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几个,怕是没办法赶上一平。”看着远去的车,三舅妈说。
  除了梅义良家还在上幼儿园的慧慧,他们四兄弟,其它七个已经上学的孩子,至少在学习上,和冯一平都差了太远。
  “别说他们几个,全国又有几个能像一平那样的?”三舅说。
  “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能沾一平的光,这就不错,哪怕是他们到时只读个中专或者技校,就是打工,也不用跑到南方去,在镇上就可以吧。”大舅说。
  “别光说孩子,要这样说,你们兄弟几个,哪个没沾一平的光?”
  大舅妈这老实人说的老实话,有时确实不招人喜欢。
  “嘿嘿,我们是他舅嘛。”
  ……
  “还是静萍你勤快,”梅秋萍在家里上上下下的打量,“我们到省城的时候,厨房里还放着前天没洗的碗,问她为什么没洗,她还说是集着一起洗省水。”
  “姐那是太忙了,不像我,时间多。”黄静萍听着这话耳熟,冯一平经常也说两个人一起洗澡省水。
  “阿姨,玉萱真的很忙,”李嘉也帮腔,“估计这个月,她厨房都进得少,那些碗怕是放在水槽里忘了洗。”
  冯振昌他们这次到首都,是跟着高志毅和李嘉一起,做了多年管家的高志毅,接下来,将总负责集团在北方所有的事务。
  冯一平把水清木华园里的一套房子钥匙给他,“有时间你们俩也去看看房子,抓紧买一套。”
  “听了你的话,我们的钱,全都买了房子,现在哪有钱?”李嘉跑过来一把抓住钥匙,跟着就哭穷。
  “之前的花了,去年的总还在吧,”冯一平笑着说,“再说,你们买的那些房子,现在没涨吗?还不好好感谢我?”
  “也是,这是首都啊,在这安个家,生个首都户口的孩子也不错,老高,你说是吧。”李嘉拉着高志毅问。
  “你做主。”高志毅笑着说。
  “先别想着在这安家,”冯一平打击她,“极可能,明年下半年,你们的工作,又会有变动。”
  后年可是03年,他已经决定,到时他一个人在首都坚守就好。


第一百零九章 怀仁堂前的合影
  第二个五一黄金周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并没有出去凑热闹,到处人满为患不说,他们现在,也真的没有出去玩的心思。
  虽然早在上个月下旬,他就接到了通知,成为第五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但在之前,这一信息,并没有通过官方途径披露。
  患得患失的外公和爸妈,时常会把盖着团中央和全国青联公章的那份通知拿出来看,好确定这真的是真的。
  昨天下午,冯一平接到学校通知,人民网上,正式刊登了他和另外九位获奖者的事迹介绍。
  这是外公和爸妈第一次上网,十个人的介绍里面,冯一平的标题最长,带着老花镜的外公,一字一顿的念着打开的网页标题,“冯一平,国际知名的商业管理学者,年少有为的青年企业家。”
  下面的小字他也不看,“呵呵,这是我外孙。”
  始终也有那么点小心虚的冯一平,在看了其它九位获奖者的事迹之后,终于挺直了腰杆,校领导说得对,自己完全有这个资格!
  5月2日,从早上开始,央视的好几档新闻栏目,都播发了第五届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名单,一套晚间的新闻联播,也播报了这条新闻。
  而这时,冯一平已经和其它获奖者一起,被统一安排在酒店里,等待参加明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
  中午会餐的时候,他已经和其它人见过面,因为原来对这样高大上的事并不关心,所以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挤掉了谁的名额。
  对不起啦您呢,不过,这个奖,我也是受之无愧,你就等下一届吧!
  他在现场,是获得关注最多的一位,没办法,其它的最年轻的,也是71年生人,大了他近十岁,而最大的一位,都已经四十,比还不满二十一周岁的他,大了整整二十岁,都隔了整整一代人。
  不过,没人敢小瞧这位话不多,一直有点腼腆的小鲜肉,他不但能纸上谈兵,写出来的专著广受热捧,做起事来也不含糊,旗下的生意,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一平同学,我敬你一杯,不,你喝果汁就可以,”年纪最大的那一位,也就是去年,总理视察时,曾风趣的说他是“国宝”的那一位,“跟你坐在一起,我觉得很惭愧,不仅因为你才是真正的青年,也因为你在这样的年纪,就做出了这么多不平凡的事。”
  另一位农民企业家,来自东北黑土地的一位大姐说,“小兄弟,我也敬你,我很佩服你为你家乡做的那些事。”
  其它人也跟着举起杯,“对,我们敬你。”
  冯一平原本在缠着旁边的那位解放军叔叔瞎打听,因为他是导弹部队的,平常哪能碰得到这样的人?
