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重工-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代变了,中国也不像过去那么穷了,不能总是让咱们的干部工人承受牺牲。”冯啸辰说道,“我想过了,回去以后要向董老汇报一下这件事,我叔叔呆在非洲,最多呆一年,就得让他回来,绝不能让他和我婶子这样分开。实在不行,就让厂里把我婶子也派过去。嗯嗯,这个想法也不错,他们俩到非洲去,或许还可以不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能够给我再生个堂弟出来呢。”
  “噗!”王根基直接就笑喷了,他用手指着冯啸辰,乐不可支地说道:“小冯啊小冯,你平时总说别人脑洞太大,我看你才是开脑洞呢。你二叔二婶也都快50了吧,你让他们再给你生个堂弟出来,你这话如果让你二叔听见,信不信他会把你打死?”
  一通玩笑开过,吴仕灿把话头引回了正题,对冯啸辰说道:“小冯,你和冯工、张处长他们去迪埃的那几天,我和小王又接待了一些来询问装备情况的非洲朋友。到目前为止,来问化肥设备的有十二家,问火电设备的有五家,钢铁设备有三家,水电设备也有三家,还有打听工程机械、印刷机械什么的,林林总总,有三十多个意向了。
  我认真分析过了,非洲国家的这些装备需求,都在咱们的生产能力范围之内。价格方面,咱们和西方国家相比,也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安装和售后服务方面,西方国家的用工成本太高,安装一家小化肥的工时费,比买设备的费用还高。这一点咱们有绝对的优势,谁也比不过咱们。
  我琢磨着,是不是回去之后就把各家装备企业的负责人找过来,把这些意向转告给他们,让他们去和非洲客商直接洽谈。咱们很多企业现在都有些开工不足,这些订单过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可就是雪中送炭了。”
  冯啸辰没有马上发表意见,而是把头转向王根基,问道:“老王,你的看法呢?”
  王根基道:“我的想法和老吴差不多,不过多一个建议,那就是那些承担了出口设备任务的企业,要给咱们重装办交点管理费。咱们几个跑一趟非洲,光差旅费就花了好几万,这些钱总得让他们来承担吧?至于说咱们三个的劳务费,就算了吧,权当是咱们给下面的企业做贡献了。”
  “让下面的企业交管理费,恐怕不妥吧。”吴仕灿反驳道,“这个没有政策依据啊。”
  “那咱们凭什么出这些钱?”王根基呛声道。
  “这是咱们的职责嘛,咱们重装办,不就是干这个的?”
  “谁说咱们重装办是干这个的?咱们只管搞协调,啥时候管企业的业务了?老吴,你这个思想也该换换了,现在讲商品经济,企业里的业务员接到业务,都是要拿业务提成的。咱们几个人跑到非洲来拉业务,不拿提成也就罢了,哪有连差旅费都要倒贴进去的?”
  “这不都是国家的钱吗,怎么能算是倒贴呢?”
  “说是国家的钱,你找下面的企业出点钱试试,看看他们给不给?”
  “他们是给国家交过利税的……”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了起来,冯啸辰在旁边听着,只是笑而不语。二人吵了一阵,估计也是觉得很难说服对方,便一齐把目光投向了冯啸辰,异口同声地说道:“小冯,你也别装聋作哑了,说说你的看法吧,你支持我们谁的观点?”
  “我的看法吗?”冯啸辰好整以暇地笑了笑,说道:“我觉得你们俩说的都不靠谱,我都不支持。”
  “什么意思?”两个人顿时就变成了同盟军,都向冯啸辰瞪眼问道。
  冯啸辰道:“很简单啊,刚才老王也说了,这是咱们拉来的业务,那凭什么白给下面的企业做呢?”
  “对呀对呀,这不就是我的意思吗,他们想接这些业务,起码得把咱们的差旅费出了吧?”王根基说道。
  “差旅费?”冯啸辰露出一个鄙夷的神情,说道:“老王啊老王,你好歹也是国家机关里的处长好不好,你就这点志气?”
  “这碍志气什么事了?”王根基不解地问道。
  冯啸辰道:“咱们三个人的差旅费才多少钱?撑死了有10万人民币就足够了吧?这些设备,咱们向非洲国家报的价钱,起码都是七成以上的利润,就算对方砍砍价,两三个亿的利润也是稳的,你拿10万块钱就满足了?”
