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怎么样,佳美总部对今天的营业还是关注的,店长电话打回去没一会,马上就有人把这个喜讯转告给了金翎。
  金翎今天没有呆在办公室,正坐在车上挨着三家店转,她今天没有参加一家店的剪彩,按她的意见,就没必要搞什么剪彩,可是,上面有需要,下面也有需要,由不得她,她最大的反抗,只能是自己借故不参加。
  好像不会这么巧吧?“你问问其它两家店,有没有很多人买盐?”
  “其它两家店没有,现在上门的顾客也不多,买的也都是烟盒香烟零食饮料。”
  开业到现在不到一个小时,你促销手段再多,现在能有销售就不错,一家小便利店,又不是没有见过,谁会等着你一开门就进去抢那些促销商品,而那些对日用品价格敏感的人,这会估计在家里准备做午饭呢。
  “去那家店看看。”金翎对司机说。
  那店长真是乐坏了,公司反馈回来,可以调来近五吨的货,那就是6千多块钱,他这家地段一般的小店,开业一小时,就能有这么高的营业额,这绝对是创记录的一次。
  金翎一看在那等着的周新宇一行人就觉得有些不对,她问秘书和司机,“你们知道盐的价格吗?”
  这两个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谁在家里管这个啊,还是秘书有眼色,跑到不远处的一家小卖部买了一包回来,“一块。”
  “马上打电话问公司采购和财务,叫他们查价格。”
  五分钟后,消息传回来,采购查了进价,财务看了发票,进价是都是八毛二,这次的促销价也是定在八毛五的,至于怎么到货架上就变成了六毛五,公司正在查。
  金翎走过去,对那边等着佳美送货车过来付款的周新宇说,“对不起先生,我是佳美的总经理,你要购买的食盐,原本价格是0。85元,因为我们工作的疏忽,标成了0。65,所以非常抱歉,我们只能按0。85元一包对你销售。”
  原来如此!
  “你这话我不明白,”周新宇拿过一袋盐,指着上面的价签说,“是六毛五对吧,刚才和你们谈的时候,也是六毛五,对吧,现在怎么涨到了八毛五?做生意,你总得讲信誉吧,怎么能坐地涨价?再说,你工作疏忽,是你公司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那这样好吧,店里所有的盐,还按0。65一袋给您,可以吗?其它的,只能按0。85结算。”
  虽然五吨加起来也就亏不到两千块钱,可是开业的第一天,就出这样的乌龙,金翎丢不起这个人,当然,她要是知道对面的这个,就是有佳的总经理,那现在就会觉得丢人。
  “你把我当什么了,贪小便宜的人吗?走,去盐业公司,在这真是浪费我们的时间。”
  第一天开业,就被人这样甩脸子,金翎再有涵养,这时也脸色铁青,“马上安排做一次全面检查,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她话没有说下去,她一贯强调,一切都要按公司的规章制度办,而公司制度上,目前对这一项还是缺失。


第八十二章 老厂的新设施
  便宜没占成,大家也没什么好失望的,反倒都轻松起来,这虽然是一个小问题,却说明了不少问题,话虽然有些拗口,但真就是这么回事。
  好多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复杂性,他们是很用心的去做了,所以对马上就冒出一家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这事,有些紧张。
  当然,不是怕竞争,但是,能没有竞争,那不是更好吗?经过刚才的这事,大家轻松多了,放在有佳里,有好多手段来避免出现类似的低级错误。
  金翎跟在他们后面出来,司机看着那边六个人挤进一辆车,有些不屑的说了一句,“哪来的土包子!”
