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艺术家(七七)-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原因。
从埃文·贝尔的经历来看,童年的艰苦、独立音乐人的艰辛,在他身上的草根气息其实是十分清晰的,而这个常常带着痞子般笑容的少年显然拥有坏小子的气质,查理·考夫曼就希望挖掘出埃文·贝尔身上草根、痞子的一面,再加上深邃眼神里的沧桑感和历练感,就是查理·考夫曼所期待的约翰·拉罗歇了。当然,剧本之中,约翰·拉罗歇和女主角苏珊·奥尔琳还必须产生火花,这就需要看埃文·贝尔的发挥了。
查理·考夫曼今天找上埃文·贝尔,让下周才满十九岁的埃文·贝尔出演五十岁的盗贼,虽然疯狂到让人直接飙粗口,但查理·考夫曼却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莽撞上门。
埃文·贝尔不知道查理·考夫曼的考虑,但他却有自己的想法。
埃文·贝尔想起了两位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牺牲了自己的美貌,而查理兹·塞隆在“女魔头”之中更是完全“毁”了自己,让所有观众都没有认出这位美艳的模特,结果,两位女演员都获得了学院派的青睐,拿下了奥斯卡影后小金人。
倒不是说牺牲形象,演技就会飙升。准确来说,应该是抛弃了既有的形象,取得了自己的突破,从而在演技上光芒万丈。
“我最开心的事,就是你根本没有认出那个角色是我。”这句话是来自埃文·贝尔的好友,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埃文·贝尔也十分喜欢,从他目前接的三个角色来看,就知道埃文·贝尔十分热衷于打破自己的既定形象,挑战新事物。
约翰·拉罗歇绝对是埃文·贝尔从影以来,最大的挑战,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功,亦或者是演技、表现力,都将超越威尔·多莫,让埃文·贝尔再次挑战自己的极限。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考夫曼先生,不知道这部电影准备什么时候开拍呢?拍摄的时间目前又是如何计划的?”埃文·贝尔的提问,让查理·考夫曼立刻面露喜色,这句话无疑就意味着事情成了!
拒绝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选择查理·考夫曼,这有点儿奇怪,但毕竟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但是拒绝“逍遥法外”的男主角,选择“改编剧本”的男配角,而且还是一个五十岁的糟老头,这就十分古怪了。
但泰迪·贝尔不在意,查理·考夫曼不在乎,而做出决定的埃文·贝尔,更是觉得再正常不过了。
第215章 再改档期
事实上,埃文·贝尔提出问题时,并不是同意接下“改编剧本”了,只是表示出了兴趣,如果档期不对的话,他还是会和拒绝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样,拒绝查理·考夫曼的。
当查理·考夫曼听完埃文·贝尔的这个解释时,真的是哑口无言了。
“我这学期学业真的很忙,也很重要。”埃文·贝尔是认真的,他现在还在选修基础心理学,为了明年带大一的基础心理做准备。学校的生活,即使在忙碌,埃文·贝尔也可以处理得过来,甚至还有时间去击剑俱乐部消遣消遣。但是,如果抛下学业,离开波士顿去拍戏了,埃文·贝尔就没有办法兼顾了。而这学期,是属于学校的。
