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农女种田记-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起原来的日子。
  
  李梅沿着街道慢慢前行,路边的小摊位上什么都有卖的,胭脂水粉、头饰发饰、爽口小吃、木制玩具、各种花样编筐等等,都是一些很有特色的小东西,很吸引李梅的眼光。她看着这些小玩意儿,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不可低估,在这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凭借双手就能做出各式各样的精巧物件,那得是集合了多少人、多少代的奇思妙想。这更让她觉得,古人也有好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李梅就这么一路看,一路买过去,有糖人、糕点、玩具、头饰等,没花几个钱、却很有特色的东西,她都想买回去给弟弟和妹妹。她又不是只会赚钱不会花钱的守财奴性格,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过得更好。现在她有了钱,当然会买一些改善生活的东西。
  
  李梅转了一圈,觉得饿了,就找到一个路边摊去吃馄饨。馄饨摊的生意还不错,一直没有断人。李梅坐下等着吃馄饨,就在无聊到处乱看的时候,见到了一个不经常见到的亲人,就是她家那个不经常见面的三叔,他正忙着往一个店里搬东西。
  
  这个三叔在李梅印象中不常见,就在过年的时候才见一面,但她还记得他长相。自从李家三兄弟分了家,兄弟们之间来往就少了。李梅她三叔和三婶出去盖了房子,后来在三婶娘家的帮助下,三叔一家去镇上开了个杂货店,好像生意还不错。忙活了几年后,他们又从镇上搬到了县城,混得算是不错了。只不过这个三叔不经常回去,李梅一家和他们没有太多接触。
  
  李老太婆对这个在县城做生意的儿子赞不绝口,觉得三儿搬到是一件城里无上光荣的事,这也是她偏向三叔一家的原因。相比之下,老实的李老爹就显得更无能,更不得他娘的欢心了,好像就跟不是她亲儿子似的,偏心偏到底。
  
  李梅认出了那个一年才难得见一次半次的三叔,根本没打算前去相认,因为他三叔是靠媳妇娘家进城的,所以三婶总是压三叔一头,她三叔有点“惧内”。三叔不经常在家,跟李梅一家根本不亲,而且三婶很瞧不起她家,谁让她家过得最穷,三婶就怕这穷亲戚上门借钱花。这样想着,李梅更不可能往前凑合了。
  
  李梅瞧出那家小店可可能就是三叔家开的杂货店,她认清地方,寻思以后绕路走。李梅就是这心思:我们家穷得时候,你们都躲着,行;等我们家有钱了,那我也会躲着你们,咱们谁也别想占谁的便宜。
  
  李梅吃完馄饨,进了一家不起眼的布店。她身上穿的这一身有点寒碜,怕去太好的地方让人给赶出来,古人最讲究什么阶级地位。若是去太好的地方,被人当成要饭的赶出来,她可就丢人丢大发了,她可不想被人骂,被人围观。
  
  李梅就抱着这样的想法进了门,就这样,她也没受到热情的对待。因为一看李梅那洗的颜色掉色的衣服,就知道不是个有钱的,这样的人能买多少东西。店里的掌柜牢牢地坐在椅子上,根本没有起身迎客的打算。
  
  李梅毫不在意,不管老板是不是热情待客,他的东西总是要卖的,李梅就自顾自的看店里的布料。
  
  布料有很多种,分麻、棉、绢、绫、绸、缎等。平常百姓人家,一般都穿棉麻布料,因为这个最便宜,老百姓穿着干活方便。绫罗绸缎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当然是达官显贵穿的。
  
  此店不大,可比乡下的布店种类多了不少,让李梅一时看花了眼。有些东西李梅一时难以转换过来,比如说丝绸。在现代,若不是刻意去寻找这样的店面,平时一定很难见到。可在古代,这东西就多了,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李梅看到几匹精美的绸缎布料心里痒痒的,觉得眼花缭乱,让她甚至有了伸手去摸一下的想法。可惜的是,现在她的钱还不够挥霍的程度,不能乱动,她买不起那些好看的丝绸,只能买些便宜点的棉布回家做衣服。李梅的眼神留恋的在那几匹好布上打了几转,压下心底的渴望,再去看别的合适布料。
  
