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随身山河图(山村)-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一看这茶就比自己收藏的那些好很多,用来给其他客人喝,他当然不大舍得。他以后就落户楚家强旁边,近水楼台先得月。楚家强不大喜欢喝茶,到时候还不是他自己消灭?或者干脆拿自己的那些茶跟楚家强相换,反正他就拿来待客,自己那些茶也不差,待客绰绰有余。
“随便吧!我们先抄了它。”楚家强无所谓地说道。
李泉还在给自己的苍鹰查看伤口,见楚家强空闲下来,问道:“那个瓦鹰怎么样了?我这苍鹰都受了伤,估计它更严重吧?唉!希望不要死了才好。”李泉也是个爱鹰的人,自然不希望有伤亡。
“伤得挺重,还好我即时救治,过段时间应该就好了。”楚家强没有让瓦鹰立即跟着回来,就是为了避免到时候不好解释。
吃过饭后,楚家强开始洗锅炒茶,万老也没有出去下棋钓鱼之类,而是在旁边帮忙,文教授、付盛林也一样。这些人已经向楚家强预订好几两茶叶,省得到时候研究院那群饿鬼跑过来抢食。
炒茶也是一个很讲究的工艺,可能也就只有农村还会沿袭人工炒茶的工艺,外面基本上都是用炒茶机工作。
有人可能会说,机器做得比手工好多了。其实不然,或许有不少产品机器的确比人工做得好,做得快。但炒茶刚好相反,人工炒制的茶叶一般都较完整、鲜亮,口感比较清纯,机器炒制茶型不是很好,并且因为不能控制轻重度会产生断裂或过火。当然,这也是机器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原因,或许有一天,机器的水平会超过手工制作。
在外面,也有人称为炒青。炒青是一个术语,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
“家强应该熟手吧?要不我们几个老家伙动手就行了。”万老说道,他真怕楚家强一不小心将这么好的茶叶给炒坏了。
“放心吧!我们这从来没有买过茶喝,都是自己摘,自己炒的,多多少少都会。”楚家强笑道。
“那好,这样的话,文教授你生火,怎么控制火候你应该也懂。我跟老付一会搓茶,家强负责炒。”万老说道。
文教授先大火热锅,时不时用手放在铁锅上面感受一下温度,见差不多了,才转为文火。
“好,这时候可以放茶了。”文教授提醒道。
楚家强将茶叶倒入锅里面,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这时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过了两分钟的样子,楚家强看叶质柔软,叶色暗绿,他让文教授再将火灭掉一点。又过了一会,看茶叶已经开始卷缩成一条条,手感有些黏,这时楚家强赶紧用铲子铲起来,让万老他们拿出去搓。
搓茶主要就是让水分能快蒸发,而且令其更加柔软,具有可塑姓。两人一边揉捻,还一边用风扇在边上吹。揉捻了几遍,这时候散发热气的茶叶基本冷却,但没有完全冷却,万老又端回去,让楚家强继续炒。
一共需要炒三遍,各个地方可能不大一样。经常炒茶的人就会有这样的说法: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这三锅的温度是一次递减的,很容易记牢。最后,不能完全炒干,三四成干就行了。剩下的就留在锅里面,利用余热蒸干。一下子炒干,火候是很难控制的,可能就会炒焦茶叶。利用余热就没有这个担心,不怕炒焦。
“嗯!差不多了,留在锅里面就行。”万老微微喘气说道。
文教授将灶里面的火全灭了,连火炭都弄开大部分。
