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艺术家(七七)-第7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云端’自然也不能免俗,但电影的结局却跳出了大团圆结局的束缚,以埃文·额比尔的方式,呈现了一出现实的冷漠:将一个开始憧憬家庭的男人重新打入他维持了几十年的云端生活。这样虽然很冷酷,但表达的效果却成倍地增加了。
当瑞恩冲到亚历克斯芝加哥的房子门口时,原本料想的大团圆结局就这样灰飞烟灭了,这种反传统的手法让人在观影时耿耿于怀,但是电影结束之后,却陷入了更加深刻的反思。这就是埃文·贝尔的神奇之处,因为电影里并没有任何恶俗的煽情桥段,它一直是用那种闲庭信步般的从容和幽默感来进行着这个有点悲凉的故事,并且一直延续到了结局,观影之后的余韵深入骨髓。
瑞恩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将自己的飞行里程数累积至一千万英里,从而获得历史上第七张白金贵宾卡,表面上这就是支撑了他多年的独自奔波。但是当他真正拿到这张卡的时候,瑞恩却很平静,这种目标达成后的失落和茫然我们应该都体会过,此时此刻,在跋涉了一千万英里之后,瑞恩却找不到停泊的港湾了,他只能茫然地看着密密麻麻的航班行程显示频、只能寂寞地看着窗外层层云朵的云卷云舒……
恍然之间,那幽蓝色的云层之上,一层淡淡的金色光芒进入眼帘,在刺骨的寒冷之中,一缕温暖在不远处散发着光晕。”
第2199章 生活之光
毫无疑问的是,“在云端”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同埃文·贝尔之前的所有作品一样,只是这一次的影响似乎更大了一些,因为“在云端”直接将处于经济危机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况赤果果、血淋淋地揭示了出来,戳中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恐惧。
“冰冷中的温暖”,尼尔·达西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这篇影评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同样吸引许多人注意的还有“电影评论”克里斯·范朋克的评论,这两位专业影评人如今都已经是业界响当当的存在,而他们对于埃文·贝尔电影剖析的准确和深刻,更是一次不落地出现在每一部埃文·贝尔的作品之中。
“在埃文·贝尔的作品里,似乎总是贯穿着一种冰冷的残酷,如同蜥蜴那冰冷的血管,在电影的脉络里蜿蜒卷曲。但他又不是血淋淋地将生活解剖开来展示出人生的绝望,他将所有的思绪都融入到或嬉笑怒骂或平静淡然或潇洒自由之中,让我们悄然将自己的防线放下,可是当笑过之后,眼眶里也找不到眼泪的痕迹,自由一声抑郁的叹息,嘴里全是苦涩。但绝望过后,却也总有那么一两句话、一两个细节,让冰块泛光、寒意透暖,让人依旧继续等待黎明,等待雨过天晴。
‘在云端’讲述的是裁员专家瑞恩的故事,在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瑞恩必须一年到头飞在云端之上进行自己的工作,对于瑞恩来说,云端之上才是他的生活所在,机场才是他的家。
当有人批评瑞恩这种方式脱离人群作茧自缚时,他用‘我总是被人群包围’来当挡箭牌,但狂欢却是一群人的孤单,一群寂寞的陌生人紧紧相拥,希望用狂欢来派遣自己内心对寂寞的恐惧,这就是瑞恩。
但比瑞恩的生活方式更令人沮丧的内容是他的工作内容:裁员。当娜塔莉听到被她解雇的援用绝望威胁要自杀的时候,她不得不逃离现场去平复情绪,但作为观众,我却很难同情这个职业,尤其是娜塔莉——因为她将裁员变得更加冰冷更加残酷更加绝望。坏消息使者是个两面不讨好的角色,但比起使者的这份尴尬或强装出来的尊严,还有一遍遍重复的虚假励志场面话,那些面对镜头讲述自己失业经历的真实人们,那份从心底真实流露出来的绝望、恐惧、震惊、迷茫、无助、委屈、愤怒、受伤,才是真正的可怕。在这一片经济危机之中,也许唯一能够带来安慰地也就只有家庭,只有亲情了。
可讽刺的是,瑞恩的人生哲学却是轻装上阵,他躲避与人相处,即使是他的直系亲人;他避免固定关系,即使在喧闹人潮之中形单影只。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选择,并非通过一句‘改变’就能够扭转局面。
在电影里,亚历克斯的存在是如此特别,她对家庭与婚姻关系的选择是镜头里一直没有显现出来的伏笔,粉碎了一切人与人关系中有关希望、安定的虚幻未来。在这之后,最终出现在观众眼前的真相和自由一个:人生是条孤单的单行道。即使再亲近的关系,再浓烈的感请噶么,再多紧实密集的平行线,孤独地走向坟墓依旧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
这就是埃文·贝尔的残酷。那么温暖呢?