  棉布有好几种颜色,有天蓝、粉红、浅紫、藏青、黑白等色,李梅觉得古代的纺织、染色技术都不错,不过,棉布一洗容易掉色。李梅打算多买点布料,她觉得家里每个人都需要做新衣穿。反正李梅的花钱观念和古人不一样,她有了钱首先想到的是改变目前的生活;可依照李老爹的想法,肯定是把银子一钱不拉地存放起来更好。
  
  “掌柜的,这种布怎么卖的?”李梅指了指粉红色的棉布,她想买一些给妹妹做衣服。
  
  “十二文一尺。”掌柜的好像正在看账本,抬头看了一眼,他看了看李梅的穿着,觉得这姑娘不会买多少布。所以他的声音里有种不在乎的感觉,脸上一点笑意都没有。
  
  “那藏蓝色的棉布怎么卖?”李梅又问起藏蓝色的料子,这个适合给弟弟和李老爹用。
  
  “一样钱。”这回掌柜连头都没抬一下。
  
  李梅根本不在意掌柜的态度,她开始讲价了,“便宜点行不?便宜点我就多要些。”
  
  掌柜的想,看她那旧衣服,一看就不是有钱的人,买布能买多少,张口就说:“要的多了,就十文一尺。”
  
  棉布这东西就是薄利多销,一尺布能便宜两文钱,那就不少了。
  
  李梅觉得这价钱算是比较便宜了,更想多买一些。
  
  “掌柜的,我粉色的要十尺、天蓝色要二十尺、浅紫色要二十尺、藏蓝色要三十尺。”李梅一连串把要买的布都报了出来。
  
  要是每人两身衣服,她就得多买些布。她也不知道做一身衣服用多少布,而且古代织的布都窄一些,她就估摸着买。反正布料放不坏,要是剩下了,明年春天还可以做单衣穿。
  
  掌柜的被她的豪爽给惊了一下,立马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满脸的惊讶之色全部显露出来,“姑娘,你……你真要这么多布?”
  
  “当然是,不然我还来这里说笑话玩吗。掌柜的,我要这么多布,还能再便宜点吗?”
  
  掌柜的陪着笑说:“姑娘,你说笑了,我从没见过像你一下子买这么多布的人,这已经是我给你最便宜的价钱了,真的不能再便宜了。”
  
  掌柜的一算,他一尺布能赚两文钱,卖给这姑娘的布比人少赚一半,早知道就不说这么低的价格了,谁知道她买这么多,真是人不可貌相。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好在这姑娘要的多,就当是薄利多销了。
  
  李梅算了算,一共八百个铜钱,她就说:“掌柜的,你就卖我七百五十文好了,你卖的便宜,下次我还到你这里来买布。”
  
  买东西吗,当然是越便宜越好。可是掌柜的脸快黑了,他卖得够便宜了,还得便宜十文钱,他还能赚多少。
  
  “姑娘,真得不能再便宜了。”
  
  “掌柜的,我可是要买这么多布,多了你还不痛快点卖,那我就去别家问问了,再说了,我以后还会再买别的布呢……”李梅这话让人产生无限遐思。
  
  “行了,要是你愿意,七百八十文卖给你了,看你这姑娘,年龄不大,倒是挺会讲价钱。”掌柜的怕这个大客户给得罪了。算了,便宜就便宜吧,下次她再来买布,一定不能再便宜卖给她。
  
  又便宜二十文,还行,可能这是最低价了,要不掌柜露出肉痛的神色呢。李梅想着就满足了。
  
  两人银货两讫后,李梅看着一大堆布料发愁,这可怎么拿回去。她眼神四处一扫,发现柜台上有块脱色的包袱,“掌柜的,你看这么多我也没法拿,不如你给我用那包袱包起来吧。”
  
  掌柜的只能苦笑,这姑娘简直是雁过拔毛,太厉害了,一个旧包袱,他也不好收钱,罢了,布都卖了,包袱就让她拿去用吧。
  
  掌柜的摆摆手说:“姑娘,你拿去用吧,我说你这姑娘真是……哎,我都要赔钱了!”
  
