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艺术家(七七)-第6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休息室里聊天,现在拉菲尔·纳达尔就独自坐在沙发上,吃着香蕉。
埃文·贝尔四周看了看,没有看到罗杰·费德勒,估计他也和自己的妻子、团队聚集到了一起。由于下雨比赛暂停,运动选手必须注意保暖,保持肌肉的热度,所以他们总是习惯穿着外套,用毛巾把热量留下来。
“所以,感觉如何?”埃文·贝尔笑呵呵地在拉菲尔·纳达尔的对面坐了下来,托尼·纳达尔等人也都在沙发上落座。不过托尼·纳达尔等人都在紧张地思考着什么,估计还是在担心比赛的事,只有埃文·贝尔一个人开口。
拉菲尔·纳达尔耸了耸肩,“可惜没有好天气,不然我有信心在第三盘就结束比赛的。”
埃文·贝尔听闻,脸上的笑容就绽放了开来,拉菲尔·纳达尔一向谦逊谨慎,像这样的话一般是不会说的,不过也可以看出来他今天自信心很足,状态十分出色。在罗杰·费德勒的后花园里能够有这样的状态,这是一件好事。“可惜现在都被拖入第五盘咯。”
埃文·贝尔的调侃让拉菲尔·纳达尔上扬的嘴角顿时耷拉下来,如果是托尼·纳达尔等人估计就不敢如此直接,总是会担心影响到拉菲尔·纳达尔的情绪,但埃文·贝尔却相信拉菲尔·纳达尔不是那么容易被影响的人,任何一名顶尖的网球选手,都必须有一颗强壮的心脏。
“我知道进入第五盘之后就等于是重头开始,所以我会集中注意力,一分一分拼下来的。”拉菲尔·纳达尔恶狠狠地咬着嘴里的香蕉,用坚定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信心,“至于结果,不是现在可以知道的,不是吗?只有真正把每一分都打完了之后,我才能看到最终的结局。”
拉菲尔·纳达尔并没有刻意去提去年决赛的遗憾落败,还有前年决赛的惨败,因为他知道,每一场比赛都是全新的开始,特别在对手是罗杰·费德勒的情况下,以往的数据都做不得准的,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对于拉菲尔·纳达尔的这种状态,埃文·贝尔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我会在现场等着最终的结果。”旁边的托尼·纳达尔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看得出来,拉菲尔·纳达尔现在士气正旺,并没有因为接二连三的大雨而打乱自己的节奏或者丧失信心。
听着外面淅沥沥的雨声,埃文·贝尔和拉菲尔·纳达尔放松地闲聊着,只不过托尼·纳达尔还是时不时焦急地看向窗外,似乎在抱怨着大雨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还好,这一次大雨比较给面子,没有并持续太久,很快就看不到雨滴了。赛事组织者过来通知,让拉菲尔·纳达尔五分钟之后重新登场。
埃文·贝尔给了拉菲尔·纳达尔结实的手臂一圈,“祝精彩比赛!”然后和托尼·纳达尔等人一起走了出去,加入了观众队伍,率先回到看台座位上。
第1891章 长盘决胜
决胜盘的比赛进程再次验证了当今男子网坛罗杰·费德勒和拉菲尔·纳达尔的巅峰对决总是如此精彩的真理,两个人为现场一万五千名观众奉献了足以载入史册的精彩对抗,现场观众那一阵接着一阵的热烈掌声将2008年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最终大戏推向了高潮。而这两位宿命中的对手没有辜负所有人的厚望,比赛在六比六平之后进入了长盘对决,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方连续取胜两局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