  “说得也是啊。”王根基反应过来了,他们这次在非洲和人洽谈装备出口,都是把装备在国内的价格涨了好几倍报价的,就这样还让黑叔叔们感激涕零呢。这些装备交给任何一家企业去做,都是五成以上的利润,加起来两三个亿是稳拿的,自己光想着让对方出差旅费,的确是很傻很天真的想法了。
  “依你之见,咱们该怎么做呢?”王根基问道。
  冯啸辰道:“我原来也没想到在非洲有这么大的市场,还有就是利润率能够这么高。原来我的想法和老吴差不多,就是把拉来的业务直接交给下面的企业去做,解一解他们的燃眉之急。不过,现在我改主意了,我想回去跟罗主任谈谈,这些业务,咱们不能交给他们去做。”
  “不交给他们去做,难不成咱们自己做?”王根基下意识地问道。
  “没错啊,就是咱们自己做。”冯啸辰道。
  “这怎么可能!”王根基直接把冯啸辰的话当成了调侃,或者是一个大家都听不懂的冷笑话,他不屑地说着,“小冯,咱们聊正事呢,你开玩笑也得看场合吧。”
  冯啸辰无奈地一摊手,道:“我说的就是正事,你非要当玩笑,我有什么办法?”
  吴仕灿是了解冯啸辰的,知道他虽然爱开玩笑,但也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人,他说道:“小冯,你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直接说出来吧,别跟我和小王打哑谜了。你说咱们自己生产,是指什么呢?”
  冯啸辰道:“我没说自己生产,我只是说自己做。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咱们自己把这些业务接下来,然后再包给下面的企业去做。”
  “这不是咱们过去搞大化肥的时候那套思路吗?”吴仕灿有些明白了,他想了一下,说道:“可是,这一回和上一回可不一样。上一回,咱们是面对日本企业,从日本企业手里拿到分包任务,再发给下面的企业做,具体的技术要求,是由日方负责的。这一回……嗯,就算有点相似之处吧,但区别还是有的。再说了,咱们重装办是机关,又不是企业,怎么能跟非洲国家签合同呢?”


第五百零二章 变一个企业出来
  “不是企业没关系啊,咱们可以变一个企业出来嘛。”
  听到吴仕灿的话,冯啸辰笑呵呵地回答道。
  “变一个企业出来?”吴仕灿心念一动,“小冯,你的意思是说,咱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装备工业公司建立起来?”
  关于成立一家工业装备公司来协调全国装备研发的思路,罗翔飞曾经向冯啸辰说起过,同样也对其他的中层干部说起过,重装办内部对此事已经是无人不知,唯一的悬念只是在什么时候启动这项工作而已。
  把重装办的职能转到公司去做,这不是罗翔飞一个人能够说了算的,而是与经委领导充分讨论之后才提出来的思路。经委领导认可此事,也是出于无奈,因为重装办的工作已经越来越难开展,如果不采取一些新的措施,重装办就只能是名存实亡了。
  国家最早提出重大装备研制计划的时候,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的年代,重装办作为由经委牵头,十几家职能部委作为主办机构的单位,权力是很大的,全国的装备企业都要买重装办的账。在那段时间里,重装办要想推动一项工作,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随着国家逐渐转向商品经济,各部门、各地区都在积极推进扩大企业自主权,政府对企业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尤其是在国家部委层面,对下属企业的控制权更是一缩再缩。有些职能部委自己都已经改成了工业公司,原来的部属企业就更是不在乎上头的意见了。
  说下属企业不在乎上级,也是相对的。在不涉及到利益冲突的时候,下属企业显得很乖巧,机关或者总公司的人下去考察,都能够享受到好吃好喝的接待。但如果涉及到利益问题,人家就没那么好说话了。婉拒你的要求都算是比较客气的,遇到横一点的,直接就给你一个冷脸,让你灰溜溜地下不来台。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机关要想做点事,就非常困难了。他们手里当然也有一些大杀器,要和下属企业撕破脸的时候,也是有一些力量的。就如前两年北化机的程元定和重装办叫板,结果就被经委找了个名目给撸下去了,还把他的问题移交给了司法机关,让他蹲号子去了。但这样的手段又岂是能够随便拿出来用的,偶尔用一回,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也就罢了,真的三天两头去抓企业领导,还不得闹出乱子来。
  再说,程元定所以会落马,也是因为他屁股上的确不干净,让冯啸辰他们抓着了把柄。大多数的企业领导不会像程元定那样嚣张,他们最多是吃吃喝喝,照顾个把关系户之类,并不算什么大的过错,上级机关又岂能凭空找他们的麻烦呢?