还好人生除了终点还有过程,即使过程不好也还有童年回忆,童年不幸还有亲朋好友,形单影只还可以投身事业,事业不顺地总有家庭,家庭破碎的还有爱好,爱好不同的还有梦想,就连梦想都没有人总能看着别人实现梦想,而别人梦想都看不到的人至少还有自己。
但如果丧失了自我怎么办?那么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瞬间,就成为了希望所在。暴雪寒冬里的简陋婚礼,机场萍水相逢的短暂体温,冰冷职场的一份推荐信……这一点点光芒、一点点热量,支撑着我们在人生这条孤单寂寞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坚持下去,尽管荆棘满布,尽管真相残忍。
如果仅仅是止步于此,那么这就不是埃文·贝尔了,事实上,瑞恩的工作在埃文·贝尔的镜头之中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里,裁员的工作即使瑞恩不去做,也一样会有人用更残酷更直接的方式去做,娜塔莉的视频会议就是如此,这无疑是对那些都市竞争中落败者更深刻的残忍,因此瑞恩坚持当面裁员的原因,不止是延续自己生活方式的避风港,同时也有抚慰这些受伤人的含义存在——虽然这有些讽刺,一如格雷戈所说‘从胸前捅刀子就比背后捅刀子强吗’,但这一切却是真实存在的,正面捅刀子的确痛苦会少一些。只是瑞恩一直没有明白这一点,一直到亚历克斯的离别、家庭的回归,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保护者,哪怕他要继续过这种孤独的生活。
在电影的开端,熟悉的画面、熟悉的音乐,并没有华丽的效果,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古风情,能够在这个科技尖端的时代见到那些复古的镜头,那种情切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蒙太奇地切换手法很简单也很质朴,一幕幕航拍画面就这样流动着,配合音乐的节奏,却透露着一种淡淡的落寞。
但是这种落寞到了结尾时,已经升华成为一种悲悯,更准确一点说是一种感悟。在那汹涌的云层之中,故事从描述现代都市病、经济大萧条的浅层次,跃升到了对当代西方社会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怀的层面,如何保留冷冰冰的都市铁幕、利益原则下的那一点温情则成为了整个故事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反思。
因此在故事的最后,瑞恩说到,‘夜幕低垂,斗转星移,星星从白天隐藏的角落慢慢攀升起来,而那些天边的微光中会有一个更为明亮的,格外耀眼,它就是我的机翼划过的痕迹……’也许后面还有一句话埃文·贝尔没有说出来,那就是‘祝福着其他人,悄然拂过……’”
克里斯·范朋克对于埃文·贝尔电影的分析总是如此犀利,犀利得让人有些错愕。而在观看过埃文·贝尔电影之后回荡的反思,更是在克里斯·范朋克的文字之中,激荡出无数火花。
英国专业杂志“帝国”对埃文·贝尔的瞩目也从来就不弱,这次即使“在云端”只是在艺术院线进行点映,“帝国”还是第一时间观看了电影,并撰写了评论。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为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响。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帝国”的开篇引用了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段话,也印证了影评的标题“生命之轻”,可谓是十分深刻而文艺。
“电影中的瑞恩就如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过着‘在云端’的幸福生活,没有东西可以舒服他,房子、车子、家具、亲人、爱人、朋友……如果你把他们都放进背包,你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肩带深深勒进身体里,寸步难行。所以瑞恩把这些都扔掉,轻装上阵,他背着他的空行囊在云端之上生活着。
看似瑞恩的生活十分完美,他麻木不仁地解雇着一名名职员,甚至不会记得有一名叫做凯伦·巴恩斯的女人因为被解雇了而选择自杀;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娜塔莉职场的导师,告诉她生活残酷要轻松面对;他和有着同样想法的亚历克斯有一段梦寐以求的关系——不需要负责任的美满关系……
但瑞恩的生活真的完美吗?他会因为妹妹的拒绝而感到落寞,他会为了安慰娜塔莉而主动向老板求情,他会冲动的想要拥有一段关系却被亚历克斯狠狠地刺伤了……他以为自己不在乎,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不是不想去爱,只是害怕受伤害。我们就如同刺猬,靠得太近会互相刺伤,可是彼此分离,又会觉得寒冷。
所以,当他拿到了第七张航空贵宾卡时,机长问他,‘你来自哪里’。瑞恩寂寥地回答道,‘我来自这里’。这里是飞机,这里是云层,一个无根的所在。空身独行,你是否可以承受这份生命之轻?