  掌柜的一边给李梅包布料,一边唠叨:“这位姑娘,你下次再来大叔这里买布料啊,我这里东西最便宜了……”
  
  大叔不知道是觉得亏了,还是咋的,啰啰嗦嗦跟李梅说了不少废话。
  
  李梅看大叔肉痛的样子,暗自发笑,她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心情很好,不禁觉得自己到了古代也是杀价无敌。不得不说,她得意了。



35、【更新】 。。。 
 
 
  李梅提着沉甸甸的布包袱出了门;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就拐进一个小巷子中;确定四周无人后,把布料放到了空间里。她出了巷子;马上就去了另一家布店,又买了不少棉线和棉花。同样,她又躲起来放到了空间里。
  
  最后,李梅去了一家看起来铺面大些的药铺;买了一些她知道的可以做调料用的药材。买完后;她就转到另一条街上往回走,生怕被人看出什么异常,这还是她第一次在街上使用空间;生怕被人看不她的不同之处;把她当做妖怪抓起来。不管怎样,小心为妙。
  
  李梅看东西买得差不多,不打算再逛了,准备就这样回去。她怕被不怀好意的人盯上,那样的话,她就悲剧了。
  
  李梅这次出来就是随便转转,观察一下风俗民情,考察一下市场,看看以后该怎么赚钱比较好。她四处看了一下,发现此路两边的宅院比较精致,路上还有坐软轿的人,路边的店面看上去也很雅致、井然有序,一点不见忙乱的样子。这让李梅觉得,这里可能就是“富人街”了,不然房屋哪能如此整洁大气。
  
  看来,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贫富贵贱之分。有的人为了能填饱肚子而奔波忙碌,有的人却为晚上是吃鱼还是熊掌而纠结犹豫。不过,李梅觉得这些和她都无关。“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济天下”,她还是先把自己的家安置好,才是目前最要紧的事情。
  
  李梅提着一部分东西,回去做了返程的马车,很快就到了镇上。这样,她只能走着回家。出门基本靠走这事,看来她得习惯才行。她今天买了不少东西,心里很高兴,看路上没人,还哼着小调慢慢走。反正离太阳下山的时间还早,她不着急。
  
  可巧的是,林家老二他婆娘回娘家,和李梅走一路。这不,到了个拐弯的地方,两人就遇到一起了。从此处到林家,只有一里多路;而到李家庄,还差三里多路。
  
  李梅乍见这个老二家的,立刻想起集市上发生的一切;接着,她就撇过头去继续往前走,不打算理这个搬弄是非的胖婆娘。因为她俩根本不是一路人,无话可说。
  
  李梅是不想惹麻烦,可不代表别人想放过她。
  
  “哎呦,这不是咱家那个命硬克夫三弟妹吗,怎么又闲工夫出来了。不对,现在不是三弟妹了,是林家的下堂妇。三弟可是给你写了休书的,幸好三弟英明,提前写下了休书,要不家里有个这种命里带衰的人,指不定多晦气呢……”
  
  李梅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性子,俗话说的好:“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有的人你越不想搭理她,她还越把自己当盘菜了。
  
  李梅马上还击说道:“哟,我当是谁呢,原来是个不长眼的。还是谁家没关好门,把家里的狗放出来到处乱吠,我说嘴巴怎么这么臭呢,大老远就问道一股臭味,熏死我了,我得赶紧闪一边去……”
  