查理·考夫曼虽然吃惊,但也算是亲身体验了埃文·贝尔的个性,“目前定于十二月十五日开机,拍摄时间估计要到一月底,不过你的戏份不算多,也许一月中旬就可以结束了。”这就是配角和主角的区别,埃文·贝尔的拍摄时间显然短了许多。
埃文·贝尔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在茶几上的日历里查了查这学期的课程安排,最后才给出了答案,“看来时间没有太大问题。”这学期的期末周就是十二月的第二周,不出意外,十五日之前是可以结束一切的。
查理·考夫曼这才松了一口气。
距离“白夜追凶”杀青,已经过去五个月了,埃文·贝尔的第四部作品又以略显诡异的节奏,拍板决定了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好消息也传了过来。
完成后期制作的“白夜追凶”,将于十二月初投入宣传期,上映时间虽然还未正式确定,但不出意外的话,会在2002年的五月底首映。六月份就是硝烟弥漫的暑期档,赶在五月底上映,“白夜追凶”也算是打响暑期档的前哨战了。
第二个好消息,自然就是关于近一年都没有任何消息的“狙击电话亭”了。由于一直在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所以整个制作组封锁了所有消息,让这部当初在纽约街头制造了不少话题的电影彻底消失在大家的记忆里。
事实上,二十世纪福克斯如此做法,主要是防止真正的狙击手提前曝光,只有将悬念保持到首映时的最后一刻,才能为电影制造最大的噱头和经济效益。所以,就算是通知泰迪·贝尔电影的最新计划,也只是简单地说电影从明年四月份会开始投入前期造势,目前初步预定在明年的秋季档上映,至于是十月还是十一月,暂时还没有定论。
上映时间究竟是没有定论,还是已经有了决定却依旧处于保密状态,泰迪·贝尔和埃文·贝尔也无从得知。
但是,第二条消息却让埃文·贝尔想起了一件事,上一辈子,“狙击电话亭”似乎是在2003年上映的,2002年的十月、十一月好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件,导致二十世纪福克斯推迟了电影的上映。
直接结果就是,幕后狙击手基弗·萨瑟兰在电影首映之前,被提前暴露了,这条新闻埃文·贝尔记得很清楚,还和宿舍的人讨论了一番。不过埃文·贝尔之后看DVD时又是许久之后了,对这条新闻记忆也不深刻,影响并不大,一直到结局出现时才想起之前媒体的暴露。
“狙击电话亭”最大的悬念:谁是幕后狙击手,居然被提前暴露了,这也导致人们的好奇心和电影的悬念感大大降低,这对于票房可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如果,如果“狙击电话亭”能够按照原计划的时间上映,保持悬念的话,这部电影的成绩是否会更加出色呢?亦或者在原计划上映时间里遇到了其他强劲对手,成绩反而更加低迷呢?
埃文·贝尔不由想到了不久之前公映的“死亡幻觉”。
虽然同样是二十世纪福克斯,但这一次却大大的不同,如果埃文·贝尔去说服乔·舒马赫提前上映,二十世纪福克斯是否会买账就两说了。毕竟,“狙击电话亭”不同于“死亡幻觉”,二十世纪福克斯对“狙击电话亭”的票房可是抱有很大希望的,不然这一年也不会一直封锁信息了,而且对于明年的宣传计划也如此小心谨慎。所以,修改首映时间,肯定是一个大手术。
再者,埃文·贝尔也记不清楚上一辈子“狙击电话亭”的放映时间是什么时候了,而那个导致电影推迟上映的大事件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的也一点记忆都没有了,十月、十一月都是埃文·贝尔脑海里朦胧的一个数字而已,他也没有办法确定。不像全世界都闻名的九月十一日那般清晰深刻。
那么,要不要告诉乔·舒马赫呢?或者说,要不要建议二十世纪福克斯提前电影的放映时间呢?