二十多年前,米兰·昆德拉让他笔下的托马斯最终放弃了轻,他带着那个让他放弃云端日子的女子特丽莎来到乡下,养了条狗,过气平凡简单的生活。他没有孤独终老,他和特丽莎一起,双双死于车祸。
可是埃文·贝尔却没有如此仁慈,当瑞恩放弃了自己的背包理论,想要将亚历克斯装进背包里,放弃生命之轻,但残酷的现实却重新把他送会了云端。可此刻,在云端之上,他再也没有那份潇洒惬意,眼中的落寞带着一丝迷茫。
一千万英里的独自飞行,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一缕淡淡的生活光芒,穿透厚厚的云层绽放开来,却无法照耀在每一个人身上,这一份轻飘飘的希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握住的。”
第2200章 寂寞飞行
“在云端”这部被期待为后“朱诺”时代埃文·贝尔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一天”可不是典型的艺术电影,所以进行点映的时候,其实想要看笑话的人绝对不少,看看首映式上那些记者屡次提到十一工作室现在在圈内受到排挤的情况就略知一二了。
事实上,娱乐圈内的利益哪有那么简单,从当初“莎翁情史”击败“拯救大兵瑞恩”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开始,韦恩斯坦公司就是好莱坞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但这些年也没有看到韦恩斯坦兄弟被真正排挤,所谓的嫉妒、埋怨、排挤,其实也就是一种负面情绪的代名词罢了。最主要的体现,绝对不会是小学生那样简单说一句“我不和你玩了”就结束,而是用更加挑剔的眼光去对待。
十一工作室和埃文·贝尔目前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每一次的作品都势必会遇到更加苛刻的审视目光。而这一次,“在云端”在挑剔的影评人眼光之中,埃文·贝尔依旧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威廉·伍德为埃文·贝尔的作品撰写影评,这不是新鲜事,但威廉·伍德这一次对“在云端”史无前例的专业生动解读,却是十分难得的,毕竟威廉·伍德不是专业影评人出身,他更习惯于用观众的视角、用摄影师的视角去对埃文·贝尔的电影进行阐述,而不是解读。但这一次,威廉·伍德的感触显然是再深刻不过了。
“‘荒野生存’上映时,有人说那是埃文·贝尔的真实写照;‘一天’上映时,又有人说那是埃文·贝尔的故事折射;‘在云端’上映时,还是有人说这就是埃文·贝尔的人生轨迹。真的是这样吗?
不管真相是否如此,但却没有人会否认,埃文·贝尔的镜头依旧是如此深入人心,轻而易举地就摧毁所有心理防线,让人缴械投降。这一次也不例外。
故事里的瑞恩是一个生活在云端之上的人,把机场当做客厅,把酒店作为休息室,在贵宾卡、会员卡的包裹之中,迎来人生每一天的起承转合。当然,身为裁员专家的这一份工作更使得他的身份特殊起来,这样的生活当遇到试图改革他工作的娜塔莉时,发生了改变。
埃文·贝尔选择的视角一如既往的独到,对于故事的特殊解读更是贯穿始末。瑞恩这份四处裁员的工作,成为了电影前半部分的最大看点之一,让观众们在承受着裁员这个过程痛苦的同时,却也对瑞恩工作产生了好奇。而散落在故事各个角落里的幽默,延续了‘朱诺’时那种让人嘴角露出微笑的戏谑风格,也将整个观影过程变得十分愉快。
当然,如果仅仅只有幽默感,这是不足以支撑‘在云端’成为年度最佳惊喜的。这一次埃文·贝尔十分意外地煽情了一把,不过这种煽情放在整部电影的节奏里,却有别样的特殊意义。
埃文·贝尔雇佣了大量非职业演员的普通人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将裁员这一行为无比真实地呈现出来。失去工作的人在镜头前的真实情绪甚至有些夸张,在侃侃而谈之间,观众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世界支离破碎。此时,瑞恩的种种理论和劝解,听上去都是一堆狗屎。
要知道,这种最为真实甚至有些刻意煽情的宣泄却恰恰是来自于生活的残酷,这不仅给了电影表演气场上一种无法捉摸的贴近感,更关键的是通过普通人最直接的反应,将瑞恩那看上去很完美的终结者式工作反衬的冰冷和荒谬,进而引发瑞恩这个人物的矛盾感,并且逐渐从瑞恩的身上发现问题:帅气的外貌、潇洒的行为、优雅的气质,在这之后也隐藏着冰冷的寂寞和生活的无奈。