  不过解放军叔叔口风很紧,从部队番号到武器型号,统统保密,冯一平正软磨硬泡,想像挤牙膏一样,从他那挤出点新鲜事来,哪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他不敢怠慢,连忙站起来,哪还好意思大咧咧的喝果汁,倒了一杯酒,“大家的厚赞,我真的愧不敢当,如果说我有了些成就,那也是托这个时代的福,托好政策的福,我酒量有限,不能一一敬大家,就以这杯酒,先干为敬。”
  3日上午8点20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前,央视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合唱团的小朋友,提着装有演出服的袋子,等待入场,他们将在颁奖现场表演节目。
  9点,出席颁奖会的观众,主要是国家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也有序入场。
  9点半,在团中央和青联官员的带领下,冯一平和获奖者们抵达人民大会堂,等待颁奖典礼的举行。
  这个地方,他后来来且只来过一次,当然是花钱进来参观,也曾经在万人大礼堂留过影。
  不过,来参观和作为全国性荣誉的获得者来领奖,感受那是截然不同的,又兴奋,又激动。
  颁奖典礼并不盛大,也很简单。
  厅是挺大,但给他们颁奖的,只是团中央的领导,书记处第一书记,以及其它的四位书记处书记。
  虽然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这个岗位上,走出了多位正国级领导——包括党和政府的一把手,现在的这位,后来也是副国级领导人,但目前,他还只是正部级领导,好像后来历届的颁奖典礼上,都有人大副委员长出席。
  不过,国家做事,就是扎实,颁奖之前,大屏幕上放映他们这些获奖者事迹的片子,居然都有他98年,向梁家河中学捐款的画面。
  当第一书记给他挂上奖章,把获奖证书递到他手中的时候,两世为人的冯一平,依然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不管怎么样,这是国家授予一个青年最高的荣誉,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国家,对一个青年最大的认可吧。
  看着胸前那沉甸甸,金灿灿的奖章,他摸了好几把,甚至非常不严肃的想,“这会是纯金的吗?”
  也就是时机和场合不对,不然,他真想用牙齿检验一下。
  当他们十位,胸挂金奖章,手捧大红证书,举着一束鲜花合影之后,现场进行网上直播的两个人民网记者,同时找上了冯一平,其它获奖者虽然笑着看着他,但冯一平可不敢专美,简短的说了两句,就跑去找领导合影,把记者让给其他人。
  并不是就这样草草结束,重头戏在下午。
  上午的时候,冯一平这辈子,第一次进人民大会堂,下午,冯一平两辈子,第一次去中南海。
  第一次绕过那块网上见过很多次,这还是第一次见到“为人民服务”照壁的实物,冯一平又抑制不住激动起来,终于进入了国家的中枢!
  会见的地点,是在怀仁堂,接见他们,并主持座谈的,冯一平同样很熟悉,正是下一届的总书记,现在的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
  陪同会见的,还有现在首都的市委书记,后来的政协主席。
  难得的是,这一次,他们这些获奖者,在听完领导们的重要讲话之后,也有发言的机会。
  冯一平是最后一个发言,主席同志语调温和,语速平缓的笑着问他,“哦,一平同学,我们都知道,你的著作,已经折服了不少国际友人,今天,我们都很期待,听听你对团中央的工作,对青年工作的建议。”
  “主席好,各位领导好,”之前的深呼吸很有效果,他现在说话,一点都不颤,“我个人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谈不上建议。”
  主席看着他点点头,居然在拿笔做记录,让他觉得压力山大,“从小,我就渴望自己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为国家的强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作为一个在校青年,我的很多同学,也渴望能创业,能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但是,我们经验不足、政策和信息获知渠道缺乏、资金问题,更是最大的制约,所以我就像,团组织能不能发挥我们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体系的优势,为青年的创业,提供一些支持呢?”
  “具体说说。”主席说。
  “我在想,能不能成立一家公募基金会,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技能培训、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社会倡导?”冯一平说。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总是从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重视青年,关心青年,爱护青年,把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主席说。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应该会越来越严峻,鼓励和扶持青年创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一平同学的这个问题,不失为一个好思路,团中央是不是可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调研?”