  “现在不少土包子有钱啊!”秘书也嘀咕了一句,她认识周新宇的那辆车,比配给金翎的这辆奥迪还要好。
  两千多块的意外之财差点到手,然后又飞了,冯一平有点小小的失落,现在的两钱多块,够他带着人去生猛海鲜店很生猛的吃一顿。
  玩笑话,主要不是钱,要是现在周新宇他们叫车拉着那五吨盐回到公司,有佳的士气至少能上涨五个点。
  今天晚上,他们也没有回家吃饭,他带着黄静萍,来到嘉盛金属制品厂,这里的厂房还没建好,地面还在铺,绿化也在搞,新的食堂却已经投入使用。
  这个也是冯一平执意要做的,原来的铝制品厂,自刘胖子把食堂外包给自己亲戚之后,职工都在自己家里做饭,因为家里做的可口,还划算。
  在冯一平的要求下,厂里采购了一套电气化的厨具,高效又卫生。
  然后让那些有意来食堂工作的职工家属,来了一个小小的厨艺比拼,挑其中两个最受大家欢迎的,安排在食堂工作。
  大家平时吃饭不用付钱,只做登记就好,月底的时候,由财务将本月的所有菜金累计加起来,除以总餐数,得出每餐的金额,之后,各人的伙食费将在工资中直接扣除。
  总之,办这个食堂,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不会赚一分钱,反倒每个月还要贴钱,不说那些设别的折旧,就新招的那两个厨师的工资,也是公司自己承担。
  冯一平始终觉得,如果一个公司,连自己员工的伙食费也赚,那这个公司,不但小气,也很没有志气。
  门卫的那个老爷子,当然认得这辆车,帮他们开了门不说,还颠颠的跑出来侯在门边,冯一平说了几次这样没必要,他还是这样殷勤,没办法,只能受着。
  食堂建在办公楼旁边,是个小二层,上下一共摆了五十张整体式四人餐桌,厂里自己加工的,桌面和凳面都上蒙着不锈钢,整洁又打扫方便,丁强还说可以把这当作一项产品推向市场。
  餐厅的墙上也没有标语,当然,餐厅是有制度的,但冯一平一贯觉得,把一些制度或者要求,随便贴在墙上或者门上,很不规范,也没什么用,让大家记在心里就好。
  食堂这个时候已经很热闹,在这吃饭的工人不少,帐大家都算的明白,平均下来,在食堂里吃饭,比在家里还划算些,冯一平在门口看到,有些还打了几份带回家里去,感情家里现在也不用开火。
  “今天不错。”冯一平看了看门口板上的菜单,荤菜是红烧大排和蒜苔炒肉,还有炒豆腐泡,炒包菜,西红柿炒鸡蛋,汤是萝卜排骨汤。
  “食堂的大排,比我烧的好吃,我怎么就学不来呢?”黄静萍有些小懊恼。
  “放心,这个和你水平没关系,和火有关系,食堂炉灶的温度,比我们家里差不多高出一倍,烧出来的味道当然不一样。”
  “真的!那就是我在这做的会和她们做的一个味道?”
  “绝对比她们做的要好!”
  “嘻嘻。”虽然知道他这话有些讨她喜欢的成份,黄静萍听了,还是有些开心。
  一进门,“冯老板”,“小冯老板”的招呼声不绝于耳,而且嗓门都不小,冯一平想让他们叫名字,大家还是喜欢叫他老板,还有人叫黄静萍老板娘的,让她好不娇羞。
  这样的场景,冯振昌应该是最享受的,冯一平不反对,但谈不上喜欢,不用对我这么热情,对工作热情就好。
  “一平来啦!”他和黄静萍拿着不锈钢餐盘来到取菜口,负责打菜的厨师热情的招呼他,“来份蒜苔炒肉,”也只有荤菜可以选一样,其它三样素菜没得选,“那我来份大排,”黄静萍跟在后面,不好两个荤菜都要,餐费都平均算的,这样的小事最招意见。
  在大家的招呼声中,他们两个走到楼上,看到便利店的几个人也在这吃饭,以前管不了他们的吃饭问题,现在总算有了条件。
  当然,吃饭的进度还是要抓紧,谁让他还是个高中生,而且是高三的学生呢,就黄静萍,这些日子也跟着他锻炼了出来,速度不慢的同时,还能保持优雅的姿态。
  出厂前,他又拐到卫生间一趟,卫生间也是在他的亲自要求下改建的,论硬件水平,目前不比市委招待所里的差。
  他只是重生,不是全才,他虽然去过不少工厂,但从来没有在车间呆过,虽然看过原来铝制品厂的一些文件和规范,但对如何管理一个工厂,真没有什么经验,他只知道一条,一个工厂的卫生间,能看出一个工厂的管理水平和工人素质。
  在沿海呆过的都知道,那些有订货意向的老外,来工厂考察的时候,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看工厂的卫生间,这个很直接,从卫生状况,以及人均条件,就可以对工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冯一平去过不少工厂里跑销售,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比如,那些卫生间硬件不错,但维护的不好,手纸也没配,卫生也马马虎虎,水龙头脏,而且不是个个都能放出水来的,一般是国企。