所以说,从电影一开始那一丝与埃文·贝尔电影风格格格不入的气息就直接进入了大屏幕,原本我们都以为这是埃文·贝尔对自己电影风格的一次巨大颠覆,但事实上却是埃文·贝尔的又一次伎俩,将不安的情绪悄无声息隐藏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里,或者准确一点来说,就是将每一个观众都从电影院这个世外桃源代入了外面那大雪纷飞的现实之中。然后在埃文·贝尔的镜头引导下,所有观众的情绪从冰冷到温暖、再又从温暖回到现实的残酷之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
于是,当电影中的背包理论出现之后,观众会先注意到埃文·贝尔饰演的瑞恩的谈吐风趣和幽默睿智,在很长一段时间,观众都会沉浸在他的无穷魅力之中,认为他所讲述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温情流露,然后转过头来才会发现这一切是如此冰冷如此无奈。瑞恩不仅仅是沉迷甚至是受困于这一切了。
埃文·贝尔通过华丽的镜头轨迹、精彩的画面剪辑,用流畅的镜头把一组装行李、穿衣、出门、登机、安检的程序演绎得酷劲十足,却也带来了这个人物无处落脚的暗潮汹涌。当新进职员娜塔莉提出了视频会议的新型工作方式,与其说是改变了工作方式,不如说是改变了瑞恩已经成为体系的生活方式。因此,这才看到了瑞恩的第一次失态,较劲、幼稚却又认真。
到这里为止,电影呈现出了两种思想,一个是特殊职业背后不为人知的生活,一个则是瑞恩为代表的一类特殊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除了瑞恩,还有亚历克斯。
当亚历克斯、瑞恩和娜塔莉对面而坐、侃侃而谈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两代人的谈话,也不是一个代沟就能够解释的问题,这更多是观念的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碰撞。即使将瑞恩和亚历克斯的年龄减去十岁,将娜塔莉的年纪增加言论,这两种不同类型群体的生活,依旧是平行线,很难有更多的交集。
亚历克斯和瑞恩无拘无束,从步入社会就在工作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家庭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人生的重点,酒店、机舱、租赁汽车都可以成为他们停泊的港口;娜塔莉则是早早地将人生做好规划,另一半并不是所谓的爱情产物,而是相辅相成、携手到老的伙伴,他们制定计划,将孩子房子车子捆绑在命运的绳索上。前者的行为彷佛永无落脚点的无足鸟,飞行到死疲惫的刹那绚烂坠落,后者地人生犹如被人安排好的剧目,看着乏味却不断在我们的生活里上演着。
但问题是,我们都不知道前者的精彩可以维持多久,就连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人生理性占据了主导,是数字,是各种卡片,是漂泊的自由,但是这种快乐他们也知道,不但难以一生维系,他难免是要孤独终老的,当落地的那一刻,也就是死亡的时刻。因此,瑞恩在他妹妹的婚礼上有了迟疑,在一场看上去精彩却自知乏味地理论灌输演讲中卡壳,在奔向亚历克斯寻找幸福的道路上,其实他就已经开始选择了与娜塔莉相似的人生。只是可惜的是,瑞恩没有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他依旧无法停泊。
当心动的刹那,那个将足迹遍布全球的瑞恩就宣告消失了,无足鸟的坠落令人惊叹,但是无法落地的悲哀在亚历克斯身上也是一样的,只是她更加灵活罢了,她知道如何在天空、海洋和陆地之间寻找平衡点,让自己得到短暂的喘息。她的一半人生和瑞恩一样似浮萍般随意而快乐;她的另一半人生却依旧现实,其乐融融的芝加哥民宅内,儿女嬉戏奔走、丈夫温暖体贴。而在这两半人生的衔接之处,瑞恩这支无足鸟就是亚历克斯的短暂栖息之地,等她休息够了,就继续飞翔,而瑞恩则冰冷刺骨跌入谷底。