托尼·纳达尔抬头看了看头顶上厚厚的云层,天色已经逐渐暗了下来,受到大雨接二连三的侵袭,这场下午一点开始的比赛,现在都已经就要七点了依旧没有能够结束,而长盘决胜更是无法预料结果。
埃文·贝尔似乎察觉到了托尼·纳达尔的焦躁不安,他拍了拍这位长辈的手臂,露出一个微笑。虽然没有说话,但托尼·纳达尔那几乎没有表情的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其实在这种比赛中,运动员都完全沉浸在每一球的竞争中,紧张情绪反而容易舒缓,但是坐在场边的教练、家属们才是真正的紧张,甚至可以感受到心脏都要爆裂开来的那种冲击力。难怪都说许多教练——特别是足球教练心脏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
两个人没有时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因为场内的比赛又到达了一个高峰,在七比七平之后罗杰·费德勒的发球局里,拉菲尔·纳达尔拿到了两个破发点。在长盘决胜之中,发球局的破发点其实和赛点就没有任何区别了,因为接下来就是拉菲尔·纳达尔的发球胜赛局。
不过球王就是球王,罗杰·费德勒先后用两个出色的发球挽救了破发点。托尼·纳达尔和埃文·贝尔都不由露出了遗憾的表情,而坐在他们前方的罗杰·费德勒团队全部都举起双手尽情欢呼。但很快,拉菲尔·纳达尔就收拾好心情,在下一球中就势大力沉、角度刁钻的一个反拍迫使对手回球出界,破发点再次出现了。
埃文·贝尔只觉得自己呼吸都有些困难了,即使经历过那么多大场面,但是体育比赛的紧张感依旧无与伦比,他自己都无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掌心里满是湿漉漉的汗水。
罗杰·费德勒再次发球直接得分,挽救破发点;随后罗杰·费德勒又在拉菲尔·纳达尔的压迫下,失误,再次送出破发点,这是本局比赛的第四个破发点。埃文·贝尔就和所有在场的观众一样,整颗心就好像搭乘着过山车,直上直下飞驰而过,耳边的呼啸声将所有空气都抽走了,紧迫感将全身的肌肉都紧绷起来,甚至就连动一动手指头都觉得困难。
破发了!
“哗”地一下全场的欢呼声就响了起来,埃文·贝尔更是握紧着拳头直接就从座位上蹿跳了起来,大喊着“加油,拉法!”埃文·贝尔只觉得自己胸膛里的火焰猛然窜了起来,然后将所有的情绪都点燃,一直到他察觉自己的声音都已经沙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呼喊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
托尼·纳达尔更是直接坐不住了,他拨开了埃文·贝尔,整个人干脆站到了走道上,双手紧紧盘在胸前观看比赛。接下来就是拉菲尔·纳达尔的发球胜赛局,成败在此一举!
西班牙的球迷率先开始发力,“上,拉法!上,上!”整齐划一的应援声在全场响起,虽然说温布尔登的观众总是更偏爱罗杰·费德勒,但此时,比赛进行到这个关头,大家都抛弃了个人的喜好,为这对决赛对手的精彩对决鼓起双手,然后竭尽全力为双方齐齐加油。于是,全场的加油声就跟随着西班牙球迷的愿望响彻全场。
当拉菲尔·纳达尔和罗杰·费德勒重新走上球场时,现场的口哨声、欢呼声、掌声融合成了一片,将气氛推向了新的高峰。
这很有可能就是全场比赛的最后一局比赛了,罗杰·费德勒自然不会缴械投降,在之前第四盘比赛的抢七中,他已经挽救了两个赛点,而这一局之中他又再次挽救了一个赛点。这让埃文·贝尔也坐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就站立了起来,精神紧绷地看着场地内的一举一动。最终,拉菲尔·纳达尔没有错过自己的第四次机会,虽然罗杰·费德勒的正手回球下网,拉菲尔·纳达尔终于在五盘大战之中战胜了当今世界球王,第一次拿到了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冠军,而且也成为比约·博格之后第一位能够背靠背拿下法网和温网冠军的球员!