  她扇着鼻子,说完就赶紧往前急走了进步,就好像怕被什么脏东西臭着了一样。
  
  李梅才不管她是前二嫂还是恶婆娘,她肯定是不会给她留一点面子。无论她怎么做,估计林家人对她不会有什么好印象。现在她又不指望林家,干嘛一再相让,被人逼得步步后退。上次她已经给了林家五两银子,在她的心中,现在林家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比陌生人都陌生。而眼前这个刻薄的前任嫂子,更是连个路人都不如,她会给她面子才奇怪。都觉得以前的她老实是吧,都以为她好欺负是吧,看她不反抗,还真拿她当病猫了!这回她不会再忍着了,林家人要是再侮辱她,她就伸出自己的爪子去挠人,就算当个不受欺负的小野猫都行!
  
  要是比骂人,虽然她的嘴巴不一定说出多么下流低俗的话,但是她的嘴巴很毒,也会气死人不偿命的。
  
  林二嫂被李梅这么一骂,气得跳起脚来,“你个小贱人,杀千刀的,竟然说我是狗,看我不打死你!你给我站住!”
  
  林二嫂说着,跩起胖胖的身子就要追李梅,别看她身体胖,可是架不住有力气,眼看追了几步就要抓住李梅。
  
  李梅一听林二嫂的话,回头一看,好家伙,跟个母大虫似的追上来了,恨不得马上把她扑到。李梅当然不可能任由她追打了,一边小跑一边回头刺激林二嫂:“哈哈,我说某个臭嘴的,竟然对号入座了。胖的跟头猪一样,你能追上我吗,你来啊……想打我,等追上我再说……”
  
  李梅最近补了不少好料,经常喝大骨头汤,还刻意多吃肉、吃饭,虽然还没长多少肉,但力气补回来不少。她身子又轻便,跑起来还是很轻松的,她就不信自己跑不过一个大肥婆。
  
  林二嫂一听李梅的话更生气了,她哪里见过这样的李梅,跟个皮小子似的,还知道跑了,一点没有原来那种受气包的样子;说出的话能气死个人,看她回去不跟婆婆告状。
  
  这林二嫂被李梅气得脑筋都不清楚了,怎么会忘记李梅已经不是林家人了,她婆婆还有什么资格能教训李梅,肯定是脑袋里装了浆糊。
  
  李梅才不管林二嫂嚷什么,她当然不可能站着任她打骂。她一溜烟小跑就拉下林二嫂好远,回过头来指着某个已经追不上她的胖婆娘哈哈大笑。她心情能这么好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以前她一直被林家人欺负,而如今她没有那个身份被压着,所以才这么肆无忌惮。反正她没怎么着林家二嫂,只不过戏弄她一下,就算她林二嫂回头找她麻烦,都没有由头,这种感觉欺负人的感觉真是太爽了。
  
  李梅一阵爽朗的大笑也让她把穿越后的压抑郁闷纾解了不少。虽然穿越后,李梅一再在心里暗示自己要尽快适应一切,可对于原来轻松惬意的她来说,心里还是有一定压力,不好的传言、贫穷的家庭,这些都让她焦虑。她嘴上说着不在乎,心里一直自我安慰,可哪能一点都不在乎。她毕竟要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要在这个家生活下去。只不过她没人可以倾诉,一直压抑着而已。如今这么一闹腾,李梅的心情倒是开阔了。她不再管身后的林二嫂,乐滋滋地径自往家走去了。
  
  林二嫂望着远去的李梅直跺脚,不停地咒骂,可她追不上李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跑掉,自己气哼哼地回家了。
  
  李梅快到村里的时候,把买的东西全部拿出来,绕着路从偏僻人少见的地方转回家了。
  
  李香看到大姐大包小包地提着东西回来,她高兴地接上去。等她看到大姐给她买了做新衣的布料,高兴地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李成文只对吃的玩的感兴趣,把大姐买的糖人等东西拿去一一研究了。李老爹面对闺女的大方采买,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没说出规劝的话。他觉得,钱都是闺女赚的,而且又不少,可能是心情高兴才买了这么多东西。也许等以后她就回到原来的样子,还是会持家过日子。今天且让她高兴一回吧,别扫了大家的兴。
  