  硬件不错,卫生尚可,配的是草纸的,一般是有追求的私企。
  那些硬件不错,卫生很好,里面还点着线香,而且用的是节水笼头的,没的说,肯定是台资企业。
  那些硬件很好,比如卫浴设备用的都是知名大品牌,里面有洗手液,有手纸,还有烘干机的,绝对是财大气粗的知名外企。
  冯一平建的这个,充分结合了实际情况,综合了以上所有的优点,有专人负责卫生,两小时清洁一次,里面也点着线香,卫浴设备用的是省优产品,草纸,有烘干机,也想买节水龙头,但那玩意现在还不好买,对节水这个概念,现在全社会认识的还不够。
  食堂和卫生间,冯一平今天都体验了一把,感觉比较满意。
  这两样设施,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这两个方面抓的好,却是能直接影响员工的凝聚力,并且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促进良好素质的养成,小觑不得。


第八十三章 明晰面馆股权
  管理,当然是一门科学,然而它又和其它的科学有很大区别,其它的科学,大多都很理性,但管理不一样,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有些管理方式甚至是完全相悖的,但是,这完全相悖的两种管理方式,又恰恰都在自己的行业取得了成功。
  比如美国的IT业和日本的产业工人,比较一下就知道,一方所竭力坚持的,正是另一方所竭力摒弃的,然而,他们各自都很成功。
  一个不懂管理的人,去书店找答案,看了不少书之后,结果却很可能是,他发现,自己比以前还糊涂。
  在现阶段,并将持续到IT和电子商务崛起之前,管理和营销的书,都被摆在各家书店的黄金位置,和IT大佬们功成名就之后,喜欢和年轻人谈人生谈理想一样,现在的书店也不乏成功的商界大佬们谈管理的书。
  比如有洛克菲勒谈管理,松下幸之助谈管理,现在很火的是杰克韦尔奇谈管理,都是那种精装的大部头,理论结合实际,很翔实很有说服力,并各自形成了体系,然并卵,要从那复杂的体系里找出适合自己的,那这件事的难度比他们的那套体系还复杂。
  其实,客观的说,他们在工作的时候,绝不会遵循如此繁复的理论,那样多半自己就会把自己拖累死。
  就像周星驰有一次去电影学院旁听,听那些教授们分析他的一部电影,这里怎么拍的好,为什么要这么拍,为他列了一大堆理由和好处,他听了后自己都说,“哇,我拍的时候,要是知道有这么复杂,估计都吓得不敢拍了。”
  他其实就坚持一个原则,不管是有厘头还是无厘头,只要能逗你笑就好。
  企业管理也一样,你的理念越是简单,成功的几率越大,冯一平就觉得,做好两点就好,一是发现需求,二是解决需求,所有的工作都围绕这两点进行,然后你就会成功。
  所以,他现在也买管理的书籍看,却只看那些基础的,比如罗宾斯的管理学原理,还有书店能买到的一些国内高校的管理学教材,先把原理摸透,再自己结合实际慢慢摸索。
  比如,他现在的管理方式就是,管好一大一小,大是指确定一个大方向,中间具体怎么做,由各经理负责,他平时就去从一些小的地方进行督促。
  比如金属制品厂,他确定主要的方向是货架和轻钢结构这两个方向之后,具体的事,由丁强负责,他只管厨房和卫生间这样的小事。
  诸葛亮那么逆天的人物,因为事必躬亲,结果自己活活累死不说,效果也不咋地。
  因此,虽然他现在经常去厂里,却很少插手具体的业务,了解工作进度有各项报表和工作总结,对各级主管有定期不定期的财务审计,也不用担心会出大的疏漏。
  到现在,丁强也知道他的脾气,虽然每次他来厂里,只要他也在厂里,肯定要过来露面一下,却不会像以前一样缠着请示工作。
  黄静萍从后视镜里看着丁强在厂门口目视着他们离开,说了一句,“这个丁总,和周总差别好大。”
  是差别好大,周新宇是那种谦谦有礼,风度翩翩型的,丁强则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那种,但两个人,都很契合自己的岗位。
  “对了,这个周末我要去省里,下个月我爸爸他们会回老家呆一阵子,有些事我想和他们说说。”
  “你去吧,我一个人在家里也没事。”