拉菲尔·纳达尔直接就把球拍扔在了一旁,整个人倒地不起,而埃文·贝尔高呼着“啊”把双手高高举起,兴奋地像个孩子一样,疯狂地呐喊着。即使埃文·贝尔知道上一辈子这场比赛的结局是什么,但此时在现场观看比赛,那种无法抑制的兴奋还是瞬间如同电流一般在全身游走。
全场观众都站立了起来,无一例外,现场完全陷入了疯狂,他们见证了一场史诗对决,他们同时也见证了罗杰·费德勒王朝在拉菲尔·纳达尔的冲击之下,逐渐失去自己的一块块领地,不得不说,体育的魅力在这一刻被发挥到了极致。
这一刻就是2008年温布尔顿的最巅峰!
托尼·纳达尔甚至喜极而泣,他有些慌张地擦去了眼角的泪水,然后整个拉菲尔·纳达尔团队的成员都在互相拥抱庆祝着。场地里的拉菲尔·纳达尔分别与罗杰·费德勒、主裁拥抱、握手,他分别向场地内的观众鞠躬致意之后,小步跑到了球员通道的入口,然后借助旁边的物体,居然直接就爬上了看台——这里就是球员包厢的所在之处。
所有人都涌了上去,团团围住了拉菲尔·纳达尔,此时此刻,这个年仅二十二岁的少年才完全释放出情绪来,泪水直接就决堤了,他仅仅地抱着自己的母亲,嚎啕大哭起来。拉菲尔·纳达尔分别拥抱了大家之后,这才给了埃文·贝尔一个大大的拥抱。埃文·贝尔拍了拍好友的背,“你做到了,你实现了你的承诺。”然后揉了揉拉菲尔·纳达尔那满头大汗的脑袋,欢快地笑了起来。
埃文·贝尔最早认识拉菲尔·纳达尔的时候,就开玩笑地说过,将来有一天他能够出现在球员包厢里目睹拉菲尔·纳达尔夺得大满贯冠军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去年埃文·贝尔错过了拉菲尔·纳达尔在法网赢得三连冠的场面,不过今年埃文·贝尔却是在现场亲身经历了拉菲尔·纳达尔历史性突破的整个过程,激情澎湃。
拉菲尔·纳达尔随后接过了托尼·纳达尔传递过来的西班牙国旗,重新回到了场内。现场所有观众就像是沸腾的湖面,欢呼声、呐喊声、掌声、口哨声……经久不息。这个夏天是属于西班牙的,男子足球队问鼎欧洲之巅,拉菲尔·纳达尔又在网球界创造了历史,一个月之后北京奥运会上西班牙的表现势必也会得到无数人的期待。
所有人都在恭贺拉菲尔·纳达尔时,罗杰·费德勒孤寂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擦拭着眼角苦涩的泪水。虽然埃文·贝尔是拉菲尔·纳达尔的球迷兼好友,但他的视线还是不由自主停留在了罗杰·费德勒的身上。
成王败寇,这句话在体育比赛里也是适用的,人们为会冠军送上无数赞誉,却很少人去关注败者的处境,如果将这种情况推向一个极致,那就是金牌主义,又有多少人真正注意到银牌、铜牌的获得者呢?还有那些坚持完成比赛、坚持体育精神的参赛者呢?
今天这场决赛是史诗对决,而罗杰·费德勒也贡献了自己那一份力量,正是罗杰·费德勒的出色才成就了拉菲尔·纳达尔这个冠军的得之不易。难怪人们都说罗杰·费德勒和拉菲尔·纳达尔是最伟大的对手,他们的对抗为男子网坛带来了辉煌的十年。埃文·贝尔倒是十分好奇,自己重生之后,所谓的四大巨头又将会是怎么样的力量对比,而罗杰·费德勒和拉菲尔·纳达尔的比赛还是依旧精彩吗?