  他居然听进去了我的建议!这是真的?冯一平直到拍照的时候,还有些不敢相信。
  虽然地点特殊,出镜的人物更特殊,但是,有些东西,和他在学校拍毕业照并没有区别。
  怀仁堂前的草坪边,绿树前,领导们站在前面的地上,他们十个人,站在领导后面的钢架子上,在他们后面,还有更高的一排,那也是一些领导。
  身穿订制的立领中山装,潮气蓬勃的冯一平同学,刚好站在副主席和未来的政协主席中间,露出赤子般的笑容。
  而这一幕,也出现在当晚的新闻联播上,并迅速在认识冯一平的人中间,引起了轰动。


第一百一十章 硅谷的新家(上)
  “有没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冯一平问牢牢抱着他手臂的黄静萍。
  7月20号下午从首都机场出发,飞行十多个小时,抵达旧金山机场的时候,又回到了20号上午。
  黄静萍没有回答他的问题,第一次踏上异国他乡土地的她,这会还真有些紧张。
  就像一个第一天到幼儿园的孩子拉着爸妈的手一样,紧紧的抱着冯一平的胳膊不放。
  她的眼睛,现在真有些不够看,对美国,她以前只是通过书本、报纸、杂志、网络以及电影和电视剧来间接了解,现在终于踏上了美国,她迫切的希望亲身去体会,去感受。
  不过,这传说中美国的机场,好像也不咋滴。
  然后,她吸了吸鼻子,“这味道。”这气味也不咋的。
  现在到了老外的国家,周围全是体味不轻的老外,就是用了香水,在这炎热的夏天,那余韵,还是让她有些不习惯。
  “住一阵子,一直吃这边的东西,估计你也一样。”冯一平吓她。
  “啊,我不要。”她好像还真信这个说法。
  这孩子,真单纯。
  “你好冯,你好黄小姐,”迈克同志高兴的挥着手,“欢迎来美国。”
  他这次也不是一个人来,也带了家眷,那是一位打扮隆重的金发女性,“这是我夫人,莉莎。”
  “你们好,欢迎你们。”
  黄静萍稍有些拘谨的,用还算流利的英语跟他们打招呼,不过好歹这会,松开了冯一平的手臂。
  “冯,你女朋友真漂亮。”迈克夫人夸了一句。
  “谢谢,莉莎,你,身材真好。”黄静萍说这话是由衷的。
  按我们东方的审美观点来看,莉莎顶多就中人之姿,不过,那身材,底子很好,保养得也真挺好。
  尤其突出的,就是他家的孩子,粮仓大大的好。
  衣服一看就是高档货,项链、耳环、胸针、戒指,一样不落的都戴着,不过,总体来看,始终抵不过岁月侵蚀的她,和只戴着项链,穿着一条很中国风的碎花裙子的黄静萍,真没办法比。
  迈克夫妇忝为地主,又是接待自己老板和女朋友,所以很迎合,黄静萍跟他们聊着聊着,也热络起来,英语也越来越流利。
  其实学了这好几年,她水平其实挺好,虽然语法上,又是会犯点迷糊,但那又有什么要紧?
  这一次,迈克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租车,开了一辆大切,后座上还有儿童安全座椅,想来是莉莎常开的。
  “今晚是先住酒店,还是住在家里?”迈克问。
  “不是说家里都到位了吗?还住什么酒店?”冯一平问,他们可是很期待住进自己在美国的第一个窝。
  “虽然我们准备了不少,但肯定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采购,买的寝饰,也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所以迈克和我,觉得你们今天还是在酒店好好倒倒时差,明天去采购补充一番,再搬进去。”莉莎说。
  这好像是有些表功的意思,“没关系,反正都是睡觉,还是在家里自在。”
  “冯,你可是赶上了好时候,”迈克说,“现在是难得的买方市场,你才能以这么划算的价格,买到这么合适的房子。”
  “我运气一向不错。”冯一平握着黄静萍的手说。
  去年三月以前,因为互联网行业的火爆,硅谷周边的房子,同样被那些新贵们炒得火爆,然后,泡沫破裂,大把的人,一个月前,还发愁钱多得不知道怎么去花,一个月后,就彻底宣告破产。
  冯一平买的这处房子,准确的说,也算是一处烂尾房。
  一二十五岁,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哥们,创办的一个公司,在那轮热潮中,还没上市,就被估值逾三亿,各路投资家排着队上门送钱。
  和国内的做法一样,钱来的太快太容易,当然不愿意再苦鳖的租房。
  于是,他在一风景不错的小山顶上,买了块地,准备自己盖一豪宅,哪知房子还没盖好,市场就风云突变,他的公司,和其它的那些。公司一样,在投资者纷纷撤资的情况下,没熬过两月,就干脆的破产清盘,哪还有钱继续往房子里砸?