  冯振昌下个月必须得回家里去住些日子,县级两会即将开幕,已经是政协委员的他,要回去履行职责,而且镇上的两家厂已经正式投产,村里的勘察和规划都在准备进行,这些事都离不开他。
  按照冯玉萱的提议,面馆买下了一个大的操作间,集中制作麦饼和糯米鸡,同时把买来的菜洗干净,梅秋萍现在主要就负责这个操作间,不像之前在店里一样,一刻也离不开。
  冯玉萱呢,虽然大部分的时间,也还是在车站旁的那家旗舰店,却也慢慢的准备脱产,把所有的分店都管理起来,同时,她这两个月还要抽时间去驾校。
  总之,周六的下午冯一平回家后,爸妈和姐姐,都能抽身回来,不像以前那样,要差不多晚上十点钟才会聚在一起。
  晚饭很丰盛,梅秋萍还秉持老家秋冬进补的观念,不但烧了牛肉,还烧了羊肉,现在终于不再是为了一只几十块的羊腿而斤斤计较的时候,冯玉萱则烧了一道鱼,在几个人里面,她的鱼烧的最好。
  冯振昌现在每天晚上定量,喝一盅白酒,不是买的,而是老家里土法蒸出来的谷酒,纯天然无掺加,大多数时候是他自斟自饮,有时冯玉萱也会陪着他喝一杯,她酒量也不错。
  冯一平还是保持了后来的习惯,对再好的烟和酒,他都提不起兴趣,后来他应酬的时候,除了一些迫不得已的场合,他一般都是喝凉茶。
  今天菜不错,那边父女两小酌,这边母子俩吃饭,都有伴,氛围不错。
  看来爸妈也都商量过,饭后,他们把冯一平和姐姐叫在一起,进行了一场比较正式的谈话。
  “我和你妈决定了,从下个月开始,就在老家和省里,两边换着住。现在生意上的好多事,我们已经有些跟不上趟,一直在城里呆着,有时还挺想老家的,况且现在老家事也不少,镇上已经有了两家厂,按一平说的,以后还会开办新工厂,大舅他们有个手工面作坊,大伯他们有个养鸡场,是要有人帮着看着。面馆现在发展的不错,一平的那一摊子,我们不是特别清楚,但是看来发展的也很好,我们两个现在已经不年轻,能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很知足。一平去年说的话,我和你妈也反复考虑过,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争取多活些年,多享些年的福,所以我们也想接下来,活的轻松点。”
  “爸,你说这个干什么?你们还这么年轻。”冯玉萱知道接下来肯定是要把面馆这一块交给她,心里当然高兴和期待,所以更要这样说一句。
  “听你爸说完。”梅秋萍说。
  “所以,今天呢,我们就想把有些话说明白,面馆这一块,以后就由玉萱你具体负责,一平你没意见吧!”
  “我没意见!”自从面馆走上正轨以后,冯一平除了适时的提供一些帮助,就几乎没有参与进去,对这样的安排当然没有意见。
  “那就好,接下来,我要说的是面馆利润分配的事,我和你妈也商量过,我们两个先占一半,一平占三成,玉萱你占两成,你们同意吗?”
  “我没意见。”冯一平说。
  “玉萱你呢,有话就今天说出来,不要在心里留下什么疙瘩,让一家人因为钱的事伤了感情。”
  “那我就说了,爸,妈,我是有些意见,这两年,弟弟他很少过问面馆这边的事,我是一直忙前忙后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为什么他占的比我还多?你们这不又是重男轻女吗?”
  “是不是我们偏心,是不是我们重男轻女,我说说你就明白,起先的那几年,你一直在外面,有些事你现在可能还不太清楚,我再说一遍。
  一平上初一的那一年,出了个让我们来省里卖糖炒板栗的主意,那一年,他自己写了小说,一共拿了几千块的稿费,不是帮我们买了板栗,就是替家里还了债,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家里的日子开始好过一些。
  在一平初三的那一年,你也到了省城,跟我们在一起,也是一平见我们太辛苦,出主意说开个面馆,面馆开在哪里,怎么开,大部分也都是他出的注意,他当初写的那一大摞纸,我现在还留着,后来所有的店,基本都是按他的那个模子来的。
  而且,开第一家店的时候,我们钱不够,还是一平去羊城卖了几首歌,给了我们三万五,没有那三万五,学苑路的那家店能不能开起来,能不能开成那样的档次还两说呢,那也不会有现在的这么多家店。
  这两年,他对面馆这边的事过问的是不多,但是,他做的事也不少,比如说那套系统,你现在知道它的好处了吧,那能帮你省多少事?还有加盟的事,也是他帮着张罗,还有招人,不是他,我们这样的面馆,能招到大学生?
