阉党的罪行细细疏落了一番。
这些使者有些害怕阉党报复,于是将韩煜的奏折交给了魏忠贤,而另外一些生性秉直的人,却不敢相信这件事是否真实,于是将折子递交给了兵部和都察院。最终,这件事情仍然被传到了圣上面前,不过做为一国之君,他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立刻趁此机会下诏招韩煜进京对峙。
韩煜不是傻子,这种伎俩早就司空见惯了,他当然不会动身前往京城。
朝廷在韩煜拒绝上京之后,感到有些棘手,但是很多人都心存着几丝希望,韩煜真的只是被阉党迫害,而并没有真正的造反叛乱。反正以目前的情况,朝廷中央也不能奈何韩煜怎么样,这件事情只能任期自然发展了。
———————————————————————————————————————
时间渐渐过去,北海镇在经过半年的经营和发展,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观,从复州建奴占领区域里逃脱投奔而来的汉民不计其数,经过粗略的统计之后,俨然已达到了万余人口。韩煜让布政府和户教署进行了统一的编籍和土地分配,分发了农具和房屋,让他们在北海镇安定下来。
在北海卫、金州卫和旅顺口租界三处城市之外,韩煜又开辟了大连港城市区域。他将大连港定位为百姓聚集的民用渔港城市,迁移了将近两千人在此进行渔业和农耕,让这块区域渐渐有所发展。
同时,在这段期间,北海重工军械所也有了相当的成就。韩煜在北海重工军械所里投入了大量的开发资金,不仅高薪聘请了洋人工匠,还成批次的订购了许多洋枪和洋炮。具体的订单如下:
法国燧发火枪(带刺刀):五百支,花费十一万两白银。
法国八磅重型野战炮:十五门,花费十五万两白银。
德国轻装马炮:十五门,花费九万两白银。
德国燧发火枪(带刺刀):三百支,花费三万六千两白银。
西班牙燧发火枪(带刺刀):三百支,花费四万两白银。
葡萄牙弗朗机后装快炮(新式):二十门,花费十六万两白银。
当然,以上这些高昂的开销韩煜的北海镇没能力一次性全部付出,他答应以租界的个人所得税来抵还这些欠款。反正以洋人的钱换洋人的武器,何乐而不为呢?
拿到这些装备后,韩煜将炮兵团重新增添了名额,同时也替换了过久的火炮,留下来当做城防炮,而火枪也装备给了训练成熟的火枪兵们。
而北海重工军械所在订购洋人的枪炮之外,自主研发了一些明朝火器,虽然因为工艺和技术的落后,无法制造出类似洋人那么先进的燧发、膛线式的火器,但是高产量依然是一种不小的支持。其自主研发的武器装备如下:
新式军服:牛津布深色长裤、牛津布深蓝色上衣,配备军用腰带和皮长筒靴。军用腰带上配置的还有弹药袋和火药袋,较之以前的旧式军服方便了许多。头盔还是保留着旧式的明君头盔,只是经过稍微的修改,使得士兵在用火枪的时候会更容易瞄准。同时,将大明日月旗的标示缝制在肩膀处。此外,近战类型的士兵还会在上身多增添一套锁子甲。
虽然说一开始让士兵们穿着感到很别扭,但是经过半年的训练和习惯,他们也渐渐开始适应这样的行头了。
仿钢式长矛:装备给西班牙方阵长矛手兵种的武器,虽然明朝现有的炼制技术不能完全的提出纯钢,或者说即便能够提出纯钢产量也不够大,所以只能以混合钢金属进行锻造武器。在相对于以往的木柄铁矛头的长矛,仿钢式长矛的锐利和寿命都会高出不少。
光启三连炮:由鲁南军械所传过来的制造工艺,这种火器立刻投入了量产线,现在制造了数量是一千只。
明朝野战炮:由鲁南军械所传递过来的制造工艺,制造了三十门。
———————————————
由于火炮和火枪数量的增加,韩煜不得不编制新的炮兵团和西班牙方阵团。虽然说北海镇现在人口还是有一些的,但是不可能让这些从来没上过战场的平头百姓,来操作这些重型火器和组建方阵团,毕竟通过半年之久的训练,他的老部下才勉勉强强能够掌握火器,而现在自己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训练新兵。
最终,韩煜决定招募洋人进入自己的军队,这些人洋人以散兵的形式,打散的插入了炮兵团,因此将炮兵团扩充到了三个团。他将这三个团按照行营的编制,成立了北海镇第四个军事行营,番号为了方便记忆,就叫战列炮营。