“感谢埃文·贝尔的到来,感谢他一直对我的支持。”拉菲尔·纳达尔的声音让全场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过来,这也打算了埃文·贝尔的思绪,他这才发现,全场观众和导演的摄像机都对准了自己,大屏幕上还有自己发愣的影像。埃文·贝尔不由笑着鼓掌了起来,嘴角灿烂的笑容让现场的尖叫声直接破表了。
虽然这是一场体育赛事,但埃文·贝尔绝对是现场最顶尖的大牌之一,而2008年温布尔登最亮眼的风景线也绝对不会缺少埃文·贝尔的身影,他也会伴随着拉菲尔·纳达尔的夺冠一起成为人们回顾今年比赛时的亮点。
“埃文,今晚的庆功宴一起参加吧。”托尼·纳达尔和埃文·贝尔并肩离开了球员包厢。
“当然,就算你不邀请,我也绝对会一起过去的。”埃文·贝尔的声音里还带着调侃,“对了,拉法可以喝酒吗?”
“……”托尼·纳达尔无言以对。
第1892章 突如其来
七月六日温布尔登男子网坛的巅峰对决之后,人们又再次失去了埃文·贝尔的踪影。有人说在希思罗机场看到了埃文·贝尔,不确定埃文·贝尔是不是飞往赫尔辛基,但即使目的地是赫尔辛基,但媒体也没有能够再次捕捉到埃文·贝尔的身影,他很快就消失在了北欧大陆上。
一直到七月十八日,“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的全球首映式上,埃文·贝尔与纽约首映现场进行了连线,才让人们再次发现了埃文·贝尔的身影。在首映式结束之后,许多人有去分析埃文·贝尔连线的场所,但可惜,那估计是私人住宅的书房,所以根本察觉不到任何线索,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埃文·贝尔应该是在北欧,从房子的设计、摆设等细节来看可以确认这一点。
随后的七月二十三日,即使是“黑暗骑士”首映成绩的火爆,都无法掩盖这条新闻的分量,“埃文·贝尔强硬拒绝伊莉莎白二世的授勋!”一切正如埃文·贝尔与肖恩·霍尔约定的一样,新闻爆发了,接着“黑暗骑士”的东风,强势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其实肖恩·霍尔之所以一直拖到二十三日才发布这条新闻,固然有借助“黑暗骑士”的浪潮吸引更多注意力的目的,但更多还是为了与“卫报”进行配合,他们需要更多的证据,更多更多的证据,力求能够一次性地扳倒“世界新闻报”,因为鲁珀特·默多克是不会给其他人太多机会的,甚至于第二次机会都不会有了。所以,这是仅有的一次机会。
二十三日“世界新闻报”的八卦爆出来之后,威廉·伍德对新闻来源的质疑,其实部分原因是他自己察觉到的,随后辗转联系到了泰迪·贝尔去求证。原本埃文·贝尔是打算过几天主动站出来质疑肖恩·霍尔的消息来源的,但现在既然威廉·伍德已经察觉到了,那就借着威廉·伍德的手率先把疑点抛出来,之后再推进,效果反而会更好。
于是泰迪·贝尔就顺水推舟地把埃文·贝尔怀疑有人窃听他的电话和住宅的事,告诉了威廉·伍德,这才有了威廉·伍德在“娱乐周刊”上对于新闻来源质疑的相关报道。
随后各式各样的调查就展开了,得益于提前得到了消息,最先取得进展的赫然就是“娱乐周刊”。威廉·伍德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就掌握了证据,肖恩·霍尔收买了私家侦探窃听埃文·贝尔的手机;不仅如此,除了埃文·贝尔之外,西耶娜·米勒、裘·德洛、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手机被“世界新闻报”窃听的事情也被挖掘了出来,刹那间,整个娱乐圈就混乱了起来。
除了“娱乐周刊”,“洛杉矶时报”也得到了确切的证据,表明肖恩·霍尔窃听的对象还包括了现在在美国发展的大卫·贝克汉姆、橄榄球明星四分卫汤姆·布拉迪和NBA的科比·布莱恩特。