  李老爹没想到的是,李梅的性格变了,不只会赚钱了,更会花钱了,以后的日子里,他见识了李梅“败家”的程度。等见到的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李梅把空间里种植的大米拿出一些来,说是买来吃的,可以蒸大米饭吃;还有土豆,她就说是看到有卖的,还便宜,就买了一些,正好弟弟妹妹喜欢吃。她准备明天去跟宝根婶子学裁衣服、做衣服,这可是个技术活,够她学几天了。
  
  李老爹今天给他娘送去了月钱和还有原来借的钱,他娘不客气地把钱收了,不阴不阳地说叫他管好自家孩子,别给老李家丢人;然后就开始夸奖老大家的两个孙子多么好,大的快让她抱重孙了,小的脑子灵活,学着上山去打猎,虽说没打到什么打猎物,可野兔山鸡捉了不少,农闲的时候能给家里添进项了。
  
  李老爹听他娘吧啦一阵子,心里可在不断想他闺女李梅。
  
  要说赚钱,谁能赶上他闺女。他娘真是,看不上女娃儿,又偏心得厉害,对自己的孙子都是差别待遇。也许闺女说得对,照他娘这么个偏心法,说不定真会把他家的银子弄了去添补大哥家。要是大哥家真有难,他或许会帮忙;可要是都过日子,他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软弱,什么都不管,什么听他娘的。再说,以后女儿的嫁妆、儿子的束脩都需要银子,即使儿子不读书,以后都得花不少钱。这些不能只依靠女儿来打算,他作为当爹的,作为一家之主,也要打算。看来得寻摸一下,看有没有合适的好地再买上两亩,能多打点粮食,日子就好过了。
  
  李老爹在出神中听完他娘的唠叨,李老婆子一看儿子心不在焉的样子,泄气又烦躁地说:“行了,行了,你回去吧,记着回去好好说说李梅,别让她和孟家的孩子来往,要是她坐实了这坏名声,耽误我二孙子娶媳妇,看我饶不了她。”
  
  李老爹只说:“娘,我知道了,回头我会和她说说。”
  
  至于说不说,那就是他的事了。他娘不心疼他闺女,他自己还不心疼么。因为儿子他已经亏欠大闺女一次,以后说什么都不那样做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看到闺女被婆家欺负,心里真难受。
  
  李老爹告别了他老娘,就起身往外走。一出门就被在窗外探头探脑的大嫂堵住了。
  
  李家大嫂早就看到李老爹来,还以为他又是来借钱的,就在婆婆的窗外听着,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后来她听了才知道李老爹是来还钱的。可她心里又不平衡了,这大冬天的,李老爹在哪里弄的钱,是他跟别人借的,还是找到了赚钱的法子?
  
  李家大嫂听到李老爹要走,就装作刚走到婆婆门前的样子,她看到李老爹就挤出一丝笑,“二弟,你今天来干嘛?”
  
  李老爹早就想好了对口,这会儿当然就照原来想得说:“大嫂,我来还借的咱娘的钱,不是还欠着三个月的月钱,我一并都给了。”
  
  他这样明说,是不想让大嫂说他家借钱不还、爱占便宜的难听话。岂不知他这么一回答,更让大嫂对他的钱的来路起了兴趣。
  
  大嫂一听,就怪声怪气地说:“哎呀,二弟可真是厉害啊。不知道二弟的钱是哪里来的,难不成二弟是借来的,准备拆了西墙补东墙?”
  