  细说起来,现在家里能有这样的成就,主要是靠你弟弟,我们都觉得他拿三成太少,应该是他拿五成,我们拿三成。
  不过我们做父母的,总要有些脸面,况且一平现在对这一块也不太看的上,所以我和你妈最后才定下来这样分。
  听了这些,玉萱你还觉得你弟弟不应该比你拿的多,还是我们偏心,重男轻女吗?”
  冯振昌和梅秋萍选择今天说这些话,也是想了好久,以前家里穷的时候,有难处的事不少,现在富了起来,有些事如果不处理好,也很麻烦,搞不好会让他们姐弟反目成仇。
  女儿虽然现在连对象都没有,但过几年总要成家,儿子大学毕业以后,成家的事肯定也要提上日程,这些话,现在不说清楚,等冯玉萱接手面馆以后,随着以后积累的财富越多,家里的人越多,那掰扯起来更麻烦。
  从头到尾,原原本本的说下来,冯玉萱虽然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满意,但再也无话可说。
  家里最难的时候,她没有帮忙,家里做这些事,出主意的也不是她,两次的启动资金,她也都没帮上忙,说白了,她顶天也就是一个高级打工的,给她股份也主要是看在她是家庭一员的份上。
  冯一平现在对这一块是真的不太在意,就是都给姐姐也没事,不过,他主要担心的也就是姐姐成家的事。
  原来的记忆里,姐姐成家后,受姐夫的怂恿,挖坑给他这个唯一的弟弟跳,差点害的他一蹶不振的事,他一直记得很清楚,就是现在想起来那一幕,心都很凉,万一这一次,冯玉萱又碰上一个和冯一平记忆里差不多的人呢?有了面馆做资本,那不是破坏力更大?
  所以不管以后怎么样,现在爸妈的这个分配方式很合理。


第八十四章 家务事
  谈话结束后,冯玉萱虽然挑不出爸妈这样分配的理由,但面上的不开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没事我睡觉了。”
  梅秋萍看她这个样子,有些不放心,跟着她回房间,冯振昌则和冯一平在客厅继续。
  “虽然前期没参与,但你姐姐这些年确实为面馆做了不少事,而且她也总归是你姐姐,我们分她两成,也说得过去,你也不要有意见,不过,我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有意见的,是吧!”
  其实冯振昌他们说今天的这些话,自己有想过,梅建中和梅义良也跟他们提起过几次,哪怕是姐弟之间,有些事,还是早说清楚的好。
  “我没意见,我觉得你们这样做的对,在老家,兄弟分家的时候,闹得不成事的也很多,这些早说明白省事也省心。”
  他们家现在,和一般人相比,也算是有些身家,目前家里只有四个人,都是血脉相连,而且有些事过去不久,容易说明白,像冯玉萱今天这样,一时想不开,多谈谈心,慢慢的也能接受。
  要是等过几年掺进来一个不好相与的女婿,或者是一个不省心的儿媳妇以后再说这件事,那很可能真会上演狗血剧。
  “爸,我要跟你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跟你说的是,你回去之后的一些事。”
  “我明白,你不是总让我少喝些酒吗,我知道,你看我这几年,也就是村里的路通了的那一次喝醉过一次。”
  冯振昌以为儿子又要说这个事,他自己现在也明白,以前因为喝酒,确实在家里制造了不少矛盾,经常和梅秋萍吵架,不过,以前他喝酒,也不仅仅只是喝酒,其实也是一个难得的消遣和放松,现在不一样,眼界开阔了,好多事他自己想的明白,酒这个事,适量就好,喝多了对自己不好不说,还会额外生事。
  “爸,我跟你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现在在村里,你说的话没人不听,比当四叔的村长还要有用,在我们带出来的这些开店的人里,你的话,甚至会比他们父母的还管用些,之后你要去村里人开的那些店巡视,有些事,你可以提前管一管,给他们打打预防针。”
  “就是原来你给我提过的,防止他们赚了点钱后,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打牌赌博乱来是吧。”
  好多人在老家的时候,也爱打牌或者搓麻将,不过,当时没钱,每局也就是几根烟的输赢,其实就是图个乐子,现在手里有了钱,机会也多,说不定就会去玩些大的。
  哪怕是你有万贯家财,只要沾染上了“赌”,那真的没得救,输个精光,只是迟早的事。
  “对,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最重要的是,我们家带他们出来,是让他们赚钱致富的,不要开始是夫妻两个一家人出来,等到赚了点钱后,就分成了两家人,那我们以后回去,对他们的父母和孩子也不好交待不是。”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村里的那些人,几年之间,就有了比一般的城里人还要高的收入,如果不好好引导,特别是那些男人,在盖了新房,买了新车之后,说不定会去采采路边的野花,其实客观的说,不是说不定会去,而是多半肯定会去。
  就像那个笑话里说的,有人问一个种地的老汉,“你要是有了很多钱之后,你想干什么?”