  更悲催的是,大多数硅谷新贵,此时和他一样,输得裤子都没得穿,没人愿意做接盘侠,这才轮到来自大洋彼岸的冯一平同志,以助人为乐的名义,捡了个便宜。
  反正设计方案,和施工队伍,都是现成的,只要继续朝里投钱就好。
  这所房子,位于圣马特奥县的县治红木城,和斯坦福所在的帕拉阿图之间的一座小山顶上,据说视野开阔,风景绝佳,西边,可以看到大半个硅谷,东边,就是旧金山湾区,非常符合冯一平座山面海的要求。
  不是这房子真合适,真划算,他怎么也要在硅谷精英云集的艾瑟顿整治一套,和各路大佬们鸡犬之声相闻,抬头不见低头见,愉快的做做邻居,以期将来的合作啊。
  山道边的树木,都很高大,山间异常凉爽,沿着山间宽阔的车道蜿蜒向上,黄静萍看着两边陆树掩映下,那一栋栋大宅,虽然一言不发,但把冯一平的手,抓得越来越紧,冯一平何尝不是一样,非常期待呢?看图片,和看实物,那感受,怎么可能一样?
  “到了。”迈克对着前面山顶说,随着大切爬完最后一段山路,一栋造型时尚前卫,整体青灰色,外墙运用了很多玻璃的大房子,呈现在大家面前。
  “不错吧。”迈克笑着说。
  “非常不错。”冯一平满意的点点头,这可以说是他梦想中的家,当然,要是整体搬到冯家冲,那再好不过。
  房前是大块的草坪,房子左手边,是一个网球场,后院有个大游泳池,总占地面积13000平方英尺,建筑面积7120平方英尺,有6个卧室,6个卫生间,还有健身房和桑拿室,要是在国内,这妥妥的应该是个庄园。
  不要被那么大的数字给唬到,它的单位是平方英尺,10平方英尺,才接近一平米,也就是说,占地近两亩而已,这样的宅子,国内还是有的。
  但是有一样,国内花钱也买不到,那就是私密性。
  就冯一平在首都那别墅,他在院子里,或者是二楼阳台上做点什么,邻居看得一清二楚,在这,就是他们俩在房前的草坪上“打架”,也没人看得到,爽!
  按冯一平的意思,室内装修,以米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简洁大气又温馨,家具同样也是以这两种颜色为主,简洁前卫。
  坐在新家看起来像敞开式的一楼大厅里,冯一平感觉真的挺心旷神怡。
  迈克指着墙上一张巨大的画作——冯一平看不懂那要表达的是什么,以他看,就是一张白纸上,两大团连在一起,颜色又不断变幻的黑墨团,“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
  “非常感谢,我很喜欢。”
  “忘了一件事,走,带你去看看你订的车。”
  对哟,怎么忘了这茬。


第一百一十一章 硅谷的新家(下)
  独立车库里,停着一辆银灰色,光可照人的大家伙,只看体格,倒有些美国车的范。
  迈克一按旁边挂着的钥匙,软顶敞篷缓缓的打开,露出里面一看就很高档的真皮座椅,以及驾驶那一块,大块的核桃木面板。
  “400马力,最大扭矩875牛米,0到60英里加速时间6。1秒。”迈克背着这些冯一平也耳熟能详的数字。
  这车,是月初刚到的,宾利第一款敞篷车,Azure,雅骏。
  这车是宾利推出对抗劳斯莱斯敞篷幻影的作品,两者外观不相上下,很像孪生兄弟,但在冯一平个人的认知中,他总觉得宾利这个牌子,更适合年轻人一些。
  这是两辈子,冯一平拥有的最高档的车,得益于美国的国情,最后的价格是30多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居然比他在国内买的那辆G级还要便宜。
  “已经给你们俩报了名,一周后考驾照。”迈克说。
  “谢谢。”冯一平蹲下来,把手放在车上,轻轻的摸着光滑的漆面,好像在跟这辆车对话。
  和有些州不同,中国的驾照,和英语翻译公证书,以及护照放在一起,加州还是认可的,只是要长期居留,还是考一个的好。