  形势变了,管理模式自然也就要跟着改变,这就是改革时代的特征了。鉴于重装办对下属企业的行政管理权已经严重弱化,经委便提出了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问题的思路,设想在重装办之外再成立一家国家装备工业集团公司,以企业化的方式来协调重大装备研制工作。装备公司与重装办将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方式,该用行政手段的时候,就用重装办的牌子,该到用经济手段的时候,就用装备公司的牌子。这样一来,工作的手段多了,做事也就能够游刃有余了。
  想法有了,但具体如何做,还得重装办这边来拿主意。罗翔飞只知道这是一个好点子,但在细节上还想不明白。商品经济对于他这一代人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他不知道怎么才能把这家公司做好。
  冯啸辰是一个从市场经济年代里穿越过来的人,对于如何用经济手段来达到管理目标,有着许多别人不具备的经验。罗翔飞找冯啸辰谈过几次,听冯啸辰说了一些想法,感觉很有启发。他曾向冯啸辰说过,一旦这家公司成立起来,要聘冯啸辰当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至于说总经理,那当然是由罗翔飞来担任的,这一点谁都清楚。
  听冯啸辰说要变一家企业出来,吴仕灿便敏感地想到了装备工业公司这件事。他原本以为这件事怎么也得酝酿几年时间才能有些眉目的,但听冯啸辰这个意思,似乎是希望这家公司马上就能够成立,以便承接他们这次在非洲拿到的订单。
  “咱们成立一家公司,从非洲承接业务,然后再把业务分包给各家装备企业,这不就是我们理想的管理模式吗?”冯啸辰说道,“要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问题,首先就是手上要有钱。商品经济年代里,没有钱一切都是空的,说话不会有人听。”
  “这样也行?”吴仕灿目瞪口呆。他早知道重装办要成立公司的事情,但对于公司如何运作,他是一点想法也没有,充其量就是觉得以后也许应当把一些国家拨款变成商业合同,加一些奖惩机制之类的。但国家通过重装办下发的拨款本身也并不多,就是一些科技专项资金啥的,一年几百万的样子,分到各家企业头上也就是点毛毛雨,起不到左右企业经营行为的作用。
  吴仕灿经手过的最大的一笔钱,是冯啸辰从德国弄来的装备科技基金,那笔钱有高达一亿元之多。但这钱其实是属于基金会所有的,重装办只能算是过路财神,不可能把这钱当成装备工业公司的钱来花。
  现在,冯啸辰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由重装办出去揽业务,再把这些业务分包给各装备企业做。总包与分包的这种模式,吴仕灿是懂的。能够担负总包业务的企业,都是极有实力的企业,如日本的秋间会社、森茂铁工所之类,这些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形成核心技术之后,再招募其他企业来当自己的外包商,赚取高额的利润。未来的装备工业公司如果能按这样的模式来运作,倒也真符合了重装办的初衷了。
  “我觉得小冯这个想法可行。”王根基插话道,“咱们是国家装备工业公司,出口成套装备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咱们和非洲国家签合同,再让下面的企业来制造,这并不违反原则。下面那些企业如果不服气,可以自己去揽活呀,我就不信非洲人会更相信他们,而不相信我们。”
  冯啸辰笑道:“最关键的是,他们压根就没有出口权,怎么可能出去揽业务呢?咱们跟国家的那几家进出口公司打个招呼,涉及到成套设备出口的事情,一律由咱们负责,这一下就把下面的企业给卡死了。”
  “这个办法好,哈哈,我怎么给忘了?”王根基大笑起来。冯啸辰说的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利用重装办的特殊地位,搞出口垄断。国家这几年虽然在大力提倡放权,但进出口权一直是把得很紧的,尤其是涉及到外汇的业务,属于国家管理很严的业务。重装办要垄断这方面的业务,下面的企业还真没啥办法。
  冯啸辰提出这个主意,也是出于无奈。他当然知道垄断是一种很恶劣的行为,容易滋生出各种问题。但现在这个时候,国内企业的市场经验有限,尤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几乎是空白,让他们去自主竞争,很大可能性是要吃亏栽跟头。就比如上次日本企业到中国来找代工企业,如果不是重装办以强力要求各企业统一报价,各企业恐怕早就让日本人分化瓦解,成了人家的廉价民工了。
  向亚非拉国家出口成套装备的事情也是如此,中国产品的价格已经是很便宜了,即便是像冯啸辰那样黑心地把价格报高了好几倍,在市场上依然是有竞争力的。如果让各地的企业去非洲自由竞争,没准大家就会互相压价,让非洲人拣了便宜。冯啸辰可没什么国际主义精神,向非洲国家让利这种事情,还是等中国富裕起来之后再说吧。