  李老爹知道这个大嫂的脾气,不问清楚她肯定不罢休,就说:“不是,这钱是我去县城干短工赚来的。”
  
  “县城,干什么,一天多少钱,还要人不?要不也让你大哥和你两个侄子去干两天?你看,大冬天都闲着,家里只出不进,大嫂一想到这些就难受。你大哥在家闲着没事,还不如出去赚点银子。我看让他跟着你去干两天活,也好贴补家用。”李家大嫂“突突”地说了一连串,问都没问,就给把事情推到李老爹头上。
  
  李老婆子听到二儿子和大儿媳妇的对话也来到门前,说:“这倒是个好事,明天让你大哥跟着你去干一天,要是行,让你两个侄子也去。”
  
  李老爹心里不是没有怨气的,她们问都不问,就让他带着人去干活,他是应该的吗,他……唉,不想了,越想越憋屈,还是赶紧打发了这事回去吧。
  
  “娘,这活是宝根大哥给我介绍的,就干几天,活都干完了,你让我上哪给大哥找活干去?”
  
  大嫂听了,立马不乐意了,“你这当弟弟的真没良心,亏你大哥还经常念叨你,有钱赚不知道想着自家大哥,只顾着自己,真是自私自利。”
  
  李老婆子也说:“你这个傻的,有活干不知道来跟你大哥说一声,只想着自己了,下次再有这样的好事,别忘了给你大哥说一声。”
  
  李老爹他是老实,可不是真傻。如今听到他娘的话,真是让他为自己不值。亏他觉得自打他爹死了,她娘一直挺不容易,他还想好好尽孝道。虽然他原来是有心无力,可他那时,就是不舍得给孩子吃肉,还是一有钱就给他娘送月钱来。现在看看他娘的偏心程度,真心为自己的孩子不值。还有他大嫂,凭什么理直气壮地让他给大哥找活干,大哥比自家条件好很多,家里地多劳力多,一直比较富余。可大哥除了偷偷给他塞几个钱,就连成文病重时都没帮他;更不用提大嫂了,怕是大嫂还防着大哥借钱给他吧。
  
  现在却振振有词地让他帮大哥,还说他自私自利,果然是他太老实了吗?“柿子都捡软的捏”,都觉得他应该是吧。可他为什么应该帮大哥,明明他家条件不如大哥好,他娘还一口咬定让他帮忙。
  
  李老爹越想,怨念越多,原来他没想这些,是没有利益冲突。可他知道家里有了钱,想的自然就多了,再加上闺女告诫他的话,他心里就止不住多想。这么一看,他娘偏心不是一般厉害,要是知道他家有了钱,还不知道怎么折腾呢。
  
  “娘,活是别人给我介绍的,人家就要那么多人,我想帮大哥也帮不了。以后再有这样的活,我会想着,我先走了。”李老爹说完,不等他娘回答,就转身往外走。
  
  迈出门槛前他还听到大嫂说:“娘,你看二弟这是什么态度,不想让他哥赚钱就直说,还甩什么脸子……”
   

作者有话要说:这两天家里忙点,明天恢复更新




36

36、更新 。。。 
 
 
  李老爹还了钱;却憋着一肚子气回去了。他在路上一直考虑女儿的话,觉得李梅说得很有道理。照他娘和他大嫂的态度看来;要是知道他家有了钱,还不知道怎么折腾。这样可不行;闺女好不容易赚了一笔钱,可以让家里过点好日子,他可不能让小梅白费力气,让人给占了便宜去。一样是过日子;没得老大就该好好过;老二随便过啥样都可以。他虽然没有女儿赚钱的本事,但要保护好自家人,不让别人欺负下去。
  
  李老爹回去嘱咐了李梅:“小梅;咱家有了这笔银子;眼下你也别着急赚钱了,还是先养养身子再说。咱们要是太出头了,保不准别人会看咱家发家不顺眼,嫉妒咱家;要是被别人惦记上,就没有安宁日子过了。过年前这段时间,你就做些肉皮冻和猪下水,我去集市上卖。咱们赚点零花钱维持生活就行,有什么打算等过年后再做。还有,你要知道财不露白,以后不要大张旗鼓地往家买一些东西,免得被人看见。”
  
  李梅重重地点头,“爹,我知道了,你放心吧,我也会告诉弟弟妹妹,不要把家里的事情往外说。”
  