在短短不到三十六小时之内,整个事件就从单纯的八卦轶事演变成为谍战要闻。原本人们还在感叹埃文·贝尔拒绝女王授勋的强硬,但很快就被窃听事件就成为了新的焦点。
随着时间的推进,爆料越来越多,“卫报”扛起了爆料大旗,有超过十七名艺人和政界人士都有理由相信,自己遭到了窃听。而根据“卫报”目前掌握的数据显示,“世界新闻报”窃听的受害者可能高达三千人!这是去年窃听事件爆发之后,新一轮的媒体丑闻。
2005年五月,“世界新闻报”刊登了威廉王子膝盖肌腱受伤的消息,虽然这条消息并不惊人,但皇室却对这条新闻进行了保密,于是爆发了“世界新闻报”的第一轮窃听事件;2006年四月,“世界新闻报”刊登了哈里王子流连脱衣舞会夜总会的新闻,并且还原了威廉王子嘲笑哈里的邮件,于是直接导致了窃听事件的爆发,一名记者和一名私家侦探进入了监狱服刑四个月,时任主编的安迪·库尔森随后辞职。
在过去两次窃听事件之中,警方从私家侦探加重售出长达一万多页的记录,确认他们曾经窃听查尔斯王储的通讯秘书和副官,还有威廉和哈里王子私人秘书的电话,次数高达六百零九次。同时王储查尔斯和康沃尔公爵夫人卡米拉的语音信箱也被他们入侵了。而主编安迪·库尔森更是设立了专项资金,就为了从皇室护卫队、警察、私人侦探出获取窃听信息。
在过去两年第一轮的媒体丑闻之中,公众并没有对“世界新闻报”窃听皇室表示太大的方案,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一次第二轮窃听事件的爆发,窃听对象依旧是埃文·贝尔这样镁光灯之下生活的艺人,还是无法赢得公众真正的关注。
即使窃听事件再沸沸扬扬,人们都会觉得那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因为公众人物被窃听,虽然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但人们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淡薄认识,就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就原谅“世界新闻报”的这种行为——即使不原谅,也不会严厉谴责,至多只是和朋友聊天时嘟囔两句“这是不应该的”,仅此而已。
但这一次的情况显然很快就失去了控制。随后,七月二十五日伦敦的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卫报”又公布了最新的消息,他们的头条报道称,“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干扰破案。消息一出,整个英伦三岛都哗然了,而伴随着更多深水炸弹被引爆,“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事件被彻底点燃,从事件变成丑闻,丑闻如同洪水一般将整个英国都淹没,并且掀起了惊涛骇浪。
米莉·道勒事件如同埃文·贝尔上一辈子记忆中的过程是一致的。2002年三月二十一日,英国萨里郡的泰晤士河畔沃尔顿,十三岁的米莉·道勒失踪了。女孩的家人焦急地给她打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处于留言状态,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报了警。
但是案情毫无头绪!米莉·道勒的亲朋好友不断给她的手机留言,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她尽快跟家里练习,很快,手机的信息就存满了,人们的希望也一点点消失。但是没过多久,亲人们意外地发现米莉·道勒的留言信箱居然又可以留言了,这让全家人都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米莉·道勒可能自己删除了部分信息——她还活着!