  而且在美国考驾照,也不像国内,动辄两个月起。
  冯一平坐进驾驶座感受了一下,不错,还是这样的车舒服,金翎喜欢的那些超跑,底盘那么低,上车的时候不是坐进去的,是蹲进去的,他真的非常不感冒。
  莉莎也带黄静萍参观完了整个房子,她帮着做的准备很充分,连冰箱里也塞满了东西,连它们醒来吃什么都安排妥当,“烤箱里有我做好的千层面,吃之前加热一下就好。”
  看来冯一平猜的没错,她之前说的那些话,真有变相表功的意思。
  “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黄静萍拿出两个盒子装的东西,“不好意思,这是我们从国内带来的一点小礼物,还没有包装,希望你们喜欢。”
  莉莎当面打开一看,一边是几双精致的筷子,另一个盒子里,是木雕的一匹奔马,高兴得不要不要的,“谢谢,我非常喜欢。”
  “那我们先告辞,你们好好休息,倒时差,有问题随时打电话。”已经带着他们熟悉了大致情况,迈克拉着老婆道别。
  看到他们的车开下盘山道,之前一直表现得相当淡定的黄静萍,迫不及待的抱着冯一平,“一平,真的太好啦!”
  “你不困吗?”冯一平拍拍她的脸蛋。
  “不困,一点都不困。”
  “刚好我也不困,那我们是不是做点爱做的事,来庆祝搬入新家,”冯一平很不正经的笑着,打开客厅的那套音响,“你想在客厅、卧室、游泳池,还是外面的草坪上?”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这项运动,不但有益身心,还有助睡眠哦!”
  ……
  结果,冯一平睡的并不好。
  不是不困,也不是之前的运动效果不好,他就是睡不踏实。
  这里太大,太静,门窗也多,睡的时候,他一直担心,是不是有窗户没关好?
  那大幅的玻璃墙,看照片的时候,觉得非常赞,现在住在里面,觉得相当不安全。
  大门和后门也一样,都简单得很,所有的这些门窗,别说防小人,连君子都防不住。
  当然安装了防盗系统,迈克他们一走,他就改变了密码,可是,看这套系统在美剧里的表现,好像真不咋滴,等安保系统客服打电话确认状况以后,再安排下一步的动作,坏人早就已经得手。
  世界通行的规律,警察一般总是来得迟。
  虽然说美国对私人财产保护得很严,擅闯私宅的,打死也白死,但问题是,他现在连枪都没有。
  炮倒是有一门,不过之前经过了连番大战,此时软塌塌的,一点精神都没有。
  所以,等他醒来的时候,才下午两点多,也就睡了不到两个小时。
  黄静萍睡得很安稳,怕是只要在冯一平身边,她在荒郊野外也能睡得安稳。
  不知道是不是这地方别人完全窥探不到,她现在也很大胆,光溜溜的什么都没穿,身上只缠着一点被子,冯一平一时手痒,在她胸前掏摸了两把,她逼着眼睛嗯哼了两下,依旧睡得很死。
  冯一平欢快的走在这个崭新而陌生的家里,每个房间都拜访一下——顺道检查窗子有没有关好。
  厨房是他的目的地,这儿比首都的那个厨房还大,冰箱称得上巨大,应他的要求,还装了强力吸油烟机,中餐那么博大精深,烹调方法多样,哪像美国人做菜,就那么三板斧,要么煎,要么烤,要么煮。
  从塞得满当当的冰箱里,拿了一个大苹果,他咬着解除和恢复门口的安防系统,走到外面,视察他的这个新家,看看可以怎么加强安保措施。
  防盗门确实没有装的必要,玻璃一砖头就能砸碎,装防盗门也无济于事,就是不砸玻璃,想办法翻到二楼,也容易得很——说不定防盗门这玩意,在这可能还不好买。
  站在山顶旁边,可以看到下面的那些掩映在树丛中的人家,长满了灌木和树木的山坡,并不陡峭,上来很容易,看来最好在外围,再高调的加装几个摄像头,不说实际效用,增加一点威慑力也不错。
  还要不要装一圈篱笆呢?
  还有,上来的那块,有没有必要装一道门,以免别人直接把车开到房子前面来?