而火枪兵暂时没办法扩充,只好让现有的北海行营和金州行营的火枪手,全部换上最先进的火枪。多余的火枪一部门留下来做储备,提供给新兵训练营做训练,另外一部分属于明朝自制的火枪,就作为商品,卖给日本、高丽等火器技术更落后的国家。
与此同时,辽东战线传来了建奴的动态。
天启六年正月,奴酋努尔哈赤在辽阳、盛京(沈阳)、抚顺等地,聚集旗籍兵力十万余,又补充了一些三万汉奴充作奴军,一共十三万,号称三十万大军西下渡过了辽河,准备向鞍山、营口、盘山和辽中四处明军据点发动会战。
而明军这边在收到前线努尔哈赤的动态之后,顿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毕竟汉人在肉搏方面不是壮硕的建奴对手,而明朝的大量火器装备,也在萨尔浒战役的时候损失过重。做为明军辽东战线最高的指挥官,辽东经略高第更是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
——————————————————
强推期间,希望各位读者大大能给愉快哦。
虽然本书很多漏洞,我在此承认是我学识浅薄,但是我会努力写好下面的内容的。感谢书评区的各位高手的意见,我会努力吸取的。谢谢。请收藏。
第五章 大战前夕(2)
高第原本就是一个迂腐的书生,别说行军打仗不是其本行,就连治国行政的功夫都差到了极点,之所以能过混到这个边防大吏的位置,完全是仰赖对阉党的巴结。在听闻建奴大举进攻,高第立刻闻风丧胆,并且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对辽东一线的将领装出了一副高远谋略的姿态,表示山海关以外的地域疆土完全不用去守卫,建奴人口稀少,大片的疆域根本就顾及不来,假以时日不攻自破。
这一荒谬的言论,顿时激起了一众将领的不满,但是碍于将令,不得不扼腕叹息。
此间,唯独戍守宁远城的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事袁崇焕上书力求高第留兵防御宁锦防线,然而在后者严词拒绝之后,他决定孤军留守宁远,誓死抵抗建奴。
袁崇焕早在两年前便已经意识到宁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命令祖大寿在此筑成。而今,宁远一城之后四百里的疆土,明军守卫力量全部撤退一空,宁远城只有兵力一万二千人,不过尚有新进的西洋火器红衣大炮十一门。
———
天启六年正月十日,夜。宁远城中军行营府。
袁崇焕一袭红色高官袍,玉面美髻,消瘦的脸颊透露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质。正堂之上的烛光,在窗户外扑来的猎猎寒风中摇曳不定,映照在他的身上,增添了几分阴鸷的感觉。他端坐在堂上的靠背椅上,眉宇间不由自主的凝聚起一抹阴影,神色虽然显得很释然,但是谁都能看得出来,这只不过是多年沙场与官场上混迹下来的淡定而已。
四日前,努尔哈赤的大军已经渡过了辽河,十三万大军已经在宁远城东北方向三十里外开始结营驻扎,战争的阴影和压力,已经逼迫的近在咫尺,用不了多久这眼前的一片宁静就将化为虚有。
在袁崇焕身旁的,坐在堂上首座位置的,是督屯通判金启倧。金启倧是反对高第此次撤兵关内的诸位将领中,严词最为激烈的。只不过胆小的高第,仗着阉党在背后的撑腰,依然我行我素,不顾大明疆土与黎明百姓的安危。
“袁大人,中左所的两位都司已经进城了吗?”金启倧语气有些生涩,对于即将到来的一场打仗,包括他在内没有人能预料到什么好结果。
金启倧所提到的中左所,是位于宁远城外西南三里之远的卫所,在那里尚且还有两千的明朝卫所军兵力。
袁崇焕微微的点了点头,气色显得很稳重,说道:“昨日已经派人去传了命令,陈兆阑和徐敷奏两位中左所都司已经接了命令,愿意与我等共同守卫宁远,誓死不退。大概不出两日,就会率兵入城,一同坚守宁远孤城了。”
金启倧颇为忧虑的叹了一口气,倒不是因为自己选择留下与宁远城共生死,而是一直担心单凭自己这一众人马到底能否阻挡建奴大军多久。身为明朝臣子,自当以死报效国家,但是如果自己的生死不能够给局势带来一点改变,那么跟逃避又有什么区别呢?