  她猜测老爹可能今天去奶奶那里,一定是奶奶或者大伯家说了什么话,老爹才这样做。李梅啥也没问,她心里明白就行了,这样看来,起码老爹不是个愚孝之人,还知道顾家,这样她以后就不用太担心那些亲人了,只盼着老爹能坚持住就好。
  
  老爹知道李梅懂他的意思,就放心地出去了。
  
  傍晚,李梅早早把空间拿出的鲫鱼收拾好,准备做鲫鱼豆腐汤。豆腐是买的,鲫鱼当然也说是买的。她还在县城买了生姜和大蒜回来做菜,相信添加了这些调料,她的饭只会越做越好吃。
  
  李梅还准备把油饼当做主食。既然赚了钱,她当然不想再苛刻自己的肠胃,再说一家人确实需要营养。她先烧了一些开水,然后兑好温水和面,烙饼用的面要和软一些,边用筷子搅拌,边往面里加水,等到没有干面粉时,再揉成面团。然后将和好的面放到炕头醒一会儿,再用来烙饼。
  
  李梅将鲫鱼去腮去鳞,还有内脏,剪去鱼鳍,再清洗干净。然后在鱼身抹盐腌制,鱼腹塞上两三片姜片去腥味。腌制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后,就可以下锅做了。
  
  趁这个空档,李梅把豆腐洗一下,切成小块。李梅先用姜片把锅底擦一下,这样做也是去鱼腥味。然后把鱼放入锅中,两面剪黄,倒入开水,大火煮开后,再小火慢炖,中间可以撇去上面的浮沫。炖上一会儿,把豆腐块放进锅中一起炖,出锅前加入盐调味。
  
  鲫鱼豆腐汤在锅里慢慢温着入味,李梅开始将面压成片状,然后在上面擦上油,均匀撒上少许盐和自制的花椒面,然后卷成筒子状,再分成几块,将两头的开口捏住,按扁,最后每块压成一个圆饼形状,就在大锅里放油,小火烧热,慢慢烙饼,等两面都烙成金黄色就可以拿出来吃了。
  
  李香帮大姐看火,一边控制火候,一边认真看大姐烙饼。
  
  早已等在一旁的弟弟李成文看大姐把面饼烙好,放到一个大盘中,他手长地撕下一角来,填到了自己嘴巴里。
  
  “嘶……大姐,油饼真香,好吃!”李成文没什么新意,每次都是夸大姐做点东西好吃。
  
  李梅没时间管弟弟偷吃东西,只是交代了一句:“别忘了洗手再吃!”然后继续烙下一张饼。
  
  就这样,李梅一共烙了六张大饼。她把烙好的四张饼切成块状,盛到盘里;再把鲫鱼豆腐汤盛到大瓷碗里,李成文早就洗好手,乖乖坐在那里等着吃饭了。李梅没有做稀饭,主要是锅不够用,鲫鱼汤多加了水,今晚全家就喝鲫鱼汤了。
  
  做晚饭,黑色的天幕占据了夜空,因为快到月中,又是天晴的日子,一轮皎洁的圆月升上了夜幕,柔和的月光倾洒在广阔的大地上,让这个平静的小山村看起来更加温馨和静谧。
  
  “成文,你爱吃明天大姐再做,可别让鱼刺卡住了,那样你就什么都不能吃了。”鲫鱼多刺,李梅看弟弟吃得急,怕他被鱼刺卡着,一个劲让他慢点吃。
  
  李成文一听什么都不能吃,这次放慢吃饭的速度,细嚼慢咽地吃饭。李梅看到弟弟这样,还是觉得家里好吃的东西太少,把孩子都犒成这样了,看来以后还得多做些好吃的东西,免得弟弟跟什么都没吃过的样子,老是这样下去,若是以后在别人家吃饭,还不丢死个人。她相信,只要他吃过的东西多了,肯定不会再这么稀罕了,说不定以后还会说,当初自己狼吞虎咽的样子很傻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