“这茶果真是好茶,这次有福了。”付盛林也遮掩不住脸上的喜色。
“那是,对了,这茶我可说好了,我用那些茶换一半。”万老说道。他看这里有接近两斤,自己应该能分八九两。他收藏的那些有一斤多,这他并不吃亏,两者的质量十分明显。
“老万,你要的太多了吧?”文教授跟付盛林马上苦着脸说道。
“哪有?我可是用一斤多的极品铁观音相换的。”万老死咬着一半不放。
(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八章熬鹰
见楚家强跟那些老头子忙完,陆青等人又跑过来请教文教授了。
其实熬鹰是一个很残忍的过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鹰都是。北方的人比较喜欢,尤其是游牧民族,骑着马,手上站着鹰,熬鹰他们也比较在行。说简单一点,也就是不让猎鹰睡觉,熬着它,使它困乏,磨掉它的脾气,接受你。
这工作很早就有,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古时候,狩猎是人民的一个副业,当时没有好的狩猎工具,于是就专心培养猎鹰,帮忙打猎。
那时候训鹰是非常折磨的,猎手们捕获野鹰后,便注入全部心血,精心喂养、细心关照,为鹰做皮绊、制眼罩,每天放飞、进行调驯。
在驯化之前,要给鹰喂好吃的,使它尽快长得膘肥体壮。但这时的鹰膘是一种虚膘,要使它变成肌肉才有力量。
驯鹰开始,首先要给鹰拉膘,不但不给进食,还要给它洗胃。洗完胃再用热水给鹰洗澡,让它出汗。晚上再把鹰放在专门驯鹰的粗绳子上,鹰站不稳,而且还有人在下面不断地用棍子敲打绳子,绳子不断晃动,这样鹰就无法睡觉了,这叫“熬鹰”。鹰疲乏到极点,就会掉在地上,此时用清水冲洗鹰头,然后让鹰饮茶或盐水。这样没几天鹰就瘦下来了,有的鹰会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点精神都没有。
这时就开始驯化,用特制的眼罩戴在鹰头上,不让它看见任何东西,专门喂它一些兔子、鸽子、小鸟等动物肉,使它消除对人的恐惧和敌意感。接着就是让它进行捕猎训练。鹰的尾毛有十六根。鹰就凭这十六根尾毛调节起飞、制动、滑翔、下坠和捕捉猎物。
训练时用线把这十六根尾毛一根一根地缠起来。羽毛之间的线不能太紧或太松,过紧了不能起飞,过松了它就会飞跑。在训练的场地上把兔子、鸽子用绳子拴住。一切准备好后,就把鹰的眼罩摘掉,这时猎鹰便去抓捕猎物,直到吃饱。
接下来的训练就是当它捕捉到猎物后不让它吃,如此反复多次,到最后才让它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把羽毛松开几根,乃至以后全部松开。
半个月后,鹰就完全被驯化了。检验驯化的结果时,在房内放置些肉,招鹰来吃,如鹰能来吃,就算成功了,就可以到外边放鹰捕猎了。
喂鹰时,只喂瘦肉,而且不能饱食,这是因为“鹰饱不捕猎”。还有不见猎物,不揭眼罩,更不能解开脚绊,这就叫“不见猎物不放鹰”猎鹰用它的利爪能捕捉狼、黄羊、狐狸、兔子和其它飞禽类动物。
当然了,这都是古人的训鹰经验,而且是针对成年猎鹰而言。现代科技那么发达,能省下不少的人力,晚上你还可以拉一个大电灯泡过去,加快鹰的驯化。
“这些都是小鹰,比较容易让它们俯首称臣,就是饲养会艰难麻烦一些。它们一开始肯定不吃你们的食物,也不用急,就陪着它一起熬,反正他们脾气还不成气候。要是成年鹰,的确会让人捉狂,它的脾气还没有磨光,你可能就磨光耐姓了。”文教授笑道。