瑞恩终究没有能够结束无足鸟的生活,他想亲情、友情和爱情敞开了拥抱,但是代表友情的娜塔莉辞职了、代表亲情的家人依旧在密尔沃基远离他的生活、代表爱情的亚历克斯永远消失在他的生活里,所以,他知道梦醒了,他知道自己还是需要继续飞翔,独自一人。而当瑞恩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实现了,遥不可及的一千万英里就在最不可思议的时刻到来,这能意味着什么吗?什么也不是。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无足鸟瑞恩又继续开始飞行,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前行,因为如果不动摇这一切,瑞恩的故事只不过是猎奇而已,展现了特殊职业的世界,却无法深入人心;但如果动摇了这一切,观众看到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这会是十年前的俗套爱情戏路,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时代已经变了,电影中的温情被掩藏在细节之中,生活的真相开始浮现。埃文·贝尔彷佛在告诉你:没有那么多钻石王老五的改邪归正故事,只有一只在云端上寂寞飞翔的无足鸟的故事在反复上演。
这种寂寞的飞行,彷佛电影里石墨材质制作而成的贵宾卡一样,在需要时,手握起来温润贴心;但是远离的时候,却只是一张被废弃的卡片,冰冷普通,随处可见。
无足鸟的一生,永无停歇,当它落地的时候,就是生命的终点。瑞恩就是如此。”
第2201章 呼声领先
关于“在云端”的争论,一如既往的激烈,一方面主流影评认为埃文·贝尔这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反思,正如电影里台词所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副驾驶”,这是人生意义的一种解读;但另一方面却有一种微小的言论认为,埃文·贝尔这是对所谓的“人生意义”进行的反讽,因为思考了人生意义的瑞恩最终还是拖着行李箱,站在航班信息屏幕面前,重新踏上了云端的旅程,这对于那些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来说,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讽刺。
这就是埃文·贝尔电影的最大魅力,你很难斩钉截铁地说:这就是埃文·贝尔想要表达的内容,因为在不同经历的观众眼中,电影总是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反思太过私人,也太过深刻。
“在云端”引发了主流媒体的一阵狂赞之声,评论界的疯狂甚至一瞬间将这部作品推到了颁奖季第一热门种子选手的位置,这倒是和所谓“学院排挤十一工作室”的传闻完全相反,由此可见埃文·贝尔对于电影的把握是多么刻骨铭心。
“幽默与情感的巧妙安排聪明绝顶的剧情喜剧、似曾相识却又异乎寻常的主人公们的魅力难以抵挡,人生的喜悦与哀叹不期而至又捕捉痕迹的速度感令人恍若翱翔,欲罢不能”、“明亮与阴暗,喜感与悲情,虚构与现实等对立要素几乎不可能地彼此增益、交相辉映”、“反应当今时代的最佳故事,故事与执导的最下面是几乎麻木的现代人真实清晰的‘痛感’,多么完美的切入”、“优美的镜头云烟与缤纷的群像演技之华丽,让观众流连忘返”……
“埃文·贝尔把缺点一箩筐却又聪明绅士的优雅事业男的魅力展现无遗,布莱克·莱弗利为作品吹来一阵清新刺激又散发着可爱和年轻的春风,查理兹·塞隆用近年来十分罕见的‘傲慢的浪漫’迷人双眼征服了大屏幕”、“在导演的位置上,埃文·贝尔日趋成熟的镜头语言和充沛的画面色彩,勾勒出震撼人心的深层反思,沉重、冷酷、残忍,却又不失阳”……
包括“娱乐周刊”、“好莱坞报道者”、“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综艺”、“华尔街日报”等超过十八家权威机构都给予了满分一百分,虽然有“首映”这样站在反对立场的杂志给予了六十五分的超低评价,但是主流媒体几乎达成了“好莱坞黄金时期作品才有的高艺术性与完成度”的共识。
媒体综合评分达到了八十八的高分,烂番茄网站的新鲜度则就百分之九十二,所以毫无疑问的是,影片在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两个女配角、改编剧本等重要奖项的竞争力都瞬间成为了2009年的颁奖季头号种子。
事实上,两周之前,十一工作室今年颁奖季的第一部作品“弱点”就率先在三千家院线登场,从十一发行的策略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部主打在颁奖季有所作为的作品,更多是希望能够在票房上取得佳绩的作品。
“弱点”是十一工作室今年和桑德拉·布洛克合作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假结婚”成为了今年最闪耀的黑马之一,而“弱点”虽然仅仅投资两千九百万,但橄榄球的励志题材,也被不少人看好是今年的“永不妥协”——这部现实题材的励志电影为茱莉亚·罗伯茨赢得了奥斯卡影后提名。