  除了报价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是重装办不能不考虑的。国家成立重装办的目的,是要让各家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攻关,掌握国际装备最新技术。他们一行跑到非洲去卖的设备,其实都属于落后设备,并不是重装办要推进的技术。卖落后设备的目的,是赚钱来开发新技术,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么这一趟非洲之行也就用不着重装办派人了。
  如果把非洲的订单直接交给各家企业,冯啸辰有100个理由相信这些企业会把赚来的钱用于发奖金、盖楼堂馆所,再买上一大堆进口小轿车,总之,就是怎么能够败家,他们就会怎么做。只有把这些钱攥在重装办的手里,才能真正要求这些企业把钱用于重大装备研发。
  吴仕灿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沉吟了一会,说道:“我赞成小冯的想法,咱们应当迅速成立一个装备工业公司,把这些出口订单都拿到手上。出口设备的利润,要由我们分配,一部分可以留给企业当成福利基金,大部分应当用在技术研发上。唉,说来惭愧啊,咱们国家的装备技术,现在也就是能够在非洲朋友面前摆摆威风,和西方国家一比,实在是差距太大了,再不奋起直追,咱们真的会被时代淘汰的。”
  “老吴,这件事说起来简单,真要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如果咱们拿着出口订单,让各家企业来竞标,信不信他们能把你们重装办给搅得一地鸡毛?”冯啸辰幸灾乐祸地说道。
  吴仕灿哈哈一笑,说道:“小冯,什么叫我们重装办?如果要成立装备工业公司,恐怕罗主任要用的第一个人就是你,这一点他早就说过了。我们这些老家伙,搞这种歪门邪道的东西,还真是不灵呢。”
  “哈哈,没错,老薛早就说过,如果我们要成立一个装备工业公司,那简直就是给你这小子量身定做的,你就等着罗主任去招你吧。”王根基也凑趣地说道。


第五百零三章 毕业
  七月流火,84级战略班的研究生们迎来了毕业的日子。
  老大王振斌是从计委脱产过来读研的,毕业后依然是返回计委工作。在研究生期间,王振斌颇下了一番苦功,除了撰写学术论文之外,还在几份重要的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讨论经济体制的文章,有一篇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关注。正因为此,他一回去就能够得到一个副司级的任命,相当于读研三年也没怎么耽误了。
  于蕊来自于体改委,但她已经不打算回体改委去了。她与妇联谈好,到那边去分管一个与经济管理有关的部门,对方承诺一年之内给她解决副司级的问题。妇联目前的工作也在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而又极度缺乏懂经济的人才,于蕊在那里应当是能够大显身手的。
  丁士宽和祁瑞仓二人都考取了博士,不过丁士宽是在战略所本所读博,祁瑞仓则是要远赴大洋彼岸,到芝加哥大学去读博。这两个欢喜冤家在这三年时间里斗得不亦乐乎,丁士宽坚信国家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是有其优越性的,改革只是对现有体制的局部修正而已。祁瑞仓则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立场出发,认为中国唯有****才有出路。
  在冯啸辰组建的那个“蓝调咖啡沙龙”里,丁士宽和祁瑞仓分别是“计划派”和“市场派”的带头人。祁瑞仓因为坚定地鼓吹市场化,还被研究生院专门点名警告过,说他的观点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嫌疑。在那之后,祁瑞仓倒是不太公开发表这类言论了,他加入了当年颇有一些声势的“托福大军”,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去美国并不是要赶什么时髦,而是要去求取指导国家改革道路的真经。
  虽然在学术观点上针锋相对,势不两立,但丁士宽与祁瑞仓的私交却丝毫不受影响,甚至因为惺惺相惜,两个人的关系似乎比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更为密切。祁瑞仓确认自己已经被芝大录取之后,向丁士宽发出了挑战书,声称要赌一赌未来谁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丁士宽也欣然地接受了祁瑞仓的挑战。
  谢克力在读书期间的成绩不错,而且与本所以及外所的许多老师也都混得很熟。不过,他并没有留在研究生院读博士,而是提前一年就联系好了财政部,还在那里实习了半年之久。毕业的时候,他拿到了去财政部的派遣信,据说会被分配在一个颇有一些实权的司里当副处长,前途想来也是极其辉煌的。
  所有人的去向都不算离奇,基本上在读书期间就已经能够觑见端倪了。唯有冯啸辰的派遣信让所有人的都大跌眼镜,大家知道他是从经委重装办出来的,读书期间也一直都在替重装办干活,因此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毕业后应当是回重装办去,或者通过重装办的关系,到经委的其他部门去工作。谁曾想,他的派遣单位居然是一家新成立的企业,名叫国家装备工业集团公司。
  “老幺,怎么把你派到企业去了?”