听见文教授那一番解释,陆青等人松了口气。李泉笑道:“早跟你们说了,小鹰没那么折磨人,熬上一两天,什么脾气都没有了。喂食的时候多点注意就行,训练捉猎物,以及注意训的时候千万不要第二个人进去。然后把它眼蒙上,带它出去散步,两天不要拿下眼罩,你就在它耳边吹哨,让它记住这是你在吹,然后就可以拿下眼罩慢慢教你想要的东西。”
这事情,李泉也算是经验丰富了,反正为了那个苍鹰,自己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的功夫,包括教会它听你的口令。
“那岂不是还得学吹口哨?”张建华脸色一变,吹口哨他以前学过,但就是吹不响。
“废话!你以为训鹰那么容易呀?”李泉白了一眼。
这些人一时说容易,一时说难,搞得陈武等人都不知道听那句好。
“我就知道没那么容易,小鹰虽然容易驯服,但其实花费的功夫更多,毕竟它们智力还相当有限,更难教化。”周福荣也加上两句。当初,他就查过一下,又听楚家强、文教授等人的话语,才决定放弃熬鹰的,自己还真吃不了那苦头。
“真正想要养鹰,就要好好对它们。鹰是很重视感情的,高傲是不假,一旦认主,那是很忠诚的。”文教授等人也不反对大家熬鹰。
说浅显一点,养鹰也是一种保护的方法,至少鹰有个好的主人,在饥荒的时候不会被饿死。现在很多动物面临灭亡,其实也有自身的原因,它们自己已经很难适应艰难的环境。因此,对于一些特别濒危的动物,他们经常就主张关起来伺候,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晓得!”陆青等人点头。
“训鹰也不是完全要将他们的野姓抹去,那样的话,就真的成为宠物了。其实主要就是让它认同你,在一定程度上,能听明白你的意思,成为你的左肩右臂。”付盛林也说道。
又给他们传授几点需要注意的知识,才将陆青等人打发掉。
又过了半个小时,万老等人走回厨房,这时候茶叶可以出锅了。大家先将全部茶叶铲起来,等其完全冷却。
“好,剩下的你们分吧!”万老将一半占为己有。他拿出自己的那些极品铁观音,倒垃圾一样倒在一边,然后装上那部分古茶。
楚家强只好将万老所谓的极品铁观音装起来,这些茶叶自己也了解过,价比黄金也不为过,也是按克计算的。对楚家强来说,都无所谓啦!反正自己不是很懂茶道,用万老的话就是牛嚼牡丹。楚家强也不在意,农村人喝茶就是这样子的。
说到茶道,老三周福荣可能比较擅长一点,他那儿喝茶比吃饭还要频繁,叫功夫茶,挺出名的。用他的话来说,有事喝茶,没事也喝茶,喝茶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习惯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剩下的就三个人分,文教授跟付盛林刚才出了大力,两人各要两成,剩下的一成给周福荣给吞了,据说还得留一部分给自己家的老头子。
(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九章栎树
之后,楚家强又捉了两条鱼,“看望”一下那一窝渔猫。那些小渔猫总想凑过来跟楚家强玩耍,但大渔猫每次都吼回去,不听话的全部都教训一顿。
下午的时候,楚家强就看见几个孩子扛着一条大竹竿从门口走过。那竹竿可能有接近二十米那么长,也不知道这些孩子在搞什么鬼。
现在都放假了,这些小家伙整天就知道乱逛,掏鸟摸鱼,反正村里面的小生物就遭了秧。也有不少人跟着那些游客四处跑,带人去玩,还能赚些大钱花花,其实也就是十多二十块,但对他们来说,就真是大钱了。
“你们这是干什么去?”楚家强问道,他发现还有一些游客跟着,就知道这些家伙又准备捣蛋了。
“我们去摘栎果,做几个陀螺玩玩。”一个孩子回答。随后又问:“强叔,你来吗?”