埃文·贝尔这一次没有犹豫太久,上次“死亡幻觉”提前放映的事,埃文·贝尔就想清楚了。他的两世为人,不是万能的,他可以改变部分事实,但有的事却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流行偶像”最后还是由弗里曼特尔媒体来制作了,就是如此。
所以,就算埃文·贝尔告诉了乔·舒马赫和二十世纪福克斯自己的想法:希望将“狙击电话亭”提前上映,他们也不见得就会采纳。
埃文·贝尔当下就给乔·舒马赫去了一个电话,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单纯地觉得,九月份会是一个适合电影的月份。既然记不清楚十月、十一月的具体时间,干脆就提前到九月份好了。
乔·舒马赫在电话里的回答是,“你疯了吗?电影上映的时间自然有别人去操心,这是一个繁琐的制定过程。”潜台词就是,少管闲事。
埃文·贝尔尽了自己的努力,剩下的事他也就不放在心上了。反正,就算首映时间没有做出调整,“狙击电话亭”是一部出色作品的事实也不会被改变。
事实上,乔·舒马赫当时的确没有放在心上,发行、宣传的事,二十世纪福克斯这样专业的公司是有自己考量的,他们完全没有必要插手。
不过,三天之后,不知为何,乔·舒马赫又想起了埃文·贝尔的这个提案。从“狙击电话亭”十二天的合作过程来看,乔·舒马赫知道埃文·贝尔说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之辈,特别是正事上。这一次主动来电话对电影的首映时间提意见,应该不是说笑的恶作剧才对。
想到这里,乔·舒马赫给二十世纪福克斯去了一个电话:埃文·贝尔觉得将首映式提到九月份比较合适。
这一次,和当初“死亡幻觉”一样,没有任何理由,埃文·贝尔就说希望提前放映。后来有人去问埃文·贝尔,他也只是回答说“直觉”。当时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笑而过。
不过,现在又出现了一次,就得到了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重视,亲自给埃文·贝尔去了一个电话。结果埃文·贝尔也是说了一堆废话,觉得十月、十一月的感恩节、万圣节档期虽然不错,但直觉告诉他,提前一些对电影更好。
信,还是不信。
信,埃文·贝尔就是一个电影发行的门外汉,而且还是虚无缥缈的“直觉”告诉他的。
不信,“死亡幻觉”的事怎么说,如果按照原计划九月十四日上映,那就真的是一场灾难,估计二十世纪福克斯最后也会不得已地更改档期吧。
二十世纪福克斯是一家大公司,“狙击电话亭”也不是“死亡幻觉”这样根本没有打算捞票房的独立电影,所以二十世纪福克斯因为埃文·贝尔所谓的直觉,专门开会重新对“狙击电话亭”首映时间进行了讨论。
最后得出的结果是,“狙击电话亭”首映档期提前到九月份,具体时间经过重新打探和分析之后再决定。一部电影的首映时间,首先有档期的问题,暑期档、圣诞节档、万圣节档等等;其次有竞争对手的问题,同期上映是否有同类题材的电影上映,竞争力如何;再次有宣传的问题,如何对电影进行铺垫宣传。首映时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牵扯的问题有很多细节。
因为埃文·贝尔这样一个外行的“直觉”,从而改变电影的上映时间,这对于二十世纪福克斯来说,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不过,既然已经决定了,就要重新部署安排了,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决断,他们会按照新的计划彻底执行的。
“狙击电话亭”的首映时间终究是改变了,那么这一次,结果又会如何呢?
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纠结,埃文·贝尔可不负责,他只负责将意见提出来,之后就当甩手掌柜了。重新回到校园生活的埃文·贝尔,生活倒是十分惬意,虽然繁忙,却津津有味。无论是和娜塔莉·波特曼,还是和伊登·哈德逊,亦或者是偶尔闪现的杰森·玛耶兹,有埃文·贝尔出现的地方,总是哈佛大学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与此同时,当“死亡幻觉”在DVD市场上横扫八荒时,十一音乐博客上公布了最新消息,埃文·贝尔的第五张单曲,“死亡幻觉”的主题曲“疯狂的世界”,将于埃文·贝尔的生日当日,十一月十一日,正式发行!