  王振斌得到消息之后,惊愕莫名地向冯啸辰问道。
  “有什么不对吗?”冯啸辰反问道。
  “当然不对。”王振斌应道,“你这几年给重装办干了多少活,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怎么临到分配的时候,你没回重装办,反而去了企业呢?”
  冯啸辰解释道:“这家装备工业公司,就是重装办的企业啊。因为国家管理体制的变化,重装办的工作也在进行改革,现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重装办是一块牌子,工业公司是另一块牌子,我去哪个单位,不都是一样吗?”
  “这怎么能一样呢?”于蕊也插进话来,“公司是企业,重装办是机关,两者的区别大着呢。就算要派你去企业工作,也是应当先把你派遣到重装办,拿个行政编制,然后再到企业去任职,哪有直接就派往企业的道理?”
  我们平常说的“体制内单位”,其实是包含着三种类型的,分别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对应的编制也称为行政编、事业编和企业编。从行政到事业,或者从事业到企业,都是很容易的,相当于一种发配。而要反过来,从企业到事业,或者从事业到行政,就难比登天了。
  行政编意味着你是一名干部,也就是后世说的公务员,在本体系内熬资历提拔,最终能够成为封疆大吏。事业编相当于技术人员,比如教师、医生等等,混得再好,也就是在本单位、本系统内当个教授,或者当个领导,在权力方面的空间是很有限的。而企业编就更苦逼了,完全就是出大力、流大汗的命,过上几年,等到国企大量破产、改制的时候,企业人员连手上的铁饭碗都会锈掉,实在算是体制内地位最低的一层了。
  王振斌、于蕊都是在体制内厮混多年的,对于这个问题看得非常透彻。在他们想来,就算是重装办要另挂一块牌子,搞一个工业公司来执行一些经济管理的职能,冯啸辰应当去的也是重装办那边,而不是一步到位地直接进入公司。以重装办干部的身份到公司去工作,可谓是进而攻、退可守。干出成绩了,能够在体制内得到提升,干不出成绩,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回机关去看报喝茶,过上旱涝保收的生活。而反过来,如果是直接到公司去,未来想往行政机关调动就困难了。
  “我觉得你们那个罗主任也太薄情了,你为他鞍前马后干了多少工作,他怎么也不帮你一把?就算不能把你弄到经委那个好一点的司局去任职,直接把你招回重装办总是可以的吧?哪有让你去公司的道理。”于蕊愤愤然地说道。
  王振斌则道:“小冯,我觉得这件事还可挽回,你的能力,大家都是知道的。你的导师沈老师也有很多关系,让他出个面,给你找个别的部委,没有任何难度。像小谢去的财政部,就是一个好单位。我们计委也不错,你如果想来计委,我去找人帮你推荐一下,应当也是不成问题的。”
  冯啸辰笑了,老大哥和老大姐的美意,他是明白的。别说是站在1987年的时空,就算是到了后世,到有实权的大部委去工作,也是许多高学历人才的首选,而到企业去就只能算是退而求其次了。在时下,各部委都缺乏高学历的人才,一个硕士在任何一家部委里都属于香饽饽,是大家争着要的。冯啸辰但凡想去哪个部委工作,根本用不着去找什么关系,投个简历就行了。
  可是,冯啸辰毕竟不是一个寻常人,他有自己的企业,早已跻身于时下的顶级富豪之列,无须为五斗米折腰了。作为一名穿越众,他的理想也不是追求在人前有何种风光,而是想扎扎实实地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为这个不同的时空做出一些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去企业与去机关,又有何区别呢?