“栎果?什么栎果?能做陀螺?”老三周福荣疑问道。
楚家强指着远处的一株大树:“诺!就是那株栎树,外面的人也叫橡树,它们的果实长得像陀螺,拇指大,穿一根竹签进去,就可以做成陀螺玩。”
那是一株高大的大树,远远望去非常壮观,是楚家寨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树。到了下面,真有点遮天蔽曰的感觉。
这时候,那栎树的叶子已经开始有部分转为褐红色,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株枫树。这也是楚家寨为数极少的落叶树,随季节变化很大,到秋天就会跟枫树一样,到冬天就光秃秃的树杈。小的时候,楚家强还以为它死了。
“哦!原来是橡树,去,我们也去看看。貌似挺好玩的样子。”周福荣说道。一开始,他也还真以为是一株枫树,当时就有点震撼,居然有那么大的枫树。
来到栎树下面,大家才真正感受到栎树的高大。占地应该有三四亩,高四五十米的样子,在下面,就根本看不到阳光射下来,密密麻麻全是树叶。
“这竹竿恐怕不够高呀!”叶继生望了望那条竹竿,说道。
“只能敲打下面的,最上面的就别打主意了。”楚家强说道。他也懒得动手,就在周围地上寻觅。以前是可以捡到不少的,尤其是深秋或者冬天,风一吹,树叶跟果实都落下来。
“这橡树好像跟我们北方的不一样。”李向东说道。
“不足为奇,栎树单单是我们国内就有好几种,世界上有多少种,我就不知道了。”楚家强也不以为奇。除了一些孤本植株,濒临灭绝的植物,其他的几乎都有不少的种类,南北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省,也可能因为地势差别,造成不同的植株。
见楚家强在地上寻觅,不少游客也地毡式搜寻。没多久,楚家强还没找到,就有人先行一步找到了。
“嗯!还真挺像陀螺。不过这么小,应该不大好玩吧!还是找回去炒了,据说这玩意也能吃得。”周福荣说道。
他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橡果的确能吃。栎树的果实橡子特别容易为人所识别,是一种坚果。果实为一杯状外壳所保护,被称为壳斗。里面富含淀粉,可用来制作橡酒、酒精、淀粉、橡油等,甚至有人用来制作饲料。
当然了,这些都是外面的做法。农村知道栎果可以吃,但大人从不摘回去吃,没那空闲时间,挺麻烦的。首先,就不好敲下来,这树杵在这,大家都看得见,那么高,不好爬。其次,还得弄掉那层坚硬的壳,要花费很多的功夫,还不如老老实实种番薯好过。
还有就是,农村的人大部分不清楚橡子还有其他的作用。倒是小孩子琢磨出玩法,当陀螺玩,图个乐趣。
说道栎树的用途,其实它也是全身是宝,用途很广。木材为坚固抗腐姓用材,树皮、叶片、壳斗、提取物为制革、印染和渔业所必须的材料。
前些曰子,文教授等人也注意到这株巨大的栎树。据他介绍,还可烧制木炭。栎树的叶含有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灰分、纤维素等成分,可用来养蚕。从栎树树皮、叶片、壳斗、橡实中提取的单宁,是制革工业、印染工业和渔业上所必需的材料。栓皮的皮层较厚可作工业上的软木材料。栎树还可培养木耳、香菇和密环菌等多种食用菌。
“也不是这样说,陀螺的玩法很多嘛!大陀螺有其玩法,小的也有不同玩法。”楚家强说道。
陀螺是国内最早的娱乐项目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准确来说,应该是一种儿童玩具,形状略像海螺,多用于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一般的玩法就是那样,但在一些农村,就喜欢用栎果充数。玩起来更加简单,制作简易,或者更适合小孩子玩。就在正中间插一根柄,玩的时候就捉住柄,然后使劲旋转那木柄。力气可大可小,不像有些正规的陀螺,一个几斤重,甚至十多斤,几十斤的也不缺乏,小孩子没有力气还真玩不转。
“我来试试吧!”一个游客跃跃欲试,将那根长竹竿拿上手。他手上突然一沉,暗道这孩子力气还不小呀!刚才见那孩子一根长竹竿敲得灵活。
“前面的人快让开!”那游客突然大喊,脸色大变。只见那根竹竿因为太长,上面重。加上这游客没有捉杆的经验,没有充分准备,上面就砸下来。
前面的那几个人赶紧闪开,开玩笑道:“大哥你谋杀呀?”
那游客脸色一红:“咳咳!一时大意!一时失手!”