第216章 后续五单
从“只是一个梦”开始,短短六个月之内,这已经是埃文·贝尔发行的第五张单曲了。一般来说,单曲的发行如此密集,要在销量上取得突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音乐市场原本就竞争激烈,现在埃文·贝尔几张单曲都还停留在榜单上,完全就是自己左手打右手。当然,有时候,单曲密集发行也是因为前一张单曲销量不如预期,只好再发新单展开新一轮的宣传。
不过,这对于埃文·贝尔来说,似乎并不适用。
在“疯狂的世界”即将发行之前的那一周里,公告牌单曲排行榜榜单之上,“只是一个梦”位于第九名,“海阔天空”第十名,“最后”第十六名,而不久之前“今晚今晚”挂在第六名,四张单曲都依旧在前二十名之列,成绩绝对惊人。
所以,在埃文·贝尔生日当天发行五单“疯狂的世界”,乐评界认为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主要是为了纪念埃文·贝尔的生日,当然同时也是借借“死亡幻觉”在DVD租赁市场火爆的东风,为埃文·贝尔首张专辑再添一把火。
这一次,“疯狂的世界”公开过程总算遵循了一次主流规律,MV和十一音乐博客三十秒试听同时登场。虽然,早在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疯狂的世界”就因为“死亡幻觉”的好口碑而流传了开来,其后又因为“一”这张专辑让“疯狂的世界”受到了不小的瞩目,但没有听过这首歌的人依旧占据多数,所以音乐博客上的试听显然不是吃饱没事干撑了的行为,而是正规宣传举动。
让专业乐评界和歌迷惊喜的事,继“只是一个梦”之后,埃文·贝尔再次用家用数码摄像机完成了他的第二支MV作品。原本,大家都以为华纳唱片会偷懒,直接用“死亡幻觉”的电影片段剪辑成一个MV,没有想到,埃文·贝尔居然亲自上阵,再次在导演的位置上展现了他的才华。
MV的一开始,视线就是在一栋老旧的高楼之上,站在栏杆旁往下俯瞰,从画面之上可以看出,这栋楼约莫有六七层楼高,比起摩天大厦来说完全就是小平房,不过视线投射到地面,看着下面行人的身影,也并不是太清晰。
这条看起来有些年份的街道上,有一群孩子正在嬉闹玩耍,优雅而沉重的钢琴声,让嬉戏的声音都被阳光染上了昏黄色,变成记忆里的旧照片。
伴随着埃文·贝尔清澈却忧伤的声音,孩子们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个图案。那是一片梧桐树叶的模样,站在叶茎末端的孩子穿着红色的衣服,其他孩子全部都是黑色的小点。仅仅是一副图案,却美得像一副画。
紧接着,孩子们又散了开来,重新组成之后,变成了一艘扬帆的小船,小巧的生日蛋糕,灰姑娘的玻璃鞋……每一个图案的变化,并不急躁,看起来也不算是井然有序,只是孩子们玩耍是随意组成的图案一般。图案和图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无机地变幻出来而已。但就是这个看似杂乱的景象,多云的天空略显压抑,间或穿透云层倾斜下来的阳光,却让这个画面焕发出一种无力感,在心头萦绕。
画面忽的上扬,滑过这条街道,可以看到远处已经落叶的树木枝桠,然后看到倚在栏杆上的那个身影,是埃文·贝尔。灰色衬衫,黑色李子大衣,偏长的头发在风中肆意一片凌乱,清瘦和挺拔,隽永的气质却透着涓涓的萧索。
镜头再次下落,孩子们依旧在玩耍,图案还在继续变化,喷水的鲸鱼,运动中的跷跷板。无意义的画面,在忧伤的音乐声中,却带出了更深刻的意义。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的确是疯了。孩子们的欢笑声,简单却传神的图案,仅仅只是一阵秋风,就将一切都染上了淡淡的灰色,耳边埃文·贝尔的低吟,就彷佛一股小小的力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不断拉扯。疼,但不明显,只是绵延不绝的疼,断断续续地涌上心头,不知不觉,才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泪没有留下来,鼻头却已经酸到不行。