在当年四月十四日的时候,“世界新闻报”甚至还刊登过一则消息称:“一个名为米莉·道勒的女孩在一家招聘终结找工作,她向中介提供的正是米莉的真实电话号码。随后,终结拨打了该号码并留下口讯。这发生在米莉失踪六天后。”
这不仅让米莉·道勒的家人重拾希望,而且误导了警方的判断。在米莉·道勒失踪一个月的时间内,警方都没有过多怀疑谋杀的可能。道勒一家甚至还为此接受了“世界新闻报”的独家专访,米莉的母亲说,“如果米莉走进家门,我们肯定会激动地说不出话,只会擦干喜悦的泪水,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然后事情并非人们预期那样美好,六个月后,米莉·道勒的尸体在树林中被发现。但是由于时间流逝太久,警方失去了第一时间找出杀人凶手的先机,案件进入了滞留期。虽然经过努力的侦破,最终警方耗时几年时间,于今年年初确认了米莉·道勒是被一名夜总会守卫绑架并谋杀,但这位杀人嫌疑犯却始终不愿意松口认罪。而警方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将罪犯绳之于法。
这一次“卫报”发布新闻,就是得到了确切的证据,他们可以确认,早在女孩当初失踪之后,“世界新闻报”就雇佣私人侦探窃格伦·穆尔凯尔窃听米莉·道勒的手机语音信箱。当道勒家人和朋友的留言占满了语音信箱后,格伦·穆尔凯尔擅自删除了部分留言,这导致受害者家人以为孩子还依旧活着,同时也干扰了警方的侦破工作。
“‘世界新闻报’记录了女孩父母恳求她回家的每一个字。”“卫报”的这一句话让所有人通体生寒,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仅仅是为了报纸的独家新闻,就这样残忍地伤害道勒一家人。更可怕的是,“世界新闻报”不仅在报纸上编造了关于米莉·道勒还活着假象的新闻,而且还借机对道勒一家进行了专访,如此行径,令人发指。
事情还没有结束,随后下议院又确认了最新消息,就在米莉·道勒失踪四个月后,“世界新闻报”又窃听了两名十岁被绑架女孩的家人,这两个人女孩在2002年八月四日被绑架最终被撕票。
这一切实在太过可怕了,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悄然消失,而“世界新闻报”却为了所谓的新闻,肆无忌惮地窃听受害者的所有信息,甚至影响了警方对案件的侦破,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法律和道德的所有底线,在整个英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七月二十六日,“世界新闻报”驻扎在洛杉矶的另外一名记者詹姆斯·德斯伯勒和肖恩·霍尔一起在伦敦被捕,罪名是涉嫌密谋窃听,这是窃听丑闻爆发以来,警方第一次表态,他们对两名记者的逮捕也正式宣告了所谓窃听事件的真实性。
第1893章 人人自危
埃文·贝尔知道,肖恩·霍尔酝酿的大决战终于到来了。这一切来得是如此快速如此迅猛,“世界新闻报”根本没有做好抵抗的准备,就被铺天盖地的丑闻所淹没。但即使如此,埃文·贝尔还是感到愤怒,当他看到“卫报”一条条含着血泪的控诉,内心的寒冷根本无法控制。
不仅仅是为米莉·道勒等几位受害的女孩,同时也是为整个新闻界的现状。
由于上一辈子记者的身份,埃文·贝尔对于这次事件的感触是更加深刻的。回顾一下当初诽谤事件的爆发,其实就是因为媒体对于公众人物的区别待遇。
当涉及到公众人物的新闻时,新闻道德就变得十分薄弱,新闻的真实性、人物的隐私权都退居其次,八卦、爆点、内幕在人们的好奇心和偷窥感之中成为了第一要素。所以,全方位爆料公众人物的隐私,就成为各大报纸挣钱的有效手段;不顾新闻的真实性,以刺激为第一准则的新闻,也成为了报刊杂志娱乐版面里的常客。看图说故事、胡乱猜测演绎、无根据的爆料推测……这些看似完全荒谬可笑的新闻炮制手段都不再重要,只要是与公众人物相关的新闻,都变成了特殊的存在。
这一点,即使在法律上也是有漏洞可循的,因为在公众人物的身上,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发生碰撞时,法律是以维护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为主,这就导致了公众人物在与新闻媒体的交锋之中总是落于下风。
回想诽谤事件的始末,没有确切证据的推测、一面之词的打击、负面言论的施压,公众在媒体的引导下对埃文·贝尔进行了全方位的谴责,但却没有人会同情埃文·贝尔的遭遇,也没有人愿意站在埃文·贝尔的角度去思考,看看那些记者媒体甚至于去骚扰凯瑟琳·贝尔、泰迪·贝尔,这可以说是记者们为了获取新闻的激进行为,但同时也可以认为是公众们对负面新闻的渴求刺激、放任、乃至怂恿记者们做出这样的行为。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米莉·道勒这样一个无辜女孩的身上时,公众们才开始感觉到了危机。因为不再是只有公众人物会遭受到媒体的欺压了,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镁光灯下的受害者。
被成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就是“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里的蝙蝠侠,只是现在无冕之王手中的武器不再是对准小丑,而是对准所有平民,这种来自于内心的胆寒,足以让每一个人都瑟瑟发抖。但为什么无冕之王会把利刃对准平民呢?平民们的放纵又是否有催化剂的作用呢?