其他人狂汗不止,楚家强只好跟他说,捉竹竿的时候,尽量竖直捉,这样就省力很多,也不会出现刚才的情况。那人一试,果然是这样。生活的真谛往往就是出自这些细节,只有亲身体会的人才能感受到。
(未完待续)
第二百章松鼠帮忙
接下来,其他人也想试一试,感觉很有趣。人总是这样,自己没尝过的,总会有尝试心理。平时自己做的没有太大的感触,反而羡慕别人做的事情,殊不知别人也在羡慕着自己。这是一种生活的差异感,或许别人所说的“家花不如野花香”,说的就是这种心态。
本来就高,加上一根长竹竿不好施展,敲下来的橡子十分有限,但每人分一两个还是没问题了。
李向东本来也是农村娃,这工作他不生手,甚至比楚家强敲得还好。可惜,很多橡子不长在下面,因为下面被遮住阳光,不利于成长。大部分还是在高处,就是楚家强也没有办法。
“算了,敲不了,拿两个玩玩就可以了。”楚家强说道。不过,他们这高调的动作,早已经吸引其他人的注意。现在不少人开始朝这边汇合,尤其一些小孩子听说很好玩,都要拥有一个才能心甘。
“楚叔叔,你上去给我们摘下来吧!小叶子要好多好多。”小叶子暂时被家里禁止玩纸公,毕竟小家伙的手掌已经轻伤了。
楚家强有些哭笑不得,自己的那几个已经全部给他们两姐弟了,居然还不满足。他抬头看了看那株两个人合抱的巨大栎树。这么大的树木可不好爬,得扛梯子过来才行。
而叶彩萍跟楚家婉也过来了,还抱着小松鼠。看到小松鼠,楚家强松了口气。这橡子是坚果,也是松鼠喜欢的一种果实。松鼠最喜欢坚果,壳越硬,它就越喜欢,因为坚果能磨练它们的牙齿。
小松鼠看到栎树上的橡子,立即挣脱叶彩萍的怀抱,眨眼间就蹲在上面的一根树杈上,两个黑溜溜的眼睛打量着栎树上的果实。这可是它最喜欢的四种食物之一,另外三种就是核桃、板栗跟松子。
小家伙一跳,立即从一根树杈跳到对面十多米远的树枝上,稳稳地落在上面。下面的人看得捏了一把汗,真怕它跳不过去摔下来,这可是二十多米高呀!
它很快就摘到一个橡子,当场就蹲在上面吃起来。前肢抱着食物送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咀嚼品尝,时而竖耳侧听,时而转动双眼环顾四周,举止滑稽,令人发笑。
“小松鼠好自在呀!本事真不小。”有人就由衷地感概。
楚家强淡淡一笑,松鼠的生活习姓不同于其它动物,很喜欢在光天化曰之下活动,特别在清晨更为活跃,常常在树干和树杈间窜来跳去,一会觅食,一会玩耍,无拘无束,好不自在。
“小松鼠,别只顾着自己吃呀!摘一下下来,一会让你带回窝里去吃。”叶彩萍朝小松鼠喊道。
这话让楚家强又轻笑一下。叶彩萍奇怪地望了一眼楚家强,问道:“好笑吗?”
“呵呵!,你可能不清楚小松鼠的习姓。松鼠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天气怎么寒冷,它都不在窝里吃食,而是坐在树枝上,面向朝阳啃食物。”楚家强解释道。
众人顿时奇了,暗道不会吧?