“弱点”上映之后,媒体六十三分的综合评分和烂番茄的百分之七十三的新鲜度可以看出,好评还是占据了上风,对于电影的整体评价止步不俗,但对于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来说,却赢得了职业生涯最高水准的赞美,“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在冷静之中隐秘着极致热情的表演,令人怦然心动,堪称其演技的巅峰”,这也让桑德拉·布洛克在颁奖季里赢得了不少的呼声。
但问题在于,“弱点”整体质量的软肋比去年“蕾切尔的婚礼”还要明显,而且“弱点”是一部以票房为目标的作品,所以票房表现也左右了其在颁奖季的进一步表现。
“弱点”是“暮光之城:新月”同一周进行首映的,“暮光之城:暮色”在去年首映取得了格外出色的成绩之后,今年第二部“新月”上映时,将粉丝们对偶像电影的支持发挥到了极致,打破了无数的历史记录,首映周末一亿四千两百万的数据让不少人都跌破了眼镜。
但是在“新月”的压迫之下,“弱点”的表现却十分不俗,首映周末三千四百万美元的成绩,不仅力压之前一周的灾难大片“2012”赢得了亚军,而且仅仅是一周的票房,就在将纸面上的成本都赢了回来,这实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随后一周,“新月”暴跌百分之七十的票房数字,而“弱点”的票房居然上升了十八个百分点,在这种对比之下,“新月”以四千两百万力压“弱点”的四千万,蝉联了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的冠军。
进入十二月之后,“在云端”在十五间院线进行点映,而由于本周新作缺乏有力的票房之作,所以“弱点”和“新月”的榜首之争也陷入了白热化。
票房跌幅百分之五十的“弱点”成功力压票房跌幅高达百分之六十五的“新月”,在上映第三周时,逆袭上位,拿到了十二月第一周的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冠军。虽然“新月”创造了无数历史记录,但“弱点”的表现还是让被影评人骂声淹没的“新月”黯然失色。上映三周,“弱点”的累积票房已经来到了一亿三千万美元!
“弱点”的票房爆发不仅刷新了“洛奇4”在1985年底创造的影史体育剧情片最高票房记录,而且成就了桑德拉·布洛克在一年之内的两度崛起,正式宣告了票房女王的回归。从这样的数据就可以看出,虽然影评方面没有更多惊艳的评价,但是观众们的口口相传,还是让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格外出色的成绩。
“弱点”一方面拥有感人的故事和在美国人气绝高的橄榄球题材,另一方面电影也准备了足够多且视听效果相当出色的运动场景,观赏性与娱乐性的平衡点找得十分准确,这也使得电影上映三周票房就直接破亿,并且显示出了朝着两亿门槛大步迈进的朝气。
“弱点”的逆袭,“新月”的暴跌,这都是本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的亮点,而“在云端”的点映成绩更是引发了整个北美无差别的瞩目。单馆票房八万五千美元的数据,成为了埃文·贝尔个人作品之中仅次于“断背山”、“改编剧本”、“朱诺”三部作品,单馆票房的最佳表现,这又再一次刷新了真人电影的单馆票房历史排行榜。
“在云端”在十五间院线上映,拿下了一百二十七万五千美元的周末票房,这个成绩悍然地跻身了本周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的前十五名,位列第十三。
虽然说埃文·贝尔的作品一向都拥有十分出色的单馆票房成绩,但是“在云端”傲然成为了本周单馆票房冠军的出色表现还是成为了本周北美电影市场里足以与“弱点”、“新月”相提并论的作品,让埃文·贝尔“话题之王”的头衔再一次得到了证明。
在赢得专业影评人的一片好评之后,“在云端”又在票房上取得了格外亮眼的数据,一个良好的开局,这也让影评界里对于这部作品的推崇更是达到了一个高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头号种子选手。
过去几年时间里,其实十一工作室有数次都拿到了所谓的“头号种子”头衔,比如说“香水”,比如说“血色将至”,但这些推崇都是相对而言的。“香水”那一年是遇到了“无间行者”,再加上“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