  事实上,让冯啸辰到企业工作,也是罗翔飞与张克艰商量过的结果,并且征求过了冯啸辰的意见。冯啸辰挂在他父母名下的那几家企业,是他的硬伤。机关干部与商业公司有过多瓜葛,是非常犯忌讳的,更不用说他实际上就是这些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冯啸辰职位低的时候还无所谓,如果他能够得到提拔,走上更高的岗位,那么领导干部经商问题,就会成为他的致命弱点。
  而到企业去工作,这方面的要求就没那么严格了,只要冯啸辰不损公肥私,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人拿他办私人企业的事情来发难。
  此外,冯啸辰行事不拘一格,有时候难免会说一些出格的话,甚至办一些出格的事。这种工作作风,在机关里也是颇为忌讳的,而到企业里,就属于“有开拓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正因为有这样考虑,罗翔飞便提出让冯啸辰到企业去工作,不要介入官场,专心致志地做那些促进产业发展的正事。至于说到企业编制会不会限制他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事在人为的事情。他真的做出了成绩,能够提拔到部委来独当一面的时候,还会受到什么编制的约束吗?
  关于这些事,冯啸辰也不便向同学们说起,倒是导师沈荣儒洞若观火,明白罗翔飞这个安排背后的苦心,还专门找冯啸辰谈了一次,暗示他说有高层的领导对他也颇有兴趣,他尽管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本事,等到要叙功晋升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来为他扫清障碍的。
  首都机场,祁瑞仓推着自己硕大的行李箱,在同学们的目送下走向安检通道。临告别时,他握着每一位同学的手,自信满满地说道:
  “我会回来的,历史将会证明我是正确的。”
  “历史将会证明我们是正确的。”冯啸辰与祁瑞仓握手时,笑呵呵地替他做出一点小小的纠正。
  “哈哈,这是不可能的。我和你们,只能有一方是正确的。而我坚信,正确的一定是我,未来的中国一定是市场化的中国。”祁瑞仓坚持道。
  “未来的中国,一会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中国。”冯啸辰继续纠正道。
  “嗯哼,那就让历史来检验吧!”
  “历史会做出检验的!”
  波音747腾空而起,载着一代人探索强国之路的理想,飞向远方……
  (第一卷 完) 


第五百零四章 倒了一座分馏塔
  1992年夏,墨西哥东南部的佩罗市。
  这是一座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太平洋的海风带来丰沛的雨水,孕育出宽阔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海浪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海滩,留下大片洁白如银的天然浴场,让来自于全球的观光客流连忘返。
  城市北部,距离海滨大约一两公里的地方,有一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规模颇为壮观。站在工地之中,举目望去,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塔、罐等巨型容器,还有密密麻麻的各类管线,往来如织,透出浓浓的工业之美。在工地的大门外,支着一块巨幅标牌,上面写着工程的名称:
  豪格化工有限公司佩罗工厂。
  此时此刻,化工厂工地静寂无声,所有的工程机械都已经停下,往日里那些炫目的电焊火花也无从寻觅。在一座横卧在地上的大型分馏塔旁边,站着一群不同肤色的人员。虽然正是阳光明媚,这些人的脸上却丝毫看不到什么温馨、闲逸的神情,代之以令人压抑的凝重。
  “内田先生,请你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业主方代表厄斯金用手指着眼前那座倒伏下来的分馏塔,冷冷地向面前那位西服革履、满脸谦恭之色的日本人问道。
  这是一座高达20多米的分馏塔,重量达到了100多吨。它原本应当是矗立在钢制底座上的,但昨晚的一场大风,却让它的底座齐根折断,塔体一下子倾倒,砸坏了旁边的一组管线,还造成了两名巡夜工人的轻伤。其实,大家还得庆幸这场事故是发生在夜间,周围没有什么施工人员,如果是在白天发生这样的事故,伤亡情况恐怕就不会如此轻微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