当镜头再次上扬,却看到了楼顶上一架黑色的钢琴,就在没有栏杆的顶楼边缘,像是随时都会坠落下去,变得粉身碎骨一般。但钢琴的前面,埃文·贝尔却静静地坐着,修长的背影在风中越显消瘦,魔力般的乐符从黑白琴键上流淌而出,在空中怅然起舞。
MV结束了,歌曲也结束了,但心中的回响却没有结束。
埃文·贝尔的第二支MV,体现出了和“只是一个梦”截然不同的风格,镜头回归到最原始的长镜头,甚至让人怀疑整首歌完全就是一镜到底。没有任何剪辑,没有任何切入和花哨,只是最简单的画面。就连色彩都没有刻意调整,只是老旧的街道,萧瑟的秋景,仅此而已。但画面的构图和时机的配合,却轻易地将歌曲主题渗透了出来。
孩子们组成的一幅幅图案,没有意义,却胜过千言万语,在每个人的心中描绘出不一样的画面。“疯狂的世界”本就是极度忧伤的歌曲,不绝望,不嚎叫,不发泄,但是哀伤却在一个个音符之间蔓延,然后铺天盖地。
埃文·贝尔在这支MV里,尝试了用象征性的画面透露出更加深刻的意义。导演,的确是一个很神奇的位置。
虽然“一”这张专辑发行之际,各个媒体或多或少都对“疯狂的世界”进行了点评介绍,但这一次单曲发行,乐评界还是再次评论了一番。除了对单曲“疯狂的世界”进行了点评之外,不少媒体对于MV都也都顺带点了两句。
“滚石”的一句话乐评很有分量,“今年最深刻的歌曲,在心底唱响。MV的画面精致得让人窒息,心中脑中所想足以将自己淹没。”五星的推荐,显然是对“疯狂的世界”推崇备至。
“自转”的五星推荐再次为“疯狂的世界”加码,“悠扬婉转的钢琴声,清澈动人的歌声,久久无法忘却,究竟是这个世界太过疯狂,还是我们都已经陷入了疯狂,不得而知。贝尔用他的歌声打动了世界,在MV之中又用画面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在每个人心中都会变幻出不同场景的回忆世界。”
除此之外,“Q杂志”评价说,“堪称贝尔目前以来的巅峰之作!意境、编曲、演绎的最高结合。”显然“Q杂志”认为这支单曲已经超过了前面四首歌的质量,成为埃文·贝尔首张单曲里最值得推荐的一首歌。
“混合器”认为“秋天的风景,在贝尔的声音之中都带上了萧瑟。”五星推荐依旧十分亮眼。
“2001年最强势新人贝尔的新单,音乐出色,电影出色!结合电影欣赏音乐,结合自身了解音乐,更出色!‘死亡幻觉’的主题曲,值得倾听。”在“公告牌”的杂志上则是侧重和电影的结合报道,推荐指数上也依旧给出了五颗星。
威廉·伍德任职的“娱乐周刊”自然不甘人后,一句话乐评之中,“贝尔就像一本趣味无穷且知识丰富的小说,让你在下一页总是可以发现惊喜。”袒护之意再清晰不过了,已经超越了“疯狂的世界”本身,对埃文·贝尔这个人就赞不绝口。也难怪,有媒体戏称,“娱乐周刊”绝对是埃文·贝尔崛起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在埃文·贝尔的生日当天,“疯狂的世界”发行之后,一共有二十三家媒体发表了乐评。这个数字对于“一”这张专辑的第五张单曲来说,已经是十分出色了。二十三家媒体有十六家给出了五星推荐,其中包括了最权威的几家专业音乐杂志;五家给出了四星推荐,还有两家则是三星推荐。
显然,以埃文·贝尔今天在乐坛的崛起速度,还有“死亡幻觉”在专业影迷之中引起的关注,这一次“疯狂的世界”受到了与众不同的瞩目,无论是歌曲质量还是意境深浅,都倍受推崇。埃文·贝尔用事实证明了他的才华,依旧让人惊叹连连。
十一月十一日,在iTunes和实体店同时上架的“疯狂的世界”,依旧是埃文·贝尔的“贝尔式风格”。
洁白的封面上,只有一只折翼的小鸟落在地面上,一小摊鲜艳欲滴的血渍被隐藏在翅膀之下,但依旧刺眼,看着那小小的身躯倒在地上,奄奄一息,淡然的忧伤在封面弥漫。“疯狂的世界(Mad。World)”两个字在封面上放肆狂奔,“埃文·贝尔”的签名也显得霸气十足,但在下面那脆弱的小鸟身影映衬下,所有的霸气和潇洒都变成了索然。