  在山道前转悠了一会,他感觉安心了点,因为他看到了一辆警车在山道上转悠,不过,坐在驾驶座的那位,明显是个大胖子。
  这事有好有坏,好的一面,可能是这边治安太好,警察太悠闲,所以能胖成那样。
  坏的一面就是,要是真有事,他的搭档还行,这个家伙,铁定是跑都跑不动,派不上什么用场。
  习习山风,又把瞌睡虫给吹了出来,算了,还是继续回去倒时差吧。
  再醒来的时候,怀里空荡的,他叫了一声,“我在下面。”
  揉着眼睛到窗户边一看,后院的游泳池边,黄静萍穿着清凉,身上搭着条浴巾,戴着墨镜,躺在躺椅上,旁边还放着一杯带着吸管的果汁,很美国的范。
  “起来了,别闹,”黄静萍抓住那双习惯在她身上占便宜的手,看着这个新家,“这儿真好。”
  “是想把家里人也接过来是吧。”冯一平也挤上了躺椅,把她抱在怀里。
  “你怎么知道?哦,你也这样想。”
  是,这不是崇洋媚外,他们都是好孩子,有什么好事情,都想跟家里人分享,可能也是因为来到异国他乡,所以跟思念父母亲人吧。
  “想想,明年这会,就会有个小家伙,陪在我们身边。”冯一平说。
  他们来美国,除了工作学习,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瞒着两方家长生个孩子。
  “恩。”黄静萍脸红红的。
  “明天,我就让迈克推荐几家医院,我们选一家,先好好做个检查,以后你所有的产检,也都定在那里。”
  黄静萍不清楚,过来人冯一平清楚,准备怀孕之前,女方是要有针对性的补充一些营养,比如叶酸啥的。
  “我都听你的,你知道哪儿有超市吗,我们去买东西吧,需要补充哪些东西,我已经列好了单子。”
  “旧金山肯定有,你想不想近距离看看金门大桥,想不想去渔人码头?”
  “好哇,要不我们现在就去,顺道在那边吃晚饭?”
  “好,走喽,去开我们的豪车喽!”


第一百一十二章 邻里之间
  大白天睡了一觉的两个人,晚上比较兴奋,在渔人码头,吃了一顿正宗的美式海鲜大餐之后,还驾车夜游了旧金山,两个亚裔年轻人,开着这样典雅庄重风格的敞篷豪车,别说,回头率还真不错。
  看着周围这迥异的景致和人群,黄静萍总是有点不太踏实,“我们这,就算是又在美国安家了吗?”
  “为什么说又?”
  “你看啊,98年,我们在市里,99年,到了首都,01年,又到了美国,”黄静萍扳着指头数,“你说,再过两年,你又会带我去哪里?”
  这个还真是,不过,在这里结束一年的交换生生涯,同时生下一个小猴子之后,如果黄静萍也跟着回国,肯定也不会回首都,那时,非典将爆发在即,怎么好让她跟粉嫩的小猴子留在首都?
  “怎么,不喜欢吗?”
  “嘻嘻,只要跟你在一起,到哪我都喜欢。”黄静萍飞快的在他脸上亲了一下。
  “可是,我们这是在哪?”冯一平马上发现,自己信马由缰的,不知道开到了哪。
  问了几次路,终于转出主城区,和冯一平第一次来一样,黄静萍也很不习惯其它地方的安静,应该说是冷清,“才九点多而已。”
  回家的那条山道,更是幽静,虽然路灯很明亮,路边的小道尽头,也是一栋栋灯火通明的房子,可路上别说人,连一条狗都没有,他们现在听到的,就只有树林里虫子的叫声。
  终于,前面有一辆车下山,那是一辆敞篷的保时捷跑车,会车的时候,里面那个穿着灰色体恤的哥们还停下车来打了个招呼,“你一定是我们的新邻居?车不错,我是哈里。”
  “冯,很高兴认识你!”冯一平笑着跟他打招呼,这是他们第一个打照面的邻居。
  “听迈克说,你们刚来美国,如果有需要帮忙的,给我打电话。”
  这好像是一个挺热心肠的哥们,可是,你丫说得这么好听,倒是留一个电话下来呀!
  要是在国内,冯一平这会一般会礼貌性的问一句,“你干啥去呀?”可这是把隐私看得比呼吸还重要的美国,还是不要问的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