“建奴大军不日就会挥军攻城,我们最多还有四天的时间,真不知道宁远城能够守卫多久?”金启倧婉然的说道,一只手在茶案上轻轻的跺叩了几下,显示出了内心的彷徨。
袁崇焕淡然的笑了笑,带着几许泰然自若的镇定,缓缓拾起了一旁的茶盏。虽然说宁远城内的粮草准备齐全了,但是其他生活物资依然缺乏,就连现在的茶水都不过是几片泛久的次等陈茶而已。他噎下了一口茶水,不疾不徐,说道;“既然我等已抱着必死之心,那么多余的忧虑还是尽量放开一些吧,最起码,在后世人的眼中,我们能做的已经尽力去做了。”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眼下的情势,我们但求能多击杀一些建奴鞑子为妙了。好在这帮满人始终不肯仿效西洋技术,掌握火器的运用,我宁远城头尚且还有十一座红衣大炮,料想一战下来,也不会让建奴好过的去。”
“只是……”金启倧又说道,“建奴在拿下抚顺、广宁等城池之时,无一不是一日下城,现如今我大名军士在对建奴的行动当中,恐怕除了去年在旅顺口和金州卫奇兵制胜的北海总兵韩煜之外,还没有任何将领取得过什么巨大胜利呀!”
袁崇焕赞同的点了点头,他悠悠的搁下了茶盏,沉思了一番,说道:“金大人所言极是呀,北海总兵韩煜确实是一个了不得的后生,只不过前些日子京城有传来消息,北海总兵韩煜意图谋反。”他顿了顿,缓缓的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不过,这其中的缘由是非,我们还是不必要去理会了。至于金大人所说的抚顺、广宁等辽北城池在建奴围攻之下坚持不过一日即陷城,那只不过是建奴惯用的内应伎俩而已。”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如今建奴气势汹汹,并且在治理沦陷区汉民的政策上,也极为恐怖严厉,以至于很多怕死的汉人都甘愿为建奴做汉奸,以求城破之后能获得一个旗籍身份。哼,只不过半年之前我便已经肃清了整个宁远城,并且近段时日也下令各路军佐严防奸细。金大人,您就放心吧。”
早在宁远城筑造结束,明朝大军开屯进入之后,袁崇焕便进行一下几个方面的布置:
制定兵略,凭城固守。宁远战前,彼己态势,强弱悬殊。他汲取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西(平)、广(宁)失守的惨痛教训,不出城外野战,决意凭城坚守,拚死固守。敌诱不出城,敌激不出战。
袁崇焕决定守卫宁远的主要战略便是:孤守、死守、固守。
此外,袁崇焕偕总兵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纲,又部署官兵,分城防守,画定责任:总兵满桂守东面,副将左辅守西面,参将祖大寿守南面,副总兵朱梅守北面;满桂提督全城,分将画守,相互援应。袁崇焕则坐镇于城中鼓楼,统率全局,督军固守。
而就在三个月前得知建奴即将南下渡过辽河之时,袁崇焕还抢修了高台护铳(chònɡ),布设大炮,在宁远城上,实施“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部署。袁崇焕采用茅元仪、王喇嘛等建议,将西洋大炮11门入城,制作炮车,挽设城上,备足弹药,训练炮手。由在京营中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孙元化、彭簪古等官员,培训炮手,加以使用。
当然,在坚壁清野、严防奸细方面,袁崇焕只能做的更绝了,他下令尽焚城外房舍、积刍,转移城厢商民入城,转运粮料藏觉华岛。又以同知程维楧率员稽查奸细,“纵街民搜奸细,片时而尽”;派诸生巡守街巷路口。在宁远城中,没有“叛夷”,也没有奸细。正是因为,在辽东的诸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都是由于“内应外合”才失陷的。