封底上则只有一块小石头孤零零的,但如果有人拿放大镜去仔细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石头的上面居然画了一个讽刺意味十足的笑容。这个小发现,在单曲发行了两天之后才被公布在了网络上。不少人再次哄然。
埃文·贝尔在每次封面封底上的用心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其中深刻的寓意埃文·贝尔却从来都不承认,只有让歌迷们自行去理解了。不过,这一次“疯狂的世界”从MV到单曲包装,显然都带着浓浓的讽刺和忧伤,让人对埃文·贝尔的用心不由刮目相看。
第217章 白金销量
“疯狂的世界”MV是埃文·贝尔花了一个下午时间进行拍摄的,没有等待光线、也没有刻意去赶时间,前后也就拍摄了四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但在拍摄之前,埃文·贝尔断断续续地却思考了近一个月,为了将心中的思绪,特别是“疯狂的世界”的内涵通过画面展现出来,埃文·贝尔可是考虑了许久。
MV一经推出之后,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如今每天浏览量都轻轻松松过五十万的十一音乐博客,更是有无数人留言对“疯狂的世界”送上了称赞。
在“死亡幻觉”这部电影之中,一曲“疯狂的世界”可以说是将理查德·凯利的所有想法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这首歌也成为了“死亡幻觉”专业影迷们的大爱;而在专业乐评人和歌迷眼中,这首歌完成度十分高,意境更是动人,其中蕴含的情感也许不及“只是一个梦”来得直接深刻,但却胜在韵味深长,在心间留下更多无限的思考。
在一片叫好声中,“疯狂的世界”发行之后,首日在iTunes上贡献了十四万下载量,再次刷新了iTunes的当日下载记录。数字音源的爆发力十足,主要还是来自于“死亡幻觉”忠实影迷们的大力贡献。
更重要的是,“疯狂的世界”在iTunes上持久能力着实惊人,在2002年到来之前都霸占了下载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蝉联五十天的下载冠军,也打破了之前“只是一个梦”四十三天连续称霸的记录。
“疯狂的世界”在iTunes上五十天之内,就创造了一百二十万的下载量,也是数字音乐商业化以来突破百万下载量最快的单曲。
实体单曲方面,“疯狂的世界”则少了一些“今晚今晚”的强势,更体现在后劲的绵长。发行首周十二万的销量数字,成功跻身公告牌单曲排行榜前十名,勘勘压了“今晚今晚”一头,位居第五位。
如此一来,公告牌单曲榜的前十名之内,依旧有三个位置是属于埃文·贝尔的——“只是一个梦”也还在前十徘徊,而“海阔天空”和“最后”还是在前二十之内坚挺。
第二周十三万的销量小幅上升,“疯狂的世界”在榜单上的位置也再前进一位;第三周之时,十二月已经悄然来临,“疯狂的世界”再次拿下十一万的销量,虽然数字下降了一些,但榜单的位置已经来到了季军。
与此同时,圣诞节的欢乐气氛终于来临,将九月份弥漫在空气中的忧伤驱散了不少,娱乐市场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潜伏,再次恢复了生机。第四周,“疯狂的世界”以十六万的销量,顺利登上了公告牌单曲榜的冠军宝座,成为埃文·贝尔继“海阔天空”、“今晚今晚”之后的第三张冠军单曲。
一张专辑里能够有一首冠军单曲都是值得庆祝的,一个新人能够有一首冠军单曲都是成功的,埃文·贝尔不仅双双做到了,而且还在半年之内发行五张单曲的情况下,接连出了三张冠军单曲。此时此刻,埃文·贝尔已经远远得超过了艾丽西亚·凯斯,成为2001年最闪耀的音乐新人!