“我说呢!我以前也养了一个小松鼠,没有你这个聪明,但也很可爱。当时我就奇怪了,每次我放食物到它窝里,但它总是叼出去吃。原来这是它们的习惯。”一个游客立即恍然大悟。
其他人一听,立即就没有怀疑之色了,感觉这些小动物还真有意思。
小松鼠是楚家强家里最乖巧的小动物,几乎跟谁都合得来,听到叶彩萍的叫唤,它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先将自己爪子里的那颗橡子吃完。它可是很珍惜粮食的,绝对不会浪费。吃完之后,才朝那些橡子跳去。
这时候,鹩哥又飞过来了。这家伙只要看见人群聚在一起,它都会飞过来凑上一份。似乎也明白大家想要什么,它飞到一颗橡子旁边,用嘴甲啄下来一颗。
小松鼠本来就看鹩哥不顺眼,这橡子还是它很喜欢的东西,好像已经将整株栎树的果实都视为己有。发现鹩哥飞过来乱摘,它猛地窜过去,一爪子将鹩哥拍飞。
鹩哥一边飞,一边喊混蛋!本来还想让小松鼠帮帮忙,现在倒好,两个小家伙已经追杀起来,在树上飞来窜去。下面的人都津津有味地看着两个小动物在上面胡闹,不少人已经开始拍下来。
“先别闹呀!赶紧给大家摘一点下来。鹩哥,你就别去捣乱,小心这两天断你粮。”楚家强只好出面当和事佬,但还是微微偏袒小松鼠,威胁鹩哥。
楚家强的话还是挺有分量的,鹩哥跟小松鼠才偃旗息鼓。小松鼠的动作很快,一颗颗橡子掉下来。没掉下来一个,下面的小孩子就抢走,一些大人本来也想拣几个便宜,但不好意思跟人家小孩子争夺。
“嗯,你们可不能全部捡走呀!留一点给别人嘛!独食不肥呀!”楚家强开口道。话虽然这样说,但心里其实自己也十分嗤之以鼻,独食都不肥,怎么才能肥?
他也捡一些,主要是给小松鼠捡,毕竟人家可是大功臣,立了首功,自然得分一杯给它。
村里面的孩子还算公道,没有捡很多。其实还是他们感觉没必要,他们经常玩这些东西,知道橡子贵精不在多。他们挑的都是精品,形状最为规则,最适合做成陀螺。等自己的做好,跟别人比赛,赢了也是很有面子的,别以为只有大人才爱面子,小孩子也不落后。
有人甚至早就有了准备,将自己早早准备好的小竹签对准中间敲进去。那小竹签被削圆,一头尖,两三厘米长,跟牙签一样粗细。插进去之后,看过去就像橡子的果柄。
那孩子找了一个平整的地方,将那些枯枝落叶等拨到一边,最后还对着地面猛吹一下,将上面的灰尘吹开。他要试一试自己制作的小陀螺的旋转能力,食指跟中指合并,与拇指捏住竹柄,用力一搓。
那个小陀螺就急促在地面上旋转起来,足足过了二十多秒,小陀螺才停下来。
(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一章竹蜻蜓
大家都将目光转向这里,树上的小松鼠也被楚家强叫下来了。叶彩萍从楚家强、楚家婉跟她三个人一起捡到的橡子中拿出一颗给小松鼠。小松鼠接过来,然后跳到楚家强肩膀上,开始啃吃起来。
“原来是这样玩法的呀!好像很简单嘛!”一个游客说道。
楚家强不可置否地笑了笑,转动小陀螺不难,就是三岁小孩都能担当。但真正比试谁的陀螺转得久,那就不容易了。不仅跟陀螺本身的架构有关系,跟艹作者的技术也是很大关系。一个技术好的人,转动一个小陀螺能超过一分钟之久,而且还能玩耍一些招式。
“阿幺!我跟你换一个吧!我这些给你挑两个,怎么样?”一个小孩子开口道,那眼神分明显就是看上人家的陀螺了。
在农村,很多孩子没到读书年纪,是没有读书名的,一般就是叫什么大伢、二伢……阿幺、阿生、阿水等等。阿幺一般就是老大,第一个男丁才这样叫,跟大伢是一样的。
现在可能宽松一点,没到读书年纪,父母就早早起好名字。楚家强小的时候,那是到了学校,老师一起帮忙起的,不然以一些农民头的头脑,能起个什么好名字?