兵民联防,送食运弹。袁崇焕令通判金启倧按城四隅,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又派卫官裴国珍带领城内商民,运矢石,送弹药。在宁远城的防卫过程中,袁崇焕能军民一体,相互合作,同命运,共生死,整个宁远军民同心同力,共同守卫宁远城、抗御后金进犯。
整肃军纪,以静待动。袁崇焕严明军纪,派官员巡视全城,命对官兵乱自行动和城上兵下城者即杀。官兵上下,一心守城,“以必一之法,则心无不一,此则崇焕励将士死守之法。其所以完城者,亦在此”。他又从后金细作处,获取谍报。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偃旗息鼓,以静待敌。
————————
谢谢谢谢各位,我会好好琢磨下面的故事情节的。谢谢各位的支持了。
另外推荐一下朋友的书《我的战神女奴》!谢谢哦
第四章 大战前夕(3)
推荐朋友的书《我的战神女奴》还有《洛丹伦的黄昏》!还有《青羽方士》!我的书很烂,但是如果想要章推的朋友,可以在群里面留言哦。
——————————————————————————————
尽管如此,在除去上述的几条内部政策之外,袁崇焕还在两日前公布了重赏命令。他将库银一万两千两白银全部从府库中抬了出来,运往在了宁远城正中央,在此筑起了赏金台,将白银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了台子上面,并且在一次誓师阅兵上,当众放下诺言:“官兵之中,若有能击中敌人者,赏银一锭,不避危险勇往直前者,赏银一锭,能够击退或者击毙敌人者,赏银五锭。”
在奖励之外,他还派人传令给前屯都司参将赵率教和山海关总兵杨麟二人,若有从宁远前线溃逃的兵士,全部斩于城门之前。这样赏罚并重,宁远城内自然一片紧然的气氛。
金启倧有些慨然的笑了笑,凄凉苦涩的情绪跃然纸上,说道:“有袁大人这般能人治才,是我大明中兴的福分,只可惜宁远这番若是失守,还真是让袁大人不能尽用呀!”
袁崇焕罢了罢手,叹道:“金大人,您可真是折杀在下了。”
“却说,山海关那边是答应在宁远受袭的时候,派遣援兵来支援的,”金启倧说道。
确实如同所言,高第虽然下令宁锦一线的明朝军队全部撤入关内,但是对于袁崇焕抗命不从也不是从此不闻不问,毕竟宁远城中有明军一万两千人,百姓八千人,这一笔人口可不是说不要就不要的。尽管高第答应会在宁远受袭的时候派遣援军,但是这其中究竟会派遣多少、什么派遣或者有没有人愿意前来救援等等因素,都是一种未知数。
“援军?我看,我等还是不要寄希望于此了。”袁崇焕冷然的笑了笑,道,“大军退入山海关,所有人都为自己能够逃过此劫而感到安心的时候,谁还会愿意重返战场,弃自己生命不顾?宁远一城在拒绝撤防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孤城了。”
金启倧幽幽的长叹一声,摇头不语了。
沉默一阵后,金启倧忽然说道:“北海那边,是否有出兵前来援助的可能呢?”
袁崇焕洒然的笑了笑,道:“北海?韩煜自身都难保,况且北海与我宁远相去超过四百里,即便有心来援,也无法突破复州的封锁线呀。而且,朝廷对北海一直都不放心,也不知道这个韩煜的葫芦里到底买着什么药。”他缓缓的吁出了一口气,不由自主的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不管怎么说,北海镇的存在,最起码为这次建奴发动袭击提供了侧面的掩护。据说,建奴在复州地区特地留下了代善和一万五千旗籍精锐。不然,此番我们要应对的,恐怕会更加严重了。”
金启倧自嘲的笑了笑,或许自己是因为大难的临头,而渐渐变得有些蹉跎了。他端起了已经泡了许久的茶盏,正要送递到嘴边。
就在这时,中堂门外急匆匆的跑进来一个府卫,脸色显得很是急切。还没站稳脚跟,他立刻急声的叫了起来:“袁大人,金大人,大事,大事呀!”