这才是埃文·贝尔感到内心寒冷的根本原因,他愤怒,同时也无奈。这也是埃文·贝尔愿意帮助肖恩·霍尔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打击“世界新闻报”,更是必须让整个新闻界都意识到:他们手中掌握的武器是有多么强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无冕之王们手中的照相机、录音笔和打字机能够带给人们无数信息,但同时也能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伤害。
埃文·贝尔原本是打算在二十四日站出来表示,自己一直饱受窃听的苦恼,但是事情的发展之迅猛显然是超出了他的预料。许多人总是以为媒体的力量是一个很虚幻的词,即使有当初诽谤事件的壮观,人们依旧觉得一夜之间就因为几条信息而翻天覆地的情况太过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能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加强悍。当埃文·贝尔二十六日重新回到伦敦时,窃听丑闻的发展已经翻天覆地了。
埃文·贝尔是在议会大厦门口的游行队伍之中被记者们发现的,今天的游行是由英国一个致力于推动社会改变组织“三十八度”的成员策划的,他们要求对电话窃听案进行公开聆讯,这一游行最终吸引了超过一千名市民[WWW。WrsHU。COM]的参加,可见这次窃听丑闻已经了全民的公愤。
埃文·贝尔抵达希思罗机场之后,就直接前往了议会大厦,加入了游行的队伍。今天的游行赢得了大批公众人物的支持,包括了和埃文·贝尔一直不对盘的休·格兰特、曾经在“真爱至上”里有过一面之缘的马丁·弗里曼、还有饱受窃听困扰的裘德·洛和西耶娜·米勒。不过即使焦点再多,埃文·贝尔的出现还是轻而易举就赢得了所有媒体的注意力。
记者一拥而上,瞬间就把埃文·贝尔淹没了,周围伸过来的话筒就好像一座座碉堡一般,将埃文·贝尔团团围住,埃文·贝尔的任何一点声音都会通过话筒被录音机记录下来,人们不仅想要了解埃文·贝尔拒绝女王授勋到底是不是事实,还想进一步了解埃文·贝尔对整个窃听丑闻的看法。当然,埃文·贝尔亲自出现在三十八度组织的游行现场,就足以清晰表达他的立场了。
“埃文,你真的拒绝了女王的授勋吗?”这样的问题不绝于耳,几乎每家媒体都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埃文·贝尔根本没有抬手去接话筒的打算,因为话筒实在太多了,所以他双手就自然地插在薄荷绿的短裤口袋里,“你们觉得这才是需要关心的重点吗?”埃文·贝尔轻飘飘地一句话就算是作为回答了,有记者还想要出声,埃文·贝尔却直接打断了,“现在有记者采用非法的手段窃取新闻,这已经超出了道德底线,更是损害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人权,你们却在关心其他微不足道的话题,为什么?”
现场不是新闻发布会,只是记者们聚集在一起而已,所以提问十分没有秩序,埃文·贝尔说话的每一个空档都有记者想要扬起声音提问,但是听到埃文·贝尔这一句“为什么”的时候,几乎所有记者心里都冒出了一个不妙的警告。
“因为我如果真的拒绝了女王授勋,那么这就是一个爆点,那么这就值得炒作,那么这就可以让报纸卖出销量,对不对?”埃文·贝尔一连串的话语就好像瀑布一下倾泻了出来,让现场记者都愣了愣,“这就是窃听丑闻会爆发的原因,因为你们愿意为了爆点、为了销量去炒作任何一个可能的焦点,因为你们愿意为了夺取更多的眼球用各式各样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