“疯狂的世界”终究还是太过悲伤,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就滑落到了亚军位置上,为圣诞祝歌让道。同时,在圣诞节喜庆气氛之中,“只是一个梦”也终于跌出了公告牌单曲榜前十名,虽然依旧在前二十名,但势头终究是弱了下来。倒是“今晚今晚”十分适合派对的喜庆,销量居然又上升了,在前十名的位置上还向前攀升了一位,从上周的第八位来到了第七位。
“疯狂的世界”接下来每周的销量几乎都保持在十万左右,彰显了惊人的后续能力,甚至在2001年最后一期公告牌单曲榜上,销量还爆发了一会,又有回暖。这也让“疯狂的世界”成功地在公告牌单曲榜的前五名里一直待到2001年结束。
虽然在年终之前,“疯狂的世界”实体单曲创造了一百万的销量,但终究因为发行时间太慢,所以在年终总结时,很难在单曲榜上挤进上位。不过,一百万的销量也成功得到了白金认证,成为了畅销单曲中的一员。
五单发行之后,埃文·贝尔倒没有将所有宣传行程都推辞了,还是根据自己的学业安排,挤出了一些时间,再加上周末,参加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这也让克莱尔·戴斯是喜出望外。
电台、电视节目、现场表演,埃文·贝尔最近都已经轻车熟路了,甚至还因为单曲和专辑反应太好,又举行了一次签售会,也受到了歌迷的热烈反应。
毫无疑问,埃文·贝尔的2001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在音乐方面闯出了一片天空;倒是先展开活动的电影,却因为暂时只有“死亡幻觉”上映得到了一个“出色新人”的名头,不过相信随着其他几部电影的上映,事情的发展肯定会再次带来惊喜的。
提起电影,就不得不提埃文·贝尔的最新作品,“改编剧本”了。当伊登·哈德逊得知埃文·贝尔居然接演了一个五十岁痞子的角色,而且还是配角,卸去冰山的外貌,一脸古怪地哧哧笑了起来。的确,不同于“白夜追凶”,这次的角色无论是年龄还是心理,还有状态,都和二十岁的年纪相距甚远。
笑过之后,伊登·哈德逊也不得不佩服埃文·贝尔,在各种挑战面前,自己这位好友的态度总是能够轻易赢得自己的尊敬。而且,笑归笑,伊登·哈德逊却是知道的,如果不是有想法了,埃文·贝尔是不会随意接下这个角色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埃文·贝尔现在的登山水平也就是中等而已,他不可能会贸然去攀登喜马拉雅山这样高难度的山脉,这不是冒险而是找死。自知之明,埃文·贝尔一向很清楚自己的斤两。
在加入“改编剧本”剧组之前,埃文·贝尔学校的事也总算是到一段落了。
心理学的毕业论文修改完毕,这已经是埃文·贝尔的五稿了,但穆勒·兰斯依旧没有点头通过。不过埃文·贝尔知道,大方向上已经没有问题了,不过在结论方面还是要继续挖掘,下学期也估计用不了多久了。这个寒假,埃文·贝尔只需要抽出时间来准备基础心理学的教课就行了。虽然距离2002年的秋季学期,还有大半年,但埃文·贝尔不希望到时候手忙脚乱,更不希望误人子弟。
至于世界贸易中心新大楼的设计图,埃文·贝尔没有做出任何修改,这并不代表没有进展。埃文·贝尔查询了多方面的资料,对于图纸的修改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不过在没有落实之前,设计图都只能算是原地踏步。不过时间还有很多,埃文·贝尔完全可以放慢自己脚步,精雕细琢。
还有法语和德语,“这该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