袁崇焕略略的皱了皱眉头,看了府卫一眼,不禁问道:“什么事如此惊慌?建奴打过来了?”
“不是,不是,是……是从营口来了一个士兵,要求见袁大人!”府卫急急忙忙的说着。
“营口?”袁崇焕楞一下,脸色更加凝重,“营口的军队在半个月前已经撤退了,现在那里就只剩下老弱病残的百姓,怎么可能还会有士兵?”
“这个士兵并不是我们这边的……。不对,这个士兵是从北海来的,他说是北海总兵韩煜派遣而来,要与袁大人商量对抗建奴的计划。现在北海镇的两队人马已经在营口登陆,接管了营口城。”府卫回答道。
正在喝茶的金启倧在听到府卫的话后,立刻忍不住将茶水喷了出来,一脸惊愕,道:“什么?北海总兵接管了营口?他北海镇总共就不到一万五千人,两支人马通过海路抵达营口,那堵在金州卫路口的复州一万五千旗籍建奴精锐,他们怎么应付?”
袁崇焕沉思片刻,再次问道:“你确定是北海镇的人?”
“确定,他有凭信的!”
“立刻引进来。”袁崇焕说道。
府卫马上退了下去。
金启倧脸色阴影不定,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忧虑,毕竟北海镇是被朝廷列为谋反的边镇,如果韩煜暗中勾结了建奴,是派人前来骗取宁远城的,那可真是一件头疼不已的事情。但是,在他的心中还是抱有一部分希望的,期望着北海军能够成为宁远城的外援。
很快,府卫带着一个身穿便装的青年男子来到了中堂。
青年男子打扮的很像是寻常的老百姓,脸色带着很浓重的沧桑,满脸的胡渣子体现了几分潦倒,但是在见到袁崇焕之后,立即先一步取出了北海总兵的印信,恭敬的说道:“小人林忠,奉北海总兵韩煜之令,特地前往拜见袁大人!”
一旁的金启倧在听到青年男子这样的一席话,顿时感到心中不是很舒坦,这宁远城虽然是袁崇焕为主帅,但是毕竟袁崇焕是自己一手推荐起来的。怎么到现在,北海总兵派遣人来宁远,不说拜访其他人,单单指名道姓的是拜访袁崇焕,这多多少少会是一种偏见。
而林忠说出这番话来,也是挺冤枉的,这些可是韩煜亲口嘱咐的。而现在远在百里之外的韩煜,起初在派林忠来宁远报信的时候,只是在心中怀着对名末名将袁崇焕的敬仰,所以稀里糊涂的就这么吩咐了。
虽然说袁崇焕在历史上的真实面孔如何,评论家都各有不同的说法。甚至有说袁崇焕就是勾结满族建奴的大汉奸,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这么大的名气,全部是仰赖清廷的一帮文士编造撰写出来的。不可否认,满族清廷最惯用的那便是控制舆论,招揽大批文士对自己歌功颂德,营造一个意象中的模样。但是对于袁崇焕,韩煜宁远相信其是雄才大略、忠心明朝的将才,或者说最起码在抵抗建奴的前期是这样的。
袁崇焕略略的舒展了一下眉宇,但是气色上仍然显得很沉重,他接过了林忠递过来的印信看了看,确定是北海总兵韩煜的官印没错。只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肯定北海镇没有与建奴勾结。他淡然的示意林忠落座,然后问道:“恰才在听到通传的时候,你是说北海已经派兵接管了营口?”
林忠欠了欠身,道:“是的,韩总兵于一个月前开始整备军事,六天前通过西洋人的舰队将两个行营部队,一共四千人马运抵了营口城中。目前,我部正在抢修城池,囤积军粮。”
“四千人马,”袁崇焕不由的抚了抚胡须,虽然说四千的兵力做为援军太过勉强,但是料想到北海的兵力也不充足,能够抽调出来这么多,可谓是很重视宁远了。“但是,据说在复州的建奴也有一万五千旗籍精锐,那北海现有的兵力,岂不是很危险?”
林中笑了笑,带着几分自信,道:“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