  老汉说,“那我要买好多好多的馍馍。”
  “买了馍馍后,还有好多钱,你打算做什么?”
  “那我要盖很大的房子,再把里面全都装满馍馍!”
  “做了这些之后,你还有很多钱,你再打算怎么花?”
  “你这不是逼我纳妾吗?”老汉笑骂道。
  冯一平的这些老乡们,因为家庭环境和教育程度的限制,你不要指望他们在物质丰富后,能有多高的精神追求,而且现在的大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只正月在县里的那一天,冯一平就大致看到,就他们那偏僻的小县城里,已经有了两家歌厅,三家洗脚城,理发店就更多,也不知道里面有几家是真的,有几家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
  情这个东西,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顶美顶美的,比如那歌里都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然而,这样的事,也就只能是电视里演一演,歌里唱一唱。
  在现实里,为了情生死相许的,我们见的少,为了所谓的情,抛妻弃女的,反倒见的多。
  “这个事,我们是可以提提,但是只靠我们也没用,真的遇上这样的事,那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我们的这些话能顶什么用?”
  “我想,先让妈和那些媳妇们说,一定要管好家里的钱,另外,是不是可以按家里今天晚上说的这样,也让他们夫妻把财产明晰一下,双方各占一半,如果一方做了对不起另一方的事,就要再让出来多少?”
  对于这样的事,冯一平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他只是觉得,还按老家的那一套规矩来,很不合适。
  按现在老家的规矩,有夫妻离婚,那不管问题或者过错在哪一方,吃亏的始终是女方,大部分的结果都相当于净身出户,连孩子也带不走。
  爸妈今天的话,也给了他很大启发,在牵扯到资产的时候,好像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要公平合理些。
  冯振昌想了一会,“这样也行,让那些女的把钱管紧,他们想乱来,手里的钱也不多,把收入明晰一下,也让他们知道乱来的后果,如果做了这两样,他们将来还有矛盾,那我们也算尽了心,对他们家里也有交待。”
  “就是这样一来,估计好多人会对我有意见。”冯振昌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
  “但是村里的大部分人肯定说你做的好。”冯一平给爸爸的杯子里续上茶。
  有这样想法的男人不会少,偶尔去娱乐场所的也不会少,但是真的放下一切,什么都不顾的人,肯定还是占少数。
  “我先想想吧!”。
  “爸,这个事也不急,你放在心上就好。”
  反正以后要真遇到了这样的事,那些人多半还是会找冯振昌他们做主,他辈分资历都在那里呢,与其那时头痛,不如现在就把这些准备做在头里。
  在房里,冯玉萱扯着被子盖在头上,一声不吭,梅秋萍坐在床边苦口婆心的规劝她,“你这几年是做了不少事,但是你拿的工资也不少吧,你一个人在外面也呆过那几年,你好好想想,就凭你的本事,能有这么高的收入,是件容易的事吗?我们就说去年,不算平时每月的工资,按年底赚的钱分红,你也能拿二三十万吧,就说你市里的那个干姐妹,叫玉芳的是吧,她比你条件好吧,但她现在能赚多少钱?能有你的十分之一吗?你的心啊,太大了,就是现在让你和一平换一下,你拿三成,那是不是过几年,你又觉得你爸和我拿的太多?你再想想,如果我们请一个外人来做你做的这些事,不说找个能比你做的好的,找个做的不比你差的,好找吧,用的着花这么多钱?妈跟你说一句,面馆不是因为你才成的事,恰恰你是因为有了家里的面馆,才成了些事,你说是不是?”
  冯玉萱还是那样躺在床上,一点反应没有,梅秋萍听着客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