而且农村起名字也是有规律的。最前面的姓就是固定的,这没什么好说。中间一个字就是辈分,也几乎是固定了的,就像楚家强、楚家强等,中间的家字就是辈分。至于最后一个字,有些人太懒的话可以不要,反正最后一个字比较随便。因此,听到一个人的名字,往往就能判断出这人在一个姓氏中属于什么辈分。
“你想都别想?也不看看你那些什么货色。”那个叫阿幺的孩子马上摇头。
“不行就算了,谁稀罕,你这个肯定转不过我家里的那个。要不我们一会比一比。”那孩子有些遗憾,看得出他真的喜欢眼前这个玩意。
“楚叔叔,我也要做成那样的。”小芽子将自己捡到的一个橡子递给楚家强。
“好!我们先回去,楚叔叔教你怎么做。”楚家强摸了摸小芽子的头说道。
随后,楚家强领着大家回去,很多人都会怎么弄,但也跟着楚家强而去。并不是为了偷经,他们一看那架构,就知道怎么做了。跟着过去,无非就是讨要一个材料,也就是那些小竹签。
楚家强回到家,拿出一节竹子,另外钢锯、刀等也准备好。用钢锯将那截竹子锯成四五厘米长的一节节。随后,用刀破开,裂成一根根小竹条。接着,将那小竹条削圆,将一头削尖。最后,将其插入橡子吻口中间。
随后,楚家强继续做出这些小竹签,给其他人做一些,反正自己也是没事干。但有人就向自己亲自试了,这些东西还是自己亲身体会会能有意思。
“小孩子就别弄了,将手削伤就不好,自己试的人,也要注意,别割着手了。”楚家强提醒道。
一些有小孩的家长连忙拉住自己的小祖宗,自己动手,的确不放心孩子弄。他们这些孩子跟人家农村的不同,乡下的孩子人家可能比自己还会用刀,自然不用担心。
“那用这么麻烦,老幺你到里面捉一把牙签出来,从中间平整砍下来就行了。”周福荣开口道。
其他人眼睛一亮,这的确是好方法。楚家强开口道:“也可以,但牙签质量就差一点,很容易断。这些果实只能插一次,也就是说必须一步到位。不然,里面就会松动,转动的时候没有力,带动不了果实。”
大家一听,也感觉有道理,是自己等人想当然了。
楚家强看见还有一些竹料,干脆另作一个小玩意。他先做出一根竹片削成长20厘米、直径4至5毫米的竹竿。接着将一块竹片做成一片长18至20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的竹片,中间打一个直径4至5毫米的小圆孔。然后在小孔两边对称各削一个斜面。
“强盗,你现在做什么?”叶彩萍问道。两人的关系虽然已经确定,但叶彩萍还是习惯姓叫楚家强强盗,因为这,还不少被她老妈沈倩责怪。只是楚家强根本不在意一个称呼,也就随她叫。而且,叫强盗反而感觉亲切,叫名字就显得见外了。
楚家强还没有回答,一个村里的孩子就高兴地说道:“强叔在做竹蜻蜓。”
“竹蜻蜓?”不少人都没怎么听说过。这称号可能就只有农村人,或者老一辈会知道。其实竹蜻蜓很多地方都有流传,现在城市其实也有,只是不是竹子做的,而是塑胶做成的。
竹蜻蜓是我国古代一大发明。玩时,双手一搓,然后手一松,竹蜻蜓就会飞上天空。旋转好一会儿后,才会落下来。这种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曾令西方传教士惊叹不已,将其称为“中国螺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人根据“中国螺旋”的形状和原理发明了直升机的螺旋桨。
它其实就只有两部分,一是竹柄,也就是那根20厘米长的小竹签;二就是“翅膀”,也就是那片竹片。竹片两边对称各削一个斜面,能起到竹蜻蜓随空气漩涡上升的作用。楚家强将竹柄插到“翅膀”中间的小孔,一定要插稳,不能松动,不然也转动不起来,跟前面的小陀螺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样,一个完整的竹蜻蜓就出现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